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高中作文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写作范文

我的教育故事(精选4篇)

来源:整理 时间:2023-07-18 手机浏览

我的教育故事作文 篇1

在灯红酒绿、尽显奢华的城市,花两个亿建一所学校,这真是再正常不过了。可如果是发生在绿春县这一刚脱贫的小县城呢?争议自然就大了起来。而我认为,这其实是利大于弊的一件事。

北大校长蔡元培曾经说过:“要有良好的社会,必先有一个良好的人。要有良好的个人,必先有良好的教育。”两亿对于一个贫困县来说,确实是一笔巨款。但我们应该要知道,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想真正改变一个地方落后的面貌,不仅要扶经济,更要扶思想,扶观念,扶信心;扶知识,扶技术,扶思路。而这些都要依靠教育来实现。因此,教育是拔“穷根”的金手指,教育才是真正阻止贫困代际传递的一味良药。培养智慧,教育是根本。

也许有人说了:教育固然是重要,但这样一座缺少师资的小高中又有什么用呢?其实不然,教育的普适性和多样性,正是它成为贫困的阻断药的重要原因。首先,教育质量虽然根本上由老师决定,但硬件也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其学习环境与教育环境,更有可能影响学生与老师的心态与自信。这些是万万不可缺失的引药。其次,贫困县的老师少,确实是一个问题,但这又是为什么呢?无非是因为路途遥远,环境艰苦,待遇低下。漫漫山路,阻挡了多少老师?因此,改善环境就是在吸引教师与关注。有了良好的环境,这个地方也会成为一些支教老师更优先的选择,师资资源也就来了。最后,人才回流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点。学校提升教学质量之后,必然能更诞生出更优秀的学生,而这些莘莘学子中必然会有人愿意回报家乡。因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小县城便可以不断促进的自身发展,有更多资源去进一步改善小县城——这是一笔长期的“投资”,利用好教育这一味良药,会在时间中慢慢看见“疗效”。

于是,老师有了,关注有了,质量有了。何愁不能培养下一代的思想?有了光明的'下一代,何愁不能改变一个地区思想保守,观念落后的面貌?陈旧的死水,将由奔涌的后浪去改写;枯槁的老木,将长满生机勃勃的新枝。这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也是教育这方良剂的使命。

用教育铲去穷根,在未来的桃李芬芳中生长。绿色而浪漫的春天,必然会来到这个县城。

我的教育故事作文 篇2

窦燕山,原名窦禹钧,五代后晋时期人,他的老家是蓟州渔阳,也就是今天天津的蓟县。渔阳曾经隶属古代的燕国,地处燕山一带,因此,后人称窦禹钧为窦燕山。

窦燕山出身于富裕的家庭,是当地有名的富户。据说:窦燕山为人不好,做事缺德,到了30岁,还没有子女。一天晚上做梦,他死去的父亲对他说:你心术不好,心德不端,恶名张注天曹,如不痛改前非,重新做人,不仅一辈子没有儿子,也会短命。你要赶快改过从善,大积阴德,只有这样,才能挽回天意,改过呈祥。

从此,窦燕山暗下决心,痛改前非。一天,他在客店中捡到一袋银子。为找到失主,他在客店里整整等了一天。失主回到客店寻找,他原封不动地将一袋银子归还给失主。一次家里一个穷困的仆人偷拿了二百吊钱,怕被发现,写了一纸说卖二百吊钱还债,挂在其小女臂上逃走了。窦见此,收养此小女,到此女结婚年龄,窦以二百吊钱嫁出。仆归,感激不已,画了一幅窦的画像,日夜祷告他长寿。

窦燕山一生中大行善事,孤遗有女不能嫁的,他出钱替人嫁女;有丧无钱不能葬者,他出资埋葬;窦燕山还在家里办起了私塾,请名师教课。有的人家,因为没有钱送孩子到私塾读书,他就主动把孩子接来,免收学费。

后来他的妻子连续生下了五个儿子。他把全部精力用在培养教育儿子身上,在他悉心培养教育下,五个儿子都成为有用之才,先后登科及第:长子中进士,授翰林学士,曾任礼部尚书;次子中进士,授翰林学士,曾任礼部侍郎;三子曾任补阙;四子中进士,授翰林学士,曾任谏议大夫;五子曾任起居郎。当时人们称窦氏五龙。

一位叫冯道的侍郎曾赋诗一首说:燕山窦十郎,教子有义方。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这里所说的丹桂五枝芳,就是对窦燕山五子登科的颂扬。

宋范仲淹《窦谏议阴德碑》上说:窦禹钧,范阳人,为左谏议大夫致仕。诸子进士登第,义风家法,为一时标表。

五子登科的事迹,即使对现代家庭教育也仍然有着重要的影响。

我的教育故事作文 篇3

那是某年的某个春天,一个个绿色的小脑袋从枝头探了出来,用他们那好奇的眼光打量这这个新鲜的世界,渐渐的,他们不再害怕,完全爬上了枝头,一身嫩绿的着装充满朝气,是那样的富有活力,时间一天天过去了,昨日无知的小叶子也渐渐的变的成熟懂事了许多,

他们知道他们的生命是这棵历尽苍桑的老树孕育的,自此,他们从心底里感激老树,于是,他们就努力的吸收阳光,吸收水分全部给予老树用以维持生命;当风雨来临的时候,他们用自己弱小的身躯保护着老树,即使每片叶子只能遮挡住一小片,即使也同样被风雨打的七零八落,但他们依旧昂首挺胸保护着年迈的老树,重复着百年不变的保护姿势,是什么让叶子们如此执著的保护着老树?是什么让叶子们如此精心的呵护老树?那是从他们心底生出的一种懂得感激懂得回报的情。

他们知道是自然给予了他们生存的空间,是周围的空气让他们得以存活。自此,他们从心底感激自然,于是他们就努力的吸收空气中的尘埃杂质,还原他们原本洁净的身体;他们尽自己的努力,凭借自己身上的绿色来点缀自然,赋予自然青春活力,即使他们的身体受到损害,即使它们漂亮的衣服已铺满了薄薄的灰尘,或许他们早已被世界遗忘在某个角落,但他们依旧一重不变的从事他们那神圣的事业,直到死去。

他们感激身边的小鸟山雀,是他们每天在用清脆的歌喉划开山林的一片寂静,是小鸟们给叶子带来了一整天的好心情,于是叶子用自己的身体呈起一片甘露送给小鸟;他们感激风雨,是他们让小叶子渐渐长大,即使他们曾经让叶子们伤痕累累,但叶子懂得:没有风雨,叶子就永远学不会坚强。

直到有一天,叶子们都渐渐老去,一阵狂风把它们从枝头吹了下来,但他们毫无怨言静静的落在大树的脚下,叶子们仍然感激狂风是他们让叶子找到了归家之路,叶子们仍感激生育他们的大地,因为故土仍旧接纳了年老的叶子,不离不弃,慢慢的叶子微笑的闭上了双眼。

在那一刻,风轻轻的吹着,温柔的抚摸叶子们的脸庞,雨也悄悄的下着,洗去叶子身上岁月的尘埃,鸟儿们也都停下了他们的脚步,默默的为叶子们祈祷,送他们上路,但叶子们存留下来的感激之火却在这偌大的森林中熊熊燃烧。

我的教育故事作文 篇4

一个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小要求后,如果他人在此基础上再提出一个更高的要求,那么,这个人为了认识上的统一,或为了给人留下前后一致的印象,就倾向于接受这个更高的要求,这就是心理学上的层递效应,俗称“进门槛效应。”层递效应是一种颇为有效的心理引导技巧。在教育中,如果运用得当,有助于达到预期的引导目的,我就是利用这个效应来引导学生的。

陈金伟是个勤奋而又十分惹事的学生,他平时不注意组织纪律,上课回答问题乱喊乱叫,由于他妈是在城镇上摆地摊的,所以他的言谈举止有点粗俗,因此从小学到中学,总是让老师十分头疼,而班里的很多同学也都了解他的家境和他的个性,更因为他的行为破坏了班级的整体,而对他取笑和冷落,他又为维护自己而与同学吵架打架。他经常口吐脏话,骂骂咧咧,和同学吵嘴打架的事时有发生,以至于给父母惹了不少的麻烦,他的父母常为他生气不已,但又无能为力。去年在我接初三的时候,记得他第一次因打架来到我的办公室,小身材,头发乱乱的,脸胀得通红,用极端的语气说:“老师,我没有错,是他先打我的,我只是防卫。”从他的言容举止中,我可以推断他一定是受到了同学的取笑后而愤怒出手打架的。果然不出我所料,从其他同学处了解了事情的真相,他就因为同学取笑而大打出手的。

针对这样的学生,我没少操心,我们之间不知谈过多少次心,也主动多次和家长联系过,但他就是逆反,怎么也不听劝。今天发生了这事,我再也不是心平气和了,我首先给他讲明了事情经过的对与错。首先同学取笑是他的错,而他用打架的方式回应则是他的错,他本来是个“受害者”,现在却成了“被告”,那是他防卫不当。我先批评了那位取笑他的同学,然后对他进行好言相劝,并对他进行深刻的思想分析。要想不受别人的取笑,受到他人的尊重,首先要尊重自己,给自己树立尊严,如何面对他人的取笑,在取笑面前应抱怎样的态度,他人的取笑正来源于你对他人的态度,如果你自尊自爱,妥善处理,能达到你所想要的目的,要想获得别人的尊重,靠拳头是不解决问题的,只会把事情越弄越糟。那是一种多么可怜和无奈的表情……这时的陈金伟,突然间也哑口无言了,以前的那种倔强没有了,他向我保证以后不再打架,借此机会,我对陈金伟说:“我可以给你一次机会,但你要写一份深刻的检查,并保证确实从方方面面严格要求自己。

第二天,他拿出密密麻麻的三张纸,来到我的办公室,从表情上看,哪象是以前的那个倔强的,脑袋一扬一扬的陈金伟呀?我认真,仔细地看着他的检查,这时他低着头,第一次掉眼泪了。一副可怜的样子真叫我心软。于是,我答应他回班上课,但要服从我的要求:首先做到上课时不乱喊乱叫;他非常爽快,一口就答应了。一连几天,我一直在观察他是否能做到,结果做的很好。当即我就在班里表扬了他,并让全班同学为他鼓掌。他也许接受这样的赞扬和鼓励太少了,于是他激动不已,而且我们之间的心理距离第一次真的接近了,同学们也对他另眼相了,这对于他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呀!紧接着,我对着全班同学又给他提出了第二个要求:平时少说不说脏话,他一口答应了。而且做得很好。接着第三,第四……个的要求,他都能做的很好。之后,同样的问题很少在学校犯了。偶尔有几回又犯了。但我从来没有批评过他,而是继续抓住他的进步,以他为榜样,在班里表扬他,激励他。结果他的进步真是太出乎意料了!

对于陈金伟同学的教育过程,我就是利用了层递效应。为什么会有这种心理效应呢?因为当人们提出一个貌似“微不足道”的要求时,往往很难拒绝,否则,好象太不近人情了。而且这种微不足道的要求,人们的心理完全能承受,一旦接受了这个要求,仿佛跨进了一道心理上的门槛,没有后退的可能,再一个更高的要求就和前一个要求有了继承关系,似乎就应顺理成章地接受。再说,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会使人的心理失去戒备,降低了可能出现的心理批评和对抗,从而容易服从。

由以上可以看出: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和行为训练也是这样,应该给学生确定梯极状态的行为规范和目标,由小到大,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由此及彼,步步登高。如果教师对学生的规定要求过多、偏高,急于求成,就容易引发学生的心理抗拒,使他们丧失努力的信心,最终教师的要求和目标被将成为海市蜃楼。因此,巧妙地用好层递效应,就会照亮学生的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