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高中作文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写作范文

社会满意度(收集5篇)

来源: 时间:2024-06-27 手机浏览

社会满意度篇1

关键词:青少年主观幸福社会适应行为

1.引言

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定义为“不但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完满状态”。社会适应是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目标,也是衡量个体发展重要的指标[1]。同时,社会适应和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联系[2]。

主观幸福感与社会适应行为都是衡量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之一,是影响个体的身心健康与发展适应的重要因素[3-5]。但是,目前对于二者之间关系的系统研究相对匮乏[6]。目前的实证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于主观幸福感的探讨,而社会适应仅仅是其可能的一个影响因素稍加分析[7-8]。有研究证明初中生主观幸福感受生活事件的影响较大,负性生活事件会大大降低初中生的幸福感水平[9-10]。生活事件对于个体的主观幸福感乃至心理健康程度的影响,与个体对于事件的适应能力和应对方式密切相关。

社会适应是个体生存与发展的核心问题。布伦芬布鲁纳(Bronfenbrenner1977,1979)认为,个体在发展过程中并非是孤立的存在,而是能动地与周围的环境相互依赖、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个体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调整自身以满足所处环境的要求,从而实现主客体的动态平衡,并从中得到发展[11]。另外,跨文化研究还发现,个体的适应是以情感反应为基础的,具体指向了在跨文化接触中的心理健康和生活满意度[12-13]。而随着当代心理学中积极心理学的兴起与发展,研究脉络逐渐由过去对消极与病态心理的关注,转向了对积极心理状态的研究。对于处在身心发展关键转折期的青少年,特别是中学生而言,研究不应只局限于对于这一群体的问题与不足进行分析,更需要我们从优势视角去关注中学生群体的积极心理因素,使其潜能得到更好的开发,适应性获得更充分的引导,身心能够更加健康地发展。

因此,本研究将以处在人生发展关键转折期的中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探讨其主观幸福感和社会适应行为的基本现状,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增强青少年学生的幸福感与社会适应能力提供实证参考。

2.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取分层随即抽样的方法,选取了广州地区5所中学初一、初二、高一、高二四个年级的843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获得有效问卷784份,有效率达到93%。样本的基本情况如下,初一157人,初二194人,高一218人,高二215人;其中,男生373人(47.76%),女生411人(52.24%)。

2.2研究工具

2.2.1《青少年生活满意度量表》[14]:张兴贵(2003)编制,量表包括自我满意度和生活环境满意度两个一阶因子,涵盖家庭满意度、友谊满意度、学业满意度、学校满意度、自由满意度和环境满意度六个二阶因子。量表的α系数介于0.71―0.91,稳定系数介于0.54―0.85,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2.2.2《快乐感量表》[7]:该量表由Diener(2000)编制,包括正性情感和负性情感两部分,正性情感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6,负性情感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2。

2.2.3《青少年社会适应量表》[2]:由聂衍刚(2005)编制,量表包括良好社会适应行为量表和不良社会适应行为量表两部分,本研究使用《正常(良好)适应行为分量表》。该分量表包括独立生活、自我定向、社会生活、学习适应、经济活动、社交适应、社会认知与性7个维度。该量表的α系数为0.889,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2.3实测程序

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集体施测,每班有两位经过培训的心理学四年级本科生担任主试。当场统一发放并回收问卷,获得的有效数据采用SPSS18.0进行统计分析。

3.结果与分析

3.1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基本状况

如表1所示,目前中学生生活满意度各维度的得分(每题平均得分)中友谊满意度的得分最高,家庭满意度次之,学业满意度的得分最低;被试体验到较多的积极情感,较少体验到消极情感。从整体上看,主观幸福感的得分较高,但也只是略高于中等水平(3分),也就是说中学生被试基本上倾向于体验到幸福感,但是感受并不强烈,如积极情感的得分大体处于中等水平,对积极情感的感受水平有待提高。

表1青少年主观幸福感得分基本情况

研究还发现,男女生在学校满意度与学业满意度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t=2.367,p

3.2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的基本状况

研究结果表明,目前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各因子分都高于各因子的项目均分。从总体上看,大部分青少年在良好社会适应行为上的得分较高(如表2所示)。在社会适应行为总分上,83.8%的青少年达到了良好社会适应行为商数的中等等级以上,如图1所示。

表2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得分的基本状况

图1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商数等级分布图

在性别差异上,男中学生在社会适应行为各维度的平均分都比女中学生高。其中社会适应行为的自我定向(t=4.510,p

表3社会适应行为的年级差异

3.3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

相关的分析结果表明,除了环境满意度与社会适应行为没有显著的相关之外,主观幸福感的各满意度维度和积极情感与社会适应行为的各因子都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消极情感则与社会适应行为除社交适应以外的各维度存在显著的负相关。

表4主观幸福感与社会适应行为的相关分析

注:*表示p

3.4青少年主观幸福感对社会适应行为的多元回归分析

在相关分析的基础上,我们通过逐步多元回归(stepwise)的分析技术进一步检测主观幸福感各维度是否可以有效预测社会适应行为,并考查其预测力的大小。结果如表5所示,除去环境满意度外,在我们把家庭满意度、友谊满意度、学校满意度、自由满意度、学业满意度、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等幸福感维度作为预测变量,社会适应行为作为预测效标变量时,进入回归方程的显著变量有四个,依次是学业满意度、友谊满意度、积极情感和学校满意度。四个变量的联合解释变异量为0.223,即其能联合预测社会适应行为22.3%的变异量。其中学业满意度对中学生的社会适应行为商数(ABQ)的预测力最佳,其解释量为15.9%。根据多元回归分析的数据,我们可以得到其标准化的回归方程:社会适应行为=0.246×学业满意度+0.159×友谊满意度+0.138×积极情感+0.092×学校满意度。

表5主观幸福感预测社会适应行为的多元回归分析摘要表

注:*表示p

4.讨论与建议

4.1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基本状况

研究证明,青少年的主观幸福感总体得分较高,这与多项研究结果相一致[15-17]。这表明大部分青少年对目前的生活质量较为满意,体验到更多的积极情绪和更少的负性情绪。此外,研究结果表明,性别在主观幸福感的总体水平上不存在显著差异。这一结果支持了目前国内外的大多数研究发现。值得注意的是,青少年在学校满意感和学业满意感上都存在着显著的年级差异,具体来说初中生在这两个方面的满意度均高于高中生。究其原因,一个重要的因素是高中生有着更大的升学压力。与初中生相比,高中生的课业负担更重、学习强度更大,并且家长、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高考指挥棒下的学习生活逐渐压缩了学生课余生活的时间和内容,导致青少年的主观幸福感下降[18]。

4.2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的基本状况

总体来看,青少年的良好社会适应行为得分较高,83.8%的青少年达到了良好社会适应行为商数的中等等级以上,这表明他们的社会适应性得到了较好的发展,社会化的程度较高,社会行为能够符合社会规范的标准。同时,研究结果表明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当中表现出一定的性别和年级差异,这可能反映了青少年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过程具有一定的复杂性。“社会适应行为是指个体为了适应外在社会环境、文化的要求和内在身心发展的需要而必须在生活、学习和交往等实际活动中学会、选择和回避的行为,它也是个体独立处理日常生活和承担社会责任,达到其年龄和所处社会文化条件所期望程度的能力水平的反映”[19-20]。因此,除了重视“智育”之外,我们还必须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尤其应当给予学生的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以积极的关注和适当的引导。

4.3社会适应行为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本研究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社会适应行为与主观幸福感除了环境满意度的各维度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皆呈显著正相关之外,也就是说,生活满意度越高、积极的情感感受越多,青少年的良好社会适应行为水平越高。另外,消极情感则与社会适应行为除社交适应以外的各维度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即体验到青少年体验到的消极情绪越多,其社会适应行为的水平较低。进一步以主观幸福感各维度为自变量,青少年良好社会适应行为总分为因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学业满意度、友谊满意度、积极情感和学校满意度对社会适应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其中学业满意度是良好社会适应行为主要的预测因素,可以解释个体良好社会适应行为15.9%的变异。学习是青少年适应与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对自身的学习情况满意度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对于自我的评介、外界的知觉,以及社会适应与成长成才。青少年学生的学习适应性良好,有利于正性情感的形成,提高生活满意度。这又将促使个体以更健康积极的心态去应对社会化的各项挑战,更优化地实现适应与发展。

5.结论

(1)青少年的主观幸福感总体得分较高,具体来说,大部分青少年对目前的生活质量较为满意,体验到的更多积极情绪和更少负性情绪。此外,青少年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但有显著的年级差异,表现为高中生的学校满意感和学业满意感显著低于初中生。

(2)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的总体水平比较高,社会适应行为各因子分都高于各因子的项目均分,83.8%的青少年达到了良好社会适应行为商数的中等等级以上。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存在较明显的性别和年级差异。

(3)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与主观幸福感除了环境满意度的各维度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皆呈显著正相关,与消极情感则存在显著的负相关。进入预测良好社会适应行为回归方程的主观幸福感维度有四个,依次为学业满意度、友谊满意度、积极情感和学校满意度。四个变量能联合预测社会适应行为22.3%的变异,其中学业满意度是主要的预测因素。

参考文献:

[1]李冬梅,雷雳,邹泓.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的特征及影响因素[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150-156.

[2]聂衍刚.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及影响因素的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3]张林,邓小平,陈朝阳.监狱警察社会支持、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8):936-939.

[4]肖建伟,石国兴.高中生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及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7(2):75-78.

[5]景英.中学生社会适应与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6]蒋洁,聂衍刚,王晓敏.青少年社会适应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J].教育育教学研究,2010,24(11):29-42.

[7]DienerE.SubjectiveEmotionalWell-Being.Lewis&J.M.Havil-and(Eds).HandbookofEmotions(2ndEd.).NewY-ork:Guilford,2000.325-337.

[8]陈建文,王滔.社会适应与心理健康[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30(3):34-39.

[9]王香美.初中生生活事件、父母养育方式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研究[D].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10]蒋洁,聂衍刚,王晓敏.青少年社会适应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J].教育育教学研究,2010,24(11):29-42.

[11]UrieBronfenbrenner,P.A.Morris.Theecologyofdevelopmentalprocesses.(1998).InW.Damon&R.M.Lerner(Eds),HandbookofChildPsychology:Vol1:TheoreticalModelsofHumanDevelopment:993-1028.NewYork:Wiley.

[12]杨彦平,金瑜.社会适应性述评.心理科学,2006,29,(5):1171-1173.

[13]FelixNeto,Socialadaptationdifficultiesofadolescentswithimmigrantbackgrounds,SocialBehaviorandPersonality.PsychologyJournals,2002,30(4).

[14]张兴贵.青少年学生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D].优秀硕博论文数据库,2003.

[15]张兴贵,何立国,贾丽.青少年人格、人口学变量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模型[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1):46-53.

[16]Huebner,E.S.,Drane,W.,Valois,R.F.LevelsandDemo-graphicCorrelatesofAdolescentLifeSatisfactionReports.SchoolPsychologyInternational,2000,21(3):281-292.

[17]王极盛,丁新华.初中生主观幸福感与人格特征的关系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3,11(2):96-98.

[18]蒋洁,聂衍刚,王晓敏.青少年社会适应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J].教育育教学研究,2010,24(11):29-42.

社会满意度篇2

医疗卫生工作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关系到人民的幸福安康,为全面整改优化服务提升社会满意度专项整治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从根本上提升卫生工作效能,重塑卫生行业形象,结合我院工作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精神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中央八项规定和行业九不准要求,从解决群众反映最突出、事关群众看病就医最具体、最关键的问题入手,坚持规范与发展并重,教育与惩戒并举,深入查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制定整改措施,建立整改责任追究制,推进整改责任落实,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群众对卫生工作的满意度明显提升。

二、整改目标

通过整改力争取得以下几个方面的成效。

1、解决当前少数干部职工作风纪律方面存在的问题。重点解决上班迟到、早退、不坚守岗位得过、且过、进取心、责任感、主动性不强的问题,使干部职工增强工作责任感、紧迫感、危机感,增强服务意识,改进服务方式,改善医患关系,使群众对医疗机构的作风满意度明显提高。

2、解决当前医疗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重点解决卫生院医术水平不高、服务能力不强的问题,加强医务人员职业荣誉和职业美德培养,使提高医术水平成为每名医务人员的自觉追求,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满足群众看病就医需求。无医疗纠纷发生,群众对医疗质量的满意率>90%。

3、解决环境卫生方面存在的问题。重点解决卫生院绿化美化滞后、卫生保洁制度不落实、卫生清扫不彻底的问题,美化卫生院环境,净化单位院落,做到窗明几净、美观整洁。重点解决环境卫生留有及卫生死面死角,力争卫生院环境有大的改变。

4、解决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重点改变部分科室负责人思想观念陈旧、因循守旧、四平八稳、不思进取、组织管理能力弱的问题,树立科学发展理念,增强开拓创新意识,弘扬敢闯敢管、敢干风气,以好的作风带院风、促医风、树新风,树新风。

5、解决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重点解决医护人员缺乏、学术氛围不浓、个人修养不高、综合素质不强的问题,使专业技术人员能力得到充分提升,专业特长得到充分发挥,扎根基层服务与基层。

6、解决医护人员服务态度方面存在的问题。重点重点解决对待患者冷言冷语、态度强硬、服务不规范的问题,推行人性化服务,规范化诊疗,医疗行业忌语使用率为零,文明用语使用率达100%,规范着装率均达到100%。

7、医德医风建设落实不严格的问题。重点解决对医德医风,行业“九不准”要求的落实,督促检查。对损害群众利益行为做到严格处理,通过发挥典型示范带动学习作用,进一步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及时调查处理群众关于医德医风、医疗质量、服务规范等方面的投诉、接受社会监督。

三、整改原则

坚持惩戒与教育相结合,做到全院职工人人受到教育,人人触动灵魂深处、人人提高思想认识、人人增强危机意识;坚持自我剖析与自觉纠正相结合,边学习,边剖析,边整改,做到学习不图形式、剖析不讲客观、整改力求实效;坚持查摆问题与建立长效机制相结合,通过深入查摆问题,建章立制,规范管理,提高医务人员整体素质提高医务人员整体素质目的。

四、主要任务

1.开展“两项”教育。即医德医风教育、服务礼仪教育。

深化医德医风教育。

结合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采取多种形式不定期开展医德医风专项教育活动,组织广大医务人员深入学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廉洁行医守则》、医疗服务规范用语,开展医德医风强化训练,成为医务人员日常工作的自觉行动。

全面开展服务礼仪教育。

针对卫生行业特点,在全体医务人员中开展文明礼仪培训,从动作、语言、神态、表情等各个细微方面进行强化培训,将礼仪培训成绩作为职工竞聘上岗的先决条件,严格考试考核,全面推广普通话,在医务人员当中扎实开展“微笑”服务,“四心”(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教育,把其作为医务人员思想业务素质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学习和受教育面要达98%以上。

2.实施“两项”调查。即卫生行风患者调查和社会社会满意度。

开展患者群调查。

定期在住院患者和门诊就诊患者当中就医疗质量、护理质量、医德医风、服务态度、医疗收费、卫生环境等方面的情况进行问卷调查,了解患者在住院就诊过程中所需、所想、所盼,及时弥补卫生院服务中的不足。

行风建设调查。

邀请人大代表、行风监督员,征求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掌握卫生工作当中存在的不足,重点针对收受“红包”、大处方、新农合患者收费超标、乱收费,三合政策执行不力等不良行为进行治理。

3.健全“四项”制度。即健全群众投诉接待制度、医德医风考评制度、医疗信息公开制度和群众评议医院制度。

健全完善投诉接待制度。

认真受理和接待群众来信来访,严格落实“首访负责制”。设置举报电话、设置举报籍,完善群众投诉接待和受理机制,做到有报必接,接之必办,办之必果。要高度重视医疗纠纷处置工作,建立医疗纠纷应急调处机制,本着依法、公平、合理、避免事态扩大化的原则,要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及时予以化解,做到不推拖、不敷衍,不激化矛盾,努力把问题解决在基层。

健全完善医德医风考评制度。

建立医务人员医德医风档案,制定考核标准,细化考核内容,加强考核管理,兑现奖罚措施,充分发挥医德医风考核评价体系在加强行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健全医疗信息公开制度。按要求向社会公开办收费标准、就诊流程、三统一药品价格、医疗收费价格、新农合疗、健康扶贫政策等提高群众对卫生院政策的熟悉和透明,接受社会监督。

健全群众评议医院制度。

邀请乡人大代表、群众代表对卫生院工作进行视察评议,由群众客观公正地评价卫生院,让卫生院走进社会,让社会了解卫生院,通过群众评、医院改,更好地满足群众的看病就医需求。

五、方法步骤

1.查找问题阶段

(2019年5月11日至5月31日),主要是查找卫生院管理、医务人员个人存在的问题。

通过自查、向社会群众书面征求意见等多种方式查找单位优化服务环境、提升社会满意度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深入调查研究,征求班子和医务人员在卫生院管理、医疗质量、作风建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建议,认真查找思想上的差距和工作上的“短板”,发现问题认真剖析,边整边改,找准问题并及时制定落实整改措施,提出服务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

2.整改阶段

整改阶段(20019年6月11日—11月30日),主要是整改问题,建章立制,落实整改。

要针对在自查自纠活动中查找出来的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服务环境不优、社会满意度不高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制定切实有效的整改方案,分解任务,落实责任,下大力气切实加以解决。加大对违纪人员的查处力度,净化行业风气。建立长效机制,把解决问题与建章立制紧密结合起来,从制度上巩固整改成果,形成长效机制,发挥长效作用,以达到改进思想作风,组织纪律有新加强,改进工作作风、工作有新亮点,改进领导作风,为民服务有新举措;改进学风,职工素质有新提高;改进生活作风,廉洁奉公有新气象。

社会满意度篇3

调查结果显示,对25项指标涉及的调查内容,受访者可接受水平甚高,评价“满意”、“比较满意”、“一般”的受访者总计均超过五成。比较来看,多达23项指标满意度高于不满意度。其中满意度超过四成的就有15项,“交通服务”、“社会治安”、“社会秩序”最高,满意度均达55%以上。民众的不满,集中在“物价水平”、“贫富差距程度”,不满意度高至46%、44%。

民生安全状况评价最好

民生安全状况方面的指标包括“社会治安”、“生态环境”、“消费安全”、“社会保障”。调查显示,民生安全状况在6个方面中评价最好,满意度基本在五成以上。其中“社会治安”满意度最高,表示“满意”、“比较满意”的比例达57%。“生态环境”、“消费安全”、“社会保障”评价也较好,满意度分别为51%、50%、49%(见表1)。

分析显示,生活在西部的受访者,对“生态环境”更满意,满意度达57%。而作为社会保障的重点人群,低收入者对“社会保障”不满偏高,比例为28%。

社会服务状况评价,“交通服务”最满意

社会服务状况方面的指标包括“交通服务”、“市容卫生”、“教育服务”、“文化娱乐”、“医疗服务”。5项指标中有3项的满意度超过五成。“交通服务”最高,达57%,居本次调查所有指标之首。其次是“市容卫生”、“教育服务”,满意度分别为54%、51%。而对“医疗服务”,受访者不满意度为22%,在社会服务方面中相对偏高(见表2)。低收入者的不满意度更是高至33%,每三人中就有一人不满。

社会状况评价,“社会公平”不满者较多

社会状况方面的指标包括“社会秩序”、“社会道德”、“社会诚信”、“社会公平”。“社会秩序”评价在该方面中最高,超过半数受访者表示满意,比例达55%。其次是“社会道德”、“社会诚信”,满意度分别为42%、41%,不满意度均在两成以下。“社会公平”评价靠后,满意度为33%;不满意度则为29%,在所有指标中位居第三(见表3)。

对“社会公平”,地级市、县城的满意者分别为34%、35%,满意度均高于大城市;在大城市,不满的人达到了32%。对“社会道德”、“社会诚信”,大城市受访者评价也居末,满意度分别为35%、36%,比县城低7~8个百分点。

经济状况评价,“物价水平”不满突出

经济状况方面的指标包括“本地经济发展”、“居民生活状况”、“居民收入状况”、“居民住房”、“居民就业”、“物价水平”。从总体经济状况来看,对“居民生活状况”、“本地经济发展”受访者评价颇高,满意度高至47%、45%。即使在县城这类三线城市,满意度也达45%以上。

其次是“居民住房”。对目前的居住状况,受访者满意度为42%,明显高于22%的不满意度。

对“居民就业”、“居民收入状况”,评价以“一般”居多,比例为34%、41%。“居民收入状况”最为明显,评价“一般”者多出满意者11个百分点。需指出的是,“物价水平”评价以不满为主,比例高达46%,居所有指标之首;满意度则只有22%,负面评价显著(见表4)。

低收入者对经济状况的评价明显偏低,与高收入者差距甚大。对“居民就业”、“居民收入状况”,满意的低收入者仅有17%、14%,高收入者则多达72%、71%。低收入者对“物价水平”的不满尤为突出,比例达65%。

政治状况评价,“贫富差距程度”民众多不满

政治状况方面的指标包括“公民权利状况”、“司法公正”、“公众参政议政”、“贫富差距程度”。4项指标满意度均低于四成。其中“公民权利状况”、“司法公正”评价相对较高,满意度分别为37%、33%。

对“公众参政议政”,受访者满意度不过三成,为29%,比“一般”还低了2个百分点(见表5)。“贫富差距程度”不满意度高达44%,在本次调查中仅次于“物价水平”。低收入者的不满最为突出,不满意度高达63%,相反高收入者满意度达63%;在大城市中,不满的人也超过半数,为53%,明显多于其他类型城市。

党政工作评价尚可

党政工作方面指标包括“政府工作状况”、“基层党组织工作状况”。2项指标满意度分别为36%、33%,而不满意度低于两成(见表6)。

总的来看,城镇居民对现状有较好评价,民生安全、社会服务方面受访者最为满意;而对物价水平、贫富差距程度,民众不满较为集中,在各项指标中尤为突出。高、低收入者的感观反差明显,尤其是面对当前的贫富差距、高涨的物价,草根阶层不满尤甚。在发展程度较高的大城市,受访者评价并不占优,特别在社会公平、社会道德、贫富差距程度上,评价还不如中小城市。

社会满意度篇4

关键词:城市社区;居民满意度;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C91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4-0154-03

满意度是一个多层面的概念,广泛应用于心理学、管理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领域。不同学科从不同角度对满意度进行界定。心理学领域将其定义为一个人对一段关系质量的主观评价,强调关系、付出与回报、期望和公正知觉。社会学领域将其界定为不同文化和价值体系中的个体对与他们的目标、感知、期望、体验以及所关心的事情有关的生存状况的主观体验。这两个观点都倾向于反映人们的主观感受。而事实上,满意度的可操作性既能测量社会和个体的心理特征,又能测量社会为个体提供的所有能感受和拥有的日常生活必需的设施、环境、技术、服务等客观状况。因此,满意度是一个评价主、客观世界的重要指标。从资料来看,心理学者的研究集中于微观层次的“生活满意度”,经济学者的研究更多采用“顾客满意度”,而对于社会和社区满意度的研究则甚少。社区建设作为一种社会运动正在我国城市中蓬勃发展,得到政府和市民的全力推动。可见,研究社区居民满意度不仅能促进满意度在城市社区领域的作为和理论的扩充,更能获知城市社区建设的整体评价结果,弥补单纯来自官方的测评报告,有力保障和谐社区健康的发展。本文以大连市中山区的居民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抽样,运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法,对当前城市居民的社区满意度进行调研,并对此做出相应分析。

一、设计、研究对象与方法

测量表的选取与开发:如前所述,满意度理论在城市社区领域应用研究较少,而运用在经济领域却趋向成熟。因此,本研究根据满意度在理论上至少包括认知和情感两部分,以及美国顾客满意度结构(ACSI)模型[1],参考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刘岚芳博士的“民众满意度测评调查问卷”[2],设计出城市社区居民满意度调查问卷。本量表由三部分组成:第一,人口统计学变量,如性别、年龄、学历、职业、收入和所在社区等。第二,居民满意度,共选取4个维度:认知、参与、满意及评价。第三,情感度,包括期望、抱怨和信任3个维度。调查的内容,以社区建设所包含的六个方面为依据,分别涉及“社区服务、社区环境卫生、社区治安、社区文化、社区组织、公共设施”等。

研究对象的选择:自民政部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倡导社区建设以来,大连城市社区的发展一直比较迅捷且在全国较有影响,其中中山区的工作尤为突出。因此,我们特意选择工作成效较大,社区建设状况较好的中山区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社区建设居民满意度评价的调查。根据不同年龄段,随机抽取6个社区共600位居民构成这次调查的样本。每个被试入选的条件是:第一,至少在本社区生活一年以上;第二,年龄在18~80岁,具有正常思维能力的居民;第三,愿意参加并真实有效地完成测试。最后完成的有效被试为552名,调查有效率为92%,达到了问卷调查回收的有效性,具备了一定的可析性。

研究方法:采用入户填写问卷与访谈相结合的方法,运用SPSS11.0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居民对社区建设基本情况的认知度

社区建设包括社区中的组织(如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物业、业主委员会等)、服务(包括环境卫生、文化、治安等在内的20余种项目)、公共设施等,这也是目前社区工作的主要内容。居民对所处社区基本建设情况的认知,在某种意义上是维护自身对社区组织及其为居民提供服务的知晓权,并且居民对社区的了解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居民的社区参与意识和居民的主观感受,即满意度。因此,首先调查居民的知晓度是重要的也是必要的[3]。频数分析结果显示:居民总体上对所处社区的建设情况比较了解,知晓度均值为69.1%。但不同年龄阶段的认知度存在显著差异,其中30岁以下的年轻人对社区管理组织、服务项目以及公共服务设施的了解均值为53%,相对于认知度最高(均值为77.1%)的60岁以上的老年人而言,相差24.1%,这一方面说明社区工作的对象仍然以老年人为主,而针对青少年的管理和服务相对薄弱;另一方面也表明与老年人相比,青少年对社区的关注和关心不够,认知意识有待提升。

为了更确切地探究影响不同年龄段居民对社区建设基本内容知晓度的具体因子,问卷中着重对社区服务项目部分设计了两级量表。通过因子分析了解到,虽然不同年龄段居民对社区建设基本情况的认知存在差异,但影响知晓度最低的三个因子却呈集中趋势,分别是社区服务热线、青少年校外教育、法律援助及家庭邻里协调服务。这表明,社区对这几个服务项目工作不到位,宣传力度低,没有实现其功能,成为直接影响居民知晓度的主要因素。而对被测对象问卷调查时,询问结果大约有近80%的被测对象需要社区提供社区服务热线、青少年校外教育等服务。

社会满意度篇5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五中全会精神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贴县委、县政府工作,紧紧围绕创建“平安”这条主线,强化林业草场执法,加大广泛开展森林草原防火宣传教育培训,继续深入开展专项整治活动,为全县平安建设社会满意度评价度宣传工作保驾护航。

二、宣传目的

通过开展平安建设社会满意度评价宣传工作,以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平安和谐为目标,广泛深入宣传平安建设满意评价宣传工作,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平安创建宣传力度,提高人民群众参与平安建设满意评价的积极性,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三、组织领导

为加强对平安建设宣传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平安建设宣传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如下。

四、宣传内容

为全力抓好平安建设满意度评价工作,进一步完善平安建设评价工作机制,我们要不断拓宽思路,创新举措,强化责任,亲民务实,主动作为,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坚决做到“4个讲清楚”,加强正面一道,宣传正能量,以推进平安建设、排查化解矛盾纠纷等重点工作,进一步加强对平安建设满意度评价宣传工作,为营造良好的办公环境。(一)讲清楚民调专线号码:028-12340。让每一名干部职工、群众、服务对象、项目施工都知晓这个电话号码。(二)讲清楚如何正确接听民调专线电话访问,确保电话接听有效。(三)讲清楚正能量。(四)讲清楚诉求渠道,有问题可随时反映,不要把个人情感夹杂在对社会平安建设满意度评价工作中。

五、任务分工

为做好各行业、各领域的引导,要通过各种桥梁和纽带,拓宽平安建设社会满意度测评范围和对象。一是干部职工的宣传引导工作由党组织负责实施;二是因施工项目众多,对于施工队的宣传引导,由负责实施。要明确责任分工,切实做好平安建设社会满意度评价工作宣传。

六、工作步骤

平安建设社会评价宣传工作时间为11月-12月,为时2个月,分两阶段完成。(一)动员宣传阶段(11月1日-12月20日)高度重视,立即行动,认真组织,精心部署,营造良好的氛围。一是召开动员部署大会,提高政治站位,加强认识。确保每位干部都能熟悉掌握社会评价工作电话(028-12340)访问方式,内容,熟悉接听回答社会评价民意调查要注意的有关问题和回答的方式方法。二是加强宣传引导,通过各种渠道、宣传手段,多角度、全方位的加强满意度评价工作。(二)接收测评阶段(12月21日-12月31日)积极配合测评工作,做到有礼有节、语言文明、态度热情,耐心的回答每一问题,每位参与者客观公正地对平安建设情况作出评价,展示良好的精神面貌和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