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高中作文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写作范文

项链读后感(精选8篇)

来源:网友 时间:2023-07-28 手机浏览

项链读后感篇1

“她觉得自己本是为了一切精美的和一切豪华的事物而生的,因此不住地感到痛苦”——文章的开头就暗示了女主人公玛蒂尔德的虚荣,《项链》的剧情围绕着玛蒂尔德为了晚会上的风光借用别人的项链,却弄丢了项链,此后用十年的时间去偿还债务的故事,它真实地反映了女主人公内心的虚荣、嫉妒和对生活的愤慨。

为了能在晚会上展示风采,吸引男人们追逐的目光,玛蒂尔德太太高于自己的消费标准买了漂亮的裙子,借了福雷斯蒂埃太太的钻石项链;舞会上虚荣心的极大满足,让她忘乎所以,在不知不觉中弄丢了福雷斯蒂埃太太的钻石项链,以致在以后的十年,过上了更贫困的生活,也因此失去了自己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

确实,这位女人面容姣好、天资聪慧,只是缺少好的出身和门第,命运似乎不太公平;然而,她却忽略了她身边最珍贵的“项链”——没有漂亮的衣裳、华丽的首饰、不跟上流社会的人打交道,他们依然能过简单而舒适的生活;她的丈夫因为她没有得体的裙子参加晚会而放弃自己的兴趣,奉献自己积攒了很久的积蓄;晚会后所有人都疲惫不堪,而发现项链丢失时,她的丈夫又马不停蹄地回去寻找;在之后还债的艰苦岁月里,她的丈夫每天熬夜工作赚钱,与她共同面对困难,经历残酷岁月的洗刷;她的丈夫,不正是她生命中最珍贵的“项链”吗?希望她能通过这段经历领悟到幸福生活的真谛。

项链读后感篇2

知识与能力:1、提高学生对经典著作的阅读兴趣,广泛阅读经典作品。2、指导学生掌握赏析人物的方法,感悟经典魅力。

过程与方法:在诵读与讨论中学会赏析人物的方法,感悟经典魅力,学习写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诵读经典、赏析人物的过程中,学生感悟经典魅力,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

1、在诵读与讨论中培养阅读兴趣,学会赏析人物的方法。

2、在赏析人物的过程中使学生感悟经典魅力,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去赏析人物,感悟经典。

教学准备:

1、讲完《我的叔叔于勒》之后让学生阅读莫泊桑的小说《项链》。

2、利用图书馆、网络资源搜集大量有关《项链》的资料。

教学用具:图书资源、多媒体

教学方法:诵读法、讲解法和讨论法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老师一有空儿就会走进图书馆,因为我觉得和书相伴,让自己也瞬时变得高雅起来。同学们有没有过和老师相类似的感受?学校图书室和阅览室是我们课外阅读的基地,也是我们学校生活中的一个乐园,希望大家多走进图书馆,多读一些好书,与书相伴,使我们的生活充满美好和温馨,让我们变得与众不同。还记得关于书籍的一些名人名言吗?

学生交流关于书籍的名人名言。

师:上初中后,同学们是不是还在迷恋连环画、动画片,是不是还在满足于童话带给我们的欢乐,那同学们喜欢读什么呀?(文学名著)现在请同学们调动你的文学积累仿照示例说一说。

【仿写】我时而游览花果山,行走女儿国,看悟空斩妖除魔;我时而上景阳冈,到飞云浦,看武松大显身手;____,____,____。名著成了我的良师益友。

二、抛砖引玉,提炼方法

师:刚才同学们仿写时提到的都是课外作品中的经典人物和经典情节,我们课本中也有很多这样的经典人物,你能准确说出他们都是谁吗?

出示课文中经典片段,竞猜经典人物。

1、“席加洛夫将军家的?嗯!你,叶尔迪陵,把我身上的大衣脱下来……天好热!大概快要下雨了……只是有一件事我不懂:它怎么会咬你的?”

2、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3、鲁提辖假意道:“你这厮诈死,洒家再打!”只见面皮渐渐的变了。鲁达寻思道:“俺只指望痛打这厮一顿,不想三拳真个打死了他。洒家须吃官司,又没人送饭,不如及早撒开。”拔步便走,回头指着郑屠尸道:“你诈死,洒家和你慢慢理会!”一头骂,一头大踏步去了。

学生思考以下问题:作者在这一文段中是如何塑造鲁提辖这一形象的?

4、出示《我的叔叔于勒》结尾部分。

讨论交流:文中写到了哪几个人物?他们各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三、拓展延伸,巩固提高

师:我们在第二单元学习了课文《我的叔叔于勒》,短篇小说巨匠莫泊桑在文中塑造的像菲利普夫妇等人物形象引发了我们很多思考。课下我们安排阅读了莫泊桑的其他代表作,如《漂亮朋友》《羊脂球》《一生》等,特别是《项链》。下边我们就从人物描写方法这个角度深入剖析《项链》中马蒂尔德这一人物,从而理解小说的主题。

师:是什么样的时代背景触及作者的灵魂深处,塑造了如此经典的人物?

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进行介绍写作背景。

师:文学源于生活却又超越了生活,它是生活的集中化、概括化与典型化。《项链》中巧妙地设置了哪些故事情节来反映生活?

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师:曲折生动的故事情节要靠人物来支撑,文章塑造了哪些人物?请同学们从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分析女主人公玛蒂尔德具有怎样的特点?

学生运用学到的赏析方法进行讨论交流,教师适时指导。

学生采用多种形式展示阅读成果。

师:同学们不单是通过语言文字去理解人物形象,而且还采用另外一种艺术形式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外貌来剖析人物,看来同学们真的是用心在读。

师:十年的时间,丢项链这件事使玛蒂尔德从一个爱慕虚荣的人到一个勇于担当,坚强的人,从一个活在幻想中的人到一个真实的人。我们从这样的人生中看到了成长。其实我们读每一部小说都是读一个人物的成长变化史,那么玛蒂尔德的成长变化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四、课堂小结

老师有一段话要送给大家,请大家齐读:只有渴望与人类精神高峰对话的人,才会主动品味经典;只有不断提升自身境界的人,才会自觉徜徉精神家园;只有真正感悟到经典魅力的人,才能沉醉于书海墨香。书香醉人,经典更醉人!让我们把阅读经典作为一种生存方式,在品读经典中提升修养,不断成长!

五、布置作业

(一)读写结合,学以致用

借助所学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塑造方法写写身边熟悉的人,看谁的作品能成为我们的经典。

项链读后感篇3

【关键词】女性;警示;鼓励

人们对莫泊桑小说《项链》的主题阐述比较多。有一种观点认为:“小说尖锐地讽刺了小资产阶级女性的虚荣心和追求物质享受的思想。”①这种看法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认同者已越来越少。近来出现以下几种观点:

(一)认为小说告诉读者:人的命运是由意料不到的“造化”安排的。②

(二)认为玛蒂尔德悲剧形象指明了妇女在以金钱为中心的资本主义社会里,惟一的出路只能是饰物。③

(三)认为小说是一曲诚挚相爱的颂歌。④

(四)认为小说通过玛蒂尔德形象告诉读者,在金钱至上的社会中,追求人格尊严是要付出巨大代价的。⑤

这些说法是想从文本出发或是从主人公形象去阐释主题,没有抓着主人公形象的内涵,因而理解未能到位。那么女主人公玛蒂尔德形象包孕哪些内涵呢

一是爱美。小说是从“女人天美”的角度塑造女主人公的形象的。 “她觉得很不幸”,“因为在妇女,美丽、丰韵、娇媚,就是她们的出身;天生的聪明,优美的姿质,温柔的性情,就是她们惟一的资格。” “她觉得她生来就是为着过高雅和奢华的生活”,这“生来”不就是“天性”吗?“高雅和奢华的生活”要理解为“美的生活”。小说写了她对住、吃、穿的美的生活的追求,表现了她对美的生活强烈的渴望。开端实际为读者解读女主人公设置了一把钥匙,那就是女人爱美的天性。

随着情节的展开,小说展现了她是个爱美的女性。比如做新衣、借项链等。而文章把她爱美的天性描写得入木三分的是挑选朋友的首饰。她“先看、又看、随后又看”,看到钻石项链时“心也跳起来”的兴奋,戴上项链照镜子的痴迷,以及借到项链后的“跳、搂、亲、跑”等一系列典型动作,把一个爱美女性刻画得栩栩如生。以至回家后还“趁这荣耀的打扮在身上,再端详一下自己”,爱美达到如痴如醉的境地。即使因贪恋美而酿成悲剧陷入困境,她“回想起那个晚上,她多么美丽,多么使人倾倒啊”,也无怨无悔!

二是单纯。玛蒂尔德又是一个单纯的女性。生存环境使她见识不多,缺乏处世经验,不熟悉纷繁复杂的外部世界。她从未经受过复杂世界的洗礼,依然像少女一样单纯。做一件新衣要用眼泪去求得丈夫的同意;没有首饰又想得到,显出无可奈何的苦恼样子。在丈夫出了点子后,“她发出了惊喜的叫声”“真的!我倒没有想到这个|”。借到项链后又跳又搂又亲又跑,如天真烂漫的少女。当她买了真项链归还女友时还担心被当作贼,当她把真相告诉女友,“她带着天真的得意的神情笑了”。?由于单纯,她不知道外部世界的扑朔迷离,思想中丝毫没有“假”的意识,更不用说去辨别真假首饰了。还有一点足以说明:她不知丈夫的父亲留给他的一万八千法郎。

三是勇毅。生存环境发生了剧变之后,她在性格上进射出了新的特点――勇毅。为了还清债务,面对恶劣的困境,她不气馁,不悲观,更不出卖美丽动人的容貌,她依靠乐观与韧性,偿还了巨大债务。十年的艰辛与磨砺,使她成为一个勇敢坚毅的女性。

分析完玛蒂尔德形象之后,我们鉴赏另一个与她发生纠葛造成矛盾冲突构建情节链的角色。这就是项链。它不再是平常意义上的首饰,不是一个客观的事物,它融注了作家的情感,是一个重要意象。那么,项链作为小说中的一个意象它又具有哪些内涵呢?

一是外美。青缎子盒子里精美的钻石项链,让玛蒂尔德高兴得心也跳起来了。她颤抖地捧着项链,挂在她的白皙的脖颈上,站在镜前对着自己的娇美的面容出神好半天。从玛蒂尔德“心跳、颤抖、出神”的描写中侧面烘托出项链出众之美。

二是内假。项链的外表具有超然之美,而它的本质却是假的。小说在结尾处暴露了项链内假的涵义。外美内假,是作家赋予“项链”的意象内涵。外美,是项链的表层义,具有极大的迷惑性和欺骗性;内假,是项链的内层义,具有极大的隐蔽性和危害性。

造成悲剧的原因毫无疑问,外美内假的项链是外因。正因为项链外美,它的迷惑性和欺骗性,迷惑住了玛蒂尔德;又正因为项链内假,具有隐蔽性和危害性,所以它容易损坏脱落却不为人觉察,酿成了玛蒂尔德的悲剧。而造成悲剧的内因是玛蒂尔德性格中的单纯。在错综复杂的世界中,单纯必然酿成悲剧。她对外部灯红酒绿的世界缺乏应有的辨别能力,这是造成她悲剧的内在原因。

小说通过玛蒂尔德的悲剧,向爱美的女性发出了严肃的警示:仅凭单纯的爱美,缺乏经验、涉世能力、辨识真善美和假恶丑的眼光,只看外表不识本质,是要付出惨痛的代价的!莫泊桑以艺术形式向爱美女性敲响了警钟。

《项链》主题意蕴还不止于对女性的警示意义。除作者的人道主义同情外,作者让她开放出美丽的光彩。单纯中的浅薄酿成了悲剧,单纯中的真挚也会在坎坷的人生旅途中折射出坚韧毅勇、不折不挠的精神。莫泊桑在深切同情爱美女性的不幸中极希望她们在风雨洗礼中成熟起来,在厄运面前不悲观不沉沦不堕落,用自己的双手和精神去征服困难去赢得新的胜利。因而,小说又包孕着对受过欺骗陷入困境中的爱美女性赋以极大勉励的意蕴。对爱美女性的警示和勉励,构成了《项链》内蕴的主题。

以上是我对《项链》小说独特的创作艺术的认识。我们不要再以批判的眼光加以阅读,不要给小说女主人公贴上“小资产阶级爱慕虚荣“的标签,不要给小说主题刻上“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烙印。

以上三点对我们解读《项链》,探求小说的主题意蕴是十分有益的。《项链》收入中学语文课本,对涉世未深、天真纯洁,而又非常爱美的中学生,它的警示和勉励是有很深的教育意义?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高中语文第三册《项链》“预习提示”。

[2]钱理群《告诉读者什么》,《语文学习》1994年第1期。

[3]李定清《玛蒂尔德与女奴主义》,《语文教学与研究》1998年第9期。

项链读后感篇4

《项链》的故事由女主人公丢失项链的前前后后构成,女主人公的性格就在这一失一得中尽显风采,使其成为外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独具特色的女性。玛蒂尔德到底是个怎样的女性?让我们从作品中考察吧。

“世上有这样一些女子,面庞好,丰韵也好,但被造化安排错了,生长在一个小职员的家庭里。她便是其中的一个。她没有陪嫁财产,没有可以指望得到的遗产,没有任何方法可以使一个有钱有地位的男子来结识她,了解她,爱她,娶她;她只好任人把她嫁给了教育部的一个小职员。”这就是玛蒂尔德的身世。如果她对于这些并不在乎,就像许许多多的平民女子一样,既认命又随遇而安,也就罢了,可偏偏她并不甘心,总是对自己的处境不满。“她没钱打扮,因此很朴素,但是心里非常痛苦,犹如贵族下嫁的情形;”在她看来,“她们的美丽、她们的娇艳、她们的风韵就可以作为她们的出身和门第……她总觉得自己生来是为享受各种讲究豪华生活的,因而无休止地感到痛苦……”玛蒂尔德整日处于对自己命运不济的愤愤不平之中,她对自己所处的境遇耿耿于怀;她心高气盛,具有强烈的不满足感;她心中充满奢望,靠幻想打发着日子。于是,爱慕虚荣,想入非非,不安于现状――成了她性格的第一层面。应该承认,对现状不满而渴求改变的意识是一种进步的思想萌芽,展示着求新求变的可贵精神,这种不安分的心态不仅正常而且体现着人类历史必将向前发展的追求。当然关键是她的追求到底是什么。这使我们想到了简爱,她也是对自己的现状不满而充满反抗,但她追求的是个性的独立和自由,是自立于社会的获得平等尊重的权利,唯独没有对物质利益的占有,或用女色为资本获得改变境况的机遇。简爱立志一切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劳动去实现。而玛蒂尔德显然只是为自己的物质匮乏和地位低下而苦恼着,她渴望被富有的男人追慕;生活能在谈情说爱中度过;渴望能过上养尊处优的富裕生活。这就使她陷入了无法摆脱的、必然要以外表的虚华财富装扮自己以得到暂时心理满足的选择。简爱显然比玛蒂尔德的人生追求高远得多了。尽管如此,玛蒂尔德作为小资产阶级市民的女儿,渴望过好日子,渴望充当被社交界承认并追慕的角色也并不为过,更不是什么错误。

当我们说玛蒂尔德的爱慕虚荣是其性格第一内涵时,不能忘记她的性格中还有其他依然本质的东西,那就是善良、诚实、质朴的本色。这种品行是在她想得到置办服装的一笔钱和丢失项链后流露出来的。当玛蒂尔德对丈夫提到要用400法郎做衣服时,她小心翼翼、吞吞吐吐,唯恐吓着他或给他太大的压力。这反衬出她的善解人意和通情达理。平日里她除了发发牢骚、有些怨气,也并没有什么非分的举动,更没有自甘堕落地利用姿色去做肮脏勾当的想法。当借来的项链丢失后,玛蒂尔德心急火燎,如大祸临头,“连上床睡觉的力气都没有了”,想到的只是如何才能找到项链。当确认再也找不到时,她想的依然是如何按时还上,要守信用,说话算话,不能被同学当作窃贼。“面对这个可怕的灾难,她一直处在又惊又怕的状态中。”尽管丢失项链在她看来如灭顶之灾,生活一下子乱了阵脚,她却从没有过任何不良的念头,如赖着不还,买个假的还上,逃之夭夭或靠堕落还债等等;有的只是内心深处的懊悔和早知如此何必当初的自责,以及不知如何是好的恐惧。小说中这一部分对玛蒂尔德的描写,使我们朦胧地看到了另一个女性的诞生――当生活突变,不仅向往的日子没有出现,连小康之家的日子都不能保持时,当将面临重大危难而负债累累时,玛蒂尔德选择了承受。她能够勇敢地面对,并无怨天尤人或推卸责任,而是恪守道义,默默地开始承担。这不能不说是玛蒂尔德的美德所在,也正是她性格最终发生根本变化的内在原因。

尤为值得一提,也是我们从来在阅读中被忽略的,是她性格中坚韧、忍耐和吃苦的内涵。

丢失项链客观上导致了玛蒂尔德生活上的贫穷和巨额债务,但主观上却成了玛蒂尔德命运的转机和性格发展的裂变契机,她开始了由追求虚幻中的虚荣到勇敢面对打击而脚踏实地生活的变化过程。小说中写道:“罗瓦赛尔太太尝到了穷人的那种可怕生活。好在她早已一下子英勇地拿定了主意。这笔骇人听闻的债务是必须清偿的。因此,她一定要把它还清。”“她变成了穷苦家庭里的敢作敢当的妇人,又坚强,又粗暴。”“家庭里的笨重活,厨房里的腻人的工作,她都尝到了个中的滋味。”而就在这十年的辛苦劳作中,她学会了吃苦耐劳,勤勉节俭,心态也渐渐变得平和舒展起来。这是个从云里雾里跌落到地面的过程,虽然有过剧烈的落地时的阵痛,但一旦站立起来,挺直腰板,站稳脚跟,就会发现现实中的生活才真正属于自己,也才会自动放弃那些虚幻的梦想,在真实的环境中寻找生活的本来价值和快乐。“还债”成了她生活中的最高目标,她的日子不再是在那虚幻的遐想和对现实的种种不满中度过,而是有了实际的动力。她的物质水平的降低换来了精神生活的充实。显然,丢失项链的挫折给了玛蒂尔德当头一棒,是她真正面对生活的清醒剂,也成了她改变生命轨迹的新起点。丢项链对玛蒂尔德而言,与其说是步入苦难的边缘,毋宁说是走向成熟,重新认识自己的始点。

此外,从婚姻角度考察玛蒂尔德的性格,变化也是显而易见的。婚前婚后的最初阶段,玛蒂尔德可以说根本就不懂得爱情,她不仅看不到丈夫对她的爱,反而总是抱怨自己缺少爱,对丈夫常常挑剔。小说告诉我们,是罗瓦赛尔先生在妻子因丢失项链而束手无措时,立刻马不停蹄地四处寻找;当确认项链难以找回时,是他毫无责怪和怨言地冒险到处签名,借债买了项链如期还上;在漫长的十年中,也是他急妻子所急,想妻子所想,无怨无悔,省吃俭用,深夜抄写书稿挣钱,勇敢地承担起了偿还债务的责任。罗瓦赛尔先生理解妻子的焦虑和恐惧,以最真挚的爱体谅和呵护着妻子。倒是还债十年的同甘共苦,共度难关,使玛蒂尔德真正体会到了爱――来自丈夫的无私的爱。是罗瓦赛尔先生使玛蒂尔德有了坚持下来的勇气和力量,同时也使她真正懂得了爱的含义。

综观玛蒂尔德性格形成过程,也正是她的心理变化过程。可以说,丢失项链作为她命运的转折点,完成了她性格的渐变过程,也是她返璞归真,战胜和超越“原我”的过程。虽然这过程对她有点儿残酷,有点儿不情愿,但她毕竟完成了。莫泊桑在小说的最后写道:“生活够多么古怪!多么变化莫测!只需微不足道的一点小事就能把你断送或者把你拯救出来!”那么,丢失项链这件“小事”,对玛蒂尔德到底是断送还是拯救呢?我们的结论显然是拯救!我们看到她十年后重又见到女友时,完全没有了当初的自悲自怨、自惭形秽和低声下气,有的是自在和从容:“去跟她说话吗?当然要去,既然债务已经还清了,她可以把一切都告诉她,为什么不可以呢?她于是走了过去。”多么达观和坦然,多么平和的心态啊!当陈述完了自己十年的艰辛后,“她脸上显出了微笑,因为她感到了一种足以自豪的、天真的快乐。”这就是最后的玛蒂尔德。她已经抛弃了娇气和任性,远离了虚幻的遐想,而成了为明确生活目标一步步跋涉的奋斗女性。就在漫长的十年还债岁月里,她获得了心灵上的平静和安宁,对自己的生活有了心安理得的新体验。十年艰辛挖掘出了玛蒂尔德性格的本真本色,磨炼了她全新的人生态度,这时的玛蒂尔德是一个由外在形象美到内在精神美的女性,一个由错位到复位并最终找到自我的女性,莫泊桑给我们描绘了一个由虚荣虚幻变得很真诚很可爱的女性形象。

作为世界短篇小说巨匠,莫泊桑的《项链》在艺术上也是韵味无穷的。

首先他采用了以物写人的手法,将项链作为一条主线,从它与人物的多重关系出发,用它牢牢系住人物的行为、语言和心理活动,使读者透过项链对女主人公的形象一目了然。在小说中,项链与玛蒂尔德的关系分为“强烈地被项链吸引”―“戴上项链的风采”―“丢失项链的恐慌”―“赔偿项链的代价”―“得知是假项链的真相”等环节,一环扣一环,从不游移,从不松动,用项链这一物品刻画出了玛蒂尔德动态的变化过程。

项链读后感篇5

小说中的拉鲁拜是个贫穷不幸的女人。丈夫卧病在床多年,唯一存活下来的14岁的儿子,瘦小且有些弱智。她在富人莫汗家作保姆,家务忙时儿子也要过来帮忙,他们的报酬是免费住在主人别墅外的一间小平房里。主人的妻子莫汗太太出身上流社会,衣着考究,精明会算。生存环境的天壤之别,使富家太太和穷家保姆泾渭分明,一个高贵,一个寒酸。如果日子一直很平静地度过,她们的不同也仅限于此。然而,作者不能让她们这样平平淡淡,作者要窥探她们的内心。

有一天,矛盾终于爆发了。

拉鲁拜的儿子在莫汗家帮工时,偷了主人的钱和东西,被莫汗太太抓到。精明的莫汗太太放走了偷钱的孩子,留下孩子妈,因为晚上莫汗家要宴请宾客,孩子妈要干活,莫汗太太说,宴会结束后再解决此事。孩子妈拉鲁拜默默地劳碌了一个晚上,“尽管她看上去非常劳累,可是她一声不吭不停地干活。”她很纯朴,揣摩不到莫汗太太的用心,只想好好干活,为儿子赎罪。读到这里,我们觉得莫汗太太倒也没有什么过分之处,而对拉鲁拜不免有些微词,人虽穷,志不短,怎么不教育好孩子,偷人家东西呢。

宴会结束了,莫汗夫妇留下最后两位客人拉吉夫妇,目的是让他们作证人。等拉鲁拜的活干完了,莫汗太太当客人的面,厉声数落拉鲁拜儿子的偷窃行为,拉鲁拜“站在一个角落里,用披肩捂着脸哭涕”。读到这里,我们开始同情这位不幸的母亲,她整天累死累活,养家糊口,哪里有空教育孩子,毕竟她的儿子才14岁,还有些弱智,辨不明是非。作为证人的拉吉夫妇同读者的心情一样,希望此事到此为止,拉鲁拜的自尊心大受打击,她捂着脸哭,已很内疚,莫汗太太应以富人的姿态宽大为怀,放他们一把。但在小说里,这只是激烈的矛盾冲突的开始。

一番训斥之后,莫汗太太终于说出了对此事的处置结果,“向警察局报告失窃情况,将男孩交给警察”。听到“警察”二字,拉鲁拜的反映是“扑通一声跪倒在莫汗太太的脚下”,她苦苦地求情,泣不成声地表示,余生愿做莫汗太太的奴隶,偿还一切损失,只是不要叫警察。拉鲁拜痛苦万分之状,让莫汗先生“局促不安”,想必两位证人也会为之动容吧,因为此时读者的良心受到震动,这个在贫困线上挣扎的女人,活得如此艰难,不可毁掉她最后的自尊,不能埋葬她最后的希望,不要把她逼上绝路,得饶人处且饶人,该放手时要放手。可是,莫汗太太就是莫汗太太,她不依不饶,步步紧逼,“大声尖叫”“板着脸”,此时此刻,读者的心像被撕扯一样阵阵作痛。可怜的拉鲁拜啊,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她会怎样?

莫汗太太终于把矛盾;中突推向了高潮,万般无奈,濒临绝望的拉鲁拜做出了最后决定“她取下盖在头上的破旧绣花披肩,从她的脖子上解开项链钩子,将自己心爱的这件首饰放进莫汗太太的兜里。这是一条与众不同的项链,闪闪发光的精致的金子上面镶有少见的青金石。”读到这里,我们终于明白了,这就是莫汗太太最终要得到的,也许她对这件宝物觊觎许久,现在有了夺取它的机会。天助斯人,莫汗太太失小得大而且名正言顺,既有朋友作证,又不失体面,不是“明抢”,而是“赔偿”。作家终于窥探到莫汗太太的内心深处,不,应该说是灵魂深处,这是一个披着上流社会的画皮,尖酸刻薄,工于心计,自私贪婪,心狠手辣的女人。相比之下,拉鲁拜摘下项链之举,虽被逼无奈,确“大义凛然”,这个整日煎熬在生活底层的贫穷女人,顷刻间,如同这条项链一样闪烁出光环。

接下来,拉鲁拜的一番话更是掷地有声,展现出下人之风范,穷人之傲骨,令人仰视。“太太,这条项链是我婆婆送给我的,它可是我们家的传家宝啊。我们忍饥挨饿,可我从未想到要卖掉它。我本想再传给我的儿媳妇。我现在把它送给您,以换取我儿子的生命。如果儿子不再了,我留着它还有什么用处?”“说完,拉鲁拜将披肩拉回到头上,默默地离去”。这时,读者对拉鲁拜由同情转变为敬佩。这个坚强的女人,压抑着满腹的苦痛委屈,面对如此刁蛮凶狠的莫汗太太,为了维护自尊,为了挽回儿子的过错,保护瘦小弱智的儿子,她摘下了凝聚她全部亲情、爱情,时刻都在温暖她心灵,支撑她顽强生活的传世之宝。她给出项链是为了儿子,儿子若不在了,项链的意义也就没有了。在拉鲁拜的心里,项链的价值就是亲情。

项链读后感篇6

曼妙的世界,不尽的人生,总有快乐,也总有挫折:总有欢愉,也总有痛苦。当挫折与不幸不期而至,当痛苦与艰辛悄然来临,有人鼓起勇气正视它,也有人回避它,轻视他甚至放大它。而人生境界,生活的理念中,却需要用一种心态对痛苦进行调节和支撑。不能应花落飘零就丧失对一个季节的热盼,不能因秋叶归根就忽视丰收的希望,不能应山河破碎就熄灭理想之灯,。还是如静水深流般淡化痛苦吧,还是如潮起潮落般正视规律吧、

人生在世,总有遭遇,正如项链所说的那个故事:年轻而又幸福的女人为了追求那一时的奢侈和自尊,换来的却是10年幸苦劳作的代价,而最后得到的却是弗来思节夫人那残酷的回答,读到这里,不禁思绪万千,虚荣心在作怪,这篇文章揭露的现实担当值得研究,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的这种事情并不少见,这其实就是其中的一个被资本主义阶级虚荣心所腐蚀而导致青春丧失的悲剧形象!这其中的虚荣心。其实每个人都有,差别在于,有的人很小,而有的人则很多,很喜欢表现出来让周围的人都发生赞叹以及投来羡慕的眼光才满意,而项链深刻的揭露这个事实,虚荣心是非常可怕的,当一个人有了虚荣心,他会干出许多让人吃惊的事情,就像路瓦栽夫人,用了10年来还清这笔本不该他来偿还的债务,人生就是如此奇怪,如此变幻无常,有的人一夜暴富,有的人则一夜破产、、、、、、

尽管人们都懂得,虚荣是表面的荣誉、虚假的荣名,但很少有人能够不为虚荣所动。在日常生活中,一个羡慕的眼神会使我们神舒心悦,一句大而无当的恭维会使我们眉开眼笑,一句言过其实的赞誉会使我们沾沾自喜,一个毫无实质意义的头衔会使我们引以为荣……许多虚荣心强的人在得不到虚荣的甘霖滋润时,便会想方设法谋取虚荣:有的人每有客来便要出示他与名人的合影;有的人常常津津乐道他曾与某显要共进晚餐;有的人总爱不厌其烦地向别人介绍他的富亲贵戚……总之,那些人若是靠自己的品质和业绩无法赢得荣誉,便要借那些碰巧和自己有过点头之交、擦肩之缘的名流显贵,以及拐了八道弯的瓜葛之亲来为自己增光添彩。但是,毛姆曾云:“靠着能向朋友谈起你认识的名人而获得的荣耀,只能证明你自己是无足轻重的。”看来,借他人之光虽然可以赢得一点虚荣,却并不能因此增加自己的分量。

项链读后感篇7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感受鉴赏”方面要求:“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亚里士多德曾说:“想象力是发明、发现及其他创造活动的源泉。”没有了想象,也就很难会有什么发明创造。想象是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活动。在阅读教学中,它能够再现作品的艺术形象,补充作品的“言外之意”,创造出广阔的艺术空间。同时想象力不是生来就有的先天素质,而是后天开拓的结果,它是完全能够培养的一种能力。因而,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开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语文教师可以在阅读教学中通过多种手段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1、深挖美文,把握细节

再优美的文章,它的每句每字,对学生而言,如果不插上想象的翅膀,在头脑中进行再创造,那它就只是词汇的简单堆积,学生根本不会形成生动、深刻的理解,也就不可能进入作者创设的意境之中,也就难以有自我的感悟和升华。因此,想象是一种及其重要的思维品质。因而,美国的学者S、阿瑞提曾感慨地说:“想象力是心灵的一种能力。”

如李白的《蜀道难》:“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崖转石万壑雷。”教师可带领学生想象诗人所创造的诗境。诗人先写了山峦连绵起伏,高耸入天,通过“不盈尺”这个极致的夸张,由此可以想见山的“高险”。之后写枯松倒挂于绝壁,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让人不禁想象枯松在烈烈山风中摇摇欲坠、森严欲扑之态。然后诗人由静到动,写出水石相击,山谷轰鸣的惊险,“飞湍”、“瀑流”、“悬崖”、“转石”在“万壑雷”的音响背景之下,惊险万分,震人心魄,排山倒海般地冲击着读者的心灵,使人望而生畏,闻而心惊,使蜀道之难的“险”的描写,形神具备,意蕴悠长。李白的诗歌素有“惊天地,泣鬼神”之称,要准确理解,就要能理解其浪漫主义的手法,就要能理解其想象的大胆丰富。

文章作者的生活背景、人生阅历、语言修养都不可能和学生在一个水平上,此时,就需要在阅读中运用想象架设二者心灵的桥梁,以领悟文章内涵。

如阅读青冈卓行的《米洛斯的维纳斯》,作者提出的观点是:“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这个观点包含着两层含义:一是必须失去,二是必须失去的是双臂。学生初读的时候不理解两个“必须”的原因。所以先让学生想象:“如果给维纳斯补上双臂,那她的双臂应该是什么姿势呢?”通过对手臂的种种姿势想象的完成,而又难以达成一致的结论中,学生逐渐明白正是因为“无”,才能让失去双臂的维纳斯有着如此丰富的艺术魅力,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另外,再让学生想象如果失去的不是双臂,而是身体的其他部分,会是怎样的结果呢。学生想象比较之后就懂得只有手的变化是最丰富的,留给每一个欣赏者的空间是最大的,这也就使维纳斯成为真正的艺术瑰宝。由此,学生就能准确地明白作者的美学观点,从而提高生活中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美学观。

2、补续文章,展开想象

作家在作品的创作过程中,由于阐发主题的需要或者受表达手段的限制,常常在作品里省略一些内容,留下了“空白”,让读者通过自己的想象补充完整,而这种“补白”能使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注重读写结合,让学生借助想象,用笔去补充作品的空白,使他们切实体味到文章的精彩所在。

有的佳作,原文里有许多略写的部分或故事情节发展过程中没写的内容,如鲁迅的《祝福》,文中对祥林嫂的改嫁后短暂的“交了好运”的生活是通过卫老婆子的简单叙述得知的,不够详细。而祥林嫂在祝福的年夜中死去是通过四叔的痛骂“谬种”,“不早不迟,偏偏在这个时候”揭示的。这里没有正面描写,教师可以让学生加以合理想象,补充完整,让学生理解其“幸福”的短暂,其离开人世时的凄凉,懂得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更能明白作品的主旨所在。

另外还有一些故事性很强的文章,在情节的高潮的时候戛然而止,其丰富的文意尽在不言之中,让人生发出许多想象来。这时,指导学生遵循小说的发展的脉络,按照人物的特点进行合理的想象,续写它往后发展的情节,有利于调动他们的想象潜能。如在阅读莫泊桑的《项链》这篇小说时,它最后讲路瓦栽夫人丢失钻石项链后,为了赔偿,辛辛苦苦省吃俭用地干了十年。可是当她终于还清债务之后,好友佛来思节夫人却告诉她借给她的那挂项链是假的,小说在此突然收笔。我组织学生续写《项链》,学生的续写各有不同,有的同学认为主人公用十年的辛苦劳动去还借来的项链,可见其诚信的美好品性,所以给她设计了“一笑抿十年”的结局。还有的同学就想象路瓦栽夫人知道项链是假的后,把好友告上了法庭,最后争到了项链,得到了利益,却失去了友情。种种不同的想象,只要能够言之有理,就是对想象能力的成功培养。

3、结合实践,理解内涵

《辞海》给“想象”下的定义是:“心理学名词。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能力,结合自己的原有知识和生活经验,透过每篇文章的文字,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就像美国的安东尼・罗宾斯所说:“想象力能带领我们超越以往范围的把握和视野。”

项链读后感篇8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06(B)―0061―01

《项链》是19世纪法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短篇小说中的精品。小说以“项链”为线索,故事情节是:玛蒂尔德为参加晚会而借项链,戴着项链在晚会上出尽风头,回来时丢失项链沿途寻找未得而焦急万分,四处借钱买项链归还,后又用10年的青春偿还债务,却得知那串项链原为赝品。读者会对小说中的项链感触深刻,一切都是项链惹的祸,而女主人公在这一事件中风采尽显,使其成为外国文学史上不可多见、独具特性的女性形象之一。

莫泊桑匠心独具地安排项链的丢失,完全不是将美好的东西撕毁给人看,而是将丢失项链这件事作为女主人公改变生命轨迹的新起点,从这个角度看,那串项链的丢失留给读者很大的思考空间。单从路瓦栽夫妇自身来说,就给读者很大的启发。

首先,玛蒂尔德在婚初阶段,根本就不懂得爱的真谛,她看不到丈夫的长处,整天埋怨,倒是10年的同甘共苦,使她真正体会到了丈夫无私的爱。当项链丢失时,路瓦栽不辞劳苦地寻找,确认无法找回时,毫无怨言,义无反顾地借债购买项链如期还上。路瓦栽先生寻回了作为男人的尊严,丢了一串项链,挽回了一个完整的家庭。尽管他也同样付出了10年艰辛,付出了三万六千法郎,但有价有形的东西毕竟挽回了一个男人最起码的做人尊严,倘若不感谢那串丢失的项链,悬在空中的那顶绿帽子或许迟早会落在他头上,到那时则悔之晚矣。另外,项链的丢失客观上也使男主人公的本色得以彰显。在漫长的10年中,他更是急妻子之所急,想妻子之所想,省吃俭用,深夜抄书稿赚钱,本能地承担起男人的责任,用理解和宽容所编织的爱,去体谅和呵护妻子,与她共渡难关,使玛蒂尔德有了坚持下来的勇气和力量,同时也使她真正懂得了爱的含义,假如项链不丢失,结果可能不会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