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高中作文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写作范文

传统文学和网络文学(精选8篇)

来源:整理 时间:2023-07-17 手机浏览

传统文学和网络文学篇1

[关键词]网络 文学工具 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12-0129-01网络是以现代计算机技术为主要技术手段和技术基础,实现信息快速传输、储存、接收和共享的虚拟平台。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逐渐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而网络与文学相互结合,成为文学的载体和传播手段,从而引发了文学的巨大变革。

从文学产生初始,每一次文学工具的变革都必然相应地引起文学的变革。这是一个相互适应的必然过程。中国现代史中的“新文化运动”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文学工具的变革引发的,五四前期随着西方思想的引入,西方的现代印刷技术也引进到中国。现代印刷技术极大地提高了印刷速度,同时极大地降低了印刷成本,这样就为报纸的每天更新提供了技术保证,使得报纸能够成为可能。报纸能够在技术上得到实现,那么就建立了现代的报社,报社为了保证报纸内容的更新速度和质量,需要大批的专业写作人员,因此,现代的稿费制度得以建立。写作从此成为一种可以用来谋生的技术手段,出现了作家和记者等一系列新型职业。报纸的快捷性,又为新思想的传播提供了途径,因此为新文化运动提供了物质基础,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社会的变革。

首先,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文学,引发了文学样式的变革,产生了一系列新型的文学样式。从短信到博客再到微博,引发了人们对于新型的文学样式的极大的关注和讨论。这些新型的文学样式,与传统的留言条、日记等文体从样式到内容再到功能都存在着重大的差异。

其次,网络应用于文学,改变了传统的文学作品的传播方式。网络应用于文学在传播上不但传播速度更快,而且传播范围更广,并且在传播的环节上也有重大变革。传统的文学作品,是由作家通过写作,成文以后由专业出版机构审核认定,再通过印刷出版与读者见面。在这个环节中,专业出版机构的审核就尤为重要,甚至由于审核者水平与喜恶,从而决定了作品是否能够出版。在以往的历史上,由于审核者的问题,而抹杀优秀作品的事件层出不穷。网络应用于文学,新型的传播方式正在逐步建立健全。首先,作家的作品,直接通过网络与读者见面,通过交互平台,直接取得读者对作品的评价,出版社根据这些综合因素去考虑是否与作家合作。在这个过程中,作家的写作甚至可以是渐次展开的,作家甚至可以根据读者的评价,直接完善和更改作家的写作。

网络应用于文学,在传播的速度上和传播的范围上与传统文学有极大的提高。传统的文学工具的简陋,直接影响到了文学的传播和传承能力。甚至历史上,由于帝王的喜好通过政治手段进行“焚书”,从而造成了文学的断代,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当时文学工具的简陋,使得文学传播和承载异常脆弱。中国,历朝历代都有禁书的情况发生,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或是由此湮灭或是由此残缺。我们熟悉的《红楼梦》等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都遭此厄运。网络应用于文学,由于它在文学的传播和传承能力上空前提高,因此可以说从此天下再无禁书,只要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将会得以完整的保留和传播。

网络应用于文学,由于网络作为写作平台,作家的身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与传统的作家或者专业相比较,现代的网络作家的身份更为广泛,尤其是这种网络互换式平台和网络稿费制度的建立,极大地引起了读者的参与感,很多爱好者甚至是读者,就是因为阅读的愉悦引发了创作的欲望。网络这个平台,极大地满足了作者的写作欲望。现代网络的身份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职业作家。作家身份的变化,从而引起了关注角度的极大丰富,文学作品的内容和写作方法等都空前发展。

网络文学的更新和创作在速度上要优于传统文学,但却在读者的阅读习惯上遇到浅滩,人们往往易于接受坐在松软的沙发上边品茶边读书,而不会直直地坐在电脑桌前,去读作品,网络文学作品的快产快消造成作品质量低劣,传统文学无疑在耐流传上占据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它不会转瞬而逝,即使像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也无法遏制传统文学的流淌。中华五千年文明可以说是因传统文学的传承而为世人所瞩目,也使得这一文明毋庸置疑并列于世界四大古国之文明。

综上所述,网络文学有其独特的灵动性,为广大网络提供了创作空间,使得创作手法、题材、结构既可以用“另类”来形容,但其间的缺点也是让人指背的,它的平白、简单甚至简陋,使得文学的蕴藉而日遭到玷污和摧残,传统文学的发展看似完满,所有的内容、题裁、手法、似乎都无法攀高,无法创新。然而,对于作为一种文明的传承者,它完全可以与网络文学相融合,用传统文学所拥有的广大精英作家,及其创作的精英作品,完整严密的结构规范,瑰丽壮烈或平易畅达的语言重塑网络文学,使网络文学具有自己的民族特色,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外来文化的“文学殖民”。

把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相比较,有助于我们矫枉过正,以更强劲的姿态把文学推向繁荣、系统的研究网络文学的发展过程,有利于我们正确地去判断网络文学的发展趋势和走向,有利于我们去规范网络文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付冬玲、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中国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辩证关系研究[D]、兰州大学,2011、

[2]邓时忠、追求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和谐发展——新世纪网络文学现状简论[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04:69-73、

传统文学和网络文学篇2

网络文学在存在方式、创作模式、价值理念等方面确实给传统文学带来了新的挑战;另外,作家身份网民化、创作方式交互化、文本载体数字化、传播方式网络化、接受方式机读化等形式变异,在给文学带来一些新气象的同时,也为文学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复杂的课题。然而,毋庸质疑的是,网络文学也存在明显的弱点和缺失。我们从美学的视角观照网络文学,必须以平和的心态客观认识它的特质与价值,深入探究它的正面与负面效应,修正对网络文学的预期。

自由、宽容、理解、共享,被视为网络的基本精神。“互联网的最显著特征是:它是全球的,又是个人的、交互的”[1],“在国际互联网上,没有任何一处是与我们星球的其他地方相隔离的”[2]。网络是一个虚拟的空间,其自身的开放性、全民性、共享性,造成了话语权力扩散的最大化。自由、平等、互动、随意性、民间审美意识等等,成为网络文学标志性的特质。

网络写作的自由与随意,似乎更接近文学创作的根本,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学话语权力的消解,似乎为文学发展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每个网民都是潜在的作家,写作不再具有高高在上的神圣地位,“劳者歌其事,饥者歌其食”,作家的权力被无名的敲击键盘的网络作者所分享,摈弃了传统文人写作的矫情、功利与专制。他们的作品来自生活的各个层面,直抒胸臆,原汁原味,质朴清新,高贵的文学进一步平民化,大众化,从而具有了民间审美意识的品格,体现了一种向民间回流的趋势。但是这一趋势并非单纯地回到起点,而是一种彻底的开放。如果说文学在它的起源时期是口耳相传的民歌一枝独秀,其后是文人创作一脉相承,那么,在网络时代,网络为这两股激流的汇合创造了机遇,为真正的网络文学的诞生开辟了一个生长点。对于民间审美意识形态和民间文学而言,找到了一个直接展示自己的舞台,对于专业创作所代表的政治主流话语和知识精英话语而言,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网络造成发表权利的大规模扩散,使文学创作者在数量上和风格上极大地丰富和多样化了,从而使多元化的审美意识和多元化的语体风格都有了展示自己的机会。网络文学为下里巴人提供了向传统的以“美”和“雅”为指向的文学理念发起挑战的机会。所以,真正的网络文学应当为民间审美意识留有一席之地;真正的网络文学还应当是一个开放的范畴,能够兼容多元的文体、话语风格和审美意识,最终,在兼容之中形成属于网络这种载体自身的风格。

网络文学打破了传统文学严格的运作机制,作品无须经过编辑和出版商的严格遴选,自由的发言机会使传统文学中的“个人宣讲”变成了网络文学中真正的“众声喧哗”;而匿名的注册方式则使网络们大大减少了社会约束,非功利的自由倾向使网络真正成为“畅所欲言”的空间,成为狂欢节上的广场;同时,互动即时的跟帖和回帖,彻底推翻了传统的话语评论体系,双向交流使作品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读者的反馈,极大地调动着读者鉴赏的能动性。网络的开放性与共享性一方面为文学带来了全新的创作模式:网上创作——即时评说——网上讨论三位一体,大众参与,大众评判。一部作品在网上往往会被许多人删改,转贴,续写,最终可能面目全非甚至无法确认最初的作者,表现出一种彻底的平等、自由与互动的人际关系。另一方面,打破了传统文学静态的文本体式,出现了丰富多样的网络文学文本形式,如超文本、合作文本、交互文本以及多媒体文本等等,这些动态的网络文本着眼点在于读者、观众的积极参与、自由发挥与即兴创造。网络文学的自由,宣告了“作家的死亡”[3],传统文学理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从本质上看,网络文学是一种借助网络而进行传播的无纸文学,相对传统文学而言,由于网络固有的交互性,网络文学比传统文学具有了更多的内涵和外延,但是,不能就此断定网络文学就有更强的生命力和更光明的前景,更不能以此说明网络文学终将完全取代传统文学。一个富有意味的现象是某些火爆的网络作品一旦下网以传统的媒介传播,也就随之失去了在网上测览阅读时的神秘感与新奇感,问津者寥寥。网络作为一个虚拟的公共场所、无形的城市广场,居于其中的人们只是在有限的向度里发挥作用,网络文学的发展必须寻找到一个更为广阔与深厚的生存背景。网络作品离开网络,更容易暴露出其与身俱来的缺憾。

网络的开放、自由、互动正在强化着文学两端的张力。一方面,文学的传播速度和传播范围取得了质的突破,受众的阅读欲求与审美期待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获得最大化的满足,而且,受众还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选择权力。读者可以凭着自身的兴趣、欲求在文本与文本之间、网站与网站之间进行快速的转换,其速度是以纸为媒介的文本望尘莫及的。但是,必须强调的是另外一个方面,网络使得文化公共空间最大限度地向私人话语敞开,给文学带来了勃勃生机的同时,也消解了传统作家用宏大叙事手段来反映人类整体精神的方式,放弃了对日常生活进行修辞化处理的手法,转而谋求一种纯粹的精神宣泄,远离更为深刻复杂的苦难意识、忧患意识和批判意识,最终导致大量泡沫文学产生。扑面而来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式的网恋套路,《网侠》式的侠义套路,以及宁财神的幻想套路,成了网络文学的关键词,读来读去不过是“小学生的天真,中学生的文笔,大学生的感觉”,“纵欲型”、“自恋型”以及“哗众取宠型”的文学被视为网络文学的经典范式。至于众多的网络,则大肆标榜写实主义,以流水帐式的方法,在BBS电子公告版自由张贴纯粹意义上的个人情感、绝对隐私乃至随意的排泄物,底蕴不足品格不高趣味低下,堪称文学垃圾,大大挫伤了我们对网络文学的信心。有人以一种幽默式的调侃口吻打了一个比方:传统文学是一个大家闺秀,很有气质很文静,但是要慢慢接近才行,而网络文学就象一个浓妆艳抹的小姐,谁都可以“亲密接触”……

同时,自由的对话式交流使网络文学评论始终处于自发和无序状态。浮躁的网络文学批评决定了它无法承担起文学理论指导的重任,致使网络文学进一步走向放纵化、呓语化和平面化,而网络文学的自由也成为一种缺乏精神向度的肤浅的自由。与传统文学的经典化、规范化和系统化相比,网络文学因其自由性和随意性而缺乏应有的节制和规范。一些网络年轻、冲动、激情、幼稚,文字犹如寂寞山沟中的野花,自生自灭;另一些网络由于怀着一种仇视社会的边缘心态,文字充满了病态、霉变、腐烂的气息,对网络自由精神的表述有一种矫情、虚假的因素,将网络变成了自己的日记本,文学应有的审美作用和教育作用被彻底淡化,而自我表达、娱乐则被推至主要地位。网络的特征决定了网络文学以轻快短小为主,更适合一种游戏性文体——接龙,难以产生厚实的作品,更遑论文学精品。“网络文学在艺术上还显得粗糙、随意,模式也还显得单一,它远远不能满足人们对美的更高需求,也就是说,在轻松之外,有时也需要沉重,也需要尖锐的心灵撞击,需要深度和精美”[4]。面对先天残疾和贫血,我们也就不能理解网络文学情节为何总是充满新奇、悬念和迷离,修辞为何总是反讽、戏谑和夸张,语言为何总是口水化以及一味地煽情和搞笑。网络文学有智商而缺少智慧,有情绪而缺乏情怀,与传统文学强调的耐读、讲究回味、经典性相去甚远,宛若一个只有宽度而没有高度和厚度的畸形人。网络文学转向极端的个人化世界,勾画出形色各异的私人世界,但是网络文学的内存取决于网络作者的内存,如果抹平了语言差异、情感差异和思想差异,所有的网络作者都操同一种腔调,用同一种语言和思维方式,那么,网络文学可以休矣;如果是在这个意义上产生的所谓网络文学,那将是网络的无奈,是文化的悲哀和新世纪文学的悲哀。

在当代以消费文化占据主导地位的文化语境下,网络文学在轰然崛起的商业流行话语面前频抛媚眼,显示了一种投降姿态,走向呈现出一种明显的矛盾状态。网络文学游离于传统之外,建立起自身的话语体系,形成独有的后现代品格,同时,为迎合读者口味,创作大多为快餐式消费性为主,缺乏人文情怀,在媚俗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一部分网络作家在商业包装下从幕后走向前台,希望提高作品的商业价值,渴望跻身主流话语,网络文学与传统媒介联手而融入消费文化的生产线。网络文学的自由最终沦为遥远的乌托邦。

网络文学的根本缺陷在于对待文学的态度:玩玩而已,太不把文学当回事;过分强调网络的特殊性。这必然不可能产生具有深度和历史感的作品,因为文学的自由只能产生于心灵而不是网络。

参考文献

[1][2] 珍妮特·沃斯、戈登·德莱顿、学习的革命[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460-466

[3] 罗兰巴特、一个解构主义的文本[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传统文学和网络文学篇3

网络文学被称之为“快餐文学”,首先是因为它出炉快。很多网络作家都是即兴写作,很少经过字斟句酌的深思熟虑,就把文章到网上。其次是很对大众胃口,普及快。从风靡网络的几大创作类型来看,有以痞子蔡的《第一次亲密接触》为龙头的网恋题材,以邢育森的《网侠》为代表的侠义套路和以宁财神的“网络鬼故事”为代表的恐怖幻想系列。这些作品都是借了高科技的扶持走了通俗文学的老路,更多的是注重对读者心理和感觉的刺激。与此相适应,延伸出第三个特点,即受众消化快。很多网络文学的读者也就是在随意的点击中寻求一时的心理,“只在乎曾经拥有,不在乎天长地久”,囫囵吞枣,很少有细细咀嚼品味,以至于发出“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的喟叹。网络文学是新生事物,文学形式与网络媒体之间相互作用,构成当代文学新的生存环境和价值取向。它需要悉心关照,需要理论引导,需要赞赏也需要批评。阐发其对未来文化建设的积极意义,不失为传统的原则。

文学是文化飞翔的翅膀,网络文学传播无疑又给文学发展创造了一座划时代的历史丰碑;同时,文学活动是信息传播链条中促进文化传播的主要承担者。网络使文学创作与生活同步变成了可能,网络文学也强化了文学反映现实的广度和力度。比如,一些网络文学表达的对人类生存命运的关怀和个体生命的体验,其中一些玄幻小说表达的虚幻和虚假的表象,同样是日益复杂多元化生活状态和多面化人性的展示。甚至有些网络小说触及到了当前人类生存必须共同面对的命题。比如2001年影响较大的《灰锡时代》,讲述一个发生在20年代30世纪的故事,其超拔飞扬的想象力和戏谑幽默的语言风格,被读者誉为“王小波再现”。其关注人类生存的大视野和对人类未来美好生活的热切期望等,都应该进入阅读和审美经验范围之内,成为理论抽象依据的感知经验。网络促进了精英文学和大众文学界限的消解,文艺学正在进行一场传播学的转向,文学的期待视野、文本结构、文学传播都发生巨大变迁;网络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全球视野的公共空间;网络给予人的自由与平等,实质就是文学创作和社会生活民主化的集中表现,如果没有网络的参与,中国民主的进程不会有这么快的进步;在网络世界必须建构一种世界公民意识,只有具备这种世界意识,才能把中华民族自由的美的东西传递给世界,实现承担更多社会责任的使命。但是网络文学的自由化无序写作状态,以及网上个体全面真实的展现和网下生活现实局限下的选择性暴露造成的强烈反差,使网络写作带上虚幻的色彩。并且,基本没有责任担当的网络叙事给人一种虚假的叙事表象。但是笔者认为,那不是网络的错。虚幻的应是人性而非网络。不管怎样,互联网犹如“洪水猛兽”,对人类社会的生活和行为方式产生日益深刻的影响,身处这样一种网络无孔不入的社会环境和传播环境下,“象牙之塔”的文学面临的环境与情状发生巨变。随着产业化运作机制在文学领域的逐渐完善,改变了文学的生产机制和传播方式,也改变着文学价值本身。物欲横流之下,文学浮躁之风盛行,纯文学只能走出“象牙之塔”,为生存而挣扎。在如此情形下,文学的生存环境和价值取向都具有其新的特点,一种适应市场经济时代特点、多元并存的新的文学格局正在构建。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网热背后的传统文学,二者之间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

传统文学作品主要以书本、杂志、报纸等“硬载体”文本出现的,它们陈列在书架上,摆放在案桌前,构成一种广延性的物质性存在。网络文学则以电子符号的软载体形式存在于电脑中,传输在互联网上,具有更大的开放性和随意性。在传统文学类型中,有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的“四分法”,同时,纪实文学和虚构文学、文学创作和生活实录、文学和非文学的界限都非常明确。但在网络文学中,文类界限已变得模糊或被淡化。在阅读的过程中,很难分清它们属于哪一类文体,因为这些作品给人们的感觉往往是模棱两可,传统的文学分类法对它们无从归类。传统的文学构思是个人化的艺术思维,它要基于个人的生命体验和生命感悟,不断为内容而寻找形式,以整体的艺术观照来施展自我潜在的艺术创造力,为作品的生成打造审美原创的艺术胚胎。而网络文学则不同,它的写作是随意的,无需完整的艺术构思。传统文学,属于单向传播,其信息传播模式是传播者媒介接收者。网络文学信息传播模式是传播者媒介接收者传播者。在一般情况下,读者面对自己感兴趣的作品,才更容易产生阅读作品与参与交流的渴望。网络文学的作者和读者的角色是可以互换的,因为交互活动本身常常将欣赏变成创作,或将创作变成欣赏。从网络文化传播的全球化语境看,“任何文化都应该是开放的而不可能是封闭的。并不需要以一种新的文化中心论去取代旧的文化中心论,中国需要的是一种与时俱进的开放的本土文化、一种世界主义的胸怀、一种鼓励多元文化的战略。应该在全球意识的观照下发展自身的民族文化,认真处理好‘现代对传统的超越性复归’与‘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化’两者之间的关系”。惟其如此,才能在未来更为激烈的中西文化冲突和文化争夺中,张扬中华民族文化的超越性品格。

传统文学和网络文学篇4

关键词:网络文学;传统文学;价值;局限

随着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越来越多的文学参与者使用网络进行创作、阅读和交流,网络文学的概念就此产生。网络文学的出现不仅改变了文学的传播方式和渠道,还带来了诸多与传统文学不同的特征。本文在对两者进行比较的基础上,讨论了网络文学的价值、存在的局限以及网络文学未来调整的方向。

一、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比较

目前,业界对网络文学的定义并不统一。就本质而言网络文学是文学在网络环境下呈现出的新面貌,与传统文学是无法割裂的,但是在很多方面它又与传统文学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1、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介质载体不同。文学作品的呈现和传播无法脱离具体的载体。网络文学之所以与传统文学不同,最根本的体现就是文学的载体不同。发展到今天的传统文学多以纸张作为载体和传播的媒介,作品的外在形式(字体、大小、颜色等)一旦成型就不可改变;而网络文学是以基于数字化的网络为载体,通过电子终端进行呈现的,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对作品的外在形式进行设置。

2、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呈现方式不同。文学作品最终都是对受众的呈现。传统文学的创作完全是作者个人的事情,创作过程是封闭的;对于受众而言文学作品只是一个结果,这个结果不论如何,作者和受众都只能接受。而网络文学,作者可以实时的将自己的创作内容呈现在网络上,创作的过程具有公开性,如果不满意可以随时修改。而且作者在创作之前,还可以将自己对作品的构思通过网络进行公开,让读者参与到作品的创作中。

3、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文学交流不同。文学作品的本质是作者与读者之间心灵的交流,交流过程存在着一定的机制。在传统文学中,两者的交流从作者构思开始,经过作品成型出版,经读者阅读再到读者反馈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交流存在滞后;另外,传统的文学作品一旦成型便不易更改,交流的结果就不易通过作品呈现。而网络文学的创作存在即时性,读者与作者之间的交流便捷而又及时,交流的结果也可以在作品中及时体现。

二、网络文学的价值

网络文学本质上是文学在网络环境下的展现,其本身除了具有文学自身的价值之外,还具有一些超越传统文学的价值。

1、网络文学的自由精神。第一,网络文学的创作享有更大的自由。网络环境的自由、开放、包容,首先使写作的成本降低,写作从精英阶层走向了大众化,提供了更大的参与自由;其次,作品的呈现突破了传统文学下发表出版时的种种制约,通过网络平台,写作者只要点击以下鼠标,就可以把自己的作品呈现给读者,无需去关心细枝末节的编辑修改等,而且主流话语对写作内容的制约较小。第二,阅读也享有更多的自由。在网络时代,文学作品的数量急速增长,读者拥有更多选择;网络作品通过电子终端呈现,对阅读地点读者也有更多选择;网络提供更多免费的作品,或是读者可以通过试读来决定是否付费阅读,或是按章节付费,为读者减少了金钱和时间的花费,读者在网络环境下享有更多的自由。

2、网络文学的商业价值。文学在网络环境下的自由、亲民,使其拥有广大的受众,凸显了其商业的价值。商业利益的获取也成为网络文学发展的动力。

对于网络文学平台,一是由于其拥有庞大的阅读群体,通过收费阅读的方式,来获取收入;二是平台的高点击量成为广告争取的阵地,为其带来广告收入。

对于网络写作者,作品的阅读量越大获得的收入越多;另外,作品影响较大被出版或被改编,获得不菲的版权收益,同时作者的知名度获得提升。

就作品本身而言,内容情节较好的作品若被该改编成影视或网络游戏,会带来更大的商业价值。

3、实现多维艺术展现。网络文学突破了文字作为文学呈现唯一媒介的限制,数字技术的应用,使创作者在写作时可以在文字表述的基础上,添加声音、图像、视频等多媒体介质对作品进行多维度的体现,使作品更加的生动、富有情趣,满足读者的视听需求。

三、网络文学存在的局限及原因

纵观网络文学的发展,在数量激增的同时,存在着不少的局限而广为诟病。总结起来主要有这几个方面:1、数量虽多但精品较少,作品的文学性在弱化;2、对市场的妥协,使文学创作者缺少了社会责任感;3、最终走向传统,出版发行;4、体裁上多为小说,而且同质化现象严重。

造成这些局限的原因有:第一、网络文学创作的大众化,使创作者的态度发生了转变。众多的写作者只是处于爱好在写作,没有了追求精品的态度,作品内容流于表面;还有就是众多的自身并不具备良好的文学素养、知识储备、写作功底,写出的作品自然没有较强的文学艺术性;第二、网络文学创作的自由性,使创作者的动机发生了改变,虚拟的网络环境成为写作者自我感情的寄托,写作成为消遣的工具,不再像传统知识分子那样将文学看做传承文明的神圣事业,不认为自已有社会担当的责任。

四、网络文学的调整

1、改善网络文学的质量。当下网络文学作品的文学质量相对底下,是不争的事实。网络文学如果长时间不能以高质量的作品给读者带来心灵的给养,就不可能获得长久的发展。面对这样的问题,网络文学平台在提高标准,对作品质量进行把关的同时,需要资本的介入加大对网络文学人才的培养,提高网络文学的质量。

2、加强与传统文学的交流。网络文学虽然与传统文学存在众多的差异,但是两者是一脉相承的。网络文学的发展离不开传统文学的支持和交流。近来,传统文学的作家参与到网络文学的评选中,主流文学的奖项评选也对网络文学开放,双方的交流越来越密切。有理由相信,通过交流,会推动网络文学的发展,使网络文学为人的精神文明做出更突出的贡献。

五、结语

网络文学作为文学在网络时代呈现出的新面貌,正在迅速成长。随着学者对其关注程度的增加,读者对优秀作品的期盼,以及网络写作者素质和知识水平的提升,网络文学的明天会更美好。

参考文献:

[1]欧阳友权,高式英、网络文学发展中的悖论选择[J]、社会科学战线,2014(12):116-122、

[2]南帆、网络文学: 庞然大物的挑战[J]、东南学术,2014(6):4-13、

[3]万惠辰、社会中的网络文学研究[D]、陕西理工学院,2015、

[4]欧阳友权,吴英文、网络批评的价值与局限[J]、探索与争鸣,2010(11):63-66、

[5]谢易霖、基于模式的网络文学传播研究[D]、广西大学,2015、

[6]韩筱蓁、论网络时代的文学及发展前景[J]、甘肃社会科学,2016(4):101-105、

传统文学和网络文学篇5

关键词:网络文学;兴起;价值

随着互联网络的蓬勃发展和大众网民的爆发式增加,网络文学悄然兴起并已经渗透到网民的文化生活中。网络文学的产生、发展与壮大,呈现出明显的特征:文学观念平民化、作家身份大众网民化、文本载体虚拟数字化、流通出版方式快速多元化等。网络文学给当代文坛带来勃勃生机,同时也带来了诸如文学价值理念等各种各样的新冲击与挑战。

一、网络文学的界定及兴起

网络文学作为正式概念在国内提出的时间并不太长,最初由网易公司在1999年率先使用。网络文学作为一种新兴的能归入文学门类的概念,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针对传统文学而言的,主要特指文学创作依赖的媒介、作品传播途径等方面与以往传统文学的书面印刷具有的不同之处[1]。在大多数网民心目中的网络文学一般具有以下特征:网络文学的创作基于运用网络思维;网络文学的大量文字具有网络通俗性;网络文学创作成型后应该首先发表在网络上;网络文学通过互联网络进行快速即时传播。但在文学专业人士眼中,一般认为网络文学存在三种类型:网罗文学文本,可以在线阅读的原纸质作品;网上爱恋文学,在作品的内容上以描述网人网事为主;网络承载的原创文学作品,可以是非恶意灌水的文学类型的帖子,各种论坛与博客文章等。对网络原创文学的界定与定位折射出本质特征:即作者身份“大众化”、作品内容多样化、传播途径网络化与创作源头“民间化”。

网络文学的兴起时间较短。网络文学起步时候的作者多是爱好文学的青年,互联网作为新兴媒体给了他们相对自由的文学创作空间和作品发表园地。较早出现的中文文学网有海外中文诗歌通讯网、新语丝、橄榄树、花招等,较早出现的一部最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中文网络小说为《第一次的亲密接触》。由于网络文学的发表不需要编审,往往不经筛选审核就可以在网上发表,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精英作家的文学型话语垄断,真实地成为地地道道的“大众”文学。

二、网络文学发展的必然性与合理性

网络文学是伴随互联网的发展而必然产生的一种新鲜文学样态。它的内容与形式并不完全是对传统文学的拷贝与移植,有些网络文学作者的文字水平可能有限,但他们的作品在内容和形式上却存在大量的创新,从而自然形成了与传统文学的差异风貌。如从审美角度考量,一般传统文学的审美是倾向于对社会文化的认同,但网络文学的主流审美观是对个人情感的接纳与认同[2]。网络文学所展现出的生活舞台是传统文学所无法涉及的多样和宽广。如果网络文学仅仅是在阅读方式与传统文学有所差异的话,那网络文学绝对不会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与生存空间。网络文学无论在内容还是形式上都与传统文学存在本质的差异,在网络上进行写作在多方面体现出了文学创作的本质,它反映出人们言论自由而畅所欲言,内容更加鲜活与多元,角度更加生活化。

网络文学存在的合理性。网络文学的产生与发展具有自身合理的各方面的价值。一是网络文学平台促使多种艺术形式得以有机融合。网络文学作者在网络进行创作时,自身可以充分发挥全面的艺术才能,创作文字的同时,可以使用技术化的手段,辅之以相应的绘画、音乐创作等,从而使得文学作品更具直观性和图文并茂。二是网络文学最为充分地体现创作自由性。作者进行网络文学创作成功并发表,因为没有编辑出版社的审核介入,其文学思想不受限制和左右,不被金钱所束缚,可以超脱功利功名,凭着对生活的感悟,自由发挥自身情感与丰富的想象,将真实创作出真实的艺术精品。三是网络文学“超文本”写作方式拓展了文学创作的时空。网络文学在作者第一文本的诞生并非文本内容永久性的僵化固定,不同的读者可在作者原文本的基础上完全可做到不受第一文本的格式和文字的限制,可以对第一文本内容进行自由的修改与加工甚至再创作,可以方便地在内容与形式上添加技术化的剪切和拼贴,真正使阅读者既是“读者”同时也是“作者”,网络文学具有传统文学无法企及的交互性等特征而具备强大的生命力。

三、网络文学创作的民间化与大众化

网络文学特有的“民间化”走向主要与当代中国的文学环境密切相关。诚然,网络原创文学的产生与走向可能是在后现代主义文化熏陶的大背景下催生出来的,从而带有一定受“国际特色”影响的发展态势,但由于网络文学主要指涉文学的特有的审美意识与价值立场,因而必然带有强烈的中国本土“地域特色”。网络文学仍然是在国家权利中心控制范围的文化与技术边缘区域形成的文化生存空间,它仍然标志着一种相互影响的主流态度立场与价值取向。但网络文学保存并比较真实地表达出了公众民间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和下层人民群众的情绪世界。自由自在是网络文学最基本的创作风格,它充分拥有民间的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等传统背景,具备最充分最完整的“民间化”特质[3]。

网络文学具备价值大众化。中国当代网络文学实质上在某种程度可认为是当代文学大众化的延伸与深化。当代文学虽然能够爆发出巨大的社会能量,但由于其艺术与文化底蕴难以离开意识形态而总是显得贫瘠与虚弱,在大众化过程中缺少真正的发展生命力,甚至无法同整个民族文化与艺术的传统基因链条进行连接。网络文学承载着自古以来民族文化的历史,大众的创作与参与推动了文学价值进一步的开掘与表现,顺应了世界文学与文学理性价值的发展潮流。

总之,我国当下的网络文学从产生到现在,已经经历了从幼稚走向成熟,从片面走向全面,从感性走向理性的发展过程。网络文学由诞生到被认可的过程合乎新生事物发展规律,必将成为文学作品的另一个发展平台。

参考文献:

[1] 晓华、网络文学是什么[J]、人文杂志,2002年第1期、

传统文学和网络文学篇6

关键词 网络信息资源 信息组织 分类法 分类类目

中图分类号:R329 文献标识码:A

网络信息交流打破了时空限制,方便快捷的同时也伴随着信息大爆炸的问题,如何合理有效组织庞大的网络信息资源,是互联网行业良性发展的必要基础。国内相关研究成果众多,将择其代表性成果概括如下:

一、网络信息资源组织方法

由于网络信息随意,自由度大,新旧信息变换交替周期短,欠缺必要的质量审核、监督、过滤和质量控制,网络信息资源具有分布无序性、分布不均衡性、分布非对称性、分布动态性几个主要特点①。基于此,学界尝试过很多分类方法去组织网络信息资源,如尚克聪认为信息组织的基本方法有信息的序化方法和信息的优化方法,可根据网络信息资源的特征划分为不同层次信息资源进行组织和管理②。张俊认为目前使用较为广泛的网络信息组织方式有四种: 文件方式、数据库方式、主题树方式和超媒体方式③。

由于划分角度导致划分结果不尽相同,但总体上可划分为两种方法,即传统文献分类法的延续使用和新型网络分类法。目前国际上已有不少传统文献分类法应用于浏览器机构基础的例子, 如Traugott、UDC 、LCC 、NLM、DOC等④。李宏轩指出传统文献信息组织方法把信息片段视为一个孤立的计量单位,属于微观层面,而网络信息是自组织的,属于宏观范畴;信息组织与信息自组织对于信息有序化都是必要的,两者之间应具有功能的互补⑤。在具体的网络信息资源组织方法中,有学者提出了自动方式和人工方式的区分,杨丹指出目前大多数搜索引擎采是采用自动方式进行网络信息资源分类,即由计算机专家设计开发的搜索软件自动对网络信息进行搜索、加工;但缺点是未经人工编排,信息质量不高。而人工方式则是搜索引擎数据库的建立依靠人工编辑加工数据,缺点是费时费力,建议将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处理网络信息,能充分利用自动分类的高速度,又可发挥人工处理的专指性⑥。

二、网络信息资源的分类体系

当前网络信息基本根据自身用途和特点进行信息分类,可按照关注点不同进行检索,查准率高,适合不确定检索,基本符合网络信息特征进行分类,但其中的问题也显而易见,如知识领域不全和知识体系不严密、覆盖面太广,专指性差、类目划分逻辑混乱、类目设置随意、类目划分缺少规范、类名概念选用不科学等⑦。因此,在选用合理信息组织方法基础上,编制科学合理的网络信息类目,是此方面研究的又一重点,我国学者也对此做了大量相关研究。

(一)传统文献信息分类法的适应性和可行性。

以《中图法》为代表的传统文献分类法在网络信息分类中的适应性和可行性是目前学界争论的一个焦点;如贺定安认为由于《中图法》是我国目前图书情报界使用最广泛、最有效的综合性分类法,为了保持一致,应当在《中图法》的基础上,编制《中图法・网络信息分类表》⑧。王忠红认为应当以传统文献分类法为基础,进行适当改造以适应网络信息环境,其认为传统文献分类法不适应网络信息环境,应当重建信息分类体系。并提出除采用目前在《中图法》中广泛使用的“硬分类”方法之外,还应采用交叉学科单独列类的“软分类”方法来重建网络信息分类体系⑨。郑庆胜等认为传统文献信息分类法的分类对象与网络信息分类体系的分类对象不同,但两者都是对知识、信息的组织,这一共性决定了网络信息分类能借鉴文献信息分类法的原理和方法来建立分类体系⑩。邓香莲则从网络信息自身及需求特点角度分析了传统文献分类法在网络信息分类中的不适应性,提出应当编制一部网络信息分类法 。史学斌认为传统文献分类法无法适应网络信息分类,建立有别于传统文献分类法的网络信息分类体系非常有必要性 。

综合而言,争论主要集中于传统文献分类法在网络信息分类中的适应程度上,归纳为两种基本观点,一是认为传统文献分类法能基本适应网络信息分类,可做适当修改加以延用。二是认为传统文献分类法无法适应网络信息分类,应当完全摒弃,制定全新的网络信息资源分类体系。

(二)中文网络信息分类目录是否应当建立统一标准。

当前各主流中文网络信息分类体系大都有类目设置逻辑性差,类名概念不科学、措词随意、分类体系各不相同、无统一标准的弊病。基于此,学界也提出了应对办法,如周淑云指出现有网络信息分类类目不统一,造成资源浪费,应当集中力量由情报语言学家、计算机专家和标准化专家共同研究建立统一的中文网络信息分类体系 。李曙光等认为应当借鉴传统分类法,规范现有网络信息分类体系,构建制定统一的网络信息分类体系和分类法 。刘颖认为应该遵循“面向网络信息资源、面向网络技术环境、面向网络用户”的原则,构建统一的网络信息分类法 。陈树年指出有必要建立统一的中文网络信息分类体系,认为在大陆地区建立统一网络信息分类体系是可行的。一旦大陆主体中文网络信息采取统一的分类类目,港台及国外的其它中文搜索引擎也必然会采用相同的规范 。

但也有反对的观点,如侯汉清等认为,现有的所有搜索引擎应抛弃自己原有的分类体系,统一这条路对于个性化强烈的网络信息分类是走不通的。但可以设计一个具有元搜索引擎功能的对各类搜索引擎能兼容互换的工具进行信息组织 。

虽然传统文献分类法的利弊各有体现,但在没有能完全适应网络信息资源特点的分类体系出现之前,传统文献分类法必然是网络信息分类法的重要基础,强自立统计了目前应用于网络信息分类的传统文献信息分类法,大致有如下8种:主题分类法、学科分类法、分面组配法、体系分类法、杜威十进制分类法 (DDC)、国际十进分类法 (UDC)、国会图书馆分类法(LCC)、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 。主流网站Yahoo和sohu的网络类目设置中,也大量应用了传统文献分类法的思想,如Yahoo共分 14个一级类目、403个二级类目,采用的重复反映符号共98 个;利用宽泛的主题领域,建立结构化的分类目录体系,Sohu也采用相同方法,并将每个网址做一个摘要信息,作为对该网站的概括介绍,同时支持关键词检索方式 。

总的来说,目前传统文献分类法已经在网络信息分类中得到应用,且体现了传统文献分类法完整性、科学性、逻辑性等优点,目前网络信息分类法的主要不足体现在分类标准不统一、类目排列缺乏系统性、类名缺乏科学性、编制方法成本较高、效率受到限制几个方面;因此,基于网路信息资源特点,研究制定统一、完整、科学、高效的网络信息资源分类体系,是当前领域研究的重点。

三、网络信息资源组织新趋势

网络信息组织分类方法该往什么方向发展,是该领域又一重点关注焦点,王平认为知识网格技术可以很好的适应网络信息动态性强的特点,知识网格将分散在网络各个独立自治站点上的“信息孤岛”集成起来,对用户提供统一访问接口,屏蔽底层信息分布、异构带来的技术复杂性。利用知识网进行信息资源组织,可以使用户透明地使用整个网络上的所有信息资源,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率,知识网格将是网络信息资源组织管理的新趋势 。另外,强自立介绍了采用自动分类技术进行网络信息分类,分为两种方法:一是以抽词标引、词频统计、自动聚类为基础的方式;二是以赋词标引为基础,事先确定分类体系,确定各类目的关键词,并用这些词标引网页内容,进行自动归类 。陈旭认为可将传统分类法和主题法中的复分技术、仿分技术、组配技术、分面技术等应用到网络信息分类系统中。在综合性的搜索引擎分类体系中,可采用部分分面分类的思想,而在专业性强的搜索引擎中,可采用分面分类的用户界面,提高检索可视化水平 。邓均华指出有必要编制一部能被计算机识别的适于对各种信息进行自动标引的数字化分类法,从而将信息管理纳入到计算机自动化管理系统中去,将是网络信息分类工具发展的趋势 。苏广利比较系统的阐述了网络分类方法的趋势,认为内容范围专业化、编制机构协作化、内容范围专业化、类目体系多维化、类目显示直观化、类目层次缩简化、同位类排列规范化,类名语言自然化、标引技术自动化是网络信息资源的分类趋势 。

由于网络信息资源复杂、动态的特点,不能盲目的从某一个侧面去制定和衡量网络信息分类方法,除上述有突出代表性的观点,学界还有“分类主题一体化、分类工具标准化、搜索规则智能化 等网络信息资源组织方法趋势观点,网络信息分类到底何去何从,我们将期待它的进一步研究。

(作者:陈涛,云南大学2010级情报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于高乐,云南大学2010级图书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宋晓娅,云南大学2010级档案学专业硕士)

注释:

①罗庭芝、网络信息分类法研究、河南图书馆学刊 、2007/ 12 第27 卷第6 期、

②尚克聪、信息组织论要、图书情报工作、1998、11、

③张俊、网络计算环境及其信息组织技术研究、图书情报工作、1999(10)、

④胡冰、网络信息资源组织方法综述、 情报科学、2003/4 第23卷第4期、

⑤李宏轩、混乱中的秩序:Internet信息自组织、图书情报工作、2000年第11期、

⑥杨丹、网络环境下的信息资源分类、江西社会科学、2004/7、

⑦刘鹏飞、近年来中文网络信息分类研究综述、图书馆学研究、2004/10、

⑧贺定安、关于编制《中图法・网络信息分类表》的构想、国家图书馆学刊、2002(3)、

⑨王忠红、网络信息环境下的传统分类法、图书情报工作、1999(2):37~39、

⑩郑庆胜,易晓阳、从新浪等网站看网络信息分类体系的建立、图书馆建设、2003 (1)、

邓香莲、文献信息分类与网络信息分类之比较研究、情报资料工作、2002(6)、

史学斌、网络信息分类体系、图书馆、2002(2)、

周淑云、分类主题一体化构建网络信息分类体系、现代情报、2003(4)、

李曙光,尹爱蓝、浅谈文献信息分类与网络信息分类、图书情报论坛、2003(2)、

刘颖、试论网络信息分类的现状与未来、晋图学刊、2003(1)、

陈树年、搜索引擎及网络信息的分类组织、图书情报工作;2000(4)、

侯汉清,薛春香、中文搜索引擎分类体系兼容互换工具的设计、中国图书馆学报;2003 (1):85~89、

强自立、网络分类目录及其分类法、大学图书馆学报、1999年第4期、,

杨丹、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分类、江西社会科学、2004/7、

王平、知识网格技术与图书馆信息资源的组织开发、现代情报 、2006(7)、

强自立、网络分类目录及其分类法、大学图书馆学报、1999年第4期,

陈旭、分面分类在网络资源组织中的应用、图书情报工作,2002(1)、

邓均华、数字图书馆与数字化分类法、国图书馆学报、2001 (4)、

传统文学和网络文学篇7

关键词:网络文化视域;大学生;文化认同危机;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15)-12-0117-02

网络文化影响了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可,导致部分大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意识。因此,要不断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促进大学生对待文化的自觉性。

1、 文化认同的危机

每个人都具备着自我观念,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对待生存空间的一种理念,能够被传承,包括特定的习俗、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等。文化认同严重影响着个人身份的认知,也影响着民族文化的传承性质,严重时也会影响政治方面的合法性。文化认同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在经济和信息技术发展迅速的今天,我国的传统文化不断受到外国文化的冲击,一些文化差异使得大学生走入了文化的误区,抛弃了中国优良的传统文化,在多元化的文化发展中,大学生面临着文化认同的危机,文化认同危机使得人们对本国民族文化产生冷落和疏远的现象,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因此值得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2、 网络文化的特征

2、1 多元共存性质

网络文化平台的信息资源可以完全达到共享状态,是一个较为开放的系统平台,所以能够从中获得不同的价值取向、、生活方式等,在网络文化中不仅仅包括中国的传统文化,还包括了很多的西方文化,实现互联网的同时传播。并且网络文化的实效性是非常强的,能够迅速把信息进行传播,实现全世界网民之间的相互沟通与交流,把整个地球信息文化都融合在了一起。

2、2 非控性质

因为网络文化是一个开放式的空间,所以是不受控制的,人们从中获取的信息越多,对信息的监控也就愈加的困难,比如,网民可以在网络上随心所欲地发表言论和信息,造成网络文化的失控现象。因为网络文化比较追求创新意识,人们可以在网络文化平台发表自己的想法,一些网络文化平台包括雅虎、美国在线等,里面言论都是自由的,在追求创新的前提下引发了网络文化的非控制的性质。

2、3 虚拟性质

网络文化具有很强的虚拟性质,在空间上是自由的,人们可以通过网络文化平台释放自己的压力,寻找乐趣,互联网通过人类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创造了更大的空间,网络虽然减少了人们交往的频率和空间,但是网络可以使得人们和各种各样的人物交流、沟通,使得网民和现实社会相互隔离,独立自主能力不断地削弱,在网络虚拟世界里不能自拔,换言之,网络文化平台具有很强的不真实性。

2、4 开放性质

网络文化是对所有人都开放的,完全不受到空间、时间的影响,任何国家都可以互相建立网站,交流资源,人人可以平等地参与网络文化的建设工作,可以吸取信息也可以信息。

3、 网络文化是造成大学生文化认同危机的主要原因

3、1 网络文化淡化了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与继承

网络文化平台非常广泛,能够有效地实现信息和资源共享,但是网络文化的传播系渠道比较复杂,监管部门的监督难度非常大,在信息过滤工作上不到位,使得各种信息在网上随意传播,其中包括一些质量不好、真假难辨的信息,使得大学生对多元化信息的认识有很大的误区,大学生被越来越多的外来文化所吸引,从而放弃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与继承,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学生在网络文化中看到了更多的和精神迷宫等,导致思想文化的碰撞,加之大学生对于人生的理想和价值观发展还不是很成熟,在精神信仰迷失的时候,很容易陷入功利性文化中,缺乏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感。

3、2 网络文化使得大学生丧失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意识

在网络文化平台中大学生可以随意发表言论,因为对自己的言行不用付太多的责任,尤其是网络文化平台具有多元化和虚拟性,学生在遇到烦恼时,会通过网络文化平台释放自己的压力,寻找乐趣,对自己的行为没有很强的约束性,很容易受到不正确思想的引导,从而丧失了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意识,因此,网络文化是一把双刃剑,大学生可以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在网络平台上进行学习,但是也存在把网络平台作为纯粹的娱乐方式的现象,扭曲了对文化认同的本质。

3、3 网络文化中的虚拟性与开放新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网络文化平台是开放性和虚拟性的,能过让所有人进入到网络世界中,这样可以实现人和人、人和机器的虚拟交流,阻碍了人和人的面对面接触,这样不仅仅改变了大学生的传统生活方式,也让大学生沉迷于虚拟世界不能自拔,并且网络文化中的信息质量不能完全保证,所以在大学生接触网络文化过程中可能出现信息误区,或者产生心理疾病或者恐怖的现象。

4、 研究网络文化造成大学生文化认同危机的意义

网络文化带给大学生文化认同危机是一个现实问题,网络迅速的发展与推广使得大学生在心理上和人生价值观上都发生了重大的改变,虽然网络文化在如今是传播信息的最新媒介,但是也会为人们带来很多困扰与杂念,直接影响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互联网的开放性使得人们之间可以实现零距离的沟通和交流,学习到更多的知识,但是不能充分保证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受干扰,网络文化间接地影响着大学生的道德水平、价值判断的标准,所以针对网络文化带给大学生的文化认同危机是非常严重的,学校要积极对待这个问题,实现大学生正确使用和对待网络文化,树立正确的文化认同观念。

5、 网络文化视域下加强大学生正确文化认同的对策

5、1 加强网络文化思想建设,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

网路文化思想建设和正常生活中的思想建设是相同的,但是如果不使用先进的方法去占领思想阵地,会导致一些庸俗文化的侵入。在大学校园中的网络文化建设中要开设专门的教育网站,并且要充分调动起学生去浏览的积极、主动性,要注重邓小平理论和思想的灌输,提高学生对党的方针教育的学习和引导,在网络文化建设中还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提高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杜绝西方文化渗透现象的发生,让大学生不断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对待外国文化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5、2 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

在学校网络文化建设中要不断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网络平台,针对文化差异要采取互补政策,允许思想的交换,但是前提是健康向上的思想和指导方针,在网络建设平台中也可以邀请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共同去建设网络平台,其中包括网络征文和软件编程活动等,塑造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对大学生采取正确的引导和教育。

5、3 加强网络文化管理的力度,促进新发展

在网络文化管理中要加大法治教育力度,引导学生正确上网,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与法治理念,还要教育学生不能随意不良的、非法的信息,增强学生网络使用的自律性,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学生在良好的网络文化中陶冶自己的情操,提高各方面素养。

5、4 加强网络文化建设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建设

要想保证大学生能够正确应用网络文化平台,就必须加强网络文化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建设,把教育与网络技术有机结合,参加网络文化建设的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素养和计算机专业技术,了解互联网的功能和操作方法,通过培训等方式不断提升教师网络文化建设水平,及时地授予学生积极、健康的网络信息。只有建立优秀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才能不断培养出高素质教育人才,传授正确的思想和理论方针。

5、5 加强网络文化的监管工作力度

网络文化平台要追求积极、有序的发展,所以需要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素质,加大监督工作的力度,因为网络文化平台具有开放性和共享性,虽然可以有效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但是网络多元化的情况下不能保证所有的网络文化都是健康的,所以改进网络内部建设,加强网络文化监管工作力度,优化网络文化育人的环境是非常重要的一项任务,对于不良信息的要及时进行过滤和处置,针对不健康信息要加以严惩,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提倡主流文化,不断继承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美德,为大学生创建一个良好的上网环境。

5、6 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工作,提高学生的自觉意识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文化认同产生了严重的危机,所以要不断地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工作,提高学生的自觉意识,这就需要不断创新和发展我国的传统民族文化,提高民族文化的生命力,唤醒大学生的文化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道德感,完成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方针,把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知识内化成为大学生的精神追求。在学生应用网络文化平台时,要求学生要不断提升自我的约束力和法律道德意识,不能在开放、自由的网络环境中忘乎所以,要约束自己的言行,养成文明上网的良好习惯。

6 总结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文化平台的发展是当今流行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广泛的应用着,但是网络文化是一把双刃剑,利和弊都是存在的,所以大学生要能够养成正确应用网络文化平台的良好习惯,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能够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不要在虚拟性的网络文化中迷失自我,大学生要不断弘扬和继承中国优良的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感和优秀的道德意识。

参考文献:

[1] 高鸣,贾敬远、网络文化视域中的校园文化建设路径选择[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07,(6):70-71、

传统文学和网络文学篇8

关键词 网络文学 传统文学 特点 挑战

中图分类号:I106、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12、073

On the Challenge of Network Literature to Traditional Literature

YANG Jing

(Department of Public Courses, Wuhan Engineering Institute, Wuhan, Hubei 430080)

Abstract With the progress and development of network technology, network literature gradually rise, more and more people can use the network to create their own inner world of literature, making it more diverse literary form, but also to bring the reader to read more choose、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literature network literature more accessible, to meet the different tastes of readers, and thus to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literature of enormous challenges、 This article first analyz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etwork literature to fully underst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is kind of literary form, and then describes the challenges of the current network literature traditional literature, traditional literature to learn more, to finally achieve a good development of our literature、

Key words network literature; traditional culture; characteristics; challenge

0 前言

科技发展会影响一个时代的文学发展,尤其是信息网络技术的出现,打破了传统文学的创作方式,它给人们带来更多创作的可能性,也可以让人们通过网络来表达自己的看法。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出现许多网络文学网站,如“潇湘书院”、“豆瓣”、“新浪”、“网易”、“百度”等。这些网络作者可以通过网络连接来实现与读者的互动,在创作过程中能够参考更多人的意见,为自己的写作带来更多思路。与传统文学不同,网络文学更受青年人的喜爱,它能够满足青年人的“快餐”式阅读需求,满足他们的精神文化消费,所以网络文学出现后呈现出一种快速成长的势头,给传统文学发展带来巨大的冲击与挑战。

1 网络文学的特点分析

(1)展现个体内心想法。与传统文学的社会教化功能不同,网络文学更加注重个人情感的宣泄,它们一般都是从网络文学创作者的角度看问题,充分展现出个人内心想法。因此说该种文学形式更多的带有一种娱乐性,可以让人们在阅读过程中来发泄内心的愤懑或者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传统文学中,人们更加关注其社会功能,比如在“新文化运动”中许多文人志士就希望运用文学来激发人们的建设国家、抗击外敌的斗志,带有较强的社会目的。网络文学则相反,它的创作处于一种虚拟的状态,读者不了解作者的具体情况,作者也不用承担相应的社会教化责任,他们只需要用文字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即可。除此之外,网络文学的创作更加自由,只要拥有一台电脑,连接一根网线,无论何时何地每个人都能够参与到网络文学创作中来,充分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降低文学作品传播潜在的危险性。

(2)更加突出平面美。网络文学注重的是一种“快餐”式的阅读消费方式,所以它们的创作更加平面化,大多数都不会讲究蕴意美,突出的是直白化与平面化。传统文学强调的则是“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语言中包含的信息极为丰富,需要读者去慢慢阅读、细细品味,才能得到文中寓意。进入新世纪以来,人们生活节奏加快,传统文学的阅读方式已经无法适应现代快节奏生活的需求,人们渴求一种平面化的文学形式以得到精神慰藉。网络文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它的语言不求精致,而是用最简单、最朴实、直白的话语来打动读者,让读者能够与创作者产生共鸣。但是由于网络的虚拟性,一些网络文学作品充满了色情和暴力,为社会文学发展带来不好的影响。因此在网络文学创作中突出平面美的同时也要注重创作质量,直白不等于媚俗和低俗,而是用简单明了的语言来展现文学之美,给人带来更多精神安慰。

(3)形式更加丰富。网络时代创作出的文学作品形式更加丰富,比如年轻人喜欢阅读的小说和诗歌文学,它们描写的大多数是一种理想下的形象,描写方式和表达方式非常丰富。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不同,它不仅能够运用文字来表达情感,同时也可以通过动画、声音等来体现文学意境。比如黑可可创作的长篇小说《晃动的生活》,它就将动画、声音、文字等充分结合,读者在阅读时不仅能够听到与文学作品相对应的音乐背景,还可以在阅读中闪现精致的图画,给读者带来视觉上和情感上的冲击,满足他们的现代化的阅读需求,更好的理解文章所描绘的情节。因此在今后的发展中,网络文学会有更多的空间,能够满足更多青年人的阅读需求,给传统文学带来更多的冲击与挑战。

(4)消费性超越欣赏性。网络文学大多数属于一次性消费品,它们主要是为了解决读者的阅读饥饿,所以说网络文学的消费性超越了它本身的欣赏性。传统文学一部作品的创作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打磨,而网络文学往往在几个月或者一两年之内就完成几十万甚至几百万字的作品,这样的速度令人咋舌,但是其创作质量也就大打折扣,一些作品往往经不起推敲,只能够满足人们当时的阅读需求,一旦网络文学作品的创作速度下降或者点击量减少,这部作品的人气则会降低,最终会不了了之。比如当前一些比较“火”的文学连载作品,大多数读者的评论留言都与作者的更新速度有关,从这些评论中也可以看出,目前人们对网络文学作品呈现出一种消费的态度,他们希望作者的写作速度能够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是一种“我花钱找快乐”的典型。

2 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学的挑战

网络文学在表现形式、表现手法、语言描述、审美方式及创作方法上与传统文学存在非常大的出入。该文学在上述基础上突破,形成了新的文学形式和文学内容,实现了文学的转变和拓展,对传统文学的发展带来了非常大的威胁。

(1)表现形式的新颖化。传统文学主要通过文字、图片等进行实现,通过上述内容展现文学的内涵及思想,营造文学氛围。网络文学可以借助网络体系,在传统文学基础上进行拓展,通过网络系统中的文字、图像、声音、颜色、超链接等对文学内容进行展现,实现了文学的多元化和立体化,完成了文学形式和文学内容的创新,是文学发展的一大突破。在该文学形式下,网络开始成为文学的主要展现途径,开始与人们的生活接轨,成为了人们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在潜移默化中拉近了文学与生活的关联。这种文学方式更容易被人们接受和接触,已经成为新时期人们参与文学活动的主要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文学市场,对传统文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

(2)表现手法的艺术性。传统文学主要通过语言艺术实现文学内容的表现,手法较为单一。网络文学借助网络中的各项元素,在传统文学语言艺术的基础上融入图片、视频、声音等,形成了多维、多面的表现体系,使文学作品中的内容能够直观、生动地展现在人们面前,从根本上降低了文学作品的理解难度,提升了人们对文学作品的了解和认识。上述表现手法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传统文学市场,给传统文学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冲击。网络文学表现的过程中就有非常典型的网络物质特征,这种文学能够被计算机语言编译,恶意借助多媒体语言和图像语言表达,形式上具有较高的不确定性,实现了文学语言的高级展现及处理。如多媒体语言中就可以借助超文本链接对文学中的内容进行穿插,通过超文本链接将不同的文学内容组合,形成系统的展现体系;图像语言中就可以借助图片表达形式对文学中的特定场景、特定语言等进行展现,形成针对性环境体系。上述表现手法完成了传统文学表现的革命,已经成为文学的主流表达途径。

(3)审美方式的个性化。网络文学的审美方式与传统文学存在非常明显的差异。传统文学主要通过文字展现文学的魅力,其审美方式较为单一。而网络文学从其表达形式、表达手法等各个方面充分展现文学的特征,形成了较为个性化的审美体系,这种审美不再局限于文字的本身,开始从各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从根本上改善了审美方式,丰富了审美内容。如网络文学在进行表述的过程中开始借助文字美、图片美、声音美等实现美学环境的构建,借助上述网络元素形成了以多元立体化为核心的美学体系,向人们展示了不同的网络文学审美特征及审美价值。这种审美方式颠覆了传统文学中的纯文学审美,实现了多角度、多方面的审美反思,从根本上改善了文学的审美效益和审美质量,给传统文学的发展带来了非常大的冲击。

(4)创作方法的信息化。创作方法的信息化是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之间的典型差异。传统文学主要借助传统工具,如笔、纸等对文学进行创作和记录,创作时间较长,查找、修正等较为复杂。网络文学主要借助计算机工具对文学进行创作,通过计算机完成文学写作,可以非常便捷地进行查找、修正等,从根本上提升了文学创作的速度和效益。与此同时,网络文学创作的过程中可以借助互联网系统,在上述网络信息基础上形成相应的内容,进行迅速创作,有效地缩短了创作时间,已经成为新时期文学创作的重要形式。2000年以来,我国已经开始运用APPLE微机进行计算机网络创作,其智能化诗词创作速度达到30s/首,创作效益非常显著。而在《文字温泉》一作品中就利用上述网络创作方式,对文学内容进行拼接,形成了不同的文学环境,其内容变幻莫测、丰富多彩,避免了传统文学导致的创作枯燥之感,给人以新奇的感受,大大提升了网络文学的吸引力。

3 总结

综上所述,网络文学的出现为传统文学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冲击和挑战,网络文学在发展过程中有自己的优势和特点,能够满足现代社会人们的“快餐”文化消费需求。同时网络文学的发展也给人们带来不同的文学审美观念,它能够让人们更直接、更快速的了解文章所述内容,节约人们宝贵的时间,让人们在作品中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在今后的发展中,传统文学应该要积极借鉴网络文学的优势,网络文学也要避免低俗化、媚俗化的现象,努力提高创作质量,最终实现我国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姣华、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学的挑战与超越探究[J]、作家,2011、6:177-178、

[2] 尚静宏、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学秩序重构的可能性[J]、文艺理论与批评,2013、3:126-128、

[3] 王晓英、论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学审美体系的解构[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3、6:119-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