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高中作文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写作范文

生命之爱作文(精选8篇)

来源:整理 时间:2023-08-25 手机浏览

生命之爱作文篇1

摘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开始关注语文教学中生命关怀理念的探究,尤其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对生命关怀的教育理念的融入实践活动。而且,生命关怀教育理念对小学生一生的发展都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本文对小学语文课堂渗入生命教育理念的作用和策略进行了探究和研讨,希望和广大同仁共同学习。

关键词:小学课堂;生命教育理念;探究措施

我国的新课改进程逐步深入,更加突出提倡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生命教学的理念。生命关怀教育理念提倡:教师在教学时要把学生看成具有生命灵动性的个体,开展个性化的教学活动。然而现在实际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与此理念相去甚远,甚至产生背离的现象。比如:教师过于注重教学程序化、教学形式过于呆板、内容枯燥等。笔者就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基础上,开展生命关怀教育理念的探究分析。

一、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融入生命关怀教学理念的意义

小学教学的任务是一方面让学生增长知识,另一方面使其生命更有灵动性、懂得生命的真谛,在这个过程中使师生的生命价值凸显。然而假设小学教学难以激发学生的生命热情,那么这样的教学其实就是失败的。语文作为基础教学最重要的学科,更加注重对学生的精神教育和生命关怀,尤其对学生的个性生命特征应当认真塑造。而且,语文教学就借着语言文字提高学生的生命质量和认知能力,并借此培育学生的生命特质和个性特征。所以,开展语文教学要和生命教育紧密结合,在教学中让学生清晰领悟生命的真谛和意义,对生命产生崇高的敬畏之情,更加愿意探索生命的意义,进而提升自身的生命价值和发展前景,这样语文教学才算完成最根本的任务。其实,每一堂语文课中都有生命内涵的体现,都有生命智慧的彰显和对生命之美的注视。因此,小学语文这门课自身就有生命教育的关注,这既是现代教育对语文教学的要求,又是小学语文这门课的特性。可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关怀生命教育的理念显得尤为必要。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关怀生命教育理念的开展措施

1、激发学生热爱生命和珍视生命的精神。开展生命关怀教学理念就要注重培养他们的生命意识。所谓生命意识就是使学生借助对生命的感知等活动产生一定的认知观点和见解。那么生命意识涵盖了生命存在的认知和生命逆境的认知,既有珍爱自身的生命,又有关爱别人的生命。激发孩子们的生命意识一方面使他们体验生命的意义,形成爱护生命的精神和尊重他人生命的精神。认识到现代社会是每个人、每个物都有自身的生命体征。生命不能重来,生命的价值高于一切。同时,生命又极其弱小和短促。所以,对孩子们开展生命关怀教育,对他们产生珍爱生命的意识格外重要。然而,生命是独一无二、不得复制的,历史伟人都是个性鲜明的个体,如谦虚礼让的孔融和机灵聪明的司马光,这些都是需要让学生慢慢体会生命个体的不同,进而学会理解包容他人,正视自己的生命的同时也珍视别人生命的存在。另外,教师可以根据个人的生命的体验和感悟引导孩子们领悟生命意义。在语文教学时当注重生命关怀理念,注重学生个体特性,在语文学习和阅读中激发和领悟生命的意识。笔者在讲解《司马光》一课时,就巧妙地融入生命关怀教学教育孩子们珍爱生命,远离危险地带,若遇到危险,则一定要冷静使自己或者帮助他人摆脱生命危险。另外,诸如《蒲公英》《小鹰学飞》等阅读课文教学中也借机渗入生命教育理念,引导学生热爱生命,自强不息。

2、注重教育学生学会欣赏生命之美。除注重培养孩子们的生命意识和生命精神外,还要注重教育学生学会欣赏生命之美,使学生学会用自己的观察发掘生命之美,感悟生命的魅力和价值,既有对自然之美的欣赏,又有对人类之美的认知,既能领悟人间真爱,又能觉察人性之光,发现人类的智慧之美和创造之魅。在这个过程中使孩子们感受了生命的存在,看见了生命的活力灵动,形成了对生命欣赏的视角和思想,进而更加珍爱生命和热爱生活。然而,生命固然美好,生活有时候却很残酷,每一个人在生命历程中都要面对诸多困难和艰险,但这正是生命的历练真谛,既要敢于接受生活中的挫折打击,又要坦然面对生命的荣耀之辉。没有重来的生命,珍视生命,从这一刻做起,无论生命前方的路是怎样,享受生命的旅程才能活出生命的价值。

3、师生对话互动,点燃生命火焰。开展课堂上互动活动对调节课堂气氛有助推作用,语文课堂开展平等的对话互动有助于师生之间互相理解和尊重。互动活动要求师生平等,孩子们也能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要细心听取,即使孩子们的见解是稚嫩空洞的,也不可以直接打断和批评,站在学生的主体地位上,给予更多的鼓励和指导,不可以打击和泼冷水,这样会击退他们的参与热情。而且,学生发表见解有错误也是很正常的,教师要多理解包容,并借机委婉地指正错误之处,引导他们产生积极正确的认识和见解。这种纠错教学法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没有错误和片缪的衬托,那么会有真知和正确的体现,一味地追求统一口径的说法和见解,只能扼杀孩子们的天性,磨灭他们幼小的心灵,浇灭他们对生命探索的火焰。所以,师生之间开展平等的互动对话很关键,在平等的课堂气氛中使学生感悟生命个体的价值,认识和接受来自每一个个人的生命体悟和经验,教师或者是其他学生的。这样,学生得到的对生命的认知才是正确的、鲜活的、灵动的。

4、改进传统预设教学,采用动态化的教学模式。以往的小学语文教学过于注重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内容的设定,导致教学的每一个步都是教案预设的,出现课堂枯燥乏味,教师照本宣科地讲课,学生做乖巧的孩子听课,被动地吸收已经成型的知识和价值观。然而,正确的语文教学提倡注重学生的个体特性,倡导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轻松地学习知识,在课堂活动参与中形成个人生命观念,进而达到知识的构建和消化,逐步树立积极的生命意识形态和正确的生命价值观。总之,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融入生命关怀教学理念大有裨益,对学生的生命价值的形成和将来的生命质量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教师要因材施教,积极探索生命教育的实施策略,多关怀学生的生命个性,引导学生自重自爱,珍爱生命,敬畏生命。

参考文献:

生命之爱作文篇2

——题记

当爱降临时,她如精灵般超凡脱俗,只有身临其境才会领略其中的芬芳。深夜的一杯热茶,绝境中的一句安慰,抚过泪颊的一双轻柔,还有那一次无偿的献血……都是大千世界中,真正的爱呀!

为他人付出,便是爱的展现;帮助了他人,就是爱的结晶。不要说它们太简单,不要说它们不能得到什么,只要在适当的时候,轻轻动一动嘴巴,多多为别人着想,你得到的将不只是一点小小的回报,而是爱的灵魂。

在2008年那场惨绝人寰的地震中,展现了多少爱的力量!一位护士放弃了自己的亲生女儿,却拯救了一位素不相识的妈妈的孩子;一名年轻的老师用自己的身体保护了四个学生,展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最后的姿势;一位刚刚成为妈妈的妇女,用一条短信表达了她对孩子的爱;大陆,台湾,和居住海外的华侨捐献了无数的物资……

爱就像田野里大片大片的鲜花,沁人心脾;爱就像冬天里的火炉,温暖你的心房。无论是爱的力量,爱的体现,爱的回报,都是那么的惊心动魄,那么的纯洁无瑕,不使人有一点的遗憾,反让人战栗在浓烈的温暖之中。

生命之爱作文篇3

一、利用教材相关内容讲述生命的各具特色,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爱心。

鲁迅先生的《百草园》中五彩缤纷的动植物,组成了一幅幅百读不厌的美丽图画,那些小动物们,轻捷的叫天子,肥胖的黄峰,弹琴的蟋蟀,低唱的油蛉,能发出“啪”的一声的斑蝥,断砖下的蜈蚣,更令人神往的是雪地里觅食的稻鸡、角鸡、鹁鸪、蓝背等,无不为百草园增添无穷的乐趣。鲁迅写百草园中的自然之美,自在之趣,自由之态,引起我们对大自然神奇世界的热爱和向往,激发学生热爱生命、关注自然、探索自然的愿望。

再看冯骥才笔下的小珍珠鸟,浑身毛茸茸的,像一只蓬松的球儿。它在“我”的茶杯中喝茶,在“我”面前的稿纸上走来绕去,并啄啄“我”的笔尖,甚至在“我”的肩上睡着了,这是一幅多么和谐的人鸟共处图,这令人羡慕的互相依赖的美好境界,就来自作者对弱小生命的热爱与百倍的呵护。人与鸟尚且如此,人与人之间更应如此。我们需要信任,我们呼唤爱,首先我们得付出爱,让人信任。

二、给学生多介绍并朗读一些能震撼心灵引起共鸣的关于善待生命的文章。

给学生介绍有关人和动物、人和自然应该和谐共处为主题的文章,是语文教师应该做的。利用这些文章,教育学生关爱身边的每一种生物,与它们做朋友,与大自然做朋友,弘扬人文精神,是语文教师的应尽职责。

俄国屠格涅夫的《麻雀》一文,讲述一只老麻雀为了保护幼子而不顾自己的弱小,敢于在强大的对手面前挺身而出,你看它“突然从身边的树上落下”,“势如飞石一般,正投到狗的鼻前来。它惊惶万状,倒竖了全身的羽毛,发出绝望而哀求的叫声,两次投向那牙齿发光的张大的口边”。因为爱,它变得悲壮,也全靠这爱,物类的生命才得以维持和发展。沈石溪的《斑羚飞渡》写斑羚群被逼走投无路奔向伤心崖,面对生死抉择,雨后突然出现的一道彩虹,促使镰刀头羊以非凡的智慧和勇气,想出那么一个挽救种群生存的“飞渡”绝招,使整个斑羚群体形成一个坚不可摧的群体,为了生存共渡难关。那种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飞渡壮举,真是震慑人心,任何有良知的人看了都绝对不会再去伤害这些高傲睿智的生命。唐敏的《心中的鹰》一文中,鹰是一种精神的象征,是热爱生命、珍视生命、敬畏生命的象征。“没有鹰的天空”是多么遗憾,“人们啊,放下手中的枪,抛弃愚昧无知,回到人性、理性上来吧!”这呼唤怎能不让学生震撼呢?

这些文章,通过对动物行为的认识,能提高学生保护动物的意识,并对人类自身的存在进行反思,使学生学会用一种“人文关怀”的心态对待这个世界。我们阅读的报纸杂志中,随时能发现有关珍爱生命、善待弱小生命的引起人共鸣的文章,借课前几分钟向学生做介绍,久而久之,学生自然而然地会关注大自然,思索生命的意义,会爱心永驻。另外,电视《动物世界》中的一个个感人肺腑的画面,一个个生命的奥秘,同样是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好材料。

三、在作文练笔中增强善待小动物的意识。

生命之爱作文篇4

[关键词]中学生 语文教学 生命意识

生命意识就是人的生命为了适应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依据先天的基因,加上后天的教化而形成的具有对客观事物进行解读、摄取、表现和改造的潜在能量的灵智和欲求。在教学论的范畴中,学生的这种生命意识就是优良的品格、聪慧悟性、丰富的情感和敏锐的感觉。

环顾周围,人际关系冷漠、校园暴力、学生自杀、邪教杀人等对人类生命的摧残与扼杀屡有发生,而最具人文性的语文学科本是体悟生命意识的最好场所,但是语文课上我们热衷的是主题思想的挖掘,微言大义的发现,写作技法的探究,充斥的是意识形态上的话语,对于生命意识,人是最可宝贵的生命观念被诸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英雄主义等等所遮蔽,生命这个神圣的话题,成了语文学习的盲点。其实,对这个关乎人类本身的重大话题,语文学科是最有发言权的,远在古代,生命意识普遍淡薄的时候,已有许多给予我们启发的例子:马棚起火,孔夫子问人不问马;孟子认为“民为重,君为轻,社稷次之”。这都闪耀着人本主义思想,表现出深厚的生命意识。我们要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优势,体悟生命的意义,认识生命的价值,珍惜生命。

一、珍惜生命,热爱自己

学会爱自己,是源于对生命本身的珍重,它可以让我们的生命更为丰满健康,让我们的灵魂更为自由强壮。人的生命是自然生命、精神生命的统一体。自然生命是从生物的角度来认识人的存在,是我们人类存在的基础。生命对每一个人来说只有一次,因而它就显得更加可贵。我们要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这种唯一性和不可复制性,毕淑敏的《我很重要》一文中第一部分,就是对学生进行这种教育的最好材料。

中学语文教学不仅关注人的物质生命,而且更关注学生精神生命和智慧生命。人的生命是神圣的更是脆弱的,为此,我们就应该以眷恋和珍惜的态度来对待人生。史铁生在命运遭到重创之后,用恳切优美的语言,把他用全部生命感悟到的东西传达给了读者:珍爱生命,珍爱健康,顽强地开辟一条走向幸福的路。三十多年前,因为“不合时宜”讴歌青春而险遭迫害的都市大男孩食指,在红色风暴席卷中国大地时,依然面向天空,带着微笑,“固执地用凝霜的枯枝,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热爱生命”、“相信未来”的诗句。人的生命层次是有高低之别的,古人颜推之就提出了“生命不可不惜”,但人的生命仅仅停留在为自然生命的存在而存在,那是平淡的、原始的一种生命。他又提出了“生命不可苟惜”,这是指人的生命应该有更高地追求,就是要有责任心,要让生命充实,充满生气。如伟大的革命家陈毅被围困在梅岭时写下《梅岭三章》,我们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领会到什么是可贵的生命,同时还可以体会到人在关键的时候更多的是依靠精神生命而存在,靠智慧生命得到发展。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告诉人们应该以怎样的生命存在才是有价值的。我们仅认识到生命的价值还不够,还要懂得如何珍惜它。

二、提升生命,热爱他人

珍惜生命的最好方式就是珍惜时光,热爱生活,提升自己的生命。热爱生命,就要有所信仰,有所追求!当人们没有了信仰,没有了追求,生命便完全成了一副躯壳,成了一具行尸走肉。于是,有人自暴自弃,有人消磨时光,有人感叹“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于是他们便开始沉沦。

热爱生命,就要学会抗争,并且要敢于胜利。活着,会经历痛苦,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艰难、失意和挫折;活着,也要面对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和阻力,因为人生的道路从来就不是洒满阳光、铺满鲜花。人生要有所追求,要活得轰轰烈烈,成就一番事业,那么在生活中就要学会坚强、学会抗争。同样是鲜活的生命,为什么在某此人那里生命黯淡得就像不发光的月亮,脆弱得有如秋风中的游丝,消沉得就像一声幽微的叹息。而在另外一些人那里却坚强得令人感动,令人震撼,坚韧得令人不可想象,璀璨得有如正午的太阳!这是为什么因为后者生命有意义、有价值。让我们热爱生命,让生命放射出耀眼的光华,为自己拥有坚强而美丽的生命而自豪。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辜负生命的重托,才能对得起生命的流程,才是对生活的一种审美创造

教材中有很多篇目,像《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兵车行》《阁夜》等无不是在把生命自觉与安邦治国、拯救社会紧密联系中突出对生命的热爱;即便是超脱的道家,课本中也说“庄子眼极冷,心肠极热。……心肠热,故感慨万端,虽知无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热肠挂住”;直面绝望、反抗绝望、坚持绝望的鲁迅也说要“加上一个希望的花环”。汤显祖的名曲《牡丹亭惊梦》和《红楼梦》中的林黛玉的《葬花词》,虽然有无限的感伤,但前者叫人不要辜负了青春,不要把似水流年的美好时光都付诸等闲,后者骨子里仍然有着对人生美好的热烈肯定和追求。尤其是海子的《面朝人海,春暖花开》,通过对尘世幸福的肯定,对人类的美好祝福,可以看到海子对诗歌、生活、人类的热爱,虽然建立在深刻的苦难体验上,海子的终极关怀伴随着忧伤、悲凉、孤独、绝望,但承担苦难,热爱生活,祝福人类的愿望使海子的爱放射出圣洁的光辉。

三、敬畏生命,热爱一切生命

敬畏生命,生命存在本身具有原生的,不可替代的价值。教育是否能对学生的成长起促进作用,根本上取决于是否敬畏生命,教育的使命就在于激活与生成人对生命的敬畏与热爱之情。对人类的热爱尊重之情,对自身,对他人,对其他生命的热爱与尊重之情。

这里我们不妨引导学生看一下台湾作家张晓风的《敬畏生命》。作者叙述了她在“一个夏日的长得不能再长的下午”偶然窥见生命本质的经过。她那时“不经意地坐着看书”,“忽然”发现湖边的树正在飘絮,“当时没有十分注意,只当是偶然风起所带来的”。在漫不经心中作者渐渐地吃惊起来,那些树“整个下午”,“整个晚上”,都“漫天”地飞絮,她感到“诧异和震撼”。作者说“我几乎是第一次遇见生命”,这当然不是说他第一次遇见动物,植物甚至微生物,而是指她第一次真正地去关注生命,“满心所感到的是一种折服,一种无以名状的敬畏”。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却有很多人对生命满不在乎,把生命当儿戏,觉得这世界上什么都值钱,唯有生命不值钱,原因就在于他们缺乏对生命的敬畏。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生命力的正常发展,教育就是助长生命力发展的一切作为。关注人的生命才是教育的本真。教育的核心是人,关怀的应该是人的解放、人的发展和人的生成。教育本是一项直观生命并以提高生命力价值为目的的神圣事业,教育理应关注人的生命及其价值,关注人性之完善。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给予生命独特的关怀是教育的要义。

参考文献

生命之爱作文篇5

[关键词] 《金锁记》;《怨女》;悲剧命运;大银幕

一、童年成长经历对其创作的影响

对于张爱玲自己来说,她的人生经历就完全可以写成一部小说,于是就有了再次轰动文坛的《小团圆》。但是在其文学创作的历程当中,业内大多人士认为《金锁记》才配得上她的最高成就,于是就有了1988年的电影《怨女》,对于其中女性形象的扭曲以及命运背景的描写都与张爱玲童年成长的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张爱玲出身名门望族,其祖父张佩纶是明朝末期重要官员,祖母是清廷重臣李鸿章的长女,所以张爱玲的童年早期一直都有着较为优越的成长环境,但是正是印证了“富不过三代”这句古话,张氏家族在张爱玲父亲的手中渐渐消退。其父亲作为旧社会标准的落寞少爷在家道中落之后不但没有为家人寻求更好的生活而努力,反而留恋于烟花之地,甚至经常带着张爱玲一同前去。而母亲则是具有前卫思想的新时代女性,对于张爱玲父亲的行为十分不能忍受,于是毅然出国求学,留下张爱玲与其年幼的弟弟。父亲旧式传统的封建教育模式与母亲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显然对张爱玲日后的文学创作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母亲回国后也没有为张爱玲带来太多的幸福感,母女之间的感情显然不那么深刻。在电影《怨女》当中银弟这个恶毒母亲的形象多少都有一些张爱玲母亲的投射,尤其是在张爱玲父母离婚之后,张爱玲的母亲并没有带着张爱玲一起生活,张爱玲在继母那里受尽折磨,她无法报复于是就将这一切怨恨指向母亲。父亲生活荒淫、性情残暴,母亲的自私出走,都是张爱玲的童年孤独寂寞的始源,张爱玲在后母的虐待中度过,纷争、暴虐,倾轧摧残更是这个家族的家常便饭。于是就造就了一个有偏执的文学观念的女作家,她写作的目的就是剖析人性中最根本的东西,那就是“食”“色”的双重枷锁下,人从没有跳出过兽的圈子,她通过“深而不广”的视野,去揭示一个畸形扭曲的又是习以为常的世界。可以说因为她的童年影响了她的成年对于这个世界的心态,而这种心态又进而影响她的作品,这些作品又在一定程度上反作用于她的生活,张爱玲的才华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她的一生也是一出他人不能看透的悲剧。一个人是要活在一个时代里的,当她被迫走进一个新时期时,便会向她曾经的生活记忆寻求依靠。可是张爱玲的家族到她父亲这一代就已见颓势了,她的祖父、外祖父那时的繁华早已不再,张爱玲本能地想要依靠父母的温暖,而这仅存的一缕情感寄托最终还是没能得到。张爱玲在那样的年纪就感受了那么多的人情冷暖,目睹了一个历史家族的盛衰。这不仅使她的心沉沦在巨大的悲哀中,任现实社会如何精彩,也再无法燃起她心中的热情了,同时这些经历也使她的小说充满着悲剧的风格,而且有相当一部分是大家族的悲剧。本身在家庭所受的礼教,与生活的环境的变化以及对爱情的态度等,都对《怨女》这部电影的创作思想有着很大的影响。

二、社会环境中女性地位的卑微性

为何怎样强势的女人最终都没有摆脱命运的悲剧,在电影《怨女》当中,银弟看似是强势的是欺凌他人的,但是为何在观众痛恨她的同时总是忍不住对她的同情呢,中国自古以来对女性都有着一个严格的枷锁控制着,在那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女性对于自我社会地位的认知更是不能权衡。在长时期男性压制的环境下,女性自身依然渐渐顺应了这样的生存模式,虽说“五四”运动为女性解放运动作出了一定意义的思想进步,但是在女性思想里已经束缚了几千年的思想很难得到快速根除。在《怨女》中正是由于银弟无法摆脱对于男人的依附,所以才导致她最终的命运悲剧,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也显而易见。在新思想的发展之后,很多女性在形式上看似摆脱了对于男性的依靠,求学、工作都是进步的行为,但是在思想上她们依然对男性存有太过于强烈的依附性,以至于无法真正找到属于自己的社会地位。而处于下层阶级的银弟更是无法找到自身的社会地位,长期以来压抑的生活致使其悲惨命运的发生,始终以依靠男人与金钱生存为自己最大的价值观,最终失去了自立的人格存在感,心甘情愿地以牺牲自己的社会价值来换取生存的空间,银弟无论是对自己的丈夫还是与她暧昧的三少爷都是男性角色的附属品,她始终都没有意识到自己存在的真正意义所在。在一切不公平命运的摆弄之下,银弟没有任何对于命运反抗的意识,只是一味地追求金钱给她带来的安全感,最终被金钱的枷锁牢牢地套死。

面对旧式制度所提倡的“三纲五常”女性仿佛只有接受的权利,一旦与之对抗便会遭到社会的歧视,这就为当时中国女性共同的悲惨命运埋下了种子。《怨女》中的银弟对于无法依靠的男人失去了信心,于是转而将自己依靠在金钱的枷锁里,金钱成为她可靠的靠山,于是在追求金钱的过程当中她的人性也渐渐在消失变形,甚至以破坏子女的幸福来完成自己内心深处的不平衡,对于银弟在很大程度上我们的同情超越了痛恨。《怨女》将一个纯真无邪的少女怎样走向堕落消沉的深渊刻画得细致入微,尤其是对于银弟内心情感世界的刻画,通过银弟悲惨的一生的命运来揭示当时社会腐败堕落的现实问题,所以银弟绝非单单出现在文学作品之中,真正的银弟存在于当时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是黑暗的社会导致了她们悲剧命运的发生。《怨女》以细腻生动的影像将银弟悲剧的一生鲜活地展现在世人的面前,时刻警示着我们银弟的悲剧命运不仅仅是她个人的问题,更加是整个社会的悲剧,封建社会旧势力的黑手时刻压榨着处于水深火热当中的底层人民,这便是《怨女》所要诠释的社会根源现实。值得一提的是,《怨女》对于银弟的心态变化历程的着眼点不在于写她的爱情故事本身,而是通过她对于存在感的心态变迁,从堕落到毁灭的悲剧过程,揭露封建社会旧体制对于人性的残害,腐蚀人的灵魂,甚至吞噬人的罪恶本质。由此可见银弟整个悲剧命运的结果及其毁灭的原因,正是封建社会旧制度的压迫之下形成的产物。

三、人物性格的缺失性

自《怨女》这部作品诞生以来,对于银弟这一文学形象的评价可谓是众口不一,她是遭到命运无情捉弄的封建旧制度的牺牲品,社会的背景酿成了她的悲剧命运,对于自身社会价值判定的偏离也是她走向深渊的根本性问题,对于金钱一味地追求是将她彻底推向死亡的元凶,我们同情她,但更多的则是对于这黑暗的社会无力的申诉。但是面对自己命运的落魄,她并没有真正意识到问题所在,反而将自己对于命运的不满全部报复给自己的子女,这样病态的心理是不能够被我们所理解的,这时的银弟又是一个令人厌恶的角色。《怨女》中的人物是作者张爱玲对当时社会观察体验凝结的结果,其中更有着深刻的个人及文化、社会原因的笼罩和影响。早年的失落于家庭,又与家庭一起失落于时代及战时特定的历史时期的失落感三者相结合,形成了她深深的悲剧意识和复杂的心灵,决定了她对人性的悲观,对历史的悲观,对现实的悲观,也形成了其独特的悲情艺术审美感和创作观。那不是淡淡的哀愁,也不是美丽的忧伤,而是令人彻骨的冰凉的悲观。

银弟爱慕虚荣,在获知自己丈夫身体上的残疾时,物质生活的富裕改变了她对于命运的反抗,并且享受其中,这也是她一步一步迈入深渊的重大原因。起初的银弟是单纯的,在经历了一系列的人情世故之后,她垂死挣扎却依旧于事无补,在弥留之际她似乎洞悉了生命的本质,对于孩子也心存愧疚,却已经为时已晚。

《怨女》作为张爱玲的经典代表作品之一在我国文坛有着相当重要的文学价值和地位,小说以简洁、写实而又极其细腻的手法向我们描绘出一幅异常真实生动的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的上海故事。主要描写的对象是一位年轻纯洁的少女怎样走向堕落的整个过程,这一看似老套恶俗的故事在张爱玲的笔下竟惟妙惟肖,引人入胜,文笔简洁细腻,具有浓郁的写实色彩。女主人公银弟的婚姻悲剧是封建社会一切女性悲剧命运的共通之处。

客观来说,在银弟整个生命过程中,她始终没有认清自己的角色是什么,只是一味追求所谓的依靠,无论是男性还是金钱都不能够帮助银弟找到自身的价值所在。在张爱玲冷静得近乎冷酷的叙述中,银弟的悲剧一幕一幕真实地演示于观众眼前,不带半点浪漫情怀。她的虚荣以及绝望,即使在作者缺乏同情和怜悯的描写下,依然令人感慨不已,乃至在掩卷之余还唏嘘再三,情不自禁地陷入对银弟悲剧命运根源的深深思索。张爱玲的独到之处就在于以一种惨烈的对照手法真实地再现了那个时代女性的感情生活状态,银弟追求女性在经济上依附于男性的情况下的人格和感情独立确实也是她悲剧命运的原因。在《怨女》这个故事的背后我们不难看出张爱玲这个特殊心态创作的作家对于女性这一弱势群体的关切之情,正是爱之深,恨之切呀,银弟最终的悲剧命运也正是对所有女性的一种警示,只有好好珍惜眼前的一切才是幸福,虚无缥缈的享乐主义只有导致悲剧命运的诞生。

银弟的悲剧命运是男权至上的牺牲品,是腐败黑暗的封建社会的腐蚀剂,是女性不珍惜自己的必然结果。面对时代背景的影响很多时候我们是弱小的,无力的,但是通过自己渺小的势力去建造一座属于自己的城堡才是当代女性所应当持有的价值观,希望银弟的命运悲剧不要重新上演。作为时代的牺牲品银弟虽然在价值观上的偏颇是无可置疑的,她挑战着男权至上的传统束缚,却也牺牲在自己理念上的偏离。她的一生就如同一面镜子一样,警示着后人不再重蹈覆辙。

四、结 语

张爱玲不但在文学创作上有着辉煌的成就,她的不少小说也一度被改编为电影、电视剧,《怨女》之所以能在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正是源于其对于女性命运的思考与阐释,在命运的面前也许我们是无力的,但是勇敢摆脱束缚才是当代女性所应当实现的目标,银弟的悲惨命运应当作为警钟时刻敲响在当代女性的身边。

[参考文献]

[1] 任一鸣、社会性别与性别诗学――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笔记之二[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4)、

[2] 周双红、家族主义――“侠”文化――女性意识――对“茶人三部曲”的三种解读方式[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

[3] 阎纯德、论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的发展道路[A]、儒学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化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7、

[4] 成秀萍、颠覆父权体制的女性书写――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张爱玲的小说[D]、苏州:苏州大学,2001、

生命之爱作文篇6

关键词 初中语文 意境 品味 体验 珍爱 生命

语文学习过程就是人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激发人创造力与生命力的过程。语文强调对人的生命价值的尊重,对学生健康个性、健全人格的培养。初中语文教学应引领学生珍爱生命,关切个体生命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拥有敬畏生命的情怀,引领学生欣赏生命,让学生体味生命的精彩和自然生命的绚丽。结合我个人多年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浅见。

一、创设意境,感悟生命

具有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知识、能力、情感的应用都应该更加趋向综合化,从而使学生的各种能力都得到展示并得以充分发展。我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倾注自己的满腔感情,可以为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打下基础。如教学朱自清的《背影》,始终以父亲的“背影”作为意境构图的中心,先后四次经行点染与刻划。第一次在开头,离乡20多年,“我”最不能忘记的是父亲的“背影”。第二次描写父亲送“我”上车后,还特意为我买一包桔子,他艰难地爬上月台时,“我”看见他的“背影”。第三次写“背影”的隐没。第四次是结尾,“我”手捧父亲离开人世的来信,深深怀念父亲的“背影”。父亲的“背影”就像一块礁石,一次次撞击着作者感情的浪花,显示着感情回旋腾挪的流程。在充满凝重滞涩的惜别情韵的意境中,淋漓尽致地抒写着父怜子、子爱父的热切深挚的天伦之情。同时,通过欣赏刘和刚的《父亲》这首歌,引起学生思想的共鸣,点燃学生生命的激情,触动学生对生命的思索。

二、反复诵读,品味生命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扣住关键句子、关键语段反复诵读是常用的且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比如教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最后一段,就是通过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以重现诗人那黄钟大吕般强音,重现他为天下受苦受难的人们振臂高呼的情景,从而使学生领会到诗人崇高的精神境界。在反复诵读中,学生的声音一次比一次高,一次比一次有激情,当读到最后一句话的时候,每个人都像一团火在燃烧,撩拨得在座的其他听者都仍不住要大声诵读起来了。这里作者未作一字分析,但学生却早已与诗人的情感交融在一起,不分彼此,完全沉醉在了杜甫的精神世界里!从而品味到杜甫穷困潦倒却还是那么关心天下人的安危。

三、加强习作,体验生命

教师积极组织学生在作文教学中体验生命,抓住教学中的素材,表达对生活的热爱,激发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例如教学七年级语文上册《春》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借助借景抒情的写法,抒发他们对春天生命盎然的感悟,写出自己家乡充满诗意春天的美景,进一步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话说千古数风流人物》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综合性学习活动,我利用教材,通过教学对历史上建功立业的风流人物进行宣扬,弘扬民族精神、民族文化。让我们的学生了解这些人物,了解他们的功绩,崇拜他们,找到激励自己上进、学习的动力。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最崇拜的人物进行习作,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让学生领会什么是真正的“风流”,树立正确的英雄观、偶像观、生命观,从而激起对风流人物的敬仰之情,培植理想主义信念和远大抱负。生命本身就是广泛的题材,它可以是自己的生命状态,可以是周围的生存环境,也可以是自然界可爱的小生命。许多学生家里养有小狗、小猫、小兔、小鸟等小动物,让他们一边悉心喂养,一边认真观察动物的身体形态、习性等特点,写成作文,既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又能让他们感受到生命的伟大、生命的可爱。

四、延伸阅读,珍爱生命

生命之爱作文篇7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 维度 医学生生命观 教育

生产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们对生命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医学生将要承担为人类生命健康服务的工作,如何加强医学生生命观教育,提高医务工作者的素质是当前医学教育所面临的重要课题。所谓生命观是人们对生命的看法和基本观点,对医学生进行生命观教育就是教会医学生接受和认识生命的意义,尊重和珍惜生命的价值,使医学生树立为医学事业奉献终生的崇高理想。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医学生从小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中接受了大量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在品德的养成上和学业的精进上,不自觉的接受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因此,在中国传统文化维度下解读医学生生命观教育,对医学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利用中国传统文化“贵生”的思想。教育医学生树立敬畏生命,珍惜自我生命的意识

1、1医务工作者拯救生命的事业是建立在对生命敬畏的基础上,医学生生命观教育的基础是树立敬畏生命的意识。什么是生命?生命“是以人类为核心的一切生命存在物的综合” “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人的全部生活实践对自我、他人和社会所产生的意义的自觉认识”。中国传统文化认为生命的本源是“生”,“天地之大德日生”,“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周易·系辞下传》,因为“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四十二章)才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人是万物之灵“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尚书·泰誓》)。人的生命具有神圣性和尊贵性“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黄帝内经》),“人者,乃中和凡物之长也,而尊且贵”《太平经》。由于生命的尊贵和神圣,对待生命就有一种本然的敬畏。敬畏生命是建立在“戒忌”的基础上,当代法国哲学家保罗·里克尔在《恶的象征》中指出:“经由害怕而不是经由爱,人类才进入伦理世界。马克斯·韦伯也指出:“以此,即出现了一种伦理制度,而禁忌则为其最终保护。’只有戒忌才会从内心对生命产生敬重,由敬产生畏,形成对生命的崇敬畏惧和终极关怀。医学生将要成为使命得以生的天使而履行拯救生命的责任,只有把生命看做是神圣的,才能对生命怀有一种敬畏之情,只有把生命看做令人敬畏的神,才能在以后的工作者中做到不论遇到什么样的病人,从内心自觉形成一种拯救生命的神圣感和使命感,从而善待生命,尊重生命和救治生命。

1、2珍惜自我生命是医学生未来从事拯救生命事业的基础和前提。首先,生命的存在是一切思维和社会活动的基础,生命在人的价值体系中有着最高的地位,没有生命一切就无从谈起。生命的最大特点是他的不可逆性“呼吸一过,万古无轮回之时;形神一离,千年无再生之我”(吕坤<呻吟语》),“人居天地之间,人人得一生,不得重生……故凡人一死,不得复生”《太平经》,对生命的渴求是人的本能,生命是最宝贵“名与身孰轻!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若“舍身弃生以殉物岂不悲哉。”(《庄子·让王》)。况且,个体的生命承载着家庭和社会的希望,珍惜自我的生命,才能对得起养育自己的父母,热爱自己的生命才希望自己的人生精彩,才会热爱自己未来所从事的事业,才能回报社会承担起拯救生命的责任。作为医学生将来要经常面对死亡和重生,对生命和死亡的感受必然会影响作为拯救生命的医务工作者对待自己生命的态度,医学生生命观教育要捎除医学生对生命的淡漠,学会珍惜自我之生命的存在。

其次,医学生将来要承担的是高强度、高风险的工作,在学校接受教育期间医学生就要学会珍惜自己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使自己拥有一个强健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以应对未来艰苦的工作。最后,做为医学生将来工作的对象是病人,病人心理脆弱、无助、处于死亡恐惧中,外界任何一点触动都可能激起其生的希望或者受到死的威胁。医务工作者对待自我生命的态度以及心理的健康程度直接影响病人对待生命的态度,医务工作者珍惜自我生命的情感必然能激发病人珍爱生命的欲望,所以,培养医学生珍惜自我的生命就是对病人生命的极大负责,也体现了医学拯救生命的终极意义。

2培养医学生崇尚“仁爱”的思想,学会善待生命

2、1培养医学生仁爱的思想情怀,善待珍重病人的生命

仁爱思想是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基因,仁的本义是“心中想着人的身体”,孔子讲“仁者,爱人”,“唯仁人,为能爱人”《大学》。我国古代著名医者扁鹊指出“人之所依者,形也;乱于和气者,病也;理于烦毒者,药也;济命扶危者,医也”(《要方·食治》),“医乃仁术”,医家应为“仁人之士”。从中可以看出中国文化推崇的仁爱思想与医学的最高宗旨仁爱救人,赤诚济世是相通的。

仁爱的思想对于医学生生命观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医学生未来工作的对象是病人,病人的身心处于痛苦甚至危机之中,既不能以自己的形象给医务人员以美的感受,也不能以提供某种利益来唤起医务人员的情感,作为“仁人之士”的医者,能做到“仁者,无不爱也”(《孟子、尽心》下)就是大仁。病人把对自身生命与健康的希望都寄托在医务工作者身上,如果医务工作者无视病人的祈求和痛苦,那就是最大的不仁。因此,医学教育中培养医学生大仁大爱的思想情感,“温良者,仁之本也;敬慎者,仁之地也;宽裕者,仁之作也·分散者,仁之施也。”《儒行》,要用诚善的感情给予病人无限的关爱,把患者看做自己的亲人,把自己对亲人一样的爱给予病人,做到“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以一颗仁爱之“大慈侧隐之心”(孙思邈《大医精诚》)善待病人。医学生有了珍惜和善待病人生命的意识,充分认识到“医乃生死所寄,治病人者首先应该爱人,不仅爱护、救治病人,还必须通过治病,将仁爱之心播散到普天下的黎民百姓”…,将来在医疗工作中,才能对患者一视同仁,普同一等,极端负责,才能真正做“一存仁心;乃是良箴,博施济众,惠泽斯深”(龚廷贤《医家十要》)。

2、2培养医学生博爱的思想情感,善待珍爱实验动物的生命

生命之爱作文篇8

有一天,爱尔莎偷偷离开狮群,突然,遇到了比它大一倍的羚羊。当时它实在太饿了,拼命地追赶那头羚羊,终于捕捉到了,爱尔莎把死了的羚羊叼到不远的大榕树下慢慢享受自己捕捉的午餐。爱尔莎就这样过着孤独而又寂寞的生活。

过了五个多月,爱尔莎生了四只小狮子。爱尔莎一边帮孩子们哺乳,一边看着寂静的夕阳。

五月中旬的一个夜晚,狼声吼叫。一群恶狼正向爱尔莎他们冲来。爱尔莎站起来保护孩子的安危。

恶狼冲过来,包围了爱尔莎,爱尔莎毫不畏惧。突然爱尔莎向其中一只狼扑去,用爪子按住那只狼。但是其它狼用爪子爪得爱尔莎全身都是伤。爱尔莎终寡不敌众,只好忍着伤痛,保护孩子,回到主人家里。主人一见爱尔莎全身是伤,痛苦得掉下了眼泪。主人帮爱尔莎验血、打针、吃药、照顾孩子。经过主人的精心治疗和悉心照顾,爱尔莎很快就好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