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高中作文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写作范文

中西方建筑差异论文(收集5篇)

来源: 时间:2024-08-18 手机浏览

中西方建筑差异论文篇1

关键词:中西方建筑;建筑艺术;差异;原则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

引言

中国擅长以木构体系为造房的主要结构,从夏商一直延续到明清,其建筑发展性具有稳定、持之以恒特征,形成了世界古代建筑中的一个独特建筑艺术体系;西方古代建筑体系是以石材为主建造结构,无论是从古希腊建筑柱式运用、还是到古罗马建筑时期建造技术、艺术、型制、理论空前发展,以及到中世纪哥特式建筑风格出现,和后来兴起的文艺复兴时期建筑,均都表现出建筑风格在不同时期变革所留下的历史烙印,展现了西方人较高艺术修养与智慧。

一、中西方古代建筑文化上的差异

1.讲求“天人合一”的中国古典建筑

中国古源地是以黄河流域为主,其气候温和,国家经济发展以农耕为主,所以人们相信丰收离不开自然的恩赐,讲究“天人合一”,崇尚自然,顺其自然,将人与天地万物紧密联系在一起和谐发展。因此中国建筑注重因地制宜,讲究风水,这一点园林建筑就有所体现,“虽为人作,宛若天开”,充分表现出建筑与自然的和谐意境。另外,中国古建筑也受着周礼之制的影响,如宫廷建筑———北京故宫,平面讲究中轴对称,纵深布局,三朝五门,前朝后寝,创造了高低错落,起伏开阖的群体空间,象征了九五之尊、皇权至上的思想。古代中国人认为“天圆地方”,因此北京天坛总平面北墙呈圆形,南为方形,即取此意。标志性建筑祈年殿,优美的体型和高超的艺术处理,被人喻为我国古代最优美的建筑之一;其平面形式为圆形,周边12根柱,象征12个月,中心四根金柱,意为四季;外观为三重攒尖顶,处于三层汉白玉石台基之上,高处周围苍松翠柏之上,使人感觉屋顶就是天穹,令人海阔天空,好似天地相合之处。

2.“人”与神性为主题的西方建筑文化

西方建筑文化发源地希腊,被喻为欧洲建筑的摇篮。它地处地中海北岸,东临爱琴海,属海洋性气候。在这里生活的人们需要长期与恶劣的自然环境做斗争。所以建筑突出以“人”为中心,如古希腊建筑中的柱式多立克式、奥尔尼式就隐喻着男人和女人。高耸的石柱支承厚重的梁枋又象征着对“力”的崇拜。西方人强调对自然的征服与改造,如在西方古代园林建筑别注重人工修饰,将植物剪裁成规则的几何图形,有序整齐的排列,体现建筑是位于自然之上的。到12-15世纪欧洲进入了一个宗教统治的时代,基督教保持着绝对统治地位,具有代表性的哥特式教堂,高耸的构图和玲珑剔透的雕饰,表现出神秘敬畏的感觉,走进教堂仿佛走进了神殿,通过人与神的对话使教徒心灵得到了洗礼,感受着超尘脱俗的感觉。

二、中西方古代建筑外观形式上的差异

1.中国的斗拱建筑形式

中国古代建筑外观形式特征显著,与世界上其他建筑截然不同。中国古代建筑由屋顶、屋身和台基三个部分组成,结构形式以木构架为主,由立柱和横梁承重,屋顶多为坡屋面,不但起到很好的排水作用,其外观形式的多样化,与高低错落的起伏勾勒出中国古代城市丰富的天际线。屋顶的形式有庑殿、歇山、攒尖、悬山、硬山及卷棚顶等。中国传统建筑木构架体系中的“斗拱”是最显著和重要的构件,在审美上有极高的价值,它位于柱顶、额枋和屋檐之间。斗拱的形成与发展历史悠久,由大变小、由雄伟变纤丽,不仅在结构和装饰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还为建筑各部分和各构件大小尺寸起度量单位的作用,在2”1”年上海世博会上的中国馆就隐喻着中国建筑文化的代表—斗拱。对比中国古代单体建筑的外形与西方古代建筑相比规模和尺度相对较小,但是中国建筑不以单体取胜,而是注重虚实结合的群体空间布局,传统的建筑群基本是一组或多组建筑围绕一个中心空间构成,即所谓层层深入院落空间组合。这种方式延续了几千年,对于建筑群则以“院”来表示,所谓“无院不成群”,这是东方建筑所追求的独有的特色。

石制梁柱为特色的西方建筑

以西方为代表的古代希腊、罗马时期,创造了一种以石制的梁柱作为基本构件的建筑形式,这种建筑形式经过文艺复兴及古典主义时期的进一步发展,一直延续到2”世纪初,成为世界上一种具有历史传统的建筑体系,这也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西方古典建筑。用石制的梁柱围绕着建筑主体,形成一圈连续的围廊,柱子、梁枋和高耸的穹顶勾勒出西方建筑的主要特征。其中最突出的是柱式的变化,对欧洲后来的建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西方建筑强调个体的表现,在建筑外观形式处理上变现几何比例和数字关系,建筑庞大的体量和巨大而又高耸的穹顶,赋予了一种向上和四周扩张的气势,与周边自然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三、中西方古代建筑材料上的差异

1.中国建筑以木材为主

中国古代建筑材料多以木材为主,中国人对木的宠爱就像西方建筑多以石材为主一样。建筑材料的差异首先在所在地域和文化上的差异,中国古源地以黄河流域为主,土木材料在这一带储量丰富,气候干燥少雨不但有利于木材的防腐,而且价格低廉,它比石头更容易取材。在《韩非子.五蠹》中记载: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可见木构建筑材料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如《左传.襄工二十七年》记载:“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这五材就是指金、木、水、火、土,而石却在外。中国古建筑主要以木构架为主,屋面上的瓦、墙体的砖都是用土和水,用火烧制而成。中国古谚语所谓“墙倒屋不塌”,说明墙不承重,都是由木构架来承重的。且在中国传统的思想上,木材是多么重要。

2.西方建筑以石材为主

西方建筑发源地古希腊所在地理位置地势崎岖,河流湍急,石灰岩和大理石储量丰富,这为石构建筑提供充足的材料资源。在气候方面,这里属海洋性气候,常年湿润,如选用木结构更易腐朽,所以石材建筑从这里开始广泛的运用。到古罗马时期,罗马人又发明了由天然的火山灰、砂石和石灰构成的混凝土,这种人工制作的石材为拱券结构的建造技术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也为将来建筑材料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纵观西方古代建筑,无论教堂也好,宫殿也罢,以至于一般的建筑也都和石构是分不开的。中西古代建筑这一木一石,一柔一刚,可谓泾渭分明,各有千秋。

四、中西方古代建筑装饰上的差异

中西方建筑差异论文篇2

关键词:建筑空间宗教自然

自古以来,建筑就是人们现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一门实用的艺术典范,它的精华是实现了物质与精神、实用与审美、技术与艺术的完美融合,展示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轨迹。在古代历史时期,由于中西方地域环境和人们观念意识以及等各方面的不同从而形成了中西方建筑空间的差异性。

建筑虽然作为一门艺术,但明显不同于绘画,这归于它所实用的材料、结构和功能不同,同样我们必须置身于它的空间中才能够欣赏它,所以建筑的表现形式首先就是空间。中国和西方古代建筑空间的差异是比较大的,中国传统建筑高度重视群体组合,力求通过若干单体建筑物的联系组合,扩大建筑规模,丰富空间关系,强化审美效应。一般是以庭院结构为基础的建筑群,各个历史朝代基本一个模式没有大的变化,但西方建筑注重向上空间的发展,在高度上较中国有较大的差异,一般顶部较尖,而且不同时期经历了不同的风格,可以先后分为:希腊柱式、罗马拱顶式、拜占庭式、巴洛克式等。中西古代建筑空间的差异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建筑材料的不同引起建筑空间的差异

数千年来,中国建筑一直以木材为主要的建筑材料,并创造了与之相应的完善的建构技术。这在世界范围内几乎是一个孤例。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欧洲西方国家凡是取得过伟大成就的建筑体系,基本上都采用砖石结构。作为建筑材料,木材与石材各有短长,并无绝对的优劣之分。

之所以中西建筑材料出现这种区别,有一种观点认为,一个文明区域中建筑材料的选择使用,与该区域地理自然条件所提供的材料资源有紧密的关联。中国古代文化发源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因为当时当地盛产木材,多森林;也可能是因为中国人的文化性格,与木材轻巧、简便、灵活、坚韧的特性存在天然的联系,所以木材就成为建造房屋的主要材料。于是,这种以木构架为承重骨架的建筑空间结构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的特色。而古代希腊和罗马都是地处地中海沿岸,石材丰富,所以建筑多为石材结构,虽然考古发现它最早也是起源于木质结构,但随着历史的发展,石材建筑形成了西方建筑的主流,相对于木制建筑,石材建筑不利于建造但有利于向高度上挺立,不利于采光而能营造神秘、幽暗的空间,不利于施工而利于包寻,这些特点刚好满足了西方宗教建筑在高度上的需要及永恒的坚固。

二、观念意识的不同引起建筑空间的差异

中国古代的建筑是多个房屋组合的建筑群,在空间上是横向发展,一般的平民住宅是四合院式的庭院结构,这种院落住宅是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形式,其围绕家族血缘的人伦秩序而与自然和谐交流的结构形式,构成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主题。庭院或天井与阴雨风雪的直接呼应,使居住者身处家中也能感知节气的变化。庭院生活对空气、阳光、雨水的依赖和利用,使人的生命与自然紧密联系。

此外,院内空间具有隐蔽性,在这个单元的基础上继续放大发展就形成了辉煌的皇家建筑群,这种空间结构具有相当浓厚的保守性和封闭性,因为在当时的封建社会中,人们比较安于天命,在建筑结构上也无法得到创新,因此,长久已来便形成了这种建筑格局。

而在西方由于古希腊城邦经济和奴隶制民主政治,和军事战争,人们的观念意识具有开放性,加上希腊神话的浪漫特征,使得西方人的思维比较活跃,敢于创新,所以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西方的建筑在空间和造型上有了多种不同的变化。由此可以看出中国闭合式建筑属于封闭类型,虽与自然亲近却是封建保守观念的体现,而西方是展示类型的建筑,是强化自我的观念意识的体现。

三、宗教文化的不同引起建筑空间的差异

中国社会的世俗色彩比较浓厚,重风俗重秩序,受佛家和儒家文化的影响,中国建筑在空间布局上讲究“天人合一”的思想,不把建筑的形式规范作为僵硬的教条,所以中国的佛教寺院一般都与山水相依,在平面布局上与自然相融合,力求天然,包括林木山石都尽量使用天然形成的,在景物的设计元素上也注重细节,使得整个寺院成为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和谐美景。而西方社会中的宗教气氛比较浓厚,往往经典的建筑不是凡人的住宅和宫殿,而是精美的教堂,如欧洲中世纪后半期的宗教建筑,是西方古代宗教建筑的典型式样,主要特点是教堂都有一个尖尖的顶盖伸向蓝天,体现了超越尘世的宗教精神,因为西方人不是为了给人类提供一个舒适的寓所,而是更注重给灵魂寻找一个栖息的圣地,所以这些教堂往往建在城镇中心,单体空间形式比较巨大,装饰色彩也比较精美,希望它能够永久的保存下去,因此这种神秘幽暗的空间结构显然与宗教建筑是一脉相承的。后来这种带尖的哥特式建筑也蔓延到公共居民用建筑。也就是说中国的建筑占居着地面,而西方建筑占居着空间。

四、对光的认识不同引起建筑空间的差异

光在人们是日常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它使万物能够生长,包括人类,当然,没有光亮也就感觉不到任何色彩和一切物质,所以光的存在自然也对建筑的空间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建筑,无论从平民住宅还是宫殿在数千年间都比较忽视光在室内的利用,没有把光线很好的引入到更多的空间中。而在西方的建筑中,自两千年前的希腊罗马就用开窗方式把光线引入建筑室内大空间,中世纪的哥特式建筑更是大窗户玻璃,更注重了光的利用,因此在各自的空间设计上出现了不同的特点。

总之,中西方古代建筑空间的形成都与各自的历史文化是分不开的,中国古典建筑空间始终遵循人文主义精神理念,讲究与自然和谐的因素,而西方建筑在空间上则多加入个人创造的成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建筑的需要不仅满足于使用功能,也更注重建筑的空间形态美,同时钢筋水泥加玻璃的高层现代主义建筑空间模式形成了世界各地建筑的主流,而中国建筑也逐渐融入西方的建筑设计理念,希望中国建筑在这种世界现代建筑的潮流下能够体现中国传统特色,能够设计出更多优秀的建筑作品。

参考文献:

[1]孔新苗.中西美术比较[M].山东美术出版社,2008.4

[2]范梦.艺术美学[M].中国青年出版社,2011.1

中西方建筑差异论文篇3

关键词:文化习俗建筑艺术

建筑艺术是风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东方建筑主要是指中国古代的建筑。西方建筑也主要是指古代近代的建筑。风俗文化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风俗的多样化,是以习惯上,人们往往将由自然条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为规范差异,称之为“风”;而将由社会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行为规则的不同,称之为“俗”。

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正恰当的反映了风俗因地而异的特点。风俗是一种社会传统,某些当时流行的时尚、习俗、久而久之的变迁,原有风俗中的不适宜部分,也会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风俗由于一种历史形成的特性,使它对社会成员有一种非常强烈的行为制约作用。风俗是社会道德与法律的基础和补充部分。风俗文化的差异性,必然导致不同风俗文化下的人们思想产生差异,这是人们认识不统一,意见存在分歧的重要原因之一。当然在不同的文化风俗下,人们的价值观,审美观会不同,这也必然会导致艺术作品的不同风格。建筑不仅作为一个为人们挡风遮雨,为人们提供温暖安全的房子而受到人们的依赖,它还作为一项极具欣赏价值艺术作品而受到人们的崇敬。

一、不同文化风俗下的建筑风格不尽相同

东方建筑主要指古代中国的建筑,西方建筑主要是指西方古近代的建筑。几千年来,中国人长期受到儒教思想的教育,无形中在国民意识里形成了抽象的儒家理论。中庸,仁恕的道德规范始终主导着中国人的建筑理念。很多优秀的个性特点得不到充分发挥,更多的民族创新得不到真正的张扬展现,这就形成了以皇家园林与宗庙寺院建筑为主的比较单一的建筑格局。而在这一点上,欧洲国家的建筑比我们丰富的多。欧洲人性格自由奔放,个性突出。这在巴洛克式建筑中体现的尤为尽致。中国的建筑的主要特点是以砖木材料为主,四合院封闭式的群体空间格局,体现了中华民族深沉内敛的文化底蕴。中国建筑的风格,从古代到近代并没有太大变化,因为我们保守的文化底蕴。我们的建筑更着重与当时的政治、经济价值和儒教思想相统一。西方的建筑材料主要以砖石为主,整体框架主要都是柱石结构体系,所以相比较我们中国的建筑,它的寿命比较长。另外在建筑设计空间上看,西方的设计理念主要以开放的单体空间格局向高空发展,这是与我们的建筑空间很大的区别。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圣彼得大教堂,圣索菲亚大教堂都很好的体现了欧洲人开放张扬的性格和科学民主的精神。东西方建筑的差别主要体现了东西方不同文化的差别,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共同造就了东西方人们在意识形态、思维方式、审美观念上的不同。

二、东西方建筑风格趋于一致化,是世界风俗文化交流,相互渗入的结果

如今,世界各地的建筑风格基本趋于一致,但不会相同。材质都尽可能采用砖石,水泥,混凝土结构。这当然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建筑质量的考虑。但就现在建筑伍德艺术风格上,东西方的融合较为深入。我国很多的优秀建筑设计师,梁思成,贝津铭等,他们都非常虚心的吸收东西方建筑艺术的精髓,都是将东西方建筑艺术糅合成一的建筑大家。勒?柯布西耶设计的马赛公寓,丹下健三设计的代代木国立室内综合体育馆,贝津铭的香山饭店。这些现代建筑的瑰宝,无一不体现了东西方艺术的糅合。它们都不是单一体现东方或西方的风俗文化,建筑风格。而是基于东西方建筑风格艺术的精髓,又经过大师们的创新发展而成就了建筑史上的佳话。现在世界变得越来越小,各地风俗还是各异,但不同文化风俗下的人们之间不再相互排斥,相互不理解,而是都多了一份包容。我国传统的含蓄,中庸建筑风格,也在西方建筑风格,风俗文化的影响下,渐渐变得开放,流畅,风格也趋于多样化,艺术欣赏价值更高。

中西方建筑差异论文篇4

【关键词】中西方建筑;文化差异;建筑美学

0概述

建筑是人造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它既要满足一定的使用功能,又要满足一定的审美要求。中国传统文化讲求“天人合一”,崇高自然,与自然相融相生,所以,几千年来,中国建筑一直以木构架建筑房舍宫府,形成了我国独特的木建筑文化。而西方古典建筑的特点是:建筑功能比较简单,建筑类型不多,从建造手段看主要是石结构,人们常把建筑看成是石头的史书。我们可以看到,由于传统建筑文化和历史发展的差异,造成了中外建筑审美观念上的差异。

1中西方建筑美学差异

中国古代的单体建筑形式比较简单,大部分是定型化的式样,孤立的单体建筑不构成完整的艺术形象,建筑的艺术效果主要依靠群体序列来取得。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创立了一整套等级森严的伦理规范,直接影响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型制和布局,传统建筑讲究中轴对称的平面布局和秩序井然的伦理营构,以组群布局的方式在平面上开也体现了“儒家”的尚大精神,进而形成中华传统建筑的尚大性格。从古代都城、宫殿、寺庙、还是皇家园林以至居民的组群建筑莫不如此。从群体到个体,从整体到局部,都十分关注尺度、体量的合理搭配,讲究空间秩序的巧妙组合,营造出一种和谐圆融之美。使组群既能在远观时给人以整体性的恢宏气势和魄力,又能在近观时予人以局部的审美情趣与亲和感。

西方古典建筑,无论是埃及的金字塔、希腊的帕提侬神庙、罗马的凯旋门、印度的泰姬陵,还是西班牙最著名的吉拉尔达塔、君士坦丁堡的圣索菲亚大教堂、法国的巴黎圣母院、意大利的比萨主教堂钟塔,则更注重于单体的外部造型和体量上的巨硕突兀。它们往往以超人的尺度,极力渲染那种对于宗教的迷狂和敬畏之感。

2中西建筑美学差异缘由

中西方建筑的差异主要是中西文化的差异所决定的,文化传统的不同反映在建筑风格上有着不同的和谐之美,也就是中西建筑文化的差异,中西不同的文化造就了中西名族不同的价值观,在建筑上就体现出不同的建筑风格:中国的建筑文化重人,中国文化重道德和艺术,中国文化重融合,同时,中国的名族风格是含蓄、和善、仁慈等多种人文风格;西方文化重物,较重视科学与宗教,重视不同时代或多种流派的独特精神。

精神现象总是与空间意识紧密联系的,大多数学者认为西方文化浓厚的空间意识,与最早发源于其特定的自然地理背景有关。作为西方文化重要发祥地的古希腊,代表了地中海文明的灿烂辉煌。浩瀚的地中海上散布着众多岛屿,互不连续,互相分立,其农耕混合制经济与渔业活动使生活在这里的西方民族对地理方位、空间布局的感受较强,极容易产生强烈的空间感受。古希腊众多的岛屿相对隔离,无形中孕育了古希腊民族的空间观念,积淀了其“纯空间”的潜意识。多变的地形,客观上在西方人观念上造成了“空间是可以被限定的、有限的”思维定势与认识模式。而生活在农耕地理环境的东方人,在平缓绵延的冲积平原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很有规律,劳作相当有序,过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循环往复的田园生活。其单一农耕型的经济结构,对四季变化依赖较大,人们容易产生强烈的时间意识。这种不同的时空观自然影响到建筑风格的差异,中国传统(古典)建筑文化偏重于建筑群体的时间因素,西方传统(古典)建筑文化则强调建筑单体的空间因素。由于东方各民族多生息于大河流域,生活环境比较优越且相对稳定,生存环境又处于同外部世界相对隔绝状态,因此东方民族多养成清静淡泊、自然无为、温顺好养、追求和谐等文化特点。西方民族生活的地理环境较差,且生活方式不稳定,时常要与自然抗争,与外敌斗争,故形成拼搏、竞争、重实、求真等文化特点。同时,东方民族生活的地理环境属于季风气候,雨热同季,大河冲积平原土壤肥沃疏松,灌溉便利,光热水土诸自然因子组合良好,农耕生活节奏稳定而有序,遂产生“天人合一”、“中庸”等思想;希腊等地中海地区欧洲民族,气候属夏干冬雨的地中海式气候,土地贫瘠,光热水土自然因子组合不谐调(西欧的自然因子亦欠谐调),加之海上生活常常与狂风恶浪搏斗,故产生“天人相分”、“人定胜天”等思想。这种文化观念反映在建筑风格上,中国传统建筑比西方传统建筑更加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风格上也相对平和、含蓄一些。

3小结

中西方建筑差异论文篇5

建筑结构上的差异

建筑建构的方法和逻辑是由材料的性能决定的,所以,材料不同,建筑的结构就必然不同。所谓的“框架式结构”建筑体系,就是先用粗壮的木柱构成房屋的大致结构框架,使得主要木梁可以支撑整个房屋的重量,然后再用不同的木柱一步步搭建。因为主要的木梁承载了房屋的重量,所以四周的墙壁不会受到很大的压力,这便是中国古代建筑结构的特征。另一个方面来讲,以新为贵占据了中国人对建筑态度的绝大部分,西方人的话,他们则对古老的建筑非常着迷,还有就是西方建筑是西方宗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民族和国家将自己崇尚的文化和都注入到建筑中,提神了建筑物的美感和文化色彩。欧洲建筑作为西方建筑的杰出代表,它表达了雕刻式建筑的追崇,欧洲建筑并不只有结构美,还充分展示了立体美学建筑。像加特农神庙等建筑的立体面上,常投以柱廊。柱式和柱廊的设立是为了换一种抽象的方式去表现人类的曲线美,从外观上来看,欧洲建筑十分追求完美。这也是建筑师们的创作冲动与情结之一,带着对雕塑美感的强烈追崇去展开他们的手臂。

建筑文化意念上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