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策略范例(3篇)
语文教学策略范文篇1
1.诵读文本,积累语言
1.1圈画摘记法。在学习文章之前,先请学生阅读文本,把自己认为比较好的词语或短句圈画下来。每篇文章最多画三个词语,或短句,并把它们摘抄在好词佳句的记录本上。上课之前,请两三个学生和全班同学进行交流,并请这位学生带领大家朗读找到的词语或佳句。
1.2录音法。在学生学习任务完成近半时,让学生把教材中读得最好的三篇文章录在“mp3”或磁带上,利用晨读时间每天播放三四个学生的作品,全班学生都是评判者,评出最佳朗诵者。学生为了把自己最出色的一面展现在老师与同学面前,录音之前就要反复朗读,甚至在录音过程中还要不断修正。在这一过程中可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诵读效果,积累语言。
2.作文教学让学生学会表达自己,丰富精神生活
冯友兰说过,欲望是人类一切行动的动力源泉。欲望满足时,自然会伴随喜悦和满足,当欲望无法满足时,人就会伴随着痛苦、沮丧、失落的情绪和情感。人作为社会中的人,总是喜欢把自己的喜怒哀乐与人分享。情感的表达方式,可以通过肢体语言、口头语言、书面语言三种方式传达,前两种更具随意性和通俗性,通过书面语言,是经过大脑对现实生活的见闻和体验的过滤与沉思之后的结果,也就是说,书面语言是人思想情感的最充分的载体。提高小学生的习作兴趣,学生自然会关注内心世界的情绪体验,一旦有情绪反应,他就想通过语言释放出来以排解心绪;提高学生的习作兴趣,自然会变得“多愁善感”起来,日常生活中不经意的一点点小事也可能激起他内心的“波澜”,大自然中变幻莫测的景观可以随意吸引他的眼球,唤起他的情绪情感体验,社会生活千丝万缕的关系也会牵动他的神经末梢,引发他的内心涌动;学校里学习上成败得失会时刻牵引,家庭中生活起居中衣食住行也随时感同身受。习作的源泉源于生活,终于表情达意。对习作有较浓厚兴趣的学生,更关注生活,留心生活,其内心思想更丰富。
3.语文教师要积淀丰厚的文化底蕴,不断提高文学修养
《语文课程标准》中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强调: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汲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教师必须首先提高文学修养。在注重语文课程工具性的同时注重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注重积淀丰厚的文化底蕴。小学语文教师如何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积淀丰厚的文化底蕴呢?一是多读。要博览群书,各方面的书籍都应当有所涉猎;要广泛地阅读儿童文学作品,在提高文学修养的同时领悟“以儿童发展文本”的教育内涵。二是多记。记诵一定数量的优秀古诗词增加文化积淀。三是多写。教师要养成写作的习惯,写作有利于教师积累教学经验,有利于积淀丰厚的文化底蕴。
4.利用多媒体识字,帮助学生尽早学会识字的方法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解决识字教学中的重要的部分――形声字识字。如教“青、请、清、情、晴、睛”时,为了更好地体现形声字偏旁表义的特点,制作课件时可把偏旁部分做成红色,然后让学生自己观察、讨论,这组字的相同处和不同处,以及怎样才能既快又好地记住这一组字。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很快就找出这组字的异同点,自己总结出记忆的方法:先记住基本字,根据偏旁(学生已掌握了常用偏旁的属性)记忆其他字。逐渐地学生了解、理解这一识字方法,对识字就会越来越感兴趣。形声字的特点就这样一点一点地被学生认识和掌握,并逐渐学会运用这一规律自己识字。
5.培养小学生“质疑”精神
“质疑”精神就是不轻信,不盲从,遇事勤于思考的精神。科学精神鼓励理性质疑,思考是“质疑”精神深层次的体现。古往今来有多少伟大的构想、突出的成就源于“质疑”精神?牛顿看到苹果落地,思考:“为什么苹果会落到地上,而不是天上呢?”由此开始“万有引力定律”的研究。作为一名创感时代的教师,我们要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首先我们就应当是善于思考的教师。就像《我最好的老师》课文中怀特森老师说的那样:“每一个人都应该具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事物真伪的能力,同时应该具有怀疑的能力。”在科学课堂上,怀特森老师注重学生思维的训练,喜欢让学生接受他的挑战,让学生明白“不要迷信书本,也不要迷信权威”的道理。在语文课堂上,我们也应该像怀特森老师那样,故意制造一些“事端”,时不时地出一些错题、读错字音、写错别字、写病句等,让学生接受我们的挑战。挑战学生的眼力、听力、思维等,让学生意识到老师也有错误的时候,也不能完全相信老师说的话,在不经意间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语文教学策略范文
课程改革虽是一个实验的过程,但它却关系着千千万万学生一生的命运,应该给学生什么样的语文课堂?本人来阐述自己的观点。
一活动氛围要和谐
语文课上,老师要巧妙地把自己置于幕后,把学生推到台前,让学生主动参与、思考、实践,把课堂真正地还给学生,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深化所学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增强才干。
给学生一个情感课堂。现在的孩子比较注重感情,生硬的话语会使他们感到反感,也就不会对你的课感兴趣。所以,我在语文课上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来感动学生,使他们的情感得以升华。如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我先准备了小动物的头饰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课前导入时,用生动的故事来引导孩子。比如,“同学们,你最喜欢什么东西啊?如果你最喜欢的东西不见了,你会怎么样啊?”让学生体会到不见了尾巴的小壁虎伤心、难过的感受。以及其他动物想帮助小壁虎,但却帮不上忙的为难,让学生体会助人为乐是快乐的事,懂得得到别人的帮助要知道感恩。我成功地调动了学生的热情,让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积极地参与这节课的学习,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以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教学氛围。语文教学应该怎样去激发学生的兴趣呢?
第一,教师应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的角色是调动学生主动思维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创设条件,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探究,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协助者。
第二,教师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让每个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尊重学生、面向全体学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想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做学生信赖、喜欢的老师,这样才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如:上课时应用循循善诱的语言启发学生;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应用期待的目光看待他们。回答错了不能讽刺,这样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也不能不加理睬,而要耐心地引导学生,使之正确地回答完毕,再予以肯定。这样,学生体会到探索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了学习的信心。
第三,营造以学生为主体的严谨活泼的课堂氛围。教师必须相信学生有潜在的尝试能力,对学生的探索活动要充满信心,循循善诱。创设师生心理相容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感到老师既是师长,也是最可亲近、可与之交心的朋友。一般情况下,上课半小时以后一些学生因为端坐时间较长,感觉不舒服,导致精力分散和课堂效率的下滑。有经验的语文教师会不失时机地让学生站起来模仿一个动作,齐诵一句口号,分组朗读一组对话等。在教学《绝招》的课堂上,我发现坐在最前排的一个学生似乎有点不耐烦,就急中生智地请他拿出自己的绝招表演给大家看,学生的精彩表演赢得了听课师生的热烈掌声。一个随意的安排,竟成为一个亮点!
第四,运用多媒体,调动兴趣。卢梭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电教手段具有形、色、光、画的独特效果,鲜明的表现力和直观的形象性,最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唤起其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教学内容之中。
三活动形式要多样
由于儿童兴趣广泛、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教师应采取多种新颖的活动形式,让儿童的学习器官全方位开放:开放其脑让其自由思考;开放其口让其自由发表;开放其手让其自由操作,这样,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保持他们的兴趣,发展他们的个性。我常常采用以下活动方式:
第一,竞赛。经常在课堂上进行歇后语对抗赛、成语接龙赛、编故事比赛、朗读比赛、猜谜语比赛、演讲比赛、读诗绘画比赛等形式,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当这种方式与儿童的兴趣融为一体时,就很快由外部动力转化为内部动力,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的求知欲。
第二,尝试。这其实是一项很好的创新活动。我在学生进行了有铺垫作用的训练后,寻找出一般的规律,然后让学生自己尝试练习。在顺应了学生喜欢表现自我的心理发展特点上提高创造能力,如指导学生尝试编儿歌、编谜语、编手抄报、编课本剧等,学生在尝试过程中体会到了成功的乐趣。
第三,表演。学生天性好动,喜爱表演。我有时将成语让学生演出生动的情节,有时将课文内容编成课本剧,让学生表演。如在教学《陶罐与铁罐》时,我把学生分成几组,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角色表演,然后让表演精彩的学生在班级表演。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个性,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身临其境的表演中感受、理解和掌握了知识,提高了学习效果。
语文教学策略范文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审美化设计策略
审美化教学,是指通过挖掘教学内容本身的内在美和运用教学形式艺术化的外在美来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和谐发展的教学。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语文阅读教学不仅具有积极丰富的美的内容,而且集各种美的形态之大成,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美的系统。在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健康丰富的情感世界、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审美能力、塑造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等方面均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新的教学大纲对如何提高审美教育效益这一问题明确地提出这样的要求:①语文教学要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要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②教学过程要注重情感体验,以情感人,潜移默化。由此,我们所追求的审美化的阅读教学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表征:教学的内容美、教学的结构美、教学的情感美、教学的语言美、教学的气氛美、教学的节奏美、板书的艺术美、教学的环境美。
一、教学目标审美化的设计策略
审美化阅读教学目标的设计不仅要达到知识、技能、情感的目标要求,而且要达到美育的目标要求,使各类分目标同步发展,强调生命价值、智慧价值、情感价值的实现,开发个人智力和创造力,丰富和深化个人的情感,提高个人参与集体合作和实践活动的能力。其设计策略如下。
1.体现“实效性”。
要使教学目标具有实效性,一般应做到以下两点:第一是教学目标必须与学生的内部需要相一致。只有教学目标符合学生的内部需要时,才能激发学生的动机,引起学生兴趣,转化为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内部动力。第二是教学的难易程度要适当,要符合“跳一跳,摘桃子”的要求,即既要让学生感到有一定的难度,又要让学生能体验到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成就感。
2.体现“渗透性”。
语言是思想的载体,她所负载的文化科学知识,都具有相应的思想、情意内涵、审美价值,所以语文具有交流思想、情感的功能。语文学科的这一特点决定了在阅读教学中审美教育的特点:准确地理解教材,不要脱离教材,融审美教育与语言文字的感知理解之中,不能人为地机械附加,旁生枝节。这样的教学有熏陶性、浸染性、深刻性,从而达到指向未来的审美性特征。
3.体现“创造性”。
在审美化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培养他们再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从而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创造才能。如《我是一条小河》除知识、技能目标外还确定了第三个目标:感知语言文字的美,想象小河还流过哪些地方?仿照课文第一节写一段话。这一目标旨在学生动情入境的基础上,唤起学生的审美想象,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言创新能力。
二、教学内容审美化的设计策略
教师要通过教学活动去挖掘、揭示、渲染教学内容的美,并通过各种形式使学生体验、领略到教材内容所蕴含的美,从而使学生受到感染和教育。教学内容的审美化设计除了要利用好教材这一载体外,还包括对教学材料的审美组织,即对教学内容进行审美化结构处理。阅读教学内容的审美化设计策略如下。
1.充实。
当今正处于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现行的教材难以迅速反映出随着时展而涌现出的人文和科学各方面的信息,同时传统封闭式的教学氛围,把丰富的信息世界隔绝在校园之外,这不仅是信息资源的浪费,而且是对学生生命的浪费,使处在对周围世界最为敏感时期的孩子们把精力耗费在狭隘、效益十分有限的教学资源里。语文教师有责任将反映时代特色、文质兼美的文章充实到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为学生的学习成长打下基础。
2.活化。
由于教材内容相对处于静止状态,如不善于将这些内容进行合理安排,要达到审美化的教学则是一句空话。因此,必须将教材内容活化,使之成为学生们乐于接受的知识。
三、教学媒体审美化的设计策略
教学媒体是指传递教学信息的一切中介物质和手段。在小学阅读教学中,教师的语言、板书、媒体等运用都直接或间接地对活跃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突破教学难点,增强课堂教学效果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阅读教学媒体审美化的设计策略如下。
1.教学语言“情、趣、启”。
教学语言的审美化是教学审美化的基本技术。在阅读教学中,介于学科特点,教师要善于运用声调,准确、生动地表达思想和感情。所谓“情”,即语言的情感教育性,要求教师的语言要富于情感变化,并与自己的思想感情融洽起来,语调随着教学内容的思想情感而起伏变化,使学生受到情感上的感染。所谓“趣”,即“生动形象性”,要求教师的教学语言要生动形象,声情并茂,娓娓动听,妙趣横生,既活泼逼真,又浅显易懂,使学生产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觉,从而诱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所谓“启”,即“启发性”,要求教师的语言要含蓄,耐人寻味,发人深思,富有启发性,给学生留下想象的余地。
2.电教媒体“活、巧、妙”。
电教媒体对于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具体、生动的场景,营造轻松、自由的氛围,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具有行之有效的作用。所谓“活”,即“活化”。把教材中的部分内容、难点用多媒体动画的形式加以展示,符合小学生的心理认知年龄特点,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实现省时高效。所谓“巧”,即“灵巧”,指运用的时机要灵活,根据教材特点,用在关键处,优化教学过程。所谓“妙”,即“奇妙”,将课外一些相关知识组合在一起,扩大学生视野,促进与其它学科的相互关联,协同发展学生的各项审美能力。但在运用中切忌“滥”。
四、教学评价审美化的设计策略
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依赖于教学评价的反馈。审美化的教学评价是以学生的发展而不是以教师教学任务的完成为标准的,即注重以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来评价教学活动的效果,更应该注重情感性、激励性和发展性。其具体策略如下。
1.增加评价种类。
在传统阅读教学中,评价基本由老师来进行。教师评价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情绪表现。而增加学生的自我评价、小组评价以后,能更充分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使教师、学生能及时获得真实的反馈信息,完善教学活动。
2.延迟错误反馈评价。
有时针对学生的错误反馈,如果能适当地延迟评价,则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因为在教学活动中,人人都承认,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与信任、鼓励与支持、有效的反馈和适时适度的帮助,都会十分有效地改善学生所处的精神环境,提高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兴趣和对自己的要求,从而使学生学会积极地评价他人,主动学会与他人合作的技巧。
综上所述,语文阅读教学审美化设计所包含的目标、内容、媒体和评价四大方面是一个环环相扣的逻辑系统。在运用中,我们应把握科学性与审美性相结合的原则、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原则、理性与感性相统一的原则,有效地服务于我们的教学工作,引导学生达到“以学为乐”、“好学”、“乐学”的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1]王松泉主编.教学艺术论新编.海南出版社,2000.
[2]郑钢等编.教育美学论稿.湖南教育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