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心得体会(精选2篇)
课外阅读教学设计 篇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阅读散文《为自己祝福》并解答相关问题,初步掌握记叙类文章的阅读技巧和方法。
过程与方法:
学生先自己阅读散文《为自己祝福》,并解答文后的5个问题,完成后小组之间进行交流讨论,进一步完善答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课外阅读训练,培养学生热爱阅读的良好习惯,感受文中的深厚情感和人文精神。
二、重点:
整体感知散文《为自己祝福》的思想内容。
三、难点:
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及揣摩词语。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昨天,有位学生对我说,语文的课外阅读是最令人“头疼”的问题,原因是所选文章比较复杂,所问的问题“五花八门”,考场上时间有限,常有无从下手的感觉。那么,到底有没有治“头疼”益药良方呢?
今天,我们通过阅读散文《为自己祝福》来体会一下阅读技巧。
(二)出示学习目标
1、阅读《为自己祝福》,并完成文后问题。
2、总结归纳阅读技巧与方法。
(三)自学互助指导
1、默读《为自己祝福》,独立完成文后问题16—20题。
2、小组内交流讨论并完善答案。
3、教师巡回指导,了解学生的答题情况。
(四)展示点拨破难
小组代表发言,展示自己的答案,其他学生补充完善。教师重点点拨:
1、第17题:
(1)“淡淡地”表现出舍友对女孩的生日漠不关心;
(2)“溢满”是充满而流出来,“充满”只有满的意思,用“溢满”更能表达出女孩的无比幸福。
2、反复出现起到强调作用,这句话既是文章的中心,也是作者要告诉我们的一个道理:在困难无助的时候要学会自我鼓励。
归纳总结阅读方法和技巧。
1、多数阅读的第一题就是提问整体感知中的写作内容或写作意图,感知题停留在知道的层面上,所以多数信息应从文中来。
2、理解词语的语境义:可拆词为字,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原则。读上下文,寻找线索,推知语境义。
3、有深层含义的句子往往使用了某种修辞或写作手法,故意将句子的真实含义隐藏,就好像为它遮上了一层面纱。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就应先看清它所借用的“隐身”手法,有的放矢地去分析。
4、理解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
一般应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去分析。r内容上应从句子表现的句意和与主题的关系上分析考虑;结构上,应从总领全文、承上启下、为下文作铺垫、照应、总结上文等作用的角度去分析。
5、(八大修辞极其作用
(1)比喻:生动、形象。
(2)拟人:人格化、生动化、形象化。
(3)排比:加强语言气势。
(4)反问:加强语气。
(5)反复:强调。
(6)对比:突出其中一个。
(7)对偶:句式整齐,结构统一。
(8)夸张:极力的表现。
(五)反馈练习
自拟题目并作答。
(六)布置作业
完成《会考指导》30页——33页阅读。
(七)教学困惑与反思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3篇《课外阅读心得体会》,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课外阅读教学反思 篇2
语文的学习,不外乎是教会学生学会阅读,阅读是理解课文、写作文的基础,而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延伸。 基于这一点,在自己的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强化阅读,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我主要做了以下几件事:
1、建立班级图书角,动员每位同学带三本书。有了书之后教学生怎样阅读:可以读好的文章、诗歌、故事,可以看,可以摘录,可以剪贴(自己订阅的小学生学习报,按相关知识点),可以做(相关练习),还可以整理收藏当作资料以供复习时查找。
2、每天拿出20分钟供学生自由阅读,逐步养成学生的阅读习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3、要求学生每天写一句话,可以是摘录,也可以是感想。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想逐步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悟和思考能力。
我想我这样做的出发点是好的,应该也是符合语文学习规律的,但实际的情形、效果却并不乐观:
1、阅读课上居然有学生看着看着,书本换来换去。这是大大出乎我意料的,他们不是喜欢阅读,要求有阅读课吗?阅读不是一件自由、宽松、惬意的事吗,不是一种很好的精神放松和精神享受吗?怎么会进不了状态呢?
2、从交上来的读书记录看,三分之二的同学停留在应付老师上,()连自己抄什么东西都不知道。这种现象的本质是:仍有不少同学未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仍然不会阅读,更不会思考、也没有感悟,思想肤浅,感情贫乏。
对此情景,我调整方案:
1、作为教师,自己要抓紧读书,拓宽阅读面,提高阅读素养,这样才能站得更高,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走向高品位的阅读,才能更好地激发调动学生阅读的兴趣。
2、建设书香型班级。鼓励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藏书库,并在班级书柜进行不定期的交流,以形成“人人有书读”的局面,“人人爱读书”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