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高中作文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写作范文

老年精神病人的护理(精选8篇)

来源:整理 时间:2023-08-04 手机浏览

老年精神病人的护理篇1

[关键词] 医疗机构;病养老人;精神护理

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越来越多的高龄和患病老人由于家人无暇照顾,不得不住进养老院,虽然物质生活问题得到解决,但老年人的医疗护理和精神需求难以得到根本解决和满足。为解决病养老人的医疗问题,我院于2008年成立了集医疗、护理和生活照顾于一体的病养科,主要收治各类患有各种慢性疾病,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在工作中,我们发现,虽然经过我们的综合治疗,老人的病情能得到控制,但疾病复发率很高,且老人由于长期受疾病折磨,家人难以在身边照顾,普遍出现焦虑、烦躁、不配合治疗等情况,部分老人出现明显的忧郁症状。为探索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通过招募青年志愿者进行培训,然后一对一对病养老人实行心理干预和精神护理,同时配合综合治疗,结果发现实行一对一精神干预对缓解病养老人的心理症状,促进病情康复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现总结精神护理取得的经验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自我院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38例进入病养结合科的老年患者,男性23例,年龄最大的85岁,最小的58岁;女性15例,年龄最小的62岁,最大的87岁。其中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30例,占总病例的78、94%;患有糖尿病的8例,占总病例的21、05%;听力障碍5例,占总病例的13、15%;出现精神抑郁症状的有5例,占总人数的13、15%。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的15例,占总病例的39、47%,完全不能生活自理的23例,占总病例的60、52%;经过培训的青年志愿者给予3个月一对一的有针对性的精神护理干预,分析观察精神护理效果。

1、2方法 对38例患者除一般性综合治疗外,对老年患者的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情绪进行一对一的心理辅导。在交谈中主要注意耐心、用心交流,话题选择适合病养老人的需要。主要方法为倾听、疏导和精神抚慰。通过精神护理前后对老年人的语言表达能力、兴趣爱好热情、精神状态、与人接触能力、对自己病情恐惧感以及疾病复发次数等项目由一名主治医师进行打分,每项最高20分,共计100分。对比精神护理前后的效果。

1、3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比较精神护理前后的变化明显情况,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针对性一对一精神护理干预后,有30名老年的精神面貌有明显的提高,占总人数78、94%,有效果的6例,无效的2例。病情复发次数较实行精神护理前明显减少的24例,占总人数的63、15%。通过医生打分,在进行精神护理前,平均分数35、89分,在通过精神护理后平均分数为78、12分,增长明显。5例有精神抑郁症状的老年人,明显缓解的有3人,60%,有所缓解的1人,20%,1人没有效果,20%。通过统计学比较在精神护理后分数较精神护理前有明显提高,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病养老人由于长期患病,亲人又不能在身边照顾,普遍感到焦虑、烦躁,部分产生抑郁症状。上述病态心理和精神状态使他们的免疫能力进一步下降,各种疾病反复发作,疾病的发作又加重了他们的精神症状,形成恶性循环。通过青年志愿者和医护人员与病养老年的交谈、沟通,充分了解病养老年的性格特点和精神需要,在取得老人的信任后,循序渐进地有针对性地采取精神干预措施,使病养老人焦虑、烦躁以及抑郁等症状得到缓解,精神状态的改善使机体免疫力增强,慢性病的发作次数减少。具体实践中,要求志愿者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注意仪表端庄,不穿奇装异服,以免造成老年人的反感;态度亲切友好,情绪饱满,给病养老人带来愉快的交谈感觉;在交谈时学会用心倾听,讲究语言艺术,真诚的注视对方的眼睛,给对方亲切感以及信任感。也要重视动作的重要作用,比如在患者出现病痛时,要善用肢体语言交流,分散病人对病痛的注意力,体现亲情的关怀。

综上所述,针对医疗机构中病养老人的精神护理对老年人的病情康复有十分积极地作用,在社会老龄化程度日益严重,失能老人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病养老人需要在有医疗服务和生活照料相结合的病养机构度过余生,探索和推广通过精神护理缓解其心理和精神症状,不仅具有很大的临床意义,更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

参考文献:

[1]余先会、浅谈老年患者抑郁症的心理疏导与精神护理[J]、临床护理,2011,24(5):226-226、

[2]王桂杰、老年性脑血管病的精神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0,8(27):139-140、

老年精神病人的护理篇2

【关键词】老年痴呆;控制;精神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3-0286-01

现代生活中与许多老年人的血管性老年痴呆病是上升趋势。老龄人的血管性老年痴呆疾病具有社会的经济受到严重损失及其老年人的身体的基本技能严重受损,比如语言表达不清,记忆力衰退,老年痴呆症极大大地影响了健康的生活质量。早期护理及照看办法,能延长疾病的发展的时间,定期改善老年痴呆症患者的生活质量这是很有必要的。

1老年痴呆症的概述

老年痴呆症患者的精神护理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发展病症,它对老年人的智力以及使智力低下,称为是老年人的智力低下性脑综合征。这个病起因非常不明显,发展中不易被发现的一种血管性的严重的脑部病症,或身体早期有病因,或长时间在家庭里的精神情况不是很好。记忆力下降或某些事情上判断力受损的一些脑部病症,老年痴呆症首先侵入人的脑部血管神经,有一段时间上忘了一些这样或那样的一些事情,老年痴呆的精神疾病是非常顽固的是难以治愈的,可怀疑的是精神敏感的疾病和其他精神性疾病症状有所不同;进一步进化演变成一定顺序性记忆的影响有障碍,对于抽象或概括能力的下降和性格的改变最终导致全面性的老年痴呆及精神失常,最后导致生活完全不能自理。老年痴呆症包括神经性,血管性痴呆和多发梗塞性痴呆病,前者,一般没有治愈的可能性,更进一步发展成为脑萎缩的病理变化是更广泛的。到目前为止病因尚不明确,可怜的的是药物治疗可以缓解不能治愈。并随着年龄的增长,患病的几率呈上升趋势[1] 。

2精神护理

老年痴呆型患者的智力减退,并老人接受心理和精神上护理。因此,护理老年痴呆症人员应加倍的热情和耐心的照看,用简便的语言一遍一遍指导,掌握熟跟他们的沟通交流方法。语言上的沟通极为重要,最终取得病发症患者的认可,并减轻他们的心理以及精神上的负能量。对他们和蔼可亲,温暖,同情理解。根据病人的情况跟他们语言上的沟通,使患者能看到护理人员的面部表情是和蔼可亲的,用简单的语言和肢体语言来表达,认识技能和言语表达的技能,使他们保持心情愉悦,开心每一天,从而变换精神状态和心理状态。要不不说话用点头或面带微笑,在肢体上沟通用写作和用手来比划和其他方式。为了更好的与病人合作对他们的态度要热情,避免病人情绪高涨发生冲突,一定要保持病人的精神的稳定[2] 。

3家庭支持护理

3、1家庭护理方面

在病人的家庭生活中掌握基本的护理技巧和护理指导,比如洗衣服,做饭,上厕所和清洁护理病人自己的床单。床位的干净,室内保持干净,湿润,适宜的温度,没有污染的空气气味。给老年痴呆病患者按摩,一边血液的流通,提高身体的免疫能力,预防有其他的疾病及病发症的传染。

3、2心理上的护理

对老年痴呆病患者记忆的强化以及增强,帮助和理解在人和事情上的一些看法和做法在生活中也要帮助和理解,保持室内用的和机器和电器的安全。对心理有问题的人要保持心情舒畅的情绪稳定,以便刺激对心理有问题的人的想像,跟患者讲感兴趣的问题,用说话表达的和诱导患者的大脑的兴奋性灵感。在平常生活中,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去一些老年人活动中心和适当的肢体上锻炼,增强脑部想象能力,锻炼和加强记忆能力。用视觉幻觉和错觉的方法分散其思维方向,以便能稳定情绪。老年痴呆病是一个长期的积累发展成为的一个过程,只要从家庭护理中提高他们的生活环境,减轻病魔的折磨的痛苦,使他们可以快乐地安详的过完晚年生活[3] 。

3、3认知功能障碍的护理

智力技能的训练可以让他们认识一些数字,对患者的受教育程度不同每个人与疾病的抗衡都不同,从容易到有难度的一遍又一遍的训练;可以把一些东西教的滚瓜烂熟,记住这些事情;也可以用来玩拼积木游戏或者玩扑克游戏,书写一些书法等,以帮助老年痴呆患者的记忆力增强。增强记忆力一定不能让病人独自一个人出门走动避免丢失或出现事故。亲人给他们经常讲故事这对加强他们的记忆和记忆力恢复有好处。如果你能不停地坚持一遍又一遍循环的进行训练,也有成功回复的奇迹出现。

4总结

热爱对自己的病人的护理,注意病人的情绪变化,在交谈用户和蔼可亲的面容,避免用到粗语,比如像蠢蛋的蠢猪之类的话语。根据患不一样的心理以便多给一些鼓励,安慰。让患者的不好的心情不要被触发,你应该理解,并给他们介绍几种典型治愈的例子,让病人的信心和勇气高涨起来。最好是家庭对患者应采取更好的护理,触发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行动起来。

参考文献

[1] 马亚平、 老年痴呆患者的精神护理及家庭支持护理[J]、 现代经济、 2011(06)

老年精神病人的护理篇3

[关键词] 老年精神科; 实施安全管理

[中图分类号] R19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5-268-01

随着我国老龄化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患上精神疾病。据统计我院老年精神科从2004年至2009年,由四十几个住院老年精神病人增加到一百四十多个病人,增长率达67%。而老年病人除了患有精神疾病外大多伴有心、脑、血管等多种疾病,病情复杂变化快,很易发生意外。因此怎样抓好老年精神科的安全管理,是我们护理工作的核心,是减少差错和护理纠纷的关键环节,同时也是摆在精神科管理者面前刻不容缓的任务。现将在老年精神科从事护理管理工作,对老年精神病人实施安全管理,谈几点体会供探讨。

1 强化安全管理、提高护理人员安全意识

1、1 安全是护理工作的核心,要想搞好老年精神科安全管理。首

先加强护理人员安全意识培训,尤其是新分配的护士及年轻护士,工作时间短,缺乏临床经验。除了进行岗前安全意识培训外,平时注重对她们进行职业安全教育。结合科内发生的安全问题组织讨论、分析,总结经验教训,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减少不安全意外的发生。

1、2 安全意外的防范 我科收治的老年精神病人平均年龄在70岁以上,大多病人思维混乱、记忆障碍、情绪激动、哭闹、打人、随地大小便,加上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出现药物副作用如步态不稳等,更易发生跌倒、摔伤。给护理带来的难度大,为了减少安全意外,加强巡视病房、严密观察病情,床旁挂醒目的防意外标示等设施,经过有效的管理,科室无重大安全意外发生。

2 建立建全各种安全管理制度

2、1 制度是我们护理工作的保障,违反或疏漏制度中的任何一项都有可能引发安全隐患,结合本科的特点制订具体的安全管理考核细则,并落实到每个人。每周对责任护士及护工进行安全检查,每月作一次安全评比,安全管理好的给与表扬,差者批评教育并与考核挂勾。

2、2 对科内护理人员采取多种形式强化安全管理意识,使她们转变观念,由被动管理转为主动参与管理。

3 病区安全管理

3、1病区环境管理 病房地面随时保持清洁、干燥,厕所、洗手间应有防滑措施,门窗、电线及开关定期检查,有损坏及时维修处理。

3、2 危险物品的管理 新入病人要仔细检查,每天晨间护理对床垫及床头柜进行检查,发现危险物品及时收缴,床单元尽量简单化。

3、3 病人的安全管理

3、3、1 具有冲动伤人、激惹躁动的老年病人,防止伤及其他病员,争得家属同意给与保护性约束,并注意约束部位的观察和管理。

3、3、2 长期卧床病人,加强翻身、拍背、擦洗、更换、观察,防止压疮及坠床等意外。

4 护士长在科室应作好表帅作用,树立全局观念

护士长是科室的领导者,也是安全管理的执行者、督促者,病房的安全管理好与坏,与护士长的管理密切相关。因此对科室的安全管理要做到心中有数,随时加强检查、督促,严格把关,发现问题及时与相关部门协调解决,不留如何安全隐患。

5 作好节假日的探视管理

老年精神病人的护理篇4

关键词:老年抑郁症;心理疏导;精神护理;治疗有效率;患者满意度

目前由于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医疗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使得我国居民人口中老年人口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导致老年化现象也随之加重。因此,老年人的健康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作为一种常见的老年人精神疾病,抑郁症已经在我国老年人群中的患病率逐年升高。流行病学的资料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目前60岁以上的老年人抑郁症的发病率已经达到5、5%左右。如果抑郁情绪长期存在,使得疾病反复发作,对于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严重情况下有可能导致患者的自杀。但是,至今在临床上仍然没有针对抑郁症治疗的有效药物,因此对于该病的治疗主要还是以综合治疗为主。通过大量的研究报道,心理疏导与精神护理对于老年病诱发的抑郁症患者的治疗具有正面的积极作用。本文以我院在2012年12月~2013年12月年收治100例老年病诱发抑郁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患者5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的护理方法,而实验组患者处接受常规的护理方法外(与对照组同),同时接受心理疏导和精神护理。对上述两组间采取不同护理方法模式后的效果情况进行对比观察。现将其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以我院在2012年12月~2013年12月年收治100例老年病诱发抑郁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患者50例。其中实验组中男25例,女25例,其年龄51~72岁,平均(60、1 ± 5、2)岁,该组患者病程1~3年,平均(1、3 ± 0、3)年;在对照组中,男26例,女24例。患者年龄53~75岁,平均(62、4 ± 5、6)岁,该组患者病程1、5~3、3年,平均(1、5 ± 0、7)年。进一步比较发现,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间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的护理方法,而实验组患者处接受常规的护理方法外(与对照组同),同时接受心理疏导和精神护理,其具体方法可以概括为:①心理疏导:抑郁症患者的思考内容少同时思考的速度缓慢,因此护理人员在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时应该耐心的听取其倾诉,同时应该鼓励患者多与他人进行沟通,抒发自己的情感。如果患者在提出一些合理的需求时,应该给予满足。另一方面,如果患者出现情绪低落以及紧张等,护理人员应该对其进行心理安慰,使其精神压力得以缓解;②精神护理:在患者精神状况处于正常时,护理人员应该对其耐心仔细的讲解抑郁症的发病原因以及治疗手段,同时让每个患者对自己的病情有个确切的了解,使其能够积极的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如果某些患者情绪不稳定或者有自杀的倾向,护理人员应该给予严密的监控,同时告知其家属也要给予患者全天性的陪护,以免发生意外情况。同时对于这类患者,也应该对其进行心理辅导,了解其自杀的原因,然后给予及时有效的治疗。

2 结果与分析

对两组间患者在接受不同护理方法后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观察,其结果可以发现,其中实验组患者治疗有效人数为47例,有效率为94%,而对照组患儿中有效治疗人数为41例,占该组总病例数的百分比为82%,实验组患者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进一步通过统计学研究发现,两者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在临床上,作为一种较为常见的精神性疾病,抑郁症可以导致患者出现反应迟钝、情绪低落、认知功能受损以及意识活动的减少等一系列症状,严重者可引起患者出现自杀行为,流行病学调查表明,老年人群在抑郁症患者中占有很大的比例[1-3]。

通过本文的研究结果显示,对老年病诱发的抑郁症患者实施心理疏导和精神护理的方法,能有效提高患者疾病治疗的有效率,同时也有利于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因此,该护理方法模式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进行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薛建芬,张月香、老年抑郁症的护理与健康教育[J]、全科护理,2011,9(2):149-151、

老年精神病人的护理篇5

【关键词】 老年病 抑郁 精神护理

2010年7月13日,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向社会了《2009年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统计公报》。该公报显示,2009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6714亿,占总人口的12、5%。有关方面预计,“十二五”期间,全国老年人口将突破2个亿,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将超过15%,老龄化的速度将进一步加快(信息来源:新华网)。

根据联合国的传统标准,一个地区60岁以上老人达到总人口的10%即标志该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显然,一个严峻的事实摆在我们面前:我国在生产力水平尚不发达、社会保障机制尚不健全的情况下提前进入了老龄社会。老年人的生活保障成为一项艰巨的任务,其中,建立完善的医疗保障机制是当务之急。

1 老年性疾病诱发抑郁倾向的现状分析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成为老年人口的高发病症。与此同时,气候变更、环境恶化导致的恶性肿瘤在老年人中的发病率也日趋增高。上述老年性疾病的共同特点是:病程长,一旦染病将伴随终身,目前的医疗技术尚无法彻底战胜上述顽疾;此外,老年人的身体免疫力、抵抗力都远低于年轻人,因此,上述疾病的并发症也经常困扰这些病人。

常年承受老年病侵袭的人,临床当中表现出焦虑、恐惧、烦躁等负面情绪的比例很高。严重的因此而多愁善感,并最终形成抑郁症。针对这类状况所发生的比例,国内许多同行均进行了系统研究。中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邱忠霞和王涤非等对入院的150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了抑郁状态评价,抑郁严重指数>0、5的诊断为抑郁,结果表明抑郁患者56名,占入选病例的43、1%,其中男性22例,女性34例[1]。武汉总医院的李娟和刘伟等采用抑郁自评量表对200例恶性肿瘤和150例良性疾病的老年患者分别进行了调查评定,结果显示老年恶性肿瘤住院患者抑郁发生率为62、5%,sds平均(52、0±10、4)分;老年良性疾病住院患者抑郁发生率为26、7%,sds平均(44、9±7、7)分;两组患者抑郁发生率均高于我国正常人群15、1%-22、5%的比例[2]。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的袁瑾选择54例高血压病患者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和抑郁量表进行评定,患者年龄范围65-82岁,结果表明,焦虑21例,占38、8%;抑郁17例,占31、4%;焦虑合并抑郁14例,占18、9%[3]。

除了上述临床样本分析以外,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研究所的陈翠玲和中国人民大学老年学研究所的唐丹等对北京3个社区170位60-85岁的老年人进行了间隔为20个月的追踪研究,进行了觉知日常环境控制感、领悟社会支持、自评健康状况、抑郁状态的测查。通过抑郁与各变量的交叉滞后分析表明,老年人的自评健康状况对抑郁的发生和抑郁程度的增加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4]。

由上述研究结果不难看出,自身疾病已成为诱发老年性抑郁的一个主要因素。从我院的诊断实践来看,作为高校附属医院,我们主要面向上万名师生员工提供医疗服务。在每天接诊的病人中,退休教职工占绝对多数,其中,因自身健康原因导致心理恐慌、精神忧郁的老年患者比例超过50%。

因此,针对老年病人,尤其是慢性病患者,除了提供必要的药物治疗外,心理疏导和精神层面的护理也是不可或缺的。从某种程度上说,后者的重要性甚至高于前者。目前,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精神护理已成为一项重要的护理措施。例如,taiwan的shu-ling chen和hui-chuan lin等在老年休养所研究了音乐疗法对于老年人的治疗作用,结果表明,这种整体音乐疗法可以使老人们从集体活动中获得力量,从而提高生活质量。因此,他们建议应该把这种音乐疗法与日常护理融合在一起。

2 老年抑郁症患者的精神护理策略

2、1 探求根源、因势利导

焦虑、抑郁情绪的形成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如:疾病类型、病人病史、性格类型等。一般而言,患有严重疾病、发病多年、性格内向的人产生抑郁倾向的几率很高。因此,作为护理人员,应首先找到“病源”。多年患病、病情较重的病人,因需要长期协助、常年用药,很容易产生依赖性心理,从而欠缺对自身状态的客观评价。这类病人一旦感觉不适,很容易与自身疾病建立主观联系,陷入恐惧、焦虑的精神状态,进而加剧身体不适感,影响到疾病治疗。对此类病人,护理人员在加强日常护理的同时,应当循循善诱,讲解基本的医疗常识,助其建立客观的病情识别方法。还有一类病人,病情不重,但病程较长,性格较为敏感、抑郁倾向明显。入院后对陌生环境,如医护人员的基本操作,甚至气味都可能产生不良反应。有的患者性格内向,期望通过医护人员的反应判断自己病情,从而处于疑虑、烦躁、焦虑的状态之中。对于此类病人,护理人员应当注意观察,与病患加强沟通,除了正常的病情交流,还可以谈天说地,制造一种融洽、平和的气氛,消除其心理阴影。

2、2 提高日常护理质量,多管齐下

精神护理的效果如何是建立在良好的生理护理基础上的。人在得病之后,整体期望是:尽快获得治疗,并且获得最好的治疗。因此,敏感、脆弱是病人中普遍存在的心理状态,某些情况下会产生过激的心理反应。这就要求护理人员一定要心态平和,并要尽快、准确地掌握病人病情的变化,并采取及时的治疗措施。

2、3 为患者自护与家庭护理提供指导

我国人口众多,医疗资源、医疗水平与医疗需求之间尚存在巨大缺口。高等级医院人满为患,社区医院门可罗雀,高效、可靠的社会保障保障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因此,老年病患者多数时间均在家中活动。因此,患者自身的心理调节和家庭的精神护理尤为重要。

3 结论

在我国日趋紧迫的老龄化进程中,因慢性病导致的心理健康受损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针对老年抑郁症产生的不同症结,广大医护人员应当因势利导,在完成基本的医疗救助同时,利用自己的专业素质,实现老年病人的心理疏导,加强及时沟通,为建立医院+家庭的综合护理模式提供技术支持。

参 考 文 献

[1]邱忠霞, 王涤非, 马贺军、抗抑郁及心理干预对老年&型糖尿病抑郁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5, 20(6): 456-457、

[2]李娟, 刘伟, 徐琳、老年恶性肿瘤住院患者抑郁状况调查[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07, 17(4): 270-271、

[3]袁瑾、老年高血压病焦虑抑郁症状的临床识别和治疗[j]、中国使用医药, 2007, 2(12): 19-20、

老年精神病人的护理篇6

【关键词】老年精神病;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5-0060-02

前言

最近几年,我国的精神卫生事业发展很快。然而,现在社会大众对老年精神疾病患者的重视程度较低。在对住院精神病人进行护理时,很容易忽视他们的心理方面的护理。通过对其中的缘由进行分析,可发现其中的原因主要有三点:第一,老年人一般喜欢安静、喜欢独居,所以很难引起护士的注意;第二,护士对病人的心理护理没有足够的认识;第三,护士在护理心理学方面知识欠缺,进而对心理护理工作产生影响。

1、老年精神病患者疾病康复期的心理特点

在病人进入康复期时,他们的自知力得到恢复后,就会出院。在这个时间段,大多数的病人心情愉快,可以很好的跟医护人员相互配合,但是,如果老年精神病患者出现下面的心理活动的时候,护士应该对他们加以重视。①病人出现病情复发时,担心病情转化为慢性②病人在康复出院后,对自己是否能被邻居和子女接受深有疑虑。③担心跟家里人相处出现感情问题。④对于多次反复住院的精神病人,由于受到疾病的困扰,他们战胜疾病的信心受到打击,有的甚至出现自杀的想法。,

2、老年精神病患者康复期心理对策

2、1加强老年精神病患者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的本质是通过系统性的教育,使人们自觉通过健康行为来改善和促进健康的过程。在康复期,老年精神病人对自身疾病知识不了解,往往会对疾病的预后或者药物的毒副作用的影响表示怀疑。针对这些问题,可通过健康教育对他们进行辅导。具体的内容可包括疾病的临床特点、治疗手段、药物治疗注意事项、药物常见副作用反应等等。除外,还可以就老年人一些常见病(比如三高、冠心病等)的保健知识进行讲解。

2、2加强护理人员心理素质的培养和增强自我心理调节能力

对于精神科护理人员而言,他们不但要具备其他科室必须的素质,还需要具有特有的素质。面对工作时,需要保持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意识。要将帮助病人减轻痛苦作为自己的目标。精神科护理人员需要面对的是一些特殊患者人群,这些患者不能正确判断自己的行为,容易出现冲动行为,而且他们对自己的行为没有记忆力。这些人是需要得到特殊照顾的群体,所以,对于每一位精神科护士而言,都要对此有清晰的认识。除了要有足够的同情心之外,还需要保持对事业的无私奉献精神,尽量做到对待病人一视同仁,帮助患者从精神病中解脱出来,使他们可以正常生活。

精神科护理人员需要有足够强的自我心里调节能力。精神病患者的病情多变性使得危险随时可能发生。有一些精神病人情绪不稳定,出现兴奋躁动、手舞足蹈、行为怪异等行为。为应对这种变化,护理人员应增强自我心理调节能力。首先是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判断力和在紧急状态下化险为夷的应变能力,这样才能保障病人和自己的安全; 其次,精神病人的护理对护理人员的忍耐力是极大的考验,一旦患者对护理人员有打骂行为时,护理人员要做到头脑清醒,耐心细心对待。无数的经验警告我们:假如使用对抗的方式来应对患者的病态行为,那么就会激发病人内心的暴力,相反,可使患者的情绪缓和,事态向好的方向进一步发展。

2、3注重心理护理、增强病人的信心

对于康复期的老年精神病人来讲,当他们的精神活动逐渐恢复正常后,他们会担心社会对他们有歧视,进而表现出一系列的焦虑行为。因此,护理人员在对这类人群护理时,要给他们提供足够的关怀、分析他们的内心活动,对他们的生活给予帮助。如果能得到他们的信任,那么即使他们的疾病不能根治,只需要了解了疾病的规律后按时用药,定期医治,使疾病不至于进一步恶化,如此就能增加病人的信心。

2、4构建完善的社会支持系统

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社会上的歧视使精神病人自信心被打击,因此,我们需要呼唤广大群众消除对精神病人的偏见,正确对待他们。除外,还需要跟病人的家属和单位更加紧密联系,开展网络支持工作。加强家属人员的应变能力,通过打造和睦的家庭气氛,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精神病发生的概率。对患者理解,不埋怨、不刺激、不苛求,支持、关怀、督促患者,从根本上防病治病。针对患者遇到的各种问题,尽力解决,让患者感到社会温暖、对未来寄予期望。在病人病情稳定时可定期探望,给他们鼓励和支持。

2、5针对康复期患者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对于老年精神病患者而言,他们的生理机能降低,生活能力的降低和疾病的困扰使得他们表现出一些行为:生活懒散、被动,经常卧床不起,不愿出来活动。针对这些老年人,可通过组织合适的文体活动,比如:看电视节目、散步、娱乐等,使他们在活动中调动积极性。通过开展一系列的娱乐活动,患者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得到治疗,他们的康复速度更快。

小结

在我国,老龄化越来越严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情况需要得到关注。在老年人群中,一些常见病发生率很高,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作为精神科护理工作人员而言,应当注重老年精神病患者及其家属的教育,进一步提升他们是生活质量。在精神科护理工作过程中,护理人员不仅从接受了锻炼,还能增加专业知识,奉献自己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宋新勤,贾金鼎,王继红等、住院精神病患者的心理需求调查[J]、临床身心疾病杂志,2005,11( 1) : 16、

老年精神病人的护理篇7

关键词:老年精神科护理;护理安全隐患;防范对策

护理安全是指在实施护理的全过程中,患者不发生法律和法定规章制度允许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1]。护理安全是优质护理服务的保障,是护理管理的重点,是护理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2]。在精神科,护理安全极为重要,精神科患者由于受其自身症状以及服药后副作用的影响容易不能自控或者反应迟钝,容易出现一些不安全事故。而在老年精神科,问题更为严重和复杂,由于老年人本来是弱势群体,身体机能下降,行动能力与抵抗能力都大不如前,很容易出现诸如摔倒、骨折、压疮、腹泻等现象。更有甚者,有些老年精神患者由于缺少家人的关爱,自身又因为长期压抑而产生悲观的情绪导致自杀。因此,护理人员必须认真查找工作中不安全因素,扫除隐患,保证护理管理的高质量。

1 护理安全隐患的分析

1、1患者的特殊性 老年精神患者由于其年龄的关系比一般的精神患者有更多的安全隐患。老年精神患者可能会具有老年人特有的疾病,如心血管疾病、骨质疏松等,容易病发与原发病无关的疾病,躯体疾病可以使疾病复杂化甚至掩盖了精神症状,使身体疾病和精神疾病的症状难以判断,而有些治疗躯体疾病的药物如酮康唑、红霉素等会升高抗精神病药浓度。随着年龄的增大患者肝肾功能下降,会导致药物代谢减慢,药物半衰期延长,容易造成药物蓄积中毒。老年患者由于其病情的变化可能会引起其性格变化,可能会变得消极、悲观,从而不配合治疗,甚至出现自杀的现象。

1、2环境因素 老年精神患者行为不能自控,而且行动能力不便,或者伴随有老年人的躯体疾病,容易出现站不稳摔倒、无故晕倒等状况。如果房间里有锋利的刀具、易碎品,患者可能会用于割腕甚至自杀;可移动的桌椅、或者桌椅的边角太锋利容易造成患者摔倒受伤;病房的电线、插座等保护措施不足时可能会导致患者触摸到而触电;门窗不牢固,患者试图翻出都容易形成不安全因素。

1、3护士自身因素 护士自己的安全意识不足,对护理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没有概念,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比如在接近患者时要缓慢地从正面接近,从后面或者侧面接近患者可能会引起患者的恐慌,在和患者沟通时不要问过于敏感的问题;在患者具有一些潜在的危险情绪或状况时,比如出现服安眠药、毒药、割腕、跳楼等暴力、自杀或自伤行为倾向时,护士不能及时察觉而加以阻止,导致发生意外情况。

1、4规章制度的落实不到位或者制度的不完善 精神科由于其特殊性,护士在工作中极大地压力容易导致其不满的心理状态,从而在护理过程中可能会受到情绪的影响,破坏规章制度,按自己的错误的方法对待患者而引起患者的不满导致情绪失控发生意外。家属带患者外出时,护士没有做好相关的登记以及告知家属应该注意的事项,家属可能会使用错误的方法对待患者而引起患者的情绪变化致使意外发生。

2 防范对策

2、1提供最适合的护理 由于老年精神患者的特殊性,针对其具有的躯体疾病,护理人员要找到合适的护理方法,不仅要照顾到其精神方面的疾病,还要对其所患的疾病要有所了解。对患者所患疾病的治疗方法、服用的药物和需要注意的地方要特别关注,努力提高自己各科的护理知识与护理方法,更好地应对具有各类并发症的精神患者。而患者肝肾功能的下降导致其消化功能下降,因此要注意患者的饮食,尽量食用比较容易消化的食物,用食期间也要多加注意防止患者噎食,患者也可能会由于消化能力较弱而导致药物蓄积中毒,护理人员要时刻注意患者的状况,一旦发现疑似的病症要及时治疗。

2、2增强护患的沟通 患者虽然感情不能自控,但也能感受到周围人的情绪,特别是老年精神患者会对周围人的情绪特别敏感,这些会对患者的病情造成影响。老年精神患者由于其年龄较大子女后代较忙或者家庭矛盾,可能会缺少家人的关爱,长期一个人生活在这样一个较压抑的环境中往往会产生悲观厌世情绪以及自己一无是处的感觉。因此,护士需要多与患者沟通,让患者感觉到关爱,用乐观的情绪感染患者、积极的心态带动患者,让患者从消极的状态中摆脱出来,减少护理中患者的抵触情绪,增加配合度,既提高了患者与家属的满意程度也减少了不安全因素。

2、3加强患者周围环境的安全性 认真检查病房内的一切设施,保证房内不存在易碎品如玻璃等及危险的化学试剂、刀具、可移动的桌子椅子、绳子等物品,房内有棱角的物品一律平滑化,电线,电源插座有保护装置,门窗都得紧闭并且牢固,并且确保护理人员能很方便地观察到病房内的状况。办公区、治疗室和药柜等的门有专用门锁。患者外出回来或者家属探望时要对其物品进行认真检查,避免危险物品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进入病房。患者在使用剪刀、针线时,必须在护士的监督下使用。

2、4保证护士在好的状态下工作 精神科的工作极其劳累也容易使护士产生大的心理压力,管理者必须要合理安排护士的工作时间,不能让护士超负荷工作。在排班时尽量让有经验的护士与缺乏经验或经验不足者相搭配,这样可以在遇到状况时不至于使护士手忙脚乱而做出错误决定。而在医院条件允许下尽量增加护士的人数,加强护士的轮班次数以及减少上班时间,保证护士在一个精神饱满和心情舒畅的情况下进行工作。

2、5认真履行相关的规定 护士在进行任何一项操作时,都要遵守相关的规章制度,切不能自以为方法高明而私自采用,而在遇到不明相关规定或者没有相关规定的情况时,一定要向相关负责人请教讨论,不能私自解决。要认真交接班,相关的情况要和下一位护士交代清楚,重点提醒患者在自己护理过程中发生的突发事件并要护士注意。患者的病情变化要做好真实详细的记录,患者外出活动或检查,要做好相应的登记,当患者返回时,应做好安全检查,防止危险物品的带入。加强安全巡逻,保证患者在护士的可观察的活动范围,发现并排除安全问题。监控小组也要加强夜间查房,增强护士的自律性。

老年精神科护理工作具有高的压力性以及风险性,需要护士付出极大的努力和耐心,也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奉献的精神。医院领导要对护理工作特别支持,增加护士的发展机会,对她们的工作进行精神上以及物质上的奖励,加强她们的工作积极性以及能动性。而护士负责人也要加强对护士的安全教育以及对护士的关怀,提升护理质量,提供给患者满意的服务。

参考文献:

老年精神病人的护理篇8

【关键词】老年病;抑郁;精神护理

作者单位:130703 吉林省四平市中心医院泌尿外科2010年7月13日,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向社会了《2009年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该公报显示,2009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6714亿,占总人口的12、5、根据联合国的传统标准,一个国家城市60岁以上老人达到总人口的10即标志该国家或城市进入老龄化社会。显然,一个严峻的事实摆在我们面前:我国在生产力水平尚不发达、社会保障机制尚不健全的情况下提前进入了老龄社会。老年人的生活保障成为一项艰巨的任务,其中,建立完善的医疗保障机制是当务之急。

1老年性疾病诱发抑郁倾向的现状分析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压力及工作压力的不断增大,心脑血管系统的疾病、糖尿病成为老年人口的高发病症。与此同时,不科学的饮食习惯、气候变更、环境恶化导致的恶性肿瘤在老年人中的发病率也日趋增高。上述老年性疾病的共同特点是:病程长,一旦染病将伴随终身,目前的医疗技术尚无法彻底战胜上述顽疾;此外,老年人的身体免疫力、抵抗力都远低于年轻人,因此,上述疾病的并发症也经常困扰这些患者。常年承受老年病侵袭的人,临床当中表现出焦虑、恐惧、烦躁等负面情绪的比例很高。严重的因此而多愁善感,并最终形成抑郁症。目前我国抑郁症患者已经超过2800万,尤其是老年人,由于家庭、生活、疾病的原因导致抑郁症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因此,针对老年患者,尤其是慢性病患者,除了提供必要的药物治疗外,心理疏导和精神层面的护理也是不可或缺的。从某种程度上说,后者的重要性甚至高于前者。目前,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精神护理已成为一项重要的护理措施。

2老年抑郁症患者的精神护理策略

2、1探求根源、因势利导抑郁情绪的形成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患者本身的因素如性格内向,长期患有慢性疾病、丧偶独居老人等发生抑的几率较高。因此,作为护理人员,应首先找到“病源”。多年患病、病情较重的患者,因需要长期协助、常年用药,很容易产生依赖性心理,从而欠缺对自身状态的客观评价。这类患者一旦感觉不适,很容易与自身疾病建立主观联系,陷入恐惧、焦虑的精神状态,进而加剧身体不适感,影响到疾病治疗。对此类患者,护理人员在加强日常护理的同时,应当循序诱导,讲解基本的医疗常识,助其建立客观的病情识别方法。还有一类患者,病情不重,但病程较长,性格较为敏感、抑郁倾向明显。有的患者性格内向,期望通过医护人员的反应判断自己病情,从而处于疑虑、烦躁、焦虑的状态之中。对于此类患者,护理人员应当注意观察,与病患加强沟通,除了正常的病情交流,还可以谈天说地,制造一种融洽、平和的气氛,消除其心理阴影。

2、2提高日常护理质量,多管齐下精神护理的效果如何是建立在良好的生理护理基础上的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人在得病之后,整体期望是:尽快获得治疗,并且获得最好的治疗。因此,敏感、脆弱是患者中普遍存在的心理状态,某些情况下会产生过激的心理反应。这就要求护理人员一定要心态平和,并要尽快、准确地掌握患者病情的变化,并采取及时的治疗措施。

2、3为患者自护与家庭护理提供指导我国人口众多,医疗资源、医疗水平与医疗需求之间尚存在巨大缺口 高效、可靠的社会保障保障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因此,老年病患者多数时闻均在家中活动。因此,患者自身的心理调节和家庭的精神护理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