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散文收集(精选8篇)
短篇1
“城市”、“乡土”和“爱情”是德根写得较多的题材,而这之中我最为欣赏的是那些抒写思乡之情的作品,如《望乡》《乡情》《乡愁》《家园》《一个人的村庄》等等,通过田畴、农人、稻谷、炊烟……这些熟悉的散发着泥土气息的风物,牵引出作者内心悠悠的思绪。在这里,我们不仅体味到语言传达出的信息、内蕴的情,还感受到了语言本身的美。那些语音的搭配、词语的组合以及语句的连接,调动起读者的审美感受与情感体验。譬如,“大地的皱褶里,一座村庄倒挂着”,“一泓冷月,从磨刀石上升起”,“我内心的波光,正努力在一封家书的后面,试图稳住身子”等等。还有,长短句的交错、排比与重复的使用,令读者在情绪的节奏中,体味作者时而舒缓、时而急促,或抑扬顿挫、或深情款款的诉说。
散文诗既是诗,它就应该去创造优美的诗境。德根是一个诗歌信徒,他这些作品虽然都采用了不分行的散文诗的形式,但他很注重诗境的创造。他常常通过细微的观察去发现有独特诗意的场景和事物,然后再通过自己精巧的设计营造出颇具韵味的诗境来。但诗境是一个宽泛的诗学概念,有的诗境苍凉雄浑,有的诗境绮丽灿烂,有的诗境辽阔深邃,有的诗境则精巧隽永。德根的多数作品当属于这后一种。意象的运用是德根散文诗的另一大特色。因为诗化的意象,从而使得他的文字具有更多的空间感。比如“搁在墙角,一寸寸地把泥土镀亮”的锄头,“收割着遍地秋色和炊烟”的镰刀,它们所承载的真诚与艰辛,就突现了一种情感的维度。作者通过对镰刀、锄头的感性解读,使这种历史文化的传承有了更多延展的可能,体现了作者的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情怀。田园牧歌式的抒写,彰显了作者特有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同样,在《梅花》《桃花》《白玉兰》《》等篇什中,也使用了较为鲜艳的意象,为诗歌语言的内指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从而构成的潜在张力,深深吸引并感染着读者。
生命给每个人都是沉重的。又是轻松、愉快和多姿多彩的。郁达夫在他的《过去集》序中说:“一个人活在世上,生了两只脚,天天不知不觉地走来走去的路真不知有多少。你若不细说则已,你若回头来细想一想,则你所已经走过了的路线,和将来不得不走的路线,实在是最自然,同时也是最复杂、最奇怪的一件事情。” 郁先生对人生在世的体会没有哲学家的语言那般生涩拗口,他的“自然”、“复杂”、“奇怪”,却告诉我们一个通俗的道理,生活给自己什么,就接受什么,开掘什么,分享什么。德根在《过往的年华总是令人如此忧伤》《时光碎片》等诗章中也表达了同样的主题,字里行间充满了一个背井离乡,寻梦他乡的游子的哲思和对自身、生活、世象的理解和参悟。
我们知道,散文诗因其体裁的审美特征,谋篇精炼,篇幅简短,可以提供自由的诗意享受。但那些没写好的散文诗,也就容易流于堆砌辞藻、内容空泛、情意空洞的毛病,甚至使用的话语和意象都雷同不堪,有的散文诗则难逃“梨花体”的窠臼。看得出,德根的散文诗把握住了这一要旨,在诗体的短小和内涵的深邃上都下了工夫,故而更显得精当别致。如《艾一样的女子》《让我喊出心中的痛》《内心的村庄》等就充分显示了这一特征。当然,收入集子中的这些散文诗作品,艺术质量并不平衡,有些手法过于泥实,冲淡了诗味。此外,诗作的题材尚嫌狭窄,诗人还应向更深的历史层面和更广阔的外部世界去开拓,从而更具有力度和深度。德根毕竟还很年轻,未来的路还长,我相信他一定能够克服自己的不足,勇敢地在诗歌的道路上积极探索,取得更大的成功!
短篇2
文学作品中描写事物映射出美丽光芒的片断很多,有的是太阳升起时为万物披上金色的光芒,有的是皎洁的月光幽幽地散发出朦胧的光芒,还有的是晶莹的露珠在草丛中蹦发出跳跃的光芒,总之,这些现象都是易被发现的。李汀的这篇散文《刀的光芒》,以我们司空见惯却被忽略的“刀”为切入点,寻找隐藏在“刀的光芒”背后的东西,选材与立意独特而新颖,令人耳目一新。
李汀是位阅历丰富的作家,他的作品内容覆盖面较广,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著名的长篇小说有《出钢的地方》、《春暖花开》、《神树湾》等,还出版了短篇小说集《李汀短篇小说选》、《工地生活故事集》和散文集《觅踪》等。从这篇《刀的光芒》我们就可以看出作者运思的灵活和材料的丰富。文章开头一句“你肯定看到过这样的情景”,轻松自如的把读者引入到熟悉的情景中,消除了隔膜感,使人很快进入角色。作者首先展示给我们看的是“一把温柔的小刀”,即时刀口是锋利的,上面却流着甜甜的果汁,还传递着女孩与男孩之间的浪漫与温馨的情怀。“闪闪寒光”的尖尖长刀是屠户的贴身保镖,它不仅能宰杀牲口,还能帮屠户驱除夜间行走的黑暗与恐惧感。但刀也是有情感的,所谓一物克一物,再硬的东西也能被温柔地融化掉,所以“屠刀是怕月光的”。医院里的手术刀融合了护士水灵的眼睛和主刀医生的汗水,所以,这把看似可怕的手术刀带走了病痛,留下了笑脸和关爱,它是人间无私的真情。
散文的特点在于“无心插柳柳成荫”的随意,看似分散没有联系,实则内在有一根线将这些珠子连缀起来,使它们一起聚合起来散发光芒。这篇散文没有特意去安排布局,而是在自然流畅的行文中,使读者领会到其中的味道。“刀”不是简简单单的一个金属,它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容器,里面隐藏着我们看不透的内质,夹杂着各种情感。“刀”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坚硬,它可能是“温柔,安静,柔和,透明”的代名词,就像用镰刀割麦一样含蓄、柔韧。作者没有就事论事,单纯的描绘“刀”,而是用丰富的想象和多变的联想,为读者展示一幅幅图景:“一位漂亮的女孩握着一把精致的小刀”,“一个屠户拿着一把长刀”,漂亮护士“端来这些手术刀”,“镰刀朝着月华如水的夜色行进”,“一个肌肤嫩白的少女,在悠悠月光下舞剑”,这些画面为平淡朴实的文章增色不少,也使作者的立意渐渐彰显。
古人曾云,好的文章要“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就是要游思宽广,神游万物,最后集中于笔端,作者心中有“竹”,然后才能下笔如行云流水。散文贵在“散”,只要与立意有关的,想象越丰富越好,内容越充实读者收益越多,要抓住发散思维中的闪光点。这篇散文以“刀”为发射点,如捕风口袋般囊括四面来风,有水果刀、屠刀、手术刀、镰刀,然后一根带子系住封口,这样文章就显得厚实而集中。另外,这篇文章的一个可贵之处在于发现了人们熟视无睹的事物背后隐藏的内容,用敏锐的眼睛捕捉人们写作涉及不多的领域,所谓“一粒沙中看世界”,善于观察与联想是成功写作的基础。
短篇3
(一)行文方式要形散神不散;
学习体会的行文方式灵活多样,篇幅可长可短,但是主题一定要鲜明。
(二)写作目的要务实不务虚;
学习体会不能写成干巴巴的新八股;,其生命力在于针对实际,有感而发;,即紧密联系实际,从现实出发,阐述对党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思考。一般以自己的语言为主,适当地引用原文作例证,表达自己的观点,写出真情实感。
(三)主题切入要在精不在多;
在写学习体会时,应细读深思,盯住一点,以此作为切入点进行深入阐述。
(四)语言风格要朴实不虚夸;
为了更清晰、准确地将自己的想法、感受表达出来,学习体会应直截了当、简洁明了。
二、学习体会写作方法
(一)引;围绕感;点,引述材料
学习体会重在体会;,是由特定的学习;产生的。引;是感;的落脚点,所谓引;就是围绕感;点,有的放矢地引用原文。引;要简练、准确、有针对性。
(二)议;分析材料,提炼感;点
在引;出内容后,要进行一番评析,亮明基本观点。要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非常灵活,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
(三)联;联系实际,纵横拓展
写学习体会不能就事论事、泛泛而谈,而要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当然在联系实际分析论证时,还要注意时时回扣或呼应引;的部分,使联;与引;藕断而丝连。
短篇4
博尔赫斯说:“经典是一个民族或几个民族长期以来决定阅读的书籍,是世世代代的出于不同的理由,以先期的热情和神秘的忠诚阅读的书。”何谓经典?其传递的应是与人类普遍命运、终极关怀、人文思想所共通的精神价值,可不断滋养后人的高尚品性与内质。经典是价值传承的一种方式,更是民族认同的一种文化符号与标志。走进经典,便可寻找到我们的精神家园。
文学经典的产生,其基础是对于纯文学载体的维护与坚守,是作家对于纯文学甘于寂寞持之以恒的创作。尽管有市场经济的冲击,有社会浮躁情绪的振荡,但不少刊物和作家仍然矢志前行。于是广大读者,在纯文学(包括文学经典)的阅读中,寻找历史,铭记传统,领悟和培养一个民族深沉的情感,功莫大焉。
《参花》就是这样一本为纯文学推波助澜的好刊物。其面世五十五年,发行达六百余期,共两亿册,特别是近年来全力以赴登载高质量的纯文学作品,声势赫赫,广受好评。刊物可敬可佩的胆略、视野、器识,源于他们一种敢于担当的精神,以及对作家和作品热情诚恳、认真负责的态度。
湖南新化县作家唐象阳,就是受益者之一。此期登载的“唐象阳散文小辑”,共四篇达一万余字,很隆重地向世人推介。象阳的散文创作,在湘地早已受到关注,在省会长沙就开过他的作品研讨会。多年来,他坚守在这僻远之地,饱受“梅山文化”的熏陶,又熟悉故乡的风土人事。于是,乡情、乡俗、乡声、乡韵,历史的追索与现实的切入,乡土的奇诡与个体生命的体验,一一呈现在他的笔下,可见可闻可触可感。他的行文流畅、从容,既典雅又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洋溢着一种隽永的诗性。我作为湖南文坛的老人,对象阳的进步深感欣慰。
写此文时,湖南正是大雪后的天地一白。我在一首七律的最后两句写道:“等闲又候东风起,何处湖山访稻桑。”瑞雪兆丰年,纯文学也应是如此!
作者简介
短篇5
读书,充实了我的生活,使我活得更精彩,使我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读书,给我带了莫大的乐趣,每当翻开书,我总会情不自禁地涌出一种感觉:读书,真好!”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中小学生必读书目,供大家参考。
中小学生必读书目小学生必背古诗70篇
初中生必背古诗文50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邶笪钟 编写
中外神话传说——田新利 选编
成语故事——李新武 编写
论语通译——徐志刚 译注
孟子选注——李炳英 选注
庄子选译——陆永品 译注
三国演义——罗贯中
水浒传——施耐庵
西游记——吴承恩
红楼梦——曹雪芹
西厢记——王实甫
骆驼祥子——老舍
朱自清散文精选——朱自清
谈美书简——朱光潜
边城——沈从文
茶馆——老舍
朝花夕拾——鲁迅
尘埃落定——阿来
繁星·春水——冰心
芙蓉镇——古华
鲁迅杂文精选
呐喊——鲁迅
女神——郭沫若
家——巴金
雷雨——曹禺
子夜——茅盾
伊索寓言精选——(古希腊)伊索
安徒生童话精选——(丹麦)安徒生
巴黎圣母院——(法)雨果
复活——(俄)列夫·托尔斯泰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苏联)奥斯特洛夫斯基
歌德谈话录——(德)爱克曼
格列佛游记——(英)斯威夫特
格林童话精选——(德)格林兄弟
哈姆莱特——(英)莎士比亚
克雷洛夫寓言精选——(俄)克雷洛夫
鲁滨孙飘流记——(英)笛福
莫泊桑短篇小说精选
欧·亨利短篇小说精选
欧也妮·葛朗台——(法)巴尔扎克
匹克威克外传——(印)泰戈尔
普希金诗选——(俄)普希金
契诃夫短篇小说精选
泰戈尔诗选——(印)泰戈尔
堂吉诃德——(西)塞万提斯
童年——(苏联)高尔基
读书方法有哪些制定读书计划:阅读内容、阅读量、阅读时间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拿破仑曾说:“成功不是站在自信的一方,而是站在有计划的一方。”计划能使自己明确目标,循序渐进,提高效率,增强能力,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计划主要包括阅读内容和阅读时间及阅读量。
1、阅读内容
内容上,建议以文学作品为主兼及其他。
首先由自己感兴趣的人物传记入手,因为这样的书不仅通俗易懂,而且能使读者处于思想者、英雄、伟人的状态中,从而汲取精神营养,如比尔·盖茨小时候就极为热衷于阅读人物传记;
其次就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以时间为“经”,以空间为“纬”,“系统的读、读系统的” 中外之“书中之书”。
2、阅读时间
时间上,建议分散和集中相结合:
分散就是利用点滴时间,见缝插针,读上一段亦或一两句,古人就有“三上(宋代欧阳修:马上、枕上、厕上)”、“三余(三国董遇: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读书之说;
短篇6
由小作家联盟网站负责策划和操作的2006年度中国十大80后作家排行榜评选活动于2006年底揭晓,排行前10名的依次是:金瑞锋、韩寒、李傻傻、张悦然、刘卫东、白雪、麻宁、李海洋、林静宜、春树。
关于此次评选的标准,小作家联盟网站负责人陈平强调:“我们作为熟悉80后内情的人,人品,文品,文学性,艺术性,思想性,创造性,变化性,个性化,情感化,技巧化,想象力,才华,潜力,80后自己的意见等,都是我们评选的重要标准。这些都是应该有的评选标准,虽然其中的大部分标准无法量化,我们的能力水平也不够,但是不能没有这些标准,因为这些无法量化的标准才是判断人和作品的主要标准,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尽力了,成功就属于我们。”陈平还强调:“我们的目标在于挖掘和推出新人,因为真正非常有实力的常常是那些没有被挖掘出来的新人,而不光是名气最大的那几个作家,文学界迟早会被新人占领,我们认为金瑞锋、白雪、麻宁、林静宜等就是这样的新人。”
除了上面所提到的最有名气的十位作家外,比较出名的,能经常在报刊见到其文章的80后作家们还有如:郭敬明、岑孟棒、刘嘉俊、陈安栋、水格、张怡微、吕晶、宁小雪、王晓虹、邓若虚等等。
第一名:金瑞锋
【当选理由】风格无限,犀利睿智,想象奇特,意境深厚,善性鬼才,人品高于文品。
【点评】金瑞锋的作品,无论是小说,是散文,是评论,或者是哲学随笔,还是诗歌,都鬼斧神工和博大精深。并且在优美的文字背后常常隐含着无数的深刻意义,也令几乎所有人不明其意,金瑞锋在80后文坛上,是属于深不见底的代表作家,被称为“80后鲁迅”。金瑞锋到现在只有十三个短中篇小说,但是,十三个小说,就是十三种风格和十三种境界,这在80后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金瑞锋正在博览群书、潜心学习、体验生活,以构思创作长篇,可谓后劲十足。最重要的还是金瑞锋的人品远远高于文品,这在80后是非常少见的。
【金瑞锋简介】浙江人,1983年生,现就读于四川某大学,在中安网、博客网等处开有专栏,被称为“80后鲁迅”,著有中短篇小说集《被绑在树上的男孩》和散文杂文集《梦的传说》。2005年11月被小作家联盟网站评为中国十大小作家排行榜(男榜)之首。代表作:《被绑在树上的男孩》。
第二名:韩寒
【当选理由】引导了一场80后写作的风暴,另类勇敢,直率真实,机智幽默,才气锐不可挡。
【点评】韩寒是80后写作的领军人物,80后名气最大的一位,出道最早的80后代表作家,他也是非常具有正义感和社会良知的作家。韩寒一出道,就拿教育开涮,考试门门挂红灯,高中时就退学,引起了广泛的讨论。韩寒以他叛逆勇敢的个性,机智幽默的文字,奇特丰富的想象,锐不可挡的才气,写出了许多令人惊叹不已和可歌可泣的作品。韩寒对青春的描绘是淋漓尽致的,对生活的描绘是一针见血的,对社会的描绘是入木三分的,可谓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韩寒简介】上海人,1982年生,80后领军人物,出版有《三重门》《零下一度》《像少年啦飞驰》《通稿2003》《长安乱》《一座城池》等。代表作:《一座城池》。
第三名:李傻傻
【当选理由】乡土写作,自然实在,至情至性,语言干净幽默。
【点评】《花城》杂志发表李傻傻的长篇小说《红X》,马原将他推崇为“80后实力派5虎将之首”,荣登《羊城晚报》80后作家创作实力排行榜榜首,荣登《时代周刊》(全球版)……这些事件使得李傻傻横空出世。李傻傻的细密和华丽有种妖媚的感觉,他可以说:“时间过得飞快,我几乎感觉不到它的飞驰”,却不能忘记“月光如潮水,好象真的在流动”。他牵扯并摆弄的是一些纤细的线,动作精细但是潇洒自如,仿佛独行于深夜指尖上却缠绕着光芒。李傻傻的散文是一种剥除恶俗后的纯澈自然,洗尽了铅华色彩,回归于纯朴内心。李傻傻的文字好像林间一股清新的空气,不动声色地将你拉入一个远离尘嚣的世界,引人入胜又令人向往。
【李傻傻简介】湖南人,原名蒲荔子,1981年生,80后代表作家之一,被称为“少年沈从文”,《锦瑟年华》华筝卷(青春散文)的主打作者,出版有《红X》《被当作鬼的人》《李傻傻三年》等。代表作:《红X》。
第四名:张悦然
【当选理由】奇特和瑰丽,飞扬的想象和透明的忧伤,迷幻的情和撕裂的爱。
【点评】张悦然的想象力是惊人的,在执著的梦和悲剧意识双重构筑的基座上,想象力将故事弹开,火花一样闪耀着它们迷幻的光。她的小说不以故事取胜,但凭靠对外在世界和个人心灵的敏锐体察和聪颖感悟,细细密密地串起了一串串梦想的文字珠链,便营造出了一个个五光十色、美轮美奂的奇景。强烈的梦幻色彩使她的小说显得超凡拔俗而又高贵华丽。她的小说,读起来既冷嗖嗖又暖烘烘,既朦胧又明澈,既真切又虚幻。她的作品中有一种淡淡的忧伤,如咖啡,在苦中让你体味非一般的甜,这种甜是来自于她文章中散发出来的忧愁和奇特的想象。
【张悦然简介】山东人,1982年生,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获得者,“新概念作家”最杰出的代表作家之一,2004年获《新京报》《南方都市报》等单位主办的2004华语传媒最具潜力新人奖。出版有《葵花走失在1890》《樱桃之远》《十爱》《水仙已乘鲤鱼去》《誓鸟》等书。代表作:《誓鸟》。
第五名:刘卫东
【当选理由】80后散文一绝,农村、土地、语言、思维、自然、精神。
【点评】刘卫东凭着自己的散文创作,连续夺得了第四届、第五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成为《第五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获奖作品选》的代表作者。刘卫东的散文,一直在农村、土地、语言、思维、自然、精神等方面精益求精,文字暗香,意境深厚,气势磅礴;出神入化的象征,变化万端的语言,有水的灵秀,有海的博大,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刘卫东很容易成为一代散文大师。
【刘卫东简介】安徽人,1983年生,第四届、第五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第五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获奖作品选》代表作者,《锦瑟年华》华筝卷(青春散文)的主要作者之一,出版有散文集《指尖流水》。代表作:《指尖流水》。
第六名:白雪
【当选理由】悲情和唯美,优美的文笔处处透着白雪一样的冷清和洁白无暇。
【点评】看白雪的作品,我们发现,她一直在用她雪一样冷清的心在文字中飘然起舞。她波涛澎湃的心,用缠绵、奇妙和瑰丽的语言绘成了一幅幅长卷,她的文字她的心就像一条奔流不息的河流,把读者淹没其中――跟着她的气息,或流泪,或流血,或窒息,或汹涌,或折断,或碾碎,或悲伤,或痛苦,……让人撕心裂肺和无法自拔。
【白雪简介】河南人,1984年生,第五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获得者,被称为80后唯美派和悲情派的代表作家。《锦瑟年华》瑶琴卷(女版小说)的主打作者,出版有个人短篇集《邂逅相爱离别》,著有长篇小说《任年华折裂》。代表作:《邂逅相爱离别》。
第七名:麻宁
【当选理由】纯美的情感与迷人的故事,瑰丽的想象与平静的叙事。
【点评】麻宁的文字,清灵而柔婉,像水一样淡然恬美,也如蔷薇,淡而不俗,花蕊小但是不能挡住它的芬芳。她的作品常常融瑰丽的想象与平静的叙事于一体,被读者称之为“指尖的温暖”。麻宁善于描写和刻画校园情怀和都市情感,其散文灵动跳跃,以细腻温馨、真切感人见长;小说创作不落窠臼,能将创作触角延伸至不同地域、不同年代,想象丰富,叙事富于色彩感和画面感。
【麻宁简介】河南人,1985年生,现就读于中国传媒大学,第五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获得者,80后纯情派的代表作家之一。《锦瑟年华》瑶琴卷(女版小说)的主要作者之一,出版有个人文集《教室朝南没有风筝》和《年华,恍然》。 代表作:《教室朝南没有风筝》。
第八名:李海洋
【当选理由】才气,个性,幽默,感悟。
【点评】李海洋携《少年查必良伤人事件》,在《萌芽》杂志连载数月,声名鹊起,成为了2004年度“《萌芽》文坛”的一个非常突出的现象,其人气只有韩寒、郭敬明才能与之相比,他也成为了《萌芽》杂志当之无愧的新一代希望之星。李海洋以鲜活有张力的文字,细腻深刻的心理描写,幽默搞笑甚至反讽的语调,真实地展现了青春的激情与热望,成长的叛逆与迷惘,让人在感受扑面而来的青春气息的同时,还引人深思。他的成就还不在于对校园和生活的如实书写或“原生态”,而是执著于对内心世界的独特感悟和思考,情趣盎然,曲折委婉,毫无滞碍的流畅与生动,坦露了他坚实的创作水平和潜力。
【李海洋简介】湖北人,网名死胖子,1985年生,第六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获得者,《锦瑟年华》清埙卷(男版小说)的主打作者,出版有长篇小说《少年查必良伤人事件》和《乱世之殇》。代表作:《乱世之殇》。
第九名:林静宜
【当选理由】怀旧主义,传统精神,细腻温婉,文风保守却不乏锐意求新。
【点评】林静宜是一个梦幻的女孩,也是典型的恋旧,她用笔描绘了一个又一个具有理想主义色彩的爱情故事,故事情节如同高高悬挂在月亮稍上的爱情梦,令女孩无限向往却不由望而却步。林静宜的文字干练、准确,连铺陈都毫不拖泥带水,隐隐有凌厉的暗涌藏而不露。她就像一个很聪明的导演,在控制节奏的同时牢牢地抓住读者欲罢不能的心,偶尔插入一节周星驰“含笑半步癫”的广告片在众小说当中并不鲜见,而她描写事物的时候大都能够天马行空,形象而生动地进行叙述。
【林静宜简介】福建人,1985年生,现就读于成都理工大学,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四川作协巴金文学院新苗工程重点青年作者。出版有长篇小说《逆时钟》。代表作:《逆时钟》。
第十名:春树
【当选理由】残酷青春,个性张扬,大胆,叛逆,开放,先锋。
【点评】无论在诗歌或是小说中,春树的用语永远是极简的,她在用一种毫无华丽词藻却近乎撕裂的文字营造炽烈的残酷。春树的文字与她的境遇有很多的重合,她的尖锐的性格和坎坷孤独的经历促使她用文字给读者打开了一扇独特的门――一扇揭示当代青年另一面生存状态的门,一扇惊心动魄和全陌生的通向残酷精神世界的门。在这扇门里,她奋不顾身的追寻着她所热爱的一切――爱情、自由、朋克的精神、物质的虚荣,这种激烈和昂扬的情绪带给春树的作品以及她本人一种无穷的魅力。
短篇7
【关键词】《画梦录》;艺术;语言
《画梦录》是何其芳早期散文的代表作,也是上个世纪30年代散文领域的杰作。它在1937年与曹禺的《日出》,芦焚的《谷》一起,获得《大公报》的文艺奖金,它得到的获奖评语为“是一部独立的艺术制作,有它超达深远的情趣”。全书收录的散文共17篇:《扇上的烟云・代序》、《墓》、《秋海棠》、《雨前》、《黄昏》、《独语》、《梦后》、《岩》、《炉边夜话》、《伐木》、《画梦录》、《哀歌》、《货郎》、《魔术草》、《楼》、《弦》和《静静地日午》。在这部可以算是成名作的作品中,年轻的何其芳以自己孤清的笔调写出了那个时代的青年知识分子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却找不到现实出路的寂寞、孤独之情和有所期待而又无从追求的苦闷心理。可以说《画梦录》在内容上首先是一个时代一个阶层的心理缩影,而它留给后人更多的是它在艺术上的探索与创新。何其芳的独语,是在倾诉边缘知识分子的孤独灵魂,也是他在自己的散文创作中努力向着诗的方向,向着纯文学的方向靠近,因而可以说《画梦录》是一次文学本体的艺术实践。《画梦录》中营造的艺术世界美轮美奂而又严密精巧,这得益于作者多方面多角度的大胆尝试。
一、多体裁的散文实践
《画梦录》虽然是一部散文集,但是诗歌、小说和戏剧的形式在其中影影绰绰。开篇《扇上的烟云》就是戏剧似的的对话经纬全篇:
“你说我们的听觉视觉都有很可怜的限制吗?”
“是的。一夏天,我和一患色盲的人散步在农场上,顺手掐一朵红色的花给他,他说是蓝的。”
“那么你替他悲哀?”
“我倒是替我自己。”
这既像对话,又像是作者的独白。独白自然是戏剧写作的传统手法,用在小说中已经习以为常,但使用在散文创作中不得不说是《画梦录》的独创。内心的独白在《画梦录》中广泛使用,另一代表就是《独语》,作者在文中坦率地表白自己的矛盾与思考,他问:“这是颓废吗?我能很美丽地想着‘死’,反不能美丽地想着‘生’吗?”又说:“唉。我尝自忖度:那使人类温暖的,我不是过分的缺乏了它就是充溢了它……”凡此种种“独语”,在《画梦录》里俯拾即是,这也成了作品的一面卓然而立的鲜明旗帜,“独语体”的散文创作是《画梦录》的一个标签,由于作者这种心灵剖白的独特方法与其鲜明的艺术个性,建立了时人所谓的“何其芳体”。
和戏剧类似,小说是《画梦录》的另一尝试,关于这一点何其芳写到:“我企图以很少的文字制造出一种情调:有时叙述着一个可以引起许多想象的小故事,有时是一阵伴着深思的情感的波动。正如我写诗时一样着迷,我追求着纯粹的柔和,纯粹的美丽。”这些引起想象的小故事就像小说,代表作就是《静静地日午》,用散文的笔触叙述了一个寂寞的故事:在寂寞的乡间,住着一位寂寞的老太太,她过着“静得可怕”的生活。她在等她的孩子,可孩子迟迟不归,而她寂寞得不得不只能跟没有什么共同语言的女佣进行一段听不懂的对话。虽然用了小说的写法,有简单的故事情节,有环绕人物的具体环境的描写,还有人物对话,但不要忘了它始终是篇散文,因而全文写意似的轻描淡写,只有已经定型的环境和氛围,没有矛盾的情节推动。这样小说似的写法,还用在了《货郎》中。
二、以诗入文的意境营造
《画梦录》的意境营造被公认是杰出的,而这种超凡脱俗的意境是通过繁复优美的意象组合而来的。何其芳寻求散文的独立创作,认为散文不应该是充了气的诗歌,但是他坚决主张用诗歌写作的理念去营构散文。
人常说“诗言志”,就是说诗并不是以叙事见长,而尤其适合抒情言志。《画梦录》以诗入文首先表现在散文意境营造的目的就在于抒情。《黄昏》《独语》《岩》等篇都在涂抹清冷的气氛,寄托作者的某种幽思和情绪,以《黄昏》为例:
这沉默的街,自此再没有那温柔的脚步,遂日更荒凉,而我,竟惆怅又怨抑地,让那亭子永远秘藏着未曾发掘的欢乐,不敢独自去攀登我甜蜜的想象所萦系的道路了。
整篇文章描画的古城残堞、荒街空车,辅以寂寞光阴、惆怅心境,形成了一个衰颓落寞的意境。与其说这是作者在描景,倒不如说是自己心境的描画。而“我”在这样的氛围中,从寻找到不敢寻找,更是一种心理状态的流转。所以说,以“独语”抒情的《画梦录》,成功的一个原因就是将“诗言志”的特点发挥到极致。
其次,诗歌意境营造的关键在于意象的拼合,何其芳在《画梦录》中实现了意象的采摘与重组之后无与伦比的美丽。有人曾经将《画梦录》意象的特点归纳成:细微,柔滑,幽深,曲折。在我看来,《画梦录》里所有的意象都像是月光下的花园,百花齐放,暗香浮动,可是这颜色有冰冷的镀银,这芬芳有清凉的触感,而这些花儿的明天,不知是开还是败。以《秋海棠》为例,其中一段描写:
景泰蓝的天空给高耸的梧桐勾绘出团圆的大叶,新月如一只金色的小船泊在疏疏的枝桠间。粒粒星,怀疑是白色的小花朵从天使的手指尖洒出来,而遂宝石似的凝固的嵌在天空里了。但仍闪跳着,发射着晶莹的光,且从冰样的天空里,它们的清芬无声的霰雪一样飘堕。
这一段描写秋日的夜空,色彩斑斓而又不繁杂,姿态清寂却不失生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用在《画梦录》里可以说是“文中有画画中有文”而且“文中有梦梦中有文”。如同《黄昏》里写到的:“我曾有一些带伤感之黄色的欢乐,如同三月的夜晚的微风飘进我梦里,又飘去了。”其中还有许多篇散文意象的选择都带着很强的色彩感与画面感,同时又涂抹上作者本身的情感体验,对意象进行精挑细选过后,通过构思生动精美的画面,来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同样的意象架构体现在《墓》,《黄昏》《岩》等篇中,极力通过复合、交叉、叠加的意象来传导,这才有了《墓》中绿色的小清新,《黄昏》里凌乱的街道,和《岩》中悲怆的山间青松。
这里不得不提的何其芳本人意象选择与意境营造中花费的心力。现代文艺评论家刘西渭曾经在《读》中谈到过他对画梦录意境的理解时就写到:
把若干情境揉在一起,放佛万盏明灯,交相辉映;又像河曲,群流汇注,荡漾回环;又像西岳华山,峰峦迭起,但见神往,不觉。他用一切来装潢,然而一紫一金,无不带有他情感的图记。这恰是一块浮雕,光影匀停,凹凸得益,由他的智慧安排成功一种脱俗的境界。
确是如此,《画梦录》的画影都是每一双正常的眼睛可以看到的寻常景象,而作者是用自己的心来润色与描画,而作者的心是什么呢,我觉得可以说是一颗“诗心”,何其芳写诗出身,观察体悟描绘世界的手笔都是出自一颗单纯的“诗心”。无论创作目的还是创作手段,作者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诗心”倾注到散文的创作中。(下转第18页)
(上接第16页)何其芳认为在所有的文学体裁当中,诗歌的写作要求最高,而何其芳对散文创作的要求,是用经营诗歌的方式来进行的。他是一个热爱诗歌的人,他创作的散文,自然而然就流露出诗歌的神情姿态。
三、幻化多变的语言技巧
《画梦录》的语言首先是精炼的,这也是由其诗歌简短的特质涤荡而来的。虽然是白话散文,但大多数都如同文言散文一般精炼短小,信息量充盈而丰富。
西班牙女子的名字呢,闪耀的,神秘的,有黑圈的大眼睛。(《哀歌》)
我听见了我那三个姑姑的最后消息:嫁了,又死了。死了,又被忘记了。(《哀歌》)
第一句描写西班牙女子,只画了她的眼睛,只用了三个定语,淡淡几笔,却让西班牙女郎的神韵跃然纸上,放佛她正朝着我们眨着眼睛魅惑一笑。第二句叙述我的三个姑姑的相同命运,只用了三个动词,四句话,十二个字,就说尽了这些女子悲凉的一生,这又何止是姑姑们的命运呢,这就是旧中国那些高屋里所有女子的哀歌合奏。《画梦录》中的句子,常被作者有意分割成几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是简短的,而且不同的部分之间常常还会有重叠,就像波浪一样,一波还未平息,一波又来侵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推动着文意朝着作者想到的地方发展。语言的精练,并不影响何其芳在《画梦录》中创造一些徐迂,曲折,缠绕的句子,来仔细描摹眼见之景,心想之情。
最后的鸽群带着低弱的笛声在微风里划了一个圈子后也消失了。(《雨前》)
而又,在窗格的左角,我发现一个我的独语的窃听者了,像一个鸣蝉蜕弃的躯壳,向上蹲伏着,噤默地,噤默地,和着它一对长长的触须,三对屈曲的瘦腿。我记起了它是我用自己的手描画成的一个昆虫的影子,当它迟徐地爬到我窗纸上,发出孤独的银样的鸣声,在一个过逝的有阳光的秋天里。(《独语》)
《雨前》里开篇的这一句让人印象深刻,眼前一亮,只一句却有图有声,写出的景象是动态地存在过并消失了,在这样一个饱满的句子里,作者的笔力在其中可见一斑。而《独语》最后描述“独语”的我发现一个窃听者,而有些窃喜,接着发现这个长须瘦腿的昆虫,不动也不叫,最后才记起那不过是自己在窗纸上描画的重影,“我”最终还是失望了。作者为了表现人在朦胧梦境中的一种模糊情绪,有意将这个句子的顺序拆碎、打乱、重组、再造,片段似的细节,粘连似的重叠,糊涂似的后置,散而不乱,文句中荡漾的悠悠情思,像是暮色中的日影穿过正在行驶的火车那脏乎乎的车窗落在深色的地板上,轻轻颤动着,似有若无,转瞬即逝。作者正是用这样的句子,营造出了一种萦怀迂回的美的境界。《画梦录》写在上个世界30年代,后的中国文人们试着用白话创作也已很久了,而他们在写作语言的运用中,首先是受到文言句式的影响,其次就是受到外语“欧化句式”的影响,《画梦录》中的一些长句使用较多的定语,这也与“欧化句式”的影响不无关联。
《画梦录》是中国散文卷帙里一副幽魅的图画。首先让人欣赏的是作者的创作态度,给以散文独立的地位并努力向其艺术本体靠近;其次让人敬佩的是作者的创作目的,从书名《画梦录》就可以看出,“为梦作画,集画成录”,而现在坚持梦想的又有几人,为梦讴歌的人有有几多;最后,作者在《画梦录》的创作中展现的“以诗入文”、长短句相间、以及使用多种修辞的写作技巧,值得细细品味与认真学习。何其芳用他轻灵玄妙的笔触,勾画涂抹出一幅幅既是绮丽的,又是轻盈的画卷,美而不艳,而不浊,这就是《画梦录》给人最摄魂的艺术享受。
【参考文献】
[1]何其芳、何其芳全集[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
[2]金钦俊、何其芳作品欣赏[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6、
短篇8
关键词:《匆匆》 英译本 张培基 散文
一、引言
散文是一种可以充分利用多种题材,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文学表现手段,自由地展现主体的个性风格,以抒情写意、广泛地反映社会生活为主要目的文学文体。散文写作追求的首先是由情感和立意构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其次是散文的文本构成艺术和表情达意的各种表现技巧。朱自清的散文《匆匆》,语言优美,结构精巧,是汉语散文诗中的佳作。《匆匆》的英译本以朱纯深、张培基和张梦井的最具代表性。张培基的译文把握住了原文的情感、风格、神韵,忠实凝练,用词具有美感。以往对《匆匆》的英译本研究大多从英汉语言对比、篇章衔接、接受美学等角度进行;如:郑文思的《从词汇与句式角度对比朱自清《匆匆》两种译本》,程荣荣的《接受美学视角下《匆匆》英译本之美学价值研究》,王聪慧的《汉英散文诗篇章衔接手段对比分析——以《匆匆》及其英译本为例》。本文将以张培基的英译本为例,探讨《匆匆》英译本中“信、达、美”原则的体现。
二、散文的翻译
针对散文翻译的特点,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依据和标准。奈达认为,翻译就是在译语中,首先在意义上,其次在风格上再造出与源语信息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信息。英国散文翻译家Hilaire Belloc为散文翻译制定了6条原则,认为“翻译的本质是异地之魂假借本地之躯的复活”(the essence of translating is the resurrection of an alien thing in a native body) ,强调散文的翻译不能拘泥于原文之字句,要以段落或部分为整体;认为翻译要“以意译意”(translate intention by intention),“以意译意”与林语堂提倡的“翻译要遵循行文之心理”是高度一致的,这样可以摆脱原文字句的束缚,有利于发挥译入语的优势。
(一)散文翻译的特点
准确把握原文的内容和风格。在语言、句式、结构、修辞等方面忠实地再现原文的内容与风格。张培基保存散文风格的技巧值得学习:句子短小、精悍、结构简单;用词简单、明了;修辞处理合理,力求通俗易懂;语言逻辑关系清晰;对文化因素处理得体,使读者对译文无理解障碍。以上技巧的合理运用,可资翻译工作者借鉴。
(二)散文翻译风格
散文的自由的文体特点,一方面给散文创作以发挥的空间,另一方面使散文的风格变化多端,难以把握。散文风格的翻译可以采用无意识翻译的方法,这要求译者与原作者在写作手法、心境、选词等方面接近,以达到契合。把握翻译中的“风格”问题,要注意两点:1、译文的风格要忠实于原作。要做到“忠实”就要在翻译中结合直译和意译两种译法。2、要发挥译语的优势。可见,翻译不仅是语言的传递,也是风格的移植。
三、“信、达、美”原则在《匆匆》英译本中的体现
张培基《匆匆》英译本选词准确,句法处理得当,风格与原文接近;从具体的词汇选择和句式句法等层面上来讲,文字质朴,语言忠实流畅,通晓易懂,行文优美,情到深处更能体现原作者的感情用意。而这与本文所提到的“信、达、美”原则契合。
(一)“信”——词汇层面
散文翻译中的“信”指选词精确得体,语意连贯;对于翻译,只有选词贴切得体,才能使语篇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而非词句的堆砌。本文仅分析张培基和张梦井对词语的选择。
(1)题目“匆匆”
张培基译:The Transient Days
张培基选择的“transient”的“暂短,转瞬即逝”义与文中主题“匆匆”的语义相符——the days passed quickly without being conscious of them(时间在不知不觉中就流逝了)。译文体现出了作者想表达的“短暂,快,不知不觉”之义。
(2)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
张培基译:I don't know how many days I am entitled to altogether, but my quota of them is undoubtedly wearing away、
对于渐渐空虚,张培基采用了“wear away”,“wear away”有“消逝,衰退,磨薄”义。这种形象化的翻译对应了作者形象化的描述。“wear away”表达一个过程,对应了文中“渐渐”二字。从这一词汇的选择上来看,张培基的翻译以读者的理解为出发点,体现了对译文的选择。
(3)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
张培基译:Living in this world with its fleeting days and teeming millions, what can I do but waver and wander and live a transient life?
对于“千门万户的世界里”,张培基采用意译,用“teeming millions”翻译原文的“千门万户”,与原文的夸张形容相吻合。由此可见,由于一词往往有多种词义,词语在不同的上下文中会有不同的词义。词语只有组成一个句子,进而形成语篇后,其词义才能得到确定。从翻译的角度来看,脱离上下文,就无法译出语义连贯的译文;因此在翻译实践中,必须结合具体的语境选词,而不是一味追求对等,以致丧失了整体意蕴。
(二)“达”——句子的运用
句子是构成语篇的基本要素。译文的语篇是否连贯、有逻辑性,要看译者对句式的灵活使用,以及对整篇文章结构的准确把握的能力如何张培基的英译本更多地使用了断句的方法,把原文中的长句切分成短句,再用连接词将整个语篇巧妙地衔接起来。在汉译英的过程中,恰到好处地将短句合并为长句,将长句切分为短句,根据地道的英语表达法调整语序,处理衔接,才能使译文晓畅自然,更加地道。注重二者的结合,才能翻译出更好的译作。下面将举例说明:
(4)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张培基译:If swallows go away, they will e back again、 If willows wither, they will turn green again、 If peach blossoms fade, they will flower again、
张培基选用了一般现在时,表示恒常的事实——时间的匆匆流逝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连续不断的,暗示了读者要珍惜宝贵的时间。采用了三个相同句式,力求神似。
(5)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张培基译:Thus the day flows away through the sink when I wash my hands; vanishes in the rice bowl when I have meal; passes away quietly before the fixed gaze of my eyes when I am lost in reverie、
朱自清散文运用了一系列排比句,相同的句式呈流线型,一缕情思牵动活跃而又恬静的画面迅速展开,使人仿佛看到时间的流逝。句子大多是短句,五六字一句,显得轻快流畅。张培基译文主语只出现一次,符合英语表达习惯,整个句子紧密连接,层次感强,简洁明快。正如张培基所说:“翻译时并不是所有的平行或对等结构都要‘对等的’译过去,否则译文会变得邋遢又啰嗦,也不能表达出原文的深层含义。”
(6)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呢?
张培基译: Why should I be made to pass through this world for nothing?
单从结构看,张培基的译文用被动语态(Why should I be made,0,)这与《圣经》中上帝造物观点一致,符合西方人的观念,英译本的读者多是西方人,能够更好地引起译文读者的共鸣。从语法角度看,在未明确主语的前提下用被动语态更佳。通过以上对比可知,文章结构对文章内容的准确表达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形式和内容不是箱子和衣服的关系,而是彼此渗透、密切相关的。
(三)“美”——音韵美的表达
散文翻译中的“美”体现在很多方面。《匆匆》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散文诗,兼有诗与散文的特点,通过隐喻、排比、叠词的使用,表达了对时光消逝的感慨和无奈,充满诗意。根据接受美学,散文诗的翻译更得注重原文音韵美、结构美和节奏美的传达。音韵美是重要部分,音韵美不像格律诗那样靠格律和韵来体现,而是从诗人的内在情绪的涨落和语言的节奏的有机统一中自然流露出来。散文诗的译者只有把握诗人的内心情感及其变化,才能译出好的作品。
(7)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张培基译:Counting up silently, I find that more than 8,000 days have already slipped away through my fingers、 Like a drop of water falling off a needle point into the ocean, my days are quietly dripping into the stream of time without leaving a trace、
诗人把“八千多日子”的“溜去”比喻成“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滴在时间的流里”,形成鲜明的对比,让读者从视觉和听觉上感受它。张培基的译文“a drop of water”“into the ocean”“dripping into the stream of time”,选词准确,用地道的英文传达了作者对时间逝去的无奈与惋惜,符合译文读者的期待。
(8)我不禁汗涔涔泪潸潸了。
张培基译: At the thought of this, sweat oozes from my forehead and tears trickle down my cheeks、
显然,张培基译文中“ooze”和“trickle”二词发音轻缓,传神地表达了作者因紧张、焦虑、羞愧而出汗和流泪的情景。另外,张培基在译文中用了一些短音节的词,给人轻巧、快速之感,表现出时间匆匆而逝,不为人所察觉,与文章的主旨不谋而合。
(9)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
张培基译:/The sun has feet too, edging away softly and stealthily、 What have I been doing during the 8,000 fleeting days except wavering and wandering?
张培基的译文中用了“softly and stealthily”和“wavering and wandering”,即英语中的“头韵法”,一方面朗朗上口,增加了散文的韵味;另一方面,“softly and stealthily”再现了原文中“轻轻悄悄地”叠字的效果,表达了作者对斗转星移,时间流逝的无奈心绪。而“wavering and wandering”把有志青年的犹豫、彷徨和对前途的迷茫描绘得淋漓尽致。音韵层面的能指性是十分隐晦的,远不止词语字面所向人们展示的,需要译者的艺术判断力与审美的敏感性。
四、结语
通过对译文的选词、句子结构与句式的分析,可以看出,张培基英译本符合“信、达、美”的原则。正如乔治·斯坦纳所说:“语言怎样使用,怎样理解,在关键地方因人而异。我们研究的并不是一门科学,而完全是一门艺术。”张培基的译作整体上准确地把握住了原文的思想感情,用词贴近原文语义,句法结构处理得游刃有余,很好地体现了原文的中心思想,使读者能够置身于原作的精神世界之中。
参考文献:
[1]朱乔森、朱自清全集[Z]、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
[2]谢楠、散文翻译的文体关照[J]、东岳论丛,2009,30,(7):
171~173、
[3]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4]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0、
[5]陈丽娟、论语篇的衔接与连贯[J]、语言研究,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