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质量分析(精选8篇)
护理质量分析篇1
[关键词] 质控小组;护理管理;质量监控
[中图分类号] R47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2)31-0120-02
医疗质量为一所医院的生命,科室护理质量是护理工作可以为患者提供护理技术及护理服务的程度和效果,是护理质量管理工作的核心[1]。医疗护理质量不但关乎患者的生命健康,也关乎医院的社会公众形象。所以更好地以患者为中心,不断提高护理质量,避免护理事故发生,是护理质量管理的最终目标。我院在2011年1月成立质控小组,并对科室护理管理质量进行重点监督,本文对2011年1~12月间的医疗护理事故情况和患者满意度情况进行统计对比。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2010年1~12月期间和2011年1~12月间两个阶段的医疗护理事故上报情况(包括护理差错、患者护理质量投诉等)和患者满意度情况。
1、2 方法
统计本院2010年1~12月间共上报医疗护理事故情况和患者满意度情况,对护理管理情况进行探讨、总结经验,在2011年1月成立质控小组,并对科室护理管理质量进行重点监督,对2011年1~12月间的医疗护理事故情况和患者满意度情况进行统计对比。
1、3 观察项目
统计两个阶段的医疗护理事故情况和患者满意度情况。患者满意度评价由本院自行设计调查问卷,主要调查患者对本院各科室的护理满意度情况,内容主要包括护理态度、护理水平、护理环境以及意外事故发生情况等,调查问卷总分100分,其分数越高说明患者对于护理情况的满意度越高。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 检验,以(%)表示,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医疗护理事故上报情况
2010年1~12月间上报医疗护理事故48例,2011年1~12月间上报医疗护理事故14例。两阶段医疗护理事故上报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31,P < 0、05)。
2、2 护理满意度
2010年1~12月间患者护理满意度平均(71、21±8、43)分, 2011年1~12月间患者护理满意度平均(90、12±10、21)分。两阶段患者护理满意度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12、1231,P < 0、05)。
3 讨论
3、1 质控小组主要职责和工作内容
质控小组的人员组成主要为护士长和科室质控组的成员[2]。由护士长担任质控小组组长,主要负责本科室的护理质量工作的全面管理,科室质控组成员主要挑选本科室业务素质强、工作责任心强以及熟悉本科室质量管理工作的数名护师担任,质控组组员主要负责对日常基础护理工作和对危重患者的护理质量管理;对本科室病区的管理和对日常消毒、隔离情况的管理;对本科室护理制度和岗位职责的管理;对本科室护理文件的书写质量管理等。科室质控小组成立后,通过对2010年1~12月上报医疗护理事故4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根据本院护理质控组的相关制度以及职责,充分结合本科室的实际情况具体制定本科室护理质控小组的职责以及相关制度。对本科室质控小组成员进行系统性培训。
3、2 提高护理管理质量具体内容
3、2、1 加强各科室相关人员的培训学习 加强相关护理人员对患者加强护理质量安全服务的思想教育,加强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安全意识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发挥护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让护理人员可以自觉按照相关制度和既定目标做好自身的护理工作,加强对自身行为的约束和管理,让护理人员懂得如何关心、尊重患者,并根据患者不同的需要来制定有针对性的护理方案,让患者感到人性化的护理关怀,主要加强和患者的沟通,通过护理细节来传递对患者的人文关怀[3]。满足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层次对象的心理护理需求,通过和患者的主动沟通,消除患者疑虑。加强专业技术掌握水平的学习,不断提高护理水平,主动学习新护理技术,不断加强本科室的护理技术水平。重点做好对新护士的培训工作,对新护士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在进行新护理人员岗前培训基础上,重点针对本科室的具体情况进行更有针对性的专科知识培训。
3、2、2 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以及考评激励机制 通过建立护理人员质量控制考评制度,对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进行重点考核,每个月进行一次考核测评,实行护理质量和绩效工资挂钩的机制[4],有效调动护士们的工作积极性,使被动的监管变成护理人员的主动遵守,严格执行,不断加强对自我护理工作质量的要求。
3、2、3 重视护理服务的细节 护理人员从事的职业是和患者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的,所以任何的护理细节疏漏都会直接影响护理工作的质量。虽然医院的相关制度、规范、护理质量标准以及工作流程等比较全面,但是能否能真正让患者满意,关键还在于护理服务的细节[5]。所以,质量控制小组不但要注重宏观护理管理,更要重点关注细节管理。要重点加强本科室护理工作的细节化管理,要做好教育和引导工作。使每一个护士都能从自身做起,加强对护理细节的关注度,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加强职业素质,主动提升护理质量。如在病区走廊容易出现摔倒的地方及时放置一些防滑警示标记;对输液患者进行温馨提示,主动告知患者不要随意地调节液体滴速,以免发生危险等[6]。
4 小结
护理质量管理工作十分的琐碎和繁杂,在护理质量管理中不但要进行护理人员的工作质量管理,还要重视对重点患者护理管理,同时重点考核对工作制度的落实情况,进行严格的督促检查,通过实行护理人员的床前交接班,可及时让护理人员掌握护理工作的完成情况。重点考核护理人员的基础护理工作是否落实到位,一旦发现护理人员存在工作不到位情况,要及时给予批评、纠正,让相关护理人员及时进行改正,并要用规范、细致的护理服务来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患者对护理人员产生信任后,会更好地配合护理工作,可以有效地保证护理服务质量。严格贯彻执行本院及科室的各项制度,抓好大环节,不放过小环节,严格执行护理人员交接班制度和查对制度、抢救制度以及技术操作制度,同时关注护理细节,及时预测、发现可能存在的潜在护理隐患,对一些容易出现护理风险的护理工作环节,加强护理安全管理。提高对护理风险的预防以及应急能力。并针对本科室的不同工作性质以及护理特点,加强对护理人员的急诊抢救护理培训和护理演练以及落实基础护理工作,严格按照相关制度要求,每个月定期对本科室护理人员着重进行急救护理知识以及相关护理操作的考核,提高护理人员对各种护理业务的掌握程度,从根源避免护理质量事故的发生。
综上所述,成立质控小组可以在实践工作中不断发现护理管理工作上存在的问题以及安全隐患,并通过有效的预防措施及时纠正,避免重大护理事故的发生。有效地保证了本院护理管理工作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王梅、 护理质控小组在科室护理管理中的作用[J]、 家庭护士(专业版),2008,6(15):1390-1391、
[2] 张岚、 病房管理质量控制小组在科室护理质量管理中的作用[J]、 国际护理学杂志,2008,27(10):1108-1109、
[3] 许勤,王荣、 加强护理工作中细节管理的意义与实践[J]、 中国护理管理,2007,7(3):65、
[4] 金玉玲,钟元和、 量化考核护士长与护理质量奖预扣返还制的应用探讨[J]、 当代护士,2008,(1):28、
[5] 东梅、 做好全面质量控制对提高护理管理质量的影响[J]、 齐鲁护理杂志,2012,18(6):91-93、
护理质量分析篇2
【关键词】基础护理;优质护理措施;质量;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3-0109-01
基础护理为整体护理重要部分,是护士和患者之间进行沟通的有效桥梁,为护士观察个体病情基本途径,需分析总结现阶段基础护理存在问题,采取优质措施,提升服务质量,实现主动护理,增强护士成就感、责任感及使命感,全面提高基础护理效率及质量。此文研究年度2015年1月―2016年1月,纳入患者120例,总结基础护理质量提高措施及效果,汇报见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年度2015年1月―2016年1月,纳入患者120例,抽签分组。60例入对照组,不采取优质护理措施,均龄(51、22±3、27)岁,范围是24-78岁,女患者为23例,37例男患者。其余60例入研究组,给予优质护理措施,均龄(51、62±3、08)岁,范围是24-77岁,女患者为22例,38例男患者。组间有均衡性,无显著差异(P>0、05),且不具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1、2、1 岗前培训 针对新聘护士,组织岗前培训,包括护理学基础、医院制度规章、岗位职责、护理制度、护理规范及要求等,并考核上岗。科室内开展“帮、扶、带”活动,倡导年长、有丰富经验的人员带动年轻、新入职护士,提高基础护理技能和水平。
1、2、2 制度规范学习和执行 要求护士学习护理制度规范和常识,并严格按规范执行基础护理。建立工作评价制度及体系,定期评估人员工作能力及质量,并评选出微笑护士和优秀护士等,对于不好的行为,采取批评、惩罚等予以限制[1];对于好的行为,采取物质奖励、荣誉奖励等予以促进,实现整体提高。
1、2、3 进修培养及继续教育 定期选派护理骨干去往其他医院进修学习,更新工作理念及护理观念,学习先进知识及机能,促进质量提高。指导护士积极参与继续教育,参加培训,获得新知识,提高服务质量及理念,并借鉴先进观念,实现整体护理水平提高。
1、2、4 基础护理流程细化 按时间将护理流程进行细化分级,并明确责任人。具体流程有梳头、面部清洁、穿衣、口腔护理、拍背、翻身、床单位整理、进食、导管或会阴护理、床上移动等。护士长应充分发挥管理及组织作用,调动人员,尽量满足个体需求,如洗头、买饭、擦浴、打开水等。此外,也应重视健康教育,按照个体职业、病情变化、文化水平及生活习惯等差异,给予动态、针对性教育,改善不良健康方式,保持恢复健康[2]。
从服务态度、基础知识、设备仪器、表格书写及操作技术五方面,评定比较两组质量。调查满意度,予以比较。
1、3 效果标准 满意度调查共100分,>95分为满意;
1、4 统计学分析 对本文所得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所得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所得计数资料采用χ?检验,以P
2 结果
2、1 护理质量 对照组服务态度(80、15±2、36)分,基础知识(77、58±2、69)分,设备仪器(79、31±2、32)分,表格书写(81、33±5、27)分,操作技术(81、25±3、26)分。研究组服务态度(93、26±3、44)分,基础知识(92、25±3、51)分,设备仪器(90、32±2、58)分,表格书写(93、22±3、39)分,操作技术(93、79±4、05)分。两组中研究组护理质量更高,有显著差异(P
2、2 满意度 比较满意度,对照组取得86、67%,研究组取得95%,两组中研究组更高,有显著差异(P
3 讨论
基础护理是护理服务水平及质量的根本体现,其护理质量和患者安全性、舒适性之间密切有关。基础护理中运用优质护理措施,有利于工作质量、患者满意度及护士素质的全面提高,并对提升品牌服务有积极作用。经过优质措施,护士治疗护理行为更准确,操作更加娴熟轻柔,宣教更彻底、有效,促进个体身心愉悦,提高工作质量[3];护士更加重视护患沟通,掌握个体心理及病情状况,及时排忧解难,多理解,多关心,使满意度大大提高;不定期或定期展开培训,改变价值观,提高基础护理能力及质量,掌握人文学、沟通技巧、心理学及礼貌礼仪等知识,改变服务理念和护理思维,提高素质;优质措施实施后,基础护理更加具有细节性,管理内涵丰富,医疗服务更优质,对打造特色品牌服务有积极意义[4]。此研究中,研究组采取优质护理措施,与未实施的对照组比较,护理质量更高,服务态度(93、26±3、44)分,基础知识(92、25±3、51)分,设备仪器(90、32±2、58)分,表格书写(93、22±3、39)分,操作技术(93、79±4、05)分;满意度更高,95%;而对照组服务态度、基础知识、设备仪器、表格书写及操作技术均低于85分,满意度获得86、67%,表明优质护理措施运用效果佳,可有效提高基础护理的工作质量,患者极为满意。
综上认为,基础护理采用优质护理措施,护理质量显著提高,有较大作用。
参考文献:
[1] 钟慕贤,黎俊红、完善基础护理服务对提高优质护理质量的效果观察[J]、当代医学,2012,18(21):115-116、
[2] 张咏梅、护理质量评价对提高产科护理质量的效果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09):799-800、
护理质量分析篇3
关键词:妇产科; 护理质量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9-0254-01 护理质量是指护理人员表现出的专业形象是否具有特性,是否有助于护理对象生命质量的提高,以及护理工作的成效[1]。在妇产科护理工作中,由于女性的生理、心理等特点,个性化护理显得尤为重要。为此,充分了解每一位孕产妇的需求,是我们面临的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从而改变以往仅重视护理工作的完成及对疾病的护理,转向重视孕产妇的需求和提高对孕产妇全方位的护理质量[2]。
1 准确掌握孕产妇在产前、产时和产后的动态需求
1、1 产前进行孕期保健、高危妊娠的监护和母乳喂养等知识教育。护士可通过家庭医生电话平台与孕妇建立紧密联系,能够很快掌握她们需求变化的动态情况,通过打电话定时提醒她们服药、复诊和讲解健康教育知识,以调动孕妇的积极性,使其主动配合医护人员进行孕期监测。同时,宣教母乳喂养知识及技巧,使孕妇树立母乳喂养的信心。
1、2 产时产妇即将面临生产,心理生理受到很大压力,常处于焦急、紧张和忧虑状态。往往会影响顺利分娩或产生产后忧郁症。此时一般的治疗是不起任何作用的,需要的是护士以亲人般的关心去安慰和鼓舞患者。在生产过程中,尽管也用了镇痛药物,但这些都只是一般意义上的治疗,只是妇产科护理的体现。对于妇产科产妇和婴儿而言,他们最需要的是家人、护士的关心和照顾。
1、3 产后产妇生理心理经历着复杂微妙的变化,不注意产褥期保健,可能导致产褥期疾病和产褥期后遗症。严重的还会影响产妇哺乳和后期身心健康并影响到婴幼儿的生长发育。有些产妇因为太紧张往往脾气暴躁,进而造成内分泌失调和情感性精神障碍,表现为喜怒无常、烦躁不安、胡乱猜忌等。为了避免产褥期后患, 妇产科护士应该十分了解产妇心理和生理变化,时常观察产妇情绪变化,多与产妇和家属交流沟通,进行母乳喂养知识的再宣教和技巧的再指导,使产妇掌握母乳喂养知识及母乳喂养技巧,并教会产妇产后保健操。根据健康教育计划和每位产妇的特点,进行健康教育和出院宣教,评估合格后即可出院。
2 妇产科护理质量问题的原因
2、1 护患间缺乏沟通:护理人员与患者接触最多。在与患者交往中,如果不注意自己的言行,态度冷漠,出现问题不主动与患者交流就易于出现护理质量缺陷而产生纠纷。如术前未嘱其禁食而造成麻醉后误吸;为了执行“发药到口”制度,命令病人立即服药;各项费用未能及时耐心解释等等。
2、2 服务对象对护理的期望值过高:妇产科尤其产科待产者,产妇及其家属很可能极其紧张,她们对护理人员的服务期望值很高,若产妇在分娩过程中出现意外如胎心异常等,这时如果护理人员不能和患者家属及时沟通与交流,患者及家属容易对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产生怀疑;同时,由于期望与客观现实往往存在差距,患者及家属很容易产生纠纷。
2、3 妇产科护理质量的检查和安全控制流于形式。很多医院的护理人员把护理质量考核视为工作负担,不能从内心上热爱护理工作, 考核往往搞突击, 一些计划、记录、妇产科护理小结等也是随便乱抄应付过关,使考评流于形式,考评结果不能真实反映护理质量。
2、4 患者维权意识不断增强,若护理人员对相关法律、法规缺乏认识,也会造成护理质量缺陷。
3 提高妇产科护理质量的有效方法
3、1 完善妇产科服务质量管理体系,加强环节质控,由护理部主任、护士长及其他人员分别指派负责各级护理、消毒隔离、护理文书、急救药械、病室管理、规范服务、临床教学、查对制度的环节质量控制与风险监控,每周自查一次;护士长坚持一日三查,抓环节质量。使用环节质控登记本,把发现的问题写在质控本上,护士在上班第一时间翻看质控登记本,针对自己的问题整改后签名,避免以后出现类似错误,促进了护理质量的改进和提高,保证了妇产科护理工作高效、稳步的发展。
3、2 根据实际工作,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护理程序、护理操作规程和评价标准,建立健全了妇产科工作流程,提高妇产科护理质量,保证护理安全,增强主动服务意识,满足不同病人的健康需求,病人的满意度及护理质量各项检查均明显提高。制度的完善,工作流程的建立,工作标准的制定,岗位职责的明确,使妇产科的工作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
3、3 加强妇产科护理业务知识、应急预案、规章制度、护理操作、专科知识、法律法规、急救知识与技能、围手术期护理和新技术等培训,根据培训内容制定培训方案、考核标准,做到全员培训,全员考核。同时引进竞争机制,充分发挥护士潜能,开展“星级护理服务”评比活动[3],把孕产妇对护士的综合评价与职称晋升、评先评优直接挂钩,通过综合能力考核择优上岗,充分调动护士为孕产妇服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每一位护士能做到以病人为中心持续质量改进,杜绝护理纠纷。另外,根据病人享有的知情同意权,要求护士在为病人做各项护理操作时必须向病人解释操作的目的和意义,以取得病人的同意和合作,操作规程是护士执行护理操作正确与否的根据,也是护理质量的保障 [4]。
3、4 强化法制教育,增强妇产科护理工作者的法律意识。护理质量缺陷与法律法规的学习有密切关系,医院应该与时俱进,经常组织护理人员学习《医院护理工作管理制度》、《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每位妇产科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中要不断增强法律意识,同时不断提高护理病历书写质量,提高妇产科护理的安全性。每个医院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妇产科护理人员进行每月一次护理质量自查,每季度一次护理部大检查。每个人都要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通过检查发现问题并努力解决,把自己的护理质量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4 小结
妇产科护理质量直接关系到病人的生命与健康,关系到医院在社会公众中的形象,这就要求妇产科护理人员和护理管理者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真正达到“内强素质,外塑形象”的要求。妇产科护理人员一定要减少护理质量缺陷,真正体现出一切“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 的服务宗旨。
参考文献
[1] 张春舫,任景坤、实用护理质量管理与护理记录书写示范[M]、北京:海军出版社,2003、1
[2] 王玉玲,宣世英、“5s”护理模式的应用研究[J]、 护理管理杂志,2004、4(10):50-52
护理质量分析篇4
[关键词] 临床路径;护理质量;生活质量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7(a)-0117-02
The analysis of the role of clinical pathway management in improving medical quality
HU Xiao-ling
The Fourth Hospital of Changsha City in Hunan Province,Changsha 410006,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and analyze the role of clinical pathway management in improving medical quality、 Methods 230 patients in internal medicine-cardiovascular department of our hospital from July to December 2012 were chosen as the research object、The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The observation group of 120 cases were taken with clinical nursing pathway management model,the control group of 110 cases were taken with routine clinical nursing management、 Results The clinical nursing work satisfaction degre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of patients was 94、2%,and the control group was 83、6%、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ared in the two groups (P < 0、01)、The observation group of patients for understanding disease and various kinds of treatment program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control group 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 < 0、01)、The average length of hospital stay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hor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atients,there were statistical differences pared in the two groups (P < 0、01)、 Conclusi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clinical pathway management can improve the satisfaction of patients for treatment nursing,make patients'understanding of the disease deep,and shorten hospitalization time、It has an important clinical application value for the improvement of the overall quality of care in medical institution、
[Key words] The clinical path management;Medical quality;The quality of life
临床路径是一种新型的医疗护理模式,是目前我国医改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指由医院各相关部门或科室的医务人员共同制订的医疗护理服务程序。该程序针对特定的疾病或手术,制订出有顺序、有时间性和最恰当的临床服务计划,以加快患者康复,减少资源浪费,使服务对象获得最佳、持续的高质量服务品质[1]。临床护理路径的内容主要涉及患者在住院期间的护理计划。以时间为横轴,以入院指导,入院时诊断,住院中的检查、用药、治疗、护理、饮食指导、活动、教育、出院计划等护理手段为纵轴,制成一个日程计划[2-3]。本研究通过对实施和未实施临床路径的两组患者在医疗护理质量、患者满意度、健康教育效果及住院时间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为本院持续开展临床护理路径管理模式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2年7~12月心内科住院患者230例作为研究对象;年龄29~78岁,男性145例,女性85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120例患者实施临床护理路径模式;对照组110例患者实施常规的护理模式。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症类别和文化教育背景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的护理模式管理,观察组患者则实施临床护理路径管理模式,具体内容如下。
1、2、1 临床护理路径组
1、2、1、1 准备阶段 临床护理路径实施的科室在执行前需要查阅相关的文献,征求专家意见,客观收集各种治疗和护理等方面的信息,然后进行全面的分析论证,根据医院病房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从而保证临床护理路径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根据收集的资料等制定某种疾病的基本框架,然后再与涉及的科室等进行商讨、修改,最终确定临床路径表格。其中表格的内容包括:病情的诊断、入选的注意事项、住院检查项目、用药情况、手术治疗方案、饮食情况、病情监控以及出院宣教等一系列的护理措施[4]。在患者入院时给患者发放表格,并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适当调整,使临床路径表格更具有人性化。
1、2、1、2 实施阶段 护理人员熟悉临床护理路径的相关内容,对患者详细解释整个住院过程所需要进行的各种临床检查,以及具体的治疗方案。临床路径表记录好患者每天需要进行的检查项目、治疗等。根据患者的情况,采取适合患者的方式对患者进行治疗方案及护理内容的讲解,使患者及其家属能够对治疗过程和患者的病情有一定的了解,做好各种心理准备和生活准备等。针对患者及家属不理解的地方进行耐心解释,尽量让患者理解并配合各种治疗、检查及护理工作,避免不必要的医疗纠纷。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可能因病情的改变或检验结果等与预先制订的临床路径表出现差异。要记录好各种的差异情况,并且做好差异分析。根据患者的临床路径表来实施相关的护理工作,使护理工作更加具有计划性和预见性等[5]。定期对患者的临床路径档案与具体实施的相关治疗和护理措施进行检查,及时发现差异。对于非临床治疗需要上的差异改变也要及时进行修正,避免影响整个临床路径的效果,并且要及时提醒主治医师和相关的责任护士等,从而达到预期的效果。
1、2、2 常规的护理模式组
常规护理组按照各种疾病的护理常规,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基础护理、辅以必要的心理护理等措施,协助患者顺利完成治疗。
1、3 观察指标
在患者出院前以问卷调查等方式,调查患者对治疗住院期间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对疾病治疗和各项检查的了解程度等,统计患者的住院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得到的临床结果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α=0、01。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护理工作满意度为94、2%,对照组为83、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观察组患者对疾病和各种治疗项目了解程度方面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表1)。
3 讨论
临床护理路径的开展对护理质量的提高有重要的作用,由于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是通过制订一系列周密的治疗护理计划来实现的,使护理工作更为规范、完善,以达到防患于未然的目的,并能提高护理质量,降低并发症等,临床护理路径中对患者可能出现的情况分别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处理,使护理人员能够根据患者的临床状况采取更加灵活的护理措施,使护理更具针对性和个性化,减少了临床工作的盲目性和重复等现象,提高了临床护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6]。同时,临床护理路径采用明确的表格将患者所应得到的护理项目一一列出,使患者能充分了解自身的情况及即将实施的医疗内容,患者在充分认识自身疾病的基础上,更主动地参与到治疗过程中来,知道何时该做哪项检查、治疗、护理,病情达到何种程度,何时出院等,使患者享有充分的知情权,使患者受到了尊重,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本次研究我们体会到,临床护理路径的开展,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和工作效率是关键。由于护理人员在临床护理路径实施的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是负责监督临床路径实施的主要人员[7],因此,需要提高护理人员的自身专业知识水平。通过规范护理人员的护理行为,提高护理人员自身的专业素质等,来满足临床路径管理实施的基本要求。
临床护理路径在实施过程中需要结合科室具体情况以及患者本身的临床需要,来制订相关具有科学性的一系列的临床护理路径计划。灵活处理各种不同疾病,不同患者的需求,使临床路径管理更加具有人性化[8]。
由于护理工作是住院患者治疗的一部分,临床护理路径的开展必须得到医师、医技及后勤人员的共同配合。另外,职能部门及时有效地监督管理是护理临床路径开展的重要保证。
综上所述,临床护理路径是有效提高护理质量的一种护理新模式,但是在实施过程中,护理人员要有责任心、专业素质需要与时俱进,才能更好地体现临床护理路径的优势。
[参考文献]
[1] 方立珍、临床路径—全新的临床服务模式[M]、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2002:4、
[2] 李明子、临床路径的基本概念及其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1):59-61、
[3] 袁剑云,英立平、临床路径实施手册[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8、
[4] 戴翠红、临床护理路径在前列腺良性增生手术患者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10):17-18、
[5] 李莉、临床路径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8):15-17、
[6] 陈立,陈殿红,杨潇然,等、临床护理路径在新农合单病种护理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7):97-99、
[7] 谭明天,吴进军,邓兵、 实施临床路径管理的效果评估[J]、现代医院,2005,5(2):108-110、
护理质量分析篇5
1、1一般资料。
选取健康体检中心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接收的400例健康体检人员,随机将体检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0例。其中观察组男性有118例,女患者有82例。年龄在15~75岁,平均年龄在(33、7±12、3)岁,个人自愿体检有53例,单位组织体检有107例,院校组织体检有40例;对照组男性有103例,女性有97例,年龄在18~78岁,平均年龄在(33、3±10、3)岁,个人自愿体检有55例,单位组织体检有100例,院校组织体检45例。两组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①体检之前,体检者领取体检通知单后,由护理人员告知具体的检查项目有哪些,并详细的介绍,指导体检者如何填写体检表。②在体检中,根据每个体检者按号排队的情况,指导他们按顺序依次进行体检,并先做需要空腹检查的项目,再做需饭后检查的项目,并给予相应的健康教育。及时并耐心解答体检者询问的问题,对于老年人或儿童等这些弱势群体进行特殊关照,以提高服务质量。③体检结束后,护理人员应指导体检者完成体检报告的填写,并及时资料的整理。
1、2、2观察组。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增加质量管理模式。依据体检者的类型不同,可以把护理人员分为3组,针对个人自愿体检、单位组织体检以及院校组织体检人员开展具体护理服务。护理人员根据其专业知识掌握程度与工作经验作为分组依据,并保证护理服务顺利开展。并合理安排体检时间,避免安排不当影响受到体检质量。
1、3观察指标。
在体检结束后,两组的体检者需要配合接受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的调查问卷。护理内容分为三方面,以非常满意、基本满意和不满意三个等级为评价标准,统计分析两组的护理满意程度,在本次实验结束之前针对两组护理人员分别进行笔试考核和实际操作考核,两项考核满分为100分,根据实际考核最终分数的高低比较两组护理人员的工作质量。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系统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数字资料用x²表示,计量资料用t表示,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结果
2、1两组体检人员的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与对照组体检者的护理满意度分别为97、3%和89、3%。由此可见,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护理人员的业务考核分数比较
观察组护理人员的笔试考核和操作考核的满意率为97、93%,对照组护理人员的笔试和操作考核的满意率为89、93%,由此可见,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护理质量分析篇6
关键词:老年人护理质量 专业水平 护理环境 责任心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6-0317-01
在养老院护理工作中,很多因素都会影响到护理质量,导致护理工作出现问题阻碍患者进一步的康复。因此,本文主要通过2方面进行分析。一是,影响对老年人护理工作质量的因素有哪些,具体的有什么样的影响。二是,护理人员如何能够提高对老年人的护理质量,为患者提供全方位护理。下面就针对于这2方面进行具体的分析和探讨。
1 影响护理质量的因素分析
1、1 专业水平。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是影响护理质量的最为重要的因素。一个护理人员只有具备了高水平的专业技能,才能够在实际的护理工作中,把握护理的要点,规避护理中的错误操作和错误护理行为,进而为患者提供高素质的护理服务,促进患者进一步的康复。
1、2 服务态度。在进行老年人护理工作中,服务态度也是影响护理质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由于老年人年龄上的特点,内心比较脆弱,加之疾病的折磨,老年人容易产生一些情绪上的问题[1]。而护理人员如果服务态度不好,容易加剧患者这种消极的情绪,一方面是影响老年患者对于疾病进一步的治疗,另外一方面也容易导致患者出现心理上的问题,进而导致病情的加剧,不利于患者的康复。
1、3 责任心。责任心在护理工作中非常的重要。一个护理人员只有具备了责任心,才能够在实际的护理工作中,设身处地的为患者着想,才能够采用尽量让患者舒服的护理方式进行护理的操作,在患者出现心理上问题的时候,才能够进一步为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在患者出现各种问题的时候,能够细心的为患者解决等等。因而,护理人员的责任心是影响护理质量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1、4 护理环境。护理环境也影响着护理工作的质量。在进行老年护理中,护理人员营造的护理环境对患者来说非常的重要。如果,老年患者居住的环境较差,居住室内空气流通不好,床单被褥不经常换洗等等,都会影响到护理的质量[2]。患者在这样的环境下,心情会比较差,精神状态也不太好,更重要的是也会影响到患者的康复进程。因此,护理人员对于护理环境的良好营造非常的重要。
2 进一步提高护理质量的措施分析
2、1 护理人员进一步提高专业水平。针对于护理人员专业水平低影响对老年人患者的护理质量。因此,护理人员应该进一步提高自身的专业护理水平。就护理人员自身而言,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应该多阅读有关于老年护理方面的书籍,还应该去其他的养老院进行考察和学习,了解其他养老院护理人员在专业方面的优势,进而通过学习不断的提高专业水平[3]。另外,就养老院方面,应该组织相关的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培训的重点就是对患者人员的专业知识进行强化。并且在对护理人员进行强化之后,还应该进行相关的考核,通过考试的方式了解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而对于考试不合格的护理人员还应该进一步加强培训,直到考试合格为止。
2、2 护理人员服务态度要良好。护理人员的服务态度影响着护理质量,因此,护理人员在进行护理中,服务态度一定要良好。老年患者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本身身体素质较差,心理素质也较差。在养老院治疗养期间,需要进行更加细致的照顾,因而,护理人员需要具备良好的服务态度,在护理中尽量做到细心,动作应轻柔,语言大方得体,与患者进行交流和沟通,进而使患者能够在护理人员良好的服务中恢复健康。
2、3 护理人员应具备较强的责任心。针对于责任心影响对老年患者的护理质量,因此,护理人员应该进一步加强自身的责任心[4]。在实际的护理工作中,对于老年患者所患有的不同疾病,需要更加细致的护理,护理人员只有具备较强的责任心,才能够在护理中,提高护理质量,从患者的角度出发,为患者着想,护理中不怕麻烦,对患者的要求能够尽量满足等等,护理人员在对老年患者进行护理中,具备较强的责任心,有利于患者进一步的康复。
2、4 为患者维护良好的护理环境。护理环境影响着对老年患者的护理质量。因此,护理人员应该尽一切可能为患者营造一个良好的护理环境[5]。在患者居住的房间,应该每天进行彻底的打扫,注意室内的良好的通风,对患者的床单被褥按时的更换和清洗,提倡不应该在患者的疗养病房大声喧哗等等,进而通过多方面的努力为患者营造一个干净的疗养环境。
3 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老年人护理质量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和介绍,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了解到,在实际的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应该注意了解影响护理质量的因素,进而通过影响因素有效的促进自身的护理质量。在日后的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应该通过实际护理经验的总结,与其他护理人员的交流与学习,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护理水平,确保对老年患者的护理质量,使患者能够在优质的护理中,逐步恢复身体的健康。
参考文献
[1] 罗敏,左月燃,金宁宁,张静,彭嘉林、影响我国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因素及对策[J]、护理管理杂志,2005(01)
[2] 杨亚娟,费才莲,张军红、护理干预对老年失眠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J]、护理杂志,2006(10)
[3] 王慧、长期护理保险的必然选择――保险与护理的双重专业化经营[J]、经济师,2007(02)
护理质量分析篇7
[关键词] 质量管理;参与;护理记录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2)31-0122-02
护理记录在临床护理、教学科研、保险及处理医疗纠纷中的重要性和特殊性不言而喻[1]。但在临床上常出现因护理记录不当导致的医疗纠纷、保险机构拒付医疗费用、患者的客观资料不能如实反映等状况,大量文献报道也存在同样的问题,这给护士带来极大的困惑,也使患者的合法权利受到影响,同时也给护理记录质量管理方法带来挑战。“全员参与”是现代管理的重要特征,是一种高效的管理模式,能提高工作效率、加强管理效果[2]。因此,我院护理部从2010年1月份开始在全院实施全员参与护理记录质量控制,现将实施方法和效果介绍如下。
1 实施方法
1、1 建立管理组织,明确各组职责
护理部组织成立“全员参与护理记录质量管理”管理小组,由护理部主任负责,分设质量控制组和教学科研组,分别由内、外科科护士长任小组长。首先由护理部主任在护士大会上进行总动员,说明重要性和方法,要求病区护士全员参加,根据护士自己的意愿报名参加质量控制组和教学科研组。
质量控制组:每个成员每个月检查2份护理记录书写质量,其中1份为在院护理记录的环节控制,1份为出院病历的护理记录,提交书面的质控报告给质控管理小组。
教研科研组:成员承担临床带教工作,了解质量控制组提交的质控报告中存在的护理记录书写薄弱环节,收集不同层次护士对护理记录培训需求,制作课件,对护士进行分层次的护理记录培训;及时向临床护士介绍国内外最新进展并进行相关科学研究;同时根据临床需求,修改完善护理记录表格提交给护理记录质量管理小组。
质量管理小组:成员由原先护理记录质量检查组的护士长组成。其工作职责为每月分析质量控制组和教学科研组提供的相关资料,每季度各病区抽查在院和出院病历各2份进行质控检查,并及时与省护理中心联系,完善护理记录质控标准。每月召开信息反馈会,了解护士对护理记录中存在的困惑,及时协助解决。及时调整全员参与方式的选择、参与量的控制及激励机制的运用[3]。
1、2 选择质量控制标准
卫生部和浙江省护理中心制定的病历书写规范和本院制定的护理记录书写细则要求。
1、3 统计学分析
将全员参与质量控制前2年(2008年、2009年)和全员参与质量控制后2年(2010年、2011年)每月护理记录检查得分使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全员参与护理记录质控前后护理记录检查得分比较
全员参与质量控制前2年平均得分为(95、28±0、98)分, 全员参与质量控制后2年平均得分(97、42±2、2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4、73,P﹤0、01)。
2、2 有效简化护理记录的书写,完善护理记录书写细则
在全员参与护理记录质量控制期间,恰好开展了优质护理活动,卫生部提出了简化护理书写的要求,实施简化护理记录书写初期,护士感到茫然,不知所措,不知道哪些该记、哪些不该记,有的仍按照原先的书写方式,有的患者从入院到出院无护理记录书写,科室护士在质控的同时对实例剖析,充分认识到简化护理记录要“精”,明确了哪些需要记录,哪些不需要记录及用事实和数据说话的科学记录方法,最后完善了护理记录书写细则,达到了病情有变化及时写、不重复书写等要求。
2、3 快速推广护理电子病历
2010年7月份我院开始推广护理电子病历,首先由科护士长建立书写模板,选择普外科和神经内科试点,2个病区的护士在书写和质控的过程中,纷纷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在信息科的配合下,完善了护理电子病历,并完成全院护士的培训,1个月后全院顺利推广。
3 讨论
“全员参与”是现代管理的重要特征,是一种高效的管理模式,它的应用令许多企业快速发展。目前大部分医院对护理记录的质控也设置了三级管理,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质控小组人员少,且多数在倒夜班,不能及时检查和反馈,质控工作基本上由护士长负责,护士长将检查中存在的问题反馈给护士,并提出整改措施要求护士遵照执行,但护士长往往由于事多出现疏漏,很难做到各个环节的控制[4],护士缺乏管理意识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成效受到影响。每份护理记录的完成需要团队合作,护理记录质量管理也需要全员参与,通过全员参与和信息反馈,形成了人人有目标、有压力、有质量意识、管理意识的形成才能有效提高其质量。
护理记录在临床护理、教学科研、保险及处理医疗纠纷中的重要性和特殊性不言而喻。国内外各医院护理主管部门在质量控制方面各显神通,以提高护理记录书写质量。如加强护士法律知识和专业知识教育、加强环节控制、前馈控制、分层控制、改变护理记录书写模式等(以护理问题代替护理诊断、美国、日本和香港的焦点记录法[5]等)。其质量控制人员均为少数人,绝大部分护士作为被动接受的群体,缺乏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影响效果。
全员参与需要提高护士的主动性。刚开始时,部分护士缺乏护理记录检查方法和经验,不能有效发现护理记录存在的问题,对护理记录质量控制缺乏主动性。我们采用培训和绩效考核相结合的方法,质量控制的水平提高较快,并发现通过检查学习自己护理记录的书写水平也有提高时(特别是对危重患者等关键的护理记录),并且自己提出的建议得到采纳,护士的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不仅认真参与质量控制、而且开动脑筋,提出自己的想法,并协助护士长指导其他护士,从被动接受到主动配合。
护士应参与质控的量的控制。在开展全员参与护理记录质量管理开始,我们要求每位成员每个月检查3份病历,其中1份是跨科室的病历,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病历保管、回收问题及年轻护士知识面不足、工作忙等困难,影响了质控的开展,后来改成病区内病历质量控制,并由3份改成2份,护士能轻松接受。
[参考文献]
[1] 叶敏,阎红、新参加工作护士护理记录书写能力培训方法的研究[J]、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8,242(8):563、
[2] 刘岩,李冬梅、 试析质量管理原则中的“全员参与”[J]、 现代测量与实验室管理,2007,4:46、
[3] 余祖妹,吴妮娜、 品质圈活动在简化护理记录中的应用探索[J]、 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0):6、
[4] 张华,朱卉敏、 全员参与护理质量管理方法及效果探讨[J]、 护理研究,2006,20(2):541、
护理质量分析篇8
质量是医院管理的核心,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是护理工作的中心任务。随着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不断提高,人民对健康更加关注,同时随着人民法律意识的增强,对护理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对我们的护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探讨和分析影响医院护理质量的原因,寻求较为有效的对策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通过对我院2005~2007年护理质量缺陷进行分析,从而找出影响基层医院护理质量的原因,制订出较为有效的对策,使护理工作质量不断提高。
专业理论和技术水平偏低
基层医院,护理人员整体学历较低,大部分护士是护士中专学历,同时接受继续再教育的机会较少,对新技术新知识学习不够,与日新月异的医学发展不相适应,个别护士存在技术不熟练的现象,容易引发差错、纠纷的发生,影响护理质量。
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
护士是各种治疗及护理措施的实施者,若缺乏职业道德,没有强烈的工作责任心,工作马虎,粗心大意,对病人冷漠不关心,不深入病房细心观察病情,就有可能出现安全隐患,容易出现差错与纠纷。
缺乏沟通的协调性与技巧性
在病人住房期间,每天与护士接触时间最长,最频繁,如果护士不主动与病人进行沟通,了解病人的生理心理问题,就很难做到整体护理,如果对病人或家属提出的问题,回答过于简单化,敷衍了事,有厌烦情绪,使病人觉得自己不受医院的重视和尊敬,如果在回答病人的问题时不注意技巧引起病人误解,而容易引发纠纷。
违反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
有的护士不严格执行医嘱查对制度,造成抄错,漏抄医嘱,以致错误执行医嘱,不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造成打错针发错药,不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使病情治疗交待不清,不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而发生护理缺陷。
不重视护理文件记录
护士由于人员缺偏,忙于应付各种常规治疗、护理,不能及时准确客观真实地将护理活动记录,有的护士责任心不强,写回忆录,或照抄上班记录,或出现漏记、涂改现象,容易出现差错及纠纷。
心理护理,健康教育不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