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高中作文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写作范文

医学智慧教育(精选8篇)

来源:网友 时间:2023-08-20 手机浏览

医学智慧教育篇1

【关键词】 智慧城市 物联网 电信企业

所谓的智慧城市,就是讲更科学的发展以及更高效的管理作为目标,将网络体系作为基础,整个城市具有较为完善的认知、成长等能力的新形态城市。智慧城市共有四大特征,分别为全面物联、充分整合、激励创新以及协同合作。截止到2012年,对于智慧城市的建设,电信企业已经做出了十分重要的努力,在多个方面都有十分重要的发展。与此同时,还需要围绕重点行业的实际需求,对智慧城市的特征进行挖掘,从而社会信息化业务得到更好的丰富。

一、智慧城市的基础设施

1、网络基础设施。作为智慧城市当中的基础设施,网络可以说在现如今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过程当中无所不在,在城市当中,网络就是神经系统,能够将城市当中的各个环节进行串联。想要更好的实现智慧城市,就必须要对网络进行更好的应用,因此,对于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电信企业能够提供基于固定网络、卫星通信的真正全业务运营商,电信企业的网络能够有效的在很大范围当中进行覆盖,并为“智能城市”提供优质的基础设施,从而使得智能城市的信息化得到有效的保证。CDMA、无线网络等技术的接入,能够让居民在任何时间都接入到智慧城市的网络中,从而享受更加先进的服务。

2、云平台和公共数据中心。云平台能够利用物联网完成对应用的智能化控制,而通过物联网则能够将个体应用连接成为整体,并将各种应用当中的信号传送到云平台当中,平台对数据进行处理之后,能够实现智能化控制,并对个体应用进行监督,更好的实现智能化目标。如今,电信企业已经在很多的城市当中进行了试点工作。云计算中心的建成 ,也能够从多个方面实现各种云服务。经过多年的建设,电信企业在市政信息化方面也和政府机构有了很多的合作经验。

3、信息安全基础建设。现如今,随着时代的进步以及科技的不断发展,技术的发展速度正在不断的加快,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利,但与此同时我们也需要看到,信息技术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弊端,一些心怀鬼胎的人通过网络,也会在社会当中传递不健康的信息。现如今,电信企业已经设置了绿网系统。绿网系统能够对城市当中的流量进行监控,清洗其中不健康的部分,保障网页的健康,更好的实现绿色上网。在智慧城市的实际建设过程当中,电信企业还应该配合相关政府,制定相应的标准。

二、智慧城市的应用体系

1、智慧物流。所谓的智慧物流,就是将数据中心作为核心,将通讯网络做为基础,利用多种技术手段实现高效率的解决方案。现如今,电信物联网应用正在越来越多的行业当中得到应用。而电信企业也根据实际的需求推出了相应的物流产品,基于电信企业自身的网络,对多种网络技术进行集成,为物流企业提供一定的信息化应用。

2、城市管理。城市管理是利用手机或者是PC设备,为城市管理者搭建的案件处理、信息传输的融合应用,能够实现执法部门人员对业务更高效率的处理。电信企业现在已经配合部分政府开发了相应的信息化系统,依托电信企业的网络,实现固定以及食品检测,从而满足现有的接入需求。使得“大城管”管理过程当中的性需求能够得到有效的实现。与此同时,通过物联网技术,能够对管理单位的绩效考核提供出更好的依据。除此之外,电信企业能够对管理平台开发方法更加丰富,从而为城市管理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

3、智慧交通。所谓的指挥交通就是利用先进的技术,将数字化作为主要手段,将视频监控作为主要应用,对城市重点单位实施动态监控。现如今,我国的电信企业已经部署了相应的平台,从而为智慧交通的需求进行满足。电信企业在交通平台的基础上,对监控点信元进行整合,并对系统进行不断的完善,在确保信息安全的情况下对功能进行完善。

4、智慧医疗。电子病历是智慧医疗当中的主要内容,电子病历的使用能够加强医院对病人的监控能力,并使得医院的远程医疗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提高医疗效率,室的病人的负担也能够有效的减轻。现如今,电信企业已经开通了相应的信息化服务,从而更好的对智慧医疗的需求进行满足。

5、智慧教育。智慧教育就是在教育领域当中利用信息技术,从而使得教育的改革得到有效的推进。推进教学模式的网络化以及多媒体化,更好的实现教育的现代化。现如今,电信企业已经推出了一系列的校园产品,基于移动网络,针对客户的PC终端开发集办公、互动于一体的应用平台。

6、智慧旅游。智慧旅游能够将物联网技术运用到景点信息化管理、智能导游等领域当中没消费者提供更好的旅游环境,使得消费者的旅游品质得到有效的提升。

参 考 文 献

[1]中国电信华东区应急通信联合演练在福州举行[J]、 中国应急管理、 2016(12)

[2]上官亚非:中国电信“双百”战略服务贵州发展[J]、 苏江元,程星、 当代贵州、 2015(36)

医学智慧教育篇2

南京有2000多年建城史,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明孝陵、全国重点文物保护14处、省市文物保护单位275处,拥有70多座各级各类博物馆、档案馆、陈列馆和纪念馆,历史和文化一直代表着南京的形象,这也为“智慧”二字成为南京未来发展形象和定位奠定了基础。

南京的“智慧”发展

经过这几年的快速发展,南京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作为国内第一个提出着力发展智慧产业的城市,2003年南京组建了政务内网,随后第二年又建了政府的外网,这两个网络都是由信息中心建设主导的,外网衔接到社区,一直到农村的自然村。

2006年,南京市提出“发展智慧产业,构建智慧城市”的初步设想,于2009年正式提出“智慧南京”发展愿景。2010年,南京启动了“智能新城”工程建设。《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举全市之力,集全民之智,加快建设智慧创新、富裕和谐、生态宜居的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将打造“人文绿都、智慧南京”作为“十二五”期间南京城市发展的基本取向。

南京的信息化开始是以两卡一中心,到2012年的时候变成做两个中心两张卡,南京市已建成以光缆为主体、数字微波和卫星通信为辅助手段的大容量干线传输网络,规模、容量、技术等方面均居国内领先水平。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均达到100%;截止2013年6月底,全市专利申请总量18995件,同比增长41、3%,其中发明专利申请7959件,增长38、5%;发明专利授权2295件,增长5、2%。上半年全市有效发明专利15637件,同比增长29、8%。南京拥有的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数量,仅次于北京和上海。南京科教人才资源丰富,有50多所高校、600多个省级以上科研机构、70多万科研人才、80多位两院院士。南京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25家,拥有各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07家,数量居江苏省内第一。每万人拥有大学生人数和研究生人数均列全国第一。目前,南京人才总量突破了150万人,高端人才数量突破15万人,均列全国同类城市前三强,城市人才竞争力名列全国第七。积极引进海外留学人员和市外各类专门人才,鼓励大中型企业设立信息主管,为智慧南京的建设提供了一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信息技术人才队伍。

此外,南京市软件产业持续保持快速发展。作为全市软件产业“一体两翼”中国(南京)软件谷、南京软件园、江苏软件园,已进入高速建设和成长期。2012年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实现业务收入2076亿元,比上年增长36、6%。1-5月,软件谷预计实现软件收入375亿元,同比增长30、2%,南京软件园完成业务收入150亿元。2013年1-7月南京软件业务收入占到全省50%。

南京的“智慧”亮点

南京本着坚持以人为本,以先进信息技术为手段,创新服务模式,拓宽服务渠道,完善服务体系,提高服务质量,推进公共服务均衡、优质、高效发展为中心,始终把民生项目作为智慧南京建设的重点,把智慧医疗、智慧旅游、智慧城管、智能交通等重点项目列为智慧南京建设的重点工程,优先实施,使市民百姓感受到智慧南京建设所带来的方便快捷,使得智慧城市建设由政府主导变成市民自觉参与。

南京市民卡是一个综合性公共服务平台。南京市民卡是由南京市政府授权发放,用于办理个人社会事务和享受城市公共服务,具有身份识别和支付功能的信息化工具。市民卡项目建设以“便民、利民、惠民”为宗旨,为达到“一卡多用”的目标,实现市民卡各类信息跨行业、跨系统操作,初步实现了社区和人口基础信息共享。

为了推行市民卡,南京市相继出台了《关于推进市民卡项目建设的意见》、《南京市市民卡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文件,2011年8月29日南京市市民卡公司获得了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的第三方支付牌照,是江苏省第一家获取该资质的企业,也是全国市民卡公司中第一张支付业务许可证。

“智慧医疗”是一个依托先进信息技术,建立在信息丰富完整、跨服务部门基础之上,提升医院向患者服务水平的系统工程。南京积极推进“智慧医疗”建设,加快市民卡与就诊卡、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的整合应用和“同城互认”、“双向转诊”、“远程医疗”、“疾控预警”、“药品监管”等公共医疗服务、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市民持卡就诊时,市民卡的主要作用是标记患者身份,将患者挂号、化验、检查、诊断等信息传送到医院HIS系统,且可在允许范围内支付医疗费用,让市民获得更加便捷、快速的医疗服务。南京市已有28家医院和4个社区医院使用市民卡替代就诊卡,有90万张市民卡开通就诊卡功能。

加强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各级各类学校全面实现多媒体教学是智慧南京在教育方面的重点。南京政府大力推进教育资源数字化开发工作,加快建设教育基础信息数据库和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促进基础教育资源大众化、网络化应用,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充分利用和均衡配置。在校园推行“校园一卡通”,每个学生以及教职员工各一张校园卡,集身份卡、借书卡、消费卡、上机卡、医疗卡等于一体,代表持卡人的身份,实现门禁、考勤、学生医保、充值和消费等功能,在校园内做到服务师生、一卡通用。同时,逻辑一体、物理分离的校园卡与银行卡在银行各个网点通用,进行电子货币结算,做到各个银行互通。

南京以开放和前瞻的战略视野,高起点谋划,结合世界科技与城市发展的新趋势,把握新一轮信息技术发展的新机遇,以“智慧南京”建设为起点,运用“智慧”杠杆,积极抢占了新的先发优势,努力探索城市发展难题,确保了新型城市发展的竞争主动权。

相关链接

医学智慧教育篇3

[关键词]信息技术;智慧教育;智慧课堂;教学设计;实践策略

0前言

信息技术与多媒体的飞速发展,给学生的学习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培养学生智慧的学习也成为当前的研究目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1]。智慧教育理念在教育界不断推进的同时,新技术环境也迅速地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在新技术环境支持下的智慧教育如何开展,新形式的智慧课堂应如何构建[2]。

1智慧课堂的概述

智慧教育;一词起源于2008年IBM公司提出的智慧地球(SmartPlanet);的概念。对于智慧课堂的界定,国内外的文献中尚没有统一的论述,智慧课堂由智慧教育衍生而来。华东师范大学祝智庭教授提出智慧教育,主张借助信息技术的力量,创建具有一定智慧的(如感知、推理、辅助决策)的学习时空环境,旨在促进学习者的智慧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3]。国内关于智慧课堂的学习模式研究主要依托融合于课堂的自主的、泛在的和个性化的智慧学习方式进行[4]。

2智慧课堂的教学设计与实践

2、1智慧课堂的技术特征

智慧课堂可以应用资源共享、学习情境采集、实时内容推送、智能学习分析、移动通信互联、合作交流、即时反馈等技术进行教学,形成开放、高效的信息化学习模式,智慧学习满足了多层次教育的需求。

2、2智慧课堂的教学设计

智慧课堂为教;与学;的融合和统一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基于智慧课堂信息技术平台,增进师生互动和协作交流,使教;与学;相互渗透、融合一体,因而对智慧课堂的实用教学流程结构设计,应把教;与学;作为一个统一的系统整体来考虑[5]。教师设计了三个教学阶段(课前、课堂、课后)结合学情分析、教学设计、学情采集、实时内容推送、探究学习、智能学习分析、课后作业、信息化辅导、反馈测评等教学步骤构成智慧课堂完整的教学过程。

2、3智慧课堂的教学实践

2、3、1课前

利用信息技术平台,教师对学生进行学情分析,教学设计,放送预习内容、教学微视频、教学课件。学生也可以利用此平台进行交流,问题讨论。

2、3、2课堂

课堂上,教师根据学情采集,导入新课,讲解学生课前自学时的疑问,进行探究学习。课上主要为互动式教学,智能学情分析,布置课后作业。

2、3、3课后

课后,教师对学生进行个性化信息化辅导,督促学生完成作业,利用网络资源采用网络试卷问答、在线提问、作业视频等方式反馈测评。

3智慧课堂实践教学的讨论

3、1技术支持

智慧课堂实现的前提是学校构建的信息技术平台。目前,高校都配备微机室,大多数学生有笔记本电脑和智能手机,这就为实现智慧课堂提供前提。2017年锦州医科大学将实现全校区覆盖无线网络,在技术层面上满足智慧课堂的实施。智慧课堂模式利用多种技术手段,营造了和谐的学习氛围,学生明确教学目标,产生解决问题的兴趣。

3、2学习个性化,跟踪智能化

智慧课堂让每个学生按照自己的特点,结合自己时间,自由安排学习,让学习真正个性化。由于移动通信设备的可携带性,使随时学习成为可能,跟踪学习也更智能化,更真实的挖掘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效果。

3、3反馈即时性

智慧课堂教学是一种动态的学习评价,课前预习与反馈、课堂探究学习与反馈、课后作业测评与反馈,反馈信息贯穿着整个学习过程,即时性反馈形成科学教学评价体系。

3、4互动交流立体化

智慧课堂模式,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可以在各种网络平台、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全时空的实现互通。这种方式,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关系,消除了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对教师的陌生感、畏惧感,创造了平等、融洽的教学环境。

3、5学习资源推送的智能化、便捷化

智慧课堂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媒体资源,如微视频、教学课件、电子图片、语言教学、学习材料等,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特点,选择喜欢的方式学习。智能化的学习资源,便捷的推送方式,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求,让学生个性学习、快乐学习。

4结语

随着数字终端的兴起和网络应用的日趋成熟,智慧课堂的设计与应用引起了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6],其核心在于用最新的信息技术变革和改进课堂教学打造智能、高效的课堂;[7]。智慧课堂作为新型学习环境,正在深刻地改变人们的阅读习惯、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能够满足数字土著;能力倾向、学习风格等方面的要求,在促进学生高级思维能力发展方面具有应用价值[6]。此次,将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引入高校教学中,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了学生能力培养,增加了师生、生生互动,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主要参考文献

[1]庞敬文,张宇航,王梦雪,等、基于微课的初中数学智慧课堂构建及案例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6(5):65-71、

[2]庞敬文,王梦雪,唐烨伟,等、电子书包环境下小学英语智慧课堂构建及案例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5(9):63-70、

[3]唐烨伟,庞敬文,钟绍春,等、信息技术环境下智慧课堂构建方法及案例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11):23-34、

[4]卞金金,徐福荫、基于智慧课堂的学习模式设计与效果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6(2):64-68、

[5]刘邦奇、互联网+;时代智慧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策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6(10):51-56、

[6]李丽娟,郑晓丹、基于智慧课堂的学生高级思维能力发展策略研究[J]、数字教育,2015(4):40-48、

医学智慧教育篇4

智慧为用

“现在分配到厦门的大中专院校学生只需要到公务员局报到,随后公安户籍、社保等部门就会自动接收到从公务员局传递来的信息,不再需要毕业生带着证件一个个部门去跑。”童平平介绍说,“这其实就是我们联通了各个部门的数据库,建成了一个跨部门协同共享的‘市民基础数据库’,许多人都能明显感觉到,在厦门,办事很便捷。”

据悉,目前厦门有十多个职能部门都在共享使用市民基础数据库信息,市民很方便,管理也更高效。比如,公安机关的二代身份证照片,可以同时共享给社保卡,仅照相一项就可为老百姓节省4000多万元;公安部门一开出居民死亡证明,社保机构就能得到信息,避免出现养老保险金被继续冒领的情况。

2008年,在市民基础数据库的基础上,厦门建成了国内第一个区域医疗健康信息系统,系统连接了市级、区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童平平说:“现在百姓的电子病历可以在厦门68家主要医疗机构共享。病人的每一项检查、治疗全部数字化,医生可以直接从网上调看,避免了病人转换医院时的重复检查。”据估算,仅这一项每年为市民减少支出超过2000多万元。

智慧厦门的运转并不仅仅局限于政府部门、医疗机构单位间的互通和管理,同时也在日常生活中开放给市民使用,比如电子健康档案系统,不仅由医生通过内部网络查阅,市民也能通过互联网查看到。“现在厦门市民出行时,可以很方便地通过电子站牌查看到公交车实时状态。可以用电脑上网查,可以用互动电视查,也可以用手机查。这是我们整合了7500多辆公交、BRT、出租车的GPS运行数据而建设成的‘城市公共交通平台’。该平台数据无偿地开放给各个应用服务商,比如电信‘爱城市’平台。”童平平说。据悉,电子站牌现在每天收到市民超过30万人次的查询。手机电子站牌已成为厦门智慧城市建设最成功的应用。目前,这个由厦门首创的应用已推广到国内20多个城市。

此外,厦门还是全国首个全市范围内推行车载RFID射频识别应用的城市。童平平说,厦门的机动车现在都有一个射频识别卡,通过在交通路口部署车辆RFID采集器,可获取该路口车辆的通行数据,科学设置红绿灯切换时间,目前效果已开始呈现。同样,对住宅小区和停车场,只要配备相关的软硬件,就可以让车辆无需停车、自动识别出入。

2012年3月,中国电信与厦门市政府合作建设的厦门云计算数据中心正式揭牌。智慧教育、智慧医疗的信息化系统,就将在这个中心运行。在云计算的大背景下,厦门市还将走市场化道路,政府以购买服务的方式建设智慧厦门,既节省资源,又带动产业。据了解,2012年10月,厦门获批成为政务、交通、医疗和教育四个项目的云计算全国试点,厦门政务、交通、教育、医疗智能化水平在全国已经处于领跑阶段。

此外,厦门的地理空间信息系统是全国第一个实现涵盖地面、海域和地下管线的三维全景图。厦门电信正在进行社区网格化建设,等三大信息体系叠加应用推广后,各种信息就可以更直观地在社区呈现出来。

“数据”民生

在近日举办的“2013中国智慧城市年会”上,厦门市智慧城市建设成为国内各大城市中比较领先的案例,而据了解,厦门的智慧城市也已经进入用大数据为民生服务的新阶段。

据介绍,厦门在城市信息化的数字阶段,建设了基础数据库,包括自然人的数据库、法人的数据库和地理的数据库。在应用的阶段,厦门把计算机上的应用搬到了手机上面,而在三网融合的过程中,又把上述应用搬到电视屏幕当中去,代表性的应用包括掌上公交和数字图书馆,

而在智慧阶段,最吸引眼球的是大数据的应用。现在厦门已经把大数据应用在公共卫生管理上面去,建成了可以在厦门市不同医院之间共享的档案。主管部门每天打开大概5万多个数据,通过这些数据的分析,可以及时发现流行病的爆发。人口数据库是融入在地理数库上面的,可以准确的知道爆发在哪个区域,是什么样的年龄段,什么样的性别,这样就大大的降低了公共卫生的风险。在此基础上,2013年厦门准备实施慢性病管理一体化,也就是健康管理。

除了慢病数据库,包括实时的交通流量数据库,新一代的基础设施建设都在延续之中。这些数据都将用于民生工程建设当中,用厦门信息化局局长吴杰的话说,智慧城市的建设要让市民“有感”,能让老百姓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

医学智慧教育篇5

一、城市级智慧医疗发展问题

随着国家“互联网+”发展战略的推进,为城市居民健康提供更优更完善的医疗服务,成为城市发展中重要的发展课题。在进一步强化资源共享与业务协同基础上,不断推进应用模式及商业服务探索与实践,创新智慧医疗合作、服务、运行模式,培育、带动以信息服务为核心的新型智慧医疗产业链,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在城市辐射范围内的合理覆盖,成为提升城市医疗水平的金钥匙。

目前各地在智慧城市的发展中,对于智慧医疗建设方面投入大量资金,医院信息化水平较大提升,但城市范围智慧医疗整体发展缓慢,大部分停留在业务型医疗信息处理阶段,智慧医疗缺乏顶层设计和长远规划,缺乏专业人才和政策落实机制。城市级医疗信息集成水平和应用水平总体较低,在智慧医疗建设中医疗机构对技术开发商依赖程度偏高,由于各开发商技术水平和标准规范存在较大差异,为以后的信息整合和信息利用埋下隐患。智慧医疗推进程度参差不齐,信息共享与交换主要以“点对点”方式开展,城市内各医疗机构信息资源不能有效整合。

二、城市级智慧医疗的发展建议

对于医疗健康领域,“智慧医疗”属于“知识密集型的服务产业”,是一个集自然科学、生命科学与人文科学于一体的特殊服务型领域。具体到城市级智慧医疗,就是解决在城市中如何实现医疗资源供给与需求的长期矛盾问题,最大限度的让市民获得优质的医疗健康服务。

(一)利用“O2O”模式,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

医疗资源包括专家资源、技术资源、设施资源等,在“智慧城市”总体框架内,充分依托城市政务、医疗卫生、民政人社、计生药监和财政等部门信息交换资源,构建医疗影像中心、检验检查中心、药品配送中心和医疗金融服务机构等,实现跨行业、跨领域信息资源互通共享,提供面向城市居民的医疗诊治、社区卫生服务、健康管理、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医疗管理和健康保障增值服务,提升城市医疗资源特别是优质资源利用率和服务能力。

(二)利用智慧城市信息化手段,整合医疗信息资源,改善城市居民就医感受

医疗服务的碎片化和医疗服务信息碎片化一直以来是阻碍智慧医疗发展的重要瓶颈,因此通过加强电子健康档案、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卫生信息网络和居民健康支付网络的建设,逐步建立城市级跨医院的医疗数据共享交换标准体系,用信息化手段,推动医疗体制改革,支持双向转诊服务,使城市居民感受到真正的“医疗惠民、医疗便民”。

(三)在智慧医疗创新价值方面,利用大数据技术挖掘医疗数据资源价值

创新智慧医疗合作、服务和运营模式,通过与商业保险、生物制药、体育健身、专业健康管理、大数据研究机构的合作,充分发挥医疗卫生大数据在智慧城市体系中的应用价值。关注人群健康大数据采集和利用,提高重大疾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能力。

三、城市级智慧医疗的资源整合

当前,中国智慧医疗的发展进入关键时期,行业在高速发展中机遇与挑战并存。对于这个新兴行业来说,如何高效地利用医疗、信息和金融等领域资源,将决定城市级智慧医疗的整体发展方向。

(一)强化移动支付,启动移动医疗的金融商机

移动医疗是智慧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移动医疗技术的发展完善。通过移动医疗技术提供医疗服务中的在线支付将成为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从医疗“一卡通”向医疗“一账通”转变,打通移动支付环节,进而提供完善的后续医疗配套金融服务,将衍生出一个巨大的金融领域商机。

(二)建立信息渠道,实现多方衔接的信用平台

对于中国的大众患者或者消费者来说,医生和患者没有建立实质性的长期一对一沟通的习惯。当患者企图通过移动医疗的方式选择医生咨询时,对医生产生信任是关键问题。建立患者、医院和医生等多方的信息对接渠道,实现解决信任问题的医疗信用平台,真正从根本上解决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

(三)线上线下衔接,融合智慧社区的智慧医疗

医疗优质资源长期集中在大型三甲医院,分级诊疗机制推行缓慢。一方面由于患者的长期诊疗习惯;另一方面,也是由于缺乏社区医疗资源的衔接。从智慧城市整体规划的角度,将智慧社区经济与智慧医疗经济相互融合,正是解决两个领域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四、小结

为了抓住智慧医疗这个面向未来集约、智能、跨界、转型的难得机遇,中国各城市积极结合发展实际,力推智慧医疗与城市管理、社区建设等产业融合,让智慧医疗迸发出无限精彩。

目前,我国智慧医疗产业正处在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期。一方面随着“互联网+医疗”理念的深入,政府在政策及资金方面大力支持智慧医疗产业建设;另一方面居民健康意识提高使得对于智慧医疗的需求越来越大。智慧医疗发展潜力巨大,虽然在具体城市级发展建设中还存在很多方面的问题,但通过总结在各城市发展中的经验和教训,并结合中国实际情况,相信不久的将来,智慧医疗将更好地为城市居民的生活带来方便和支持,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作者单位为南京市信息化投资控股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 孟群,叶强,胡建平,等、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与发展[M]、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4、

[2] 孟群、卫生信息化建设指导意见与发展规划(2011~2015)[EB/OL]、 2010、

[3] 陈敏,武琼,张帧,等、智慧医疗卫生服务的挑战与启示[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13,29(8):597-599、

医学智慧教育篇6

四年一度的世界杯让许多球迷夜不能寐,大规模集中的反常作息和小规律饮食,让资深吃货球迷小赵的肠胃终于发出了警报。想到去医院还得请假挂号,小赵灵机一动掏出手机点开一个App,在“科室/医生信息”界面中将医院所有科室和医生信息稍作浏览之后,他对就诊医生和科室所在位置等信息有了初步的了解。随后点开“专家咨询”界面浏览科室介绍、专家擅长领域等信息,最终选择了向消化内科的专家刘人夫进行在线咨询。一番耐心的讲解让小赵意识到症结所在,当即用App的“预约挂号”功能挂上了传说中“一号难求”的专家号。次日,通过“医院导航”功能的24小时*7路线规划和导航服务,小赵赶到医院的时间尚早,前面还有几十人排队。他利用时间空档使用“周边商户”搜索功能前往附近的超市进行采购,直到App的叫号查询系统发来提示他才返回医院顺利就诊。不久后,小赵就根据检验单号和门诊号通过App主界而的“查报告单”功能在线获取了自己此次就诊的检查报告并保存到了个人中心。经历此番折腾的小赵开始更加关心身心健康,不仅时时通过App查看当天推送的健康资讯、保健知识,而且还转发给身边的病友帮助他们提高疾病防御、防疫、治疗和保健认知水平,这款App也因此在小赵的朋友圈中迅速风靡走俏。

小赵手里的这款“神器”就是银江股份近期推出的移动互联网医院产品之一-“健康宝”App。移动互联网医院不仅是医院对外的形象门户,联接患者心灵的移动窗口,更是广人患者朋友了解医院特色、了解健康知识、在线就诊、在线预约挂号的渠道。如前文所述,这款App目前的功能有预约挂号、化验取单、叫号信息、医院导航,健康资讯/母婴/保健、专家咨询、科室/医生信息以及用户个人中心。也就是说,只需安装互联网医院客户端,就可以随时随地完成预约挂号、查询报告单、诊间结算、咨询等一系列非核心接触性就医行为。

除了健康宝App之外,银江移动互联网的另一款拳头产品“微医院”为传统医疗带来的智慧化变革也不可小觑。医院微信公众号是面向4亿微信用户的服务窗口和品牌推广通道。品牌辐射域将由原来的几十万人或几百万人迅速扩展到几亿人。通过基于微信建立的问答机制,由原来地理局限性极强的区域化服务,向无地理局限的全国性甚至世界性医疗服务转变。其实用的预约挂号、报告单查询、导航等功能可以帮助医院缓解门诊人流压力,实现患者就医分流,降低管理成本,而健康讲堂、智能导渗等实用功能也可以为用户笫一时间提供专业便捷的移动医疗信息服务。

在经营业绩要求高、民营医院不断涌现的今天,医院面临持续升温的竞争压力,患者陷入公众挂号时间、等候时间、缴费时间与看病时间“三长一短”的尴尬困境。运用信息化手段改变医疗资源的物理分配不均,提高救治水平正是我国发展医疗事业的主导方向。同时,随着物联网“十二五”规划的出台,以及各省市地区智慧城市建设规划的实施,智慧医疗将成为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关键要素和最大单元模块。随着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必将为医疗领域的应用拓展出广阔的空间,银江移动互联网医院正是顺应这一发展方向进行的有益尝试。

而银江“健康宝”以及“微医院”问世的现实意义,不仅在于通过就诊流程电子化降低了医院管理、耗材成本,以及对“长短”困境的成功突围,更在于为医疗行业提供了一个向6亿用户展示自身特色和品牌的平台,且品牌影响力不再受时间限制,影响范围也更加广泛。银江移动互联网医院概念的提出为解决各种矛盾提供了有效的方法论,同时以“健康宝”和“微医院”为主打的智慧医疗产品的推广也将对我国医疗领域智慧化变革产生重人影响。可以想见,在不远的未来,移动互联网医院将拓展出更强大的功能,能够像天气预报一样检测并预报医院人流量、24小时贴心服务的客服等等,为科技注入人性化的温度。

易出行:千里之行方寸间由此及彼两指尖

去武林广场的路线堵不堵?客户公司地址偏僻如何抵达?最近的限行信息又有什么变更?前方的路况如何?哪里有空余的车位?今天的交通指数是多少?现在,这些杭城市民经常遇到的出行难题,只需要通过一款Ap p就能轻松搞定。

“易出行”App是银江股份在智慧交通领域的又一重要突破,其以智能终端、卫星定位、移动互联网为核心提供实时路况地图、个性化路况信息定制、周边路况播报、城市交通指数以及行车记录五大主要功能,只有提升城市交通的信息化水平,缓解交通拥堵,提高交通出行效率等现实作用。用户只用下载一个App就能通过“实时路况地图”功能在手机屏幕上直观地了解全城的综合交通状态,“红、黄、绿”三种颜色分别代表某条道路“拥堵、繁忙、畅通”三种状态。“实况导航”iDrive=intelligent&Internet,则是一种基于LBS的互联网驾驶模式,包括周边路况交通指数、前方路况语音提醒、关注道路的路况及时提醒、交通事件(拥堵、事故、管制、施工等)用户上报等功能。另外,“易出行”还能够以数字和图形化方式显示城市总体及各个区域的交通状态,即“交通指数”。用户还可以个性化定制专属的“交通简报”,系统将及时推送用户关注的道路交通信息及状态。最特别的是“易出行”能够将手机瞬间“乔装”成一部行车记录仪并通过摄像和照片记录用户行车过程中的每个瞬间,一款App让手机“一机两用”。除了上述功能,“易出行”还提供了“我的足迹”与“找车位”两大功能。

如果说把“易出行”定义为一款实用App,未免过于简单粗暴。除了功能性作用之外,更重要的是它背后隐含的“反客为主”的交通哲学一促成交通管理模式从“被动控制”到“主动诱导”的重大转变,即用户通过“易出行”实时获取动态交通信息以便及时调整出行时间和出行路线等行为。它折射出的是从人类社会学角度对现代交通管理理念的超越。

银江智域:智慧生活集大成者

医学智慧教育篇7

让市民拥有数字身份

目前,北京市已经基本实现社会保障卡全面覆盖,发放社保卡1317、61万,开通定点医疗机构1921家。社保卡让市民拥有了数字身份,市民可以在家里查询自己的社保信息,在公园、医院、超市都可以刷卡消费。

社保卡服务保障能力不断加强,建成了350个社保卡服务网点,统一PC计算机等硬件设备。建设社保卡呼叫中心,提供7*24小时呼叫服务。同时,建设4个服务站点,提供7*24小时现场IT服务。

此外,北京市建设社保卡自助服务终端,设置社保卡自助服务终端500余套。建设社保卡服务网站,提供新闻、服务指南及各项业务查询功能,促进信息采集信息化进程,从而加快社保卡制作进度。

推进医疗信息化

北京市以网上挂号服务、社区卫生服务和电子病历为重点,提升医疗服务水平。目前,开通了全市医院的预约挂号系统,覆盖72家三级医院,69家二级医院,平均每天提供10万多个挂号量。

北京市积极推广和完善全市统一的新社区卫生服务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全面推广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同时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等9家医院开展电子病历试点,逐步实现电子病历在医院间的共享。通过电子病历,病人的病况等信息实现共享,节省了其就诊时间。

北京市积极建设无障碍门户,为老人、参加及病患人群提供信息化服务。

实现教育信息化

为了加强校园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北京市建成骨干网、区县区域网和校园网三级网络构成的北京教育信息网。目前,16个区县及燕山区域网络中心均实现了与市教育信息网骨干光纤万兆连通。各级各类学校分别建成了校园网,宽带网络进入全部教室。

为了实现教育资源数字化,开展“北京数字学校”工程,将中小学全部科目的课程以视频的形式提供给每个学生。建设了北京教育研修网、北京学习型城市网等一批教育资源网站。加快建设学校数字图书馆,各级各类教育信息资源不断丰富。

北京市还积极建设数字校园管理系统,建成市、区县、学校三级的中小学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小升初、普通高中学生入学资格认定和电子学籍管理工作,实现与全市中考、会考、高考报名系统的数据对接。

旅游服务更加智慧

在旅游服务方面,北京市从行业管理、景区信息化水平等多个方面,提升旅游信息化水平,打造良好的的旅游服务环境。目前,正在建设完成旅行社业务管理系统,实现对旅行社管理、星级饭店评定、景区登记评定等旅游行业服务事项的全程在线办理。

在景区信息化方面 ,试运行“电子门票”,通过手机下载二维码的方式,游客可凭借手机刷卡或身份证进入景区。建立了自助景区导游软件系统,向游客提供集成导游、导览、导购、导航为一体的手机智能终端APP。

为基层文化注入数字化元素

北京市数字图书馆的数字资源总量已经达到268、5TB,可以提供互联网、高清有线电视等全方位的服务。目前,正在搭建图书馆网上数字资源平台,积极建设具有浓郁北京特色的文化精品专题数据库。

北京市大力推动社区数字化建设,已经建设了100个数字文化社区并投入使用。整个数字文化社区资源内容涵盖了300万册电子书1万种期刊、2000种中华文化视频、1万种古籍、2万场讲座及专题视频等。

全面启动智慧社区建设

依托智慧社区,北京市积极推动基层服务模式创新。在智慧社区,居民将可以享受到网上预约挂号服务,能办理低保、退休等政府公共服务,能实时获知极端天气预警、应急避难场所、民防设施地理位置等方面的信息。

作为智慧北京的重要组成部分,2013年底,智慧社区完成首批512个试点建设。其中,东城区建成5个特色智慧社区,西城区在德胜街道、广为街道等区域开展智慧社区试点。西城区建成了139个智慧社区,推广应用虚拟养老一号通、“数字北京”缴费通、“五卡合一”社区服务平台社区商圈网等多项智慧应用。

为了加强智慧社区建设,北京市了《智慧社区指导标准(试行)》,为首批参加试点的智慧社区设定了31条必须实现的约束性指标。约束性指标中,除了对智慧社区的硬件要求外,关注最多的就是老年人的生活起居。智慧社区为居家养老人员,特别是行动不便的独居老人、重度残疾人等提供快速、畅通、安心的紧急救助服务。还为社区60岁以上的老年人、残疾人、病患人群配备电子辅助终端,为老年人提供居家养老信息化服务支持。

加快农村信息化

北京市大幅提升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开辟多种渠道,向农民提供信息服务。农村广播(电话)、有线电视机网络入村,基本实现100%覆盖,部分行政村入户宽带已达20M。

目前,北京市农村信息化体系已经初步建成。依托北京市农村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全方位、综合性信息化管理。此外,还建设了农村社会公共服务事业建设工作平台等一系列公共服务平台。

医学智慧教育篇8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把建构在信息技术上的“智慧城市”从虚拟概念变成触手可及,智慧城市的移动互联网化是深耕智慧城市的趋势,同时也是移动互联网技术公司抢滩的蓝海。中搜网络依托自身成熟的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和云平台大数据,探索智慧城市移动服务载体,了在“互联网+”大潮之下,智慧城市发展五大趋势。

城市生活向移动端转移

订餐、打车、学习、医疗……各种形式的城市生活都可以在手机上实现,移动互联网为中国信息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社会公众正在以越来越便捷的形式获取各种公共服务。移动互联网将“人”与“公共服务”全面连接,大幅提升社会整体服务效率和水平。

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将带动和促进交通、医疗、环境保护、公共安全等城市生活信息化的跨越式发展,对于优化社会资源配置、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模式、提升均等服务水平、实现信息普惠全民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城市政务透明一体化

智慧城市移动化,将要求政府基于移动互联网提供公共服务,以人为单元,建立起居民需要的服务涵盖多个甚至所有业务的完整单。

在地方政务一体化过程中,充分利用大数据、云分析等技术,将城市服务整合成一个统一的公共服务平台。在移动端,电子政务一体化与政府公共数据开放服务,通过建立移动互联网通道,实现政务迅速受理和反馈,甚至在线审批。市民可以通过“行政服务大厅”手机滑动就可以享受行政服务大厅的一站式服务,进行信息查询、在线预约、在线办理。

城市服务将无处不在

教育、医疗、社保、交通等服务项目是城市宜居的核心标准,这些与市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服务更考验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的将来会相互配合,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智能化城市公共服务给市民生活带去更多便利。

医疗O2O、养老O2O、教育O2O、互联网金融、绿色交通等移动互联网最热门的领域,已然搭建起城市公共服务的基本模块。例如基于中搜云平台整合的教育资源开发的移动端学习应用,为市民提供在线学习、随时学习等个性化学习平台。

智慧城市

城市物流转实为虚

商品与服务数字化是实现电商的前提。城市空港、内陆港、保税区等实体商品集散地将利用云平台实现数字化仓储、物流、分销等一系列环节,在物流配送之外添加信息和支付,补足电商体系的铁三角。

中搜云商城正是实现商品数字化的解决方案。在该方案已与上海、宁波、烟台等多个城市的保税区、自贸区合作,将商品汇集在虚拟货物中心,呈现在全国各地手机用户的移动应用上。商品被检索、下单、支付,配送信息跟进等在线购物环节都将以信息流转;仓储、渠道突破地域局限,实现全国范围内货物调配和全用户分销。云商城极大丰富了城市商品品类,加速了商品流动性。

城市产业升级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