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必修三历史知识点整理(精选8篇)
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篇1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一、自然哲学。泰勒斯(公元前7世纪)。万物皆由水生成又复归于水。创立了朴素的唯物主义世界观,被誉为西方“哲学之父”,体现了古希腊人开始具有自主意识,标志古代西方人的精神觉醒。
二、认识社会。智者学派(公元前5世纪)
1、背景。(1)希腊城邦民主政治高度发展;(2)公民的社会生活丰富多彩,思想活跃;(3)此前已经开始具有的自主意识和精神的觉醒。
2、代表:普罗塔哥拉。“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决定作用;认为正义、善德、真理等价值标准跟人的需要和兴趣有关,是由人制定的。认为知识是公民参与公共事务和演说能力的基础。
3、评价。积极:构成古希腊人文精神基本内涵;以培养兼顾公私利益的好公民为自己的任务;强调人作为认识客观事物的主体的意义,否定了神或命运等超自然的力量对社会人生的作用,树立了人的尊严。消极:过分强调个人主观的感受,忽视人们认识的共性,认为没有是非之别,给主观随意性和极端个人主义打开了方便之门。
4、希腊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认识社会,提倡怀疑精神,反对迷信,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决定作用。
三、认识人自身。苏格拉底(与智者学派同时代)。人应去改造自己的灵魂,追求真理和智慧,成为道德完善的真正的人。强调知识的作用,知识即美德,提倡“知德合一”。影响(1)开创了哲学的新方向,使哲学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2)崇尚知识和自由探索的理性精神对后世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亚里士多德。真理高于一切,提出‘‘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自然界是客观的、真实的存在,人们的认识来自对客观世界的感觉,没有感觉就没有认知。创立了逻辑学,经过严密的分析、概括、推理,最后才得出结论。实事求是的科学思维方法体现了人类不断追求真理、了解未知的人文精神。
高二必修三历史知识点整理 篇2
1、了解“市”的形成和发展
(1)西汉:每个城市都设专供贸易的“市”与住宅区严格分开,长安城东西有市。设官员管理(或市令),按时开市闭市。
(2)隋唐:长安城有市和坊,市与坊用围墙隔开,白天定时开市闭市。(南北朝出现草市)
(3)宋朝:市与坊的界限逐渐打破,店铺随处可设,且早晚都可经营打破了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
2、知道主要的商业城市和的商帮:
(4)西汉:长安、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商业中心
(5)隋唐黄河流域长安、洛阳;长江流域扬州、益州,成为繁华的商业城市;广州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使。
(6)宋代开封、临安;益州发行“交子”,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7)元的大都、杭州。世界第一大港泉州
(8)明清:出现商帮。如,徽商、晋商(两者相同之处:都从经营盐业起家;商业活动都涉及金融领域(徽商经营典当业,晋商兴办票号);活动范围都涉及国外,都积累起巨额财富)
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篇3
1、理学兴起的背景
①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面临危机;
②隋唐时期,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三教合一)的主张,儒学吸收了佛、道精神,得到新的发展;
③到宋代,逐渐确立了一个以“理”或“天理”为核心,融合儒、道、佛三家的新儒学体系,即理学。
2、主要内容:
程朱理学(北宋——程颢、程颐;南宋——朱熹)
①“理”是世界万物的本源,主宰万物;
②“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③要把握“理”,就要“格物致知”(接触万事万物才能明“理”)
④当人的私欲与天理发生冲突时,就要“存天理,灭人欲”
王阳明的心学:明朝——王守仁(王阳明)
①王阳明把理学发展为“心学”
②王守仁“致良知”学说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天理就在自己心中,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进一步发展了“仁”的思想,强调自我修养和奋发立志。
3、宋明理学的评价
①压抑人性,扼杀人生自然欲求;
②重视主观意志力、崇尚气节强调社会责任感等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积极作用。
高二必修三历史知识点整理 篇4
一、三教合一
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新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也在民间广为传播。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2、隋朝:
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3、唐朝:
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佛教和道教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二、程朱理学:
1、程朱理学产生的背景原因:
(1)统治者支持:长期的混乱,不利于大一统的稳定和巩固,宋代统治者倡导尊儒读经。
(2)儒家学者的努力: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3)代表人物:北宋时期的程颢、程颐兄弟和南宋时期的朱熹,成就最为突出,所以“理学”也称为“程朱理学”。
2、程朱理学的内涵:
(1)程颢、程颐的思想主张:
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有一个天理,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这是理学的核心思想。
(2)朱熹的思想主张:
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强调理之源在于天理,而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3、程朱理学的影响: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播到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和朝鲜,甚至形成“朱子学”学派。
三、陆王心学
1、陆九渊的思想主张:
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
2、王阳明心学出现的背景:
(1)明中期以后,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社会动荡不安,封建专制统治陷入危机。
(2)王阳明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成为心学的集大成者。
3、王阳明的思想主张:
(1)更多地吸取了佛教的“心外无佛,即心是佛”思想,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
(2)在认识论上,他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
4、评价:
明朝中期以后,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宋明理学历经几百年的发展,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但是,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并不能科学地说明人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
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篇5
宋明理学
【知识梳理】
一、三教合一
1、儒学:在汉武帝的提倡下呈现繁盛之势,魏晋南北朝时期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发展。
2、佛教:魏晋南北朝时期盛行,吸收儒学精神,渐趋中国本土化。
3、道教:在民间广为流传,受儒学影响,主张“贵儒”又“尊道”。
4、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又称“三教合一”。
5、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既尊道、立佛、崇儒。
二、程朱理学
1、 背景:隋唐时期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北宋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2、 内容:
(1) 二程的思想
①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先有理而后有物。
②把天理与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
③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
(2) 朱嘉的思想
①强调理之源在于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人性与天理一致。
②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③“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
3、 特征:融合佛道思想解释儒家义理,以“理”为核心。
4、本质:为维护君主专制和封建统治秩序提供理论依据。
5、 地位:
(1) 把儒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
(2) 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3) 朱熹学术影响到日本、朝鲜,形成“朱子学”学派;还传及欧洲。
三、陆王心学
1、 南宋时期陆九渊的思想
(1)“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心”就是“理”。
(2) 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
(3) 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
2、 明中后期王阳明的思想
(l) 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
(2) 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
(3) 强调内心反省,用道德修养,去掉人欲,恢复良知的本性。
高二必修三历史知识点整理 篇6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发展
了解古代中国在丝织、冶金和制瓷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
(1)丝织业: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距今四五千年,我国已养蚕并有了丝织品。商朝时已有了织机,能织出多种丝织品。西周时能生产出斜纹提花织物。唐朝丝织技术高,以轻盈精湛著称,还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宋朝丝织品品种繁多,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图案生动活泼。明清中央或地方官府设在苏杭等地的织造局生产的丝织品超过前代,特别是细密精致的缎,成为清朝丝织品的代表。丝织工具有花楼机。
(2)冶金技术:
①冶铜技术:原始社会晚期,中国人就掌握了冶铜技术。商周时代,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代表作有商朝的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等。
②冶铁技术: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东汉杜诗发明的水力鼓风冶铁工具,南北朝的灌钢法等,使中国在钢铁冶炼技术和产量,在16世纪以前一直世界。
(3)制瓷业: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商朝时已烧制出原始瓷器。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至唐朝,已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宋代制瓷技艺大放异彩,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并出现了五大名窑。明清时期瓷器种类丰富,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江西景德镇是的瓷都。
2020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 篇7
(一)理学兴起的社会背景:
1、(危机出现)魏晋南北朝以来佛教道教广泛传播使儒学的统治地位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2、魏晋南北朝以来,到唐宋达到鼎盛的“三教合一”潮流,各家思想互相渗透。
3、(重新光大)儒学志士吸收佛、道思想,探讨匡时济世的新儒学体系。
4、宋代重文,学术氛围活跃。
(二)宋明理学:
1、程朱理学(开创:程颢、程颐;集大成者: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1)内容:“理”或“天理”为核心的观念体系。从哲学高度论证专制统治和君臣父子尊卑等级秩序的合理性。
①“理”是世界的本原。“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②把握“理”的方法“格物致知”。
③存天理,灭人欲。
(2)历史地位:
①南宋后逐渐发展成官方哲学。
②明初确立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③流传到外国,影响深远。
2、陆王心学
(1)内容:
南宋,陆九渊:
①“心即理也”
②通过“发明本心”以求理(进行内心反省)
明中期,王阳明:
①“致良知”,内心反省,克服私欲
②知行合一
(2)历史地位:重视个体的主动作用,反对束缚,具有一定的思想解放作用。
3、宋明理学的评价:
消极:压抑人性,扼杀人生自然欲求。
积极:重视主观意志力、崇尚气节强调社会责任感等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积极作用。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同异之处:
同:
①内容: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的”仁”“礼”思想;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都强调社会秩序。
②影响:有助于维护专制统治;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起积极影响。
异:
①宇宙构成:理学认为宇宙万物是由“理”和“气”两个方面构成的,是客观唯心主义观点;心学则认为“心外无物”“心即理也”,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②道德主张:理学主张人应该以外在的天理为行为规范;心学则主张人应通过内心的自省达到良知。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10篇《高二必修三历史知识点整理》,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更多实用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篇8
汉朝儒学正统思想地位的确立
背景:汉初黄老之学不能解决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后所面临的社会问题。需要新的理论适应巩固中央集权的需要。
经过:A董仲舒发展儒家思想:春秋大一统;天人感应(有限限制君权学说)和天人合一理论(阴阳五行学说);三纲五常学说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与汉武帝的反应
作用: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统一;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
儒学的发展—宋明理学
(1)背景:魏晋南北朝:佛、道传播,儒学出现危机;唐朝:调和之风兴盛,“三教合一”弥漫各个领域。;儒学丰富、更新深受佛道影响既要回答佛、道关于宇宙、自然的深层思考,又要与传统儒家对现实人生的关怀联系起来。理或天理为其核心观念。
(2)内容:程朱理学代表:程颢、程颐、朱熹。主张:A、世界观:理。(在世界――本原、在社会――儒家道德_在个人――人性)B、方_格物致知,即研究事物,穷尽事理。(事理不是科学知识而是人伦道德)
影响: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元、明成为科举考试内容,确定了程朱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陆王心学:强调了主动作用,激励人们奋发立志。代表:陆九渊、王守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