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高中作文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写作范文

临床实践教学管理(精选8篇)

来源:网友 时间:2023-08-11 手机浏览

临床实践教学管理篇1

论文关键词:临床实践;教学质量

国家教育部于2001年《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实践教学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特殊作用,各校要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实习医师是从医学生到临床医师的过渡阶段,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培养医学生成为临床医生的必须手段,是一个合格的临床医师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临床实践是高等医学教育的重要阶段,是培养医学生由一名学生向一名合格医生转变的重要过程,临床实践教学的质量是医学教育管理工作永恒的主题。如何提高教学质量,使临床实践工作稳步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一项重要任务。

1适应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实施有效管理方法

质量是高等教育持续发展的基石,随着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多元化趋势。高等教育要适应社会的需求,满足不同求学者的需求,促进个人能力的提高,促进个性的发展,所以在管理中要体现质量的发展性和适应性,树立全面素质质量观。我院作为广东省高等医学院校的教学医院,近几年来每年接收400至450名来自不同医学院校的本科、大专、中专医学生,要管理好这些学生,必须要有相应的制度才行。我院设有一名副院长主管教学,设有主管实践教学的科教科,并由一名副主任医师和一名住院医师负责教学管理工作。临床设有内、外、妇、儿、传、五官专业等临床教研室,并配备教研室主任和教研室秘书。根据各校的实习计划,结合本院的实际情况,健全和规范管理制度,完善各项教学规章制度。按实践教学大纲、实习手册,建立了实习出科理论考试与临床技能考试相结合的方法、实习管理办法、医德医风教育、病例讨论办法、教学病例收集、评教及评学制度等。定期召开各教研室主任会议,了解各教研室的教学进度及存在问题,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各教研室派一名主治医师指导学生临床实践,加强理论与临床实践沟通,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临床实践技能。

2多种措施相结合,提高临床教学质量

2、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带教水平充分发挥带教老师的教学主导作用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强化老师责任,让带教老师理解教学目标、内容和要求,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及劳动观,强调通过实习使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根据我院的实际情况,采取学习培训和学术活动相结合,有计划、分层次举办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因此对年轻老师进行必要的岗前培训及考核让合格者上岗非常必要;高年资医师除负责年轻医师的临床技能培训外,也要传授教学经验,并可纳人继续教育的计划中川。定期派专业技术人员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鼓励医、药、技、护等人员参加专升本、研究生学习,全面提升了我院带教老师的学历层次、业务素质和带教水平。

2、2配备教学编制为切实保证临床实践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医学人才,本院按床位编制配备了一定数量的教学编制,以减轻临床医生压力、使带教老师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投人教学。

2、3检查教学质量,严格各科考试实践考核是检查学生是否真正掌握操作技能,是否具备独立工作能力的重要举措,主要从专业理论知识,临床基本诊疗技能及医德医风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每科实习结束后,要求各科根据学生必需掌握项目严格考试,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临床技能考试时选用新人院的病例,让实习医师模拟住院医师身份对接诊病人进行系统处理。从病史的采集、体格检查、初步诊断、鉴别诊断、诊疗计划等列出详细的方案。另外在带教教师的监督下让实习医师独立对患者进行胸腔穿刺术、腹腔穿刺术、骨髓穿刺术、腰穿术操作。带教教师对考试结果进行及时分析和讨论,考试结果记人各科实习成绩,不合格者重新学习。

2、4利用现代化手段,提高教学质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手段就成了临床教学不可缺少的辅助工具,通过形象的图片,可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将各种常见病发病机理、临床表现、治疗方案及新进展记住,效果比传统的教学方法好。尤其是电脑及网络的应用,通过Intenret网我们可以了解到各学科的发展方向,从网上下载下来,到周末各教研室上大课时用,由各科中级以上职称带教老师主讲,主要内容为本学科发展趋势和新技术进展,以进一步巩固学生所学专业知识,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对各专业的兴趣,受到学生的欢迎。:

2、5加大教学投入,改革现行分配制度加强临床技能实验室、示教室、多媒体教室的建设,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弥补医学实习生临床操作机会减少对临床教学质量的影响[51。另外在教学中引人激励机制,医疗、教学、科研均是劳动,都应得到相应报酬。医院在工资分配及晋升上除考虑临床工作及经济效益外,还应考虑到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从而充分调动临床带教教师的带教积极性。

临床实践教学管理篇2

关键词:临床教学路径;实践教学;临床应用

临床实习是医学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校教育的延伸,是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是培养护生独立工作的能力,是护生走向护士的过程。如何带教实习生,不断提高临床教学质量,这是在带教过程中,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课题。目前我国大多数的护理临床教学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忽略了护生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我科自从2013年开始运用临床路径的管理模式,在护理实践教学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现汇总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4月~2014年4月在胃肠外科实习的护生95例,全部为女生,年龄18~23岁,实习周期为4w。全部护生随机分配成两组,观察组49例,对照组46例,两组均由带教资质相同老师带教。忽略因护生不同的教育背景,学习能力差异及年龄差异的误差。

1、2方法 对照组按传统的教学模式,即护生入科后统一由教学总带教负责进行入科宣教,介绍入科环境、制度,班次,教学内容及医疗安全等后随机分配给各自的带教老师,带教老师按教学大纲随机完成教学任务。观察组按临床教学路径管理模式带教,具体实施模式见表1。

1、2、1教学路径的制定 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护生不同阶段对知识结构不同要求及结合本科室的专科知识特点制定的。

1、2、2实施方法 护士入科后第一天每人发放一份教学路径表,并详细讲解路径内容及学习要求。实习期间带教老师按照教学路径表要求有步骤带教,护士长及教学总带教定期对教学效果有阶段的进行评价及记录。如有发现问题及时查找原因,直到完成教学目标。

2结果

2、1观察组在理论成绩、操作考核及临床实践3方面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见表2。

2、2两组护生出科满意度比较,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

3结论

临床路径管理模式是精细化、标准化、程序化,低耗,高效的先进管理模式,它能有效的加强临床教学的过程控制,提高护理临床教学质量及护生对护理教学满意度,值的在临床上推广。

参考文献:

[1]谢小红、临床路径管理模式在肿瘤护理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癌症防治杂志,2010,02(04):314-315、

临床实践教学管理篇3

摘 要: 临床实践教学环节是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是医学人才培养质量最基本、最重要的核心组成。本文分析目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培养现状,进一步探讨原因,构建完善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关键词: 临床医学 专业学位 岗位胜任力 实践教学 评价体系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健康观念的转变和健康需求的增加,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逐渐暴露,特别是在临床实践教学培养环节中出现的重临床轻科研、组织管理松散、轮转考核流于形式等问题,影响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医学院校要实现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预期目标,就必须把提高临床实践教学质量放在首要。

一、当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践教学培养现状分析

(一)制度建设不健全

承担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临床实践教学的单位缺乏系统健全的管理机制。主要表现在研究生的日常管理等同于一般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生,未设立专门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临床实践教学管理部门等。导致学生对自己在读研究生和规培生的双重身份混淆不清,身份存在感、归宿感不强,培训积极性不高,培养效果差强人意。

(二)实践教学考核体系不完善

轮转科室未根据专业方向的不同制定规范、严格的考核体系。一些考核流于形式,H限于出科理论成绩的考核,临床操作技能的考核较少或未纳入考核体系。考核科目、形式单一,对轮转期间的职业素养、医德医风、思想政治纪律等缺乏考核,影响考核的系统性、公平性和完整性。

(三)重临床轻科研教学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由于大多数时间在临床上,医院日常事务性多,临床压力大,对科研教学投入的精力相对少。许多研究生临近毕业仍未有相关的科研成果,科研、临床带教、理论教学等水平与其他社会住培生并未有太多区别,根本无法体现研究生的学历优势和相应的层次水平。

(四)师资队伍不匹配

临床轮转期间,未指定专门的临床老师进行系统的带教培养,而是轮转于各科室不固定的老师,师资队伍职称结构不合理,人员缺口较大。不仅使学生的临床理论知识、临床实践能力得不到系统、连续性的跟进和提升,更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

二、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研究

教学质量内部评价是以教育评价的理论和技术为基础,对培养过程质量、条件质量和结果质量进行全面监测,也称为培养质量内部评价[1]。研究生教育在大学分科教育的基础上根据学科特点、专业背景和培养阶段的不同具有多样性。开展切合个体特征的教学质量内部评价是监控和增强教育效果的重要手段,是建设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内涵,也是接受外部评价的基础。

(一)临床医生岗位胜任力的内涵及特征

作为一种新兴的素质论和能力论,胜任力强调的是与工作岗位相关的特定个体素质、个体素质对工作组织绩效的影响及优秀绩效所需的素质和才能。哈佛大学著名的心理学家麦克・利兰(McClelland)[2]在《测量胜任特征而非智力》一文中首次提出“胜任力”一词,强调胜任力是能够区分在特定的工作岗位和组织环境中绩效水平的个人特征。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临床医生的胜任力被明确定义为:“胜任能力是在日常医疗服务中熟练精准地运用交流沟通技能、学术知识、技术手段、临床思维、情感表达、价值取向和个人体会,以求所服务的个人和群体受益。”[3]医学的发展趋势和公众健康需求的转变,使当前优秀的临床医学人才更应具备应对社会老龄化、患者人群变化、慢性病与文化多元化、就医行为方式变化和公共期望值增加所带来的挑战的能力。因此,作为高层次培养的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在培养过程中,应紧紧以优秀临床医生的“岗位胜任力”相关特征作为培养、考核的导向及杠杆。

(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导向

随着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的不断深化,以“岗位胜任力”为评价、改革导向的培养模式越来越受到关注,并在未来成为教育模式改革的最重要依据。熟练掌握和运用医学基础知识和专业基本操作技能,运用专业思维的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仅是临床医生岗位胜任力的一个重要特征、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践教学的培养目标,更是临床实践教学质量评价的一个重要导向。本文基于前人优秀的研究成果,结合实地调查访谈结果、赣南及周边三甲医院临床医生的实际工作现状,确定城市综合三甲医院临床医生普遍具有的岗位胜任力主要包括“职业素养”、“合作与管理能力”、“掌握和运用医学基础知识和专业操作技能”、“科研能力”、“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专业思维方式”等六个方面,并以此作为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临床实践教学的评价导向。

(三)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临床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的构建及完善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实践教学培养涵盖了医疗技能训练、医德医风、组织管理、沟通协作、临床教学和临床科研等环节。因此,通过前期的调研及分析,结合我校2015级、2016级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情况,拟以上述优秀临床医生“岗位胜任力”的六个主要特征为研究导向,构建完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该评价指标体系包含组织管理、团队合作、师资队伍、临床教学、临床技能和临床科研六个二级评价指标。

(1)组织管理。加强组织管理及制度建设是保证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临床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所在的学院或规培医院要高度重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建立医院党政领导下的实践教学管理部门、导师组和轮转科室三位一体的三级管理体系。制定详细规范的管理制度及流程,明确各个环节的职权,加强临床实践考核体系指标的完善和优化。

(2)团队合作。随着学科交叉的深化,知识的发展与创新越来越需要多学科的融合,学术研究越来越需要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知识背景的成员组成团队。同时,临床诊疗常需要团队合作完成。团队合作与领导管理能力在今后临床实践与科研活动中越发重要。在教W实践环节中,各学科专业、方向的专家组成指导小组,对研究生在临床实践、教学实践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培养。该二级评价指标包括临床实践指导小组、教学指导小组两个三级考核评价指标。

(3)师资队伍。师资队伍是教育的核心资源,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是影响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及指标。师资队伍二级评价指标中涵盖研究生导师、轮转科室科主任、带教老师的职称结构、人员职数、师资水平、带教水平等几个三级指标,通过对这几个三级指标的考核和评估,进一步发现临床实践教学中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相关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切实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及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4)临床教学。根据培养目标及“岗位胜任力”的要求,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应能参加教学查房、病例讨论会、专题讲座、小讲课和承担导师的部分教学任务等教学工作;要参与见习/实习医生和低年资住院医师的临床带教工作,指导一名本专科层次规培生的临床实践等。该培养环节主要通过教学评价、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等三级考核指标考核、评估研究生在临床教学环节中的语言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团结协作和沟通协调等是否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

(5)临床技能。临床技能训练是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环节中最重要的部分,最终目标是学生应具有较强的临床分析、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临床技能二级考核指标下又细分临床综合素质、临床理论知识和临床操作技能三个三级考核指标。综合素质指标主要考核学生的仪容仪表、服务态度、劳动纪律和动手能力等方面。临床理论知识的考核主要采取试卷考试的方式,临床操作技能则采取临床操作、上机模拟等方式考核学生临床诊断治疗和应急处理等能力。在33个月的临床技能训练中,研究生以临床轮科的方式进行临床技能的训练和培养,并在每个科室轮转结束后,从临床综合素质、临床理论知识和临床操作技能三方面进行综合考核评估。

(6)临床科研。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收集、病例观察、医学统计和循证医学等科学研究方法;能够熟练地搜集和处理资料,科学分析和总结,研究解决问题,探索有价值的临床现象和规律不仅是临床科研能力的体现,更是“岗位胜任力”的重要因素、特征之一。调查研究表明,岗位胜任能力表现优秀的临床医生能够较好地完成日常医疗工作,在工作的同时注意自己所在领域学科的发展,愿意学习新的技术手段,积极接触前沿的研究资料,持续追求改进工作方法,与临床工作经验积累相结合,通过科研结果,反哺临床工作。临床科研二级考核指标又细分为科研成果、实验记录两个三级评价指标。从学生科研成果的数量质量、实验记录的完整及创新性等方面对学生的科研能力、学术水平进行综合考核评价。

培养质量评价是判断教学活动、教育成果与培养目标相符程度的手段。以“岗位胜任力”为评价导向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及完善,不仅使临床实践教学环节的培养更具有针对性、目的性和实用性,对进一步深化研究生培养模式,推进研究生内涵建设,提高我校与其他兄弟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也有着重要的促进意义。

参考文献:

[1]唐颢嘉、基于岗位胜任力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内部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D]、重庆:重庆医科大学,2016、

[2]David Mc Clelland、 Testing for petence rather than for intelligence[J]、AmericanPhysiologist,1973,28:1-14、

临床实践教学管理篇4

【关键词】心血管外科学;临床实践;医学人文教学法;应用价值

【中图分类号】R-4【文献识别码】B【文章编号】1002-8714(2020)10-0038-01

当前我国现在高等医学教育,培养出的学生把患者视为单纯的生物学个体或加工对象,忽视对学生人文精神和情怀的塑造,这样的教学模式背离医学的人文本质,模式患者作为人的尊严[1]。此次研究通过对2018年4月至2020年4月心血管外科学临床实践护生210名,采用融入医学人文教学法的方式,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4月至2020年4月心血管外科学临床实践护生210名,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105名。融入医学人文教学法的是观察组,单纯应用传统教学法的是对照组。比较分析教学满意率、出科时考核成绩。其中观察组年龄为(19~23)岁,平均(21、2±0、1)岁,男25例,女80例,学制3~4年;对照组年龄为(19~24)岁,平均(21、8±0、3)岁,男27例,女78例,学制3~4年。对比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

1、2方法

1、2、1对照组

单纯应用传统教學法。临床带教老师在护生进入科教育之前,应当让学生熟悉科室病区环境,告知给他们以临床实习教学的内容等,教师引导学生开展实习工作的同时,要进行自己的临床工作。

1、2、2观察组

融入医学人文教学法。经传帮带教师队伍,树立刚进入临床实习阶段学生人文关怀意识,设置课程理论讲座套系课程,适用于日后的医护生涯、护生轮转的任何一个科室,课程内容包含心血管外科学常见疾病沟通案例、实践中的医学伦理、医学专业特色与医学人文等,在护生中,经中高年资教师开展。另外,要安排课程让护生观看接诊录像,开展音像教学,其他医护工作者的沟通方式和行为方法,了解关于心血管外科学的沟通的特点与技巧,实现交流的目的。在临床实践中,还要开展翻转课堂,让护生学会和患者、老师的沟通,相互扮演患者、家属及护士等角色,教师逐步引导处理各种医患矛盾,护生、教师等开展多方位沟通。组织护生到心血管外科门诊、医患沟通科等观察学习,进行医患沟通实践,亲身体验医疗纠纷、医患矛盾,增加其直接和患者接触的机会,了解医患沟通能力关键作用。

1、3观察指标:比较分析教学满意率、出科时考核成绩。教学满意度评分[2]:满分100分,共10个小项,不满意:0~59分,一般满意:60~79分;非常满意:80~100分,总满意度=(一般满意+非常满意)/总例数*100%。出科时考核成绩[3]:包含案例分析、出科病历、实际操作、笔试成绩、口试成绩等。

1、4统计学处理:统计学处理:选择SPSS23、0统计学软件实施数据分析,用均数±标准差(-x±s)代表计量资料,选择t检验两组间出科时考核成绩情况;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教学满意率比较采用χ2检验,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则P<0、05。

2结果

2、1两组教学满意度比较:相较于对照组80例(76、19%),观察组的教学满意度为100例(95、24%)更高,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出科考核成绩比较: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的案例分析、出科病历、实际操作、笔试成绩、口试成绩等均较高,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临床实践教学管理篇5

中图分类号:B8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08)002-0144-04

心理服务行业的发展在西方国家已有百年历史,心理服务旨在应用心理学的原理、方法和程序预防或消除症状或适应不良的行为,促进心理健康,提高生活质量。采用包括各种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心理测量和评估等工作方式,可以针对个人、家庭、团体或组织进行工作。把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应用于生活实践中,为大众服务,在西方国家已发展成正规的职业化体系,又称为职业心理学(professional psychology)。从事心理服务的专业人员主要包括临床心理学家、学校心理学家、咨询心理学家等职业心理学家,还包括精神科医生、心理治疗师、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者等。本文以临床心理学工作者的培训和管理为主,介绍以美国和加拿大为代表的北美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培训和管理状况,为我国心理服务的培训和管理提供借鉴。本文将具体从这两个国家对临床心理学专业的培训要求、对教育和培训的管理、对实践的管理三方面来阐述北美的培训和管理体系。

1培训要求

在美国,博士水平教育是临床心理学独立从业的基本标准,在加拿大临床心理学博士和硕士学位的心理学家都可以独立从事临床心理学工作。在北美洲,只有美国的政策坚持把博士学位作为心理学实践的独立开业的准入标准,虽然他们也有硕士水平的开业者,但其实践范围有所限制。职业心理学家的培训包括教育、专业实践培训、继续教育培训几个方面。教育方面指正规的学历教育,即博士或硕士水平的培训;在专业实践上的培训主要包括实践课程(practicum)、实习(internship)和博士后培训。

1、1教育培训

关于临床心理学的教育培训方面,本文主要介绍博士水平的培训要求。

在美国,临床心理学的培训模式有两种:(1) “Boulder模式”,即科学家-实践者模式,(scientist-practitioner model),训练的目标是获得哲学博士学位(PhD);(2) 以临床实践为主的“Vail模式”即实践者模式(practioner model),此模式的培养目标是授予心理学博士学位(PsyD)。

1949年美国心理学会(APA)在美国科罗拉多的Boulder城召开的会议中确定了临床心理学家培养的标准:临床心理学家要具备博士学位,既要有扎实的心理学理论知识,又要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和较娴熟的临床技能。也就是,这些人首先是科学家,然后才是临床工作者。临床心理学家必须具有心理学理论知识和从事研究工作的基础,同时还需要接受一年临床实习的训练以获得临床实践必备的工作技能,应具有心理诊断、心理治疗和研究的能力。这种科学和临床技能相结合的训练计划被称为Boulder培养模式,即科学家-实践者模式,这是美国培养临床心理学家的主要模式。美国心理学会为临床心理学家的培训订出详细的条文规定,只有按条文规定制订的培训方案才能得到美国心理学会的认可。博士水平培养计划的课程设置主要在以下领域:行为的生物基础,行为的认知和情感基础,行为的社会基础,行为的个体差异,还包括统计学、研究设计、心理测量、伦理和职业标准,心理学的历史和体系,心理诊断和评估,各种心理治疗理论和技术[1,2]。龚耀先曾对按Boulder模式设置的课程有过详细介绍[3]。

实际上,大多数临床心理学家或者偏重临床实践,或者偏重研究,很少有人两者兼顾,更多临床心理学的申请者对从事临床工作更感兴趣。心理学家们开始考虑采用医生的培训思路来把心理学家培养成为以实践为主的专业人员。1973年,美国心理学会在科罗拉多的Vail城召开的临床教育与培训会议上,确立了临床心理学新的培训体制,对以心理学实践作为职业定向的学生授予心理学博士(PsyD)学位。这种培养模式,降低了学生在科学研究方面的培养要求,更多地强调对学生进行实践的操作技能的培养,而不是培养学院式的研究人才。这种培养模式类似医学博士(MD)等以实践为主但专业技术要求较高的职业培训。

这两种模式培养出来的临床心理学家在职业取向方面有所不同,在大学等学术机构,PhD学位的临床心理学家竞争力更强,在实践中二者则无明显差异。咨询心理学只采用科学家-实践者这一种培训模式(PhD)。美国和加拿大的培训模式有所不同。加拿大有些地区采用科学家-实践者模式,另有些地区只要具有临床心理学硕士学位者就可独立从事临床心理学工作[4,5]。

心理学或相当于心理学的专业本科毕业生,或其他专业但选修了必要的心理学基础课程的本科毕业生,可申请参加临床心理学的博士或硕士培训项目的学习。在美国,有些大学或心理学研究院所只有PhD培养计划,或PsyD培养计划,有些PhD和PsyD培养计划并存,可能挂靠在不同的系所。1998年APA对全美临床心理学毕业生进行的调查发现,在2302名毕业生中,952人(41%)被授予PsyD学位[5,6]。

1、2专业实践培训

在正规的职业化过程中,临床心理学家的培训除了理论知识和科研训练外,重要的是能够学以致用,把理论应用于实践中。其专业实践培训包括实践活动(practicum)、实习(internship)和博士之后的培训。

实践活动 实践经验是发展基本的实践能力所必需的。在博士培训期间,学生大约需要完成600-1000小时的实践课程,学生通常是在培训门诊、大学的心理咨询中心或其他心理服务机构,包括精神病医院、社区心理健康中心等完成这一要求的实践。在实践活动中,学生有机会尝试把所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用于实际工作中,增进基本的临床技能,如心理访谈,心理评估等。除了直接与来访者接触,其中一部分实践活动包括观察、书写报告、案例讨论等。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能够投入真实的实践场所,处理不同人群和不同种类的问题,其中非常重要的学习经验来自直接的一对一的督导[5]。下面会具体谈到督导在培训中的作用。

实习 临床心理学的博士培养要求有一年时间从事全职临床工作,即实习一年。博士生在完成理论课程的学习和必须的实践活动,准备好博士论文的题目和研究计划后可以申请进行实习[5]。实习为学生整合心理学理论和专业技能提供了机会,为将来进入专业的临床实践工作做准备。常常是在实习的这一年,因为高强度的临床工作和督导等培训活动的综合,学生的临床技能获得突飞猛进的进步。

博士之后的培训 为了达到获取州立执照的要求(在美国,独立进行临床工作需要在所在的州参加考试,以获得该州的执业执照),获得博士学位后还需有一年的受督导的临床经验才能申请执照。大多数新近毕业的临床心理学博士会寻求博士毕业后进行临床实践和接受督导的临床经验,即他们在进行临床工作时必须有一定的督导,或者有些会寻求正式的博士后培训。博士后培训包括一般技能的高级培训和专项培训,专项培训指的是在某一临床专业领域进行集中培训,比如,临床神经心理学专科,或临床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学的培训[5]。正规的博士后培训近年来刚开始进入职业心理学的培训主流。

督导 职业心理学培训的一个特色是引入督导机制。从实践活动开始到实习,到博士毕业后的培训,在获得执照之前的临床工作都是在督导的直接指导下进行的。督导通过观察、录音、录像等方式与学生进行案例讨论,帮助受训者学习和掌握临床技能。督导形式可以多样,可以是一对一,也可以是团体督导。督导过程也是职业胜任能力的评估反馈过程,督导可以帮助被督导者提高在心理治疗中认识自己问题的能力,认识到自己的能力极限、盲点、个人特征以及语言行为等的特殊习惯可能对干预过程产生的消极影响[7]。督导也帮助受督导者学习专业伦理规范。但是到目前为止,绝大多数的临床心理学家在督导领域的工作都没有接受培训和监督[8]。因此,在国外对于督导评估工作该如何改善提高以及督导胜任能力的研究目前开始受到重视。

1、3继续教育培训

临床心理学家的执照更新要求参加继续职业教育(Continuing Professional Education, CPE)。美国大多数州有强制CPE的要求,即通常要求每年要参加20小时或更多的CPE学分,具体小时数每州有所不同。而这些培训和教育是由执照委员会认可的,他们会颁布继续教育的标准和要求并进行认可[5]。CPE的形式包括讲座、会议、工作坊等多种形式。在继续教育方面如果没有达到CPE要求,执照就不允许更新。关于执照问题参看下文对实践的管理部分的介绍。

与继续教育相关,但又有所不同的是对在职人员的培训。在美国,在职人员如果想进入职业心理学的专业领域,必须接受正规的学历教育或培训,比如硕士或博士教育(全职或半职),或者参加某心理治疗学派的培训研究所进行系统培训(非短期培训,通常要连续几年的培训,全职或半职)从而获得他们的资格认证,再从事与之相关的心理服务。另外,还有一类心理服务人员,学历要求不高,做更一般的心理服务工作(比如心理康复中心的工作人员等),接受的是最基本的培训。在美国,心理服务是分层次、分级别的,行业协会和管理的部门也不同。关于硕士水平的培训和某种流派治疗师的培训,可能需要另文介绍,本文将不进行详细说明。

2 对教育和培训的管理

对职业心理学的管理,其中之一是建立教育和培训标准。这部分的管理通常是通过认证的方式进行的。认证是自我管理的一种方式,通过认证机制来评估专业胜任能力是职业心理学教育和培训管理的重要部分。教育和培训管理包括行业内管理和政府管理两方面。行业内管理负责制定教育标准,对培养计划进行认证,制定实践和伦理规范标准,为政府管理部门提供参考。行业管理和政府管理是互相参照、互相兼容的。

对教育和培训的管理主要有这些机构:全国性的专业学会,如美国心理学会(APA),加拿大心理学会(CPA);政府管理机构,如美国和加拿大州省心理学联合委员会(Association of State and Provincial Psychology Boards,ASPPB);非官方的独立的评鉴机构:如美国心理学健康服务提供者的国家注册部(National Register of Health Service Provider in Psychology),以下简称为国家注册部(NR);实习和博士后培养计划的评鉴也受美国和加拿大心理学博士后和实习中心联合会(Association of Psychology Postdoctoral and Internship Centers,APPIC)的管理。关于学历教育的权威性认证主要是APA/CPA的认证,加上ASPPB/NR的认证,在美国和加拿大有一些州省还有本州省心理学委员会认证的教育培养计划[5]。

下面主要介绍美国心理学会(APA)对临床心理学教育培养计划的认证来说明认证过程。APA对临床心理学培养计划的认证是为了对培训进行质量监控,以保障对大众的服务质量。博士培训计划的认证是志愿的,已认证的培训计划由于种种原因也可以志愿地取消认证,认证需要定期地再评审。APA对高等教育的培养计划进行认证是非政府的质量评估和保障过程。

APA对于教育培养计划的认证是通过APA的认证委员会(Committee on Accreditation,COA)来进行的,COA遵循美国教育部关于认证的管理条例。对于博士培养点,不仅要达到APA认证标准,为了让申请学生更好地了解该培养计划的成效,COA现在开始要求在学校招生广告的网站上提供毕业生的培训结果情况,比如,实习情况、毕业生的情况,如工作场所和学生对教育的满意度[9],这些在以前是认证中的保密信息。

被APA认证的职业心理学博士培养计划(PhD和PsyD)见APA认证的博士点列表()。CPA认证的培养计划见:cpa、ca/accreditation/。APA认证的实习点和博士后培养点列表见:。

这里简单介绍一下培养计划的认证评审过程。初次申请参加认证的培养计划,需要向APA的认证委员会COA递交自我评估报告,自评报告通常需要包括培养目标、培训课程、课程计划(如4年课程安排时间表)、教授及培训人员背景、实践活动及实习安排、督导的安排、对学生的评估和考核方式等。COA审阅后,如果符合认证的基本标准和要求,就会要求对该培养点进行实地考察(site visit),如果符合标准,就给予认证。以后每年要递交一份年度自评报告,COA每年审核一次,如果有疑问,可能会要求进行实地考察。另外,COA对已认证的培养点,每隔3-7年会安排一次定期的实地考察(根据该培养计划的发展阶段,决定实地考察的间隔期),以监控培养点的质量[10,11]。APA认证的培养计划包括博士培养计划(doctoral program in professional psychology)、博士实习培养计划(doctoral internship program)、博士后培养计划(postdoctoral residency training program)三种。

APA认证指导原则和程序会不断进行修订。对教育培养计划的认证,强调对培养目标和培训结果的评估,关注职业胜任能力(petence)的培养而不仅仅是课程设置,强调基础理论训练和专业实践训练的结合。美国教育部承认APA的COA的认证体系,APA也会修订其认证要求,以顺应美国教育部对认证机构的认可的管理条例。

APA/CPA和ASPPB/NR的认证是互相兼容的。APA的心理学博士培养计划指南(The Guidelines for Defining a Doctoral Program in Psychology)被NR和ASPPB采纳作为评估教育培养计划的标准。1980年NR制定了实习培养计划的标准,APPIC、APA也采纳参考了这些标准,对实习机构进行认证。

NR是非官方的组织,是独立机构,是职业心理学培养计划认定机构。ASPPB是政府管理组织,从1986年起,ASPPB和NR联合进行教育培养计划的认证。NR使用指定标准(designation criteria)(更定量化的标准)来认定培养计划。美国各州的立法把这些标准(完成NR指定的培养计划或APA认证的培养计划)也逐渐包括进去。NR的标准更宽泛一些,这样执照管理机构可以据此为依据评估那些APA没有进行认证的培养计划[5]。

博士实习计划的认证包括APA或CPA的认证、ASPPB/NR的认证,以及APPIC的认证。APPIC是独立的非官方的关于博士实习和博士后培养计划的评鉴机构。博士实习点包括APA或CPA认证的博士实习机构,APPIC列出的实习点(包括APA或CPA认证的实习点,以及符合APPIC实习标准的培训点)。APPIC对于统筹安排美国和加拿大的博士实习生有很大帮助。绝大多数的实习生是通过APPIC来申请实习的。另外,还有美国国家注册处NR认可的实习机构,目前APA、APPIC把NR认可的实习培训计划的标准也融入他们的标准中[5]。

3对实践的管理

对职业心理学的实践管理主要是政府管理,通过执照法来实行。执照法:定义职业的实践内容和范畴,为该职业审定教育、培训和考核标准,最重要的是为了保护大众,帮助大众确认有资格从事该职业的人员。心理学执照法的要求是达到健康服务专业要求,完成认可的培养计划的教育,并获得执照。根据执照法的规定,给大众提供心理服务的实践者必须有执照。美国有些州有例外情况,在政府机构供职,比如,在州或联邦的研究所或机构、在大学、在研究实验室等,可以不需要执照。执照是独立开业,比如开私人门诊,所必须的。获得执照只是向大众保障该专业人员符合最低从业标准,或者说执照是为了设定最低的准入门槛。

执照是一项法定制度,在美国由各州政府主管。执照心理学家的资格认证由美国和加拿大州省心理学联合委员会ASPPB总体负责,具体工作由各州心理学委员会(Psychology Board)的执照委员会(Licensing Board)负责实施。心理学委员会是州政府的职业管理机构。

职业心理学家取得执照要达到的基本要求包括教育、实践经验和考试三方面。关于教育要求是从认可的教育培养计划(通常是ASPPB/NR或APA认可)中获得博士学位(如PhD,PsyD等)。有些州有不同水平的执照,低水平的要求可以是硕士学位,但对他们的实践有更多限制,不能独立开业。比如,心理学家助理(Psychological Associate)的执照,可以进行有督导的实践。对于实践经验,通常要求有两年的受督导的实践经验。这一般包括博士生期间的一年的临床实习,以及获得博士学位后进行一年的临床实践。在达到教育和实践经验的基本要求后,获取执照还要参加考试。一般采用ASPPB提供的考试,即心理学专业实践考试(Examination for Professional Practice in Psychology, EPPP)。该考试的范围涵盖心理学的各个领域,与博士培养课程的要求基本一致,内容全面(参见:ASPPB网页, 省略)。在美国有些州,还要参加面试,以考察申请者的临床实践技能。同时执照的申请者还应该熟悉当地的法律法规及伦理学规范,这些法律知识及其应用要通过笔试或口试来评估[6]。执照申请的具体要求可参见ASPPB的相关手册[12]。

执照审批标准在美国由各州自己确定,但都受到APA的关于州立法(state legislation)的指导原则的很大影响。1992年ASPPB采用了自定的立法标准。现在,完成APA认证的博士培养计划,或ASPPB-NR认定的博士培养计划,都能满足大多数州执照法对教育的要求标准。加拿大不像美国那么统一地采用那些标准,在加拿大,约有三分之二的已注册心理学家以硕士水平进入心理学的实践工作[5]。

执照分为两种类别,一类是普通执照(generic licensing),一类是专长执照(specialty licensing)。一般是普通执照,如临床心理学家、咨询心理学家、学校心理学家。专长执照是在普通执照的基础上进一步区分专长领域的执照,ASPPB区分了11项专长执照,如:临床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学、临床神经心理学、临床健康心理学等。在美国的一个州获得执照后,通过一些审批程序,可以在另一州开业或相对简单地获得另一州的执照,执照根据州与州之间的协议和有关要求,有可移动性[5]。

关于专业实践的资格认证除了州政府的执照认证外,还有一些独立认证组织的资格认证。比如,美国的国家注册部(NR),1973年成立的独立的认证机构,认证心理学健康服务提供者(Health Service Provider in Psychology,HSPP)。有州一级执照的实践者可申请NR的认证,注册为HSPP。另外,于1947年成立的美国职业心理学委员会(American Board of Professional Psychology,ABPP)为了识别职业心理学专家的不同专长区分了11个专长领域,根据专业人员的培训背景和经验及专项考试,可获得该委员会的专家认证,成为ABPP的成员。现在ABPP认可NR的认证标准,由NR认证的心理学家被ABPP认为已自动达到申请为专家的最基本标准,可申请进行ABPP的专项评估。心理学家通常可参加的认证包括州一级认证的执照心理学家(各州),NR认证的心理学健康服务提供者(全国性),及ABPP认证的心理学专家(全国性的)[5]。

在获取执照之后,还需要遵循有关规定以维持执照。维持执照的要求主要有两方面。一是遵守伦理规范和职业标准,如APA或CPA的伦理规范,以及有关的职业管理条例。如果违反职业规范,被投诉到执照委员会,会被调查追究责任,如取消执照或认证资格,受到渎职的指控,严重的触及刑法的行为会被追究法律责任[13-15]。这里特别要强调伦理规范的管理,因为心理学临床实践要保护来访者的权益不受伤害。这就要求心理学临床工作者必须在伦理学范围内开展工作,才能最大限度地维护来访者的权益,发挥治疗作用。受到渎职指控的主要行为有不正当的、不妥当的治疗、不正确的评估、违反保密或个人隐私原则等[16]。维持执照的另外一方面的要求是继续教育。执照要更新,需要有一定的继续教育学分,有关继续教育的具体要求参见上文继续教育培训一节。

本文从培训要求、教育和培训管理以及实践的管理三方面简要地介绍了以美国和加拿大为代表的北美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培训和管理状况。我国心理健康的临床从业者的培训和管理体系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正在走向正规的职业化发展的过程中,借鉴国外的培训和管理体系,结合我国的文化背景和现实条件,逐渐完善心理学临床工作者的职业培训和实践管理是我国心理卫生事业健康发展的需要和方向。

参考文献

1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Guidelines and principles for accreditation of programs in professional psychology、Washington,DC: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2006、

2 Canadi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Accreditation standards and procedures for doctoral programmes and internships in professional psychology、 Ottawa:Canadi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2002、

3 龚耀先、 临床心理学的过去与现在、 中国临床心理学, 1993, 1(1):2-7、

4 姚树桥, 朱熊兆、 二十一世纪临床心理学的臆测、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 2001, 9(1):69-72

5 Hall JE, Hurley G、 North American perspectives on education, training, licensing, and credentialing、 In:Weiner IB,Stricker G,Widiger TA、Handbook of Psychology、 V、 8: Clinical Psychology、Hoboken:John Wiley & Sons Inc,2003:471-496、

6 李晓虹, 杨蕴萍、 北美临床心理学家的从业资格和能力要求、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5, 13(3): 370-372、

7 向慧, 张亚林, 陶嵘、 国外临床心理学家胜任特征研究概况、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6, 14(3): 328-330、

8 Scott KJ, Ingram KM, Vitanza SA, et al、 Training in supervision: A survey of current practices、 Couns Psychol, 2000, 28: 403-422、

9 Belar CD、 Revealing data on education and training、 Clin Psychol: Sci Pract,2000,7(4): 368-369、

10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Accreditation Operating Procedures of the Committee on Accreditation、 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2005、

11 江光荣, 夏勉、 美国心理咨询的资格认证制度、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5, 13(1): 114-117、

12 Association of State and Provincial Ps-ychology Boards、 Handbook of Licensing and Certification Requirements for Psychologists in the U、S、 and Canada、Montgomery:Association of State and Provincial Psychology Boards,2002、

13 Pope KS, Vasquez T: Ethics in Psychotherapy and Counseling:A Practical Guide for Psychologists、2nd ed、San Francisco:Jossey-Bass,1998:19-39、

14 Jones SE、Ethical issues in clinical ps-ychology、In:Weiner IB,Stricker G,Widiger TA、Handbook of Psychology、 V、 8: Clinical Psychology、Hoboken:John Wiley & Sons Inc,2003:497-508、

15 李晓虹, 杨蕴萍、 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的职业化发展及现状、 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 2005, 32(2): 93-96、

临床实践教学管理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护理;临床实践

临床实践是护理教学的重要内容,护理专业教师自身应该具备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才能确保高质量的教学工作 [1]。目前广大高职院校护理专业由于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在教师临床实践方面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2]。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选取我区4所高职院校护理专业教师7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所有教师进行调查,主要围绕高职院校护理专业教师参与临床实践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应对策,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背景资料

选取我区及周边地区4所高职院校护理专业教师7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教师均专职从事护理专业的基础课程和临床课程的教学工作,教师中男性15例,女性55例,年龄为24~56岁,平均年龄为31、2岁,根据职称划分其中助教职称41例占58、57%,讲师职称29例占41、43%;根据临床工作经验划分其中有临床护理工作经验的为38例占54、29%(工作经验1~4年23例,5~9年3例,10年以上2例),无临床护理工作经验的为32例占45、71%。

1、2 调查方法

对所有教师发放调查问卷,发放前均征得所有教师同意,并对其解释调查目的,确保所有教师均能理解问卷调查问题,教师采用独立、不记名的方式填写后回收问卷。问卷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第一,对教师基本资料的调查,如性别、年龄、职称、有无临床护理工作经验、临床护理工作经验年限等;第二,教师参加临床实践的现状,如实践时间、地点、内容、方式、效果、教师本人对实践态度和心得等。

1、3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4、0处理所有数据,统计分析方法使用t检验,p

2、 结果

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70例高职院校护理专业教师期望参与的临床实践内容主要为临床护理工作、医疗实践(如查房、手术、病案讨论)、临床医疗、护理的相关讲座和培训、护理人员的管理工作、临床护理的带教工作和临床护理的相关科研工作几项。

3、 讨论

临床实践是护理教学的重要内容,护理专业教师自身应该具备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才能确保高质量的教学工作。目前广大高职院校护理专业由于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在教师临床实践方面仍然存在许多问题[2]。根据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教师中年轻讲师比例较大,缺乏临床实践经验,院校多规定助教职称的教师需要参与临床实践,但是对于职称较高的教师则未作规定,由于近年来我国临床护理事业飞速发展,许多护理知识、理念和操作技能均不断更新,许多老教师无法更新自身知识体系进而影响教学质量。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建议高职院校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改善护理专业教师临床实践现状:第一,结合教师实际需求为其创造实践条件,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多数教师对临床实践均持肯定态度,并表示愿意参与,但是多数院校为教师提供的实践内容过于单一,忽视了教师希望吸收多元化知识的诉求,因此院校应该提供更为丰富的实践内容,如可以提供病案讨论、护理管理、护理带教、护理科研等多方面的实践机会[3];第二,灵活安排实践形式,提高实践质量,院校应该结合教师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其实践活动,尽量使实践和日常教学相结合,不要脱离教学工作单一进行实践[4]。许多教师习惯在一段时间内集中参与临床实践,完全脱离教学工作,在实践结束后返回日常工作时对实践所学知识和心得有所遗忘,无法及时将个人收获和经验与学生分享,最终导致临床实践的效果不明显。因此建议院校应该尽量安排教师同时进行教学和实践工作,充分将实践的意义和作用发挥到最大;第三,积极鼓励教师参与实践,部分教师对实践热情不足,主要是没有认识到临床实践的重要性,尤其是一些已婚教师由于需要照顾家庭对参与临床实践不是十分积极,对此院校应该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实践,并制定相应的奖罚措施,对积极参与临床实践并能很好地将其运用到日常教学工作中的教师进行奖励,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参与临床实践的热情。为了开阔护理专业教师的视野,丰富实践内容,拓宽临床护理知识面,应尽量提供规模较大、资源比较充足的大医院让教师进修和实践[5-6],兼顾每位教师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师实践的科室,教师可以参与和自己专业对口科室的临床实践。同时还要注意紧密结合护理领域的前沿知识和研究,让教师的知识体系与时俱进,不断适应时展的需要。

综上所述,临床实践是提高护理专业教师素质必不可少的环节,高职院校应该重视教师的临床实践需求为其提供多元化的选择和机会,才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李慧、 护理本科生临床带教老师资格管理体系构建的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2、

[2] 邓周、 医学专科院校护理道德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2、

临床实践教学管理篇7

[关键词]:医学口腔专业 临床实践技能 实践教学

临床实践技能是口腔医学生必备的基本能力,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口腔专业的特点:实践性强,操作技术要求高。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加强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临床实践动手能力成为实践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如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培养的实践教学环节,是本项目研究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目前面临问题

1、实践教学虽有明确的内容要求,但具体目标和量化指标不够明确,教师和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不易把握实践技能训练标准。

2、实践考核在每个学科实践教学结束时进行,对实践教学过程的质量监控缺少可靠的指标。

3、考研准备和找工作占据了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影响了学生的实习时间和效果,冲击了实践教学。

4、经济体制转轨,医疗市场竞争激烈,病人自我保护意识增强,客观上使学生实践操作机会减少。

5、临床教学是整个医学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我院做为口腔医学临床教学基地,承担着大学医学教育近60%教学任务,其教学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大学医学毕业生的质量。但一直以来,由于医院缺乏一套完善、有效的临床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临床科室及教师常常将教学工作视为一个“软”任务,其教学积极性、主动性不强,质量意识淡薄。上述问题是我国高等医学院校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对培养学生临床实践技能影响较大,成为各高等医学院校临床医学教育关注和研究改革的焦点

口腔本科专业是我校2006年新增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均是我们面临的新的研究课题,本项目研究与实践总体思路要围绕的基本点是以社会需求为向导,结合高等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趋势,依托大学综合优势,围绕“核心课程”构建课程体系,强化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人文素质的培养;在研究制定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时,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强调加强对教学过程各环节的质量监控与管理;通过改革措施的不断探索和实践使素质教育思想渗透到人才培养整个体系,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帮助口腔本科新增专业完善教学体系建设和促进实践教学环节发展提高。

二、改革内容

1、增强带教老师素质及责任心

带教老师素质及责任心问题是实践教学质量好坏的一个重要因素,规范临床带教我们先从教师抓起。在目前,教师团队中建立“导师制”及“临床班主任制”。“导师制”是每一位导师都有自己的若干名学生,对自己所管的学生全方位进行指导管理。以解决以往学生遇见问题不知找哪一位老师请教,学习积极性容易受挫的弊病。“临床班主任制”是进入临床实习及见习的学生在口腔科有限的时间内做到管理不脱节,学生没有因为进入临床就管理松散的现象发生。“导师制”及“临床班主任制”的建立虽然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但制度的建立还需要实践去检验,以便更好地改进及保持发展。

进行可比性评估,改变了教与学、学与用脱节的象,提高了学生实习主动性,对教与学起到了正面激励作用。教师带教能力的提高,教师对临床带教的要求目标明确,教学意识增强,提高了自身知识水平和临床带教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老师和学生积极性,使他们支持并积极参与教学质量监控工作,努力提高自身教与学的质量。

2、建立量化考核指标体系,规范实践教学过程

传统的毕业实习都是依照《实习教学大纲》的要求,指出需要在哪些科室进行轮转,达到什么样的基本要求,描述笼统而模糊。对学生实习效果的评价也多由带习教师进行主观评判,缺乏客观细致的考核标准,随意性较大。对此,我们准备在各项临床基本技能操作规律基础之上,参考一些兄弟院校的成功经验并结合医院的实际,对学生实习期间须掌握的基本技能进行了分解、量化,制订出一系列临床基本技能的操作规程,使学生们的技能训练真正做到有章可循。同时,依据操作规程对操作过程制定相应的评分标准,建立起一套可量化考核的指标体系。每次考核时根据每个步骤的完成情况打出相应的分数,最后写出综合评语。这种可分解、量化的考核指标体系使学生对自己的技能操作情况一目了然。既明确了教师和学生的实践目标,又便于对实践教学的过程进行管理。

我校建立实践技能训练指标体系,主要目的在于明确教师和学生临床实践教学目标,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形成完善的实践教学考核系统,减少外来因素对临床实践教学的冲击,培养学生较强的临床思维能力和临床实践技能。

3、严把出科考核关

出科考核是临床实践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是检查学生实习效果,保证实习质量的重要措施。出科考试由统一组织安排,临床班主任及教学秘书组织2~3名教师组成考评小组。出科考试主要包括平时成绩、理论考试和临床技能核。平时成绩主要为组织纪律、工作态度、日常表现,等,占科成绩的10%。理论考试采用理论加病例分析为主,其占出科试总成绩的40%。

4、缓解实习与考研找工作之间的矛盾

学校为进一步提高临床实践教学效果,有效地控制临床实践过程质量,减少考研和就业对毕业实习的冲击,对实习学生实行目标管理;组织临床专家在调查研究和反复论证的基础上,制定了量化的临床实践技能训练指标,建立了临床实践技能训练指标体系,并编写出《临床实践技能训练基本要求》手册,在实践中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如何监控实习效果、提高实习质量是我校口腔系口腔专业学生教学改革关注的重心。

三、改革成效

1、老师责任心和教学水平提高。

2、操作有章可循,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增强。

3、教学质量及教学效果提高。

参考文献:

临床实践教学管理篇8

【关键词】 教育,医学,本科;教育改革

[摘要] 笔者就医学本科实施临床医学院“3+2”模式外科教学改革5年来的实践进行简要小结。教学改革与创新实践的体会是:领导重视,理念先行,目标明确,计划科学,组织周密,全员参与,机制及管理措施的全面落实,是推进临床教学改革实施并取得成效的重要先决条件。

[关键词] 教育,医学,本科;教育改革

临床教学是医学教育的一个重要阶段,培养并造就符合时展要求、具有较高素质的医学科学人才,需要转变教育观念,这不仅是实现“三个面向”的要求,而且也是时代赋予教育工作者的历史责任[1~3]。临床实习是医学本科生在校期间化知识为能力的一个重要起步阶段,也是医学入门的关键阶段。为此,我校自2001年起建立临床医学院教学模式,实施临床医学本科(五年制)教学改革,将原先的“4+1”模式改为现在的“3+2”模式,运作4年余,已初见成效。

1 外科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基本理念与目标

教学创新改革是时代的呼唤,也是当今高等医学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教学改革必须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标杆,坚持以“科教兴国”、“三个面向”为指导,注重“教书育人”,推进素质教育,努力探索临床医学教育(学)新模式。基本理念是:在继承中稳步改革;在改革中力求创新;在创新中深化提高。总体目标是:针对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根据临床课实践性强的特点,让学员尽早接触临床,充分利用临床医学院充足的学习资源和良好的氛围,贴近病人,培养学员的临床思维能力和发现问题,分析总结、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提高学员的整体素质和临床技能,引导学员开拓创新,促进全面发展。通过2年的培养,使学员掌握临床医生的基本工作程序和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和急、难、重症的处理能力以及从事科学研究和进行学术交流的基本方法,成为合格的医学生。

2 外科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基本思路与实施

面向未来新科技革命的挑战,注重在理论与实践的交融中不断转变教育思想观念,强化临床能力培养,引导创新思维;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根据外科特点,力求教学活动小型化,教学形式多样化,教学手段现代化,教学效果直观化;重视将知识传授与临床思维、语言交流、文字表达、综合分析、信息选择、解决问题及动手能力混为一体;根据教学内容,实施“以病例为中心”,且开展多样并各具特点的现代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力求趋向前沿,反映现代,综合交叉,坚持课堂教学与科研实践参透融合;以活跃课堂、拓宽专业口径与临床实践。坚持教育“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教为主导,学为中心,设计为先,组织缜密,形式多样,整体统一;教学方法与手段更新应用要富有时代创意。教学内容遵循教改的总体思路和要求,以学校临床医学专业大纲为蓝本,结合临床医学院和外科各学科的发展实际,制订切实可行的实施计划,对部分内容和学时等进行了一定的调整;总的界定原则是:以素质教育为前提,以知识传授及能力训练为基点。

3 外科教学改革与创新的组织与管理

本学科共有8个专业科室,由教研室总体协调,各专业学科主任主管,同时确定了分管实施组织由教学组长、带教导师和协理医师协同具体负责。强化整体合力,统一筹划,分工落实,实施“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管理,建立质量考评与运作体系等,以保证教改的实施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实施临床医学院模式是我校为适应新时期教学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这对于强化理论与临床的紧密结合、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促进学员的能力训练,发挥教与学的双重动能,全面提高并发展学员的整体素质等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院的做法是:在学习和领会教改指导思想和目标的基础上,根据学校下达的实施计划和要求,要求做到:授课任务、计划、人员“三落实”;课程表、进度表、周课表“三一致”;授课内容、时间、地点“三知道”;授课前2个月、2周、2日“三通知”;教研室、科室、临床教学中心组“三轨督管”,以保证教学计划的有序实施。笔者体会教研室总体协调是实施的关键;科室及全体教员的重视是落实的根本;领导重视、保障有力则是教改的前提。

为保证临床医学院运作的教学质量,教学管理由教研室+专业学科+教学组+导师制管理的“四位一体”的临床教学网络,确立了由外科教研室全程负责教学的安排、指导与协调,实施各专科主任及教学组负责制,成立以各专科主管教学的科主任、教学组长具体负责临床教学的安排、落实、督管与质控;加强教学指导与管理,建立临床教学与医疗有机结合体系,教学内容与各学科专业对口;专业组教学人员相对恒定;临床查房及病例讨论与教学同步并形成制度化;组织、人员落实,各司其职,带教导师为高级职称或讲师人员;同时,充分发挥各专业学科住院总医师的协调、实施及管理作用。建立“一体化”资源与后勤保障共享体系;强化教学竞争、激励机制;加强教学指导、督查和出科考核、毕业综合评估等,为此,拟定了临床医学院体制学科教学阶段学员考核形式、组织方法、指标体系等及出科考核内容及毕业评估值:理论(书面)考试占总分40%,操作考试占总分20%,综合评估占总分的40%。是临床教学阶段知识能力训练并检验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和手段。

4 外科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实践体会

4、1 教改实践体会 总结近5年来临床医学院在新模式运行下的教学改革实践,笔者的体会是:领导重视,理念先行,目标明确,计划科学,组织周密,全员参与,措施落实,督查与管理到位,这是临床教学改革得以顺利实施并取得成效的重要条件;临床医学本科“3+2”教学模式,对于强化基础与临床的紧密结合,充分利用医学院的资源,发挥教与学的双重动能,全面提高学员的整体素质和能力等均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只有深化教学改革,强化本科基础教育与实践教学,才能提高育人质量。下一步还应强化教改认识,积极营造并形成“人人是教员,处处是课堂”的良好环境和重教氛围;引起竞争并加大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全体教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他们各自的专长,强化奉献教学的责任意识;逐步完善教学条件和设施,建立常效的“教学保障”和“资源共享”体系和机制;充分发挥学员的主观能动性,强化“三基”训练;坚持“三严”要求;强化“四化?即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现代化”管理,定期分析、总结、不断深化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