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语言的利与弊(收集5篇)
网络语言的利与弊篇1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大学英语利弊对策
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computerassistedlanguagelearning简称call)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近50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日臻成熟,教学网络化、多媒体化已渗入教学课堂,成为现代化教育的一大特征。多媒体教学即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是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形和影像等多媒体信息,把其各要素按照教学要求进行有机结合,并通过相配套的设备投影显示出来,同时按需求添加声音的配合和人机交互操作来完成教学或实践过程。2004年1月,教育部高教司颁发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指出高校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改进原来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教学课堂模式。”该通知肯定了多媒体教学引入大学英语课堂,是新课标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需要,更是大学英语教学发展的必然和趋势。然而,新技术的尝试应用到发展成熟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并需要在教学实践中摸索经验,不断推陈出新、与时俱进。因此,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大学英语多媒体教学所暴露的问题与弊端也日益凸显,如何进一步优化完善多媒体辅助教学,使之更好地为大学英语教学服务,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也是新时期教育改革刻不容缓的要求。
1大学英语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首先,学生在非母语的环境中学习英语(我们将此语言称之为esl),最缺乏的是生动的听说和便捷的情景英语交流环境。在以往传统英语教学模式下,学生长期得不到语言锻炼,一味的“哑巴式”学习方式,不仅模糊了英语作为一种语言来学习的终极目的,而且使英语学习枯燥无味,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情景是学习者进行学习实践活动的社会文化背景。与一位教师、一本书、一支粉笔和一张嘴的传统课堂截然不同,现代多媒体技术能有效地集合声音、文字、图像、动画和影像视频等元素,并作用于学生听、说、视、触、感等各感官,根据课堂内容和教学目标,创设与学习主题相关的学习情景,利用多媒体的强大功能,学生不仅可以和多媒体设置的虚拟人物对话,身临其境地体会真实的英语情景交流;视频资料生动展示的英美国家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时尚资讯等让学生仿佛穿越时空隧道、飞过地域航线、踏上金色舞台,多媒体教学使语言赋予生命,充满色彩,生动跳跃起来。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而不是诸如等级或往后的竞争便利等外来目标。”多媒体教学正是将枯燥的学习材料具体化、形象化、真实化,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实现了英语“教”与“学”的开放性、交互性、共享性、协作性和自主性并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发挥其内在潜能。其次,因特网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计算机网络,它连接了全球几千万台计算机,信息资源广阔,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科学、娱乐等个方面,可谓包罗万象。教师可以利用这些有利资源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不断增强。最后,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这种全新的教学手段丰富了教学课堂,扩充了书本知识,为学生创造了一种开放、轻松、自由并极具个性化的语言学习环境和氛围,学生们可以选择自学模式,根据自身特点进行针对性的学习,也可以相互协作、广泛讨论,在轻松愉快中掌握知识,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2大学英语多媒体教学的弊端及对策
2.1过分依赖网络课堂,忽略面授优势
信息量大,内容丰富,图文并茂是多媒体教学的客观特点,许多大学英语教师则完全依赖课件授课,不科学的增加知识涵盖量,50分钟的课堂完全变成课件展示,教师变身为“放映员”,学生变成“观众”,学生只能按照教师放映速度来走马观花甚至囫囵吞枣,50分钟放映结束,所有信息也随屏幕的关闭而消散。
对策:教师首先要明确多媒体网络是辅助教学手段,并非完全取代教师地位。其次,教师要遵循学生认知规律,了解其思维强度和节奏,合理安排课件内容,并配合传统面授突出主题,强调重点,使学生有思考、接受和消化的时间。最后,多媒体教学要张弛有度,详略得当,并与传统面授教学相互配合,相互渗透,真正做到“淡妆浓抹总相宜”。
2.2过分追求形式,分散学生注意力
多媒体技术的一大优势是可以模拟现实环境,利用多种感官的综合作用对学生进行合理刺激。在具体实践中,多数教师为了追求完美,掺入大量的图片、声音和动画等文件,使课件过于花哨,华而不实,冲淡课堂主题,分散学生注意力。
对策:教师要精挑细选网络材料信息,做到课件重点清晰,主次分明,内容简洁得当,装饰得体,让学生在学知识的同时感受新教学手段带来的新鲜愉悦。
2.3缺乏师生情感交流
多媒体教学手段越来越受到大学英语教师的青睐,但在此过程中我们忽略了一点:我们使用的是机器,但面对的却是充满情感的学生。课件的滥用会使教师有种牵着鼻子走的紧迫感,限制了教师的自由发挥。很多教师兢兢业业的备课,制作完美的课件,本以为可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但发现彼此有种孤立感,很难配合,尤其像英语这种语言类课程,更是需要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来增强感情,达到教授与接受的和谐。
对策:教师的课堂魅力是任何课件都不能替代的。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动作都会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师应有效的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结合经验与实际,适当调整教学程序,要以扎实的基础,渊博的知识和人格魅力去抓住学生的心,感染学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2.4多媒体网络自身问题
很多大学都建立了校园网、网络课堂、网络语音教室等硬环境,但多媒体本身存在不可避免的问题,如电脑死机,中毒,录音和放音功能失灵,网络升级导致系统问题等,这些都大大影响教学进度和教学质量,影响教师和学生情绪。
对策:从学校角度来讲,配备专人定期维护电脑,实行网络教室责任制,可避免一些人为破坏;增派技术人员解决教学过程中的突发故障。从教师角度来讲,增强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学习,掌握必要的故障处理技巧;做好资料备份,防止故障引起的丢失或破坏。从学生角度来讲,要爱护网络教室的各项资源配置。
总之,多媒体教学是一把双刃剑,如何合理有效利用,使之更好的为大学英语教学服务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教师要恰如其分的利用这个新式教学工具,扬长避短,总结经验,让大学英语多媒体教学这朵奇葩绽放光彩。
参考文献
[1]王志强,蔡平.计算机网络与多媒体教学[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208).
[2]李荫涛.多媒体投影英语课堂教学初探[j].外语界.2001(3).
网络语言的利与弊篇2
选择赞成燃放,可以从民间习俗、人情需求、文化传承等角度正面阐述;同时还可以由禁放原因如环境污染、安全隐患等出发,指出暂时性燃放的烟花爆竹并不是环境污染的最大原因,而安全隐患主要与产品|量和自身安全意识有关等。
选择禁止燃放,可以正面例证其带来的环境污染和安全问题,也可以论证“年味”也能换一种形式,不健康的习俗可以休矣。
选择限制燃放,则更容易写作,只要结合前两者即可。
要注意的是,对燃放烟花爆竹的三种不同态度,实质上是传统民俗与环境保护、城市治理的激烈碰撞和博弈。行文时除了罗列理由,最好能再提出几点解决方法,比如提高烟花爆竹“国标”、改善城市规划布局、改变经济和能源结构等,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这个题目将成语“买椟还珠”放到了当下的社会环境来思考。
“还珠”的行为固然愚笨,但制作精美的“椟”的确能吸引顾客的目光,增加“珠”的价值,所以,适度的包装会“锦上添花”。但过分的包装只会“喧宾夺主”,无端增加消费者的负担,久而久之会失去消费者,得不偿失。由此出发,可以立意为:产品需要包装,但要“适度”。
当然,也可以从材料的对立面出发立意:不需要在意外在的包装,内在的品质最重要,要有自己独到的眼光。还可以做更深层的思考:剖析内在品质和外在包装的辩证关系,引申到“文”与“质”的关系。
在这个作文题中,陈道明反驳的话语是关键句,从中可以挖掘主题,如:(1)世界是由平凡的人组成的,没有这么多英雄,正是看似“平庸”的人通过努力奉献了精彩,所以,要看到平凡的人的价值;(2)孩子们赢得了观众的喝彩,获得了集体荣誉,个人英雄是英雄,团体英雄也是英雄;(3)孩子们的动作虽然整齐划一,但“每一张脸是不一样的”,在群体表现中也可以体现个性,“集体荣誉”与“个人英雄”并不矛盾;等等。
题目中的两则材料都是关于“理想”的。第一则材料揭示了孩子们的理想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从“科学家”变成了“明星”“老板”这类受人关注、收入丰厚的职业。第二则材料进一步说明,当下中国青少年的理想极少与科学相关。
材料的内在指向在于引导同学们思考物质与精神、名利与理想的关系。科学家的物质生活未必丰富,但精神往往是富足的;而明星、老板的一大特点就是有名有利、物质生活不错。所以,人们应该更多地追求精神的富足还是物质的富有?是追求名利还是理想主义?写作时,应该就此话题展开辩证思考,可以赞同追求物质,因为物质生活是精神生活的基础,“仓廪实而知礼节”;也可以提倡人应该有点理想主义,应该有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还可以将二者结合起来分析,阐述物质享受与精神追求并非矛盾对立的双方。
材料从正反两个方面客观、全面、真实地揭示了大数据给人们带来的利与弊。“面对大数据,你有怎样的思考?你会怎么办?”不外乎三种态度:其一,看到大数据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利”,并且全力投入这种生活;其二,更多地看到大数据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弊”,于是远离大数据,保持大数据出现之前的生活状态;其三,辩证看待大数据的利与弊,不拒绝,但也会小心,更重要的是学会应对和运用大数据。
相对来说,第三种态度更客观。大数据存在隐私安全问题的弊端是客观存在的,关键看人们如何应对和运用。只要我们学会变大数据之弊为利,就能做自己命运的主宰者。比如可以这样立意:不做数据的奴隶;趋利避害,让大数据造福人类;让大数据为我所用;以敬畏之心面对大数据。
在具体写作时,好的文章应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追求思想的深度。如何正确对待网络大数据,不仅关系到自我将来的生活,还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涉及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如果能从哲学、人类学、社会学等角度深入思考,文章自然就会走向深刻。举例来说,如果数据分析能预测一个孩子在学校表现如何,他将来适合怎样的工作……那么,这个孩子该如何生活下去呢?如果数据分析能预测迎合观众或听众的口味,那么,创意、灵感和惊喜还会存在吗?
写作立意的方向可以有:
(1)人工智能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大,是利。可以设想,未来人工智能带来的科技产品,将会是人类智慧的“容器”。人类“善假于物”,可以“绝江河”,可以“致千里”,何乐而不为?
(2)人工智能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大,是弊。以中学生的知识背景,很难从纯科学的角度对这一新技术做精细的弊端评估,所以不妨切换视角,从科技对人们生活的负面影响,以及人们在科技生活中丧失的东西如人文情怀等角度着笔,更易成文。
(3)人工智能是把双刃剑,利弊皆有,弊端要在发展中去解决。许多人类自身的价值,如创新、审美的能力是人工智能永远无法替代的,这是人类的信心与优势所在。古往今来,科学和人文,从来都是人类发展中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的两大重要力量。
应该说,最后一种立意是这个作文题比较好的立意。
材料从2016年十大网络流行语出发,对网络流行语传播的利弊给出了三种意见:(1)网络流行语是对汉语文化的丰富;(2)长期误用、滥用网络流行语是对汉语文化的一种亵渎;(3)语言有其固有规律,应包容地看待网络用语。
三种意见,各有道理。同学们在写作时,应该综合辩证地看待这一问题。立意如:
(1)赞赏网络流行语的发展。因为网络流行语虽有不成熟之处,但其时代性、创新性不容抹杀。
(2)包容地看待新的语言形态。我们应该相信汉语的自我净化能力,可以在欢迎美好的、有正能量的网络流行语的同时,坚守好汉语言文字的纯净。
网络语言的利与弊篇3
【关键词】网络语体;原因;影响
中图分类号:I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7-266-01
一、网络流行语言语体的产生
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说,语言既是言语体系官能的社会产物,又是社会主体为了让个人能够运用这一官能而采用的必要规约的总格。总的来说,言语体系形式多样,规则无定,它既属于个人的范畴,又属于社会的范畴。而网络语言作为广义语言的一种,自然是产生于人们必要的交际,而语言的交际性也是语言产生的根本属性。
网络流行语言语体的产生,与我们的社会环境、时代背景紧密相关的。首先,网络时代的到来,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个人电脑的普遍使用,为流行语的传播创造了最为坚实的基础,这是以往的报刊、广播甚至电视等传媒手段都无法比拟的。而网络传播的便捷性,流通的无限性,也为流行语体的产生创造了条件。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也是一种追求时尚的心理原因推动的。在现在的社会中,“追求时尚”不仅仅是年轻人的标志,而是渗透到各个年龄层。网络新兴表达方式别具一格,自然受到人们追捧。
二、社会影响
就网络流行语体的影响范围来说,从调研中我们可以发现网络流行语在社会环境中影响到的只是网络空间的一部分人或由他们所延伸的区域,对主流社会的影响并不大。起码像调查到的社会人群(30-50岁阶段)中的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些流行语。而从主流传媒诸如报刊、广播、电视中,我们能看得到的网络流行语体也很少出现,一般都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出现。但是人们却没有想到文化无所不在的渗透性,即使只是对特定的人群(如18—30这些在网络上活跃的年轻人),这种语体对于他们的生活是有很大的影响的。
从网络语体的利弊来看——如果一定要分个利弊的话,“利”肯定是丰富了网络空间的语言生活,让网络人群的交流更加个性化,表达更加充分,也让人们的语言研究多了一些另类的内容,此外,由于网络语言特有的趣味性,这也增加了很多活泼的元素。网络新语体反映了一种叛逆思想,是一种被压抑心理的释放。每一种新语体诞生之初,往往掺杂着些许无奈、些许嘲讽、些许戏谑、些许叛逆,而这些成分更容易激发年轻一族的从众心理。
“弊”就是容易造成网络语言交际的失败,因为毕竟能够明白这些的人是少数,尤其是“校内体”,另外,“咆哮体”中“有木有”这类故意用别字的现象还是会对语言学习也会有一定误导的。
三、对现代汉语的影响
关于网络语言的性质,国内外学者主要从两个角度来展开论述:一是网络语言的语体特征;二是网络语言的社会属性。我国学者刘海燕认为,网络语言是一种特定的社会方言,是一种特定的功能语体,是介于口语和书面语之间的特殊表达方式。刘乃仲、马连鹏同样将网络语言的性质界定为新兴的网络社会方言,认为在网络社会,网络文化的诸多特点都可以在网络语言的运用中得到映射。吕明臣指出,网络语言是以电子媒介为其物质形式的,由于媒介的特殊性,使得网络语言形成了不同于口语和书面语的交际特征。
新语体的层出不穷体现了使用者很强的创新意识。语言的变化发展与社会变迁紧密相连,网络时代的到来,也为汉语的研究和传播增加了更多的语料,丰富了汉语库,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为现代汉语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前景
网络流行语言语体在未来的发展中,首先要面对的就是它的规范问题。网络对语言生活无论如何都会有一定的负面影响,而且这种影响造成了汉语的歪曲。未来维护汉语的纯正性,对网络流行语体就必须进行一定程度上的规范,虽然不要求像政治术语一样,但是需要我们在适当的时候适当的使用,这样才能尽量避免其负面影响。有专家认为网络语言破坏了汉语的纯洁,会给汉语规范带来极大的阻碍,必须防微杜渐,另外也有专家指出网络语言严重影响了学生对传统语言的学习,影响了对民族语言纯洁性的继承,而且助长了年轻人浮躁的风气,因此,维护汉语的纯正性迫在眉睫。
但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网络语言,提倡对之加以适当的引导与规范,强调网络语言的规范工作应该是有层次的。各个网站应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规范引导网络语言的正常发展,对一些粗俗的、不文明的语言现象要制止。在保留那些简约的、富有创意的、生动形象的网络语言的同时,不应忽视网络语言的不规范之处和负面影响,而应积极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探讨如何规范网络语言并引导它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在汉语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的不断发展,网络流行语体将呈现出更加纷呈的面貌。新的词语、表达形式会不断涌现,新的传播方式也会应运而生。互联网的日益推广与普及,必将带来新一种语体语言的繁荣兴旺,其影响力将越来越大。因此,这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更多的语料,也是为汉语的增加提供了更多的方式。
参考文献:
[1]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
[2]刘海燕.网络语言[M].2002.
网络语言的利与弊篇4
[关键词]外来词;构架;网络流行语
[中图分类号]H109.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13)02—0094—03
一、外来词构架下的网络流行语
外来词,也叫借词,指的是从外族语言里借来的词。〔1〕本族语言的词汇叫本族语词汇,而外来词是区别于本族语的。经汉化过程,其他民族的词汇为汉语所吸收,继而演变为外来词,最终成为汉语词汇,为语言本身带来活力。随着语言文化的交流碰撞,外来词与日俱增,开始走进我们的日常生活。网络因其便捷开放等特点,更是成为文化交流的便捷通道,许多受到外来词影响的网络流行语应运而生。
网络流行语,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普遍流行于网络社会中,为大多数网民所接受并广泛使用的网络语言。它是网民们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特指网络论坛、聊天室里“即时性”很强的、对话式的话语,是最活跃、引人注目,使用频率较高的一类网络语言。
外来词构架下的网络流行语并非一般意义上的网络语言,而是兼具外来词与汉语网络流行语两者特性。一方面,它具外来词特征。在构词上,必须由外来词组成,它是外来词的一部分,是指那些在汉化过程中,演变为网络流行语,为广大网民所接受的外来词。另一方面,在范畴上,它隶属于网络流行语。“外来词构架下”,即“由外来词组成”,是对“网络流行语”的修饰与界定。由此,外来网络流行语,很好地融外来词与网络流行语于一体,极具特性,并不包括“有木有”、“蛋定”、“伤不起”等不受外来词影响的网络流行语。
二、外来词影响下的网络流行语生成方式
(一)音译词
外来词构架下的网络流行语受外来语的影响,有多种生成方式,其一是音译,因为外来语种的不同,又可细分为英语音译和其它语言音译两类。近年来,网民的英语水平普遍提高,学习热情高涨,英语词汇逐渐走进生活,这为音译外来词提供了滋生的土壤。依据英语词汇发音,汉化成音近的中文或缩写字母或数字,如切克闹(checkitout的音译);CU(取自seeyou);88(指代Bye-bye),这是网络流行语对英语的基本吸收方式。另外,还有一些音译词取材于日本、韩国等,如“纳尼”是日文中“什么”的音译,“思密达”取自韩语。采用音译方法吸收外语词,是最便捷的语言借用方式,是汉语借用外来词的主要手段之一;另一方面,音译方式与网络流行语遵循的“省力原则”一脉相承,体现了构词的简化性。
(二)音义兼译词
既吸收了外语词的音,又采用了其义。网民在音译外语词同时,注重汉字的表意功能,以增强外来词的本土色彩。如网络流行语“酷”:一方面是英文“cool”的汉语译音;另一方面,其词义“潇洒中带点冷漠”与“冷”的英文本义相关。其他“晒”、“败”、“秀”、“猫”等均属音义兼译外来网络语言。这一吸收过程不仅体现了中西文字的碰撞交流,而且是两种文字体系的融会贯通。
(三)字母词
字母词是指汉语中带外文字母(主要是拉丁字母)或完全用外文字母表达的词,它是一种新形式的外来语。〔2〕字母词在汉语网络流行语中占了较大比重,主要有纯英文字母词以及英汉结合字母词两类。(1)纯英文字母词:直接借用英文的字母缩略词,构成外来网络流行语。例如:
PK——PlayerKilling
BMW——BigMouthWoman
ft——faint
还有:BTW、AFK、BBL等。(2)英汉结合字母词:由口语化的汉语词汇与英语字母组合而成,如:“I服了U”、“做人不要太CNN”等。这类词在网络上十分流行,上网的大都是年轻人,使用字母词既能卖弄个人的英语学习,又起到了方便交流的作用。
(四)直接套用外语词
一些网络流行语直接使用外语词汇,并在形、义上与外语词统一,主要来源是英语和日语。(1)直接使用英语词:借用英语词汇的音、形、义,演变为外来网络流行语。例如:“Ohmyladygaga”源于美剧UglyBetty(丑女贝蒂),网络使用时取其原意,用于表达吃惊之感。(2)直接使用日语词:这些外来词直接借助于日本动漫、电影等走红于网络,汉语将其重新借回,取形义并按汉语读音,衍变为网络流行语。“卖萌”的“萌”是从日语中借来的,日本动漫爱好者用“萌”形容喜好的事物,尤其是动漫中的美少女。进入汉语后,“萌”有了可爱、性感、讨人喜欢的新义项。“萌”仅仅是借用了日本动画人物名的外壳,其内容仍是中国固有成分。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艸部》,“萌,艸芽也。”类似的日语借词“正太”、“御姐”、“雷到”、“暴走”等均取自日语中的汉字。
(五)中英混搭词
借用英语词汇后,外加口语化的汉语语素,形成外来网络流行语。例如“hold住”、“你太out了”、“江南style”等。以“你太out了”这一网络流行语为例:单词“out”在英汉词典中的解释是“出外,在外”,如今这个词被赋予了“落伍”的新意。“out”在整个词组当中承担形容词的功能,作为句子的谓语成分。以上这些词语很好地体现了语言的融合交流,而网络这一平台让融合更加频繁,许多中英混搭网络流行语与日俱增。
(六)借用外语语法创新词
汉语网络流行语在吸收外来词过程中,不仅对词汇加以选择性吸收,而且批判继承外语的语法结构。例如“ungelivable”体现了网络流行语对英语构词方式的模仿:首先以“给力”拼音为基础,将其变形为geli,作为词根;其次模仿英语单词的构词方式,即前缀+词根+后缀,在词根的后方加上形容词后缀-able,表示有能力做某事,再在词根的前方加上前缀un-,表示“不”的意思,从而完成整个词的创造性模仿,并结合汉语和英语意思表示不给力,或者不精彩。〔3〕另外,“……的说”(来自日语语法“……と言います”),表示认为、觉得;“ing”是英语进行时后缀,网上常用它做中文后缀,表示自己正在做某事或表达一种感情,如“游戏ing”、“开心ing”等。
三、外来网络流行语分类方法
(一)语音法
语音是人对文字在听觉上的最直观感受,由外来词组成的网络流行语经过网民再发展之后,在语音上显现独有特点。(1)谐音词。是指通过谐音手段,赋予词语新义。外来网络流行语通常直接将外语词的发音通过谐音方式转化为现代汉语,从而恰当地表现网民所要表达的意思。以往的谐音词在词义上与原外语词是相同的,比如“沙发”一词就是谐音于sofa而来,两者所表达的事物是同一个;然而谐音外来网络流行语有其特殊性:即在谐音的同时也赋予新含义。如“notatall”的中文音译词“闹太套”,由于歌手黄晓明对notatall的发音酷似“闹太套”而得名。该谐音词恰当地表达了“你要闹哪样”的意思,两者配合默契,在短时间内流行开来,然而“你要闹哪样”与notatall的本意“没关系”截然不同。(2)缩音词。即对于双音节词组,取前字声部和后字韵部,合发一个音。这是在一些方言地区的用法,而由外来词组成的网络流行语也显现这种特性。如“Netigan”,是由英语单词“Netizen(网民)”和“Hooligan(流氓、混混)”组合而成,由前词词首与后词词尾拼合形成。这类词大多是人们为了方便简洁、便于流传而创造形成的。(3)借音词。是指所用的汉字原本就存在,词义也不变,只是将外语词的读音借过来,但借音也不是随便借的,所借的音在外语语境下的意思与对应的汉字字义基本相同。如Kuso,日语“粪”的发音,在日文中作“可恶”之意,与汉语“可恶”意思相同。而“kuso”这一读音比“kewu”更能表达感情,因此在书面语上的“可恶”用到口语中就读成了kuso。书面上的字并不改变,改变的只是人们交际用语中的发音。
(二)来源法
网络流行语受外来词影响很大,那么产生这些外来词的渠道有哪些呢?(1)外语日常用语。英语是国人的第一外语,现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日语、韩语、法语等第二外语。这些外语日常用语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网络流行语的发展,其演变来的网络流行语更易被人们接受,传播范围更广。(2)各国电视剧、流行歌曲、动漫词汇。由于文化交流,很多外语词汇通过电视剧、动漫等形式传入中国网络,对网络流行语产生较大影响。如“和我结下契约成为〇〇吧!”这句话来于《魔法少女小圆》中丘比的台词“僕と契約して、魔法少女になってよ”。通过时新的传播媒介,年轻人将外来的流行元素转化为汉语表达方式,成为外来词构架下的新词。(3)各种网络游戏用语。网络游戏在网民的日常生活中占据很大部分,较多网络流行语是通过游戏产生的。如“PK”,现在流传较广的是PlayerKilling,源于MUD,原指在游戏中高等级玩家随意杀害低等级玩家的行为,后引申发展为“对决”等含义。由于技术限制,国内玩家所玩的大部分游戏由外国开发,其中的台词、对话、操作指南等都是外语,促进外来网络流行语的诞生。
四、易成为汉语网络流行语的外来词特性
汉语网络流行语在吸收外来词的过程中,并非全盘照收,而是有选择、创新性地化为己用。通过对外来网络流行语分析,总结出易成为汉语网络流行语的外来词在以下三方面具明显特性:
(一)时代感强
从时代背景分析,与社会发展相契合的外来词易成为汉语网络流行语。也就是说,那些脱胎于社会热点事件,与特定的社会氛围相衬,能准确表达社会心理需求的外来词易受网民追捧。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与社会关系密切,社会环境及其关系、现象都会在语言中得以体现,同时也对语言产生根本性影响。当一项事件成为社会热点,在人群中被广泛传播时,事件所承载的信息(包括词汇)便相应地流行开来。这类外来语可称为“典型环境下的典型词汇”,通过迎合社会发展博得网民的宠爱。例如“hold住”一词,一方面借助热点娱乐节目,瞬间吸引观众眼球,深入受众思想,成为日常用语;另一方面,与特定社会氛围、社会心理相符,传达一种坚持、从容应对的心理状态,给人向上的正能量。
(二)英日韩热
从文化交流来看,源于英语、日语、韩语的外来词备受青睐。外来词是语言文化碰撞交流的产物,汉语有选择、有侧重地吸收外国先进因素。在网络平台上,汉语主要与英语、日语、韩语产生交集,并添加融合成新的具文化交流意义的汉语网络流行语。(1)英语作为世界整理语言,自改革开放以来,与使用英语系语言的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层面交流愈加密切,我们学习它并将其作为第二语言。在高频使用中,网络上诞生许多英语词汇汉化而来的外来词,如“酷”、“闹太套”等。(2)汉语与日语的交集主要体现在日本动漫上,凭借剧情的创意和趣味性,日本动漫吸引了众多观众,这为日语词构架下的汉语网络流行语提供了良好的孕育土壤。(3)从1997年中央电视台重播韩国家庭剧《爱情是什么》并引起轰动性效应至今,韩国文化开始涌入中国并逐渐形成韩流,在国内也相应形成一股韩语热。“思密达”、“欧巴”等在网络平台中被中国网民广泛使用。
(三)去声收尾
从语言自身属性分析,外来词构架下的汉语网络流行语多以去声(第四声)收尾。(1)去声字的听觉冲击力。去声调值为51,调值明显下降(由最高音降到最低音,5度降到1度),频率间隔先大后小。〔4〕根据人体对语音的感知分析,频率间隔越高,越容易对听觉造成冲击,人体对此感知性也就越强,因此传入的外来词中以去声(第四声)收尾的越易被捕捉。(2)去声字与情感表达相关。以去声字作结的外来词易被选为汉语网络流行语,是由去声调类与情感表达的相关性决定的。语言是思想感情的体现,是社会心理的折射。以去声字结尾的去声词读起来响亮、上口,口腔有共振效果;全降的调子,起伏、变化较大,可以更好地让情感得以申发。例如“××控”,出自日语“コン(con)”,取“complex(情结)”的前头音,指极度喜欢某事物的人,喜欢的东西要冠在“控”字之前。这是强调某一类情绪的典型词,这类去声词能在一定程度上调节社会群众的心理情感。
五、外来网络流行语的发展变化情况
结合调查问卷,分析统计数据,力求客观真实地再现外来网络流行语的使用现状及其发展变化。数据结果显示:46.75%的被调查者表示外来网络流行语对语言和社会影响利弊相当,25.97%认为两者不存在利弊关系,15.58%赞同利大于弊,仅有11.69%认为外来网络流行语弊处愈大。同时,大部分被调查者表示乐于接受外来网络流行语,它是一种特定的网络文化,喜欢并且支持。
外来网络流行语是信息社会快速发展的产物,与社会变迁有着密切联系。“语言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形成而产生的,而且跟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发展”〔5〕。如“微博”一词,是伴随着新的网络交际互动平台的更新而出现的。此前的“博客”是基于网络平台“blog”的谐音而为广大网民所熟知,而“微博”就是“缩小版的博客”的意思,这很好地体现了新词的出现与社会变迁的同步关系。
经过选择、分析、判断等过程,外来词被中国网民接受使用,并入驻于网络环境,成为汉语网络流行语的成员。外来网络流行语是一种特定的语言文化现象,其在使用过程中却是有利有弊。
一方面,外来词构架下的网络流行语具明显优势,表现在:(1)具创新性,丰富汉语词汇量。近年来,网络流行语中音译形式有较大增长,同时意译形式的比例有所下降,这与外来词的引进密切相关。汉语词汇“奥林匹克”、“沙发”、“克隆”等均是音译而来,音译词在国内历史悠久,具较大的发展前景。(2)精辟简洁,满足当前交际需要。字母词的使用为网络交流提供了诸多便捷,使消息传播更加简洁生动,提高了沟通效率。(3)与时俱进,体现文化沟通交流。基于社会事件类网络流行语是普通民众言论的自由表达。例如“江南style”的盛行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网民对社会环境的忧虑:韩国高层给社会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这引起了有良知的网民的关注。另一方面,不少学者也对此产生忧虑:外来语介入汉语,破坏了我们民族语言的纯洁性,担心网络环境中无处不洋文的现象会使当代青年被外族文化所俘虏,丢掉我们悠久的文化传统。同时,被调查者表示应加强语音规范,外来词的引入对汉语传统的发音吐字产生影响。如“切克闹”音译自“checkitout”,在发音时,网友弱化“切”、“克”、“闹”三字的调值,而是以对应英语词汇的发音为标准,在发音时,汉字的声调被弱化。此现象对汉语语音产生较大影响,需引起重视。
然而,“一种纯而又纯的语言必然是没有竞争力的语言,必然导致使用社群的狭窄甚至萎缩。”〔6〕“网络的实质是扩大交际,网络语言的实质也是如此。如果一个语言不能发展了,那是最大的不规范。”〔7〕如果我们不想落后于世界,就必须以开放积极的心态对待外来网络流行语。外来词之所以在网络中流传是因为内含优秀因子,如何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是我们要探讨解决的问题。日语是典型的外向型语言,具较强的语言吸收能力,日本民族在这方面的做法可为借鉴:据日本《读卖新闻》报道,AKB48、博客、gr8(great)等网8络流行词汇被收入新的高中教科书中,希望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兴趣。另外,“正太”、“hold住”、“3Q”等外来网络流行语已被百度百科收录,以满足用户对信息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刘涌泉.字母词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
〔3〕牟之渝.从“给力”到“ungelivable”看语言的模因特性〔J〕.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2012,(07).
〔4〕林焘,王理嘉.语音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5〕陈原.社会语言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网络语言的利与弊篇5
【关键词】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优势弊端网络建设
一、探索网络心理教育模式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社会发展、教育革新的必然要求
“网络”以其功能的多样性、内容的广泛性、速度的快捷性、环境的开放性和使用的普及性,极大地迎合了青少年群体求知欲强、好奇心重、易接受新鲜事物的特点。网络技术本身以及具有网络互动特点的通讯、交流、娱乐方式,已然越来越多的介入青少年的生活,甚至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这种形式下,如果心理教育工作者们只依靠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必将大大落伍于社会发展,脱节于时代要求,甚至终将被时展所淘汰。因此,我们有必要对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有益探索,和着时代律动的脉搏,抢滩青少年心理教育的新阵地,开辟心理教育工作新途径。
(二)研究新问题、迎接新挑战的迫切要求
互联网在当代青少年社会化过程的全面介入,对新时期成长中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与心理发展正进行着全方位的重大影响。青少年在享用网络资讯的巨大便利条件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个个可能戕害身心的强大诱惑和危险陷阱。青少年正处于心理发展的“断乳期”、“危险期”,他们叛逆、独立、富于冒险精神但又缺乏理性思考、正确判断和自我控制能力;在光怪陆离的网络世界,他们极易迷失自己;再加上当代青少年心理承受水平低、抗挫折能力弱,于是,由网络引发的心理障碍、问题行为,以及不成熟的网络心理造成的一个个事故甚至悲剧层出不穷、比比皆是。网络心理危机——严重困扰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又一大障碍,这是任何一个心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新的问题,新的挑战。
二、全面解析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探究网络心育的优势与弊端
(一)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及其优势
网络环境下的心理教育至少包含了3个方面的内容:(1)网络心理教育是通过网络进行的心理教育过程,网络被视为心理教育的一种工具或媒介;(2)网络心理教育是开发、利用和再生网络知识与信息的资源平台,是超越时空界限的“超级教室”;(3)网络心理教育把网络作为心理教育的内容之一,关注、预防和矫正与网络有关的各种心理障碍与问题行为,并利用网络资源、条件和方式予以矫正。网络心理教育既是信息网络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又是一种专门的网络教育活动。它是心理教育适应现代科技发展的表现,是计算机网络和心理教育的整合,是心理教育的现代内容,又是心理教育的新方式。
(二)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弊端和操作困难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依托网络资源发展,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最大的困难即来自网络环境的限制。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要求必须建立、构筑高品质的网络环境。心理健康工作者要求拥有性能卓越、内容科学而贴近青少年心理需求的网络传播载体,辅导者和来访者也必须具备能够使用这一载体的认知水平和条件。网络,除了强大的功能优势,也有它客观存在的缺陷和不足。由此,依托网络而生的网络心育模式也就不可避免地存在它本身的一些弊端。
1.在网络心理咨询辅导工作中,网络交互的速度取决于双方录入的速度,这远比双方面对面的言语交流要花费更长的时间。
2.在传统心理健康教育中,辅导者和受辅者双方的信息交流除了言语通道外,还有非言语通道。非言语信息包括面部表情和体态表情(身体姿势、动作变化等)。这些非言语信息或伴随着言语行为出现、补充、修正言语内容;或独立地出现,传达了“言未能尽或”或“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信息。在目前网络心理咨询(辅导)中,上述非言语信息还不能为咨询双方所感知,而主要靠言语(图)来达到咨访双方的沟通。而大量对心理咨询(辅导)有价值的非言语信息都被屏蔽了。
3.由于目前技术上的局限和管理方面的漏洞,使得互联网上侵害行为层出不穷,而电子邮件的泄密问题,收发对不上号的乱码问题也屡见不鲜。这种互联网本身的安全隐患对网络心理教育的消极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三、重视网络建设,不断发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
(一)建立网站,携手共筑优质的网络心育平台
一方面我国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确实在发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知识能力在提高,另一方面,进行网络心理教育,不能没有专门的心理网站或心理专题主页。只有依托心理网站或主页这样一个基本的平台,心理教育工作者才可能有效的组织实施网络心理教育活动;否则,就如同传统教育中教师离开了粉笔黑板、课本教参,完全失去了从事教育活动的工具和载体,搞起教育来岂非寸步难行!因此,有条件的学校应考虑建立校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站,条件暂不具备的学校可考虑在其网站上设立自己的心理健康教育专题主页。在此基础上,由教育行政部门牵头,逐步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系统,共同构筑起高品质的网络心育平台。
(二)充分开发利用网络功能,整合网络资源
在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应充分开发网络的各项功能,利用网络丰富的资源把心育工作的触角伸向各个方面:1.进行网上心理健康教育课、在线辅导与咨询、在线交流与讨论,以及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与普及等多种形式的整体配合。2.重视应用网络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培训与辅导工作。3.开展家校联网工作,如为学生家庭提供必须的学生心理健康资料与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心理健康教育信息、正反面家教实例、家庭心理辅导操作技术等),以进一步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三)重视网络工作者素质的培训与提高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来访者有一定的文化和技术,能通晓电脑操作的基本程序。而对于网络心理教育的主导者——从事这项工作的心育教师来说,其要求当更高——除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网络技术知识外,还需要初步的网站管理更新技术,以维护心理网站的正常运行;拥有基本的网络危机应变能力,能从容应对诸如遭遇病毒入侵、误拆“邮件炸弹”或“qq炸弹”等突然事件;能解决常见计算机网络故障,如大到系统崩溃、网站瘫痪,小至辅导过程中突然“死机”等等。因此,通过专门培训与教师自主学习,提高从事此项工作的教师的网络文化科学知识和操作能力,是当务之急。
总之,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也要突破传统工作模式的拘囿,求新、求变、不断创新,与时俱进,以充分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与时效性。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与工作模式是一种有意义有价值的探索。
参考文献:
[1]崔景贵.网络文化与学生的心理健康.中小学管理,200,7.
[2]孙有福.中学生网络迷恋形成的心理机制及对策.教学与管理,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