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整理5篇)
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提纲
《荆轲刺秦王》
1、鉴赏荆轲形象,注意所用表现手法。
首先,作者善于通过人物的对话和神态描写来刻画人物。荆轲和樊於期的对话,荆轲先用话挑起樊於期对秦的仇恨,再问樊於期对这样的深仇大恨怎么办,然后针对“顾计不知所出耳”的表示,试探地提出了既能为樊於期报仇,又能保全燕国的计划,一层进一层,结果是樊於期慷慨陈辞,毅然自刎。见秦王时“秦武阳色变振恐”,“荆轲顾笑武阳”而向秦王作了解释,在千钧一发之际,镇静的神态和得体的言辞消弥了危机。这些对话,既表明了事态的逐步发展,也描写了荆轲的精细、沉着,在紧要关头不慌不忙,随机应变。
其次作者善于通过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来突出人物性格。以太子丹的急躁粗疏,头脑简单跟荆轲遇事审慎,三思而行对比,以突出荆轲的深沉多谋。又如写武阳在紧急关头神态失常,同荆轲的镇定自若对比,突出了荆轲的机智勇敢。
2、鉴赏作者交织描写场面的笔法。
如“易水送别”的“白衣冠”“击筑”“和而歌”“士皆垂泪涕泣”“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各种现象综合成一个充满悲壮气氛的场面,有极为强烈的感人力量。这是刺秦前故事情节发展的一个高潮,也是这篇文章感人肺腑,千古传诵的闪光章节。在这一情节中,荆轲的内心世界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展现。面对浑身着素的送行的人们和风寒水冷的自然环境,荆轲用慷慨悲歌来表达自己对于高渐离等知己者生离死别的悲凉心情,抒发自己视死如归的壮烈情怀。荆轲在太子丹对他缺乏足够的了解、信任和尊重的情况下仍然决心履行自己的诺言,这更增添了故事的悲剧色彩,这一情节也暗示了整个事件的悲剧性结局。荆轲的歌声由凄切悲凉转为慷慨激昂,送行的人们也由感动、惜别转为激愤、激励。就在这激动人心的壮烈场面中,荆轲义无反顾地踏上了献身刺秦的征途。“就车而去,终已不顾”,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跃然纸上。又如,刺秦王时,荆轲的动作,秦王惊起拔剑不出,环柱而逃的狼狈相,群臣的惊愕,侍医的掷药囊,左右呼“王负剑”,一直到荆轲“身被八创”,“箕踞以骂”。在极短的时间里,写了秦王殿庭上下的情状,写动作、写表情、写高呼、写怒骂,组织成一个惊心动魄的壮烈场面。
3、准确评价荆轲和荆轲刺秦王的行动。
荆轲具有义侠的性格,又受太子丹的厚遇重任,明知身入不测之秦是极其危险的事,但还是毅然前往,直至事败仍然“倚柱而笑,箕踞以骂”。荆轲刺秦王这件事并不能真正挽救燕国的危亡,荆轲也是为报太子丹的知遇之恩才毅然前往的。荆轲之所以值得肯定,并不在于为太子丹报私怨,而在于他站在斗争的最前列反对秦国对山东六国的进攻和挽救燕国的危亡。千百年来,受压迫的人们之所以敬仰荆轲,也正是基于他那种同情弱小和反抗强暴的义侠精神。从荆轲刺秦王的做法来看,这种个人的恐怖手段是不可取的,企图凭借个人的拼杀来改变历史的进程更是不太可能。
古文翻译口诀
古文翻译,自有顺序,首览全篇,掌握大意;
先明主题,搜集信息,由段到句,从句到词,
全都理解,连贯一起,对待难句,则需心细,
照顾前文,联系后句,仔细斟酌,揣摩语气,
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词句之间,联系紧密。
若有省略,补出本意,加上括号,表示增益。
人名地名,不必翻译,人身称谓,依照贯例,
'吾''余'为我,'尔''汝'为你。省略倒装,都有规律
实词虚词,随文释义,敏化语感,因句而异。
译完之后,还须仔细,逐句对照,体会语气,
句子流畅,再行搁笔
文言文的答题技巧之一是重在理解
一、怎么去读
(1)先读最后一道题目,了解大致内容和主要事件。(此题如果要求“选择正确的一项”则除外)
(2)然后带着“何人?”、“何时何地做何事?”、“结果怎样?”、“为什么?”等问题对文段用心地默读文章,以“事件”为依据对文章分层,理清文章思路。
(3)遇到实在不懂的字词,不必着急,同时必须用?或其他记号来提示自己放放先读下文,也许过后联系上下文进行推导自然能明白,或者可以到题目中去找答案。
二、官位变迁及官吏行为词
1.表被任以官职的:征、辟、察、举、召、荐、进、称、补、作、表、为、就
2.表官职变化的:
(1)表任命的:授、拜、除、封。
(2)表提升的:擢、拔、陟、升、迁。
(3)表调动的:调、徙、转、改、放、出、出官。
(4)表降职的:左迁、迁谪、谪、逐、贬、诎(黜)。
(5)表罢免的:夺、黜、罢、免、去、废、蠲。
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
《鸿门宴》
一、通假字
1.距①关,毋②内③诸侯。①距,通“拒”,把守。
②毋,通“无”,不要。
③内,通“纳”,接纳,进入。
2.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违背。
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早些。
5.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
6.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内通“纳”)
7.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坐通“座”)
8.令将军与臣有卻。卻,通“隙”,隔阂,嫌怨。
9.秋豪不敢有所近。豪,通“毫”。
10.吾令人望其气……成五采。采,通“彩”,颜色。
11.私见张良,具告以事。具,通“俱”,全部。
12.坐,通“座”,座位。
①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②因击沛公于坐
13.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参,通“骖”,古时乘车。
二、虚词实词
(一)实词:
飨土卒(飨;犒劳)
夜驰之(之:到,往)
无所取(所取:所字结构,掠夺的东西)
从沛公(从:跟从)
亡去不义(亡:逃跑;义:符合道义)
料大王土卒足以当项王乎(料:估量:当:抵挡)
与臣游(游:交往)
籍吏民(籍:登记)
他盗之出入(出入:偏义夏词,进入)
具言(具:详细,完备)
若入前为寿(若:你;为寿:祝健康)
杀人如不能举(举;尽)
窃为大王不败也(窃;私下里)
坐须臾(须臾:片刻)
相去(去,距离)置车骑(置;放弃)
督过之(督过:责备)
留谢(谢:辞谢)
(二)虚词
固不如也(固:当然)
君安与项伯有故(安:怎么)
孰与君少长(孰与:与……相比,哪一个更……)
人有大功而击之(而:却)
因言曰(因:趁机)
今者有小人之言(者:助词,不译)
不然,籍何以至此(然:这样)
因留沛公与饮(因:于是)
以示之者三(三:多次)
因击沛公于坐(因,趁机)
若属皆且为所虏(若属:你们这些人)
三、词类活用
1.沛公军霸上。军,名词作动词,驻扎。
2.王,名词作动词,称王。
①沛公欲王关中。
②秦地可尽王也。
③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3.素善留侯张良。善,形容词作动词,友善、交好。
4.夜,名词作状语,在夜晚。
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②于是项伯复夜去。
5.义,名词作动词,恪守信义。
①亡去不义。
②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6.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使动用法,使……活命。
7.吾得兄事之。兄,名词作状语,像兄长一样。
8.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从,使动用法,使……跟从,率领。
9.范增数目项王。目,名词作动词,使眼色。
10.若入前为寿。前,名词作动词,上前。
11.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12.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止,使动用法,使……停止。
13.头发上指。上,名词作状语,向上。
14.刑人如恐不胜。刑,名词作动词,以刀割刺,指施加肉刑。
15.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①下,名词作动词,下来。②道,名词作动词,取道。
③间,动词作状语,小道,表示动作的处所。
16.沛公已去,间至军中。间,动词作状语,从小路。
17.拔剑撞而破之。破,使动用法,使……破裂。
18.籍吏民,封府库。籍,名词作动词,登记。
19.沛公今事有急。急,形容词作名词,危急的事。
20.此亡秦之续耳。续,动词作名词,后续者。
21.此其志不在小小,形容词用如名词,小的方面
22.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东、南,名词作状语,向东、向南
四、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
1.此天子气也
2.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3.此亡秦之续耳
(二)被动句:
1.若屑皆且为所虏
2.晋属今为之虏矣
(三)宾语前置句:
1.然不自意能先人关破秦
2.不然,籍何以至此
3.客何为者
4.大王来何操
5.沛公安在
6.今日之事何如?
7.何辞为?
(四)介宾短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
1.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2.沛公欲王于关中。
3.具告之以事。
4.良曰:“长于臣。”
5.得复见将军于此。
五、古今异义:
1.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古义:婚姻,古义儿女亲家,女方之父为婚,男方之父为姻。
今义: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2.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古义:意外的变故。
今义:副词,很。
3.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古义:现在别人(指沛公)
今义:现在的人,与古人相对。
4.而听细说。
古义:小人的谗言。
今义:详细说来。
5.沛公居山东时。
古义:崤山以东。
今义:山东省。
6.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古义:黄河以北、以南。
今义:分别指河北省和河南省。
六、一词多义
(一)为
人为刀姐,我为鱼肉动词,是,
使子婴为相动词,做,担当,
窃为大王不取也动词,认为,
谁为大王为此计动词,出,制定,
且为之奈何动词,对付,
何辞为句末语气词,呢,
为击破沛公军介词,替,给,
(二)故
故听之连词,所以)
君安与项伯有故形容词,旧时,此指交情)
故遣将守关者副词,特意)
(三)辞
卮酒安足辞(推辞,不接受)
未辞也(告辞,辞别)
大礼不辞小让(讲究,计较)
(四)幸
妇女无所幸(宠幸)
故幸来告良(幸而)
文言文翻译方法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比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沛公的侍卫樊哙。“者也”是语尾助词,不译。
“补”,就是增补。
(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
(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
(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如“波澜不惊”,可活译成“(湖面)风平浪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