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学位论文评阅意见(精选8篇)
硕士学位论文评阅意见篇1
另一方面,同世界上某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培养的硕上生质量该比较高,这是因为我们国家对硕士生除了有像某些国家一样课程方面的要求外,同时还有他们不具有的论文方面的要求。硕士生在学习期间得到了比较全面的训练,因此质量比较高,这是我们的国情决定的,是在建立学位制度时就确定了的。因此,提高硕士生的论文质量,对于确保我国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确立我国学位声畨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应面向社会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博士研究生培养起步较晚,且数量和质量远不能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及科技发展的需要。因而我国近十年培养的硕士研究生便成为活跃在经济建设、科技教育等领域的极为重要的生力军,这种态势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将保持下去。所以,今后几年或更长时间内我国硕士研究生的垴养方向应面向社会,充分满足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需要。首先在课程设置上,应根据社会的需求,及时修改研究生培养目标,调整研究方向,拓宽专业口径,合理设置课程体系,多设跨学科选修课程,提倡和鼓励跨学科、专业听课。研究生课程设置科学含理、有活力,就为以后的研究生论文输入了新鲜血液。其次,硕士生的论文工作也要与社会相结合,硕士生应多从事一些实用性很强的课题的研究,以便研究成果能很快为社会所用。同时,社会也能为硕士生的培养提供保障。只有满足社会需要的课题,才会得到社会的承认和资助。硕士生的培养需要一定的费用,如果能获得社会的帮助,那么硕士生就能有充足的经费支持,取得更大的成果。
二、论文选题应与导师课题相结合
研究生时间集中,设备、经费有保证,年纪轻,精力旺盛,是科研工作的一部分有生力量。我们积极主张把研究生的培养与科研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研究生参加导师的课题,既大大调动了研究生的积极性,又能增加课题组的科研力量,提高研究生毕业论文质量,同时也便于导师的指导。
确定具体论文题目之前,应由导师从自己的课题中划出一小部分作为研究生的研究范围。比如导师的课题如果是“枪械设计专家系统,那么就可以划出专家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知识库作为研究生的研究范围。研究生在此研究范围内査阅大量的文献资料,进行广泛的调研,做到对所研究的范围中的领域知识充分了解,并且能够综述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状况和发展动态,然后就可以与导师一起讨论拟定论文题目了,比如可以拟定“步枪方案设计专家系统研究(知识库部分)”作为论文题目,论文题目应该既有一定的难度,又包含一定的工作量,同时还紧扣导师的研究课题,力求使研究生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得到较全面的锻炼,论文题目拟定后,研究生就可以做开题报告了。开题论证是保证论文质量的关键,开题报吿必须公开,一般由系或教研室召集本课题组及其它教师组成专家组参加。研究生必须综述本课题研究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阐述课题的先进性及创新性,同时分析其难点所在,简要介绍一下实现途径。专家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自己的看法,以保证选题正确,论文难易适当。经过以上步骤,研究生就能够获得一个合理科学的论文题目。
三、引导研究生树立良好学风,努力创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研究生在科研工作中常常会暴露出一些不正确的思想。有时这些问题表面看来好象是单纯的业务问題,但实际上涉及到端正学习态度,培养严谨、创新的学风和艰苦奋斗的作风问题„例如有些研究生发现实验结果与自己的设想或理论不符时,为了满足论文需要,就凑出自己所要的数据>有些研究生编制的软件在调试时遇到了困难,不能实现预定目标,可一时却又找不出具体原因,就整理一些数据冒充结果文件存入计算机中;还有一些研究生不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写论文时整篇整篇的抄袭,引用别人的结果却不加以说明。这些现象都说明这些研究生缺乏良好的学风,把完成论文仅仅看作是获得学位的一种手段,没有献身于科学事业的精神。对此,我们一方面要求导师和其它教师严格把关,及时发现和杜绝这^现象,对存在上述问题的研究生严肃处理;另一方面,加强思想教育工作,经常请一批德高望重的老教授做报告,介绍他们的经历,讲述他们在科学道路上的成长过程,让研究生从内心深处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不知不觉中体会到科学的深刻含义。
研究生有了良好的学风之后,我们还应努力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要积极创造条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激发研究生从事科研工作的积极性,鼓。励研究生旁听其它研究生的答辩会,提供专题讲座信息,要求研究生积极参加本课题组举办的各项学术活动,并定期向指导教师汇报论文进展情况。同时,导师也应该加强对硕士研究生论文工作的指导,硕士生在校期间做论文时间比较短,而且大多数以前并没有从事过类似的工作,某些科研技能尚不具备,这时导师应该处理好导和教的关系,做到边导边教,在某些问题上必须手把手地教。
四、严格行政管理,加强监督机制
我们认为教书育人和管理育人皆是实现我国研究生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研究生撰写论文阶段,时间大多由本人支配,集体活动时间少,空闲时间比较多。同时研究生经常要外出调研、开会,离校时间也比较长,所有这些都给研究生行政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有些研究生平时不注意抓、紧时间,不请假私自回家或外出,更有甚者,瞒着导师和班主任在外打工,白天找不到,晚上也未回宿舍。到交论文前两、三个月才开始做论文,大大降低了论文的质量。对于这样的情況,一经査实,我们都作出了严肃处理,除给予相应的行政处分外,还不准予其按时参加答辩,为加强监督,我们建立了三级管理体制,具体如下:研究生直接受班主任及其指导教师或分院教学秘书管理,班主任负责行政管理,导师及分院秘书负责业务管理。比如研究生外出,须向导师和班主任同时请假。研究生出现什么问题,班主任及分院秘书应及时通报我们。
每年十月份,我们还举行一次论文中期调査,调査研究生论文进展情况,并与开题报告所写工作计划相对照,如果发现研究生没有能够按时完成工作计划,应请其说明原因,对理由不充分的研究生,我们将对他们今后的工作重点监督,论文也将重点审査。研究生论文基本完成后,我们还要进行软、硬件检査,检査组一般由三名教师组成,主要检査研究生编制的计算机软件运行是否通畅以及硬件装置实验结果是否准确。对没有通过软、硬件检査的同学,令其继续研究工作,并修改论文,等软、硬件工作检査通过后再申请进行答辩。通过这些措施,我们推迟了一些间学的答辩申请,保证了学位的授予质量。
五、做好硕士生论文评估工作,严把质量关
论文评估论文评阅和论文答辩两阶段,是评价研究生是否合格的有效手段。对于论文评阅,我们要求每位硕士生请校内和校外专家各评阅一份论文,论文必须由系教学秘书或答辩委员会秘书亲自送审,且具体送审过程不得告诉学生本人或其指导教师,以保证评审工作的公正严格。同时我们每年还抽査一批硕士生的论文由我们送校外专家评审。今年我们共抽査了66名硕士生(占总人数的百分之三十)的论文送校外评审,评审结果认为论文质量好的有13名(占百分之二十),认为较好的有29名(占百分之四十四),认为一般的有19名(占百分之二十九),认为差的有3名(占百分之五),还有两份评阅意见未收回。从总的评审结果看,这次外审结果比较合理,值得进一步推广。
硕士学位论文评阅意见篇2
【关键词】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科研能力;培养措施;效果;满意度
科研能力是临床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之一,在传统的培养理念下,临床硕士专业型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的表现并不突出,仍旧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1]。在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的大背景下,有必要加强对临床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从思维、实践和理论等层面突破,提高科研能力的培养水平[2]。本研究中,针对50名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分析科研能力的培养措施。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采用数字随机表法,对2018级桂林医学院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50人分进行分组,其中对照组和观察组均为25人。对照组:男18人,女7人;年龄21~28岁,平均年龄(24、61±3、65)岁;年级方面,研一6人,研二12人,研三7人。观察组:男16人,女9人;年龄22~27岁,平均年龄(24、53±3、60)岁;年级方面,研一8人,研二11人,研三6人。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培养模式,即在培养科研能力的过程中,未融入新理念,对科研能力的培养仍旧按照旧模式。观察组为新理念培训过的导师指导,具体内容及培养措施如下:1)加强对学生科研创新思维的培养。科研创新思维的内容中,主要体现在科研思维、设计实验、论文与课题撰写等方面。在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思维时,要求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并提出问题,尤其是尖锐性问题,使得学生能够独立地思考某一项因素与某一种疾病的关系,然后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实践,经试验设计后解决问题,验证其关系,最后撰写论文,讲述其关系。2)加强对学生科研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要尽可能地进入实验室体验和实践,进入实验室饲养动物,主动查阅文献了解动物模型制作细节,并不断练习思考。学生要尽可能地掌握一些试验的技能,常见的如PCR、Elisa、免疫荧光技术、蛋白印迹技术等。3)加强对学生科研理论能力的培养。培养科研理论能力,要注重试验的操作流程和机制的培养,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论文的写作格式、查阅文献和实验设计方法等,要求在培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思考和解决问题,进而作出相应的总结。
1、3观察指标
评价两组考核成绩,调查两组满意度情况。1)考核成绩:主要考核科研思维、科研实践、科研理论,采用百分制试卷考核,每项100分。2)满意度调查:采用自制满意度问卷调查表调查,针对的内容是对培养模式和方法的认可。问卷满分100分,≥90分、80~89分、60~79分、<60分依次表示非常满意、满意、比较满意和不满意。总满意度为非常满意度+满意度+比较满意度。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8、0软件对获取到的数据和资料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以(%)表示,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各项考核指标评分的比较分析
观察组干预后各项考核指标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2、2两组满意度的分析比较
观察组研究生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2)。
硕士学位论文评阅意见篇3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障机制;毕业生反馈;实证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15)02004105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注重教育内涵发展,建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是完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有效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有效运转的基础是内部质量保障机制的建设。有鉴于此,本文通过对北京某市属高校硕士毕业生的实证分析,了解当前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障机制的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策略建议,以期对全面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有所助益。
1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障机制概述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日益深入,研究生教育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培养类型、培养层次及学科结构日渐完善,培养规模不断扩大,已经进入研究生教育的大国之列。但是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当前我国的研究生教育还存在不少问题,诸如研究生培养质量与社会需求的匹配度不断下降、毕业研究生信息反馈与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障机制建设严重脱节等。为了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切实提高我国研究生培养质量,2014年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建设的意见》,强调亟需进一步完善与研究生教育强国建设相适应、符合国情和遵循研究生教育规律的质量保证和监督机制。
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机制是指在一定范围内(包括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与研究生教育相关的各主体,以保证并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为共同目标,在研究生教育中形成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协作的运作方式。按照系统论和协同论的观点,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机制由内、外两个部分组成[1]。外部质量保障机制,指中央和地方政府以及社会相关单位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为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组织构造和运行方式,是一种他律机制。内部质量保障机制,则指作为研究生培养单位的高校在保障并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过程中,根据外界环境适时变化进行内部运作的方式,主要包括研究生招生机制、研究生教学机制、研究生学位论文管理机制、研究生管理机制、研究生资助机制、研究生导师责任机制等,是一种自律机制。众所周知,外部质量保障机制主要是通过制定指导性意见来规范培养流程、监控培养质量,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只是起到间接的、辅助的作用。而内部质量保障机制是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机制的核心所在,是整个保障机制高效运行的基础,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从我国高等教育的总体布局看,承担研究生培养工作的普通高校有575所,其中地方高校有463所[2],地方高校承担总体培养任务的80%以上。可见,地方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必须有高质量、高水平的地方大学[3]。地方高校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是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地方建设输入人才的重要使命,其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障机制的建设是顺利完成此使命的基础。本文以北京某市属高校毕业生信息反馈为依据,研究内部质量保障机制的建设问题,重点研究课程教学环节、研究生学位论文管理环节、研究生导师管理环节,以期为完善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障机制提供意见和建议。
2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障机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各高校以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为目标,积极完善相关的质量保障机制,但是机制的作用对象(研究生)对于教育质量的反馈信息很难有效地反馈到保障机制中,致使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障机制的构建基本属于单向输出,高校和研究生之间不能有效沟通,更不能确保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障机制的实施能够真正达到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最终目标。为了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人才培养质量,完善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障机制,提升高校服务地方社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本文选用经历过整个培养过程并毕业工作一年后的研究生作为调查对象,委托第三方教育数据咨询与教育质量评估机构麦可思公司对毕业生进行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的评估调查,并且对毕业生的学位论文进行抽检与分析。
麦可思公司对2012届硕士毕业生(以下简称调查对象)进行了为期2个月的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评估调查,在剔除了主要分析变量含有缺失值的案例之后,共得到有效问卷570份,覆盖17个学院、41个专业,能够较为全面地反映学校研究生教育现状。另外,为了全面、客观反映硕士生学位论文的质量,本文对该校2012届硕士毕业生进行随机抽检,抽检比例为25%,共348人,抽检范围覆盖了全部授予学位的学科。考虑到对机制建设的影响,本文重点在课程教学环节、研究生学位论文管理环节、研究生导师管理环节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目前教育内部质量保障机制存在以下问题:课程教学构建不尽合理,实践环节有待加强;学位论文研究深度不够,撰写过程欠严谨;导师精力投入有限,互动交流频率低等。
2、1课程教学构建不尽合理,实践环节有待加强
研究生课程教学环节主要包括课堂教学活动和课外实践活动。
课堂教学活动是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是实现整体人才培养目标的载体。研究生通过课程学习,既掌握了基本的专业理论和方法知识,又开阔了知识视野,为后续的课题研究奠定必备的科研素养和能力[4]。调查对象中63%的人认为学校的核心课程对现在的工作或学习重要,且仅40%的人认为这些核心课程的培养水平满足现在工作或学习的要求。可见,目前课程教学的构建不尽合理,不能满足毕业生日后工作或学习的需要,部分专业的核心课程评价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课外实践活动(实习/项目经历)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延伸和丰富,是一种隐 性课程,体现的是各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与互通、各方面能力的整体发展与实践。调查发现,硕士毕业生在校期间,有课外实践活动人群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84%)比无课外实践活动人群(74%)高10个百分点。由此可见,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亲眼看到了自身与社会之间的差距,帮助学生发现自身发展的问题,找到自己在知识与能力上存在的不足,不断提高其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可以有效提升日后工作与专业的相关度。进一步调查发现,调查对象中仅有68%的人有过专业相关的课外实践活动。可见,还有32%的人在校期间没有专业实践活动,这将严重影响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与应用,降低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今后需加大课外实践活动的广度和深度,通过增加在校期间的专业相关课外实践活动,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课堂知识,开拓视野,激发兴趣,促进就业。
2、2学位论文研究深度不够,撰写过程欠严谨
学位论文工作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重要一环。学位论文的评阅成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论文质量,考虑到研究生学位论文阶段的培养目标与整体要求,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评阅的一级指标包括论文选题与综述、论文成果的创新性与效益、论文体现的理论基础与科学研究能力三项,二级指标包括选题的理论意义或实用价值、对本学科及相关领域的综述与总结、理论或方法的创新性、创新成果及效益、论文体现的理论基础与专门知识、体现作者独立从事科研的能力、写作与总结提炼能力七项。
本文将参加抽检的学位论文校内、外评审成绩进行对比。论文校内评审成绩来源于学生申请答辩期间,校内专家给出的评审成绩;论文校外评审成绩来源于将毕业生学位论文送往外校,校外专家给出的评审成绩。统计结果显示,全校硕士毕业生学位论文的校内评阅成绩为83、86分,校外评阅成绩为81、40分。从二级评价指标的具体得分来看,校内、外专家评价基本一致,得分最高项为选题的理论意义或实用价值,得分较低的项目为:理论或方法的创新性、写作与总结提炼能力。评阅结果反映出,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学生研究内容涉及面广,研究深度不够,重点不突出,缺乏创新性,不能很好地体现学生的工作重点;在论文撰写过程中,论文结构安排不合理,章节顺序不恰当,论文文字打印错误较多,文献引用不规范,不能体现出学生的科研能力及学术严谨性。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研究生学位论文阶段的工作,影响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2、3导师精力投入有限,互动交流频率低
硕士生导师是培养硕士生的重要岗位,导师的学术水平、工作作风、人格魅力等个人综合素质都会直接影响研究生[5]。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两个主要因素,如何调动这两方面的积极性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中之重。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提高师生互动交流水平是培养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重要渠道,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切入点。本文将“导师指导研究生的数量”和“互动交流频率”两个维度结合,对“师生互动交流水平”进行重点剖析,两者关系的数据分析如表1所示。
表1数据表明,调查对象中带“6~8人”的导师与硕士毕业生交流频率最高,在校时“每周至少一次”交流的比例为73%,且“每年至少一次”交流的比例为0;带“10人以上”的导师与硕士毕业生交流频率最低,在校时“每周至少一次”交流的比例仅为53%。可见,导师指导研究生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导师指导学生过程中投入的精力和时间,带学生的数量过多导致导师与学生见面谈话频率降低,从而使师生互动交流水平下降。
另外,调查对象中24%的硕士毕业生导师带硕士生数目是“2人及以下”,43%的硕士毕业生导师带硕士生数目是“3~5人”,14%的硕士毕业生导师带硕士数目是“6~8人”,9%的硕士毕业生导师带硕士数目是“9~10人”,10%的硕士毕业生导师带硕士数目是“10人以上”。结合表1中数据可知,毕业生中能与导师保持“每周至少1次”交流频率的学生仅占毕业生总数的62、82%。可见,学生与导师的交流并不畅通,互动交流频率较低,也使得师生交流水平下降。
3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障机制建设的几点建议
本文以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调查结果及毕业生学位论文抽检情况为依据,瞄准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的目标,对北京某地方高校硕士毕业生培养质量进行实证分析,为完善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障机制建设提出几点建议。
3、1合理构建课程体系,加强实践环节
在完善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障机制之课程质量保障机制时,应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与发展需求,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做到以“需”定“课”,合理构建课程教学体系。学校要不断完善课程体系、优化教学方法、改进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深度学习及能力培养,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更加注意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将学会的知识和技能迁移到相关的境脉中去[6],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学校应透彻分析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特征,提炼其精髓,取两者之长,让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学习实践、完善人生。坚持将课内知识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学校课程与企业实践相结合、工程教育与人文素养相结合的原则,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贯穿于整个培养过程[7]。学校要把课外实践活动纳入人才培养体系之中,通过机制建设充分调动师生参加课外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课外实践活动与人才培养目标相吻合,确保课外实践活动的可操作性,保证其科学有效运行,以促进课外实践活动的丰富多彩和健康发展,重点强调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突出个性发展,提高综合素质。
3、2加强学位论文过程管理,严守撰写规范
在完善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障机制之论文质量保障机制时,要加强学位论文过程管理,严守撰写规范。学位论文过程管理的第一部分为论文选题的管理:论文选题对于研究工作的开展至关重要,好的选题是论文成功的一半,导师要站在学科前沿,科学选题、系统指导;学生要根据自身特点,把握选题、深入研究。学位论文过程管理的第二部分为研究工作的管理:研究工作的开展是学位论文过程管理中重要的一环,导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研究进度,并提供必要 的指导;学生要及时向导师反馈自己的研究状态,加强与研究团队成员的沟通,交流研究心得。学位论文过程管理的第三部分为论文撰写工作:论文撰写工作是提升研究工作水平的关键环节,导师要指导学生对具体研究工作进行总结与提升,将理论与实际结合,将实际工作提升到理论高度;学生要严守撰写规范,杜绝学术不端,如实反映总结的研究工作。学位论文过程管理的第四部分为论文抽检工作:研究生学位论文抽检工作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和监督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研究生培养质量监督的有效手段,管理部门要认真对待、客观分析抽检结果,将总结的经验有效反馈到学位论文过程管理中,切实提高论文质量。 3、3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提高师生交流效率
在完善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障机制之导师质量保障机制时,要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提高师生交流效率。维持导师和研究生之间良好的互动交流,需要创造一种学术价值和经济效益共同协调发展的文化氛围[8]。一方面,学校要坚持继续控制导师所带学生的数量以保证培养质量;另一方面,导师要把以人为本的教育哲学有效贯穿于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提高师生交流效率。特别强调以下三点:(1) 尊重学生的发展规律。学生是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主体之一,尊重学生的发展规律是提高师生交流效率的前提。古人云,“经师易遇,人师难遭”。教师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学生的成长发育有其自身的人格特征和发展规律。教育过程只有充分尊重学生固有特性,才能因材施教真正发展学生自立自强的性格,从而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创造师生间平等、互助的良好教育环境,为师生交流搭起广阔的平台,最终提高师生交流的广度和深度;(2) 改进师生交流方式。导师要以学生根本诉求为前提,以倾听学生的心声为途径不断创新和改善师生交流方式,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课前的基础知识、学习欲望、学习压力及学习能力等,尽可能使师生交流建立在共同的话题之上。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是建立在师生双方悉心倾听、真心交流的基础上的,导师要逐步养成倾听的习惯,通过双方视线的接触、面部表情的变化、行为动作的展示、相关问题的提出等方式来加强双方信息的“零距离”交互。同时,导师也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学会从别人的发言中获得有用信息,不断完善自己、优化自己;(3) 提升自身综合素质。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眼中的教师应是一位聪明、博学、善于思考、热爱知识的人,教师的知识越深湛,视野越宽广,科学素养越全面,他就在更大程度上不仅是一位教师,而是一位教育者”。现代科技已经进入大科学背景下的协同创新阶段,学科交叉越来越激烈,导师要不断充实自己的学术经历及专业背景。要以自己渊博的学识和高尚的品格体现自身的人格魅力,从而感染和教育学生。
4结论
研究生教育事关育人的百年大计,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是实现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一环。我国教育工作者必须合理构建课程体系,加强实践环节;加强学位论文过程管理,严守撰写规范;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提高师生交流效率,完善符合中国国情的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障机制。主动将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转化为提高质量的内生性需求,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持续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实现人才强国的战略目标[9]。
参考文献
[1] 梁传杰,吴晶晶、论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机制之构建[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3):5256、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下达2014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的通知(教发[2014]3号)[EB/OL]、(20140504)[20150121]、http://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5972/201405/xxgk_169460、html、
[3] 金保华,王英、地方高水平大学的发展战略研究[J]、教育探索,2014,(4):1820、
[4] 王战军,廖湘阳,周文辉,等、 中国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理论与实践[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132、
[5] 王素梅、 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实践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6):167168、
[6] Bransford J D, Schwartz D L、 Rethinking Transfer: A Simple Proposal with Multiple Implications[J]、 Review of Research in Education, 1999,(24):61100、
[7] 曾永卫,刘国荣、“卓越计划”背景下科学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探析[J]、中国大学教学,2011,(7):7578、
[8] 廖来红,郭建如、科研团队中导师与研究生互动系统的构建[J]、中国高等教育, 2006,(21):2021、
[9] 黄宝印,徐维清,张艳,等、加快建立健全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3):19、
Pres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internal quality guarantee
mechanism for postgraduate education
硕士学位论文评阅意见篇4
关键词: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指标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12)10-0076-05
Research on Building the Quality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China’s Full-time Sport Masters Cultivation
WANG-Jian,QU Lu-ping
(Tianjin University of Sport, Tianjin 300381, China)
Abstract:With the method of questionnaire, Delphi method and hierarchy analysis and by the process of indicator content selection, weight identification, indicator position and system verification, the paper proposes the index structure which can provide necessary references for the improvement of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the postgraduate school、 It concluded that:1) The quality evaluation system included six Level-1 indicators (namely, enrollment, tutors position, curriculum design, teaching process, academic thesis and social evaluation), eight Level-2 indicators and 33 Level-3 indicators、2) The index, weight and level of this system are reliable and valid、 They can reflect the status quo of the cultivation quality of China’s full-time sports masters、
Key words:full-time; master of sports physical education; professional degree; graduate student; education quality;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体育专业学位研究生(简称“体育硕士”)是我国体育学研究生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培养体育专业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2005年清华大学、北京体育大学、天津体育学院等全国21所体育院校首次开展在职体育硕士教育培养试点工作。2009年,教育部再次出台文件强调指出:扩大招收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范围,开展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以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迫切需要。这标志着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和教育观念开始由学术型向应用型专门人才的转变。[1]就体 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与体育学学术性学位教育对比来看,主要体现在职业性、实践应用性和教育对 象的特殊性等特点。[2]目前,我国高校具有招收全日制体育硕士的学校63所,随着研究生培养类型的增多以及招生规模的增加,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成为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关注的焦点。如何准确定位全日制体育硕士的培养目标?如何设计课程、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论文形式?如何评价和提高全日制体育硕士的培养质量?等一系列问题成为全日制体育硕士培养的关键环节。
因此,本研究试图通过特尔菲法构建适合评价我国全日制体育硕士培养质量的指标体系,以便上述问题的探讨和解决。旨在增强全日制体育硕士培养的质量意识,为有效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提供保障,为完善全日制体育硕士培养质量的保障机制提供参考。
1研究方法
1、1文献资料法通过中国期刊网等查阅关于全日制体育硕士、在职体育硕士、科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和评价指标构建的相关文献,及相关培养方案等资料,为指标的筛选和构建提供参考。
1、2特尔菲法首先,构建全日制体育硕士评价指标内容;然后,请有关专家对问卷内容进行二轮咨询,据此对问卷进行综合分析以确定其效度和信度;最后,在第三轮调查中,将修订后的专家调查问卷呈送给20名专家,请他们再次进行填写并收回,据此对我国全日制体育硕士培养质量评价指标内容的筛选和权重的确定。
1、3数理统计法运用spss 13、0和Excel 2003软件对原始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1我国全日制体育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指标的筛选在查阅文献和专家访谈的基础上,初步设计了由8项一级指标、22项二级指标、46项三级指标构成的专家咨询表,然后请专家评价对各项指标的合理性和重要性,据此对评价指标内容的一致性进行修改并整合,最后形成一级指标6项(招生情况、导师构成、课程设计、教学过程、学术论文和社会评价),18项二级指标和33项三级指标的指标体系(表3)。
2、2全日制体育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2、2、1构建判断矩阵判断矩阵是层次分析法的基本信息,也是进行相对重要度计算的重要依据。[3]判断矩阵是以上一级的某一要素作为判断准则,针对本级的要素进行两两比较来确定矩阵元素。其中,判断矩阵B中,Pij(i=1,2,…n,j=1,2,…n)表示对于上层要素Ck而言,Pi对Pj的相对重要性。通常Pij的取值及含义选择1~9比率标度法, 其中,P1代表招生情况、P2代表导师构成、P3代表课程设计、P4代表教学过程、P5代表学术论文、P6代表社会评价。(表1)。
2、2、2计算评价指标权重的步骤第一步,根据判断矩阵,用乘积方根法求指标因素的向量近似值Wi′。
W′ i = nPi1Pi2…Pin
W′ 1=51×1/2×1/5×1/2×1/4×1/3=0、25;W2′=0、58;W3′=2、59;
W4′=0、84;W5′=2、21;W6′=1、41
第二步,将指标因素的向量近似值Wi′进行归一化处理,求指标因素权重向量值W ′。
W ′ = ∑ 5 W′ i= 0、25+0、58+2、59+0、84+2、21+1、41=7、89
W1 = 0、03;W2′=0、07;W3′=0、33;W4′=0、11;W5′=0、28;W6′=0、18
第三步,根据公式γmax =∑γi /n ,计算最大特征向量γmax。
γ1=(1×0、03+1/2×0、07+1/5×0、33+1/2×0、11+1/4×0、28+1/3×0、18)÷0、03=9、81
γ2=7、43;γ3=4、45;γ4=6、57;γ5=4、85;γ6=5、48
第四步,计算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指标C、I。γmax=(9、81+7、43+4、45+6、57+4、85+5、48)/ 6=6、430;C、I=(6、430-6)/ (6-1)=0、086,表明该矩阵具有一致性。
第五步,计算C、R。比较C、I(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指标)与R、I(判断矩阵的平均随机一致性)(表2),得出C、R=C、I /R、I=0、086/1、24=0、0693
第六步,结论。C、I和C、R均
2、3全日制体育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阐释
2、3、1招生情况二级指标包括招生结构(0、13)、招生来源(0、29)和招生考试(0、58)三部分,其中招生考试由初试和复试两个环节构成,初试由全国统一考试,复试由各招生单位单独组织。复试内容主要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术、综合能力等指标[4]。招生考试应严格按照国家和各招生单位的规定执行,在复试过程中注重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2、3、2导师构成二级指标包括导师结构(0、32 )、导师指导(0、43)和导师来源(0、25)。高水平的导师是培养高水平的研究生的前提,导师要不断充实自己,提高业务素质,以精湛水平指导学生。[5]对体育硕士而言,指导教师自身素质、科研水平和指导水平是体育硕士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之一,研究表明,在教学和培养实践中,指导教师通常同时指导多名包括专业型硕士与学术型硕士在内的几个年级的研究生,难以保证指导实践和精力,从而降低了培养的质量,与培养要求不吻合。[6]因此,建议采用导师负责制的培养方式,实现以本校老师为主导,校外教师为辅的校内、外共同培养。可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体育教师、教练员、体育管理者等担任研究生的指导,并承担一定教学任务。
2、3、3 课程设计二级指标有课程内容(0、32)、课程比例(0、20)和课程性质(0、24)。我国全日制体育硕士的培养目标为,掌握扎实的体育基础理论和丰富的体育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能够独立承担体育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体育人才。有效的设置课程,有利于体育硕士研究生拥有宽厚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熟悉本专业范围内的最新的科学研究成就和发展趋势,着重于专业理论、基本规律的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但是课程设计应重点突出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的提高,专业领域的设置宜精不宜多,关键特色要突出,关注本学科前沿的知识和热点,把握其发展趋势和方向,注重交叉学科的学习与运用,积极吸取营养是研究生深造与开拓视野的重要途径。[7,8,9]
2、3、4教学过程二级指标指标包括教学方法(0、24)和教学评价(0、10),三级指标包括教学手段的多元化和现代化程度、课题气氛的活跃程度、评价手段的多样化和考核制度的严格程度。由于全日制体育硕士多为应届本科生,为提高其教学和训练的实践能力,建议将讲授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实验与实习相结合的方式,强化学生实践环节,安排多种实践教学和专题讲座。
2、3、5学位论文二级指标有论文选题(0、20)、论文形式(0、52)、论文撰写(0、13)和论文答辩(0、15)四个部分。学位论文的质量既是体育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有效评价的硬指标,也是学术素养和内涵的具体表现。[10]建议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论文的选题应紧密结合体育教育和运动训练的实践、社会体育竞赛和指导的实际需要,理论结合实践,解决教学、训练实践的针对性和应用性等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论文形式可以是专题研究报告、典型案例分析、大型体育活动实施方案等形式。
2、3、6社会评价二级指标有实践能力(0、46)、科研能力(0、32)和创新能力(0、22)三个部分。我、们知道,社会评价主要是体育硕士研究作出学校、走向社会的过程和实践中对其的评价。体育硕士研究培养质量最终需要在社会实践中表现,这就对研究生培养单位提出了更好的要求。
2、4全日制体育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验证
2、4、1评价的方法抽取北京体育大学、山东体育学院、天津体育学院和河北体育学院2009级全日制体育硕士各30名(各120名),进行调查研究。首先,根据指标权重设计调查问卷;然后,通过现场和邮寄的方式将问卷发放给学生并回收,回收有效问卷116份;最后,对回收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为便于研究,将其评价标准划分为[11]:优(90分及以上)、良(80~89分)、中(70~79分)差(60~69)、不及格(59分以下)。评价时在五个等级上做出判断,即认为在某个评价指标上属于某个级别时,在相应的级别上划“√”。
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评价。由于整个评价体系包含一、二、三级指标,故先求出三级指标模糊关系矩阵,再求出二级指标的模糊关系矩阵,然后求出一级指标模糊关系矩阵,并最终计算出评价总分。
2、4、2评价的结果与分析从总评价得分结果得出:总分最高90、26分,最低52、88分,平均78、28分,评价的5个等级人数基本符合正态分布,学生之间有较大差距。其中,13人为优(90分及以上),56人良(80~89分),35人为中(70~79分),10人为差(60~69),2人为不及格(60分以下)。这一结果说明,该评价体系能够有效的评价体育硕士培养质量的现状,同时具有一定的操作性和针对性。
从评价结果显示:学术论文得分最高,然后依次是课程设计、教学过程、导师构成和社会评价,最低是招生情况。可以看出,学生的毕业论文整体水平较高,应该继续加强管理和严格要求。课程设计和教学过程直接影响着培养质量,其中,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得分较低,建议课程设置应加强前沿性和应用性知识的内容,同时注重多学科的交叉领域,突出职业能力和专业工作能力;社会评价一项,学生创新能力比较薄弱,由于全日制体育硕士毕业生较少,社会的认可度有待继续提高;导师构成中,导师对学生指导的次数得分较低,这可能与导师指导学生人数过多以及部分导师具有行政职位等原因造成的,这也比较真实的反映了目前体育硕士培养的现状。建议构建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相结合的双导型,既可充分发挥用人单位和培养单位的优势,又有利于提高全日制体育硕士的培养质量[12];招生情况是评价培养质量的一个初始性指标,加强生源结构的合理化、招生考试的宽口径和自由度将是研究生招生的发展趋势和走向。同时提示我们,只有加快发展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扩大招生规模才能符合体育事业快速发展的需要[13]。总之,培养单位应注重课程建设和师资力量,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2、5本研究的局限性由于研究设计和研究方法本身的不足,致使本研究构建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过程和结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指标体系是一个复杂而又不断变化的系统。本研究所设计的指标体系,紧紧围绕体育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目的和性质及研究生自身特点而制定,但体育硕士专业方向包括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竞赛组织管理和社会体育指导,用同一的指标和标准无法保证对其评价的绝对性,及不同专业之间的差异性,今后需要继续研究;第二,权重的确定是评价中的关键,本文尽管采用了特尔斐法和较为客观的层次分析法,但各指标重要程度的判断仍是少数专家的意见,难免会带来偏差;第三,在验证过程中,由于部分指标难以量化,评价过程不可避免的带有评价的主观因素,对评价结果具有一定的影响,有待于进一步的完善。另外,仅采用研究生自身评价也导致结果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今后研究中,应继续进行专家、导师和用人单位的评价,从而做出更加全面的评价。
3结论
1)全日制体育硕士培养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招生情况(0、03)、导师情况(0、07)、课程设计(0、33)、教学过程(0、11)、学位论文(0、28)和社会评价(0、18)6个一级指标、18个二级指标和33个三级指标。
2)全日制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分别用来评价全日制体育硕士研究生培养中招生情况、导师情况、课程设计、教学过程、学术论文和社会评价的状况,及培养质量的整体情况,具有一定的实效性和科学性。
3)通过指标筛选、权重确定、体系构建和验证等过程构建的全日制体育硕士培养评价指标体系,其构建过程条理化、层次化和数理化,能够反映全日制体育硕士研究培养质量的现状,可为培养单位的工作提供参考,为提高培养质量提供指导。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对2009年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安排征求意见的函[Z] 、教学司函[2009] 2号、
[2] 熊蜀蓉、对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若干问题的思考[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8):1009-1101、
[3] 郑旗,李吉慧、现代体育科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198-201、
[4] 张惠君、对我国在职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认识与思考[J] 、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7,23(1):68-70、
[5] 李俭川、关于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月[J] 、中国研究生,2004,(3):45、
[6] 林贝贝、我国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现状与对策研究[J] 、运动,2012,1(34):106-107、
[7] 方千华,黄汉升、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调查与分析[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5):654-656、
[8] 马光,张云龙,陆燕、全日制体育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研究[J] 、体育文化导刊,2012,3(3):108-110、
[9] 李静、我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33(7):75-78、
[10] 宋杰,孙庆祝、在职体育硕士教育学硕士学位论文评价指标体系探讨[J] 、体育学刊,2006,13(5):139-141、
[11] 娄方平,李国泰、体育专业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构建[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42(3):98-100、
硕士学位论文评阅意见篇5
【关键词】 同等学力;规范化;管理;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3
【作者简介】 刘舟帆,女,硕士研究生,广西财经学院教务处
一、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教育蓬勃发展的原因分析
(一)进一步满足社会对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求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求愈来愈迫切,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重任仅靠全日制研究生教育来完成几乎是不可能的,这就给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良机,客观上推动了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教育队伍的发展壮大。[1]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教育不仅为优秀的在职人员深造进修开辟了新渠道,同时也为国家培养了更多高层次专门人才,创新了培养方式。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在职人员,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和研究,获得硕士学位后大部分都在自身的工作岗位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二)丰富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模式
我国对于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不仅要依靠全日制研究生教育,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也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一个重要方面。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教育是我国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广大在职人员提高业务水平及自身素质的一种继续教育形式,为广大在职人员提供了继续深造的机会,对于广大在职人员更新知识、获得学位、适应社会发展、增强竞争能力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二、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资格审查流于形式
资格审查是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教育的首要环节,只有严把“入口P”,才能有效地保证同等学力的教育质量。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许多培养单位对同等学力的资格审查没有进行严格的把关,大多流于形式。还有一些培养单位从局部利益出发,为了扩大生源,疏于对申请者的审查,部分不够资格的申请者得以蒙混过关。
(二)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
同等学力研究生绝大部分都是来自社会各行各业的在职人员,培养单位往往忽略了学员在职的特点,照搬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有的甚至采用与全日制研究生同堂授课的方式或采用与全日制研究生同样的课程体系,这对同等学力人员来说并不合适。此外,同等学力人员的课程设置不能够很好的与他们的职业需求相结合,课程在设置的过程中针对性不强。
(三)学员的学习时间得不到保证,学习质量不高
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教育最大的特点是学员的学习采用“在职不离岗”的形式,即学员可以一边工作一边学习。由于繁忙的工作和来自家庭的压力,在职人员几乎无法按时到课,用在学习上的时间十分有限,学习与工作的矛盾得不到妥善解决,这就使得同等学力人员的学习时间不能够得到保障,学习质量普遍不高。
(四)导师指导不够充分,师生交流频率低
导师的指导及师生交流频率是制约同等学力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方面。由于同等学力研究生大部分都是在职人员,并未对科研工作进行系统深入的了解。因此,对于同等学力研究生来说,导师的指导和与导师的交流十分重要,导师能够很好的对同等学力研究生的教学与科研活动进行启发和引导。但在实际培养过程中,由于导师行政事务繁忙、导师所带学生过多等方面的原因使得师生交流频率较低,导师对同等学力学生的指导不够充分。
(五)组织论文评阅及答辩不严
学位论文质量的高低是对同等学力人员学术水平和能力的综合反映,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目前,培养单位中对论文答辩要求不严格、程序不规范的现象普遍存在,如论文没有专家推荐信,在论文评阅不知结果的情况下就答辩,论文评阅意见及专家的提问环节过于形式化,答辩中专家提出的意见在正式提交的论文中没有改正,答辩缺乏淘汰率,答辩委员会组成不符合规定等。这些答辩环节的不规范直接影响到对学位质量的把关和监督。
三、加强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教育规范化管理路径
(一)严把“入口关”是确保规范化管理的基础
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文件规定,同等学力硕士学位申请者必须具有一定的资格,因此,具有相关资格是申请学位的前提条件。资格审查作为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工作的第一环节,培养单位应当对同等学力申请者的资格进行严格把关,资格审查合格者才能够允许其参加课程学习。严把“入口关”是保障在职人员申请学位的基础,同时也是确保同等学力教育规范化管理的基础。
(二)增强课程设置的针对性是确保规范化管理的关键
课程设置是同等学力研究生掌握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的重要途径,课程设置是否具有针对性,能否从真正意义上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对于保障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教育的质量,促进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培养单位应结合学员在职的特点,尽可能的使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
(三)强化目标管理,严把“出口关”是确保规范化管理的根本
学位论文水平是衡量同等学力研究生学术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培养单位应当明确培养目标,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同等学力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评审及答辩工作,对同等学力研究生的学术水平进行严格把关,论文评审及答辩要真正做到公平、公开、公正,杜绝不良学术风气蔓延,从而使一批优秀的在职人员获得硕士学位。
(四)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是加强规范化管理的核心
健全的规章制度是保证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教育顺利进行的重要环节。要加强对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教育规范化管理,必须认真学习和领会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有关文件精神,同时结合自身特点,科学、合理、有效地制定相关规章制度。规章制度必须政策界限明确,各个环节和步骤均应有明确的规定,并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2]此外,在建立健全同等学力规章制度的同时,还应当树立全面质量关,以确保同等学力研究生的教育质量,进而做到对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教育的规范化管理。
参考文献:
[1]刘娣、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教育管理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 2009、
硕士学位论文评阅意见篇6
当前,我国法学硕士教育的基本特征是多渠道、多类型、多形式。多渠道包括既有普通院校,又有军事院校;既有教育部直属的院校,又有行业主管部门和地方院校,既有国民教育系列院校,又有为数众多的党校、行政学院等非国民教育机构。多类型包括既有参加统一考试入学的普通学历硕士、推荐免试硕士,又有同等学力的学位硕士、单独考试硕士,还有专门针对高校教师开设的在职硕士教育。多形式包括非定向、自筹经费和委托培养等。截止2014年,具有法学专业硕士点的高校和科研所大概有200个,具有法学专业博士点的高校和科研所大约有170个。而且我国法学硕士培养单位出现了快速增长的现象,同2008年相比,具有法学专业硕士点的高校和研究所增加了约60个,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学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同时也培养了许多高学历、高素质的法学人才。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法学硕士研究生整体培养状况并不理想。北大朱苏力教授谈到:“当下中国的法学院发展尚不能满足社会的急迫需求,根因在于‘过剩’与‘紧缺’的错位。过剩的是中间、低端产品,而能够参与治理国家、决定对内对外政策的高端法律人才仍然欠缺,明显的例证是,扮演经济问题立法的主角多为经济学家而少有法学家,深谙涉外事务的多为来自外域的‘中国通’而鲜有本国的‘外国通’。
事实上,我国高等法学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法治国家建设的需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不够深入,尽管培养形式采取了多渠道、多类型、多形式,但是多数都还是从理论到理论的传统的教育方式方法,有的学校做了一些改革,但是总体而言,培养模式都较为单一,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不强,在西部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贫困地区能够“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基层法律人才不多,应用型、复合型法律人才培养严重不足,不能适应多样化法律职业人才需求,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深化发展、国家经济发展对外开放合作多领域拓展的形势下,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维护国家利益的涉外法律人才远未满足需求;适应西部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特别是西部边远贫穷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基层需要的具有奉献精神、较强实践能力、维护民族团结的法治人才远未满足需求。综上所述,法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受限于我国高等法学教育的现实条件:一是办学理念的现状。我国高等法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重在研究法律条文的理性思考,课程设置重在完成部门法规原理的学习理解,缺乏针对解决社会矛盾问题的实践研究;我国高等法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重在研究国内法律体系立法成果,缺乏研究法律成果的实际运用,缺乏对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法律体系研究,特别是缺乏对先进法律体系在指导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实际运用研究。二是办学条件现状。办学条件远远不能满足发展教育教学实践的需要。法学教育教学实践导师指导学生大量阅读钻研教科书,多数学校没有具备良好的实践教学设施,诸如:电子阅览室,远程视频教育,模拟法庭、模拟仲裁庭、刑侦实验室、法律研究所、律师事务所、法律图书馆,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条件。三是实践教学现状。我国高等法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重在理论教学和适当案例教学,缺乏实践教学的亲身体验,多数学生在实务部门实习期间,安排的实习过程又都是一些记录、归档环节。有的实务部门办公条件有限,无法更多接收指导学生实习研究的任务。同时学校多集中在大城市,基于学校经费紧缺,没有更多经费输送学生到边远贫穷落后地区进行实习,很多法学硕士研究生对西部边远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知法执法现状研究知之甚少。
二、法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不高的原因分析
(一)培养方式与本科教育区分不明显本科阶段法学教育注重的是知识的积累,教师只是单纯地把知识灌输给学生,在硕士研究生阶段需要培养学生的自主科研与创新能力,需要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进行更多的理论的、实践的互动和讨论。但是随着法学硕士研究生人数的激增,教学条件不充分,法学硕士研究生教育教学还在沿用本科阶段教学方式,没有完全实现培养目标。中国科技大学前校长朱清时提到,每一所大学都应该有一个“极限容量”,一个班级有20~30名学生,那么学生和老师之间就会有机会很好地沟通和交流;如果学生达到40~50人,就已经到了可以承受的极限;如果再多,上课就变成了“报告会”,很多学生就会失去和教师交流、进入实验室实际操作等机会,甚至有些学校学生上自习都难以找到座位,教学质量必然大为降低。学生人数的过多增加会导致教学中学生与教师之间互动和研讨的减少,导师指导研究生的数量增多,没有办法对每个研究生都密切关注,许多学生处于“放羊”状态,甚至还出现过导师在毕业论文指导中次数不多,学生难以把握,这种现象不可避免地造成法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下降。
(二)教学的方式方法滞后我国长久以来的教学方式是以教师独自讲授为主,缺乏讨论、研究和启发的教学,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在学科的设置上,几乎不会开设交叉学科研究动向和前沿趋势的相关课程,使得学生局限于法学的知识之中,不能够和如经济学、社会学、环境学等其他领域相结合,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法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近几年在法学硕士研究生的教学中出现了专题讨论的教学形式,大大改善了灌输式教育带来的缺乏互动性以及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缺乏的问题。这种方式是以学生讲授为主,教师点评为辅,这就又出现了新的问题,教师无法控制学生讲课的质量,在几名学生做某个专题的时候,其他同学感觉不是自己的任务,关注度和积极性不高,在课堂中经常会有只是做专题的学生和老师之间进行互动、其他同学基本不参与的情况出现,缺乏所有同学参与实践的过程。案例教学、诊所式教学等方式未成体系化。1870年,兰德尔被任命为哈佛大学法学院的院长,他开创了案例教学法,使哈佛法学院不仅成为美国最著名的法学院,而且建立起了作为法律职业界领导人所需要的制度化的法律培训。1959年在国家法律援助和辩护人协会赞助下,法律诊所委员会(CLC)成立,1965年,该委员会被美国法学院协会接管,并更名为职业责任委员会(COEPR),1968年,具有独立地位的职业责任法律教育委员会(CLEPR)取而代之,在CLEPR的大力推动下,法律诊所项目的数量从1970年的169个迅速增长到1976年的494个。而在我国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际教学过程中对于案例教学和诊所式教学的关注度不够,同时学生在十几年传统灌输式教学的影响下,在短时间内难以适应这种新的教学方式,有的法学院由于教学设施和资源的缺乏,同实务部门联系不够都使得案例教学和诊所式教学流于形式。
(三)法律方法和法律思维培养不够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方法是在黑暗中照亮道路的明灯,是条条蹊径中的路标,它的作用在于能给理智提供暗示或警告。”法律方法和法律思维能为法律人在科研以及实务活动中提供正确的思维路径,是解决问题必不可少的工具,更关键的是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学习的能力。我国目前对于法律思维的培养还没有足够的重视,在法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中几乎见不到专门培养和训练学生法律思维能力的课程,有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能会提到这方面的内容,但是这些零星的讲授完全不成体系化,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得不到提升。因此,在法学硕士研究生培养阶段更应该重视学生的法律方法与法律思维的培养。
(四)法学教育与职业之间存在脱节现阶段高校的法学硕士研究生教育普遍以理论学习为主,忽视学生的技能培养,职业能力和用人单位的预期相差巨大,造成了法学硕士研究生在毕业之后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工作需求。同美国法学教育目标———面向职业化的法学教育,即将学生培养成“像律师一样思考”的人才———不同,我国法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伊始目标是:法律教育和学术人才的培养,它所预期的毕业生是学术法律人,而非实务法律人。从目前的社会需求来看,不仅仅需要高层次的学术型人才,而且需要大量的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型、职业型人才。
三、提高法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方向
(一)完善法学硕士研究生教育教学的内容一是教学内容实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是实践的基础,无论是科研活动还是法律实务工作都离不开理论基础。但是现代社会法学硕士研究生只有理论基础是远远不够的,在夯实理论基础的同时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但需要讲授最新的学术动态和学术成果,还要增加法庭辩护、模拟审判、法庭调解、律师实习等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课程,并开设研究社会发展所带来的法学在交叉领域中法律问题的课程。二是加强法律思维方式方法的训练。博登海默曾经提到:“教授法律知识的院校,除了对学生进行实在法规和法律程序方面的基础训练以外,还必须教导他们像法律工作者一样去思考问题和掌握法律论证与推理的复杂艺术。”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和法律方法,引导研究生利用科学的法律思维来思考法律现象,反思现行的法律规定,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法律实践能力。
(二)法学硕士研究生教育方式需要多样化一是案例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在我国已经逐步得到广泛应用,但是案例式教学法在学理界还没有得到充分关注。案例式教学法的目的不是要教授给学生知识,不是去探讨这个案例的正确的答案是什么,而是要通过案例来启发学生思考,允许学生通过不同的角度,围绕不同的观点进行讨论,训练学生法律思维能力。教师在讨论过程中要起到引导者和激励者的作用,不要轻易去评价学生观点的对错,要从方法和思维的层面来评析学生的成功与不足。二是诊所式实践教学法。20世纪60年代,为了弥补案例教学法的不足,在美国法学教育中兴起了法律诊所式的实践教学方法。法律诊所教育为学生提供了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现实基础,是一种增强法学教育实践水平的有效途径。通过在法律诊所的实践,学生可以学会如何与当事人接触、为其提供法律咨询,如何搜集证据证明案件事实,如何撰写基本的法律文书,包括上诉请求,如何进行审前准备、处理审判事项以及对裁决作出后一些事项的处理。但是诊所式教学存在成本较高的问题,照搬美国的模式是不现实的,国内的法学院可以像美国著名的街道法律诊所那样,除了把学生送入司法实务部门实习外,可以让学生深入社区、乡村为广大群众提供法律援助,普法宣传实践,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加深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并聘请一批具有丰富实务经验的指导教师,引导和帮助学生处理具体的法律问题。把高校与实务部门人员互聘“双千计划”双导师制落实到位,即,法律实务部门有较高理论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学者到高校任教,高校教师到法律实务部门挂职学习,形成良好的专兼职结合的法学教师队伍。三是强化实践性教学实习内容。教学实习是目前法学硕士研究生实践教学的主要内容,学生深入检察院、法院和律师事务所等司法实务部门,向检察官、法官以及律师学习处理案件的全部过程和具体方法。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有的实务部门往往安排实习生做一些琐碎的“学徒式”的工作,比如:订卷宗、打印文书,整理卷宗等,无法调动学生的实践学习积极性,实践教学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我们的理念是学校重点在于理论教学包括实体法程序法的教学和案例教学,为社会输送理论知识性强的合格人才,而司法实务部门本身也有义务为法治社会战线培养实践合格人才,更应该认真安排每一位学生在实习单位的辅导教师,减少学生做机械性工作的时间,逐步让学生参与到案件的审理和辩护活动中,指导学生书写法律文书。学校导师也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实习活动情况,与学生实习单位辅导教师配合指导学生解决疑难重点具体的问题,实现创新能力培养。
硕士学位论文评阅意见篇7
一、报考条件: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2、学历/学位条件:
已获得硕士学位。
应届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在录取前必须取得硕士学位)。
凡在中国大陆地区以外取得学历/学位者,须于报名时向我办提交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学历/学位认证书复印件(可接受传真)。我校不受理海外留学未毕业者的报名材料。
在读研究生于2014年夏季应届毕业者,可凭所在高校研究生院出具的应届硕士/博士研究生证明报考,否则不能报考。
3、有两位以上与所报考专业相关领域的专家 (副教授以上或相当职称)推荐。
4、除导师明确规定以外,不限制考生跨专业报考,但在报考前应征得所报考的导师同意。
二、学习年限:
我校博士研究生均须全日制脱产学习。有工作单位的考生,读博期间可与工作单位保持人事工作关系,但在培养期内必须全日制脱产学习。我校不招收业余制博士生班。定向博士研究生学习年限为4年(允许3年毕业),非定向博士研究生学习年限为3年。学习年限之外属于延期阶段,定向博士生不超过6年,非定向博士生不超过5年。
三、学费与奖助学金:
2014年全国实行研究生教育收费制度改革,我校的研究生学费标准及奖助学金体系正在制定中,确定后将在研究生院、学生处网站上公布。
四、报名办法:
(一)报考须知:
1、报考前请认真阅读我校招生简章中的报考条件,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造成报名无效我校概不承担责任:①不符合我校报考条件;②所提供的信息不真实。
2、报考类别包括以下两种类型,请正确选择:
①非定向:录取后没有保持人事关系的正式工作单位,读博期间个人人事档案及户口(户口是否转入自愿)转入我校,毕业后在国家政策指导下就业。
②定向:录取后仍与本人所在工作单位保持人事工作关系,读博期间个人人事档案及户口不转我校,毕业后回定向单位工作。
(二)报名流程:
报名日期:2013年11月20日——2013年12月20日。
2
1、网上报名并寄送材料:
凡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登录北外研究生院网站 “博士生网上报名系统”(http://graduate、bfsu、edu、cn/bszsgl/)上填报信息,并提交以下材料:
(1)《2014年博士生报名登记表》(在报名系统中填报信息后,在系统中生成、打印本表,报考定向博士研究生的考生需由本人所在工作单位人事部门负责人在表中相应位置签署“同意报考全日制脱产博士研究生”的意见,并签字盖章);
(2)《专家推荐书》(两份,需推荐人亲笔签名,推荐书内容可以打印);
(3)《体格检查表》(按要求在“二甲”以上医院体检完成;或六个月以内的体检报告原件);
(4)外语(第一外语)等级证书复印件;
(5) 硕士生成绩单复印件;
(6) 所报考研究方向的研究计划书(无固定格式要求);
(7) 、论著的复印件(封面、版权页、目录和正文);
(8) 硕士学位论文全文(双面打印;应届生提交论文初稿);
(9) 往届生需另提交:硕士研究生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以及硕士学位论文评阅书复印件(评阅/评议书及成绩单两项可从本人人事档案、或研究生毕业院校档案馆复印,之后加盖档案部门或研究生毕业院校研究生院/部/处公章);
(10)凡在中国大陆地区以外取得学历/学位者,须于报名时提交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国外学历/学位认证书复印件。
注:A 应届硕士毕业生须在博士生入学前补交硕士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复印件,以及硕士论文答辩决议书或论文评议书复印件(要求加盖毕业学校研究生院或存档部门公章),否则将不能取得博士生入学资格。
B 报考“少数民族高层次人才骨干计划”的考生随报名材料须一同寄/送所在省级教育厅民教处提供的“少数民族高层次人才骨干计划”考生资格登记表。
上述材料整理齐全并按顺序装订后(不需封面及目录),于2013年12月20日前寄/送至北京外国语大学研究生招生办公室,逾期不再受理。全部申请材料一经收到,恕不退还。
现场接收报考材料时间:2013年11月20—12月20日(周一至周五 上午8:00—11:30,下午2:00—5:00)(节假日除外),其他时间不予受理。
2、2014年3月1日—14日,考生登录博士生网上报名系统,通过资格审查者,在网报系统上打印《北京外国语大学2013年博士生入学考试准考证》。
3、资格审查:
时间:2014年3月14日下午14:00—17:00
地点:北外东院办公楼209会议室
3
资格审查内容:身份及学位学历证明(身份证原件;应届生:学生证原件;往届生:硕士毕业证及学位证书原件;海外留学毕业生须同时出具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学历学位认证书原件);现场缴纳报名考试费三百元;在通过资格审核者的准考证上盖章。
4、联系方式:
地点:北京外国语大学研究生招生办公室(北外东院办公楼303A室)
通信地址:北京市西三环北路2号北京外国语大学
收件人:研究生招生办公室 邮编:100089
咨询电话:010-88816246 传真:010-88816244
网址:graduate、bfsu、edu、cn/html
五、考试:
1、初试(笔试)时间及地点:2014年3月15日—3月16日,北京外国语大学东区逸夫楼。
2、科目安排:3月15日上午:外国语/第二外语;
3月15日下午:专业科目1;
3月16日上午:专业科目2。
3、复试(面试):3月16日下午。2014年3月初在研究生院网站公布具体时间、地点安排。个别院系、导师需择期复试者,笔试之后另行通知复试安排。
六、录取:
我校对考生参加笔试和面试后的总成绩综合考量,择优录取,录取名单经学校审批、上报市招办、教育部审核批准。考试成绩及录取结果在我校研究生院网站“研究生招生考试成绩查询”系统上查询。
七、其它:
1、研招办不提供导师联系方式。
2、我校不提供往年博士入学考试试题。对研究方向、参考书目等内容有疑问者,请自行与院系、导师联系。
3、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联系方式:
硕士学位论文评阅意见篇8
关键词:全日制教育硕士;教学方式;导师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2-0070-02
一、引言
全日制教育硕士是国家在新形势下,为提高基础教育师资水平、促进教师教育专业化发展而设立的一种专业学位。于2009年开始实施,以全日制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要招生对象。但由于其是新生事物,没有先前的经验可供借鉴,所以,当前全日制教育硕士工作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既包括培养目标定位模糊、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也包括如价值取向上重学术轻专业、培养过程中重经验轻新问题、教育体系上重传统轻特色等各种问题[1]。
全日制教育硕士学习年限只有两年,其中教育实践不少于一年,再加上论文撰写、毕业求职等因素的影响,学生理论学习多集中在第一年,尤其是第一学期。全日制教育硕士第一学期学习状况如何是本文要研究的重点问题。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结合对部分学生的访谈。问卷包括13个问题,其中客观题11个,主观题2个。内容涉及学习时间分配、阅读状况、课程学习收获、导师指导、自我发展需要、自我效能评价、教学方式认识等几个维度。问卷调查于2016年3月初,研究生第二学期开学第三周实施。共发放89份,收回89份。涵盖某以师范专业为特色的综合大学(其前身是师范学院)2015级全日制教育硕士学科教学各专业的学生,具体各专业受调查人数如表一所示:
二、全日制教育硕士学习状况调查分析
1、学习投入情况。研究生拥有更为自由的时间支配权力,因此学习需要个人更多的自觉投入。尤其是当前教育硕士导师数量不足、各培养单位普遍缺少教育硕士管理培养经验,学生缺乏足够的来自导师和学院的约束管理。所以,我们的研究假设是教育硕士将时间都浪费在了学习之外的事情上。但是,根据问卷第一题学生做答情况来看,这个假设不成立。数据显示,67、41%的学生第一学期的时间主要用在了课程学习上,其次是22、47%的学生不知道时间去哪儿了,另外8、99%的学生将时间主要用在了做家教和到辅导班带课上,另有1人表示将时间主要用在了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上。
2、学习阅读情况。研究生阶段的学习离不开阅读,唯有如此才能更加深入地掌握学科专业知识,了解学科研究和发展的前沿问题。问卷调查:“读研以来,您完整读过的书有多少本”,58、43%的教育硕士表示只读过1―3本,25、84%读过4―6本,8、99%读过7本以上,另有5、62%的教育硕士表示没有完整地读过一本书。“您读过的专业期刊有多少本”,49、44%的教育硕士表示读过1―3期,8、99%的表示读过4―6期,7、87%的表示读过7期以上,33、71%表示一期都没有读过。比较可知,教育硕士更习惯阅读书籍,而忽视专业期刊和文章的阅读。阅读书籍可以让人学到知识,但是作为研究生没有阅读自己专业领域的期刊和文章则无疑对于后续的研究能力提升、学位论文写作等产生不利影响。
3、课程学习满意度情况。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教学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能否实现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人才的专业学位教育发展战略目标[2]。按照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教育硕士需要学习7门学位基础课,还有4―5门专业必修课和若干选修课。这些课程的学习,学生收获如何,各门课程学生喜好程度怎样?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学生感觉收获最大的三门课中,被选最多的是《课程与教学论》(71、91%),其次是《教育学原理》(69、66%),再次是《研究生英语(含专业英语)》(55、06%)。第七题要求学生从七门课中选择删除掉三门课。结果显示,93、26%的学生选择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79、78%的学生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由此可以看出,这两门课学生认同度比较低。通过与几位学生的交流,老师授课方式单一是造成课程开设满意度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4、导师指导情况。研究生阶段的教育,导师是第一负责人。调查显示,39、32%的教育硕士能够每周至少见一次导师,14、61%平均两周见一次,15、73%平均三周见一次,30、34%的平均四周以上能够见一次导师。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主要在于第一学期开设课程较多,导师们希望学生能够先打好理论基础,所以没有进行太多专业指导。另外,第二导师作用的发挥主要体现在教学实践能力的提高上,与第二导师见面沟通应该更多发生在第二甚至第三学期。所以,第二导师与教育硕士的见面机会也不多。
5、学习自我评价与收获情况。研究生的学习离不开个人的努力。唯有通过不断地努力,才能收获更多,取得学业上的进步。问卷中“以5分为最高分,1分为最低分,请学生对自己一学期学习的努力程度进行打分”。结果显示,5、62%的学生给自己打5分,16、85%打4分,56、18%打3分,13、48%的学生打2分,有6、74%的学生打分为1分,总体平均得分为2、91分。从数据可以看出,教育硕士对自己学习努力程度评价比价中等。
自我提高是一个不断累积的过程,一些改变是在潜移默化中发生的,难以明显地体现出来。所以,虽然有近一半的教育硕士感觉收获一般,百分之十一的教育硕士感觉收获比较小甚至收获很小,但是基于学习进步是一个隐性发展的过程,我们认为教育硕士的学习还是能够让人获得发展的。这种发展可能体现在思维方式、思考问题的深度等个体一时难以意识到的方面。
三、提高全日制教育硕士学习质量的建议
1、改革课堂学习方式,提高课堂学习效益。课程学习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内容,是研究生学习的重要载体。任课教师应该思考,研究生开设的每门课程,其学习意义何在。一些课程如《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论》、《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与本科生的对应课程在内容上、课程目标上、教学方法、考核方式上应该有哪些差异。另外除了任课教师对于课程开设的意义、教学目标不够明确外,教学方式的选择是一个重要的原因。由于研究生在大学本科阶段和考研复习过程中已经对有关知识内容进行了学习,更由于讲授式教学方式自身的局限性,教师们在给研究生上课时候如果还是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难以吸引到全日制教育硕士的学习注意力和学习兴趣。这可从学生们普遍更喜欢师生讨论式的教学方式得到印证。
我们认为,研究生阶段的课程学习应该更加重视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教师可以通过“提出研究问题―让学生制定研究计划和方案―讨论研究计划的可行性和科学性―阅读优秀研究范文的方式―学生反思提高”等方式进行。通过这样的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师生分析、对比研究、总结提高的流程来进行教学,让学生能够在实践应用中完成学习,掌握各种教育研究方法。
2、明确导师责任,严格要求指导。全日制教育硕士作为专业学位的一种,对于导师的要求不同于科学学位的导师。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的职责包括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学术和时间训练及培养质量把关,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有着直接而关键的责任。从师生互选完成后,导师即应该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如指导研究生选课、指定阅读书目和期刊、提出学习要求和评价办法、指导专业实践能力训练等。但是,从调查情况来看,导师与学生见面机会偏少,学生受到导师指导不足。这不仅反映在见面次数上,还反映在学生阅读完成的书籍、期刊文章数量上。研究生虽然已经都是成年人了,但是仍然会有一定的惰性,缺少了导师的督促和指导,他们也会容易将大把时间浪费掉,尤其是对于两年制的全日制教育硕士,时间短,但是学习任务尤其是学位论文撰写的要求并不低,这就要求师生早动手,共同努力,珍惜时间,以期能在短时间内实现更大的进步和提高。
参考文献:
[1]王磊、迷失・定位・重构――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之省思[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7):36-41、
[2]周文辉,陆晓雨、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现状及改革建议――基于研究生教育满意度调查的分析[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4,(6):60-64、
An Research on Learning Situation of Full-time Master of Education
YOU Guan-tong,LIU Zhen,HAO Yi-hang
(School of Mathematics and Statistics Science,Ludong University,Yantai,Shandong 264025,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