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高中作文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写作范文

初中教师个人小结(精选8篇)

来源:网友 时间:2023-08-20 手机浏览

初中教师个人小结篇1

【关键词】义务教育 民族地区 师资配置 均衡发展

教师的均衡配置和发展不仅可以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对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意义。为了解青海省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师资配置现状,推进民族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师资配置均衡发展,本文以天峻县为个案,根据《青海省天峻县教育报表》(2005~2008年)以及对部分学校的调研,对青海省天峻县义务教育阶段的师资配置

现状进行了初步探究。

一、青海省天峻县义务教育阶段师资配置现状

1、专任教师学科分布情况。

(1)小学专任教师学科分布情况(如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2005~2008年以来,天峻县小学专任教师中只有语文和数学教师数量比较充足,而专业英语教师和音体美教师比较缺乏,从而出现教非所学,甚至一人包班、包年级的现象,加重了教师的负担,还影响到教学质量的提高。另外,天峻县的小学基本上使用“双语”教学,但是学校中既懂藏语又懂汉语的教师较少,懂藏语的教师汉语又不是很好,汉语教师又不懂藏语,更稀缺藏汉英三通的教师。而且,县城小学往往比较缺少藏语教师,农村小学主要缺少汉语教师。

(2)初中专任教师学科分布情况(如表2)。

从表2中可以看出,近四年来,天峻县初中专任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不高,除了政治、语文、数学教师比较充裕外,缺少生物化、史地和音体美的专业教师,尤其是缺少专业的美术教师,从2005年到2008年初中还没有一名专业的美术教师。学科之间教师分布很不均衡,教师专职困难,教师所教非学的现状普遍。

2、师生比。

(1)小学师生比(如表3)。

从表3中可以看出,只有县城小学师生比接近标准值,其余各个小学的师生比与教育部的标准值相比还是偏大,小学师生比城乡差异明显。县城的师生比在1∶17左右,而农村的师生比仅为1∶10。相比之下,县城教师资源利用率高,农村教师资源利用率低。

(2)初中师生比(如表4)。

与小学相比,初中师生比从2005年起随着学生的增加而偏小。天峻县仅有的三所初中都在县城,但校际间师生比差距明显,师资分配不均衡。

3、学历结构。

(1)小学专任教师学历结构(如表5)。

由表5可知, 2005~2008年农村专科专任教师占该年专任教师的91、5%、94、7%、91、4%、92、9%,而县城专科以上专任教师占专任教师的88、7%、90、0%、92、6%、97、6%。可以看出,小学师资学历分布不均,城乡差距悬殊。优质教师资源集中在县城小学,农村小学专任教师学历普遍偏低,且教师学历水平忽高忽低很不稳定。

(2)初中专任教师学历结构(如表6)。

从表6中得知,2005~2008年天峻县初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为38、2%、44、1%、50%、52、6%,初中专任教师的学历合格率在不断提高,但天峻县教师学历水平的提高隐藏着更为深刻的问题。教师来源单一,多数教师是通过函授和自考以及各种水平层次不齐的成人考试来提高学历水平,这样提高的学历并没有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带来有意义的变化。

4、职称结构。天峻县从2008年9月份开始,专任教师职称评定按照高级5%、中级30%、初级65%的比例评定。这样的职称评定办法只能是“退一个才能进一个”, 在职称评定上只能是等,打击了教师的积极性。而且,教师的职称实行评聘分离,即中级职称的任职资格证容易取得,但难聘任,有资格却享受不了相应的待遇。这样的职称评定既不利于教师的发展,也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

(1)小学专任教师职称构成(如表7)。

从2005~2008年小学专任教师职称构成情况来看,小学一级以上职称教师人数有较大幅度增长,但农村与县城相比,还有一定差距。高级及以上职称的专任教师的占有情况农村分别为18、75%、32、8%、20%、25%,县城分别为81、25%、67、25%、80%、75%,优质教师资源集中在县城,城乡分布不均衡。

(2)初中专任教师职称构成(如表8)。

2005~2008年初中专任教师中中学高级教师所占比重不断增长,从5、9%提高到28、9%,增长了20多个百分点。但2008年新实行的职称评定,使得初中专任教师职称结构比例将恒定不变,从而影响教师积极性的发挥和专业发展。

5、年龄结构。

(1)小学专任教师年龄构成(如表9)。

如表9所示,天峻县小学专任教师的年龄结构比较合理,小学老中青各占7、0%、69、9%、23、1%,但农村专任教师和县城的相比,青年教师的比例高于县城5个百分点。据调查,农村教师在做出业绩后就能调往县城,所以县城学校的师资力量永远处于“不成熟(农村)――成熟(县城)”的变动中,(不成熟的)年轻教师居多也成为了农村学校面临的现实。

2、初中专任教师年龄构成(如表10)。

2005~2008年,天峻县初中专任教师青中老分别为29、4%、58、8%、11、8%;23、5%、73、5%、2、9%;5、6%、86、1%、8、3%;10、5%、81、6%、7、9%,年龄结构逐步趋向正态分布。但是青年教师比例在减少,意味着年轻教师增加很少,教师队伍更新速度慢。另外,老教师所占比例小,意味着经验丰富的教师少。

6、性别结构。

(1)小学专任教师性别结构(如表11)。

天峻县小学专任教师性别结构配置不合理,性别比例严重失调,县城女教师数量超过男教师数量,农村男教师数量远远高于女教师数量。如2008年县城女教师所占比例为63%,农村女教师仅占28%。农村女教师的缺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女学生的学业。

(2)初中专任教师性别结构(如表12)。

天峻县初中专任教师性别结构比小学要合理,从2005~2008年的性别构成可以看出。主要是因为天峻县的初中分布在县城,农村没有初中,学校相对集中,使得教师性别结构的配置也趋于合理。

二、青海民族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师资均衡配置的对策思考

1、加强对民族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师资配置的政策支持。

(1)财力方面。“增加编制”就意味着增加有关学校的人员经费,否则,只增加人员而不增加经费就会导致教师平均收入下降。教师的培训需要经费的支持,教师待遇方面的问题更需要财力的支持。当地政府应根据经济状况出台相应的财政政策,加大对师资配置的支持力度。

(2)制度方面。首先,教育部门应出台相关的政策,并逐步法制化,如“教师资格政策”、“教师编制政策”、“教师培训政策”、“教师福利政策”、“教师流动政策”等;其次,各种政策应根据各地各校的情况不断完善,而不是一成不变;再次,政策的制定必须取自教师用之教师,才会得到教师的支持,最终促进师资的均衡发展。

(3)信息资源方面。在民族地区,尤其是在农牧区,条件艰苦,信息闭塞,学校信息资源紧缺,学生仅有的知识信息来源全在于教师和学校。因此,学校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发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如“班班通”、“远程教育资源”、“校园网的建设”等,加强和拓宽学校教育的视野,改善教师的信息来源以书本为主、学生的信息来源以教师为主的处境,引进优质教育资源。

2、根据民族地区师资需求多样的现状配置教师。学生数的变动,新课程改革课程门类增加,均会影响到教师的编制。基于此,笔者建议在民族地区调整城乡师生比例标准,适当放宽农牧区的师生比。或者以学校为单位,按照学科设置来配置教师数,以保证学校教育的基本需要。在编制管理上实行管理重心下移,权限下放,让学校有充分的发言权;以学校的教育教学需求来合理配置教师,尤其要加大对农牧区学校教师的配置,并且做到一次性配置到位,彻底解决农村学校缺乏教师和教师负担重的现状。

3、加强师资培训。以县为主,积极探索立足本县的教师培训模式;以新课程改革为主线,融学习、探究、教研于一体的在职教师县域培训模式;坚持全员培训和骨干培训相结合,岗位培训和校本培训相结合,学历培训和技能培训相结合,集中培训和个人自学相结合的培训模式,力求让培训的效果大于培训的形式。在开展培训之前,必须充分了解教师在培训方面的需求,针对不同的需求展开相应的培训,从而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

4、建立教师轮岗、支教制度和设立特设教师岗位制度。教师在县域内校际轮换与交流,解决当前因城乡边远农村教师严重不足,其余缺不能有效调节而造成的教育资源配置不当问题。另外,由于农牧区学校落后的生存环境和教育教学条件,几乎成为优秀教师外流、教师无法补充的“老大难”。为此,建议在民族地区加大设立特设教师岗位力度,由省财政直接设立专项资金,为贫困地区的农牧区中小学设立必要数量的特设教师岗位,确定岗位聘任条件,公开招聘。并鼓励优秀教师长期在农村任教,按照相应的学历、任职年限和职称,除享受国家规定的基本工资待遇外,给予特殊津贴。

当然,教师轮岗、支教制度和设立特设教师岗位制度是基于第一次配置的基础上,对教师配置不均衡的现象展开的二次配置,起到一个补充完善的作用。因而,青海民族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师资均衡配置的关键还在于第一次配置均衡。当地政府根据各地的师资现状,努力做到一次性配置师资到位,再根据不同的情况加以优势互补,最终达到师资配置的均衡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方铭琳、保障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资源配置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07,(10)、

[2]郭安宁、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资源均衡配置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5,(5)、

[3]杨军、现状与对策:西北少数民族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9)、

初中教师个人小结篇2

关键词:初中物理 教学 合作学习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4-0167-01

合作学习是以培养学生创新和健全体格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所发挥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可以促进学生相互交流、开发学生潜在的思维以及自主学习能力。为了将传统教学向现代化教学转变,为了更好的落实新课标的具体要求,必须积极开展新课标下初中物理教学中合作学习的引入,更好的达到教学目标。

1 初中物理合作学习的理解

合作学习是对合作情感、合作认识、合作技能以及合作行为的有机组合。如果缺少其中一个要素就不能称之为真正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以学生间的有效互动为侧重点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上,学生之间的合作是通过教师对于学生小组活动的整合而实现的,通常可以由五到六个人组成一个小组,学生在小组中开展学习活动,并且按照小组整体的成绩获取奖励以及得到老师的认可。

例如:在讲授《声音的传播》一节课时,老师可以用土电话制作的趣味小实验,开展一个小组之间的实验竞赛,从最终的制作速度、制作效果以及合作的默契程度来评价小组的最终成绩。在比赛之前,先让学生明确小组工作,做好材料准备,从而使合作更加具有效率,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与记忆。[1]

2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现状

物理与我们生活联系紧密,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随着新课改的实行,新版的物理教材中知识性和趣味性的图片变的越来越多,从而使得学生与老师探讨与交流的方面更广,答案的不唯一性也越强,带来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越高。但是。教师在教学技巧和能力方面相对欠缺,不能很好的组织合作学习,无法从学生的特点与学习内容的性质出发,只能用最简单的小组形式进行浅显的讨论,这种“合作学习”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以至于讨论环节成为了浪费时间。

例如:在讲授“比热容”这一节课时,教师将“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这一内容作为学生实验,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让学生自己动手,共同研究不同物质的不同吸热能力,但是能真正动手、动脑去思考和操作的学生并不多,多数学生仍然是看热闹,小组报告也由组内成绩优秀的学生代劳,这就反应了教师在组织合作学习方面缺少科学性,花费的心思较少。[2]

3 初中物理教学中合作学习的策略

3、1合作学习中讲求师生互动

为了保证合作学习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有效性,老师不仅要抓住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要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在传统的物理教学中,教师只是一味的采取“灌输式”的知识传授方式,从而忽视了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性。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学生的互动参与,同时也需要老师的引导,才能达到小组讨论的目标。师生之间的互动不但满足合作的需要,而且也会促进师生的关系。

例如:在学习“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这一节课时,老师可以先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实验,在进行实验操作之前,老师先简单介绍操作过程中注意的事项,同时为了提高学生对于天平的灵活运用,物理老师可以预先演示错误的操作行为,这样可以减少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的错误。通过师生互动的关系,可以帮助学生少走弯路,更能精确的达到实验目标。[3]

3、2有效合理分组达到合作学习目的

合作学习主要是以小组的形式出现的,因此,保证小组间的互补性 才能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小组内各成员间的学习成绩、能力方面、家庭经济、社会背景等差异,都会影响最终的效果。组内异质为小组成员内部互相帮助提供了可能,而组间同质又为全班各小组间的公平竞争打下基础,让学生知道每一个人的长处和不足,知己知彼,才能发挥出最大的团体学习优势。

例如:在学习“声现象”的知识点,物理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思考“声音是什么”以及“声音的特征”,由于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同,所以,小组内的讨论结果也会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并且,不同的学生的讨论结果会在无形之中给其他学生带来启发。[4]

3、3合理评价是对合作学习的反馈

学生合作学习的成功在于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必须充分发挥各个小组成员的最大潜能,整体目标达成的同时,实现个人目标。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时要把学习过程的评价和学习结果的评价相互结合,对小组的评价和对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相结合。因此,为了激发学生对于物理学习的主动性,有必要注重合作时的科学评价,注重评价方式的多样性,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例如:在讲授“摩擦力”时,对合作学习评价。评价小组成员是否分工明确、分工是否与本次实验的个人能力相结合,每个成员参与各自任务的积极性,最后看通过探究是否得出影响摩擦力大小的有关因素,这些方面都合乎情理,则给予小组满分鼓励。再如:学生在以小组的形式进行电路链接的实验时,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电路知识的积极性,物理教师应该采取多样式的评价方式,让小组在相互评价的过程总结自己的学习经验。通过合理的评价,可使学生对小组学习中某些恰当的方法和结论进行巩固和强化。[5]

4 结语

总之,合作学习是物理教学中一种新的教学、学习的策略,是很多教育学者以育人为最终目标、探讨如何让全体学生参与全过程的一种尝试。只要物理老师做到课前精心备课,经过周密的组织、合理评价等程序后,合作学习就会在物理教学中进行的有声有色,吸引学生高效的投入,达到物理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陈红、新课标下初中物理教学中合作学习的引入[J]、学科教育,2011(12):194-194、

[2]李华、提高初中物理教学有效性的方法[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6):124-125、

[3]柯宝玲、新课改理念下合作学习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阅读,2011(12):97-97、

初中教师个人小结篇3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初中美术;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2-0198-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22、129

初中美术课是初中阶段的重要课程,是对初中生进行美育教育的主渠道,为促进初中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小组合作学习作为初中美术教学的有效教学手段之一,在日常教学中得到了广大师生的赞同和好评,通过小组合作可以让初中生养成正确的美术观念,提高对美术的重视程度,促进初中生养成良好的美术学习习惯,最终形成终身学习意识。但是,很多初中美术教师在运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存在误区,造成初中美术课堂教学困难重重。下面,笔者根据自己的实际初中美术教学经验,通过分析初中美术教学应用小组合作存在的误区,进而探讨如何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初中美术教学效率。

一、初中美术教学应用小组合作存在的误区

(一)不注重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质量

许多初中美术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理解不透彻,错误地认为要尽可能多的应用小组合作,以促进课堂教学氛围的提升,却并没有认识到小组合作学习缺乏质量。只有数量而没有质量的初中美术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并没有实际的意义。初中美术教师设计的小组合作有时候具有随意性的特点,根据教师的个人意愿设置,造成初中生的注意力不集中,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还有一些美术教师课堂教学节奏过快,初中生还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美术教师就已经开始进行总结了,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得不到应有的锻炼和启发,从而对美术课堂失去兴趣,给人一种浪费时间的感觉。

(二)美术教师课堂参与度低

在日常教学中,许多初中美术教师课堂参与度低,完全让初中生在小组中学习,缺乏必要的监督和指导,造成小组合作效率偏低。而且,美术教师给小组布置的任务过于复杂,与初中生的实际水平不相符,初中生的美术能力得不到有效的锻炼。同时,在小组合作中还存在一种现象,那就是小组中只有上等生在忙碌,其他水平的学生大多处于观望的地位;爱发言的学生得到锻炼,不爱发言的学生得不到锻炼。美术教师只关注上等生的成长情况,对于下等生的重视程度不够,长期下来就形成了严重的两极分化。美术教师如果不具备正确的教学观念,那么美术课堂很难具有实效性。

(三)对初中生的小组分工不明确

在一些初中美术课堂上,美术教师对初中生的了解不充分,没有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也没有根据初中生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思维活跃程度、性别等进行合理调配,结果使小组合作效率低,小组成员分工不明确,美术教师没有坚持“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造成小组内的初中生能力发展不均衡。初中美术教师过分注重课堂分组效果,而忽视了对小组分工的指导,使美术教师布置的任务不能及时有效的完成。很多学习小组没有进行及时的人员调换,往往是为了合作而合作,使小组合作华而不实。同时,美术教师对于小组的评价不科学,缺乏必要的激励措施,不能激发初中生的学习兴趣。

二、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初中美术教学效率的策略

(一)正确认识小组合作学习,体现小组合作的优势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之一,初中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初中生进行积极的交流和互动,积极引导初中生进行小组合作,使小组合作发挥作用,体现小组合作的优势。比如在讲向日葵时,要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初中生体验不同的色彩及色调给人的感受,让初中生尝试运用色彩来表现不同的情感,抒发内心的感受,建立美术、音乐、文学间的联系,实行跨学科研究性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我把初中生分成不同的小组,然后给学生欣赏凡・高的《向日葵》作品,让他们在欣赏之后进行小组讨论:“凡・高在用笔、用色等方面都很有特点。他为什么要这样用呢?”经过讨论可知:色彩作为绘画表现的手段对人的视觉情感会产生刺激作用。向日葵用响亮的黄色和奔放有力的笔触,把绚丽的色泽、饱满的轮廓描绘得淋漓尽致。从画中我们会强烈感受到凡・高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

(二)美术教师要坚持指导和评价

在初中生进行小组合作时,美术教师要给予合理的指导和评价,促进小组成员保持高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的自信心,经常性地参与到初中生的合作学习中,给他们提供帮助,形成一种师生互动的合作范围。传统的初中美术课堂评价较为单一,教师通常应用“你们小组表现很好”“你们小组不错”等话语进行评价,无法激发初中生的学习兴趣,长此以往容易造成初中生对美术课堂失去兴趣。在学生小组合作结束后,美术教师还要给予初中生合理的评价,关注个体差异,促进共同提高。比如为了锻炼初中生的审美能力,我在美术课堂创设了生活化的小组合作情境,并用电子课件展示了几组材质不同的餐具,包括不锈钢、塑料、再生纸、陶等。假设每个小组的初中生是不同公司的采购员,说出自己公司会采购哪种材质的餐具并说出理由。然后,我引导初中生谈一谈购买生活用品时应如何进行选择,告诉初中生设计艺术是为生活创造的艺术,要不断提高对设计艺术的认识。

(三)合理分组,明确小组成员的职责

初中美术新课程标准提出:初中美术课要改变单纯以学科知识体系构建课程的思路和方法,要根据初中生的实际情况和个性特点合理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提高初中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互助能力。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初中美术教师必须为每个小组进行合理分工,让每个学生都全身心地参与到小组合作中,并且发挥主动作用。在小组中选出组长、副组长、记录员等职位,确保小组合作正常运行。教师还要定期为小组进行人员调换,使每个小组都具有活力和动力。每个初中生都希望得到美术教师的评价和赞美,因此,我在日常教学中会针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鼓励,最终使小组成员实现优势互补。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美术课堂的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只有经过初中美术教师不懈的努力和探究,美术课堂教学才会逐渐走向成熟。

参考文献:

初中教师个人小结篇4

关键词: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教学方式;合作小组;学习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6-273-01

随着社会对复合型全面发展人才的需求量增大,变革传统教学方式、将合作学习理念引入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已是势在必行。基于此,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应在坚持自主思考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的原则上以合作探究为有机载体,以讨论或实验为手段,加强小组深入合作探究,在培养学生合作精神与创新思维的基础上,构建高效的初中物理课堂。

一、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1、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初中物理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用合作小组学习的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求知欲望。兴趣是学生最好的教师,只有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课堂积极参与性,从而提高初中物理教师的教学效率。同时合作小组的学习方式,不仅能够带动学生在合作中共同进步,还能培养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以营造一个温馨的学习环境。

2、有助于打造高效率的物理课堂。课堂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因此,在进行初中物理的课堂教学中,为提高物理教师的教学效率,首先要打造一个高效率的课堂氛围。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因此,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对于营造物理课堂的教学氛围是必不可少的,只有不断地提高小组合作的学习理念,才能使初中物理课堂更具趣味性。

二、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现状探究

1、过分注重合作学习,忽视了自主探究。随着合作学习理念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广泛实施,多数教师都认识到了合作学习的重要作用,并积极将其引入课堂教学之中。但部分教师没有真正理解合作学习理念的内涵,将小组合作学习错误地理解为以小组为单位的共同学习,而忽视了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思考、学习与探究,未充分体现合作学习的多层次性,与倡导运用多元化的学习方式灵活组合的高效课堂理念背道而驰,不利于物理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学生的主体性尚未得到充分体现。

2、过分注重合作形式,忽视了学习实效。在当前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小组合作学习实施中,过分重视对小组合作形式,如组长主导、组员协同形式,小组共同攻克形式以及组内学习研讨形式等,而没有从学生的实际以及如何提高学习实效性出发,充分开发与利用小组合作学习中动态生成的学习资源,不利于物理教学实效性的提升。加之,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碍于就近分组的局限,在分组过程中未充分重视“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高效课堂中平等学习原则未得到彰显,合作学习实效未得到充分突出。

3、过分重视合作过程,忽视合作评价。在物理课堂教学的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片面重视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而对合作学习的评价还不到位。尤其是对小组合作的成效进行评价时,缺乏以集体为基础的评价,从而使部分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态度受到严重影响,不利于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加之合作学习评价标准单一化,过分注重定性评价,而忽视了定性与定量的有机结合,未全面体现高效课堂下倡导的“质性评价”理念。

三、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策略

为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效率,因此,初中物理教师一是要对合作小组学习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二是尽可能的优化合作小组学习的结构。三是在做好充足的准备之后,物理教师要充分发挥其组织能力,以便于促进小组学习的发展。四是完善评价机制,实行优胜劣汰的评价机制。

1、采取科学合理的方式划分学习小组。初中物理教师在划分合作小组的过程中,要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有着自身独特的特点。因此,在划分小组合作学习的时候,物理教师要考虑到各方面的因素,因材施教,从而实现科学的划分方式。例如:某个班有 60 名学生,因此,在划分的时候,物理教师不仅应按照物理成绩进行划分,还应在划分的过程中考虑到学生的综合能力。由于初中物理的课堂教学中注重的是实验教学,因此,物理教师要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从而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同时,在合作小组的管理过程中,物理教师可以采取轮流制的管理制度,这样的管理方式不仅能提高合作小组的学习能力,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管理能力的发展。

2、完善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目标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水平,因此,初中物理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教师的教学水平决定着学生的学习能力,基于此,初中物理教师明确学习目标是必要的。同时,物理教师在完善教学目标的同时,要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对于物理教材中一些不适合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内容,要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实现教学的全面法发展,以便于培养高能力的物理人才。

3、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构成互赖关系物理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共进退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小组的荣誉就是个人的荣誉,要培养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奉献精神。只有将小组成员之间达成互相依赖的关系,才能发挥出团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作用。例如:在对欧姆定律的学习过程中,物理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在实验中总结经验,经过学生共同的认证分析,从而总结出欧姆定律

四、结语

在初中物理的课堂教学中,更重视的是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因此,在物理教学的课堂中应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有助于帮助学生取长补短,实现资源的共享化,从而促进初中物理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初中教师个人小结篇5

关键词 农村 初中教师 一般教学效能感 个人教学效能感 教学能力

近年来,我国农村的教育状况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但整体发展水平仍然较低。面对相对简陋的办学条件及繁重的升学压力,农村初中教师承担了巨大的压力与责任,越来越多的研究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1]。学历层次不高及接受正规教育不足是阻碍农村初中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客观事实。如何在现有条件下,充分调动农村初中教师的教学热情、提升教学积极性、主动提高教学能力,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影响农村教育质量的关键问题。

部分学历符合要求、工作态度也很好的农村初中教师,其教学能力却低于应该达到的要求;教龄相同、学历相近、工作态度和责任心相似的农村初中教师,其教学能力表现却差异明显。教学能力是否受到其主观情绪的影响?影响方式如何?根据动机理论,当个体相信自己有能力完成某项活动时,会产生较高的“自我效能感”,并会去进行并完成该项活动。基于自我效能感理论,本文旨在研究农村初中教师教学效能感对其教学能力的影响,从而探索提高农村初中教师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相关理论与研究假设

1、教学效能感

Bandura认为,个体对自身能否使用其所具有的技术与能力进行某项工作行为持有一种自信及期望,这便是“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能够促使个体主动地从事该项工作[2]。顺承自我效能感的解释,Gibson & Dembo提出,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自身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一种推测与判断,表达了教师对其教学行为的一种自信与期望[3]。教学效能感由一般教学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两个方面构成。一般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教学活动影响学生发展方向与程度等教育问题的一般见解与判别;个人教学效能感则是指教师对其完成教育任务的能力的自信与信念[4]。研究普遍认为,教师教学效能感能够影响教师的工作情绪及努力程度,影响教学活动中的经验总结与主动学习,进而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5][6][7]。

2、教学能力

一般认为,承担教育教学工作不仅需要教师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求具备一定的教学能力。《教育学大辞典》指出,教学能力是指教师为达到其教学目标,从事并完成教学活动的技能与才干[8]。一般情况下,教学能力由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处理教材能力、知识获取能力、课堂组织能力、师生交往能力、应变能力等几个方面构成。教学能力的心理学基础是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个性心理特征,并通过一定的教学方式体现,是决定教师能否有效进行教学活动的保障。当教师达到必需的智力和知识水平后,以表达能力、班级组织能力、师生交往能力等为表征的教学能力与教学效果正相关[9]。在素质教育大力推行以及新课标的要求下,教师教学能力对于学生知识习得与素质培养至关重要,逐渐引起关注。新时代的初中生虽然对教学能力的认知并不十分清晰,但也十分关注其各科教师的教学能力。学者的调查与研究表明,农村教师的教学能力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如何提高农村教师教学能力是一个重要且紧迫的课题[10]。

3、教学效能感对农村初中教师教学能力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一般教学效能感较高的农村初中教师对学生发展问题持有的正确看法与判断,能够从解决教学实际问题出发,准确地将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发展结合起来,能够将知识的传递与学生的接受紧密相联系,并能够正确处理与学生的交往。相比而言,一般教学效能感较低的农村初中教师则忽视学生的发展,机械地进行课堂讲授,习惯于“填鸭式”教学,不善于进行教学总结与教学反思,对教学抱有应付任务的心态[11]。据此,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

H1a:农村初中教师的一般教学效能感越高,其语言表达能力越高。

H1b:农村初中教师的一般教学效能感越高,其处理教材能力越高。

H1c:农村初中教师的一般教学效能感越高,其知识获取能力越高。

H1d:农村初中教师的一般教学效能感越高,其课堂组织能力越高。

H1e:农村初中教师的一般教学效能感越高,其师生交往能力越高。

H1f:农村初中教师的一般教学效能感越高,其应变能力越高。

个人教学效能感较高的农村初中教师相信自己有充分的能力完成教学活动,并相信自己可以实现对农村初中生的人格塑造。在这种自信与信念的指引下,个人教学效能感较高的农村初中教师的职业倦怠感较低[12],面对困难更愿意付出努力,积极探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同时,善于完善语言表达能力及应变能力,并积极组织课堂教学,积极与学生展开课内与课外互动。相比而言,个人教学效能感较低的农村教师的情绪倦怠和人格解体的水平较高[12],在教学工作中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容易紧张,不敢与学生交往,并且不能联系社会实际处理教材及组织课堂教学。据此,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

H2a:农村初中教师的个人教学效能感越高,其语言表达能力越高。

H2b:农村初中教师的个人教学效能感越高,其处理教材能力越高。

H2c:农村初中教师的个人教学效能感越高,其知识获取能力越高。

H2d:农村初中教师的个人教学效能感越高,其课堂组织能力越高。

H2e:农村初中教师的个人教学效能感越高,其师生交往能力越高。

H2f:农村初中教师的个人教学效能感越高,其应变能力越高。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数据收集以辽宁省鞍山市岫岩满族自治县内的农村初中教师为研究对象。岫岩满族自治县近年来全面落实素质教育,教师师资水平不断提高,教育质量稳步提升。全县各乡镇共有初中21所,专任教师1300多人。本研究针对每所初中发放问卷15份,共发放问卷315份。回收问卷241份,其中无效问卷49份,有效问卷192份,有效问卷回收率61、0%。

2、研究工具

测量量表以成熟量表为蓝本,根据农村初中教师实际情况稍作文字调整。教学效能感的量表借鉴俞国良、辛涛和申继亮对教师自我效能感的测量量表,由一般教学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两个方面构成,共27个题项,其中一般教学效能感10个题项,个人教学效能感17个题项。

农村教师教学能力的量表借鉴李洪天和孙永红对中学教师教学能力的测量量表,共6个方面,包括语言表达能力、处理教材能力、知识获取能力、课堂组织能力、师生交往能力和应变能力,每个方面各4个题项。

为了避免其他无关变量对农村教师教学能力可能的影响并最终影响本研究中变量的因果关系,我们控制了人口统计学变量,如年龄、性别、学历和教龄。

3、信度与效度检验

统计分析发现,每一个维度的信度值均在可接受水平0、7以上,说明本研究所用的量表内部一致性较好,符合信度要求。另外,每一个维度的KMO检验均不小于0、6,且每一个题项的因子载荷均大于0、6,表明本研究所用的量表符合效度要求。

三、研究结果

为了检验本研究提出的研究假设,本研究运用逐步回归分析模型对数据进行分析。数据分析依靠SPSS18、0软件完成。回归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M1、M3、M5、M7、M9、M11为基础模型,分别以教学能力的不同维度为被解释变量,以控制变量为解释变量。可以看出,随着年龄的增长,农村初中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处理教材能力逐渐增强;女性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处理教材能力、知识获取能力、课堂组织能力、师生交往能力和应变能力均显著强于男性教师;随着教龄的增长,农村初中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处理教材能力、课堂组织能力、师生交往能力和应变能力逐渐增强;学历的高低仅显著正向影响农村初中教师的知识获取能力。

在相应的基础模型上,将教学效能感引入解释变量,形成M2、M4、M6、M8、M10、M12共6个解释模型。由这6个模型R2的变化可以看出,将教学效能感引入模型之后,模型的解释能力均显著增强,说明教学效能感能够积极影响农村初中教师的教学能力。具体来看,一方面,一般教学效能感显著正向影响农村初中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处理教材能力、知识获取能力和师生交往能力,但对课堂组织能力和应变能力的影响并不显著,假设H1a、H1b、H1c、H1e得到验证,H1d和H1f没有通过验证;另一方面,个人教学效能感显著正向影响农村初中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处理教材能力、知识获取能力、课堂组织能力、师生交往能力和应变能力,假设H2a~H2f均得到验证。

四、结论与讨论

1、研究结论

(1)一般教学效能感对农村初中教师教学能力不同方面的影响各不相同

一方面,对教育问题的正确看法积极影响农村初中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处理教材能力、知识获取能力和师生交往能力,其中,对师生交往能力的影响最大。对学生教学的正确理解,使得农村初中教师更能够理解学生到底需要什么,最主要的体现于师生交往效果的提升;对相关问题的正确看法,促使农村初中教师积极甄别教材、广泛涉猎课外知识,用学生能够接受的“措辞”传授书本知识。可以说,对教育问题的正确看法是农村初中教师教学能力的基本保障之一。

另一方面,一般教学效能感对农村初中教师课堂组织能力和应变能力的直接影响并不显著,这与本研究所提出的假设相悖。一般教学效能感对课堂组织能力和应变能力的影响可能是间接的,需要通过一定的机制。课堂教学的组织及对突发问题的解决是经验累积的结果,这不仅需要对教学的正确看法,还需要不断的经历、总结和历练。

(2)个人教学效能感对农村初中教师教学能力不同方面均影响显著

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可以看出,农村初中教师在教学方面的信念与自信积极影响其语言表达能力、处理教材能力、知识获取能力、课堂组织能力、师生交往能力和应变能力。这一结论为已有研究提供了进一步的实证证实。对所从事行业的信念,有助于当事主体端正工作情绪,减少职业倦怠感,积极应对教学中出现的突发状况。最为主要地,这种信念和态度有助于农村初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总结经验教训,体味学生的内心世界,将知识的传授变为信息的交流、人格的培养与能力的提升。

2、相关启示

本研究证实了教学效能感对农村初中教师教学能力的积极影响,这对教学活动的开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为了促进农村初中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实施。

(1)教师方面

首先,要树立科学教育观,持续学习并掌握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在教学活动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并加以发展与提升;其次,要通过听课、观摩及助教等形式,积极学习并借鉴其他教师的教学经验,提高教师的自我认知[13];第三,要积极探究学生的内心世界,要注意随着时展学生的诉求与心理的微妙变化,构建从学生的视角看待教学的观念[14];最后,要不断地进行教学总结与教学反思,改进教学方式与手段,让“填鸭式”教学远离学生。

(2)学校方面

首先,学校应该建立并执行合理的管理制度和规则,规范教学活动;其次,积极为教师提供参加培训与进修的机会,为教师职业发展及实现其自身价值提供条件[15];最后,大力完善校风建设,提高农村初中教师的工资水平和福利待遇,消除农村初中教师在生活上的“后顾之忧”,进而促使其能够有充足的精力投身教育事业。

(3)国家政策方面

首先,国家应该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政策支持力度,大力通过免费师范生计划、硕师计划、特岗教师等支持政策,为农村中学培养并提供优秀教师资源;其次,提高农村教师的福利待遇,解决“当教师不如当小工”的困扰,降低农村教师的生活压力[16];最后,加大“国培计划”“省培计划”的培训范围与培训力度,更新农村教师的教育理念,提升教学效能感,进而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3、研究局限与展望

受限于各种条件,本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一方面,基于便利原则,本研究的调查样本为某一个县的农村初中教师,这可能影响研究结论的普适性,大数据下相关问题的进一步剖析是大势所趋;另一方面,本研究对相关问题的测量均采用教师自评的方法,尽管在题项的设计及语言组织方面尽力控制,并且相应统计指标也认为同源误差在可接受范围内,但同源性误差仍可能存在,采用互评方式对相应问题分别调查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

本研究验证了自我效能感对农村初中教师教学能力的积极影响,并为后续研究提供了一些思路。一方面,对农村初中教师教学能力产生影响的因素有很多,教学效能感仅是个体特征的一个方面,未来可以考虑从不同侧面考查农村初中教师教学能力的影响因素,如职业压力、社会支持等;另一方面,自我效能感对农村初中教师教学能力的影响可能存在某种路径和机理,也可能受限于某些环境变量的影响,未来可以考虑相关中介变量和调节变量的探索与研究。

参考文献

[1] 郭浩、农村贫困地区初中教师压力之现状、成因及疏解[J]、教育探索,2007(6)、

[2] Bandura A、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 and action:A social cognitive theory[M]、NJ:Prentice-Hall,1986、

[3] Gibson S,Dembo M H、Teacher efficacy:Aconstruct validation[J]、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1984(4)、

[4] 俞国良,辛涛,申继亮、教师教学效能感结构与影响因素的研究[J]、心理学报,1995(2)、

[5] Weisel A,Dror D、School climate,sense of efficacy and Israeli teachers’attitudes toward inclusion of students with special needs[J]、Education,citizenship and social justice,2006(2)、

[6] Guskey T R,Passaro P D、Teacher efficacy:A study of construct dimensions[J]、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1994(3)、

[7] 王国良、国内高校英语教师教学效能感实证研究回顾(2008-2013)[J]、教育评论,2014(4)、

[8] 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

[9] 罗树华,李洪珍、教师能力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

[10] 王爱玲、关于欠发达地区农村小学教师教学能力的调查[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2)、

[11] 高华,陈晓铖、自我效能感:新教师教学成长的内驱力[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2(1)、

[12] Chwalisz K,Altmaiec E M,Russell D W、Casual attributions,self- efficacy cognitions,and coping with stress [J]、Journal of Social and Clinical Psychology,1992(4)、

[13] 刘小先、农村中小学教师人格特质及其对教学效能感的影响[J]、教育导刊,2013(4)、

[14] 刘冰,程琳、基于知识生成视角的教师倾听能力的缺失与重建[J]、教育教学论坛,2013(46)、

[15] 李佳佳,李瑛、农村教师教学效能感现状与学校组织氛围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7)、

初中教师个人小结篇6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合作学习;应对策略

一、引言

随着新课标的颁布及实施,初中语文教师越来越重视对合作学习的应用,且应用成效显著,但合作学习的应用过程也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为此,本文结合新课标的要求,浅析初中语文课堂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以培养初中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初中语文课堂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

初中语文课堂合作学习是把学生划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并以学生小组讨论为主及教师引导为辅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完成学习目标及互助完成学习任务,以此提高初中学生学习语文的效率。初中语文课堂合作学习的应用时间较短,且遭受到的阻力较大,因此实践过程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小组合作过于形式化,即教师未能准确理解小组合作的目的。尽管多数初中语文教师所采取的小组合作方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实际教学效果却不理想,原因是此类小组合作形式未把握好教学的重心,并使学生的注意力被分散,从而使初中语文课堂教学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课堂提问针对性弱。课堂提问作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常见方式,对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及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初中语文课程合作学习过程,教师的提问包含着过多的主观观点,且所提问题与教材的关联性较弱,如此定会增加学生理解问题的难度,并最终影响到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

(三)合作形式吸引力及创新性弱,而该问题多由教师创新意识差或创新能力低所致,亦或说教师尚未准确理解合作学习的真实意图。多数初中语文教师长期仅采用一种或两种教学形式,如此虽然实施起来难度较低,但会降低学生对合作学习的积极性。

三、初中语文课堂合作学习问题的应对策略

结合初中语文课堂合作学习问题的表现形式及成因,本文认为必须从下列方面进行改进。

(一)明确教学目标。课前备课结果,教师必须明确“四个什么”,即学什么、了解什么、掌握什么及什么程度,且教师必须明确每堂课的情感目标、知识目标及能力目标。课前,教师应为每一个学生准备一份设有活动方案及教学目标的导学案,以引导学生查找问题的答案及完成规定的任务。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应按表3-1设置教学目标。

表3-1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目标的设定

(二)合理设计活动方案。初中语文课堂合作学习的前提是按5人~6人的标准把全班同学分成小组,如此经小组的集体互动来协作完成教师安排的学习活动。合作学习旨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合作能力。互动方案应四部分:1、情境创设,即以展示背景资料的方式引出被学生们所熟知的谜语、歌谣或生活常识等,以此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创作背景或课文的中心意思。例如,《荷》的讲授过程,教师可以以猜谜语的形式带学生们融入课本内容。2、活动过程,即以设计活动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及小组的合作能力,此乃课堂教学最为核心的部分。课堂教学活动过程所采取的教学方式应结合课文的内容而设定。例如,教师围绕预设的教学目标提出多个问题小组成员分别领取一道题目各个同学先就自己领取的问题进行思考,并找出问题的答案各小组推举一个或两个答案较好的问题进行全班解答教师就学生的答案进行归纳总结。3、课堂自测,即对本课所学的内容进行复习,以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及时巩固,亦或对相关新知识进行拓展延伸。自测的内容应与课文的大纲要求相关联,且应重点强调学生对文中字词或文章体裁的掌握。例如,教师列出的是与新闻相关联的自测题,以帮助学生掌握新闻的结构及特点等。4、课堂小结,即对课堂讲解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及对课堂活动进行点评。该阶段由学生或教师或师生共同完成。

四、结束语

初中语文教学过程,合作学习的应用对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即具体从下列方面对初中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开拓学生思维及启发学生智力,以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的效率及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优秀的人格品质及团结合作的精神。可见,合作学习的应用对提高初中语文课堂的实际教学效果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徐亚、期待一片新气象――初中语文课堂合作学习初探[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6):110-110,159

[2]王美菊、试论初中语文课堂学习中的合作学习[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11):46-47

[3]常元伟、深化初中语文课堂合作学习的方式方法[J]、教育教学论坛,2012,(27):133-134

[4]席进凤、三人行,必有我师――浅谈初中语文课堂的合作学习[J]、青海教育,2010,(5):20

初中教师个人小结篇7

【关键词】留守儿童;课改理念;初小衔接;学法指导Discussed shallowly the countryside “slightly rises at the beginning of” mathematics study instruction

Tang Nengwu

【Abstract】As the saying goes, the poor far from town range has the evil person、 On its reason, does not have the culture, does not understand the law、 Is also specially some remaining behind to take care of things child separates a generation of guardian, does not take student’s study, follows not to attend class changes the idea the request, causes by own elementary school graduate does not have in the summer vacation any pressure and the work——for instance after the junior middle school the independent viability raise and so on; Could the junior middle school teachers pass how safely “slightly rise at the beginning of” this “to be weaned the time”, to mathematics, the research method instruction is important, presently discusses that several spots dug see as follows、

【Key words】Remaining behind to take care of things child; The class changes the idea; Lower primary school engagement; Research method instruction这么说吧,我们学校是一所偏远的农村初级中学,留守儿童约占百分之八十,小学毕业后无任何压力和作业;我是2011级1班的班主任,任该年级两个班的数学课,而我二十几年的教学“功德”在学校和社会上应该是公认的,以致本班新生严重“超载”,原因种种;但学月考试后,也有不少家长(有长辈、朋友、学生等)致电于我,有直接的、有委婉的甚至埋怨:我的乖乖在小学班上数学成绩很好,经常是九十几分和一百分哟,而现在……,够得解释,有时很想生气,但考虑到学生是无辜的。这个问题引起我深思,教法应该是没大的问题,因为自己也在不断学习、改进、创新,并结合了现代教学手段“多媒体”进行教学,那就可能是学生的学法出了问题。后来通过指导学生学习,改进学生小学的学习方法,从多方面包括用“数学美”等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本期从学生上课的面部表情和做的作业都能看出,他们已经进入了初中的学习状态,安全地度过了“小升初”这个“断奶期”。

随着教改的不断深入,重视教材教法的改革与创新,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但是,对于“小升初”学生数学学法的指导与培养,往往重视不够,甚至忽略了,以至使一些学生感到数学抽象枯燥、难学,失去学好的信心,而让一些数学老师那么有市场,连假期都耍不成。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也明确提出,基础教育的任务不应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学会学习并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而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并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辅助者,就必须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实践证明忽视了“学”,“教”就失去了针对性。教学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方态度和方法,我的每个学生都知道我的座右铭是,边学边问、动脑动手。特别是我们这类乡村老教师,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自己。

学法是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学法的形成依赖于学生的学习实践和对学习规律的科学认识。因此,用素质教育的学习观分析学生正确学法的形成和发展,用素质教育的教学观探索和创造学法指导的策略和艺术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切实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和研究是现代教育理论和实践是教育工作者共同的心声。

现代教学观认为,教学过程的实质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个体的认识和发展的过程,教学活动的本质是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学的目的不仅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掌握获取知识和技能的方法,形成优良的素质,正所谓“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从这个意义上说,学会如何学习,掌握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比学会具体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

我校是一所普通的农村初级中学,“留守儿童”多,监护人对孩子的教育管理缺少有效的方法指导,对孩子的个性发展缺少持之以恒的有效关注,对孩子的健康成长缺少一种深厚的动力输出,多重重担就落在老师身上。这里仅对“小升初”数学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指导方法谈几点拙见。

1教师方面

教师钻研教材多,研究教法多,而研究学生的思维活动教少,因而选择适合学生认知过程的教法也少。特别是七年级新生,在小学阶段学习科目少,知识内容浅,并多以教师教为主,学生所需的学习方法简单;愚以为初中教师应到小学毕业班去听课,应与时俱进,设法做好“初小衔接”的过渡。

2学生方面

存在的问题:

(1)中学数学的课程难度加大,有质的飞跃,没读初中就听说数学难,有很大的心里压力。

(2)中学的课时密度增大,从早到晚都有课。

(3)中学的教法有别于小学。中学更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学习的成分逐渐增多。小学阶段学习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即可,但在中学,除了完成课内老师布置的作业之外,还有许多继续发展的余地,这就需要学生有一定的自觉性、主动性。

指导方法:

教师要指导学生作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要拥有一棵平常心,认识到困难、压力的存在是正常的、不可怕的。要意识到,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困难,才有了锻炼自己、提高自身素质的好机会。惊慌失措、急躁埋怨,只能适得其反,不利于自己尽快适应中学生活。

(2) 注意转变学习观念,积极适应中学老师的 教学方法,尽快找到适合自己的新方法。现实生活中,经常发现这样的情况,在小学学习成绩不错的学生,进入中学后却越来越差。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学生本人在小学自我感觉挺好,进入中学,不注意面对具体问题分析,老是照搬小学的学习方法,殊不知,到了中学,情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材、教法在不断变化,而学生的学习方法也要变,要跟上老师的步伐。尤其是当老师的教法不称心的时候,更要主动去适应老师,而不能盲目猜测,甚至抵触。 (3)抓好学习的主要环节,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的方法有很多,比如:预习、听讲、复习,但无论什么方法,万变不离其宗:关键在落实。一般来说,凡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学生,都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3知识方面

存在的问题:知识出现了飞跃,数发展了,其范围扩大了,代数、几何中把汉语意思翻译成数学语言和图形以及数形结合的思想都很吃力;小学练习运算能力的时间多、逻辑推理能力少,特别是方程很多学生都还用小学老师教的算式思考问题,答案简单,没有简短的文字叙述。

小学数学教材内容通俗具体,而初中数学学习内容较为抽象,多研究字母表示数,方程及图形的变换,它不仅注重计算,而且还注重简单的证明,这与小学相比增加了难度。在小学,由于教学内容少、课时较充足,因此,课容量少、进度慢,对重难点内容均有充足时间反复强调;对各类习题的解法,教师有时间进行举例示范,学生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巩固。而到初中,由于知识点增多,科目多,灵活性加大,课容量大,进度快。这也使初一新生不适应初中数学学习,进入中学后,科目增加、内容拓宽、知识深化,尤其是数学从具体发展到抽象,从文字发展到符号,由静态发展到动态,学生认知结构发生根本变化。加之一部分学生还未脱离教师的“哺乳”时期,没有自觉摄取的能力,致使有些学生因不会学习或学不得法而成绩逐渐下降,久而久之失去学习信心和兴趣,开始陷入厌学的困境。因此重视对初一学生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是非常必要的。

指导方法:

(1)多讲数学的重要性: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基础科学,人们运用通过数学推导出的种种概念、原理与规律指导日常生活。有人把数学对于人类的意义比作生活中不能缺少盐一样。离开了数学,人们的生活将寸步难行。所以,世界各国都把数学教育列为国家基础教育的重要课程,

(2)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兴趣。 仅如:学生在学习中难免会遇到难题,叫学生一定要珍惜,如果全部题都做得起了,那还要老师来干什么。指导学生首先要自己多动脑子,下功夫解决,当通过努力,终于想通了以后,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就会体验到学习带来的乐趣和成功感的喜悦,学习兴趣大增,学习能力和自信心会得到很大的提升。如果自己实在是想不通,解决不了,就应主动和同学交流,共同探讨,或者直接向老师请教,有些时候,别人给你稍一点拨,你也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个人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人是生活在集体中的,就要充分发挥群体的力量,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会进步得更快一些。

(3)学习方法指导。在学习方法上,要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在小学里老师讲得细,练得多,考试时,学生只要记住概念、公式及教师所讲的例题类型,一般均可对号入座取得好成绩。因此,学生习惯于围着教师转,不注重独立思考和对规律的归纳总结。而到了初中,由于内容多时间少,教师不可能讲细,只能讲一些具体有典型性的题目,因此,要求学生要勤于思考,善于归纳总结规律,掌握教学思想方法,做到举一反三。然而,对于刚入学的初一新生,往往继续沿用小学的学法,对于预习,复习及总结和自我调整的学习习惯尚未养成,这显然不利于良好学法的形成和学习质量的提高。 要总结经验,许多好学生手中都有一本错题集,因为答案可能不是一个数或者有两个答案,这与小学有很大的区别。学生的学法指导应注意以下几个环节:“预习方法”、“听课方法”、“复习巩固方法”与“作业方法”以及“总结方法” 。

3、1预习方法的指导:初一学生不懂得什么叫预习,为什么要预习,以致于教师布置了预习,学生只是多看了一遍或几遍书而已,起不到什么效果。因此在指导学生预习时应要求学生做到:一粗读,先粗略浏览教材的有关内容,掌握本节知识的结构体系。二细读,对重要概念、公式、法则、定理反复阅读、体会、思考,注意知识的形成过程,对难以理解的地方作出记号,以便带着疑问去听课。预习前教师先布置预习提纲,使学生有的放矢。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关键所在,它能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3、2听课方法的指导:听课习惯的好坏直接影响听课效果,所以一定要养成学生良好的听课习惯,注意处理好以下环节:首先指导学生注意听学习要求、听知识引入以及知识形成过程,听重点、难点剖析,听例题解法的思路和数学思想方法的体现,听好课后小结。这就要求教师讲课要重点突出,层次分明,把握最佳讲授时间,使学生听之有效。其次要指导学生认真“思”。思维能力是学生学习的主体,所以要求多思、勤思,随听随思;深思、善思与反思。可以说“听”是“思”的基础关键,“思”是“听”的深化,会听才会思,会思才会学。最后要指导学生去“记”。初一学生一般不记笔记或者是不会合理记笔记,往往是用“记”代替“听”和“思”,记得很全,却耽误了“听”和“思”。因此在指导学生作笔记时应要求学生记笔记服从听讲,适时“记”;记要点、记疑问、记解题思路和方法;动手记,学生就不会做别的事了。

3、3复习巩固及完成作业方法的指导:刚进入初中的学生课后以完成作业为目的,巩固、记忆、复习没有形成良好的习惯。因此在这个环节的学法指导上教师要求学生每天先阅读教材,结合笔记记录的重点、难点,回顾课堂讲授的知识、方法,同时记忆公式、定理。然后独立完成作业,解题后再反思;教师通过示范解题,指导学生的作业书写格式要规范、条理要清楚。指导时应教会学生如何将文字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如何将推理思考过程用文字书写表达,正确地由条件画出图形。开始可有意让学生模仿、训练,逐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3、4小结或总结方法的指导:小学生在进行单元小结或学期总结时,主要依赖教师,习惯教师带着复习与总结。初中生按大纲要求自学能力的培养是主要任务,所以教师从初一开始就应培养学生学会自己总结的方法。在具体指导时可给出复结的途径。首先看书、看笔记、看习题,通过看,回忆、熟悉所学内容。其次是列出相关的知识点,标出重点、难点,列出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这相当于写出总结要点。最后由学生归纳出体现所学知识的各种题型及解题方法。所以说学生学会了总结是学生数学学习的最高目标。只有当学生总结与教师总结有机地结合,教师最后的总结才显得更为突出,它是学生总结的精炼、提高,把学生知识水平推向更高层。

4家庭、社会方面

小初衔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有两个多月的暑假学习空挡。

社会:重教育不能只是口号,允许有条件的学生买暑假生活,提倡多方辅导。否则小学教师不得布置作业,而初中老师又布置不了作业,让学生整天玩,心耍野了,有的过渡看电视、玩游戏把眼睛弄近视了,值得整个社会关注。

初中教师个人小结篇8

关键词:初中英语;小组合作;应用;策略

新课程明确指出:要让教师全力营造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与学环境,一定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我国的初中英语教学才可以更好地发展下去。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定义

小组合作学习其实就是将班组授课制条件下学生个体间的学习竞争关系逐渐改为组内合作以及组间竞争的关系,将传统教学与师生之间单向或双向改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对学习的自我控制能力,进而提高教学效率,创造出一个良好的教与学环境,促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发展下去。

二、我国初中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现状分析

1、小组合作缺乏合理的分组原则

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并没有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分组和没有相关的原则对此进行规范和约束,从而导致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只会嬉戏打闹,没有真正把探讨和思考的作用体现出来,让小组合作学习没有发挥其本身的作用。

2、教师没有认识到小组学习对英语教学的重要性

就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我国大部分教师都没有认识到小组学习对英语教学的重要性,只是盲目认为教学时间有限,一定要完成教学任务,只要提高了学生的英语成绩即可,从而导致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发挥出来。这种想法是严重错误的,在英语教学中如果教师有效采用小组学习方式,既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效果越来越好。比如说,在教学“单复数”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探讨,得出如何有效快速地区分单复数,如果还是不能得出结论可以求助教师,这样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另一方面可以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效发挥出来。

3、小组成员的分配缺乏一定的合理性

为了更好地促使小组学习方式发挥出巨大作用,教师必须在小组成员的配备上做到科学合理。但从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我国初中英语教师在小组成员的分配过程中,只是按照学生的座位就近分配,完全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个人爱好进行分配,从而导致英语课堂效率降低,不能更好地保证我国初中英语教学质量。

三、初中英语教学实践中小组学习应用的有效策略

1、合理分配成员,每个人都能发挥自身所长

在分配成员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按照学生实际发展情况,个人爱好和综合能力等进行分配,以此来保证小组成员的分配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能够让每位学生都发挥其本身的作用。

2、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由于初中生对身边的新鲜事物都比较好奇,因此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初中生的特点,开展一系列小组活动。比如,小组讲课、辩论赛、情境扮演等等。值得注意的一点就是,在英语单词教学的过程中,英语教师可以采用猜字谜的方式来加深学生对单词的印象,进而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3、英语教师一定要给学生足够的小组学习的探讨时间

虽然我国大部分课堂时间都是在45分钟左右,但是我国初中英语教师一定要留给学生足够的小组学习探讨时间。教师一定要根据实际教学内容给学生留足够的时间进行探讨。小组合作学习的最大优点就在于可以让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得淋漓尽致,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譬如,在讲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Unit 10 Where did you go on vacation?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以小组进行讨论,分别介绍自己最想去的地方,为什么?然后教师再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总结出学生最喜欢的城市与国家,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4、健全并完善评价标准

新课程背景下的评价标准与传统的评价标准不一样,小组的评价主要有:学生的相互评价与自我评价,教师评价。让学生相互评价可以在发现他人不足的地方予以改善,以此来完善自己,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的自我发散思维,最后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在小组学习的表现,把一些隐性问题给学生提出来,让学生加以改正,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挖掘学生的所有潜能。

综上所述,小组学习其实就是新课程理念下的一种成效显著的学习方法,其不仅可以促进我国初中英语教学的发展,也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只要英语教师合理采用小组学习方式,知道小组学习的真正内容,就可以让小组学习在教学中发挥出巨大的作用,以此来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