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污染治理方案范例(12篇)
河流污染治理方案范文篇1
【关键词】生态水利;河道治理;应用
1.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原则
1.1提高河流形态的空间异质性原则
一个地区的生境空间异质性越高,就意味着创造了多样的小生境,能够允许更多的物种共存。反之,如果非生物环境变得单调,生物群落多样性必然会下降,生物群落的性质、密度和比例等都会发生变化,造成生态系统某种程度的退化。由于人类活动,特别是大规模治河工程的建设,造成自然河流的渠道化及河流非连续化,使河流生境在不同程度上单一化,引起河流生态系统的不同程度退化。生态水利工程的目标是恢复或提高生物群落的多样性,但是并不意味着主要靠人工直接种植岸边植被或者引进鱼类、鸟类和其他生物物种,生态水利工程的重点应该是尽可能提高河流形态的异质性,使其符合自然河流的地貌学原理,为生物群落多样性的恢复创造条件。
1.2景观尺度及整体性原则
河流生态修复规划和管理应该在大景观尺度、长期的和保持可持续性的基础上进行,而不是在小尺度、短时期和零星局部的范围内进行。在大景观尺度上开展的河流生态修复效率要高。小范围的生态修复不但效率低,而且成功率也低。整体性是指从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出发,掌握生态系统各个要素间的交互作用,提出修复河流生态系统的整体、综合的系统方法,而不是仅仅考虑河道水文系统的修复问题,也不仅仅是修复单一动物或修复河岸植被。
2.河道治理
2.1河道治理方案
下面就以拉古河为例。拉古闸以下河道渐进入平原,采用的是以堤防为主的规划方案。由于河道右岸地形低于左岸,大多数断面的设计水位要高出地面1m以上,平均高0.53~1.30m,最高达到3.44m,宜修筑堤防。但在该河段中,左岸中华寺北桥以上地势渐高,岸边保护范围渐窄,尤其是中华寺北桥到八家子沟,正是王滨沟上下游大弯道塌岸十分严重的地方,规划采用护岸方案。拉古闸以上基本上采用护岸方案,河道两岸多为山地,岸边较高,除个别断面外,大多数断面的岸边高程都在设计水位以上,平均高17~43cm,最大高差为4.32m,无需修堤,主要是要解决岸滩的稳定问题。该河段保护的土地和村庄主要分布在右岸沿河一带,左岸只有小甸村至松岗堡河口2.6km的河段上分布有村庄,其余7.3km左右河段岸边在山根下或接近山根,不需要布置任何工程,规划为无工程河段。
2.2设计流量和设计水位
整治洪水河槽的设计流量,需根据保护地区的重要性,选取相当其防洪标准的洪水流量,其相应的水位即为设计水位;整治中水河槽的设计流量可采用造床流量或平滩流量,其相应的水位即为设计水位;整治枯水河槽的设计水位可根据通航等级或其他整治要求,采用不同保证率的最低水位,其相应的流量即设计流量。
2.3规划实施建议
拉古河河道治理工程本着先下游后上游、先重点后一般、先消险后达标的原则,先治理城市段再治理农村段,干支流同步分段、分区依次治理,堤防整修完成后再进行堤防标准化建设。具体规划如下:李石开发区规划治理拉古河抚顺开发区范围内左右岸堤防共长18.82km,护岸长18.08km。抚顺县实施规划为治理拉古闸下游抚顺县范围内,左右岸堤防共长15.0km,护岸长15.7km;治理拉古闸至浅沟水库段,左右岸护岸长11.95km;对于右岸拉古闸以上、左岸中华寺北桥以上的护岸工程,一定要根据水流和塌岸的实际情况、以及投资的可能,本着先出险先安排,不出险暂不安排的原则,分清轻重缓急逐步实施。沈阳市实施规划为治理拉古河岸堤防共长1.58km,护岸长4.7km。
3.目前治理水污染的主要技术方法
3.1配水、调水方法
配水、调水对某一城市、区域是一个较为理想的方法,见效快,成本底,但是配水、调水不是真正解决污染水体的方法,只是将污染水体从某一区域转移到另一区域,是上游向下游的转移。如果大家都采用此方法,可以说是污染水体的循环,是一种“恶性循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由于水源的关系,这种方法不一定适应“断头浜”的治理。
3.2SPR污水净化技术
SPR污水处理系统首先采用化学方法使溶解状态的污染物从真溶液状态下析出,形成具有固相界面的胶粒或微小悬浮颗粒,再选用高效经济的吸附剂将有机污染物、色度等从污水中分离出来,然后采用微观物理吸附法将污水中的各种胶粒和悬浮颗粒凝聚成大块密实的絮体,依靠旋流和过滤水力学等流体力学原理,在自行设计的SPR高浊度污水净化器内使絮体与水快速分离。清水经过罐体内自我形成的致密的悬浮泥层过滤之后,达到三级处理的水准,可实现出水回用。污泥则在浓缩室内高度浓缩,定期靠压力排出。由于污泥含水率低,且脱水性能良好,可以直接送入机械脱水装置,经脱水之后的污泥饼可用来制造人行道地砖,免除了二次污染
4.生态水利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
4.1构建水生植被
种植沉水植物菹草、黑藻、伊乐藻、金鱼藻、苦草等和浮叶植物睡莲,以吸收和转化水和底泥中的氮、磷、钾等营养物,降低水体N、P、K及必需微量元素的含量与周转速率,抑制浮游植物生长;为多种多样的水生生物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提高水体生物多样性;提高水体自净能力;为水体供氧。
4.2构建水生动物种群
适当提高鲢、螺、鲫的种群数量,以消费浮游生物(特别是浮游植物)、有机碎屑、腐碎、巨大的微生物生物量,以及摇蚊和水蚯蚓等底栖动物,维护生态平衡,净化水体。
4.3种植水生花卉
作为城市河道,从景观的角度出发,在主要景点、桥的两侧,栽种了优质睡莲(选用玛珊姑娘、洛桑、日出、佛琴娜莉斯、大白睡莲等品种),加之原有的10多丛白睡莲,美化了水面。
5.结束语
生态河道的设计需要各方面因素的配合,设计者要拓宽思路,结合生态学、工程学、水利学的知识,相互补充,才能形成一套有效的设计方法。河道的生态化治理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工程,要通过设计、施工、养护等一系列措施模拟一个生物生长的适宜环境,为各类水生、陆生和两栖类动物、植物以及微生物提供栖息、繁衍和避难的场所,并且,除采取工程和植被措施外,还必须有选择的放养水生动物及微生物,恢复生物的多样性,重建生物系统的生态链。
【参考文献】
[1]周立霞,阮国余,赵迎旗.总沐河王庄闸下游河道治理方案探讨[J].治淮,2008(12):14-15.
[2]闫建兵.太原市晋源区风峪河河道治理方案比选[J].山西水利,2009,25(5):38-39.
[3]李国元.阳泉市河道治理方案的比较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3,13(5):119-120.
河流污染治理方案范文
抓好大保护,共保国考水质断面稳定达标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根据年初工作安排,成立专题调研组,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国考水质断面达标整治取得的成效
我市设有高邮湖“湖心区”、北澄子河三垛西大桥两个国考断面,其中“三垛西大桥”断面为国家考核江苏省南水北调水质的14个断面之一。近年来,我市严格落实责任,将国考断面水质达标作为碧水保卫战的主攻方向,围绕影响断面达标的重点问题进行逐项梳理,创新治理思路,排定整治方案,狠抓措施落实,取得了一定成效。
1、坚持精准施策,达标治理方案系统完善
针对高邮湖断面达标,委托省环科院编制了高邮湖断面水体达标方案,方案共涉及沿湖堤防临水侧污染物拦截工程、高邮湖渔港清理建设、渔民搬迁、退渔还湖、入湖河道整治、环湖景观生态林建设、水质自动监测站建设、农村环境整治、湖西污水处理厂改扩建、湖西片区污水管网建设、禁养区畜禽养殖场关闭、沿湖污染企业关闭、农业污染控制、港口和船舶修造厂污染防治等14项工程。针对三垛西大桥断面水质达标,市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均多次召集相关职能部门和沿线乡镇专题研究治理方案,市政府下发了《北澄子河沿线环境整治任务分解表》、《关于下达北澄子河三垛西大桥断面水质达标整改工作任务的通知》,市污染防治联席会议办公室印发了《高邮市提升北澄子河三垛西大桥断面水质实行强制污染减排实施方案》,明确整治措施,落实相关责任,推动常态化整治和应急预警管控。2018年,三垛西大桥断面年均水质为Ⅲ类水,达到考核目标,今年3、4月份已连续达标。今年3月份高邮湖“湖心区”为Ⅲ类水,各项指标达到考核目标。
2、坚持问题导向,重点治污工程序时推进
结合全省开展的“263”专项行动,我市将“治理高邮湖”作为高邮特色化的一个子行动在全市统筹推动,对规划的14项断面水体达标工程细化分解,明确责任时限,定期督查催办。目前沿湖堤防临水侧污染物拦截工程、环湖景观生态林建设、湖西污水处理厂改扩建、禁养区畜禽养殖场关闭、沿湖污染企业关闭等9项工程已基本完成,其余5项正在实施,计划今年全部完成。
3、坚持常态长效,监测监控体系健全严密
密布监测点位。围绕国、省考断面水系,增设34个乡镇水环境质量监控断面。同时为监控高邮湖在高邮境内治理情况,在上游设置7个入湖断面、出湖支流设置3个监控断面,建立定期监测、定期通报机制。强化入河(湖)排污口全过程管控。完成高邮湖、北澄子河入河排污口排查建档,对涉及的排污口采用公示牌明确管控措施和责任人。对断面沿线两侧1公里、支流河道上溯5公里范围内畜禽养殖场等污染源和北澄子河沿线的72个排污口、污水管网148个拍门严防死守。构筑监管“五道防线”。建立了乡镇(园区)环保监管队、环保义务巡查员、志愿者巡查队伍、多部门联动监管、曝光巡查组等五道防线,构筑严密的巡查监管体系。
二、国考断面达标整治存在的问题
我市国考断面达标整治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更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水质稳定达到国家考核目标还有一定的难度,工作中很多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亟待解决,主要表现在:
1、断面达标的稳定性不够
根据国家地表水采测分离结果,2018年,高邮湖“湖心区”全年全项目均达到Ⅲ类水质标准的只有5月份,年均水质为IV类水,未能达到Ⅲ类水质标准,超标因子均为总磷;今年目前仅3月份达到考核目标,1、2、4月总磷仍未达标。2018年,三垛西大桥断面全年共8个月出现12次因子超标,主要为氨氮、溶解氧、总磷和高锰酸盐指数,年均水质为Ⅲ类水,险达考核目标,今年1-2月氨氮仍未达标。
2、上游客水状况不可控
高邮湖正常流向由北向南,我市境内属下游,其水质受上游来水水质影响较大。每年泄洪期,上游大量生活和工业污水更是随洪水而下,流经高邮湖,对我市境内高邮湖水质造成较大影响。另外,高邮湖考核指标也有差异。高邮湖除总磷外,其它指标已达Ⅲ类水,但湖泊Ⅲ类水质总磷的标准为河流标准的1/4,两个标准相差较大,而高邮湖属过水性湖泊,因此即使入湖河流水质达到河流Ⅲ类水质标准,也难以保证高邮湖达到湖泊Ⅲ类水质标准。
3、上游段水质差距较大
北澄子河中上游段是比较典型的城市河道,根据生态环境局跟踪监测结果,盐河、新河与北澄子河交汇处水质常年在IV-V类水之间,导致北澄子河未出城区就已超过Ⅲ类水质标准。主要原因有:上游段城市污水处理能力不足。我市城区一、二水厂日供水量近10万吨,而承担城区主要污水处理工作的海潮污水处理厂去年才将处理能力由5万吨/日提升至6万吨/日,今年实际处理量5.4万吨/日,远低于处理需求。管网建设不均衡。随着东部新城快速发展,相应管网配套比较完善,但人口相对集中的老城区管网建设滞后,部分生活污水收集的支管网没有铺设到位,接管进入污水处理厂,导致老城区污水收集不到位,如马饮塘河上游沿线居民的生活污水直接进入城河,加上河道保洁管控不力,河面遍布垃圾。雨污不清。由于历史原因,我市城建、水利(水投)部门均参与雨污管网建设,管网衔接存在盲区,一些区域还在沿用雨污合流制管网,没有实现雨污分流。如怡嘉天下小区的污水被接入雨水管网,通过通湖大桥下盐河岸边的雨水排口直排入盐河,碧琅秀水苑小区的污水同样接入雨水管网,排入新河。城区部分餐饮等服务单位将经营废水、生活污水直接倒向路面流入雨水管网,流入河道。海潮污水处理厂尾水排口设在北澄子河。由于其一级A排放标准与三垛西大桥断面Ⅲ水质标准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当海潮污水处理厂出现异常情况停运时,在短时间内可能造成污水集中排放,形成风险源,对断面水质产生不利影响。
4、沿线环境整治不彻底
近年来,我市虽然花大力气对北澄子河沿线环境开展了综合整治,取缔沿岸的砂石码头、搅拌站等生产场点,关闭搬迁了畜禽规模养殖场,削减了罗氏沼虾养殖面积。但是北澄子沿线的点源和面源污染还比较严重。目前北澄子河沿线还存在家禽散养、水面围网、垃圾乱丢等现象,生活污水直接入河现象比较普遍,沿线乡镇种、养殖废水最终排入北澄子河,特别是罗氏沼虾的大量废水都排入北澄子河。
5、内源污染不容忽视
高邮湖存在围网养殖面积较大、围网养殖过程中投喂饲料未全部利用而进入水体、鱼虾蟹排泄物污染湖水以及秋冬季节湖内菹草大量枯萎腐烂沉积等内源污染问题。目前,湖泊内围网养殖面积达11.5万亩,占境内湖面总面积的15.8%。
6、水利、航运影响不可避免
高邮湖流域建有多处闸坝等水利设施,北澄子河“五改三”工程正在实施,断面周边正在清淤,作业面的生活、施工产生的废水、垃圾直接排河。同时,高邮湖和北澄子河都是重要水上交通航道,过往船舶对底泥的扰动作用也是影响水质的重要因素。
三、相关建议
为确保我市国考断面长期稳定达标,根据上述存在问题,提出以下达标保障建议:
1、加大清水活水流量,提高水体自净能力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加大清水活水流量,让整个北澄子河“活起来”,提高北澄子河水环境容量,增强对污染物的稀释降解能力;在建修沿线河堤时尽量采用“生态河堤”而不用水泥等完全硬质化的方式,让水体生态系统更加稳定。
2、加强面源污染治理,减少入河污染物质
在龙虬试点百亩尾水净化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处理面积,并探索其它生态式的适用大规模面积的尾水收集处理方式处理养殖尾水。同时加大对北澄子河沿线畜禽养殖场整治力度,控制水产养殖面积,减少养殖污染;推行测土配方施肥,控制化肥农药施用量,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3、加速城区管网建设,扎实推进雨污分流
提高城区生活污水收集处理率,最大程度地降低城区生活污染对北澄子河水质的影响,这是解决北澄子河污染问题的关键所在。针对目前管网建设滞后的状况,从布局规划、实施方案、资金安排、实施进度等各个环节进一步加强工作协调和监督检查,通过治污工程的刚性需求推动城市建设改造进程中治污管网及时铺设到位。充分发挥海潮污水处理厂已具备的治污效能,加快三垛、卸甲、临泽、珠光等区域污水处理厂和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保证质量,保证投运达效。在实施海潮污水处理厂迁址扩建工程时,提升中水回用率,减少尾水排放,充分论证尾水排口设置在其它水系的可行性,重设尾水排口。
4、加快清淤疏浚进度,降低水体内源污染
通过截污,断绝外援污染物的汇入,在这个前提下,再实施清淤疏浚工程,推行河道生态清淤,提高河道清淤疏浚工程质量和进度,加强圩堤、坡面的水土保持,做到河道疏浚与堤防加固、填塘固基、河道清障、农田林网相结合,减少内源污染,进一步改善水质,提高流域水环境。加强高邮湖生态红线区监管,落实“河长”责任机制,强化入湖河流水环境综合整治,强势推进退渔还湖等工程项目建设,控制入湖排放水质,确保主要入湖河流水质稳定达到Ⅲ类水标准。
河流污染治理方案范文篇3
这次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指示精神,总结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研究部署落实国务院批复的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进一步加强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刚才,山东、辽宁、河北、江苏四省环保局(厅)负责同志分别介绍了辖区内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情况。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的重要意义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水污染防治工作。“九五”计划实施以来,国务院将“三河三湖”作为国家治理的重点流域、“十五”期间又增加了松花江流域、三峡库区及上游、南水北调水源地及沿线,今年又首次批准了《黄河中上游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年起,总理连续三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继续搞好“三河三湖”、松花江、三峡库区及上游、南水北调水源及沿线等重点流域污染治理。国家确定的重点流域范围不断扩大,总面积已占我国国土面积的40%左右,充分表明了党中央、国务院向流域水污染全面开战的坚定决心。自去年至今年5月,国务院陆续批复了淮河、海河、辽河、松花江、三峡库区及上游、丹江口库区及上游、黄河中上游、滇池、巢湖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年-*年)和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从治污项目、环境准入、饮水安全等方面提出了全面要求,为进一步做好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提供了依据和保证,我们要充分认识加强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全面推进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
(一)加强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是落实全面推进重点突破总体思路的必然要求。进入“十一五”时期,我们确定了全面推进重点突破的总体工作思路,把水、大气、土壤污染防治作为重中之重,把保障群众饮水安全作为首要任务,按照国务院确定的“气五条”、“水六条”的要求,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为落实全面推进重点突破的总体工作思路,针对“十五”期间重点流域治理项目不落实、资金不到位、进展不顺利等突出问题,我们在“十一五”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编制工作中,将治污项目与资金安排挂钩,为国家向重点流域污染防治资金倾斜奠定了基础。同时,突出了群众饮水安全保障和跨界水质目标责任考核。做好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坚持以污染减排为主线,以改善水质为目标,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推进治污工程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必将进一步推动落实全面推进重点突破的总体思路。
(二)加强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是保障国家水环境安全的迫切需要。水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在国民经济和国家环境安全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我国水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水资源短缺、水污染和洪涝灾害频繁三个方面。其中水污染造成的灾害范围影响大、历时长,但其危害往往要经过一个相当长的时期才表现出来,容易使人对其失去警觉,而且水污染会加重水资源的短缺。我国水污染现象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经开始显现,但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造成了当前水污染严重的局面,突发环境事件呈高发态势,平均每2天就发生1起,环境污染投诉以每年30%的速度递增。做好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使重点流域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得到治理和保护,跨省界断面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重点工业企业实现全面稳定达标排放,城镇污水处理水平显著提高,水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流域水环境监管及水污染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显著增强,必将更好地维护国家水环境安全。
(三)加强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是实现污染减排目标的重要措施。污染减排是改善环境质量的根本性措施,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手段。去年污染减排虽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出现了“拐点”,但是我们要清醒地看到“十一五”污染减排任务仅完成了3%左右,特别是水污染物减排任务仅完成了2.3%,在剩下不到三年的时间还要完成7.7%的任务,因此实现水污染物减排目标的任务更加艰巨。同时,随着政府换届,各地加快发展的热情高涨,在利益驱动和投资冲动下,保证污染治理设施正常运行、防止关闭企业死灰复燃还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做好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进一步加大各流域水污染物减排统计、监测和考核工作力度,确保重点流域水污染物减排任务按期完成,实现水质目标,必将促进各地实现污染减排目标。
(四)加强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是让不堪重负的江河湖海休养生息的有效途径。针对一些地区长期积累、集中暴发的水污染问题,我们先后召开了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会议、全国湖泊污染防治工作会议、河流污染防治工作会议,借鉴我国历史上安邦兴国的重要经验,给予水环境人文关怀,提出让不堪重负的江河湖海休养生息的政策措施。今年1月,总书记视察安徽时明确指出,要重点搞好淮河、巢湖流域环境整治,让江河湖泊得以休养生息、恢复生机。实施休养生息,就是要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走上科学发展的道路;就是要促进环境基础设施的大发展,坚决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就是要尊重自然规律,用人文关怀治水治污,唤起群众珍爱水资源、保护水环境的伟大觉醒。加强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将饮用水源保护、工业污染治理、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分区保护、生态修复等作为主要任务,并通过加强领导、加大投入、科技支撑、严格考核等措施来保障任务的落实,必将推动让不堪重负的江河湖海休养生息。
二、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近年来,地方各级政府和国务院有关部门把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与节能减排工作统筹考虑,采取各种综合整治措施,坚持不懈地推进“三河三湖”、松花江水污染治理,抓好三峡库区及其上游、南水北调水源地及沿线、黄河小浪底库区及上游的水污染治理,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
一是重点流域水质总体有所改善。2007年,全国地表水759个国控断面Ⅰ―Ⅲ类断面比例为41.6%,劣Ⅴ类断面比例为26.7%,全国地表水国控断面高锰酸盐指数浓度为6.5毫克/升,比*年降低7%。其中,长江、黄河等七大水系国控断面Ⅰ―Ⅲ类断面比例为50.0%。与上年相比,七大水系Ⅰ―Ⅲ类水质比例提高7个百分点,劣Ⅴ类水质比例下降2个百分点。
二是地方政府环保责任得到加强。重点流域地区各级政府层层签订水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并把责任书的完成情况纳入了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河北省在子牙河水系主要河流实行跨市界断面水质目标责任考核并试行扣缴生态补偿金政策,列出了14个考核断面水质超标倍数与扣缴财政资金的数额,最高可扣缴300万元。
三是环境准入门槛进一步提高。各省(区、市)进一步规范和完善环评原则和程序,提高环境准入门槛,严把建设项目环评审批关,有效控制新增污染。山东省要求建设项目环评的审批要按照“先算、后审、再批”的程序进行操作,先算是指在项目受理之前要先算清新建项目是否会影响当地污染减排任务的完成;后审是指在确定建设项目不会影响减排任务完成之后,对环评文件及相关材料进行审查;再批是指对通过审查的建设项目再进行审批。
四是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十五”以来,各地不断完善经济政策,通过提高污水处理费征收标准、利用世界银行贷款、BOT方式等多种方式筹措资金,推进污水处理产业化,大力推进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河南省累计投入资金140.7亿元,建成133座污水处理厂和104座垃圾处理场,在全国率先实现“县县建成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
五是地方环保法规标准更趋完善。为规范辖区内重点流域治污工作,许多地方出台了相应的法规,建立健全了地方环保法规体系,给水污染防治工作奠定坚实的法律基础。江苏、安徽和云南省分别制(修)订了太湖、巢湖水污染防治条例和滇池保护条例。部分省份还根据不同区域、不同行业出台了严格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加强了对水污染物排放的控制。
六是重点流域地区环境监管能力得到提升。各省(区、市)加强环境监管,借《国家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十一五”规划》批准实施的东风,健全流域水环境监控体系,建设环境质量在线监测网和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网。山东省目前流域内329家重点污染企业全部安装了在线监控设施,25个重点河流断面全部建成了水质自动监测站,并实现了省、市、县环保部门联网,提高了对污染源的监控能力。
七是环境执法力度进一步加大。各省(区、市)持续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严肃查处重点流域地区的违法排污行为。辽宁省上半年,关闭3.4万吨以下的制浆造纸企业和1万吨以下的废纸造纸企业200多家,年减排COD5.7万吨。江苏省连续五年开展清理整顿不法排污企业的专项行动,共出动了60多万人次,检查污染源20万多厂次,取缔关闭900多家,停产600多家,罚款2750多家,限期治理1200多家。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饮用水安全存在隐患。重点流域一些地方的水污染已经影响到人民群众的饮水用水安全。最近,总理在审计署上报的《“三河三湖”流域内6城市地表饮用水源污染严重》信息上作出了重要批示,根据我们开展的全国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基础环境状况调查结果来看,这6个城市(嘉兴、聊城、北京、大同、石家庄、蚌埠)的饮用水源地确实都存在水质超标的问题,有的城市还没有备用水源。
二是地方执行国家产业政策不到位。近年来,个别地区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产业仍呈快速增长的趋势,用水量和污水排放量居高不下,水资源综合利用率和中水回用率都很低,导致重点流域内的水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三是水污染防治项目进展缓慢。由于地方财力不足、认识不到位或污水处理费征收困难等原因,造成重点流域有些地方水污染防治规划配套资金不到位,导致规划要求的综合治理、生态保护、环境监管能力建设等项目进展缓慢,影响了规划目标的实现。
四是违法超标排污问题仍很突出。一些企业在经济利益驱动下,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长期违法超标排污,企业违法排污现象屡禁不止。前不久,在松花江、太湖等部分重点流域的暗查中,仍然查出了不少比较严重的违法排污行为。
五是农业面源污染日益突出。当前,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已越来越突出,大规模的畜禽养殖企业越来越多;不合理的大量使用农药、化肥现象仍然突出;秸秆得不到合理利用,在河道内腐烂进入水体,进一步增加了水体中的污染负荷。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流域水质改善的一个重要障碍。
六是小城镇生活污染治理难度大。由于城镇化进程加快,小城镇的人口急剧增加,小城镇生活污染对水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一些重点流域建设的小城镇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由于工艺的选择没有结合小城镇的实际,导致小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投资成本高、运行费用高、管理要求高,不适应小城镇生活污染治理运行费用低、管理简单的要求。
三、进一步加大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力度
“十一五”期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强环境保护、改善环境质量的重要时期。目前国务院已批准各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目标、任务十分明确,我们要坚定信心,切实加大工作力度,努力开创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新局面。这里,我再强调几点要求。
第一,密切协作,落实责任,加大考核评估力度。
流域水污染防治需要上下游各省(区、市)通力合作、联防联控,主要责任在地方各级政府。要坚持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抓、负总责的要求,确保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目前河北、河南、江苏等省份已经在部分重点流域开展了跨市界断面水质目标责任考核和区域环境资源补偿政策试点,其他省份也要确定重点,尽快开展跨市界水质目标考核和区域环境资源补偿政策的试点工作,真正将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辖区环境质量负责的职责落实到位。今年我部将继续对重点流域的国家考核目标进行考核。
第二,加大投入,科学管理,认真组织实施治污项目。
治污项目的实施是水污染防治的重要保障,要促进度、重质量、保运行。重点抓好已建成污水处理厂的在线监控设施建设和环保验收工作,抓好对污水处理厂的脱氮除磷工艺改造;狠抓重点排污单位的深度治理工程建设,确保治污目标落到实处。要加快推进城镇污水处理厂和其他国控重点污染企业在线监测系统联网工作,加大重点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和环境监察力度,确保治理设施正常运行,切实发挥减排效益。国家将逐步加大对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的支持力度,各级地方政府也要努力筹措资金,增加政府投入,同时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环境保护改造项目的信贷支持,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要推进污水处理收费制度,把标准提高到“保本微利”水平。地方配套资金和污水处理收费不到位的地区,中央不安排补助资金。
第三,积极组织,加强培训,努力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环境意识。
为切实提高地方政府领导干部对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的认识,落实领导责任制,我部将按照中央组织部《关于印发〈*年中央组织部委托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委抽调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参加专题研究班计划〉的通知》(组通字〔*〕7号)的要求,做好对松花江、辽河、三峡库区及其上游、长江中下游、黄河流域各地党政领导干部的环保培训工作。今年5月、7月和8月,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松辽流域、黄河流域地区党政领导干部环保培训班已经举办。我们计划于今年10月,还将举办水环境管理专题研究班,培训对象是相关流域地市政府分管环保工作的副市长,培训内容包括相关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一五”规划、国家水环境管理法律、法规、节能减排及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等。
此外,还要广泛深入的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和监督作用,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弘扬环境文化、倡导生态文明,努力营造人人关心环境、爱护环境的良好社会氛围。
第四,深入研究,大胆创新,加快水体污染防治科技支撑研究。
我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委研究制订了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实施方案》,并于2007年12月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水专项将重点围绕“三河、三湖、一江(松花江)、一库(三峡水库)”,集中攻克一批节能减排迫切需要解决的水污染防治关键技术。按照总体实施方案的要求,水专项实施任务与国家重点污染治理工程和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有机衔接,与地方治污工作密切结合,切实抓好水专项的组织实施。*年,将以太湖、滇池等富营养化严重的湖泊为重点,研究制订太湖、滇池流域水污染治理与富营养化综合控制技术及示范实施方案,并加快推进实施。根据《全国重点湖库生态安全评估与综合治理方案》要求,继续开展重点湖库生态安全评估,对各重点湖库进行生态安全总体评估,制定各湖泊水库生态安全保障综合方案,为我国湖泊水库环境管理、水污染防治与富营养化控制提供技术支撑。
第五,调整结构,多措并举,推进重点城市水污染防治。
督促重点流域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加大对造纸、酿造、印染、制革、医药、选矿以及各类化工等行业落后产能淘汰力度。重点流域各省(区、市)要制订比国家标准更严格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严格新建项目环境准入。同时做好相关基础工作,协同财政部在江苏省太湖流域开展主要水污染物排放指标初始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利用市场机制激励企业污染减排。
强化重点流域重点城市水污染防治工作,以点促面,推动全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充分考虑城市水污染防治的特点,落实重点城市的水污染物总量削减任务,加强对重点城市总量分配、总量管理的技术培训与交流。审点城市水污染防治规划,提出修改意见,并逐步将各城市的水污染防治规划纳入信息系统。跟踪重点城市水环境保护工作的年度进展,开展对重点流域内年废水排放量1亿吨以上的重点城市水污染防治工作年度评估。
第六,严格管理,防范事故,确保人民群众饮水安全。
必须认真落实国务院批复的各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从全流域的范围治理水污染,上下游协同作战,多管齐下,标本兼治,才能切实解决饮用水源地污染问题。各省(区、市)政府要进一步完善饮用水源保护区分级管理制度,禁止在一级保护区内新(改、扩)建与供水设施及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禁止在二级保护区内新(改、扩)建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已建成的,要责令拆除或者关闭。做好各流域枯水期和汛期污染联防,防止发生重大水污染事故,确保群众饮用水安全。继续采取有效措施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加快饮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内村镇的生活污水和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积极开展水源地周边生态农业建设和退耕还林还草,进一步减少农药化肥施用量,保持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稳定达标。全面开展流域内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核查,定期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信息。建立城市饮用水源污染应急预案,形成饮用水水源的污染来源预警、水质安全应急处理和水厂应急处理三位一体的饮用水水源应急保障体系。
河流污染治理方案范文1篇4
摘要:就某化工污染事件,重金属污染底泥控制技术进行了分析,并对技术的可行性及可操作性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重金属污染;底泥疏浚;原位化学处理;生态修复
一、工程概况
某化工有限公司未经审批,擅自进行技术改造,扩大生产规模,在生产过程中,由于购进的矿石原料砷含量较高,其中硫铁矿中砷含量高达5760mg/kg,导致生产废水总砷含量严重超标,并直接外排入河道,造成河水严重污染。
二、砷污染底泥控制技术
重金属污染底泥控制技术主要包括:底泥疏浚、原位化学处理和原位安全固化、调水冲刷等。
(一)底泥疏浚
底泥疏浚是解决河流内源污染的重要措施,其主要是通过底泥的疏挖去除底泥中所含的污染物,清除污染水体的内源,减少底泥污染物向水体的释放。目前,江河湖库的底泥疏浚主要包括机械疏浚、水力疏浚和爆破等3种形式,共有挖、推、吸、拖、冲和爆等六种施工方式。
(二)原位安全固化
河流底泥中的重金属在一定条件下会以离子态或某种结合态进入水体,如果能将重金属结合在底泥中,抑制重金属的释放,则可降低其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调高pH值是将重金属结合在底泥中的主要化学方法。在较高的pH环境下,重金属会形成硅酸盐、碳酸盐、氢氧化物等难溶性沉淀物。加入碱性物质将底泥的pH控制在7~8左右,可以抑制重金属以溶解态进入水体。常见的碱性物质有石灰、硅酸钙炉渣、钢渣等,施用量的多少,视底泥中重金属的种类、含量及pH的高低而定,但施用量不应太多,以免对水生生态系统产生不良影响。
(三)调水技术
调水通过水利设施(如闸门、泵站)的调控引入污染河道上游或附近的清洁水源改善下游污染河道水质。调水通过增大污染河道的水量,加速了河水流动,促进污水的稀释,河水在河道中的停留时间缩短,因而不宜在河道中滞留导致黑臭。同时,调水时河道水动力条件的改善使水体复氧量增加,有利于河道自净能力的提高。对于污染河道上游或附近具有充足的清洁水源、水利设施较完善的河网地区,利用调水改善河道水质是一种投资少、成本低、见效快的治理方法。
三、污染河道生态修复技术
污染河道水质改善技术主要包括:物理生物消浪改善生境技术、浮游动物改善透明度技术、水位调控生态重建技术、湖滨带水生植被恢复技术、仿生与水生植物镶嵌技术、入湖河口底泥疏浚技术、人工介质岸边生态净化技术等。
河流污染治理方案范文篇5
2018年7月10日至7月25日,省生态环境保护第一督察组进驻我市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10月18日向我市正式反馈了督察意见,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周密部署,以最坚决的态度、最务实的作风、最严格的标准、最有力的措施抓好整改落实。截至2019年11月末,46项整改任务已全面启动,34项任务已完成或基本完成,其他任务正在有序推进,督察问题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全市生态环境质量稳中向好。现将整改情况报告如下。
一、整改完成情况
(一)提高政治站位,狠抓反馈问题整改
一是坚持高位推进,把督察整改作为“第一任务”。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重大决策部署,由书记和市长为双组长的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工作领导小组全面统筹推进整改,多次召开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生态环境保护领导小组专题会和全市整改动员部署会、推进会、调度会,对督察问题整改工作进行全面部署。福春书记和灵计市长亲自部署、亲自调度,对整改工作中的难点问题,深入一线调研督导,全力推进问题整改。市委、市政府建立了市委常委包保各县(市)区,市政府领导包保各行业部门的包保制度,定期对整改工作调研督办,推动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市人大、市政协领导同志也积极参与和协助推进生态环保工作。各地各部门成立了相应的整改工作领导小组,党政主要领导亲自上阵,全市上下形成了党政同责、齐力整改的良好氛围,为整改工作提供了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是锁定问题清单,把反馈意见作为“第一靶向”。四平市坚持从省级督察反馈的问题出发,瞄准靶向,精准发力,全力做好督察整改“后半篇文章”。针对督察反馈意见,细化梳理出4个方面、15类、46项整改任务,逐一分解、落实到5个县(市)区和38个部门,层层制定整改方案、细化分解任务,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整改工作格局。优化了“三本账、四个清单”管理模式,将督察问题信访案件拉条挂账,强化实地核查和专项督查。对督察整改问题实行台账式动态管理,积极开展环保督察期间群众反映问题“回头看”,坚决杜绝“一刀切”,确保督察反馈问题和交办案件“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省级督察交办的435件信访案件现已整改完成430件。
三是盯紧两个责任,把落实责任作为“第一目标”。市委、市政府结合机构改革情况,及时对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进行调整,并建立联席会议制度,严格落实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进一步明确各级党委、政府以及有关部门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先后出台了《四平市综合考评实施办法》《四平市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实施办法》《〈四平市河长制市级会议制度〉等七项河长制配套制度的通知》《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和《深入推进辽河流域治理工作实施方案》等多项规范性文件,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日常考核。强化党政领导干部的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职责,印发《四平市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推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开展了伊通满族自治县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审计试点工作。我市还编制印发任务清单、问题清单和项目清单,进一步明确工作任务和工作要求,强力推进整改工作。
(二)强化督导检查,确保整改取得实效
一是严格落实市领导包保制度。为确保市领导包保制度有效落实,市生态环境局印发了《四平市生态环境局贯彻落实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意见整改工作局领导包保方案》,由市生态环境局各局领导牵头,生态环境作风调研指导组组织精干力量成立五个工作组,配合做好工作对接、资料收集、综合协调等工作,确保市领导“双包保”制度落实落地,取得实效。
二是加强督察整改人员配备。经四平市委研究决定,由市委组织部在全市范围内择优抽调十名后备干部和硕博研究生借调到市生态环境局工作两年,组成市生态环境作风调研指导组,专职从事督察整改工作,大幅提升了对我市各项整改任务的实地检查频次和覆盖范围,对我市督察整改工作的跟踪问效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三是开展专项督查。6月上旬,市委督查室、市政府督查室会同市生态环境局和生态环境作风调研指导组组成3个督查组对各县(市)区和有关部门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落实情况开展专项督查,共检查各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的问题21个,信访案件207件,现场检查点位528处。对各地各相关部门分别列出了生态环保专项督查问题清单,下发通报,并对90余个问题提出了具体的整改建议,进一步促进全市生态环保督察整改工作形成“严实深细”的工作作风,有效推动各地各部门整改工作落实。
四是开展市级督查。为推动各地切实落实整改工作属地责任,拓展和延伸中央、省环保督察整改成效,我市于8月中旬开展了为期10天的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工作督查。此次督查由五名副市级领导带队,分为五组分别进驻五个县(市)区和两个开发区,并设立有奖举报电话和专用邮箱。通过听取汇报、调阅资料、个别谈话、受理举报、现场督查等方式,参照省级督察模式开展工作。共调阅资料748份,个别谈话75人,受理群众来电来信十批次203件信访案件,下达责令改正30家,停产1家,关停取缔2家。实地检查1026个点位,发现问题231个,下发督办函51份。对各级督察整改问题及生态环境重点工作完成情况进行了全面核实。10月下旬,各督查组正式向各地反馈,要求各地制定整改方案同步推进整改,做到了既查点又查面、既查标又查本、既督政又督企,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效。
(三)强化考核,严肃追责问责
四平市着力加强督察整改工作的制度建设,将各级环保督察整改完成情况纳入全市督查考评体系,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为切实推进整改工作,实施提示、预警、督办、约谈、问责“五步工作机制”,建立了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定期调度、督导工作机制,推动督察整改工作落实、责任落地。2019年已下发提示函、预警函和督办函105份,并对整改推进不力的县区领导进行了约谈,督促整改问题加快落实。中央环保督察以来,全市共追责问责252人次,特别是对省级督察反馈问题,已追责问责38人,树立起了求真务实、履职尽责、主动作为的督察整改工作导向,坚决杜绝表面整改、虚假整改、敷衍整改和拖延整改。
(四)聚焦重点难点问题,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全市上下坚持以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大决策部署,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标志性战役为载体,聚焦水、气、生态等重点难点问题,狠抓环保督察整改落实。
一是扎实推进碧水保卫战。围绕“两方案一规划”,制定下发《四平市重点流域劣五类水体专项治理和水质提升工程实施方案(2019-2022年)》和《四平市2019年水污染防治重点工作任务》。目前,完成河道管理范围划定流转土地1.22万公顷,建成河流两岸保护带1903.25公顷。深入推进61个辽河流域水污染治理项目建设,现完工51个,在建10个。四平市、梨树县、伊通满族自治县、双辽市4座污水处理厂升级扩建工程,城市污水处理能力由15.5万吨/日提升至26.5万吨/日,出水全部达到一级A标准;郭家店镇、孤家子镇等5个重点乡镇污水处理厂建成投运,污水处理能力达到4.66万吨/日;9个工业集聚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基本完成,新建污水收集管网约120.5公里。南、北河截流干管已完成36公里,建成区排水管网长度301公里,已完成雨污分流改造66公里;市区累计改造海绵城市老旧小区117个,40个自备水源小区全部改造完成。持续开展清河行动,各级河长累计巡河12万余次,全市共清理河道垃圾7.51万立方米,其中辽河流域6.02万立方米。强化畜禽粪污监管,全市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1%,大型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达到100%。完成高效灌溉农田4.4万亩。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积极深化“走遍四平”工作,完成铁东120万立存量垃圾无害化处理,铁西112万立存量垃圾完成筛分。强化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建成乡镇生活垃圾转运站34个,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点710个,改造农村厕所1.3万户。全市755个行政村基本实现了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村屯全覆盖。2019年1-11月份,东辽河四双大桥、招苏台河六家子断面平均水质均为四类,条子河林家断面为五类,西辽河金宝屯断面扣除上游来水超标影响后达到四类,伊通河星光断面扣除伊通河整治清淤影响后达到三类,达到考核要求;二龙山水库、下三台水库、山门水库3个饮用水水源水质稳定达到三类。今年1-3季度,东辽河、招苏台河、条子河、西辽河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指数分别下降73.97%、68.17%、55.82%,改善幅度连续3个季度位居全国第一。
二是纵深推进蓝天保卫战。深入落实我市蓝天保卫战行动计划,制定下发《四平市工业炉窑整治实施方案》和《四平市落实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战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加强煤烟型污染整治,淘汰10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57台,47台20蒸吨及以上锅炉完成升级改造,30万千瓦以上燃煤发电机组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开展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战,启动了柴油车黑烟抓拍系统建设;开展了“两清单、一规划”编制工作;加强“散乱污”企业整治,依法关停取缔“散乱污”企业26家;强化建筑施工和道路扬尘管控,市区主要街路机扫洒水达到100%;强化秸秆禁烧管控,划分5647个秸秆禁烧网格单元,确定8827名各级责任人;对我市重污染天气预案进行了修订,严格落实13家供暖企业错峰起炉、4家水泥企业差异化错峰生产等措施,并对重点企业实施“一厂一策”清单化管理。1-11月空气优良天数264天,同比减少1天,重污染天数5天,同比增加5天,PM2.5浓度均值为36μg/m3,同比减少2μg/m3。
三是全面启动黑土地保卫战。加快推进黑土地保护利用工程建设。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292万亩,新增测土配方施肥面积80万亩。全面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完成69个地块的用地信息数据采集和质控工作。持续开展“清废行动”,规范固体废物存贮、处置与管理,市、县、乡、村医疗废物处置率达到100%。铁西区112万立方米存量陈腐垃圾筛分项目已全部完成垃圾筛分全部。我市192家加油站、755个地下油罐,除2家因拆迁和改造外,其余已全部完成改造。
四是深入开展青山、草原湿地保卫战。坚持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同步发力,深入开展造林绿化,完成河边、路边、村边、城市周边“四边”植树7421.6公顷,累计投入4225万元、植树4343.3万株。集中开展矿山整治,拆除118家证照不全的采矿企业生产设备,完成矿山复绿189.1公顷,一举解决了存在近50年的矿山无序开采乱象。强化水源涵养保护,完成5个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专项整治,拆除二龙山、下三台、山门水库水源地保护区违建53处,安装围栏21043米,修复拆除违建后裸露地面4.7万平方米,生态放流鱼苗45万尾。全市退耕还河土地面积9062公顷,开挖边沟约1000公里,安装围栏364公里,建设河流两岸保护带1903公顷,完成条子河、招苏台河水源涵养林417.6公顷。我市林木绿化率达22%,城市绿化覆盖率达39%。2019年被全国绿化委员会授予“全国绿化模范单位”荣誉称号。
(五)改善能源结构,推动经济绿色转型
推进“多规合一”,加快能源结构调整,积极抓好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大力发展以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生物质发电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积极推进生物质燃料建设,全市建成及在建秸秆成型燃料加工项目9个,建成后预计年产25.8万吨秸秆成型燃料。保证天然气供应,天然气使用量逐年提高,2019年天然气用气量预计达到5300万立方米。
(六)强化铁腕执法,实施管家式服务。
严格落实新《环保法》及4个配套办法,强化司法联动,建立网格化、全覆盖监督体系,开展多项专项行动,持续强化环境监管,不断强化服务举措,全面提升生态环境监管执法和服务水平。
一是强化监管铁腕治污。制定了辖区生态环境监管事权划分意见、行政处罚案件查办制度、环境信访举报工作制度等,出台了有奖举报办法,建立举报平台。截至目前,检查企业2100余家/次,受理信访举报411件,办结400件。立案63起,查封扣押3家,限停产6家,移送拘留9起,罚款761.07万元。
二是实行管家式服务。加快优化分级审批管理,有效落实取消环评资质法律要求。进一步完善行政审批信息系统与政务大厅“一窗受理”平台对接,实现网上材料申报和“不见面”审批;积极推进“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双随机、一公开”,加大部门间联合检查力度,不断减轻企业负担,共核发9个行业72个排污许可证;提供技术服务,今年以来,聘请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50余人次进行现场指导,解决技术问题20余项。
(七)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围绕“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的主题,聚焦以蓝天保卫战为重点的污染防治攻坚战等重点工作,开展环境日宣传,并充分运用报刊、电视、网络等平台开辟随手拍、生态环保整治进行时、热点聚焦等专栏宣传报道生态环境保护相关情况,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共同保护生态环境。
二、存在问题
虽然我市督察整改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是距离省委、省政府的要求还存在很大差距,四平市整改任务进展还需要进一步加快,整改质量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举一反三、标本兼治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形势还比较严峻。在环境质量方面,东辽河、西辽河、招苏台河、条子河水质还未实现稳定长期达标,受极端天气等因素影响,水质易出现反弹。空气质量方面,“散乱污”企业整治、秸秆禁烧、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扬尘管控等方面还存在薄弱环节。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城市污水管网还不完善,雨污合流制排水管线占比仍然很高,由于资金困难,污水处理运营难度大。在农村人居环境方面,生活垃圾、畜禽养殖粪污、农业种植污染普遍存在。在能力建设方面,基层监管能力薄弱,普遍缺少环境监测、监察执法专业人才和设施,综合执法能力不能满足工作需要,导致出现监管空白。
三、下步工作打算
我市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精神,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加快推进经济转型和绿色发展,尽快补齐生态环境短板,全面促进生态环境质量改善。
(一)坚持问题导向,持续抓好督察整改任务。高度聚焦中央和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及信访案件,算清楚整改任务账、举一反三账、长效机制账,明确整改目标清单、措施清单、时限清单和责任清单,对标整改、对表落实,推动剩余各级环保督察反馈案件和问题清仓归零。
(二)聚焦重点问题,坚决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实施《中共吉林省委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深入实施蓝天、碧水、黑土地、青山草原湿地保卫战,重点解决辽河流域水污染严重、大气不稳定达标等问题,努力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加快推进美丽四平建设。
(三)严格落实责任,建立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坚决维护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决担负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按照“管发展必须管环保、管生产必须管环保、管行业必须管环保”要求,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不断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加快建立生态环境监管体系,切实提升治理能力。
附件:四平市贯彻落实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意见整改进展情况
四平市贯彻落实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意见整改进展情况
一、一些领导干部政治意识不强、环保意识不强,对生态文明思想研究学习不深入,掌握不全面、不系统、不到位。在谈到环境保护存在的突出问题时,总是归结为生态缺水、队伍缺人、财政缺钱等客观原因,缺少主动解决问题、主动担当作为的精神。
整改进展情况:基本完成,长期坚持。
1.市政府高度重视督察整改工作,召开了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部署会、调度会、整改推进会议等80余次会议推进各项督察工作整改落实,召开的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议中20余次涉及督察整改工作。
2.生态委更名为生态环境保护领导小组,调整部分成员单位,制定下发问题清单、任务清单、项目清单,明确整改任务和责任。召开4次领导小组会议,深入贯彻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落实国家、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精神,安排部署今年重点工作任务。
3.将生态文明纳入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计划和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培训计划。市委组织部制定了《十三五期间第二期市管干部进修班学员手册》,设立“生态文明思想”为课题的专题培训课程。在市管领导干部进修班课程中,由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专题讲授生态文明思想。四平市于2019年3月印发《关于2019年全市干部理论学习的安排意见》(四宣联发〔2019〕2号),明确要求专题学习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等内容。
4.严格执行《四平市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对整改责任不落实、整改措施不到位、整改效果不明显的,采取提示、预警、督办、约谈、问责等措施压紧压实责任,2019年共下发预警、督办函105份,对3个地区进行约谈,今年以来生态环境方面问责32人(不含第一形态)。
5.制定了《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下发了《进一步落实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工作任务责任清单》,纵深推进蓝天、碧水、黑土地、青山草原湿地保卫战,开展秋冬季百日攻坚,重点解决辽河流域水污染严重、大气不稳定达标等问题,努力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职责落实不到位,市、县(区)两级党政环境保护职责不够明确,部分领导干部对分管领域的环保职责不够清楚,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压力传导层层递减。
整改进展情况:基本完成,长期坚持。
1.生态委更名为生态环境保护领导小组,调整部分成员单位,制定下发问题清单、任务清单、项目清单,明确整改任务和责任。召开4次领导小组会议,深入贯彻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落实国家、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精神,安排部署今年重点工作任务。
2.积极推动综合执法队伍建设。按照《指导意见》要求率先开展市级执法队伍改革,实行“局队合一”管理体制。四平市生态环境机构监测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经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审议通过。
3.市政府与各县(市)区签订了2019年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制定印发了《2019年度生态环境目标责任制考评细则》,拟于2022年1月至3月对各地进行考核。
4.印发了《2019年度督察考评实施方案》,设置了能源节约、辽河流域综合整治、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水污染防治的方面指标,指标权重不低于22%,并强化常态化跟踪考评。同时,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市管领导班子年度考核和季度考核之中,并在干部提拔任职前征求市生态环境部门意见。
5.加大核查力度,组织开展了专项督查和市级督查工作。对3次督察反馈的问题和信访案件组织了督查。加大督查督办力度,实施五步工作机制,对整改责任不落实、整改措施不到位、整改效果不明显的,采取提示、预警、督办、约谈、问责等措施压紧压实责任,2019年共下发预警、督办函105份,对3个地区进行约谈,今年以来生态环境方面问责32人(不含第一形态)。
三、一些县区和部门在向督察组提供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报告中,讲成绩头头是道,洋洋洒洒几千字,谈问题却避重就轻,只有区区三五行字,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报喜不报忧,导致市委主要领导不能完全了解和掌握真实情况。
整改进展情况:基本完成,长期坚持。
1.市督改办定期调度全市督察整改问题整改情况,形成通报,报书记、市长和各市级领导,2018年共印发7期督察整改通报,2019年已印发6期生态环保督察通报,实施双周调度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报告工作完成情况。
2.四平市人民政府在2019年3月四平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上,由副市长王有利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2018年环境质量状况和环境保护工作完成情况。
3.印发《四平市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推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开展了伊通满族自治县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审计试点工作。
4.对重大生态环境问题信息公开,《四平市贯彻落实中央环境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方案》《四平市贯彻落实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方案》的重大事项已与全省同步公示公开。
5.对生态环境工作落实情况开展专项督查工作,8月份开展的市级督查,参照省级督察模式,设立有奖举报电话和专用邮箱,通过调阅资料、个别谈话、受理举报、现场核查等方式,开创了我市生态环保整改工作的先例。实地检查1026个点位,发现问题231个,已完成155个,受理群众来电来信10批次203件。持续传导压力,有力推动了整改工作。
四、个别部门履职不到位。一些领导干部对整改问题责任、进度、措施研究不够不实,生态环境保护职责没有得到真正落实,有些部门整改任务完成不好。市住建局在对承担的第21项整改任务,辽河流域内生活垃圾污染严重的问题上,缺乏认真研究,只围绕河道问题写整改措施,导致整改措施缩水、偏题,整改成效不明显。
整改进展情况:已完成整改。
1.制定了《四平市农村生活垃圾整县推进工作实施方案》和《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标准及规程》,印发了《关于深入推进全市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的通知》。整治成果通过省住建厅、省文明办联合检查组的检查验收,达到全市90%以上行政村的农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工作目标。
2.截止目前,全市共建有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点710个,乡镇生活垃圾转运站14个,乡镇垃圾集中收集转运点13个,配备垃圾箱(池)92714个、垃圾收集转运车651辆、配备保洁人员4609人,已有748个行政村的生活垃圾得到了有效治理,覆盖率达到97.65%。梨树县整治非正规垃圾堆放点806处,双辽市整治非正规垃圾堆放点7处,并已在《国家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排查整治信息系统》中申请销号。
五、市执法局在承担的生活垃圾处理场渗滤液问题整改任务中,未按时间节点要求对问题排查到位,未建立问题清单,导致全市积存渗滤液底数不清,整治措施没有针对性,整改效果难以到位。
整改进展情况:完成阶段性整改,按序时推进。
1.市执法局对全市垃圾渗滤液进行了排查,建立了清单,并按月调度各地垃圾渗滤液处理情况。
2.2019年3月26日经梨树县环保局批复,将渗滤液在厂区初步处置后运送至梨树县污水处理厂。现日处理量为40吨左右。截至11月末已处理积存渗滤液9920吨。
3.双辽垃圾填埋场已完成A、B两区的防渗漏处理,并将原有渗滤液封存在导排管内,同时投资799.8万元建设日处理能力100吨的集装箱式两级DTRO渗滤液处理项目,目前A、B两区建设基本完成,实现封场,新建C区防渗已建设完毕,拟作为应急填埋场。
4.伊通满族自治县将生活垃圾送至辽源天楹垃圾焚烧厂进行处理,现有垃圾场进行深土覆盖,做封场处理。垃圾渗滤液采用二级RO膜反渗透工艺,日处理能力100吨,做到日产日清。
六、市林业局对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应承担的毁林整改任务推进不够,中央环保督察期间交办的2370项、3994项信访案件整改不到位,仍有部分林地未还林。
整改进展情况:已完成整改。
1.伊通满族自治县2370号案件已完成相关案件处罚,并于2018年底完成了相关林地恢复工作。
2.梨树县3994号案件已完成相关林地还林工作,并对成活率不高的地块进行了补植。
3.市林业局对相关涉及毁林的信访案件开展了“回头看”自查,对各地还林工作进行指导,明确林地属性,并对还林进展缓慢的地区进行督促。
七、市农委在承担的第20项整改任务中,尚未建立健全畜禽类污染资源化利用工作长效机制。
整改进展情况:已完成整改。
1.制定《四平市加快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方案》《四平市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草原生态保护的长效工作机制》。
2.加大对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检查指导力度,督导各地因地制宜推进固体粪便堆肥利用、粪污全量收集还田利用、有机肥生产加工利用等模式,强化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的指导和服务。截至2019年10月末,全市各地共排查出畜禽规模养殖场655个,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96%。梨树县、伊通满族自治县、双辽市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分别为96%、100%、95%。
3.加强督导调度,建立和完善信息互通机制,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和查处畜禽养殖污染环境行为,推进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力度,结合四平市生态环境督察问题整改落实情况专项督查,组织三个督查组,对全市规模化养殖户进行排查,发现问题立整立改。
八、整改方案体系不够完善。市级整改方案中的整改任务第一项“站位不高、认识不够”的问题没有分解落实到各相关部门,致使市直部门在政治站位不高、缺少清醒认识、责任意识不强、不狠抓落实等方面,无法有针对性的进行整改。
整改进展情况:已经完成整改。
1.各地各部门进一步完善部门整改方案,将第一项“站位不高、认识不够”的问题加入到本部门的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方案中,并向市整改领导小组报备。
2.已完成《四平市贯彻落实中央环境保护督察组督察反馈意见整改方案》,并向省督察整改领导小组报备。
3.对整改完成情况开展了专项督查,对整改方案进行了审核并提出相应修改意见,对整改方案不符合要求的地区和部门要求重新细化整改措施。
九、四平市公安局整改方案中的“21字整改措施”内容空洞,泛泛而谈,操作性不强。
整改进展情况:已完成整改。
1.市公安局重新修改完善了整改方案。
2.进一步规范案件办结反馈程序。对行政执法部门移送的环境资源违法犯罪案件,不予立案的及时书面通知移送单位,立案、起诉的将办理情况定期反馈移送单位。
3.与畜牧部门建立执法联动机制,开展破坏草原案件联合执法工作。
十、四平市发改委整改方案中的“一句话整改措施”,内容空洞,泛泛而谈,操作性不强。
整改进展情况:已完成整改。
1.重新完善了整改方案。深化细化整改方案,重新总结切实有效、具体可行的整改措施,形成新的整改方案上报四平市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
2.市发改委提高认识,定期召开会议研究生态环保工作。
十一、整改销号存在薄弱环节。整改方案中任务第1项,现有制度并没有充分体现出“一票否决”制度,且缺乏加大县域考核等生态环境保护权重的具体内容,各县(区)均缺少将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日常考核的具体内容,以及将考核结果作为干部任免奖惩依据的文件及公示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部门已经自主验收销号,并且进行网站公示。
整改进展情况:已完成整改。
1.市委组织部已责成各县(市)区补充完善“一票否决”制度,目前各地已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本地区绩效考核、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等考核制度中。
2.印发了《2019年度督察考评实施方案》,设置了能源节约、辽河流域综合整治、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水污染防治的方面指标,指标权重不低于22%,并强化常态化跟踪考评。同时,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市管领导班子年度考核和季度考核之中,并在干部提拔任职前征求市生态环境部门意见。
3.制定并下发《四平市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认真做好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销号工作的通知》,组织开展了整改问题和交办案件自查,严格执行销号工作程序,补充完善材料,完成整改的及时销号。
十二、整改方案中任务第2项,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各级党委常委会每半年、政府常务会和部门党组每季度研究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但各部门上交的销号材料中部分部门未提供会议记录,还有部分提供会议记录的部门未按照要求每季度召开会议,而且有的会议记录根本与生态环境问题无关,这种情况下就申请销号,在网站上公示证明整改完成。
整改进展情况:已经完成,长期坚持。
1.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纳入重要议事内容,定期研究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2.组织开展了整改问题和交办案件自查,按照《四平市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认真做好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销号工作的通知》,严格执行销号工作程序,补充完善材料,各地各部门对反馈问题开展了自查,对不满足要求的重新组织销号。
3.各地各部门上报整改销号时,严格执行销号工作程序,加大现场核查力度,确保问题整改到位。
十三、存在拖延整改问题。四平市吉林吉春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在石岭镇哈福村砍伐树木修建院墙和道路案件,四平市林业局于2017年9月20日下达行政处罚决定,并限期3个月恢复原状。但直至督察组进驻,该企业仍未缴纳罚款,未拆除违法修建的院墙,未对破坏林地进行恢复,存在拖延整改的问题。
整改进展情况:已完成整改。
1.相关违建院墙已拆除,并对相关地块进行了植被恢复。
2.该企业已于2019年4月上缴了罚款。
十四、存在拖延整改问题。中央环保督察进驻期间交办的第2346号、5682号群众举报案件中反映,梨树县十家堡镇多处林地被违规占用修建山庄、水库等问题,现场检查发现违规建筑尚未拆除,违法占用林地尚未恢复。
整改进展情况:已完成整改。
1.2018年8月26日至9月18日,梨树县十家堡镇对上述地块进行了集中清理及林地平整作业,现已全面完成清理平整任务,达到恢复植被林业用地条件并于2018年底完成了植被恢复工作。
2.进一步健全和落实了森林资源林地管理,加强日常监管巡查,进一步规范林地管理。
3.对相关的案件责任人进行了追责问责。
十五、存在拖延整改问题。铁东区山门镇龙王村非法采石案件公示的整改方案为要求采石场拆除生产设备,恢复林地植被。实际上金鼎矿业采石场现场设备均未拆除,剩余砂石未清理,林地植被并未恢复。
整改进展情况:已完成整改。
1.目前,已经完成设备拆除、砂石清理工作。
2.2018年底前已完成植被恢复工作。
十六、存在敷衍整改问题。第1778号案件反映的垃圾场污染周边环境问题,四平市公开的办理情况为“梨树县孤家子镇将所占地块复原,并已将垃圾运送至指定的垃圾分选厂”。但督察组现场检查垃圾分选厂时发现,该分选厂没有环评手续,不具备处理资质,个别厂房没有地面防渗和顶棚,导致垃圾污染问题不仅没有得到彻底解决,还对土壤造成二次污染隐患。
整改进展情况:已完成整改。
1.孤家子中央大街桥西150米处前钱家陈旧垃圾和分选厂垃圾已全部清理完毕(共清运7万方)。
2.在完成的垃圾坑周边进行加装围栏并消毒,进一步加强日常监管,防止出现反弹现象。
十七、举一反三不到位。四平市没有围绕中央环保督察反馈的问题和交办的举报投诉案件,深挖根源、举一反三、全面排查,梳理出其他类似问题。
整改进展情况:基本完成,长期坚持。
1.2018年10月开展了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百日攻坚,持续推进未完成的整改工作。2019年先后于6月份和9月份印发了《关于开展生态环保督察整改“回头看”行动的通知》(四环督改〔2019〕19号)、《关于做好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交办群众举报问题排查整治工作的通知》(四环督改〔2019〕25号),对全市各级环保督察交办的信访案件办理情况进行了深入自查和细致梳理,确保整改到位。并对整改完成情况开展了专项督查。
2.为推进问题整改,解决突出环境问题,相继开展了夏季攻势、打赢蓝天保卫战“一微克”行动、秋冬季百日攻坚等专项行动,举一反三,全面排查整改。
3.建立生态环境投诉举报长效机制。制定下发《四平市生态环境局环境信访举报工作制度(试行)》(四环字〔2019〕94号),对信访举报工作流程进行了规范,形成了信访举报闭环机制。印发了《四平市环境违法行为有奖举报办法(试行)》(四政办发〔2017〕48号),通过建立有奖举报制度,鼓励广大人民群众关注环保、参与环保,并在8月份市级生态环境整改工作督查中设立了有奖热线举报电话,发放举报奖励20余件。
十八、铁西区在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改造缓慢整改任务中,没有对辖区内城市污水收集、管网建设、污水排污吐口等问题进行自查自纠,整改方案中只有一句“没有铁西区管理范围内的污水处理厂”,就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整改进展情况:已完成整改。
铁西区党委和政府组织开展辖区内城市污水收集、管网建设、排污口排查行动,将排查情况逐一建立台账,全力配合市直相关部门进行整改。
十九、长效机制不健全。四平市没有按省委、省政府关于立整立改、建立长效机制的要求,在既要治标也要治本方面,更加重视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机制、制度建设。整改方案里明确列为整改措施的日统计、周通报制度,通报约谈、督办考核制度,部门联动、联合执法制度多数没有建立健全和实施。
整改进展情况:基本完成,长期坚持。
1.我市先后印发出台了《关于印发四平市黑臭水体治理三年攻坚作战的通知》《四平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四平市重点流域劣五类水体专项治理和水质提升工程实施方案(2019-2022年)》《四平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四平市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实施办法》《四平市落实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辽河流域退耕还河指导意见》《四平市河长制工作考核问责办法》《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生态环境保护长效机制文件,逐步完善相关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建设。
2.市委、市政府建立了市委常委包保各县(市)区,市政府领导包保各行业部门的包保制度,定期对整改工作调研督办,推动解决重点难点问题。下发了重点任务清单、项目清单、整改问题清单,深化“四项机制、八项制度”,优化“三本账、四个清单”,进一步明确整改任务,推动整改落到实处。
3.严格督查督办,加大现场核查力度,先后开展专项督查和市级督查,对整改责任不落实、整改措施不到位、整改效果不明显的,采取提示、预警、督办、约谈、问责等措施压紧压实责任,2019年共下发预警、督办函105份,对出现逾期情况的地区进行了约谈,今年以来生态环境方面问责32人(不含第一形态)。
4.先后开展了成品油市场专项整治、VOCs排放重点单位专项整治、重金属污染专项整治、消耗臭氧层物质排查、“工业炉窑”排查整治、水源地排查整治行动、危险废物排查整治、噪声污染集中清理、“2019夏季攻势”问题整治、污染防治攻坚“2019秋冬百日会战”专项行动等10余次专项执法检查。截至目前,检查企业2100余家/次,受理信访举报411件,办结400件。立案63起,查封扣押3家,限停产6家,移送拘留9起,罚款761.07万元。
二十、流域水质长期不达标。在近3年来,四平市条子河、招苏台河、西辽河、东辽河、伊通河等主要江河出四平断面水质大多长期超标,条子河林家、招苏台河六家子、西辽河金宝屯断面均呈水质恶化趋势。2016年和2017年四平市均未通过“水十条”省级考核。
整改进展情况:完成阶段性整改,按序时推进整改。
2019年1-11月份,东辽河四双大桥、招苏台河六家子断面平均水质均为四类,条子河林家断面为五类,西辽河金宝屯断面扣除上游来水超标影响后达到四类,伊通河星光断面扣除伊通河整治清淤影响后达到三类,达到考核要求;二龙山水库、下三台水库、山门水库3个饮用水水源水质稳定达到三类。今年1-3季度,东辽河、招苏台河、条子河、西辽河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指数分别下降73.97%、68.17%、55.82%,改善幅度连续3个季度位居全国第一。
1.围绕“两方案一规划”,制定下发《深入推进辽河流域治理工作实施方案》,完成辽河流域水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综合规划的中期评估工作,辽河项目61个,已经全部开工建设,完成51个。
2.制定下发《四平市重点流域劣五类水体专项治理和水质提升工程实施方案(2019-2022年)》和《四平市2019年水污染防治重点工作任务,59个项目,调整至十四五期实施项目1个,完工49个,在建9个。
3.调整黑臭水体整治方案,开展黑臭水体整治。黑臭水体整治包括蔺家河(南河)和红嘴河(北河)黑臭水体整治工作共8个子项目。四平市污水处理厂建设工程(二期)EPC项目已通过环保验收,投入商业运行。四平市西湖湿地项目已完工,投入使用;南河生态修复工程已完成。生态缓冲带建设完成总面积约14.6万平方米。四平市南河黑臭水体清淤工程已完工,清理淤泥约10万余立方米。南北河截污干管改造工程已完成36公里,2018年已完成创业路、兴达路、太平沟街等道路雨污分流改造12公里任务。2019年文博路、文凯路、烟厂路等多条道路雨污分流改造工程持续推进,目前已完成雨污分流改造12公里。
4.深入落实河湖长制度,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河道清洁整治工作的通知》,积极开展清河行动。开展清河行动,截至目前,四平市各级河长累计巡河12万余次,全市共清理河道垃圾7.51万立方米,其中辽河流域6.02万立方米。
5.针对金宝屯断流问题,我市多次与省厅沟通,并向生态环境部汇报有关情况。
二十一、部分重点治污工程进展缓慢。四平市部分辽河流域“十二五”规划项目进展仍较缓慢,除已完成和终止实施的项目外,继续实施的12个未建成项目中,10个长期处于在建阶段,2个长期处于前期准备阶段。
整改进展情况:完成阶段性整改,按序时推进。
1.按照《四平市重点流域劣五类水体专项治理和水质提升工程实施方案》,将7个项目进一步调整优化,压实项目内容,优化项目投资,59个项目,调整至十四五期实施项目1个,完工49个,在建9个。
2.实施水生态修复、水环境治理、水资源保护三大类61个项目,总投资约49亿元,其中市级财政投入4.22亿元。截至目前已完工51个,在建10个。采取“五步工作机制法”按时调度项目建设进展,督促进展缓慢的项目加快推进。
二十二、《吉林省清洁水体行动计划》中要求2017年10月完成的项目中,梨树县喇嘛甸镇、四棵树乡污水处理工程至今仍未完工,十家堡镇污水处理工程、招苏台河干流和重要支流污染河道清淤疏浚工程仍未开工。要求2018年6月完成的梨树县污水处理厂尾水人工湿地工程至今未实施。
整改进展情况:基本完成整改。
1.梨树县喇嘛甸镇、四棵树乡污水处理工程已建设完成,2018年9月通过环保验收。
2.完成十家堡镇污水收集管网建设,全长10公里,现已通水运行。
3.梨树县辽河流域招苏台河河道治理及湿地项目已完成建设,明年春季进行蓄水和绿植工作。
4.梨树县污水处理厂中水回用工程已建设完成,完成验收。
二十三、伊通县人工湿地工程仍未开工。
整改进展情况:已完成整改。
1.新建水闸,副坝前坡及两侧支沟引渠护砌长度275米,坝体前坡采用格宾护垫进行砌护,坝顶铺设砂石路面。重建两侧东、西支洞,并且对上游河道230米清淤整形等。工程建成后范家拦河闸形成34万平方米库区,最大蓄水量达180万立方米。
2.目前已封闭蓄水,对伊通河水起到了围水降解作用。
二十四、条子河达标方案的20个治污项目中,目前仅3个建成,12个在建项目中有2个完成时限为2018年4月的项目仍处于建设起步阶段,5个未开工项目完成时限均为2018年12月。
整改进展情况:完成阶段性整改,按序时推进。
1.已对《条子河四平市控制单元水体达标方案》进行了调整,将涉及的20个治污项目调整为17个项目,并按照方案要求有序推进。
2.截至12月,已完成11个项目建设,6个项目在建。项目已投资7.39亿元,市生态环境局定期对项目建设情况进行调度,并每年在市生态环境局网站上公示整改进展。
二十五、招苏台河达标方案的100个治污项目中,目前仅4个建成,14个在建项目中有7个完成时限为2017年底前,剩余82个均未开工。
整改进展情况:完成阶段性整改,按序时推进。
1.梨树县对上述项目进行优化调整,纳入到《吉林省辽河流域水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综合规划(2018-2035》,2022年底前需要建设完成水污染综合整治项目24个,完工21个、在建3个均按照序时进度推进。
2.加强督导调度,县督察办和县辽河办对进展缓慢的项目进行督办。
3.梨树县总投资约14.96亿元,积极争取资金14.96亿元。
二十六、重点工程已建成设施没有及时发挥治污效果。四平市西湖湿地项目从2016年就开始建设,其中投资2000多万元用于污水深度处理的2个4万平方米生物廊道虽已建成,但至今没有投入使用。
整改进展情况:已完成整改。
西湖湿地项目已于2018年底完成竣工验收,现已正式投入使用发挥治污效益。
二十七、十家堡镇接入郭家店镇污水处理厂的管网设施还未建设,虽然孤家子镇污水处理厂已经开工建设,但现场看处于半停工状态,进展十分缓慢,两个镇每天有2500吨生活污水直排。
整改进展情况:已完成整改。
1.2018年9月孤家子镇污水处理厂已经通过环保验收,出水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
2.完成十家堡镇污水收集管网建设,全长10公里,现已通水运行,现十家堡污水排入郭家店镇污水处理厂处理,解决了污水直排问题。
二十八、农业面源污染没有得到有效遏制。除上游公主岭来水外,干流和支流仍存在水源涵养与河道生态保护措施薄弱,行洪区内占用河道、农田侵占河滩现象较为普遍。在辽河四双大桥断面明显看到东辽河辽宁一侧已全部实现了退耕还林还草,而我省境内东辽河段全部被农田覆盖,农药化肥等面源污染直接对水体造成污染。
整改进展情况:基本完成整改。
1.制定出台《四平市关于东辽河退耕还河指导意见》和《四平市河流水系今秋明春造林绿化实施方案》。
2.2019年6月底前已基本完成完成辽河流域内河流两岸保护带建设。完成河道管理范围划定流转土地1.22万公顷,建成河流两岸保护带1903.25公顷。
3.全市退耕还河土地面积9062公顷,开挖边沟约1000公里,安装围栏364公里,建设河流两岸保护带1903公顷,完成条子河、招苏台河水源涵养林417.6公顷。
4.市农业部门在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全市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入户率、推广覆盖率和化肥利用率提高上已达到标准。2018年和2019年全市化肥和农药使用量持续负增长。
二十九、黑臭水体整治滞后。四平市南河和北河是条子河的上游,也是流经市区的重要景观河流,已被确定为黑臭水体,是条子河污染的主要原因。由于市政污水干管沿南北主河道内铺设,并在南、北河道两侧设置了68个雨污溢流口,每到雨季生活污水被雨水挤压从雨污溢流口直排南北河,7个企事业单位向南北河排放工业和生活污水,年排放污水量约41万吨。
整改进展情况:完成阶段性整改,按序时推进。
1.2019年4月将南北河汇合口处的污水管溢流口下移至西湖湿地二号钢坝(10+800)下游。
2.完成南北河截污管线改造工程建设,总长度36公里。
3.开展清河行动,截至目前,四平市各级河长累计巡河12万余次,全市共清理河道垃圾7.51万立方米,其中辽河流域6.02万立方米。
4.调整黑臭水体整治方案,开展黑臭水体整治。2018年已完成创业路、兴达路、太平沟街等道路雨污分流改造12公里任务。2019年文博路、文凯路、烟厂路等多条道路雨污分流改造工程持续推进,目前已完成雨污分流改造12公里。
5.按照排污口整治工作要求,68个溢流口全部完成改造,封堵15个,改造53个。7个企事业单位均已完成排污口整治工作。
三十、污水处理厂污泥大量堆存。四平市污水处理厂每年约产生3万吨污泥,目前采取将污泥在厂内加工有机肥进行处置,由于生产的有机肥没有取得许可无法销售,厂内堆集了大量生活污泥无法处置,直接影响到污水处理厂的稳定运行。
整改进展情况:已完成整改。
1.将露天堆放的生活污泥和有机营养土运送到生产车间,规范处置。
2.拓展了污泥处置后的有机营养土的销售渠道,污泥销往各地有机肥厂、苗圃花卉基地,实现污泥处置企业良性发展。
3.严格落实污泥全程管理,完善了相关安全生产、接收、销售等制度。市住建局已派人长期驻厂监管并定时检查,确保市污水处理厂持续稳定运行,出水达标排放,污泥规范处置。
三十一、部分“水十条”任务至今未完成。江河源头及现状水质达到或优于三类的江河湖库生态环境保护方案、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方案都未按规定时间节点出台。
整改进展情况:完成阶段性整改,按序时推进整改。
积极配合省生态环境厅相关部门做好江河湖库生态环境保护方案、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方案的制定工作。
三十二、未完成“土地开发利用应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要求,留足河道、湖泊的管理和保护范围,非法挤占的应在2017年底前退出”的任务。
整改进展情况:完成阶段性整改,按序时推进。
1.在完成主要河流河道管理范围划定工作、边沟或围栏设置工作基础上,按照《四平市关于东辽河退耕还河指导意见》《四平市河流水系今秋明春造林绿化实施方案》要求,开展退耕还河工作。
2.已基本完成完成辽河流域内河流两岸保护带建设。完成河道管理范围划定流转土地1.22万公顷,建成河流两岸保护带1903.25公顷。
3.全市退耕还河土地面积9062公顷,开挖边沟约1000公里,安装围栏364公里,建设河流两岸保护带1903公顷,完成条子河、招苏台河水源涵养林417.6公顷。
三十三、还有100家加油站内370个地下油罐未完成双层罐更新或防渗池设置。
整改进展情况:已完成整改。
全市共192家加油站,除2家因拆迁和改造外,所有加油站已基本完成防渗改造。
三十四、大气环境污染不容乐观。四平市2017年度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考核不够理想,城市空气环境质量改善不够明显。
整改进展情况:完成阶段性整改,按序时推进整改。
1.落实《四平市落实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相继开展打赢蓝天保卫战“一微克”行动、秋冬百日会战等专项行动,启动了柴油车黑烟抓拍系统建设,加强散乱污企业整治,依法关停取缔“散乱污”企业26家;加强煤烟型污染整治,淘汰10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57台,30万千瓦以上燃煤发电机组完成超低排放改造。落实秸秆禁烧责任,狠抓秸秆管控,秸秆露天焚烧现象明显减少。修订重污染天气预案,市区主要街路机扫洒水率达到100%,县级以上城市建成区主要街路机扫洒水率达到100%。
2.《四平市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完成修订,下发各地各部门,严格落实错峰生产措施。
3.定期调度实施进展情况,对实施不力的实行通报、约谈等措施。
三十五、秸秆露天焚烧现象屡禁不止。2018年春季巡查共发现四平地区火点53个,占全省总火点总数的16%,禁烧包保和网格化监管责任没有得到有效的落实。
整改进展情况:已完成整改,长期坚持。
1.将秸秆禁烧工作纳入市政府对县(市)区政府年度环保目标责任书考核项目。
2.深入落实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及政策,加快推进秸秆综合利用“五化”工作。大力推广以秸秆还田、休耕轮作为核心的保护性耕作技术,突出抓好玉米种植“梨树模式”的推广和应用,不断提高秸秆综合利用水平。今年我市秸秆总量预计为493万吨,计划综合利用量416万吨。
3.制定了四平市秸秆禁烧区划定及管控方案,实行禁烧区全面禁烧,限烧区有计划烧除政策。强化秸秆禁烧管控,划分5647个秸秆禁烧网格单元,确定8827名各级责任人。
4.每年春秋两季持续开展禁止露天焚烧秸秆专项行动,按照“禁烧区全面禁烧,限烧区有计划合理烧除”的原则,扎实做好秸秆离田和限烧区烧除工作。秸秆露天焚烧高发期间,加大巡查、督导力度。严格执行《吉林省秸秆禁烧量化责任追究办法》,对秸秆禁烧工作不力、秸秆焚烧高发地区的相关责任人进行约谈,保持秸秆禁烧工作高压态势。
三十六、餐饮油烟污染问题比较突出。中央环保督察期间餐饮油烟的信访举报案件共54件,此次省级督察期间餐饮油烟的信访举报案件又达到85件,占转办总数435件的19.5%,出现了严重反弹现象,群众反映强烈。
整改进展情况:已完成整改。
1.对城区内未安装和不正常使用油烟净化设施餐饮业进行地毯式检查。持续打击未安装油烟净化设施及油烟净化设施不正常使用的现象。
2.2019年6月,市执法局牵头对全市涉及油烟噪声扰民信访举报案件进行了回头看,对整改不彻底和出现反弹的案件再次进行整改,确保案件整改到位。同时每年也将针对该问题开展专项整治行动,确保油烟污染问题有效解决。
三十七、个别建筑工地物料堆放未采取遮盖防护措施,土方挖掘未采取降尘措施,道路未实施硬化,运输车辆出入未进行喷淋作业,建筑工地标准化制度落实流于形式,未能做到标本兼治,扬尘污染现象比较普遍。
整改进展情况:已完成整改,长期坚持。
1.积极开展建筑施工标准化管理建设工作,创建“省级标准化管理示范工地”,以项目带动全市建筑工地标准化建设,2018年我市20个项目获得“省级标准化管理示范工地”证书。
2.开展越冬维护专项检查工作,印发《关于开展全市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生产工作方案》,成立了冬季安全生产、环境整治领导小组,强化建筑工地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管理。对工地越冬维护值班制度、值班人员、越冬维护方案和现场围挡进行专项检查,抽查现场22个,发现安全隐患19处,要求立即改正,现已整改完毕。
3.监督建筑垃圾(渣土)运输车辆防止扬尘治理措施落实情况。对无照无证等合法手续的建筑垃圾(渣土)运输车辆,依法查处;设立24小时举报电话,鼓励渣土运输公司和市民对违法倾倒建筑垃圾(渣土)的运输车辆及时举报。到目前为止,全市共查处、教育渣土车不加盖苫布、向路面飘洒装载物、渣土车辆带泥上路等问题160余起,对332辆带泥上路、不戴苫布车辆进行执法,对16家公司及车辆进行处罚,共罚款12200元人民币,有效的遏制渣土车辆带泥上路违法行为。
4.积极开展建筑业企业信用综合评价工作,对扬尘问题严重的建筑施工企业不予评优。
三十八、自然保护区违规开发建设问题仍然存在。四平市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反馈意见整改任务清单第二十六项“双辽市白鹤自然保护区内中粮家佳康(吉林)有限公司长岭第九猪场”的整改清单中,确定在8月底前完成清理工作。督察发现,中粮家佳康(吉林)有限公司长岭第九猪场,2016年底投入使用,养猪场占地50.25公顷,年出栏商品猪55万头,位于白鹤自然保护区核心区与缓冲区交界处。现场检查时该养猪场养殖生产经营活动不但没有停止,而且又在保护区内违规新建了一个2万立方米的粪污储池。
整改进展情况:已完成整改,长期坚持。
1.双辽市白鹤省级自然保护区成立监督长岭第九养猪场拆迁工作领导小组,安排专人负责组织开展整改监管工作,定期到拆迁现场实地查看。
2.强化对白鹤自然保护区的日常巡查监管。召开专题会议安排部署“绿盾2019”自然保护地生态破坏问题整改工作,开展“绿盾2019”自然保护区问题整改和强化监督工作。
3.与长岭县保持密切沟通和联系,推动拆迁和植被恢复工作有序进行,截至目前保护区范围内长岭第九养猪场和第十养猪场的化粪池以及保护区范围内的一段2.5公里的水泥路已全部拆除,并恢复植被。
三十九、非法采矿屡禁不止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四平新型工业化经济开发区孟家岭镇马家油坊6户企业毁坏林地私乱开矿,破坏林地14处,面积达到230.44公顷,生态破坏现象严重。梨树县和新开区对山林生态环境监管均存在缺位,矿山整治工作力度不足,三家子、四台子等国有林场也没有尽到保护森林的责任,使山林非法盗采和占用土地违法情况突出。
整改进展情况:基本完成。
1.梨树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2019年4月印发《中共梨树县委梨树县人民政府关于成立矿山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梨委〔2019〕29号)制定矿山整治专项行动实施方案,严厉打击违法采矿,破坏生态环境行为,严格落实林地矿山监管责任。
2.梨树县森林公安大队已对检查发现中存在非法占用林地的违法行为立案调查12起,目前案件已办结4起,涉及占用林地21.613公顷。
3.目前涉及企业林地内违建及设备已全部拆除,已全部复绿,复绿面积30.08公顷。
4.制定印发了《梨树县林业局清理整治非法占用林地专项行动工作方案》(梨林字〔2019〕34号),定期开展“举一反三”专项行动,严厉打击非法采矿、毁林行为。
5.印发《关于印发梨树县林业生态管护网格化监管实施方案》(梨政办发〔2019〕45号)的通知,明确属地监管责任,国有林地由四平新型工业化经济开发区国有林保护中心负责落实森林资源监管责任,集体林地由各乡镇政府、街道等负责落实森林资源监管责任。
四十、伊通县景石镇和伊丹镇大岭村域内有多家矿山开采和碎石加工企业,多年来这些企业在矿山开采和碎石加工过程中,生产工艺粗放,石料堆放无防护措施,道路运输过程中防尘抑尘措施欠佳,道路破损严重,导致周围区域扬尘污染严重。
整改进展情况:完成阶段性整改,按序时推进。
1.对石料堆无防护措施等达不到环保条件的石场,责令停产整顿。狠抓矿山治理,2011年起,对非煤矿山实行“到期不再延续、新设不予受理”,累计关闭拆除乙类采矿企业122家,停产1家,对仅剩的1家证照齐全采石场进行了严格监管。
2.公安、自然资源等部门在矿区和重点路段设立卡点,昼夜值勤,严查偷采和超载。
3.推进矿区生态恢复,年度可复绿废弃矿坑100公顷。
4.交通运输部门对景台大榆树破损路段进行修复。
四十一、饮用水水源安全存在隐患。
整改进展情况:完成阶段性整改,按序时推进。
1.完成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围栏建设工程,完成了饮用水水源地建立界碑及警示标志工作。完成了一级保护区内违法违规项目的排查。进一步规范了保护区标志设置。
2.编制完成《四平市下三台水库饮用水水源地达标建设与安全保障规划报告》,已通过专家审核,政府已批复实施。
3.完成了水源地保护区内违法违规建筑的拆除,二龙山水库15家,下三台水库6家,山门水库10家。
4.市生态环境局按照《四平市饮用水水源地保护三年攻坚作战实施方案》,开展水源地专项排查,按期公示水质状况,三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均达标。一级保护区内未发现环境违法行为。县级地表水水源地生态环境问题排查整治有序推进,目前梨树县、伊通满族自治县已基本完成整改,双辽市正在整改中。
5.加强双辽市自来水厂反冲洗的强度。自来水厂常规24小时反冲洗一次,视水源地来水浑浊程度适当增加反冲洗强度,依据市疾控中心出水水质检测报告,出水水质达标。
6.对一级保护区内不允许存在的违法建筑和养殖户进行了专项清理整治,拆除井房14间并进行封井回填。
四十二、水源涵养林已经遭到严重破坏。四平市梨树县、伊通县,公主岭市以及辽宁省的西丰县部分乡镇都坐落在二龙山水库周围,在二龙山水库准保护区存在破坏林地的违法问题,二龙山水库周围水源涵养林近几年已遭到严重的破坏,水库周围的林地大部分已被耕地侵占。
整改进展情况:完成阶段性整改,按序时推进。
1.市林业局牵头对二龙山水库保护区内林地属性进一步核查,明确集体林地和国有林地管辖范围。
2.对破坏林地和侵占林地耕种问题进行摸排,完成对二龙湖周边排查,委托测绘公司进行土地勘界,并对照集体土地承包数据进行入户核查。经多方确认,二龙山水库保护区内非法侵占的林地面积共计3.9万平方米,其中,被侵占国有林地面积2.5万平方米,被侵占集体林地面积1.4万平方米。2018年11月中旬进行造林,恢复面积2.2万平方米,栽植云杉5600株;剩余3千平方米,2019年5月开始进行复绿工作,共恢复林地面积1.4万平方米,栽植樟子松4923株。
3.完成二龙湖水库周边401公顷土地流转,秋季植树。完成水库淹没线内已纳入第二轮700公顷承包田流转。将基本农田上报省自然资源厅申请调整,调整后进行植树和围栏。
四十三、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内存在旅游、养殖等经营行为,对水源水质造成安全隐患。二龙山水源地人为将一级保护区面积缩小,半径为430米没有达到500米的划定要求。
整改进展情况:已完成整改。
1.已完成对旅游项目的全面清理,旅游标识已全部拆除,现大坝两侧焊接铁门,设置警示标语牌,设专人看管,实现了一级保护区封闭管理。
2.市水利局已于2018年7月16日完成了水源地一级保护区范围问题的整改工作。建立二龙山水库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巡查管理制度,确保整改成效不出现反弹。
3.对二龙山水源地一级保护区水上浮球位置重新进行测定和调整,解决浮球面积缩小、半径未达到500米的一级保护区设定问题。
四十四、农村生活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及交通穿越等隐患仍存在。
整改进展情况:基本完成,长期坚持。
完成水源地整改5个问题。
二龙山水库:已由二龙山水库管理局完成整改,投放铁皮垃圾箱10个、垃圾桶60个、设置警示标牌21个。教育居民生活污水不再自然倾倒,已建设完成1处公共卫生厕所可满足现有居民使用。小孤家村3户拆除整改已完成。制定并实施了《铁东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实施方案》和《铁东区关于化肥、农药“零增长”专项行动方案》,印发《禁止使用农药和限制使用农药名录》宣传单,推广绿色控害技术,水源地二级保护区内莫盘沟村4个屯及水源地周边耕地使用化肥相比减量2.2%,农药使用相比减量3.9%。
山门水库:生活垃圾集中收集设施已整改完成。莫家屯、虫王庙屯2个屯,已经投资1.1万元投放57个垃圾桶(莫家屯27个、虫王庙屯30个),投放12立方米垃圾车1台,定期集中收集转运处理,已经全面启动生活垃圾整治工作,制定并实施了《关于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整治工作实施方案》。二级保护区内龙王村莫家屯、靠山村虫王庙屯(一社)2个雨排口,正在落实农村卫生厕所改造和建设畜禽粪污收集池现已全部完工。3.已经制定完成《关于涉及饮用水水源地二级保护区农村道路进行限行管理实施方案》,设立限行警示标牌1个。在二道沟至靠山已建设30m截洪沟1个,3*6*3m规格的应急池1个。
下三台水库:城东乡下三台村上道子屯12户48人搬迁已完成整改。生活垃圾集中收集设施已整改完成。山嘴屯、孙家屯、上道子屯、老虎沟屯共建设完成卫生厕所31个,其中,山嘴屯7户、孙家屯16户、老虎沟屯8户、上道子屯(搬迁未建);孙家屯增加改厕1户;新建户外水冲公厕6座。“三防”粪污收集池每屯建设1座,共4座。穿越公路及村级公路截洪沟、应急池和应急预案问题整改完成:已经制定完成《关于涉及饮用水水源地二级保护区农村道路进行限行管理实施方案》,共设立限行警示标牌4个;分别在下三台水库南北两侧建设完成2处应急池及拦水带。二级保护区内耕地面源污染整改完成。2.石岭镇磨盘沟村整改情况。二级保护区内耕地面源污染整改完成。生活垃圾集中收集设施已整改完成。投放29个垃圾桶,其中,安家沟屯7个、莫盘沟屯2社7个、3社8个、西莫盘沟7个,区环卫处投放12立米垃圾车1台,定期集中收集转运处理。莫盘沟村安家沟屯、磨盘沟屯4个屯2018年改厕31个,建设户外水冲环保公厕6座。“三防”粪污收集池每屯建设1座,共4座,已经建设完成。
四十五、伊通县小孤山镇红日养鸡场将带有外排口的储粪池建在了四合子河边的岸坡上,粪污积液直排,污染河流。
整改进展情况:已完成整改。
1.拆除了小孤山镇红日养鸡场带有外排口的储粪池,并对沿河一侧进行清理,消除排污口。
2.已加强对红日养鸡场日常监管。
四十六、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突出。四平市铁东区的房身村、老城村两个深水井均未设立饮用水源警示标志,未进行围挡防护。
整改进展情况:已完成整改。
1.铁东区对两口水井进行了围挡,并设立了安全饮水标识,在水井中安装紫外线杀毒装置。
河流污染治理方案范文篇6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和精神,深入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落实“八个着力”重要指示精神,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认真履行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要求,按照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和市委四届四次全体会议部署,以保护水资源、防止水污染、改善水环境、修复水生态为主要任务,加强监督考核,狠抓责任落实,确保河长制落地生根、取得实效,为维护河道健康生命、实现河道功能永续利用提供制度保障。
二、工作目标
根据“河长制”相关要求,扎实推进镇外河段水环境治理,到2022年底,镇域河道环境面貌显著改观,主要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下降,地表水环境质量保持优良,河道水体感观变清、变净,水环境质量进一步提升,出境水质优于人类水体标准,人民群众满意度明显提高。
三、工作任务
采取“水岸同治,建治并举、监管结合、全民参与”的方针,从“工程治水、管理治水、社会治水”三大方面着手,全面加强水系环境保护和污染整治。对沿岸经营生产、畜禽养殖直排污水、违章建(构)筑物等违章行为进行全面整治;监测的重点是严格环境准入制度,加强涉水环境污染执法监督管理;管的重点是加强水体环境卫生管护,从源头上控制新污染产生,完善“五水共治”的长效机制。参与的重点是通过宣传、各类活动加大水环境整治宣传,营造舆论氛围,引发群众关注,形成社会监督全民参与的强劲态势,引导单位、团体、群众履行社会责任。
四、工作措施
为实现治水目标,按照“统一计划、先近后远、突出重点、分类分步”的思路实施工程治水。近期开展畜禽养殖排污整治,沿岸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使河水水质进一步提升。远期通过沿岸污分流、污水应收尽收等工程措施,达到“水清、流畅、岸绿、景美”的治水效果。
1.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工程。扎实推进畜禽养殖污染减排,实行畜禽养殖区域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促进畜牧业转型升级,完成镇畜禽养殖地污染治理工作。
2.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因地制宜选择适用的生活污水处理模式,提升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理效率和覆盖面。
3.加强街道生活污水设施管理,确保设施正常运转。做好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监管,确保工程质量。同时,要建立健全建成后的处理设施运维管理工作,确保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转效率。
4.加强沿岸环境卫生管理,打造洁净水系环境。抓好“洁净村居”创建设工作,健全完善督查考核方案,加强沿岸环境卫生督查考核。要深入开展“洁净村居”创建,进一步健全农村长效保洁机制。
5.开展各类活动,引导社会各界参与。各部门、各村及驻镇单位团体应围绕整治工作目标内容,开展多形式主题活动,引导全镇群众履行社会责任,自觉控制污染、推行清洁生产生活。充分发挥民间环保组织和环保志愿者的作用。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投身水环境治理地责任意识和参与意识,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和监督水环境治理的良好氛围。
6.发挥基层组织作用,建立健全日常管理机制。落实全镇水系涉及镇、村两委等基层的治水工作责任,明确水系各段面河长,并督促落实治水具体方案和日常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在治水中的作用。
五、保障措施
1.强化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全镇“河长制”二级河长体系,党政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为镇级总河长和镇级河长,各相关村明确村级河长、巡河员、保洁员,各级河长各司其职,共同做好督查工作。
河流污染治理方案范文篇7
关键词: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治污成效;水质变化
中图分类号:X824;TV6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683(2014)01-0059-06
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是在现有京杭大运河及其平行河道基础上扩挖和延伸,与沿线河流平交,并利用沿线湖泊作调蓄,水质好坏关系工程成败。工程于2002年12月27日率先开工建设。自规划论证和工程建设过程中,东线沿线水质及治污工作备受关注。治污之初,有关专家及学者对东线干线水质前景、风险进行了分析和预测[1-2];实施过程中,又对江苏、山东治污形势进行了研判[3-5]。
笔者在收集整理东线苏鲁两省有关部门10年水质监测数据的基础上,按照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高锰酸盐指数(CODMn)和氨氮两项主要指标,对沿线水质历年变化情况进行对比分析,以期反映东线10年水质变化过程,揭示10年治污历程,为其他重点流域治污工作提供借鉴。由于东线一期工程黄河以北段采取工程立交方式,故本文分析的重点为东线黄河以南段。
1治污背景分析
根据《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治污规划》[6],2000年东线黄河以南段36个控制断面(见表1)中,仅有1个断面水质达到规划目标要求,达标率为2.8%。除江苏省老汴河临淮乡断面水质达标外,有5个断面水质为Ⅳ类,其他断面水质均为V类或劣V类。骆马湖以南段水质优于骆马湖以北段。入南四湖山东省各控制断面均污染严重,其中洸府河东石佛、城郭河群乐桥、老运河济宁段西石佛断面水质超标最为突出,CODMn超标倍数分别为29.5、23.5、12.7倍;氨氮超标倍数分别达到149、47.9、77.5倍。可见,东线治污的重点在山东,难点在南四湖。
规划要求,东线一期工程通水前沿线水质必须达到规划治理要求,按照CODMn和氨氮两项主要指标评价,黄河以南36个控制断面中,31个断面水质需达到Ⅲ类;山东省东渔河西姚、西支河北外环桥等5个断面水质需达到Ⅳ类,输水干线水质达到Ⅲ类。治理难度之大,被一些专家称为“流域治污第一难”。
2治污成效分析
以规划水平年2000年为基准,以2000年-2013年枯水期第一季度为时间轴,结合治污历程,按年际、年内,沿程对沿线历年水质变化趋势进行分析。
2.1历年水质变化
通过对东线黄河以南段历年水质变化分析(图1),可以看出,沿线水质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改善特点。
2.1.1规划实施、治污启动阶段
“十五”期间(2003年-2005年),围绕控制单元治污实施方案的制定,结合“十五”国家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计划的实施,沿线实施了以产业结构调整为重点的点源污染治理。针对沿线结构性污染特征,山东省率先关闭5万t以下、江苏省关闭3.4万t以下造纸企业化学制浆生产线,淘汰了1万t以下酒精和淀粉生产线[7]。从图1可以看出,两省工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沿线水质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2005年,沿线已按规划建成治污项目83项,其中新建成城市污水处理厂28座,新增污水日处理能力163万t;黄河以南段实测的35个断面中(赵王河杨庄闸断面常年断流,下同),有15个断面水质达到规划目标,达标率为42.9%[7]。
2.1.2防控体系建立、治污措施全面展开阶段
“十一五”期间(2006年-2010年),治污工作全面展开,治污项目加快建设(见图2),规划确定的“治、截、导、用、整”一体化的治污体系[6]基本建立。两省以控制单元治污实施方案[8-9]为抓手,加快实施工业结构调整、工业综合治理、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流域综合整治(主要为人工湿地)和截污导流等五大类项目,沿线水质持续得到改善。
其中,2006年-2008年,沿线重点实施了工业治理再提高和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项目建设,点源治理成效进一步得到巩固,沿线水质在进一步改善的同时基本趋于稳定,达标率保持在60%左右(见图1)。2009年-2010年,截污导流项目(中水截蓄导用项目)和人工湿地项目全面实施,治污体系综合功效日渐显现,沿线水质进一步提升。2010年,控制单元治污方案确定的426项全部开工,已建成404项,建成率为94.8%,在建项目均为人工湿地和截污导流项目[10];黄河以南段实测的35个断面中,有26个断面水质达到规划目标,达标率为74.3%。
2.1.3深化治污、目标攻坚阶段
“十二五”时期(2011年-2013年),治污工作由工程治理转向生态修复和综合治理,治污向深度、广度拓展。针对江苏复新河等3个水质不稳定达标控制单元,山东洸府河等9个不稳定达标和不达标控制单元,制定并实施了控制单元治污补充方案[11-14],采取针对性的“一河一策”措施,深化污染治理,治污综合效益进一步发挥,水质实现历史性突破。2012年,实施方案确定的426项治污项目,已全部建成;黄河以南段实测的35个断面中,有31个断面水质达到规划目标,达标率为88.6%,其中11月全部断面首次达到规划治理目标要求,并基本趋于稳定。
2.2枯水期和年内水质变化分析
通过对2006年-2013年东线沿线第一季度水质年际变化(见图3)和2012年年内各月水质达标情况(见图4)分析,可以看出,2006年-2009年枯水期沿线水质达标情况趋于稳定,2010年沿线水质较2009年有了进一步的改善,达标率提高了7个百分点;“十二五”期间,水质改善明显,治污综合功效和“一河一策”措施发挥了明显效果。2012年沿线各月水质经小幅波动后,不达标断面个数逐季减少,11月至翌年3月,水质持续保持全达标态势,为东线一期工程通水奠定了坚实基础。
3小结
(1)经10年治污,东线沿线水质得到了显著改善,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改善特点,2012年11月,黄河以南段各控制断面水质达到治污规划目标要求,并逐步趋于稳定,为东线一期工程通水奠定了坚实基础。
(2)为保证东线水质安全,需在进一步巩固治污的基础上,继续深化、拓展治污领域,加强环湖大生态带和水系生态建设,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推进航运污染综合治理,提升沿线水质达标水平。
(3)东线一期工程通水后,沿线水文情势将发生改变,流向、流量、流速、流场等变化将对调水水质产生一定影响,需及时跟踪研究汛后调水初期及通水期间水质变化情况。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许新宜,尹宏伟,姚建文.南水北调东线治污及其输水水质风险分析[J].水资源保护,2004,20(2):1-3.(XUXin-yi,YINHong-wei,YAOJian-wen.PollutionRemediationAlongEastRouteofSouth-to-NorthWaterTransferProjectandRiskAnalysisofQualityofWaterConveyance[J].WaterResourcesProtection,2004,20(2):1-3.(inChinese))
[2]刘玉年,万一,徐亚东.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水质分析[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3(3):264-268.(LIUYu-nian,WANYi,XUYa-dong.AnalysisontheWaterQualityoftheEasternRouteSouth-to-NorthWaterDiversionProject[J].JournalofHohaiUniversity(NaturalSciences),2005,33(3):264-268.(inChinese))
[3]张素英.南水北调东线江苏段水污染防治现状及水质保证措施探讨[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09,7(2):18-20.(ZHANGSu-ying.AnalysisandStudyontheExistingWaterPollutionPreventionandWaterQualityGuaranteeingMeasuresoftheSouth-to-NorthWaterTransferProjectinJiangsuProvince[J].South-to-NorthWaterTransfersandWaterScience&Technology,2009,7(2):18-20.(inChinese))
[4]高德刚,于福春,于广仓,等.南水北调工程东线山东段水污染原因分析及治污措施[J].水利经济,2006,(6):53-55.(GAODe-gang,YUFu-chun,YUGuang-cang,etal.AnalysisonWaterPollutionandRemediationMeasuresofSouth-to-NorthWaterDiversionProjectinShandongProvince[J].JournalofEconomicsofWaterResources,2006(6):53-55.(inChinese))
[5]张树麟,颜志俊,朱乾德,等.南水北调东线江苏段水污染防治成效研究[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12,10(1):1-3.(ZHANGShu-lin,YANZhi-jun,ZHUQian-de,etal.,EffectivenessforWaterPollutionPreventioninJiangsuSectionoftheSouth-to-NorthWaterDiversionEasternRouteProject[J].South-to-NorthWaterTransfersandWaterScience&Technology,2012,10(1):1-3.(inChinese))
[6]中国环境规划院,水利部淮河流域水利委员会,水利部海河流域水利委员会,等.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治污规划[R].2001.(ChineseAcademyforEnvironmentalPlanning,TheHuaiheRiverCommissionoftheMinistryofWaterResourcesP.R.C,TheHaiheRiverCommissionoftheMinistryofWaterResourcesP.R.C,etal.ThePlanningforPollutionControloftheEasternRouteoftheSouth-to-NorthWaterDiversionProject[R].2001.(inChinese))
[7]《中国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年鉴》编撰委员会.中国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年鉴2006[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287-288.(EstablishmentCommitteeofChinaSouth-to-NorthWaterDiversionProjectConstructionYearbook.ChinaSouth-to-NorthWaterDiversionProjectConstructionYearbook2006[M].Beijing:ChinaElectricPowerPress,2006:287-288(inChinese))
[8]江苏省发展改革委,江苏省环境保护局.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江苏段控制单元治污方案[R].2005.(JiangsuDevelopmentandReformCommission,JiangsuEnvironmentalProtectionBureau.TheControlUnitPollutionSolutionofJiangsuERPofSNWDP[R].2005.(inChinese))
[9]山东省发展改革委,山东省环境保护局.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山东段控制单元治污方案[R].2005.(ShandongDevelopmentandReformCommission,ShandongEnvironmentalProtectionBureau.TheControlUnitPollutionSolutionofShandongERPofSNWDP[R].2005.(inChinese))
[10]《中国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年鉴》编撰委员会.中国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年鉴2011[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1:249.(EstablishmentCommitteeofChinaSouth-to-NorthWaterDiversionProjectConstructionYearbook.ChinaSouth-to-NorthWaterDiversionProjectConstructionYearbook2011[M].Beijing:ChinaElectricPowerPress,2011:249(inChinese))
[11]江苏省发展改革委,江苏省环境保护厅.南水北调东线复新河单元沙庄桥断面达标方案(2010-2015)[R].2011.(JiangsuDevelopmentandReformCommission,JiangsuEnvironmentalProtectionBureau.PollutionControlComplianceProgramofFuxinRiverShazhuang-BridgeSectionERPofSNWDP(2010-2015)[R].2011.(inChinese))
[12]江苏省发展改革委,江苏省环境保护厅.南水北调京杭运河邳州段张楼断面水质达标方案(2010-2015年)[R].2010.(JiangsuDevelopmentandReformCommission,JiangsuEnvironmentalProtectionBureau.PollutionControlComplianceProgramoftheGrandCanalZhanglouSectionERPofSNWDP(2010-2015)[R].2010.(inChinese))
[13]江苏省发展改革委,江苏省环境保护厅.南水北调东线输水干线高邮市北澄子河三垛西大桥断面达标方案(2010-2015年)[R].2010.(JiangsuDevelopmentandReformCommission,JiangsuEnvironmentalProtectionBureau.PollutionControlComplianceProgramofBeichengziRiverSanduoxi-BridgeSectionERPofSNWDP(2010-2015)[R].2010.(inChinese))
[14]山东省环保厅.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山东段水质达标补充实施方案[R].2012.(ShandongEnvironmentalProtectionBureau.TheSupplementaryImplementationProgramforPollutionTreatmentofShandongProvinceERPofSNWDP[R].2012.(inChinese))
河流污染治理方案范文1篇8
市环保局20__年工作总结及20__年初工作计划一、主要工作开展情况(一)__河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进展顺利为切实履行职责,推进__河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顺利进行,我们从思想上高度重视,一方面确定专门领导、专门人员负责此项工作的组织、协调,另一方面采取多种措施加强污染源整治。目前在综合协调方面,对__河整治工作各责任部门实行周调度,及时上报各项工程的进展情况。在污染治理方面已取得明显成效。一是召开会议,部署污染治理工作。4月17日我们组织召开了全市污染防治工作会议,对污染防治工作进行了动员部署。按照“关停一批、监管一批、整治一批、搬迁一批”的原则,决定对__河流域污染企业进行分类整治。分别下达了停产治理、限期治理、整改或搬迁的要求,加大污染治理力度。二是加强点源治理,改善局部环境。目前,已关闭cc制线、ff金属、ss五金、ww五金、yy五金、kk电泳漆、gg五金等7个企业;完成了dd染线、vv染线等2个印染企业和城关复新等4个电镀企业的治理设施验收工作,vv漂染已停产,vv利染线正在进行新厂址建设,准备搬迁。ee染线厂新厂址确定为原缫丝厂,现已签订了房屋租赁合同,正在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三是规范印染企业,提高废水达标率。为加强印染废水监管,我们制定了《__河流域印染废水监督管理办法》。通过采取分时段排水、规范化管理、严厉处罚等措施,确保印染废水达标排放。5月23日我们召开了__河流域16个印染企业污染防治工作现场会,进行全面落实。自实施以来,各项措施落实到位,排入污水处理厂的水质有了明显改善。(二)加快了创模工作步伐为提高各责任单位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市政府组织召开了创模工作调度会,下发了《20__年创模工作责任分工表》,对62个责任单位的创模任务进行了再部署,进一步加大了对创模工作的督查力度。一是完成两台大气自动监测系统的验收。自4月18日起在电视台开始了大气环境质量日报。大气质量日报包括空气污染指数、空气质量级别、空气质量描述以及首要污染物四个项目。通过日报,市民可及时了解当日城区大气环境质量状况。二是完成了创模档案整理。创模档案在内部审核的基础上,又申请x市环保局对档案的完整性、规范性、技术性进行了技术审核。根据专家提出的意见,我们又组织进行了进一步的修改、补充和完善,现已完成档案的整理工作。三是加快了污水处理厂建设。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正在进行刮吸泥机和总氮削减系统的改造前期准备工作;二期工程自3月27日开工以来,进展顺利,aao池、沉淀池等已完成施工,正在进行鼓风机房及其它建设;中水回用工程正在协商合同和征调土地等有关事宜。四是大力开展了绿色创建活动。与教育局联合开展了市级绿色学校评选活动,目前各校的资料已上报,正在逐个进行评选;和光金属的“环境友好企业”申报工作正在进行。和光金属的清洁生产工作已完成了发动宣传、制定中高费方案两个阶段的工作,进入方案贯彻落实阶段,目前正在探讨电镀污泥的妥善处置方案,完成这一工作后即可申请进行验收;东真电子已完成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并通过验收;dd金属的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工作已完成组织发动业务培训阶段,正在对工艺流程进行排查,编写质量管理手册,下一步将针对工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办法,并组织实施。五是积极开展环境宣传活动。组织了多次广场宣传活动,在电视台开设了创模专栏,每周一期编写《创模工作简报》,已编写52期。在中环报、x日报发表稿件4篇。(三)按时完成全国第一次污染源普查阶段性工作一是做好基础工作。先后制定了污染源普查实施方案,成立了普查领导小组,召开了全市污染源普查工作会议,对93名普查指导员和普查员进行了技术培训,抽调了8名工作人员组成了普查办公室。二是完成污染源清查。2月份组织进行了污染源的清查、补查工作。我市共确定清查工业源1710个,生活源789个,集中式治理设施2个,共2501个。三是开展入户调查。环保局组成了6个调查组、1个协调督察组、1个监测组、1个技术保障组、1个后勤保障组,共入户调查工业源692个,生活源286个,集中式治理设施2个,医院10个,城镇居民生活污染源14个,独立燃烧设施10个。四是完成上报工作。4月底开始数据录入工作。在对直报的1021份报表经过三级审核后,5月底按时上报x市普查办,完成了第一阶段的工作。(四)积极推进主要污染物减排工作20__年我市主要污染物减排目标是在20__年基础上,二氧化硫削减4%,化学需氧量削减6%。在具体减排措施上将主要通过工程减排、结构减排和管理减排相结合。在工程减排方面,一是实施了锦宏纸业中段水处理后回用工程,每小时可回用150方;二是建设了污水处理厂。第二座污水处理厂自3月开工建设以来,进展顺利,年底投入运行后,城区污水集中处理率可达到90%。行村污水处理厂合同文本已经律师审查,正在进行完善;三是实施了污水管网改造工程。开发区、方圆园区及高职污水管网与城市污水主管网实施对接,城区雨污分流工程正在进行;四是实施了污染治理工程。除__河流域印染企业再提高工程,在行村已完成协力海洋生物、青岛洲际海藻的污染治理,宇龙海藻已完成设备安装工作。对中怡制线实施关停。上半年新增cod削减量394.38吨。在结构减排方面,龙凤热电通过安装在线自动监控设施实施管理减排,海洋水泥关停了两条立窑生产线,实施了回转窑改造工程。通过这两项工程,上半年新增二氧化硫削减量168.9吨。在管理减排方面,一是加大污染源监管力度。贯彻落实省环保局“四个办法”,对污水处理厂、锦宏纸业、龙凤热电等重点企业加大监测频次,安排专人实施网上监控,发现超标情况,及时进行现场查处,实现了省、市、县、企业污染源在线监控四级联网。二是严格建设项目审批管理。抓好环评和“三同时”制度的落实。到目前共审批项目66个,验收项目76个,环评率和审批率均为100%。委托山东省环境科学研究院进行的经济开发区区域环评工作,现已通过专家评审;三是加大饮用水源保护力度。完成了三个水厂污染源地基础数据调查,坚持每月对水质进行一次全面监测,每天进行点位监测;组织了保护区内污染源调查工作,现已取缔排污口2个,3个企业的污水实现闭路循环;四是加大环境执法力度。通过夜查、节日检查、突击检查等形式,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等手段,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到目前已出动执法人员20__余人次,检查企业120余个,立案查处违法排污企业17个。共接受投诉123起、人大议案、政协提案6个,全部得到了有效处理。二、20__年工作打算(一)加快推进__河流域综合整治工作按照__河综合整治工作方案进度要求,完成目标任务。1、10月底前完成所有污染点源的治理工程,通过试运行,做到达标排放。2、对污水处理厂建设进行监管、督导,加快建设进度。3、如期完成和光金属的清洁生产和恒嘉毛纺、岩渊金属的iso14000认证。4、严格建设项目管理,从严控制新增污染负荷。在省环保局要求的时限前完成开发区的区域环评。(二)认真做好创模的各项工作1、加强与省局联系,争取早日完成创模规划的评审工作;邀请省环保局专家对创模档案进行技术审核,根据专家提出的意见对档案进行修改、完善。2、在省环保局初步验收的基础上,进一步充实完善各项档案,做好迎接国家技术审核的准备工作,3、进一步加强创模的宣传工作。编印创模知识手册、在中环报开设创模专栏、举办创模宣传活动、开辟创模网站以及设置大型户外宣传牌等形式,提高群众的创模知晓率和环境满意率。(三)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开展饮用水源地规范化整治。10月份完成饮用水源保护区规划报告。根据规划报告的要求,与有关部门一道加强对饮用水源保护区的建设与规范化管理。关闭保护区内的直排口,加强对饮用水源保护区环境的日常监管。(四)做好白沙河流域重点污染点源治理完成宇龙海藻的污染治理,实现废水达标排放;督促行村污水处理厂早日开工建设。(五)加大执法力度继续开展环保专项行动,严厉查处违法排污行为。加快建设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提高环境监管能力。加强相关部门的配套联动,提高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六)完成污染源普查工作根据上级要求,3月份对污染源普查数据进行复录、审核,第二次上报x市普查办。4月份完善档案,建立污染源管理信息系统。,做好国家省市的迎检准备。通过采取以上积极措施,力争完成主要污染物减排工作。
河流污染治理方案范文
关键词:南京市;入江河流;水质;提升方案
中图分类号X5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31(2017)14-0088-03
Abstract:Throughthedevelopmentofriverwaterqualityimprovementprogram,theinvestigationandanalysisofwaterqualityandpollutionsourcestatusarecarriedouttoidentifythemainwaterenvironmentproblemsinabranchofYangtzeriverinNanjing.Onthebasisofensuringthequalityofwaterqualityinthesection,theimplementationrouteofwaterqualityimprovementandtheremediationofeachstagefocusonthetask.
Keywords:Nanjingcity;BranchofYangtzeriver;Waterquality;Improvementprogram
1M河水系概况
为严格落实江苏省及南京市“水十条”考核要求,实现断面水质目标,根据《关于做好水体达标方案编制和实施工作的通知》(宁环委办〔2016〕26号)文件要求,对市考断面水质不达标的,应通过编制断面水质提升方案,采取相应整治措施保障断面水质稳定达标,持续改善区域水环境质量。
该入江河流(以下简称M河)位于南京市西南部,上游为丘陵区,主流自东向西经T镇、M镇后于烈山汇入长江。沿线共有3条支流,分别为M支、T支及X支。支流平均河宽约10~20m,平均水深约2m;主流经人工开挖扩建,现状水面宽度约150~200m,平均水深约4m。干支流全长约7.2km,汇水面积1935hm2,径流量0.39m3/s。
2M河水质现状
2.1控制断面水质状况根据《南京市“十三五”水环境质量考核目标》,M河水体水质需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要求。自2016年起,区环保局对M河控制断面开展例行水质监测,监测指标为NH3-N、BOD5、CODMn、TP,监测频率每7d1次,取监测数据月均值,绘制各指标变化情况,见图1~图4。根据监测结果,M河控制断面水质指标中CODMn、NH3-N及TP均达到Ⅲ类水水质,BOD5波动明显存在超标现象。各项指标在平、丰水期(3―10月)明@高于枯水期(11月至次年2月),表明降雨径流带来的面源污染对断面水质冲击较大。
2.2支流水质状况由于例行监测点位较为单一,未对M河上下游重点断面开展相关监测,难以有效反应全河段特别是支流水质变化情况。故在编制水质提升方案的过程中对M河上游3条入河支流开展补充水质监测,对牧龙河上游入河支流开展了补充水质监测,见表1。由监测结果可见,M河上游3条支流水质均超过Ⅲ类水水质标准,主要超标因子为BOD5和TP,表现为典型的农业面源污染特征,支流污染较为严重,对M河主流及控制断面水质冲击较大。
3M河污染源现状及主要水环境问题识别
3.1M河污染源现状一般来说,城镇河道污染源主要有点源、面源、内源3类。其中点源污染主要为城镇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面源污染主要为城镇地表径流,内源污染主要为底泥中污染物释放造成的二次污染。
3.1.1点源污染M河点源污染主要来自于T支上游及M支上游2个小型社区工业园,园区内企业主要为混凝土和建材企业,生产废水经沉淀后回用于绿化,职工生活污水未经有效处理,对M河水质造成影响。另外M河主流周边还存在一些零星点源,如旱厕、小型汽修、小餐饮等,也对M河水质产生一定影响。
3.1.2面源污染M河上中游污染源呈现典型的农村农业面源污染特性,主要污染源大致可分为农村生活污染、农田面源污染、农村渔业养殖污染3类。首先是农村生活污染,M河汇水范围内共有自然村12个,总户数647户,常住人口2394人,大部分村庄未建设污水集中或分散处理设施,农村居民生活用水普遍直排,对河道水环境带来明显影响。其次为农田面源污染,经调查,该区域农田面积约为400hm2,农业化肥农药的使用及随着雨水径流流入河道,给河道水质带来较大影响。尤其是对下游控制断面的BOD5及TP等主要超标因子影响明显。另外,农村渔业养殖尤其是鱼塘换水期也对河道水质影响有一定贡献。
3.1.3内源污染河道内源污染主要为底泥污染。河道中的各类物质通过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逐渐沉降至河道底质表层。积累在底泥表层的氮、磷、重金属等物质,在一定的物理化学及环境条件下,从底泥中释放出来而重新进入水中,形成二次污染。
3.2主要水环境问题识别
3.2.1区域面源污染防治急需提升根据现场调查和各项监测数据可以看出,区域农业面源污染是造成断面水质波动的重要原因。必须提高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减少化学投入品使用,减少施用面积,提高土壤保肥保水能力,实施绿色农业工程。对水产养殖通过清洁养殖、自然放养、生态化改造(水生植物种养),减少饵料投放量,削减池塘养殖污染;对河塘进行定期清淤,清淤底泥必须严格收集处理,不得二次污染水体。整治区域内的畜禽养殖总体特征是养殖规模小,养殖户分散,要加强整治区域内的畜禽养殖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日常监管。
3.2.2污水处理设施滞后由于M河干支流沿线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不健全,污水收集管网系统不完善,农村生活污水基本直排或随着降雨混排入河,造成BOD5、TP等典型生活源入河量过大。要保证断面水质达标,必须加快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全面提升农村生活污水收集处置能力。同时,T支上游及M支上游2个小型社区工业园生活污水暂时也缺乏处理设施或设施暂未正常运行。必须加快相关工作,将生活污水全部截污纳管,减少对河道水质的不良影响。
3.2.3河道生态系统尚待完善河道生态系统包括河流中的水生生物系统和河道护岸的生态。河道护岸带可以通过过滤、吸收、滞留等机械、化学和生物过程,使进入河道水体的径流污染物毒性减弱、污染程度降低。现场调查发现,M河道内水生植物不足,河道生态系统尚待提升,水体自净能力不足。由于缺少有效的初雨截留调蓄措施,大量地表径流污染物直接进入河道,影响河道水质。
3.2.4河道内源治理还要加强M河上游河道自身的底泥淤e深度较小,但随着地势趋缓和污染物输入,造成下游河道及部分支流存在一定程度的内源污染。
4M河水质提升实施路径及重点任务
4.1M河水质提升实施路径针对M河主要水环境问题,其水质提升实施路径如下:点源治理生态恢复农村生活源治理农业面源削减以上路线按先后顺序进行,近期以点源治理及河道生态恢复工程建设为主,远期以农村生活源治理及农业面源削减为主。
4.2M河水质提升重点任务
4.2.1点源治理本次整治点源治理重点针对2个社区工业园区开展。通过建设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确保生产、生活污水经处理达到一级B标准后排放。
4.2.2生态修复通过河道生态系统构建、生物强化措施等生态工程建设,确保M河控制断面稳定达到地表水Ⅲ类水水质标准。采用复合生态网箱生态修复技术,通过采取一定的人工技术措施,创造有利于微生物生长繁殖的生态环境,并在系统内引入多种水生植物以及螺蛳、鲢鳙等物种,加速微生物的繁殖及新陈代谢生理功能,利用反应池内存有的巨量微生物,氧化分解污水中的有机物,并将其转化为稳定的无机物,从而使污水中的有机物污染物得以降解。
4.2.3农村生活源治理推进M河沿线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并开展农村污水管网建设,因地制宜采用集中/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结合人工湿地、氧化塘等措施,对农村污水进行处理,减少农村生活源污染。
4.2.4农业面源消减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引导农户合理使用农药化肥,推进生态水产养殖,进一步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参考文献
[1]南京市环委会.关于做好水体达标方案编制和实施工作的通知[Z].2016.
河流污染治理方案范文篇10
才能真正实现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和社会文明程度高
多方努力之下,太湖治理终于取得了明显成效。
2007年太湖水危机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江苏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部际联席会议的协调指导下,有关部门团结协作,攻坚克难,全面实施太湖治理国家总体方案和省实施方案,坚持铁腕治污、科学治太,应急防控与长效治理齐抓并举,控源截污与生态修复统筹推进,在顺利达到总体方案近期(2015年)考核要求的同时,连续九年实现国务院提出的“确保饮用水安全、确保不发生大面积湖泛”目标。
江苏省太湖办主任朱铁军表示,十三五期间,太湖治理的目标仍然是2个确保以及确保氮和磷的拦截,2个确保是底限。
2017年1月,《经界》杂志记者团赴太湖调查流域治理成果。
作为头号重点治理对象的太湖,在国家和地方多重努力下,终于换来了成效。
流域水质持续向好。2016年,太湖湖体水质为四类,综合营养状态指数从2007年62.3降至54.6;国家考核指标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磷分别较2007年下降15.6%、84.6%和36.6%;多年居高不下的参考指标总氮连续3年消除劣五类,较2007年下降38.0%;流域65个重点断面水质达标率77.4%,较2011年提高32.8个百分点。15条主要入湖河流年均水质全部达到或优于四类(2007年有9条劣Ⅴ类河流)。水质的持续改善,促进了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总体呈上升趋势,尤其是东部湖区的多样性指数较2007年明显提高。
应急体系日益健全。制定实施应急预案,严格落实防控措施,连续九年实现“两个确保”。全面构筑起从水源地到“水龙头”的安全屏障,以太湖为水源的城市基本实现“双源供水”和自来水深度处理,23座自来水厂完成深度处理,各水厂出厂水质全面达到或优于国家标准,实现安全供水60多亿吨。
蓝藻发生强度总体呈逐年减弱趋势,累计打捞蓝藻800多万吨,日处理能力达1.9万吨,基本实现“专业化队伍、机械化打捞、工厂化处理、资源化利用”。
加强湖泛防控,完成清淤3669万方。从长江调水100亿方,其中入太湖50多亿方,促进了太湖水体流动和水质改善。
长效治理成绩显著。重点加强工业点源、城镇生活污水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完成企业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2567家,关闭化工企业4300多家,关停印染、电镀等重污染及超标排放企业1000余家。
加快治污设施建设,新增污水管网1.75万公里,城镇污水日处理能力达831万吨,城镇污水处理能力较2007年提高146.2%,城市污水处理率提高到94%,建制镇实现污水处理设施、区域供水和生活垃圾运转处理“三个全覆盖”。全流域建有37座垃圾处理设施,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3.22万吨/日,形成了“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市集中处理”的城乡生活垃圾处理体系。
取缔、关停和迁移畜禽养殖场2000多处,拆除网围养殖面积44万亩,化学氮肥、农药施用量比系统治理前分别削减20%和30%。建成氮磷生态拦截系统1225.6万平方米,控制性种养水生植物14.5万亩,完成封育造林41万亩,保护和恢复湿地15万亩,流域湿地公园总数达到25处,其中部级湿地公园13处,自然湿地保护率达48.1%。
地区发展更加协调。实行严格的环境准入、严厉的整治手段,严控污染物排放,倒逼流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向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转变。
2014年起,苏锡常地区三次产业比重总体实现“三二一”历史性转变,高新技术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超过45%。
生态文明创建成效显著,流域16个市县建成部级生态市县,成为全国最大的生态城市群。
总体来讲,在太湖流域重点地区人口、GDP分别较2007年增长6.36%和148%的背景下,太湖流域水质持续改善、生态持续好转,实现了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
朱铁军表示,治理工作的深入开展,使太湖上游地区水质改善明显。
模范生太湖是如何取得治理成效的?
科学治太。
九年来,江苏省各地各部门积极探索实践,扎实抓好水污染防治工作。
坚持把规划引领作为推进太湖治理的基本前提。严格落实国家总体方案,结合实际制订江苏省实施方案,编制流域总磷总氮控制、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近岸污染治理、小流域综合整治、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等多个专项规划或方案,保证了治太全面、系统、科学、有序展开。
其中,从2008年开始实施的第一轮治太项目,江苏省列入总体方案的662个项目完成率为85.8%,列入江苏省实施方案的1602个项目完成率为86.6%;从2013年起实施的第二轮项目建设,截至2015年底,江苏省列入总体方案要求到2022年完成的312个项目已完成120个,列入江苏省实施方案要求到2022年完成的750个项目,已完成315个。
坚持把标本兼治作为太湖治理的关键举措。既立足当前,抓好监测预警、蓝藻(水草)打捞、调水引流、生态清淤等应急措施,牢牢守住“两个确保”底线,又着眼长远,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三级保护区制度,严格环境准入,加强污染源头治理,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淘汰落后产能,加大生态修复和建设力度,从根本上促进流域水质持续改善。
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太湖治理的根本动力。创新领导体制,成立省太湖水污染防治委员会,建立专家委员会和专门机构――江苏省太湖办。
在全国首创“河长制”,由江苏省、市领导共同担任15条入湖河流的“双河长”(省长担任望虞河省级河长,分管副省长担任漕桥河省级河长,定期视察指导),部分地方结合实际,建立县乡村三级河长;环保部门结合断面考核,建立“断面长”制。
创新政策举措,提高流域排污收费标准,推行环境资源区域补偿、生态补偿、绿色信贷等。创新投入机制,江苏省财政每年安排20亿元治太专项资金,地方新增财力10~20%专项用于太湖治理,带动全社会1000多亿资金投入治太。发挥市场作用,引入社会资本投入蓝藻打捞,完善绩效考核机制;推行绿色信贷、环境责任保险、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生态补偿等制度,征收环境资源区域补偿资金6亿多元。
坚持把依法严管作为太湖治理的有效抓手。严格执行新《保护法》、《太湖流域管理条例》、《江苏省太湖水污染防治条例》和“水十条”,提高污染物排放标准,强化执法监管和监督检查,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出台治太督查考核办法,建立省市县三级考核体系,加强日常调度督办,对工作不力的单位和个人予以约谈通报,并对突出问题在省级媒体上通报。江苏省太湖办每季度对流域15条主要入湖河流河长履职情况进行调度,通报问题,跟踪整改。
坚持把齐抓共管作为太湖治理的有力保障。江苏省委、省政府定期对治太工作进行研究部署,主要领导经常过问,尤其在安全度夏期间,多次赴太湖视察指导应急防控工作。江苏省人大常委会专题听取太湖水污染情况汇报,检查《江苏省太湖水污染防治条例》执行情况。每年初,江苏省政府召开会议部署全年工作,与治太成员单位签定年度目标责任书,年终进行评分考核。
各地各部门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全力抓,将目标任务落实到位,将工作压力传递到位。江苏省有关部门各负其责,流域各地守土有责,形成了上下联动、团结治太的良好局面。
GDP数字再好看,失去了青山绿水就失去了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河流污染治理方案范文篇11
?
最近一段时间,春城、红林同志都倾注不少的精力,多次专题听取关于水环境治理的汇报,研究有关的工作方案。要完成省委、省政府下达的在20*年底实现“还两江清水”的目标,只剩最后一年时间,必须抓紧时间,全力以赴,在20*年打一场治理水环境的攻坚战。应该说,近年来我市在水环境治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中心城区地下管网雨污分流问题大部分得到了解决;新建了三座污水处理厂,使中心城区污水处理能力达到了80%以上;工业污染、养殖业污染和屠宰场、农家乐污染等治理也在不断推进,取得了较大的成绩,我市先后荣获“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中国人居奖—水环境治理优秀范例城市”等称号。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市水环境的形势尚未真正好转,出境断面水质尚未达标,尤其是锦江水系双流黄龙溪出境断面水质全年为零达标。市水务局、市环保局等对此进行了深入调查分析,主要原因是每天仍有120万吨污水排放到府河、南河、沙河等中心城区主河道。其中由于中心城区雨污分流自身尚未全部完成和一些盲点造成直排的污水有20万吨,来自支流中小河道的污水有100万吨,如果不把这100万吨的问题解决好,中心城区河道水质难以改变,出境断面地表水检测水质难以达标。因此,春城同志在听取汇报时,明确指出现在就是一个转折点。水环境治理的战略重点要实施转移,要贯彻“四个转变,一个结合”的水环境治理方针,即:“由城区河道的治理转变为整个河流的治理,由城区局部的治理转变为全流域的治理,由单一工程措施转变为多种措施并举,由重治理轻管理转变为治理和管理并重,把水环境治理与建设节水型社会结合起来”,把小流域治污工作抓好,解决好100万吨污水这个重点。
?
刚才,市水务局局长周莉蓉同志通报了我市小流域治污工作的有关情况,双流县政府作了交流发言。双流县处于锦江下游非常重要的位置,对黄龙溪出境断面达标影响很大,因此要求他们先做了一个小流域治理的方案,总体看来还不错,可供其他区(市)县借鉴。另外,这对双流县也是一个激励,希望你们把这项工作真正抓好,特别是搞好华阳、中和、东升等黄龙溪上游几个城镇的水污染治理,为黄龙溪出境断面水质的改善作出贡献。
?
下面,我再强调几点意见:
?
一、明确工作目标,突出工作重点?
明年,我市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总体目标是:确保沱江金堂五凤出境断面水质全年基本达到Ⅲ类水域标准,力争岷江外江水系新津岳店子出境断面水质全年基本达到Ⅲ类水域标准,力争岷江内江水系双流黄龙溪出境断面水质全年有3个月基本达到Ⅲ类水域标准。
?
为实现上述目标,必须按照全面深入推进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的总体要求,认真贯彻“四个转变,一个结合”的水环境治理方针,打一场治理水环境的攻坚战。在这场攻坚战中,开展小流域治污是最重要、最艰巨的一场战役,必须按照统筹规划、属地治理、断面考核、长远建设与应急处置相结合、减污治污与防污并重的原则,全力推进,确保取得胜利。
?
当前,进入中心城区沙河、府河、南河的42条中小河流,污染十分严重,污水排放量在100万吨/日以上,是最主要的污染源。因此,必须以确保岷江内江水系达标为目标,以削减污染物排放为整治内容,采取全面铺开、突出重点、综合治理的办法,对42条河流流域范围内的工业污染、生活污染、养殖污染和河道淤塞进行治理。20*年,首批完成污染最为严重、对水环境和饮用水源影响最大的21条河流的重点治理,20*年完成第二批21条河流的治理。
?
二、设定工作时限,严格实施考核?
(一)工作时限。第一批21条河流,有关区(市)县在20*年12月底前制定治污工程方案,并报市水务局,由市水务局牵头在20个工作日内完成批复。市上将根据工程方案匹配相应的资金和其他政策措施。明年年初,市委、市政府将召开打好水环境治理攻坚战的动员大会,与各区(市)县签订目标任务书。各区(市)县政府主要领导对此一定要高度重视,深入一线,亲自组织开展调查研究和制定方案。为了让大家了解具体情况,市水务局已牵头做了很深入的工作,把各个区(市)县涉及的各条河流的情况,包括沿河场镇、企业、居住区、养殖场、搭建棚户等情况进行了摸底。各区(市)县要在这个基础上督促有关部门牵头限时把方案做出来。对不能按时提出方案的区(市)县要在全市进行通报。总之,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关系这次治污工作的成败,希望各区(市)县要高度重视,认真对待。?
总体进度上,应该统一明确一下。各区(市)县在20*年3月底前,第一批21条河流全部完成清除沿河搭建棚户、直排厕所、固体垃圾的工作;在20*年5月底前,完成沿河企业、屠宰场、大型养殖场等的治理或关、停工作;在20*年4月底前完成管辖河道清淤工作;如需采取工程措施的,必须在20*年10月底前完成。
?
市水务局在20*年5月底前完成管辖河道清淤工作;20*年6月底前,完成打通沙河沿线干管及配套支管网工程。
?
市环保局在20*年3月底前,调整完善河流断面考核监测点位。
?
第二批21条河流,有关区(市)县在20*年6月底前完成治污工程方案,20*年10月底前完成对污染源的治理,首先达到水质变清、不黑不臭的目标。20*年底前完成所有的工程措施,达到Ⅴ类水标准,市委、市政府鼓励各区(市)县提前完成。
?
(二)考核方式。对小流域治污目标的考核将采取双管齐下的办法,一方面具体到每个污染源点位,考核其是否按要求完成治理;另一方面,对各条河流在各区(市)县的出境断面水质实施考核,确保达标。?
三、强化保障措施,狠抓任务落实?
小流域治污工作的时间紧,任务重,责任大,我们必须要树立不等不靠的思想,狠抓工作的落实,圆满完成工作任务。
?
(一)要切实加强领导,落实目标责任。各区(市)县的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是主要责任人,承担具体工作或者建设任务的部门一把手就是直接责任人。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分管领导要具体抓,相关部门要直接抓,切实做到责任到位,投入到位,措施到位。市委、市政府决定将小流域治理工作列入市政府工作目标,由市政府目督办、市水务局、市环保局等有关部门组成联合督察组,对重点工作挂牌督办,严格责任追究。相关部门要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加强配合、密切协作,形成部门联动、齐抓共管的局面。?
(二)要积极展开宣传,营造舆论氛围。要组织市级新闻媒体,对工作目标完成情况尤其是重点难点工作进行采访报道,还要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进行监督,充分发挥群众和舆论监督的作用,对行动快、效果好的典型进行表扬,对动作慢、效果差的地方进行鞭策,该曝光的要曝光,形成浓厚的攻坚氛围。?
(三)要严格奖惩制度,进行责任追究。对在工作中成绩突出的,市政府将给予奖励。同时按照政府目标考核的有关规定,凡未能按期完成责任目标的,将按照有关规定予以责任追究。?
市上将对各区(市)县的小流域治污工作给予充分支持。在资金支持上,由两部分组成:第一是基本的支持,第二就是以奖代补。具体的经费补助方案,待各区(市)县报来的小流域治污工作具体实施方案经过审核后,根据需采取的工程措施及任务量予以确定。
河流污染治理方案范文篇12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渭河“三年变清”污染防治行动为契机,通过开展“两河一区”环境污染专项整治活动,不断优化生活环境,使我市的环境质量持续得到改善。
二、整治工作内容
(一)有效查处省环保厅通报的42起环境问题(详见附件1),整改措施落实到位,环境安全隐患得到有效处置;
(二)制定方案,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限期关停、取缔44家擅自建设的违法企业(详见附件2);
(三)加快推进新河、氵皂河沿河工业点源(详见附件3)的污染治理和提标改造步伐,确保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
(四)加快雨污管网建设和污水处理厂建设进度,减轻新河、氵皂河水质污染负荷;
(五)落实环评审批制度,提高“两河一区”内建设项目环评“三同时”执行率。
三、整治工作范围
(一)新河流域。
长安区、户县境内向新河干流、支流排污的重点企业和污水处理厂;流域内区县级工业园区;各乡镇、街办、自然村中高污染和违法排污企业(含小作坊)。
(二)氵皂河流域。
莲湖区、雁塔区、未央区、长安区、高新区、经开区境内向氵皂河干流、支流排污的重点企业和污水处理厂;流域内区县级工业园区;各乡镇、街办、自然村中高污染和违法排污企业(含小作坊)。
(三)西咸新区沣东新城。
沣东新城斗门工业区、王寺工业区、六村堡工业区、三桥工业区、和平工业园、赵家堡工业园、蔺高村工业园等工业园区;各乡镇、街办、自然村中高污染和违法排污企业(含小作坊)。
(四)“两河一区”内一、二级饮用水源保护区。
四、组织领导及职责分工
为确保污染整治工作取得实效,市政府成立“两河一区”环境污染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市政府副秘书长担任,副组长由市环保局局长、市监察局副局长担任,成员由市财政局、市水务局、市安监局、市工商局、市国土局、市商务局、市市政局、水务集团、供电局、莲湖区政府、雁塔区政府、未央区政府、长安区政府、户县政府、高新区管委会、经开区管委会、西咸新区沣东新城管委会分管负责同志组成。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领导小组的日常事务和污染整治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监督检查。办公室设在市环保局,办公室主任由市环保局副局长张炳淳兼任。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具体分工如下:
(一)各相关区县政府、开发区管委会。
1.组织协调实施本辖区的各项污染整治工作,全面改善辖区水、气环境质量;2.完成《省渭河流域综合治理五年规划(2008—2012)》
中规定的污染治理任务;3.对一、二级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内的污染源实施取缔;4.负责本辖区各类环境违法企业的限期整改和关停取缔工作;5.长安区政府、户县政府加快第九污水处理厂二期、户县第二污水处理厂建设进度,确保按计划建成投运;6.高新区管委会、长安区政府确保第七、第九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按期完工;7.户县政府、沣东新城管委会按计划淘汰关闭造纸企业。
(二)市环保局。
1.履行市“两河一区”环境污染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负责污染整治工作的组织协调、信息和数据的收集汇总、工作进展情况的上传下达及监督检查等;2.牵头组织对整治范围内的高污染和违法排污企业(含小作坊)进行查处,配合辖区政府依法予以取缔;3.制定监测方案,对整治前后“两河一区”水、气环境质量进行总体监测,对比整治成效。
(三)市监察局。
根据专项整治工作责任开展监督检查,督促相关区县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及市级职能部门,积极落实专项整治实施方案,对未完成工作任务的单位和个人,追究相关责任。
(四)市财政局。
为“两河一区”环境污染专项整治活动提供资金保障,确保各项整治行动顺利开展。
(五)市水务局。
1.加快第一、第二污水处理厂一期提标改造进度;2.加快第一、第二污水处理厂二期建设进度,确保按计划建成投运。
(六)市安监局。
1.负责指导和监督相关区县安监局按职责划分对本辖区危险化学品的生产情况进行排查,并对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整治;2.配合辖区政府对无安全生产许可证的企业依法予以关停取缔。
(七)市工商局。
1.规范行政审批程序,落实法律、法规规定项目的环评审批前置制度,提高“两河一区”建设项目环评执行率;2.配合辖区政府对无工商营业执照的企业依法予以关停取缔。
(八)市国土局。
配合辖区政府对无土地使用手续的企业依法予以关停取缔。
(九)市商务局。
配合辖区政府对“两河一区”绕城高速外侧一公里以内所有的煤炭交易市场(含煤炭储存场)依法予以关停取缔。
(十)市市政局。
加快氵皂河城市段雨污管道分流、加快截污管网和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工程建设进度,减轻氵皂河水质污染负荷。
(十一)水务集团。
加快第六污水处理厂建设进度,确保按计划建成投运,解决太平河污水未全部处理问题。
(十二)供电局。
配合相关区县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和环保部门对高污染和违法排污企业(含小作坊)实施关停取缔。
五、阶段步骤
(一)动员部署阶段(2012年9月)。
各单位按照职责分工,组织完成本辖区、本部门污染整治行动的动员部署、现场排查和方案制定工作。动员部署情况和实施方案及联络人信息(姓名、电话、传真、邮箱)于2012年9月8日前报送市“两河一区”环境污染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领导小组将适时组织召开专项整治工作现场动员会。
(二)全面整治阶段(2012年9月至11月)。
各单位对42起环境问题(详见附件2)立案查处,限期整改,要加大督查力度,规范排污行为,对整改无望和治理达不到要求的生产企业由当地政府进行关闭,于9月底前上报处理结果。
对44家未经规划、土地、工商、安监、环保等部门批准擅自建设的违法企业(详见附件3),限期自行关闭,全面清理生产经营现场,拆除违法建筑,对逾期拒不自行关闭的予以,11月底前完成关闭取缔。
氵皂河、新河干流及支流沿河4家污水处理厂12月底前完成提标改造工程,禁止5家零排放造纸厂外排生产废水,督促19家主要工业点源(详见附件4)正常运行污染物处理设施,确保外排废水达到《黄河流域(段)污水综合排放标准》相关要求,对不能稳定达标排放的,责令企业立即停产治理,直至报请当地政府进行关闭。
管网建设、污水处理厂建设进展缓慢和环评执行率较低等问题,相关整改工作在11月底前要取得阶段性进展。
各单位每周向市“两河一区”环境污染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提交一期工作信息简报,报送本周整治工作进展情况。
(三)总结阶段(2012年12月)。
各单位对本辖区、本部门“两河一区”环境污染专项整治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总结,完成工作总结报告,于2012年12月10日前报送市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四)督察阶段(2012年12月)。
各单位要认真做好各项工作,迎接省环保厅对我市专项整治工作的督察、指导。市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将随机检查有关区县、开发区工作进展情况。
六、工作要求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各单位要把这次污染整治行动作为改善区域流域环境质量的一个重大部署和举措,特别是各相关区县政府和开发区管委会,要集中时间力量,采取有力措施,形成一定声势,确保整治工作取得实效。年底前市政府将组织对有关区县、开发区整治效果进行全面检查总结。
(二)强化协作,形成合力。
此次污染整治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量大,任务十分艰巨。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加强组织协调,各部门要主动配合,加强协作,形成合力,确保污染整治工作不走过场,取得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