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高中作文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写作范文

财务市场调研报告(精选8篇)

来源:网友 时间:2023-08-06 手机浏览

财务市场调研报告篇1

关键词:借鉴美国经验;完善我国;财务重述制度

2006年2月,财政部颁布的新会计准则对于“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作了较大变动。最突出的一点是要求企业应当采用追溯重述法更正重要的前期差错。新准则把追溯重述法界定为在发现前期差错时,视同该项前期差错从未发生过,从而对财务报表相关项目进行更正的方法。在会计准则指南中对追溯重述法没有更具体的规定,只是简单地指出,追溯重述法的会计处理和追溯调整法相同。以至于有人据此认为追溯重述法和以前的追溯调整法虽然从文字上看似不同,但从内容和会计处理的结果看无实质差别,两种方法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完全相同[1]。实际上,这种认识并不完全正确。在美国,财务报表的重述对上市公司来说是天大的事,重述往往会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甚至会导致公司的破产,会涉及到公司的市场价值下跌、管理层的更换和审计事务所的诉讼等一系列问题。所以,因前期差错导致的财务报表重述和因会计政策变更引起的追溯调整相比,是一件严重得多的事件。本文拟对财务重述(FinancialRestatement)制度的发源地——美国的情况作一考察,并提出完善我国财务报表重述制度的建议。

一、美国上市公司财务重述制度的规定和现状

1971年7月的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APB)第20号意见书——会计变更(APB20:AccountingChanges),要求企业在发现并纠正前期财务报告的差错时,重新表述以前公布的财务报告。APB对需要进行财务重述的“差错”归纳为以下几种情况:计算错误、会计原则应用错误、财务报告公布日已经存在的事实的忽视或误用。APB对财务重述和追溯调整有着明确的区分。对于由于新情况或事后变化导致会计估计变更,不必重新表述前期财务报告,只需按未来适用法进行处理;对于会计政策变更,APB要求采用追溯调整法将会计政策变更的累计影响数调整期初留存收益和其他相关项目,也不主张重新表述以前年度的财务报告(除了少数例外情况)。

财务重述制度在会计处理上包括追溯调整和重新表述两部分内容。上市公司在出现需要进行财务报表重述的情况后,应按照公认会计原则(GAAP),对前期差错进行追溯调整,同时对比较财务报表进行财务重述。重新表述的具体做法就是向SEC提交10-K/A(经修改的年度报告)或10-Q/A(经修改的季度报告),代替以前存放在SEC的电子化数据系统(EDAGR)中的年度或季度报告。除此之外,上市公司还需履行证券法律规定的信息披露义务。根据Form8-k中4、02条的要求,公司应该对以前的财务报告不再有效作专门披露。如果公司合理预见重大差错的更正事件将会对投资者决策或证券价格产生重大影响,也应该及时进行披露,不能以定期报告代替临时报告。通常披露信息的方式是新闻公告和向SEC提交Form8-K格式报告,或者两种方式兼而用之。例如安然公司(Enron)于2001年11月8日向美国证交会提交Form8-K,宣布由于隐藏债务和虚增利润等问题,准备重新表述1997—2000年度的财务报告。世界通信公司(WorldCom)于2002年6月22日临时公告,宣布存在一笔不恰当的资本支出导致虚增利润30多亿美元,因此拟对其2001年度财务报告和2002年第一季度财务报告重新表述[2]。

虽然财务报表重述的制度在美国由来已久,但人们从来也没有像现在这样对此制度进行关注,究其原因,是因为近年来财务报表重述的案例逐年增加,其增长的势头至今不减,造成的影响也日益严重。以美国审计总署(GAO)的统计为例,1997年有83家上市公司发生财务重述,到1999年这一数字上升到151家,2000年继续上升到171家,2001年达到195家。同一时期全美上市公司数量从9275家减少到7902家,因此重述公司所占全部上市公司的比例从1997年的0、89%一路上升到2000年的2、47%,增长趋势显著。

《萨—奥法案》(Sarbanes-OxleyAct)通过后,美国强化了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作用,也加强了外部审计人员的责任,导致美国财务重述案例一再创出新高。2006年12月,美国学者LynnE、Turner和ThomasR、Weirich所作的研究表明:2005年有1295家美国上市公司(含在美国上市的外国公司)填制了重述财务报表,几乎是上一年记录的两倍。相当于12家公众公司就有1家重述报表(2004年是23家中有1家)[3]。另有资料表明:2006年全年,美国公众公司共发生1876起重述案例,比上一年又上升了45%[4]。

二、财务重述的后果

财务重述制度不仅是一个会计处理问题,它还涉及到监管、司法等一系列领域。从根源上看,财务重述可能源于会计人员的疏忽,更可能源于舞弊。公众公司的管理层为了迎合证券市场分析师的预期,或为了使自己期权收益最大化,或为了实现融资的目的,往往会夸大收益、低估费用,其结果会推升股票价格。Richardsonetal、(2003)的研究发现,发生重述的公司更试图保持持续的盈余增长和正向的意外盈余。从结果看,财务重述往往会导致严重的后果,诸如公司的形象受损、进入资本市场受阻、信用评级降低、股东价值下降、股东提讼,还有可能招致证监会调查以及巨额的费用支出,最坏的情况可能是引起整个公司的全面破产,像安然、世通一样。财务重述的后果主要包括:

1、财务重述的公司股价大跌。GAO以1997年1月1日至2002年3月26日的689家发生财务重述的公司为样本,发现宣布财务重述的三个交易日内股票价格下跌大约10%,市值损失累计1000亿美元。Palmroseetal、(2004)检验了从1995年到1999年403个发生重述公告样本的市场反应,发现在公布财务重述的两天里,平均产生了-9%的累积超额报酬率;Wu(2003)发现发生财务重述的公司,在公布的三天内平均会产生-11、2%的累积超额报酬率,这种显著负向的报酬率从财务重述公布前的169天开始,一直持续到公布后的85天。基本上这些研究都发现市场反应的程度与重述发生的程度显著正相关,相对来说,与收入确认、核心盈余和财务舞弊相关的财务重述会导致更为负面的市场反应。

2、投资者的信心受挫。正如LynnTurner(SEC前任首席会计师)所说,“因为越来越多的大公司重编财务报表,导致问题越来越严重,这意味着更多的投资者损失和对经济的更大影响”。Wu(2002)对投资者信心与财务重述的相关程度进行了实证分析,他计算了公司财务重述信息前后的“盈余反应系数(earningsresponsecoefficient)”,发现财务重述前季度盈余公告与股票价格显著相关,财务重述后,季度盈余公告对股票价格的显著影响消失了,这意味着市场对公司收益质量产生了怀疑,投资者对发生过财务重述的公司的信心已经丧失。GAO还总结了针对投资者乐观指数下降的原因开展的问卷调查,在众多影响投资者信心的因素中,不正当会计行为的负面影响位居首席。2002年2月,70%的被调查者因为会计问题对市场产生不良影响,五个月后,这一比例上涨到91%。34%的被调查对象于2002年2月表示由于不信任会计信息而很可能不会投资于证券市场,五个月后40%的被调查对象抱有同样态度。

3、投资者的诉讼行为。重大会计差错更正导致的财务重述可能引起共同诉讼和私人诉讼。财务重述在于向投资者宣布,“我们撒慌了”,这为投资者诉讼行为提供了方便。公司宣告重新表述财务报告的新闻稿或8-K格式报告记录了存在重大差错的事项、金额、原因等,因此降低了投资者的举证难度,增加了投资者诉讼获胜的可能性。MichaelC、Sullivan(2002)的统计表明,1991—1995年,财务重述引起的诉讼占股东共同诉讼(shareholderclassactions)的9%;1996—2000年,这一比例增加至19%。Zoe-VennaPalmroseetal(2000)发现,1995年1月1日至1999年6月30日的416家财务重述公司样本中,157家公司(38%)遭到。PalmroseandScholz(2004)研究了财务重述与集体诉讼之间的联系,发现财务重述金额越大、企业规模越大、最近进行了首次公开发行、前期销售收入增长越大、重述引起的市场反应越大,就越可能招致集体诉讼。Levetal、(2007)发现导致消除或缩短盈利增长模式的财务重述相对其他重述类型更可能招致诉讼。

4、其他经济后果。财务重述还会导致一系列对企业不利的经济后果。诸如财务重述导致资本成本的显著上升;信息风险的上升并影响了股票的报酬率;市场分析师对企业的盈利预测值显著下降,预测值的离差显著上升,这些研究都反映了投资者对于企业盈利的不确定性。Desaietal、(2006)的研究还发现财务重述导致了管理层变更,显示企业的经营者受到了惩罚。

三、我国财务重述制度的发展历程

我国财务重述制度还刚刚起步,它是在财务报表中差错信息更正的会计实践中逐步发展并确立的。如果把会计准则中有关差错更正的规定作为财务重述制度的一部分,那么我国财务重述制度已经经历了三次变革。

第一次以《企业会计准则——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1999年1月1日实施,2001年修订)的出台为标志。该准则首次提出了会计差错的概念,并对其处理作了规定。但该准则只是要求上市公司在会计报表附注中对会计差错进行披露,实际上导致会计差错信息在披露上的不完整、不突出。这一弊端导致许多上市公司有恃无恐地利用会计差错更正进行盈余管理,相关研究显示,这一期间上市公司发生会计差错的比例非常高,1999年为32、88%,2000年为32、10%,2001年为47、21%[5]。其中,TCL通讯事件的发生对我国财务重述制度的发展影响较大。

1998年TCL通讯刚刚配过股,1999年出现巨亏,2000年(调整前)有少量盈利。到了2001年,该公司主动对其重大会计差错进行更正,公布在2000年少提坏账准备4392万元、少提存货跌价准备2556万元事实,并进行追溯调整。事后,TCL通讯2001年实现2154万元的利润。如果不追溯调整,2001年就要消化上述潜亏,会出现亏损。为了实现盈利,TCL通讯选择了让以前年度大亏的做法[6]。TCL通讯有问题的财务报表被媒体报道后,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引发了一场有关会计差错更正和审计失败问题的大讨论。

第二次变革发生在2003年。证监会在TCL风波后迅速采取了行动,对会计差错作了专题研究,证监会不排除某些公司利用“重大会计差错追溯调整”调节各年利润,以达到融资标准或避免因连续两年亏损而使股票被特别处理的目的。12月1日,证监会《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第19号——财务信息的更正及相关披露》。首次提出了公司应当以重大事项临时公告的方式及时披露更正后的财务信息,此时财务重述制度已经初见端倪。

但与美国的财务重述制度相比,此时我国的制度中仍然广泛存在会计处理不清楚、信息披露不及时等问题,财务重述制度还没有上升到准则的高度。除此之外,利用差错更正进行盈余管理的问题仍没有解决。朱莲美(2006)曾对2006年年初沪、深两市74家上市公司公开披露的2005年度财务报表重大会计差错更正公告进行过归纳、对比和分析,发现自愿进行会计差错更正的公司大多公司都调减了以前年度已确认的利润,从而相对调增了2005年度的净利润,并且其相对影响金额占报告期净利润比重很大,往往超过30%。在进行会计差错更正的上市公司中,以前年度业绩不佳的上市公司比其他业绩较好的公司发生的差错多。可以推测,上市公司利用前期会计差错更正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比较大。

第三次变革以2006年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8号——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2007年1月1日实施)为标志,该准则首次正式提出了“追溯重述”的概念,显示会计准则与监管部门法规的配套,标志着财务重述制度的正式建立。

对于本期发现前期财务报表存在重大会计差错,我们国家长期实行的追溯调整法,而追溯重述法和追溯调整法之间是既有相同之处又有着显著的区别的。相同之处在于两种方法都要求调整本期会计报表期初留存收益和有关项目,不必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及相关项目。不同之处在于,追溯调整法不要求重编以前年度的会计报表,以前年度的财务报告虽然已经丧失了相关性和可靠性,但依然可以不加标注的存在于官方信息披露网站上。追溯重述法则要求在可能的情况下重新编报以前年度的财务报表,修正后的报表和原报表并列于官方信息披露网站,便于投资者进行比较,以避免投资者的信息误判。

四、完善我国财务重述制度的建议

以2007年1月1日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为标志,我国财务重述制度迎来了一个新的起点。将来,财务报表重述的案例将会逐渐增加,投资者对其关注程度也会提高。对于财务重述制度能否有效遏制利用差错更正进行盈余管理的问题,我们拭目以待。为了使财务重述制度能够顺利实施,使其在遏制财务欺诈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该制度:

1、对财务重述制度的实施尽快出台更加具体的指导办法。前期差错达到什么标准称为“重要”,必须有个明确的规定,以防止上市可以钻这个漏洞,对前期差错拒不重述;对上市公司的自愿重述和迫于外界压力的强制重述,要区别对待,并要有明确的实施程序;对于上市公司虽有前期差错,但可以免于重述以前年度财务报表的条件,也应有具体的规定。

2、把财务重述和上市公司的融资行为相结合,按“不利”原则决定上市公司融资行为能否为监管层通过。我国的证券法律制度对于上市公司增发股票、发行债券等都有严格的指标要求,如连续三年盈利,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平均不低于6%等标准,许多上市公司为了达到上述指标,不惜在前期差错更正上作手脚。建议证券监管部门对于发生财务重述的公司,即使报表上调整的是上年的留存收益,审查融资条件时,视作当期事项考虑。

3、把财务重述和上市公司高管人员的薪酬挂钩。许多上市公司设有与公司盈利目标相挂钩的管理层奖励措施,如奖励给高管人员的购股权证、股票期权等。这成为许多上市公司高管虚增盈利的直接动机。如果出现了财务重述,上市公司高管人员因前期差错而多得薪酬的情况下,必须有相应处罚措施,按非法收入的数倍返还公司。

4、在司法实践中强调财务重述和审计失败的联系,强化外部审计人员的责任。既然上市公司发生财务重述,证明其经审计过的财务报表仍存在重大差错。负责审计的注册会计师没有发现此类问题则必致于审计失败,在由此引发的诉讼中,负责审计该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注册会计师和事务所应有举证责任,证明上述差错与自己无关。如果不能证明,则应承担审计失败的责任,接受监管部门处罚或投资者的赔偿要求。

参考文献:

[1]朱莲美、会计政策变更与会计政策运用错误的会计处理比较[J]、财会月刊(会计),2006,(12)、

[2]王啸,杨正洪、论财务报告的重新表述[J]、证券市场导报,2003,(2)、

[3]LynnE、TurnerandThomasR、Weirich,ACloserLookatFinancialStatementRestatements:AnalyzingtheReasonsBehindtheTrend,theCPAJournal、2006:12

[4]美国增强资本市场竞争力剑指会计审计改革[N]、中国财经报,2007-07-20

财务市场调研报告篇2

关键词:借鉴美国经验;完善我国;财务重述制度

2006年2月,财政部颁布的新会计准则对于“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作了较大变动。最突出的一点是要求企业应当采用追溯重述法更正重要的前期差错。新准则把追溯重述法界定为在发现前期差错时,视同该项前期差错从未发生过,从而对财务报表相关项目进行更正的方法。在会计准则指南中对追溯重述法没有更具体的规定,只是简单地指出,追溯重述法的会计处理和追溯调整法相同。以至于有人据此认为追溯重述法和以前的追溯调整法虽然从文字上看似不同,但从内容和会计处理的结果看无实质差别,两种方法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完全相同[1]。实际上,这种认识并不完全正确。在美国,财务报表的重述对上市公司来说是天大的事,重述往往会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甚至会导致公司的破产,会涉及到公司的市场价值下跌、管理层的更换和审计事务所的诉讼等一系列问题。所以,因前期差错导致的财务报表重述和因会计政策变更引起的追溯调整相比,是一件严重得多的事件。本文拟对财务重述(financial restatement)制度的发源地——美国的情况作一考察,并提出完善我国财务报表重述制度的建议。

一、美国上市公司财务重述制度的规定和现状

1971年7月的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apb)第20号意见书——会计变更(apb 20:accounting changes),要求企业在发现并纠正前期财务报告的差错时,重新表述以前公布的财务报告。apb对需要进行财务重述的“差错”归纳为以下几种情况:计算错误、会计原则应用错误、财务报告公布日已经存在的事实的忽视或误用。apb对财务重述和追溯调整有着明确的区分。对于由于新情况或事后变化导致会计估计变更,不必重新表述前期财务报告,只需按未来适用法进行处理;对于会计政策变更,apb要求采用追溯调整法将会计政策变更的累计影响数调整期初留存收益和其他相关项目,也不主张重新表述以前年度的财务报告(除了少数例外情况)。

财务重述制度在会计处理上包括追溯调整和重新表述两部分内容。上市公司在出现需要进行财务报表重述的情况后,应按照公认会计原则(gaap),对前期差错进行追溯调整,同时对比较财务报表进行财务重述。重新表述的具体做法就是向sec提交10-k/a(经修改的年度报告)或10-q/a(经修改的季度报告),代替以前存放在sec的电子化数据系统(edagr)中的年度或季度报告。除此之外,上市公司还需履行证券法律规定的信息披露义务。根据form 8-k中4、02条的要求,公司应该对以前的财务报告不再有效作专门披露。如果公司合理预见重大差错的更正事件将会对投资者决策或证券价格产生重大影响,也应该及时进行披露,不能以定期报告代替临时报告。通常披露信息的方式是新闻公告和向sec提交form 8-k 格式报告,或者两种方式兼而用之。例如安然公司(enron)于2001年11月8日向美国证交会提交form 8-k,宣布由于隐藏债务和虚增利润等问题,准备重新表述1997—2000年度的财务报告。世界通信公司(world)于2002年6月22日临时公告,宣布存在一笔不恰当的资本支出导致虚增利润30多亿美元,因此拟对其2001年度财务报告和2002年第一季度财务报告重新表述[2]。

虽然财务报表重述的制度在美国由来已久,但人们从来也没有像现在这样对此制度进行关注,究其原因,是因为近年来财务报表重述的案例逐年增加,其增长的势头至今不减,造成的影响也日益严重。以美国审计总署(gao)的统计为例,1997年有83家上市公司发生财务重述,到1999年这一数字上升到151家,2000年继续上升到171家,2001年达到195家。同一时期全美上市公司数量从9 275家减少到7 902家,因此重述公司所占全部上市公司的比例从1997年的0、89%一路上升到2000年的2、47%,增长趋势显著。

《萨—奥法案》(sarbanes-oxley act)通过后,美国强化了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作用,也加强了外部审计人员的责任,导致美国财务重述案例一再创出新高。2006年12月,美国学者lynn e、 turner和thomas r、 weirich所作的研究表明:2005年有1 295家美国上市公司(含在美国上市的外国公司)填制了重述财务报表,几乎是上一年记录的两倍。相当于12家公众公司就有1家重述报表(2004年是23家中有1家)[3]。另有资料表明:2006年全年,美国公众公司共发生1 876起重述案例,比上一年又上升了45%[4]。

二、财务重述的后果

财务重述制度不仅是一个会计处理问题,它还涉及到监管、司法等一系列领域。从根源上看,财务重述可能源于会计人员的疏忽,更可能源于舞弊。公众公司的管理层为了迎合证券市场分析师的预期,或为了使自己期权收益最大化,或为了实现融资的目的,往往会夸大收益、低估费用,其结果会推升股票价格。richardson et al、(2003)的研究发现,发生重述的公司更试图保持持续的盈余增长和正向的意外盈余。从结果看,财务重述往往会导致严重的后果,诸如公司的形象受损、进入资本市场受阻、信用评级降低、股东价值下降、股东提起诉讼,还有可能招致证监会调查以及巨额的费用支出,最坏的情况可能是引起整个公司的全面破产,像安然、世通一样。财务重述的后果主要包括:

1、财务重述的公司股价大跌。gao以1997年1月1日至2002年3月26日的689家发生财务重述的公司为样本,发现宣布财务重述的三个交易日内股票价格下跌大约10%,市值损失累计1 000亿美元。palmrose et al、(2004)检验了从1995年到1999年403个发生重述公告样本的市场反应,发现在公布财务重述的两天里,平均产生了-9%的累积超额报酬率;wu(2003)发现发生财务重述的公司,在公布的三天内平均会产生-11、2%的累积超额报酬率,这种显著负向的报酬率从财务重述公布前的169天开始,一直持续到公布后的85天。基本上这些研究都发现市场反应的程度与重述发生的程度显著正相关,相对来说,与收入确认、核心盈余和财务舞弊相关的财务重述会导致更为负面的市场反应。

2、投资者的信心受挫。正如lynn turner(sec前任首席会计师)所说,“因为越来越多的大公司重编财务报表,导致问题越来越严重,这意味着更多的投资者损失和对经济的更大影响”。 wu(2002)对投资者信心与财务重述的相关程度进行了实证分析,他计算了公司财务重述信息前后的“盈余反应系数(earnings response coefficient)”,发现财务重述前季度盈余公告与股票价格显著相关,财务重述后,季度盈余公告对股票价格的显著影响消失了,这意味着市场对公司收益质量产生了怀疑,投资者对发生过财务重述的公司的信心已经丧失。gao还总结了针对投资者乐观指数下降的原因开展的问卷调查,在众多影响投资者信心的因素中,不正当会计行为的负面影响位居首席。2002年2月,70%的被调查者因为会计问题对市场产生不良影响,五个月后,这一比例上涨到91%。34%的被调查对象于2002年2月表示由于不信任会计信息而很可能不会投资于证券市场,五个月后40%的被调查对象抱有同样态度。

3、投资者的诉讼行为。重大会计差错更正导致的财务重述可能引起共同诉讼和私人诉讼。财务重述在于向投资者宣布,“我们撒慌了”,这为投资者诉讼行为提供了方便。公司宣告重新表述财务报告的新闻稿或8-k格式报告记录了存在重大差错的事项、金额、原因等,因此降低了投资者的举证难度,增加了投资者诉讼获胜的可能性。michael c、sullivan(2002)的统计表明,1991—1995年,财务重述引起的诉讼占股东共同诉讼(shareholder class actions)的9%;1996—2000年,这一比例增加至19%。zoe-venna palmrose et al(2000)发现,1995年1月1日至1999年6月30日的416家财务重述公司样本中,157家公司(38%)遭到起诉。palmrose and scholz(2004)研究了财务重述与集体诉讼之间的联系,发现财务重述金额越大、企业规模越大、最近进行了首次公开发行、前期销售收入增长越大、重述引起的市场反应越大,就越可能招致集体诉讼。lev et al、(2007)发现导致消除或缩短盈利增长模式的财务重述相对其他重述类型更可能招致诉讼。

4、其他经济后果。财务重述还会导致一系列对企业不利的经济后果。诸如财务重述导致资本成本的显著上升;信息风险的上升并影响了股票的报酬率;市场分析师对企业的盈利预测值显著下降,预测值的离差显著上升,这些研究都反映了投资者对于企业盈利的不确定性。desai et al、(2006)的研究还发现财务重述导致了管理层变更,显示企业的经营者受到了惩罚。

三、我国财务重述制度的发展历程

我国财务重述制度还刚刚起步,它是在财务报表中差错信息更正的会计实践中逐步发展并确立的。如果把会计准则中有关差错更正的规定作为财务重述制度的一部分,那么我国财务重述制度已经经历了三次变革。

第一次以《企业会计准则——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1999年1月1日实施,2001年修订)的出台为标志。该准则首次提出了会计差错的概念,并对其处理作了规定。但该准则只是要求上市公司在会计报表附注中对会计差错进行披露,实际上导致会计差错信息在披露上的不完整、不突出。这一弊端导致许多上市公司有恃无恐地利用会计差错更正进行盈余管理,相关研究显示,这一期间上市公司发生会计差错的比例非常高,1999年为32、88%,2000年为32、10%,2001年为47、21%[5]。其中,tcl通讯事件的发生对我国财务重述制度的发展影响较大。

1998年tcl通讯刚刚配过股,1999年出现巨亏,2000年(调整前)有少量盈利。到了2001年,该公司主动对其重大会计差错进行更正,公布在2000年少提坏账准备4 392万元、少提存货跌价准备2 556万元事实,并进行追溯调整。事后,tcl通讯2001年实现2 154万元的利润。如果不追溯调整,2001年就要消化上述潜亏,会出现亏损。为了实现盈利,tcl通讯选择了让以前年度大亏的做法[6]。tcl通讯有问题的财务报表被媒体报道后,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引发了一场有关会计差错更正和审计失败问题的大讨论。

第二次变革发生在2003年。证监会在tcl风波后迅速采取了行动,对会计差错作了专题研究,证监会不排除某些公司利用“重大会计差错追溯调整”调节各年利润,以达到融资标准或避免因连续两年亏损而使股票被特别处理的目的。12月1日,证监会《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第19号——财务信息的更正及相关披露》。首次提出了公司应当以重大事项临时公告的方式及时披露更正后的财务信息,此时财务重述制度已经初见端倪。

但与美国的财务重述制度相比,此时我国的制度中仍然广泛存在会计处理不清楚、信息披露不及时等问题,财务重述制度还没有上升到准则的高度。除此之外,利用差错更正进行盈余管理的问题仍没有解决。朱莲美(2006)曾对2006年年初沪、深两市74家上市公司公开披露的2005年度财务报表重大会计差错更正公告进行过归纳、对比和分析,发现自愿进行会计差错更正的公司大多公司都调减了以前年度已确认的利润,从而相对调增了2005年度的净利润,并且其相对影响金额占报告期净利润比重很大,往往超过30%。在进行会计差错更正的上市公司中,以前年度业绩不佳的上市公司比其他业绩较好的公司发生的差错多。可以推测,上市公司利用前期会计差错更正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比较大。

第三次变革以2006年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8号——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2007年1月1日实施)为标志,该准则首次正式提出了“追溯重述”的概念,显示会计准则与监管部门法规的配套,标志着财务重述制度的正式建立。

对于本期发现前期财务报表存在重大会计差错,我们国家长期实行的追溯调整法,而追溯重述法和追溯调整法之间是既有相同之处又有着显著的区别的。相同之处在于两种方法都要求调整本期会计报表期初留存收益和有关项目,不必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及相关项目。不同之处在于,追溯调整法不要求重编以前年度的会计报表,以前年度的财务报告虽然已经丧失了相关性和可靠性,但依然可以不加标注的存在于官方信息披露网站上。追溯重述法则要求在可能的情况下重新编报以前年度的财务报表,修正后的报表和原报表并列于官方信息披露网站,便于投资者进行比较,以避免投资者的信息误判。

四、完善我国财务重述制度的建议

以2007年1月1日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为标志,我国财务重述制度迎来了一个新的起点。将来,财务报表重述的案例将会逐渐增加,投资者对其关注程度也会提高。对于财务重述制度能否有效遏制利用差错更正进行盈余管理的问题,我们拭目以待。为了使财务重述制度能够顺利实施,使其在遏制财务欺诈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该制度:

1、对财务重述制度的实施尽快出台更加具体的指导办法。前期差错达到什么标准称为“重要”,必须有个明确的规定,以防止上市可以钻这个漏洞,对前期差错拒不重述;对上市公司的自愿重述和迫于外界压力的强制重述,要区别对待,并要有明确的实施程序;对于上市公司虽有前期差错,但可以免于重述以前年度财务报表的条件,也应有具体的规定。

2、把财务重述和上市公司的融资行为相结合,按“不利”原则决定上市公司融资行为能否为监管层通过。我国的证券法律制度对于上市公司增发股票、发行债券等都有严格的指标要求,如连续三年盈利,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平均不低于6%等标准,许多上市公司为了达到上述指标,不惜在前期差错更正上作手脚。建议证券监管部门对于发生财务重述的公司,即使报表上调整的是上年的留存收益,审查融资条件时,视作当期事项考虑。

3、把财务重述和上市公司高管人员的薪酬挂钩。许多上市公司设有与公司盈利目标相挂钩的管理层奖励措施,如奖励给高管人员的购股权证、股票期权等。这成为许多上市公司高管虚增盈利的直接动机。如果出现了财务重述,上市公司高管人员因前期差错而多得薪酬的情况下,必须有相应处罚措施,按非法收入的数倍返还公司。

4、在司法实践中强调财务重述和审计失败的联系,强化外部审计人员的责任。既然上市公司发生财务重述,证明其经审计过的财务报表仍存在重大差错。负责审计的注册会计师没有发现此类问题则必致于审计失败,在由此引发的诉讼中,负责审计该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注册会计师和事务所应有举证责任,证明上述差错与自己无关。如果不能证明,则应承担审计失败的责任,接受监管部门处罚或投资者的赔偿要求。

参考文献:

[1]朱莲美、会计政策变更与会计政策运用错误的会计处理比较[j]、财会月刊(会计),2006,(12)、

[2]王啸,杨正洪、论财务报告的重新表述[j]、证券市场导报,2003,(2)、

[3]lynn e、 turner and thomas r、 weirich , a closer look at financial statement restatements:analyzing the reasons behind the trend, the cpa journal、2006:12

[4]美国增强资本市场竞争力剑指会计审计改革[n]、中国财经报,2007-07-20

财务市场调研报告篇3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是否需要对财务报告进行规范

对这一问题的讨论,主要有两种观点:市场调节论和政府规范论。

(一)市场调节学说

市场调节学说认为,如果市场是完全有效的,那么公司的财务报告如何呈报应由市场调节来决定,没有必要做更多规范。支持这一学说的有理论、信号理论和私有合同理论。

1、理论

理论认为:公司的投资者与公司的经营者之间存在委托关系,这种关系是通过签定契约来实现的。在签定契约时,双方都希望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因此契约的实现就是他们的利益最大化的实现。财务报告体现的是经营者管理公司的业绩,是投资者评价公司的经营者是否履行契约的最可靠的依据。因此,公司的财务报告呈报是经营者自愿履行契约的行为。如果有人怀疑公司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那么投资者可聘请审计师,通过审计鉴证来解决。

在公司经营者的报酬与公司的利润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的前提下,对财务报告的规范越多,公司编制财务报告的成本就越高。因此,公司的经营者就不会赞成市场对财务报告需要规范。从投资者的角度看,只要他们手中有衡量经营者业绩的依据,即契约中的各项规定很详实有效,他们也不希望对财务报告有更多的规范,因为规范越多,他们支付的监督费用也就会越大。

2、信号理论

信号理论源自于市场竞争,市场竞争向供求双方发出产品供销的信号。公司定期向市场呈报财务报告,这也是市场经济竞争机制的产物。如果公司自愿向市场公布财务报告,公司财务报告披露的信息越充分,公司的筹资成本就越低,公司就能赢得竞争,带来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这个结论已被美国许多学者的实证研究报告证实。因此,经济利益的驱动是公司能够向市场公布财务报告的核心。公司自愿呈报财务报告信息有三种情况:经营好的公司,有动机公布公司好的财务信息,因此,这些公司会自愿公布财务报告;经营中等的公司,因为怕被认为经营不好,所以也有自愿呈报财务报告的动机;经营不好的公司,如果不呈报财务报告,就可能被市场默认为是经营不好的公司,因此有压力去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营业绩,也会自愿呈报公司的财务报告。

因此,信号理论认为,市场已有一只“看不见的手”来规范公司财务报告的呈报,就不需要再有更多的对公司财务报告的规范。

3、私有合同理论

对于上述的两种观点或许有人会提出:公司呈报的财务报告的信息并不能满足个别使用者的需求。对此私有合同理论认为,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设法得到它,即通过签订私有合同或出资去购买。

如果市场上存在职业的财务分析家,那么财务报告的信息使用者就可以通过与职业财务分析家签订私有合同,来获得需要的信息。如美国证券市场上的机构投资者。另外,信息使用者也可以通过购买专业的报纸或杂志来获得所需的信息。购买时发生的支出,就是信息使用者为获得财务信息所支出的成本。这也可归结为是市场常常利用“看不见的手”,来调节信息产品的供求关系和价格,从而达到对市场上的信息产品进行合理的配置。

私有合同理论进一步提出,公司的财务报告是一种信息产品,政府并不需要对公司的财务报告的信息如何披露,进行强制性的规范。公司的财务报告如何编制和呈报,完全可以由市场上的供求关系来决定。因此,对公司财务报告的规范应采用放权(Deregulationofdisclosure)的政策。

(二)政府规范论

政府规范论认为,一个完全有效的市场事实上是不存在的。因此政府必须对公司的财务报告进行规范,同时,这也是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和利益的。

1、市场并不是一个完全有效的,有时往往失灵。有以下三个具体理由:

(1)如果政府不对公司的财务报告进行规范,那么市场上就会出现生产信息产品的垄断者。

如果市场是一个竞争的、但不规范的市场,那么生产的竞争就会带来垄断。其后果是,垄断产品的价格提高了,生产的数量减少了,最后导致市场上产品的短缺,使产品的使用者购买和消费这一产品的成本增加。公司的财务报告在市场上是一种信息产品,它同样符合其他产品在市场上进行竞争的一切规则。因此,根据成本效益原则,政府应该对财务报告这一信息产品进行规范,才能有效抑制信息产品生产垄断者的产生,降低全社会信息产品的购买和使用的成本。

(2)财务报告和审计报告的失误,会导致财务报告的信息的质量下降。

尽管公司有向市场自愿公布财务报告的动机,但是如果政府不对财务报告进行规范,就可能会影响到公司财务报告的质量。因为公司经营者对财务报告编制的方法的选择性一般较大,各公司间的财务报告的信息的可比性较差,如果没有统一的财务报告信息规范的标准,就市场的总体来看,财务报告信息就会失去可比性,导致财务报告的信息质量不高和有用性程度的下降。而如果审计师在审计时缺乏统一的审计依据,则可能导致审计的失误,即没有发现公司财务报告中存在的问题。

公司的财务报告的信息的质量问题对市场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要依靠投资者对资本市场的信心,而投资者对资本市场建立的信心来自于高质量的财务报告的信息。因此,政府必须对财务报告进行规范,使会计信息能够满足财务报告使用者的需要。

(3)公司财务报告具有“公共产品”的特征。

公司的财务报告作为该公司会计的信息产品,具有公共产品的基本特征。最明显的有两个:一是消费的非排他性;二是生产的非竞争性。消费的非排他性表现为可以被所有与它相关的使用者免费使用,因此它的生产成本往往得不到合理的补偿。如果在一个市场生产的产品是可以被消费者进行免费使用的,那么生产者就不愿意生产这种产品,导致这种产品在市场上的短缺,这就是公共产品的非竞争性的表现。显然,如果会计信息产品是短缺产品,这样的状况是不利于市场的健康发展的,因此政府必须对财务报告进行规范,以防止和解决信息产品的短缺问题。

但是这样做也会带来另一个问题,即规范所带来的成本应由谁来承担。如果由政府承担,就成为政府对财务报告信息呈报的公司的一种“补贴”,这会导致公共产品的生产过剩;如果由公司承担,就会增加公司的经营成本,公司则不会赞成政府这样的规范。对于这个问题如何解决,我们将在本文的第三部分讨论。

2、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和社会经济利益的驱动,要求政府对公司财务报告进行规范。

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目标是:能够使全社会的资源得到最优的配置,使社会获得最大的利益。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仅依靠市场的调节是不够的,政府必须对市场进行必要的规范和调整。因为在一个不规范的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信息产品的生产者和使用者各自所拥有的信息是不对称的,如果不纠正这种信息的不对称,那么市场的竞争就可能不公平。对此,政府规范学说认为,规范财务报告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市场竞争的公平性,使市场上的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具有对称的信息;法典理论解释:规范就是为了解决社会各个集团之间的利益的合理分配。规范具有公开性和民主性。因此,对财务报告进行规范,是完全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目标和基本利益的。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对财务报告进行规范

(一)财务报告规范的性质

对公司财务报告进行规范,看起来是一种经济行为,实质也是一种政治行为。规范本身具有政治行为的性质,它与政府行为具有密切的关系。如我国对财务报告规范机构主要是政府,财政部代表国家政府行使规范的职能。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尽管是一个民间组织,但得到了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强有力的支持。SEC是美国的一个准立法机构。1973年SEC公布的第150号公告(ASR150),阐述SEC与FASB的关系。“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通过其公告和解释性文件所颁布的原则、标准和实务,将由本委员会作为具有重要的实质性的支持来加以考虑,而那些与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公告相对立的意见将被认为不具有这方面的支持。”

(二)财务报告规范的行为

财务报告规范的行为是指参与制订规范的主体的行为。规范的成功与否,规范的参与者就显得特别重要。特别是政府作为财务报告规范的主要参与者,对规范行为有着极大的影响。以美国为例,FASB在制订会计准则的过程中遵循的程序是,准则的起草、准则的讨论、举行听证会、投票表决。而最后准则是否能够在市场上由各公司采纳,取决于SEC的认可程度。从美国的历史看,国会和SEC都曾有否定FASB已制订的会计准则的先例。SEC的官员曾这样认为,由民间组织FASB制订会计准则、然后由SEC批准会计准则的实施,这是最好的模式,因为既能发挥专家在制订中的作用,又能体现准则实施过程中所必须的政府的权威性。而我国的财务报告的规范主体是政府,这样的规范主体显然代表了我国国家和政府的利益。

(三)财务报告规范的影响

财务报告规范的影响是指财务报告规范实施的后果。财务报告规范的实施会影响到方方面面的财务报告的使用者,涉及到他们各自的经济利益。

WattsandZimmerman(1978)的实证研究表明,对于即将公布的规范财务报告的新准则,财务报告的使用者的影响是不同的:1、对于政府来说,政府一般会支持新准则的制订与实施,以更好地规范市场经济的运行。2、对于公司的经营者来说,如果新准则能够给公司带来更多的收益,那么公司的经营者会积极地应用新准则;反之,则会反对应用新准则。3、对于审计师来说,在一般的情况下,审计师会支持新准则的应用以减少审计师的审计风险。但是,如果新准则要求公司财务报告的信息披露越多,那么审计的风险就会越大,审计师就可能反对新准则。4、对于财务报告信息的免费使用者(Free-riders)如财务分析家来说,他们一般都会支持新准则的应用,并希望新准则越多越好。在这种情况下,准则的制订者就应十分谨慎,因为财务报告的规范越多,就意味着公司编制财务报告的成本就越大,这些成本应由谁来承担?这是准则制订者必须考虑的一个问题。

三、市场经济条件下财务报告规范理论给我们的启迪

(一)在制订财务报告规范时,必须要考虑它所产生的经济后果

既然财务报告规范的主体是政府,它的行为是一种政治行为而不是经济行为,那么规范所产生的影响有多大、经济后果如何就应成为规范时最重要的问题。如美国把财务报告规范研究归为“会计政治经济学”(PoliticalEconomyofAccounting)。在美国会计学术界,如何规范财务报告、改进财务报告已成为会计理论研究的主流。

我国目前正处于市场经济的形成和财务报告的规范的探索阶段。1992年至今的8年中,我国颁布了十多个会计准则,但对会计准则的颁布和实施产生的经济后果、经济影响,会计学术界却研究得不多。如我国在八十年代初就引进了西方国家固定资产采取加速折旧的思想,但至今在企业的会计实践中却应用得并不广泛;稳健性原则是西方会计中常采用的一个基本原则,但为什么在我国应用时有些企业愿意采纳,有些企业却不愿意采纳;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采用会计准则来规范公司的财务报告,可使公司会计人员有更多的选择公司会计政策判断机会,但我国会计准则实施后也会产生如此的影响吗?

笔者十分赞成刘峰、李少波(2000)的观点。他们撰文认为当前我国在制订会计准则中存在的问题,可归为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会计理论的研究不够而引起的知识存量不足,对会计准则制订产生不良影响;二是我国制订和公布的各项会计准则都体现了很强的英美取向,即会计准则无论在外表上还是在具体内容上,都借鉴了英美模式。他们认为:我国目前为止的会计研究总体水平不高,很多研究是对同一问题在低水平上的重复。

财务市场调研报告篇4

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效果的好坏最终表现为国际会计准则能否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从而降低、减少会计信息使用者决策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一方面,国际会计协调的内容包括形式上的协调和实质上的协调。形式上的协调是指会计准则制定的协调,即会计管制与规章的协调,而实质上的协调是指会计准则执行的协调,即会计实务和财务报告的协调。伴随2006年新会计准则的颁布与实施,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在形式上已基本实现趋同。但是,财务报告使用者更关注会计准则实质上的协调,因为只有完成实质上的协调才能提高财务报告的可比性,从而为使用者提供与投资决策有关的会计信息。比如,国际会计准则主要以原则为导向,允许管理者运用主观判断选择相应的会计政策,因而有更多的操纵余地。而在2006年新会计准则颁布之前,中国会计准则主要以规则为导向,限制了编报者的判断能力。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新兴经济体来说,证券市场起步晚,金融市场的制度和监管还不完善,所以高质量的国际会计准则可能无法在中国发挥应有的作用。相反,当规则限制了主观判断,投资者可能会认为中国会计准则提供较为明确的判断标准,所产生的会计信息质量因而比国际会计准则带来的会计信息质量更加可靠。因此,国际会计准则在中国目前的转轨经济体制下是否能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中国会计准则是否已经与其达到实质上的协调,这些问题值得深入研究。另一方面,会计信息质量包括盈余质量、可比性和透明度等许多方面,而盈余质量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迄今为止理论界关注的热点话题。因此,可以通过分析和检验国际会计准则的协调对盈余质量的影响来评价协调的效果。盈余质量通俗地讲就是企业盈余预测企业未来现金净流量的能力,如果会计盈余预测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的能力强,那么将提高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相关性,会计盈余相应地表现为高质量,反之亦然。由于盈余质量的含义有许多种解释,所以研究盈余质量的方法也不尽相同。目前大多数研究偏重于以股价为标准的计量,但考虑到我国的股票市场还不成熟,其分析对象也仅限于股票投资者,忽视了其他会计信息使用者,今后的研究可着眼于分析现金流量与盈余质量的关系。

二、探索研究路径和对象

总的来看,现有文献主要以股价为标准来衡量会计信息质量,自然是从股票市场投资者的角度来分析国际会计准则对盈余质量的影响,因而忽略了财务报告的其他使用者,如债权人和政府。同时,以股价为对象的研究仅反映了会计相关性对股票投资者产生的影响,而忽视了其他会计信息使用者能否利用会计信息做出合理的投资决策,即会计信息质量中的相关性能否得到体现。FASB(1978)在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第一号文件中指出:财务报告应当提供现在的、潜在的投资者和债权人以及其他使用者用以评价预期现金流入的数量、时间及不确定性的有用信息。由于投资者和债权人的现金流量与企业的现金流量有关,所以财务报告应提供有助于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使用者评价预期现金流入的数量、时间及不确定性的有用信息。因此,可以换一种研究路径,通过会计盈余预测未来现金流量的能力来考核盈余质量,这样可以较好的评价全体信息使用者利用会计信息决策的有用性,从而对当前以投资者为主的研究进行补充并以较全面的视角评价中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众所周知,中国的B股市场最初面对的是境外投资者,随着2001年中国证券会对B股市场新规定的颁布,中国境内居民也可以参与投资B股,从而B股市场的投资主体由境内和境外投资者共同组成。根据不同主体的需要,B股公司除了提供按照中国会计准则编制的财务报告外,还要提供按照国际会计准则编制的英文材料。因此,境内投资者主要使用依据中国会计准则编制的财务报告,而境外投资者则参考使用国际会计准则编制的财务报告。这样,基于不同会计准则下的会计数据对探索国际会计准则在中国运用的效果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如果采用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不同公司作为样本,则很可能导致估计结果的不可靠性。因为不同国家的法律和税收体制有很大不同,不同公司的激励水平也分高低,所以诸如这类因素会成为噪音干扰。而选取B股公司做样本则能自然地避免这些干扰因素。

三、总结

财务市场调研报告篇5

关键词:财务重述 市场效应 资本市场

一、引言

资本市场是一个信息流通的市场,信息披露是资本市场各种功能得以实现的基础,充分的信息披露是保证资本市场有效运作的关键。年度报告是上市公司向证券市场传递信息的一种重要手段和工具,是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重点,但是会计差错更正公告的频繁发生,严重影响了年报的质量,也影响了投资者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的依赖。尽管会计差错更正公告的存在各种不同的原因,但就实质而言,都是对公司已的年度报告事项的重新表述,因此在本文中称其为财务重述公告。财务重述的原因有多种,美国APB对需要进行财务重述处理的差错归纳为:计算错误、会计原则应用错误、财务报告公布日已经存在事实的忽视或误用。观察我国上市公司2004年的2003年财务重述公告,可以发现,近半数的重述公告原因是对2003年的相关规定的误解,说明新制度和新准则的出台是重述公告的主要原因。而2007年1月1日新会计准则在上市公司实行,在实施的最初几年内,难免会出现理解不当以及可能存在的操纵行为,而且与国外成熟的资本市场相比,我国的资本市场尚不成熟,还有许多不完善之处,在重述公告的及时性和规范性方面都欠佳。基于上述原因,重述公告市场效应的研究不仅对上市公司具有警示作用,而且为证券监管部门完善我国现行信息披露制度、提高信息披露质量提供数据支持,对迎接下一轮重述高峰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

重述公告的市场效应主要体现在其经济效应上,主要表现在对投资者和股价的负面影响:投资者的信心下降。GAO(2002)研究表明不正当的会计行为对投资者乐观指数的负面影响位居首位股价下跌。GAO(2002)发现宣布重述的3个交易日内股票价格下降了约10%;市场负面效应。Palmrose等(2004)发现重述后市场对公司价值的反应降低了约9、2%。其中市场效应的研究受到更多的关注;Karen(2006)发现重述前后90天内非正常累计收益率不论是均值还是中位数都发生了明显的下降,特别是存在故意重述的上市公司降低趋势更为明显,此研究对支持故意与非故意重述对市场效应具有一定程度的解释力。Palmrose等(2004)发现在重述发生2天内CAR指标均值-9、5%,产生了负的市场效应。国外学者进一步的研究还体现在重述公告的市场效应应受到重述内容的影响上,第一,从重述对象看,Wu(2002)、Anderson和Yohn(2002)的研究表明,如果重述针对的是已归档的年报或季报,市场反应会更激烈。第二,市场对收入重述的反应更为激烈,Wu(2002)发现股市反应的激烈程度与更正数额的绝对值呈正向关系,如果重述承认了欺诈性会计行为,或是更正原因涉及收入确认问题,则将导致更加激烈的市场反应。Akhighe、Kudla和Madura(2005)也证实了收入相关性重述与成本相关性重述对超额收益率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差异。第三,市场对会计科目的反应较为强烈,Palmeose、Richardson和Scholz(2004)证实了收益率的下降趋势与涉及到的会计科目数量的多少之间呈正相关关系。第四,虽然强制下的重述比自愿下的重述引发的市场反应更为缓和,市场对重述公告主体能够进行识别,但Wu(2002)发现在更正报告前的一段时间,强制下的重述将会引发更为强烈的负面反应。

(二)国内文献

我国学者对重述公告市场效应的研究有限,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少数学者。岳龙(2004)理论上认为重述公告损害了定期报告的权威性、可信度和信息披露的透明度;潘琰、辛清泉(2004)通过问卷调查得出重述公告对投资者的投资行为会造成负面影响;陈璐(2007)对会计差错更正报告的股票市场反应的实证研究表明短期内公司股价的整体表明会受到明显的负面影响,股票市场不能对其更正调整程度进行识别,只能够识别部分更正原因。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重述公告的从其本质而言通告了投资者以下信息,即公司以往的财务报表存在错误。会计差错更正报告的预示着投资者作出以往判断的依据有误。假如投资者足够明智,将会对其以前的决策进行修正。因此,可以据此假定,财务报表重述公告的将会带来公司股价表现的变化,在此基础上提出基本假设:

假设1:财务报表重述公告的对证券市场产生影响

重述公告作为证券市场信息传递的手段之一,表明已公布的年报存在差错或信息披露不完整,通常被视为比较重大的事件,所以重述公告后这种不利隐含信息证券市场可以识别出来,并进一步通过股价波动的形式表现出来。国外学者如Wu(2002)的研究证明财务重述所涉及的都是对以往收益的高估,对投资者而言都将是坏消息。在我国目前的监管体系下,重述公告的可能会向市场传递两种信息:投资者按照原财务报表数据做出的投资决策是有偏差的;管理层在信息披露上不够尽责。不管出于何种考虑,总体来说,财务重述公告的对投资者而言都是不利信息。由此假设:

假设2:财务重述公告的会导致市场的负面效应,非正常累计收益在重述后均值下降

随着证券市场的日趋成熟,市场对不同信息的甄别程度也逐步提高,因此,可以预测证券市场会对不同特征的重述公告做出不同的反应。国外相关学者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Wu(2002)的研究发现股票市场反应的激烈程度与更正数额的绝对值正相关;Wu(2002)、Akhighe等(2005)发现如果报表重述更正原因涉及了收入确认或与成本相关的问题,将会导致更为激烈的市场反应。Palmrose等(2004)研究得出收益率的下降趋势与涉及的会计科目数量大小之间正相关。考察我国证券市场特征发现,证券市场对企业盈利能力较为关注,因此,影响到企业盈利能力项目的重述对证券市场的影响更大,如与利润相关的重述、重述事项数量等。为此提出假设:

假设3:CAR与是否涉及会计科目重述负相关

假设4:CAR与是否涉及非经常性损益项目重述负相关

作为证券市场的投资者,募集配股资金使用情况是其必然关注的要点问题,因此,提出假设:

假设5:CAR与是否涉及募集配股资金使用项目重述负相关

Wu(2002)研究得出虽然强制报表重述比自愿情况所引起的市场反应更为平缓,但在更正报告之前的一段时间内,被迫重述将会引发市场更为激烈的负面反应,即被迫重述现象对市场产生负面效应,并且该效应产生在重述公告前。国内学者研究也表明证券市场能够对推动重述公告的主体进行识别(陈璐,2007)。但国内外研究都认为该识别效应出现在重述前期或当期,由于我国市场对信息的反映存在一定的滞后现象,因此本文认为重述公告后较短时间内可能不会做出明确的识别,因此假设:

假设6:重述公告一段时间后,CAR与推动重述公告的主体显著相关

信息具有时效性,财务报表重述的市场效应也不会无限期持续下去,尽管国外学者在研究重述公告市场效应时采用了不同的窗口期,但其研究结论都指出重述公告后的短期内存在市场效应。Karen等(2007)的研究采用了比较长的窗口期,即重述前90天到重述后90天,研究结果指出,重述负市场效应存在于观察期内。但与国外的财务重述相比,我国上市公司重述公告涉及利润指标的相对较少,重述的内容和范围与国外相比也比较广,因此,重述市场效应可能较短。另外,其他与上市公司相关的信息出现,也可能会影响到财务重述市场效应的持续性。基于此,建立如下两项假设:

假设7:短期内重述公告的产生市场负效应

假设8:长期重述公告的市场负效应减弱

(二)样本选取

本文搜集了92份2009年年报重述公告,扣除二次重述样本后,共87家上市公司。按照证监会的行业分类,从行业分布看,制造业占到了多数,如表(1)所示。由于数据缺失等原因,对上述样本进行筛选,最后样本容量为83家上市公司。

(三)变量定义

本文选择非正常累计收益(Cumulative Abnorm

al Return,简称CAR)作为研究重述事件效应的指标。个股的超额收益等于个股收益减去正常收益后的差额,衡量正常收益的方法有市场调整法、市场模型法和均值调整法。理论上,市场模型法基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考虑了股票的?茁系数,是衡量正常收益最为基础的方法。在实际计算时,由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是在一系列严格假设条件下才成立的,?茁系数的计算过程中可能会有较大的偏差,所以市场模型法在实际中并不一定是最好的。沈艺峰、吴世农(1999)的分析认为,市场调整超常收益方法比较适合中国市场的情况。因此在本文中采用市场调整方法计算股票的超常收益,即假设所有股票的?茁=1、,t1至t2期间第i种股票的非正常累计收益为:CAR (t1,t2)=■ ARiT;ARiT=riiT-rmiT。

其中:CARi(t1,t2)为第i种股票t1到t2时刻非正常累计收益;ARiT为第i种股票T时刻非正常收益;riiT为第i种股票T时刻收益;rmiT为第i种股票T时刻正常收益。采用市场调整超常收益的优点在于一方面有利于排除市场波动的影响,另一方面,我国证券市场有效性较低的情况下市场调整法不仅简单,更有助于说明问题,能够反映个股收益率相对于证券市场整体的波动情况。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我国重述公告市场总体反应在重述事件后的5-6天左右开始出现,因此据此选择不同的时间跨度进行多元回归分析。

四、实证结果分析

(一)(-16,-6)窗口期多元回归

在进行多元回归过程中将涉及到重述公告的内容变量、推动主体变量、原因变量、重述类型变量作为自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逐步回归结果见表(2)。以上两个变量系数都没有通过5%水平下的显著性检验,说明重述公告前的股票市场表现力与重述公告的可能内容无关。

(二)(-5,5)窗口期多元回归分析

重述公告前后市场反应情况与重述公告前期表现类似,没有发现具有解释力的变量,采用向后回归后只有是否涉及关联方交易和投资参股情况两个变量通过了系数5%的显著性检验,回归方程整体的Adjusted R 只有7、7%,说明回归方程的已解释变差占总变差的7、7%,较低。

(三)(6,16)窗口期多元回归分析

重述事件后的6到16天的非正常累计收益率为因变量,多元线性回归后得到的方程,调整后的R 为16、4%,解释力提高。多重共线性不存在,结果见表(3)。上述四项内容在重述后的市场表现都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分别通过了5%和1%水平上的显著性检验,说明证券市场对涉及上述内容的重述公告比较敏感。CAR与是否涉及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和募集配股资金使用情况显著负相关,验证了假设4和假设5。

(四)(17,27)窗口期多元回归分析

重述事件后的17到27天的非正常累计收益率为因变量,多元线性回归后得到的方程,调整后的R 为6、5%。多重共线性不存在,结果见表(4)。随着研究窗口期的推移,涉及会计科目事项的重述公告的影响力仍然存在,同时推动公告的主体也受到了市场关注,验证了假设6,明市场对重述主体作出了反应。CAR与会计科目重述负相关,验证了假设3。

(五)(30,60)窗口期多元回归分析

通过多元回归没有发现具有显著解释力的变量,说明长期来看重述公告的内容与市场表现之间的关系逐渐减弱了,验证了假设7和假设8,说明存在短期市场效应,长期市场效应消失。

五、结论

本文实证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年报重述公告的市场效应,结论如下:第一,重述公告当期市场对重述公告没有做出相应反应。重述公告,不论是从内容还是重述事项的重要程度都存在很大的差别,因此在公告短期市场可能还无法完全掌握公告信息的内容,在公告是否有利的判断上也存在处于学习阶段,对关联方交易和投资情况作出了反应,但不显著。第二,重述公告短期内市场负效应逐渐显现。从回归分析的统计结论得出是否涉及非经常性损益项目、是否涉及子公司相关信息、是否涉及募集、配股资金使用情况、是否涉及会计科目重述得到了识别。是否涉及会计科目重述的影响力仍旧很显著,并与假设一致呈现负相关,说明经过市场对信息的识别将会计科目重述最终视为负面消息,另外该阶段市场对推动重述的主体作出反应,尤其对外部主体推动下的重述反应更激烈。第三,重述公告后长期市场效应降低。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没有发现CAR与重述公告相关特征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说明存在其他重要因素影响CAR,而不是重述公告相关的信息,由此判断,长期内重述公告的市场负效应在长期内逐渐消失。第四,财务报表重述公告的市场识别效应。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重述公告的负效应阶段,即重述后的6到27个工作日之间,第一阶段是否涉及非经常性损益项目、是否涉及子公司相关信息、是否涉及募集、配股资金使用情况、是否涉及会计科目重述得到了市场识别;第二阶段是否涉及会计科目重述的影响力仍旧很显著,另外市场对推动重述的主体得到了市场识别。

参考文献:

[1]蒋顺才、刘雪辉、刘迎新:《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潘琰、辛清泉:《解读企业信息需求――基于机构投资者的信息需求探索》,《会计研究》2004年第12期。

[3]陈璐:《会计差错更正报告的股票市场反映实证研究》,《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4]沈艺峰、吴世农:《我国证券市场过度反应了吗?》,《经济研究》1999年第2期。

[5]Karen Hennes,Andrew Leone and Brian Mliier、Management intent and CEO and CFO turnover around earnings restatement: evidence from the Post-Enron Era、 省略、March、 2007、

[6]Hemang Desai,Chis E、Hogan,Micheal S、Wilkins、The reputational penalty for aggressive accountings:earning restatements and management turnover、The Accounting Review、2006、

[7]Palmrose Z、 and Scholz S、The circumstance and legal consequences of Non-GAAP reporting:Evidence from restatements、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2000、

财务市场调研报告篇6

供给侧改革与财政政策

报告显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效果。当前公共风险和财政风险都有所上升,这意味着必须进一步拓展财政改革空间。报告认为,积极财政政策在适当兼顾总需求条件下应将重点放在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近日,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关于地方财政经济运行情况的调研成果指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各地经济发展促进效果显著,同时应重视公共风险和财政风险双重叠加的问题。

权衡考虑两种风险

中国财科院日前开展的地方财政经济运行;调研,分别针对东部、中部、西部及东北地区,并面向全国开展地方财政经济运行;在线问卷调查。

调研报告显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效果。比如,东部地区经济运行稳中向好、领先发展,呈现诸多积极变化,工业运行平稳,进出口降幅明显收窄或转正,经济运行质量提升,结构优化升级态势明显。

报告表示,前3季度,东北地区经济运行情况有所回暖,大部分调研地区的经济运行先行指标,如工业用电量、货运量、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呈增长态势。

报告在肯定经济发展诸多亮点的同时,也着重关注了风险问题。我国当前正处于转型升级、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在这个关键时期整体风险在加大。;中国财科院院长刘尚希表示,调研显示,当前公共风险和财政风险都有所上升。

报告所述的公共风险,包括经济风险、社会风险、结构性风险等,具体表现为经济下行的压力依然较大,城镇化、老龄化、人口流动对公共服务提出挑战,地区之间的分化明显,传统行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等。

财政风险则是指财政收支面临的压力,在调研中发现一些市县财政收入负增长或零增长,收支缺口越来越大,债务增长的压力大。这其中既有挤水分;的因素,也有经济下行在财源上的反应,应警惕财政运行风险。

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所长万东华也认为,要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就要更多地发挥财政的作用;另外,经济下行对财政的压力也很大,因此在政策空间方面也提出一些挑战。

这显然是一个两难问题,财政风险和公共风险的权衡组合是当前制定宏观政策的一个基本依据。实际上这意味着必须进一步拓展财政改革的空间,从根本上防范化解当前的公共风险和财政风险。;刘尚希强调。

地方债应透明规范

调研显示,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管理近年来取得了较大进步,尤其是置换债券对于优化债务结构、降低负债成本、明确政府权利义务、降低地方政府债务的不确定性风险意义重大。

报告指出,无论是东北、东部、中部还是西部地区,担保债务和救助债务的规模不断下降,政府债务的偿还责任更加明确,政府债务的整体风险水平也相应降低。

与此同时,报告也揭示了一些地方政府债务面临的问题,包括经济下行和减税等政策性因素影响财政收入增长、局部地区债务率偏高、地方融资平台转型难度大、不规范的融资行为等。

比如,对东北地区调研显示,有的地方债务率超过了100%的警戒线。与此同时,支出刚性难以改变,收支矛盾较大。中部地区调研则显示,不少地方发展依赖于项目;的现象较普遍,融资平台的政府投融资职能很难简单免除,一些地方存在不规范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这些都可能为未来政府债务的增加带来隐患。

报告建议,要控制和化解地方债务风险,防止财政风险蔓延,具体措施包括实行债务规模限额控制,严格控制违规举债行为,确保债务规模增长与地方经济发展速度相匹配,杜绝盲目举债;规范发展PPP模式,避免保底承诺、回购安排、明股实债等伪PPP;假PPP;。

当前,加强地方债务管理,透明度提高,规范性增强,债务的增长明显得到了有效控制,但是地方的支出压力和债务增长压力并没有减弱。;刘尚希指出了地方政府面临的收支矛盾。

对于我国政府债务问题,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孙学工表示,我国政府杠杆率在世界主要经济体当中是最小的,风险总体可控。以前地方政府债务的风险,主要不在规模,而在于不规范、不透明。现在建立了规范透明的融资方式和防控风险的一整套制度,可以通过加强政府和市场的约束,更好地发挥专项债券的作用,支持地方政府基础设施建设。;他认为。

用好积极财政政策

刘尚希认为,明年积极的财政政策还将延续。以前的积极财政政策可能更多着眼需求方面,现在积极财政政策主要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角度考虑,在适当兼顾总需求的条件下重点放在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报告认为,进一步减税降费在未来宏观政策中具有重要性和导向性,并提出以下建议:针对关键环节完善税收制度,降低企业税收负担;加大小微企业税收优惠力度,增强企业竞争力和市场活力、落实降低社保费率政策,在现行已适度降低失业、工伤、生育保险费率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适度降低养老保险、医疗保险费率。

政府要为市场创造条件,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避免过多地采取各种手段直接或间接地介入市场活动领域。;报告建议,在当前化解过剩产能工作中,应更好发挥市场调控作用,减少直接行政性干预;政府投资基金的政策性或引导性应通过投资领域来体现,采取清单管理模式,将具体项目选择权和投后管理等委托专业投资管理公司负责。

报告还对进一步推进财政体制改革、建立法治化的财政体制提出建议,认为要加快推进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改革,积极推动《国务院关于推进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的指导意见》在实践层面的落地;完善中央与地方以及地方间的税收分享机制;探索各级财政支出责任法治化。

看了供给侧改革与财政政策;的人还看了:

1、财政政策怎样促进供给侧改革

2、促进供给侧改革的财政政策

3、供给侧改革的论文

4、2016中国应采取什么财政政策

5、2016-2017年农业供给侧改革政策

6、2016中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财务市场调研报告篇7

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是企业从事建设项目投资活动之前,由可行性研究主体(一般是专业咨询机构)对市场、收益、技术、法规等项目影响因素进行具体调查、研究、分析,确定有利和不利的因素,分析项目必要性、项目是否可行,评估项目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项目投资主体提供决策支持意见或申请项目主管部门批复的文件。

《蜡烛机械设备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通过对项目的市场需求、资源供应、建设规模、工艺路线、设备选型、环境影响、资金筹措、盈利能力等方面的研究,从技术、经济、工程等角度对项目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比较,并对项目建成以后可能取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环境影响进行科学预测,为项目决策提供公正、可靠、科学的投资咨询意见。具体而言,本报告体现如下几方面用途:

—— 用于报送发改委立项、核准或备案

—— 用于申请土地

—— 用于申请国家专项资金

—— 用于申请政府补贴

—— 用于融资、银行贷款

—— 用于对外招商合作

—— 用于上市募投

—— 用于园区评价定级

—— 用于企业工程建设指导

—— 用于企业节能审查

—— 用于环保部门对项目进行环境评价

—— 用于安监部门对项目进行安全审查

【蜡烛机械设备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内容】

第一部分 项目总论

第二部分 项目建设背景、必要性、可行性

第三部分 项目产品市场分析

第四部分 项目产品规划方案

第五部分 项目建设地与土建总规

第六部分 项目环保、节能与劳动安全方案

第七部分 项目组织和劳动定员

第八部分 项目实施进度安排

第九部分 项目财务评价分析

第十部分 项目财务效益、经济和社会效益评价

第十一部分 项目风险分析及风险防控

第十二部分 项目可行性研究结论与建议

【蜡烛机械设备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目录】

第一部分 蜡烛机械设备项目总论

总论作为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首要部分,要综合叙述研究报告中各部分的主要问题和研究结论,并对项目的可行与否提出最终建议,为可行性研究的审批提供方便。

一、蜡烛机械设备项目背景

(一)项目名称

(二)项目的承办单位

(三)承担可行性研究工作的单位情况

(四)项目的主管部门

(五)项目建设内容、规模、目标

(六)项目建设地点

二、项目可行性研究主要结论

在可行性研究中,对项目的产品销售、原料供应、政策保障、技术方案、资金总额筹措、项目的财务效益和国民经济、社会效益等重大问题,都应得出明确的结论,主要包括:

(一)项目产品市场前景

(二)项目原料供应问题

(三)项目政策保障问题

(四)项目资金保障问题

(五)项目组织保障问题

(六)项目技术保障问题

(七)项目人力保障问题

(八)项目风险控制问题

(九)项目财务效益结论

(十)项目社会效益结论

(十一)项目可行性综合评价

三、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

在总论部分中,可将研究报告中各部分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汇总,列出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使审批和决策者对项目作全貌了解。

四、存在问题及建议

对可行性研究中提出的项目的主要问题进行说明并提出解决的建议。

第二部分 蜡烛机械设备项目建设背景、必要性、可行性

这一部分主要应说明项目发起的背景、投资的必要性、投资理由及项目开展的支撑性条件等等。

一、蜡烛机械设备项目建设背景

(一)国家或行业发展规划

(二)项目发起人以及发起缘由

(三)……

二、蜡烛机械设备项目建设必要性

(一)……

(二)……

(三)……

(四)……

三、蜡烛机械设备项目建设可行性

(一)经济可行性

(二)政策可行性

(三)技术可行性

(四)模式可行性

(五)组织和人力资源可行性

第三部分 蜡烛机械设备项目产品市场分析

市场分析在可行性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在于,任何一个项目,其生产规模的确定、技术的选择、投资估算甚至厂址的选择,都必须在对市场需求情况有了充分了解以后才能决定。而且市场分析的结果,还可以决定产品的价格、销售收入,最终影响到项目的盈利性和可行性。在可行性研究报告中,要详细研究当前市场现状,以此作为后期决策的依据。

一、蜡烛机械设备项目产品市场调查

(一)蜡烛机械设备项目产品国际市场调查

(二)蜡烛机械设备项目产品国内市场调查

(三)蜡烛机械设备项目产品价格调查

(四)蜡烛机械设备项目产品上游原料市场调查

(五)蜡烛机械设备项目产品下游消费市场调查

(六)蜡烛机械设备项目产品市场竞争调查

二、蜡烛机械设备项目产品市场预测

市场预测是市场调查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延续,利用市场调查所得到的信息资料,对本项目产品未来市场需求量及相关因素进行定量与定性的判断与分析,从而得出市场预测。在可行性研究工作报告中,市场预测的结论是制订产品方案,确定项目建设规模参考的重要根据。

(一)蜡烛机械设备项目产品国际市场预测

(二)蜡烛机械设备项目产品国内市场预测

(三)蜡烛机械设备项目产品价格预测

(四)蜡烛机械设备项目产品上游原料市场预测

(五)蜡烛机械设备项目产品下游消费市场预测

(六)蜡烛机械设备项目发展前景综述

第四部分 蜡烛机械设备项目产品规划方案

一、蜡烛机械设备项目产品产能规划方案

二、蜡烛机械设备项目产品工艺规划方案

(一)工艺设备选型

(二)工艺说明

(三)工艺流程

三、蜡烛机械设备项目产品营销规划方案

(一)营销战略规划

(二)营销模式

在商品经济环境中,企业要根据市场情况,制定合格的销售模式,争取扩大市场份额,稳定销售价格,提高产品竞争能力。因此,在可行性研究报告中,要对市场营销模式进行详细研究。

1、投资者分成

2、企业自销

3、国家部分收购

4、经销人代销及代销人情况分析

(三)促销策略

……

第五部分 蜡烛机械设备项目建设地与土建总规

一、蜡烛机械设备项目建设地

(一)蜡烛机械设备项目建设地地理位置

(二)蜡烛机械设备项目建设地自然情况

(三)蜡烛机械设备项目建设地资源情况

(四)蜡烛机械设备项目建设地经济情况

(五)蜡烛机械设备项目建设地人口情况

二、蜡烛机械设备项目土建总规

(一)项目厂址及厂房建设

1、厂址

2、厂房建设内容

3、厂房建设造价

(二)土建总图布置

1、平面布置。列出项目主要单项工程的名称、生产能力、占地面积、外形尺寸、流程顺序和布置方案。

2、竖向布置

(1)场址地形条件

(2)竖向布置方案

(3)场地标高及土石方工程量

3、技术改造项目原有建、构筑物利用情况

4、总平面布置图(技术改造项目应标明新建和原有以及拆除的建、构筑物的位置)

5、总平面布置主要指标表

(三)场内外运输

1、场外运输量及运输方式

2、场内运输量及运输方式

3、场内运输设施及设备

(四)项目土建及配套工程

1、项目占地

2、项目土建及配套工程内容

(五)项目土建及配套工程造价

(六)项目其他辅助工程

1、供水工程

2、供电工程

3、供暖工程

4、通信工程

5、其他

第六部分 蜡烛机械设备项目环保、节能与劳动安全方案

在项目建设中,必须贯彻执行国家有关环境保护、能源节约和职业安全方面的法规、法律,对项目可能造成周边环境影响或劳动者健康和安全的因素,必须在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论证分析,提出防治措施,并对其进行评价,推荐技术可行、经济,且布局合理,对环境有害影响较小的最佳方案。按照国家现行规定,凡从事对环境有影响的建设项目都必须执行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审批制度,同时,在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对环境保护和劳动安全要有专门论述。

一、蜡烛机械设备项目环境保护

(一)项目环境保护设计依据

(二)项目环境保护措施

(三)项目环境保护评价

二、蜡烛机械设备项目资源利用及能耗分析

(一)项目资源利用及能耗标准

(二)项目资源利用及能耗分析

三、蜡烛机械设备项目节能方案

(一)项目节能设计依据

(二)项目节能分析

四、蜡烛机械设备项目消防方案

(一)项目消防设计依据

(二)项目消防措施

(三)火灾报警系统

(四)灭火系统

(五)消防知识教育

五、蜡烛机械设备项目劳动安全卫生方案

(一)项目劳动安全设计依据

(二)项目劳动安全保护措施

第七部分 蜡烛机械设备项目组织和劳动定员

在可行性研究报告中,根据项目规模、项目组成和工艺流程,研究提出相应的企业组织机构,劳动定员总数及劳动力来源及相应的人员培训计划。

一、蜡烛机械设备项目组织

(一)组织形式

(二)工作制度

二、蜡烛机械设备项目劳动定员和人员培训

(一)劳动定员

(二)年总工资和职工年平均工资估算

(三)人员培训及费用估算

第八部分 蜡烛机械设备项目实施进度安排

项目实施时期的进度安排是可行性研究报告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项目实施时期亦称投资时间,是指从正式确定建设项目到项目达到正常生产这段时期,这一时期包括项目实施准备,资金筹集安排,勘察设计和设备订货,施工准备,施工和生产准备,试运转直到竣工验收和交付使用等各个工作阶段。这些阶段的各项投资活动和各个工作环节,有些是相互影响的,前后紧密衔接的,也有同时开展,相互交叉进行的。因此,在可行性研究阶段,需将项目实施时期每个阶段的工作环节进行统一规划,综合平衡,作出合理又切实可行的安排。

一、蜡烛机械设备项目实施的各阶段

(一)建立项目实施管理机构

(二)资金筹集安排

(三)技术获得与转让

(四)勘察设计和设备订货

(五)施工准备

(六)施工和生产准备

(七)竣工验收

二、蜡烛机械设备项目实施进度表

三、蜡烛机械设备剂项目实施费用

(一)建设单位管理费

(二)生产筹备费

(三)生产职工培训费

(四)办公和生活家具购置费

(五)其他应支出的费用

第九部分 蜡烛机械设备项目财务评价分析

一、蜡烛机械设备项目总投资估算

蜡烛机械设备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总投资估算

图:项目总投资估算体系

二、蜡烛机械设备项目资金筹措

一个建设项目所需要的投资资金,可以从多个来源渠道获得。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资金筹措工作是根据对建设项目固定资产投资估算和流动资金估算的结果,研究落实资金的来源渠道和筹措方式,从中选择条件优惠的资金。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应对每一种来源渠道的资金及其筹措方式逐一论述。并附有必要的计算表格和附件。可行性研究中,应对下列内容加以说明:

(一)资金来源

(二)项目筹资方案

三、蜡烛机械设备项目投资使用计划

(一)投资使用计划

(二)借款偿还计划

四、项目财务评价说明&财务测算假定

(一)计算依据及相关说明

(二)项目测算基本设定

五、蜡烛机械设备项目总成本费用估算

蜡烛机械设备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总成本费用估算

(一)直接成本

(二)工资及福利费用

(三)折旧及摊销

(四)工资及福利费用

(五)修理费

(六)财务费用

(七)其他费用

(八)财务费用

(九)总成本费用

六、销售收入、销售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估算

(一)销售收入

(二)销售税金及附加

(三)增值税

(四)销售收入、销售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估算

七、损益及利润分配估算

八、现金流估算

(一)项目投资现金流估算

蜡烛机械设备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投资现金流估算

(二)项目资本金现金流估算

蜡烛机械设备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资本金现金流估算

九、不确定性分析

在对建设项目进行评价时,所采用的数据多数来自预测和估算。由于资料和信息的有限性,将来的实际情况可能与此有出入,这对项目投资决策会带来风险。为避免或尽可能减少风险,就要分析不确定性因素对项目经济评价指标的影响,以确定项目的可靠性,这就是不确定性分析。

根据分析内容和侧重面不同,不确定性分析可分为盈亏平衡分析、敏感性分析和概率分析。在可行性研究中,一般要进行的盈亏平衡平分析、敏感性分配和概率分析,可视项目情况而定。

(一)盈亏平衡分析

(二)敏感性分析

第十部分 蜡烛机械设备项目财务效益、经济和社会效益评价

在建设项目的技术路线确定以后,必须对不同的方案进行财务、经济效益评价,判断项目在经济上是否可行,并比选出优秀方案。本部分的评价结论是建议方案取舍的主要依据之一,也是对建设项目进行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本部分就可行性研究报告中财务、经济与社会效益评价的主要内容做一概要说明

一、财务评价

财务评价是考察项目建成后的获利能力、债务偿还能力及外汇平衡能力的财务状况,以判断建设项目在财务上的可行性。财务评价多用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以动态为主的办法进行。并用财务评价指标分别和相应的基准参数——财务基准收益率、行业平均投资回收期、平均投资利润率、投资利税率相比较,以判断项目在财务上是否可行。

(一)财务净现值

财务净现值是指把项目计算期内各年的财务净现金流量,按照一个设定的标准折现率(基准收益率)折算到建设期初(项目计算期第一年年初)的现值之和。财务净现值是考察项目在其计算期内盈利能力的主要动态评价指标。

如果项目财务净现值等于或大于零,表明项目的盈利能力达到或超过了所要求的盈利水平,项目财务上可行。

(二)财务内部收益率(FIRR)

财务内部收益率是指项目在整个计算期内各年财务净现金流量的现值之和等于零时的折现率,也就是使项目的财务净现值等于零时的折现率。

财务内部收益率是反映项目实际收益率的一个动态指标,该指标越大越好。一般情况下,财务内部收益率大于等于基准收益率时,项目可行。

(三)投资回收期Pt

投资回收期按照是否考虑资金时间价值可以分为静态投资回收期和动态投资回收期。以动态回收期为例:

(l)计算公式

动态投资回收期的计算在实际应用中根据项目的现金流量表,用下列近似公式计算:Pt=(累计净现金流量现值出现正值的年数-1)+上一年累计净现金流量现值的绝对值/出现正值年份净现金流量的现值

(2)评价准则

1)Pt≤Pc(基准投资回收期)时,说明项目(或方案)能在要求的时间内收回投资,是可行的;

2)Pt>Pc时,则项目(或方案)不可行,应予拒绝。

(四)项目投资收益率ROI

项目投资收益率是指项目达到设计能力后正常年份的年息税前利润或营运期内年平均息税前利润(EBIT)与项目总投资(TI)的比率。总投资收益率高于同行业的收益率参考值,表明用总投资收益率表示的盈利能力满足要求。

蜡烛机械设备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投资收益率ROIROI≥部门(行业)平均投资利润率(或基准投资利润率)时,项目在财务上可考虑接受。

(五)项目投资利税率

项目投资利税率是指项目达到设计生产能力后的一个正常生产年份的年利润总额或平均年利润总额与销售税金及附加与项目总投资的比率,计算公式为:

投资利税率=年利税总额或年平均利税总额/总投资×100%

投资利税率≥部门(行业)平均投资利税率(或基准投资利税率)时,项目在财务上可考虑接受。

(六)项目资本金净利润率(ROE)

项目资本金净利润率是指项目达到设计能力后正常年份的年净利润或运营期内平均净利润(NP)与项目资本金(EC)的比率。

项目资本金净利润率高于同行业的净利润率参考值,表明用项目资本金净利润率表示的盈利能力满足要求。

(七)项目测算核心指标汇总表

二、国民经济评价

国民经济评价是项目经济评价的核心部分,是决策部门考虑项目取舍的重要依据。建设项目国民经济评价采用费用与效益分析的方法,运用影子价格、影子汇率、影子工资和社会折现率等参数,计算项目对国民经济的净贡献,评价项目在经济上的合理性。国民经济评价采用国民经济盈利能力分析和外汇效果分析,以经济内部收益率(EIRR)作为主要的评价指标。根据项目的具体特点和实际需要也可计算经济净现值(ENPV)指标,涉及产品出口创汇或替代进口节汇的项目,要计算经济外汇净现值(ENPV),经济换汇成本或经济节汇成本。

三、社会效益和社会影响分析

在可行性研究中,除对以上各项指标进行计算和分析以外,还应对项目的社会效益和社会影响进行分析,也就是对不能定量的效益影响进行定性描述。

第十一部分 蜡烛机械设备项目风险分析及风险防控

一、建设风险分析及防控措施

二、法律政策风险及防控措施

三、市场风险及防控措施

四、筹资风险及防控措施

五、其他相关粉线及防控措施

第十二部分 蜡烛机械设备项目可行性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与建议

根据前面各节的研究分析结果,对项目在技术上、经济上进行全面的评价,对建设方案进行总结,提出结论性意见和建议。主要内容有:

1、对推荐的拟建方案建设条件、产品方案、工艺技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影响的结论性意见

2、对主要的对比方案进行说明

3、对可行性研究中尚未解决的主要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和建议

4、对应修改的主要问题进行说明,提出修改意见

5、对不可行的项目,提出不可行的主要问题及处理意见

6、可行性研究中主要争议问题的结论

二、附件

凡属于项目可行性研究范围,但在研究报告以外单独成册的文件,均需列为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附件,所列附件应注明名称、日期、编号。

1、项目建议书(初步可行性报告)

2、项目立项批文

3、 厂址选择报告书

4、 资源勘探报告

5、 贷款意向书

6、环境影响报告

7、 需单独进行可行性研究的单项或配套工程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8、需要的市场预测报告

9、引进技术项目的考察报告

10、 引进外资的名类协议文件

11、其他主要对比方案说明

12、其他

三、附图

1、 厂址地形或位置图(设有等高线)

2、 总平面布置方案图(设有标高)

3、 工艺流程图

财务市场调研报告篇8

关键词:本文根据当前我国企业所面临的会计与财务方面的重要问题,通过分析我国现行财务报告的现状和问题,提出我国财务报告改进与发展的措施。

一、我国财务报告的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深入,社会主义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财务报告的作用也日益重要,与此同时,社会各界也对财务报告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我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景下,国有经济占经济的主导地位,确保我国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一方面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另外更关系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财务报告将提供的信息对国有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管理和监督;从企业自身层面来讲,国有企业为求得自身发展,进行资本运营和扩张,需要借助财务报告来掌握有关财务信息,以制定有效的兼并、重组等决策,如果国有企业改组为公司,并在股票市场上市交易,必须在证券市场公开披露真实、可靠和相关的信息。从国家宏观调控的角度上讲,需要利用各个经济主体财务报告的信息,进行加工、汇总,以此作为根据制定相应的宏现经济政策,来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虽然财务报告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但当前我国对财务报告存在的问题普遍重视不足,会计研究往往侧重于会计核算,对财务报告局限于介绍编制方法,国内鲜有关于这方面的专著[1] ,这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十分不利。

二、我国企业财务报告存在的问题

我国企业财务报告除存在上述通病外,由于特定的国情,还存在其他一些问题,滞后于改革开放的需要。

(一)各项法规之间彼此矛盾,不协调

目前我国制定财务报告信息披露规定的机构主要有两个:财政部和证监会。财政部主要通过制定《企业会计准则》、具体会计准则和分行业会计制度(如《工业企业会计制度》、《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等)对企业对外信息披露进行规范。[2]而证监会主要通过《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与格式准则》和《财务报表附注指南》等对股票上市公司的财务信息披露进行规范。两者各有分工,但协调性不够。

(二)财务报告体系的主要特征依然是高度统一

我国会计制度由国家财政部门统一规定,它的特点是:过分强调统一各项指标及其核算办法,基本上一统到底。[3]目前,我们仍然实行分行业会计制度,这种体制既难以适应企业千差万别的具体情况,又压抑和阻碍企业和民间会计团体在改善财务报告方面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三)对财务报告基本理论研究不够

在我国,一般的会计学教材中往往侧重于会计核算,对财务报告轻描淡写,一笔带过,即使提及,也以说明财务报告的编制技术为主。可以说,国内鲜有财务报告基本理论研究的论著,这就阻碍了财务报告的改进和发展。

(四)财务报告内容过于简单

在我国,会计人员往往把财务报表视为日常会计核算的总结和继续,因此,财务报表也仅限于日常核算的内容,报表附注更是简单。

(五)财务报告信息严重失真

目前,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仍然存在,政府部门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仍有密切的联系。[4]政府直接控制着会计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和传递,企业和其他的利益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的承认,社会审计力量比较薄弱,而国家审计部门由于人力有限,加上经验不足,缺乏健全的审计业务指南和各项严密的制约机制,现有的审计质量也不理想。

三、财务报告改进路径分析

财务报告的标准化与系统化是完善市场机制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因为,财务报告信息是企业筹资、投资和外部使用者进行投资和信贷等决策的重要信息来源。[5]我国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财务报告规范体系的建设工作。

(一)进一步修改《会计法》。我们应加大执法力度,真正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改变我国财务报告信息严重失真的现象,保持会计法规的权威性。《会计法》的修订应考虑法规的稳定性、可执行性和超前性,避免出现《会计法》短时期内与其他法规和会计准则不能协调的状况。

(二)加快具体会计准则的制定。根据财政部会计司颁布的《会计准则制定目标》,我国应在1996年左右基本形成以基本会计准则和具体会计准则为内容的会计准则体系。然而,至今只发表少数正式的具体会计准则,如《现金流量表》、《债务重组》等。由此可见,我国制定具体会计准则的任务仍任重道远。

(三)完善注册会计师制度,加强注册会计师队伍的建设,大力发展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充分发挥注册会计师的公正作用。

(四)加强和完善会计基础理论的研究,为我国会计准则和财务报告披露准则的制定提供理论指导。我国会计改革滞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充分的理论指导。就财务报告而言,我们必须增加对财务报告使用者及其信息需要等问题的研究,建立切实可行的财务报告目标,同时,应对财务报表要素、财务报告信息质量特征、确认与计量以及财务信息披露的方式、时间、内容等进行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王莉丽、新准则视野下的会计目标[J]、财会研究,2008(04)

[2]陈利群、企业财务报告的改进问题研究[J]、时代金融,2008(10)

[3]于静,张林、现行企业财务报告的改进分析[J]、商业经济,20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