欢迎您访问高中作文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关系范例(3篇)

来源: 时间:2024-04-27 手机浏览

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关系范文

1.大学生心理教育与疏导的必要性

当今世界,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节奏,由此带来的心理问题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思维活跃,易冲动急躁,近年来大学生因心理问题所引发的社会事件呈上升趋势,给个人、家庭、社会带来了难以估计的损失和难以抚平的创伤。

目前社会面临经济转型、体制转轨、市场竞争、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融等等,使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与人际交往等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历史变化。据调查显示[1,6],大学生是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高发人群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正受到来自社会各个方面的关注和支持。

针对心理教育问题,长期以来学术界也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和研究,同样也面临一些问题。目前,对于心理教育的理解、界定存在着种种误区。那么,何谓“心理教育”?目前国内学术界并没有给出一个完整的、统一的定义,但概括起来都从功能、要素、状态、过程、结果等不同侧面给出了定义[1,5,6],英国学者尼尔森(R.Nelson)认为,心理教育不是“一元现象”,而是一个宽泛的概念。由此可见,心理教育是一项复杂而繁琐的工程。正基于此,如何开展心理教育研究,如何找到一个心理教育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已成为心理学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以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为背景,综述了国内外关于心理教育研究的状态和趋势,分析了目前心理教育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了心理教育可计算化方向,概括了基于社会计算方法的心理教育研究思路,以期探索大学生心理教育的内容、方法以及措施,为科学开展大学生心理教育提供可依赖的量化参考和依据。

2.心理教育研究现状

2.1定性研究

对大学生心理教育的定性研究主要体现在基础理论和实施措施与方法上。起步较早的是在基本理论研究方面,分别在心理教育思想、心理教育方向、心理教育目标以及心理教育的课程体系设置等方面进行了一些前瞻性的研究[1,2,4,5,6],如崔景贵提出的心理教育面临的“四化六少”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对心理教育的发展历程、现状和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苏华从预防性、发展性、治疗性的角度概括了心理教育的目标层次;程才根等从智力、情绪、意志、行为、反应、人际关系等方面提出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在心理教育的实施措施与方法上,国内外学者大多着眼于心理教育实践和心理健康状况两个方向。郑雪等针对心理教育的特点提出了心理教育课程的设置、方法与设计等问题;林昭雄提出了开展大学生心理教育开展的若干途径;还有学者提出了具体的心理教育方法,如合理情绪疗法、角色扮演技术等。而在心理健康状况研究方面,相关机构和学者不约而同地采用社会调查的方法,如河南医科大学对1286名新生进行了心理健康状况的抽样调查[3],结果显示约四分之一的被调查对象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强迫、抑郁、焦虑、偏执和神经性症状,而且不同性别的新生心理问题存在差异。

上述研究系统阐释了心理教育的原理和作用,为心理教育的开展打下一定程度的理论基础和方法指导,尤其是通过社会调查的方法获得了心理教育的一些数据,得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然而,这些研究的关注点各不相同,既有从宏观角度研究心理教育,也有从微观角度关注心理教育的技术方法和细节,难以形成系统性、多层次的心理教育体系和规范,这也促使相关学者关注心理教育的规范化、标准化研究。

2.2心理范式研究

心理教育范式研究的意义就在于其用结构化、标准化的方式为心理教育提供理论支撑[7]。上世纪60年代,美国库恩系统提出了范式理论,他认为某种科学理论之所以成为范式没事因为它能够被大多数人接受或承认。库恩的范式理论可从两个层次进行理解:从心理层面,范式是指从事某一学科的研究群体在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上的共有认知,这也是开展学科研究的基础;从理论方法上,范式是指特定时期内从事某学科所构建的理论模型或研究框架。库恩范式理论认为,以“反思、批判、吸收和建构”为主线,运用“现象学追问”和“解释学逻辑”,解读心理教育范式的内涵与外延,探寻心理教育范式的认知方式,反思心理教育范式的发展之路,提出构建心理教育范式的理论与实践策略。

针对心理教育范式问题,我国学者也进行了广泛思考,如沈贵鹏提出了心理教育的五种模式[4],还有学者相继提出了七种模式及其整合模式。浙江大学[7]全面系统地研究了心理教育范式的概念、发展历程、基本特征、实现框架和途径等,从根本上阐述了心理教育范式对于心理教育的规范化、标准化问题的重大意义和作用,具有一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前景,为心理教育提供了新的视角。然而,这些研究仍旧停留在定性层次上,大多根据研究者的主观感受、认识或实践对心理教育问题进行分析,缺乏强有力的实证数据和量化指标来加以论证,这也是心理学者一直困惑的问题。

2.3定量研究的可行性和优势

有学者认为,心理教育是一个关注心灵世界的复杂系统。实际上,心理教育领域属于社会学范畴,可以说心理教育是一种社会复杂系统。长期以来,社会学家一直在发出这样的疑问:社会能计算吗?上世纪九十年代,美国兰德公司提出了人工社会(ArtificialSociety)的概念[8],其核心是基于Agent的建模方法,其认为社会是由大量个体构成的复杂系统,可以在计算机中建立每个个体的模型,让这些个体遵循一定的规则相互作用,最后通过观察这些个体的行为来涌现社会现象。毫无疑问,人工社会方法的提出为社会系统的计算问题找到了一个全新的研究思路。2004年,中国科学院研究员王飞跃[9]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第一次系统提出了“人工社会(ArtificialSociety)—计算实验(SocialComputing)—平行执行(ParallelExecution)”的ACP社会计算方法,阐述了这一方法的基本原理、原则方法、应用方向与解决方案,以解决社会系统中不可准确预测、难以拆分还原、无法重复实验等复杂性问题。基于以上方法,从构建人的心理行为模型出发,社会计算方法与技术能够为定量研究心理教育问题提供一定的支撑。

3.面向大学生心理教育的社会计算思路

社会计算是一门现代计算技术与社会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是基于社会科学知识、理论方法,借助计算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力量来帮助人们认知、研究和解决社会问题。

社会计算的一个关键步骤就是要建立一个与实际系统相对应的虚拟人工系统,人工系统与实际系统平行运行,在运行过程中动态地从实际系统接收数据并作出相应,虚拟系统和实际系统之间构成一个相互协作共生的系统[10]。可以看出,社会计算方法首要的就是要对人的心理行为进行建模,这涉及到心理学、行为学方面的知识,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心理教育计算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结合、多领域协同攻关的科学问题。因此,面向大学生心理教育的社会计算问题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进行研究:

(1)大学生心理行为的抽样调查数据获取

大学生心理行为调查是构建心理行为模型的依据和基础。通过调查数据分析,可以发现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了解大学生心理状况的水平,量化大学生心理行为与学业压力、人际关系、人生目标、就业压力等要素的关系,明确学生人口学特征与心理行为状态之间的关系,这些统计性的数据分析能够为构建大学生心理行为模型提供依据。

(2)大学生心理行为模型的构建

基于大学生心理行为的抽样调查数据和统计结果,可以构建大学生心理行为模型。模型的构建可根据数据的结构、稀疏性采用不同的方法。当数据为结构化的数据时,可用机器学习方法进行建模;当数据较多且结构性不强时,统计模型是比较有效的选择,统计模型首先假设心理行为变量服从一定的概率分布,根据样本数据计算统计量并估计模型参数值,从数据中得到模型;当数据稀疏时,通常采用知识推理的方法,其是基于领域专家知识构建模型,根据输入信息推理可能心理行为,常用方法包括逻辑推理、规划识别和专家系统等。

(3)针对校园的人工社会计算实验和演化

在构建大学生心理行为模型的基础上,可以在计算机上构建针对某一校园(或班级)的虚拟人工社会,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和课题目标,设定多样化的实验脚本,观察人工社会系统的运行演化,并实时记录人工社会运行数据。最后,研究者可以从实验过程中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大学生心理行为的变化趋势,以检验心理教育的某种手段、方法对于大学生心理行为具有何种影响、产生何种效果,进而量化评估心理教育问题。

4.展望

大学生心理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心理教育具有服务个人发展、社会发展的两种职能,是心心交互作用的过程,也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本文试图用一种量化的角度去研究心理教育问题,分析了目前心理教育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了心理教育可计算化方向,以期探索大学生心理教育的内容、方法以及措施,进而为科学开展大学生心理教育提供可依赖的量化参考和依据。随着社会进步和科学技术手段的不断发展,大学生心理教育问题势必引起广大教育工作的重视和关注,而对其开展量化研究存在许多值得探讨、值得思索的问题,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崔景贵.我国学校心理教育的发展历程、现状与前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23(5):56-60

[2]李莉.大学生心理教育过程中的阻抗及对策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西南大学,2010

[3]李幼辉.大学新生SCL-90评定结果分析[J].河南医科大学学报,1998,(4):26-29

[4]沈贵鹏.五种心理教育模式探析[J].教育科学研究,2004,5:43-46

[5]佟月华.创建中国学校心理教育体系的设想[J].济南大学学报,2001,2:45-49

[6]严由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华中科技大学,2006

[7]崔景贵.心理教育范式论纲[D].博士后研究工作报告,浙江大学,2005

[8]EpsteinJ.,AxtellR.GrowingArtificialSocieties:SocialSociencefromtheBottomup[M].Cambridge,USA:MITPress,1996

[9]王飞跃.人工社会、计算实验、平行系统—关于复杂社会经济系统计算研究的讨论[J].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2004,1(4):25-32

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关系范文

一系统论的基本思想

系统论是研究系统的一般模式、结构和规律的学问,它研究各种系统的共同特征,用数学方法定量地描述其功能,寻求并确立适用于一切系统的原理、原则和数学模型,是具有逻辑和数学性质的一门新兴的科学。系统思想源远流长,但作为一门科学的系统论,人们公认是美籍奥地利人、理论生物学家L.V.贝塔朗菲(L.Von.Bertalanffy)创立的,1952年发表“抗体系统论”,提出了系统论的思想,1973年提出了一般系统论原理,奠定了这门科学的理论基础。

系统论认为整体性、关联性、等级结构性、动态平衡性、时序性等是所有系统的共同的基本特征。这些既是系统所具有的基本思想观点,而且它也是系统方法的基本原则,表现了系统论不仅是反映客观规律的科学理论,而且还具有科学方法论的含义。系统论的基本思想方法,就是把所研究和处理的对象当作个系统,并分析这个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研究系统、要素、环境三者的相互关系和变动的规律性并对系统加以优化。系统论的任务不仅在于认识系统的特点和规律,更重要地还在于利用这些特点和规律去控制、管理、改造或创造系统,使它的存在与发展合乎人的目的需要。也就是说,研究系统的目的在于调整系统结构,统辖各要素关系,使系统达到优化目标。

二高职学生生命关怀教育的系统论特征

1整体性是高职学生生命关怀教育的系统论特征之一

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把事物看成整体,把系统的组成部分看成是这个整体中有机组合的要素,重视发挥系统的整体功能和整体效益。高职学生生命关怀教育具有很强的整体性,这种整体性主要体现在:

(1)教育目标。高职学生生命关怀教育就是帮助高职学生树立起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其目的就是帮助他们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帮助高职学生成为一个身心健全和对社会、国家、家庭、他人有贡献的人;帮助高职学生明确并领悟到实现生命价值意义。高职学生生命关怀教育是将伦理教育、道德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审美教育、应变与生存技能、环境教育和环保教育等教育内容融为一体,通过发挥教育的各项功能,从而实现教育的目标。也就是说从高职学生生命关怀教育内容的一体性来实现教育目标的整体性,帮助高职学生明确并领悟到实现生命价值意义所在的终极目标。

(2)教育过程。在实施高职学生生命关怀教育的过程中,首先要树立正确的生命关怀教育观念,并形成明确的教育教学指导思想;其次通过在专业教学中渗透生命关怀教育内容、开设独立的生命关怀教育课程、营造积极和谐的校园氛围和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将生命关怀教育的理念、内容等有效地转化为教育实践;最后要采取有效的教育途径和方法,实现高职学生生命关怀教育的目标。总之这一教育过程是一个整体性的发展过程,也是一个系统流向过程,涉及到许多重要环节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

(3)教育环境。高职学生生命关怀教育是一项涉及学校、家庭和社会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与社会相互衔接、相互配合、相互影响,从而形成生命关怀教育业的合力。实施高职学生生命关怀教育的环境具有整体性,一是学校内部的环境;二是家庭、社会的外部环境,二者构成统一的教育网络,对生命关怀教育产生整体影响。

2动态性是高职学生生命关怀教育的系统论特征之二

系统论认为,任何系统都有一个组建、形成、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具有动态的性质。系统这种变化发展的动态性,使各个系统能充分发挥“自己运动”的功能,达到最优的目的。高职学生生命关怀教育的动态性主要体现在:

(1)高职学生生命关怀教育目标的实现是个动态发展的过程。高职学生生命关怀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帮助高职学生明确并领悟到实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为此,首先要帮助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培养他们旺盛的生命力、坚强的意志力以及乐观向上的人生观;其次要通过各方面的教育,培养他们成为具备较高素质的高技能人才,帮助他们成为一个能够适应社会的人;最后就是要实现高职学生生命关怀教育的终极目标。在实现高职学生生命关怀教育目标的过程中,上述三者是协调发展、互相促进、互相制约的。不帮助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高职学生生命关怀教育的目标就失去了基础;不帮助高职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高职学生生命关怀教育的目标就失去了发展方向;不帮助高职学生明确并领悟到实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高职学生生命关怀教育的目标就失去了真正意义。高职学生生命关怀教育目标的实现正是上述三个方面互相促进、协调发展的过程,具有动态发展的特征。

(2)高职学生生命关怀教育要面向动态的未来。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是生命关怀的事业。高职教育就是为各行各业生产和工作培养大批具有高素质的技能应用型人才,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加强对高职学生生命关怀教育,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更能够适应未来人类社会发展的要求。总之,高职学生生命关怀教育能够主动适应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趋势,能够以动态发展的态势保持与社会发展的必然联系和动态平衡。

3有序性是高职学生生命关怀教育的系统论特征之三

系统由较低级的结构向较高级的结构发展,即为有序。高职学生生命关怀教育的有序性表现在:

(1)高职学生生命关怀教育的目标构成是有序的。高职学生生命关怀教育的目标包括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成为社会人和实现生命价值意义三个层面。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这是对高职学生生命关怀教育的基本要求;成为一个社会人,这是在前者基础上的深化,并促进高职学生个人发展的进一步完善;实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这是对高职学生生命关怀教育的终极目标要求。这三方面分层次、有次序地构成整体性的高职学生生命关怀教育。

(2)高职学生生命关怀教育的危机防控是有序的。在实施高职学生生命关怀教育过程中,必须建立起有效和有序的危机防控体系。一是建立起多层次、全方位的心理咨询网络,即做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机构健全、专兼职心理咨询教师配备合理、学生心理辅导和咨询渠道与方式畅通,培养高职学生自身的心理防御机制,帮助他们学会如何保护自己和他人;二是建立心理危机四级干预体系,第一级是班级心理委员和宿舍管理员,第二级是班级辅导员,第三级是学校的专兼职心理咨询教师,第四级是校外专门机构的心理咨询专家或治疗专家。

三高职学生生命关怀教育的系统优化

高职学生生命关怀教育的实施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学校和家庭各个方面,既要注重自身结构体系的优化,又要考虑外部因素的优化,这样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1整体优化高职学生生命关怀教育

从系统论出发,必须构建一套完整性、科学性的高职学生生命关怀教育体系,这是高职学生生命关怀教育实施成功的根本保证。

(1)教育内容的整体规划。高职学生生命关怀教育的内容有伦理教育、道德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审美教育、应变与生存技能、环境教育和环保教育等,为实现高职学生生命关怀教育的目标,切实做好以上教育内容的整体规划和设计,切忌以点代面,影响教育的效果。

(2)教育方法的优化组合。高职学生生命关怀教育面向全体高职学生,同时积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由于各个学生是有差异的,因此要根据不同对象选用最有效的教育方法,做到因材施教;并且还要根据教育内容的多样性和教育任务的全面性,善于谋求各种教育方法的最佳结合和互补。

2增强高职学生生命关怀教育的开放性

系统论认为,任何系统只有开放,与外界保持信息、能量和物质交换,才能趋于有序,保持活力。高职学生生命关怀教育的实施必须主动置身于社会大系统中,增强开放性,以便使其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得到不断丰富、充实和发展。

(1)创造有利于实施高职学生生命关怀教育的条件,包括学校的内部条件和家庭与社会的外部条件。高职学生生命关怀教育的落实,首先是要靠学校和教师,如教师观念的更新和素质的提高,以及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等,这是学校内部的教育条件的优化。同时,实施高职学生生命关怀教育还有赖于创造有利的家庭与社会条件,即在家庭环境中,要建立起良好和睦的家庭氛围;在社会环境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实人文关怀的精神,营造出团结和谐的社会氛围。

(2)构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有机结合的实践环境。实施高职学生生命关怀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决非学校或教育战线孤军奋进所能奏效的。只有实施开放性教育,调动社会和家庭的积极参与,才能取得应有效果。因此,必须构建以学校教育为主体,以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为两翼,统一协调、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形成育人合力。

参考文献

[1]洪永新.从系统论看素质教育[J].中外教育,1997(2).

[2]吕治国,张晓媛,王志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生命

关怀教育体系的建构[G].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

作论坛论文选编,2008(4).

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关系范文篇3

思想政治教育学与教育学有极为密切的联系。教育学是研究教育行为的产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要研究的根本问题是如何培养一代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而思想教育则着重研究如何保证所培养的人的思想政治质量即德育问题。教育学所揭示的教育的性质目的、原则和方法,以及教育发展的一般过程与规律等,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同样适用。教育不仅是引导人们正确地认识和掌握客观世界的规律,更重要的是教育人们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规律。思想政治教育学与教育学一样,都强调认识与实践的统一。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学越来越重视传授知识与发展受教育者的能力素质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也必须坚持这一原则,并把发展能力放在重要位置上。教育学还十分注意教育影响的系统性、协调性和一贯性,即教育与影响的一致性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同样十分注意与智育、体育、美育的协调,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一致,等等。

思想政治教育学与政治学的关系极为密切,政治学是关于社会公共政治权力形成与发展规律的科学,其核心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而思想政治教育学则着重从意识形态方向研究政治斗争规律,为社会主义国家政权服务。在政治思想领域里,政治学揭示了人类历史上各个阶级政治思想产生、发展和更替的规律,而思想政治教育学则着重研究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意识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两者之间有相当密切的联系,思想政治教育说到底总是为一定的政治集团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因此,运用政治学原理研究政治斗争,特别是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特点和规律,对于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大有裨益。

伦理学,也称马克思主义道德学,是关于道德起源、道德本质、道德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相关学科。道德观与政治观有着密切的关系。社会主义的道德观,是社会主义思想意识的一项重要内容,因而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着重揭示共产主义道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阐明共产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和规范,确定革命的人生观、道德理想和行为品质要求,从思想品德这一侧面揭示培养共产主义新人的客观规律。因此,伦理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学存在较多的交叉关系,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学习伦理学所提供的教育原则和教育方法,遵循道德产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