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高中作文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新农村体育文论文范例(3篇)

来源: 时间:2024-04-03 手机浏览

新农村体育文论文范文

关键词:陶行知;乡村教育;高等教育改革;现实意义

为了我国现代高等教育和未来高等教育的快速健康发展,我国在高等教育改革中必须重视农村教育和教育的公平性。首先,随着经济、文化、科技等各方面的飞速发展,农村经济与教育也不断的发展,然而城乡差异依旧很大。在当前的教育改革中,但我国城乡差距,东西中部差距造成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出现了诸如入学不公平,起点不一致,校内资源配置不合理等。因此,为了促进教育尤其高等教育的均衡发展,必须重视农村;其次,我国正在开展的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因此,重视农村教育也是适应我国目前正在开展的新农村建设的需要。而陶行知先生所提出的平民教育、大众教育思想给予我国关于教育公平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一、陶行知乡村教育运动的内涵和评价

陶行知先生(1891-1946)毕生致力于中国乡村教育的改造,并力图通过乡村教育来改造中国乡村社会,在30年代掀起了一场大规模的乡村教育运动。陶行知说“乡村教育的生路是:我们要从乡村实际生活产生活的中心学校,从活的中心学校产生活的乡村师范,从活的乡村师范产生活的教师,从活的教师产生活的学生、活的国民。我们深信乡村学校应当做改造乡村生活的中心;我们深信乡村教师应当做改造乡村生活的灵魂。”[1]他主张教育与生活联系起来,加强农村教育可以丰富农村生活,对于新农村建设具有极大的理论指导作用。

陶行知先生提倡平民教育、大众教育思想(现代大教育观思想),而他的教育公平思想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就是教育平等。首先,他提到了和谐教育,在学校的资源配置、师资安排、入学考试等都应有相应的保障公平措施,也是对所有大众而言,不论年龄大小,身体好坏都应得到平等的教育机会;其次,陶行知先生认为受教育的机会一定要均等,不仅是对农民和城市平民而言,也是对所有大众而言。再次,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公平思想所关注的是全民教育及普及教育。我们可以看出,他所关注的平民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还是侧重于如何普及教育的问题,一旦教育普及了,那么人人受到教育的想法就可以实现。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伴随着他的教育实践活动形成发展起来的,并且也收到当时社会背景的影响。在不同的实践时期,他对教育问题的思考,都与相应的教育运动紧密结合,形成特定的教育思想,并成为生活教育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他的乡村教育思想就是这样一个结合产物,对它的研究不但对于深刻理解生活教育理论是有益的,而且有助于推动乡村教育理论的发展进而推动当前的乡村教育。

二、陶行知乡村教育运动的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在科教兴国战略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国提出了要统筹城乡之间的发展,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而城乡教育的一体化则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中之重。陶行知的乡村教育思想和奉献精神对我国如何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陶行知从近代中国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社会发展特点出发,提出乡村教育要面向中国的现代化,乡村教育的使命,是在农业文明上建筑工业文明[2]。现代化需要建筑在农业的基础上,在农业上安根[3]。他的乡村教育运动思想有利于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科技、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加快农村的现代化,从而对于缩小城乡差距有很多的积极效果。

(二)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农村教育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陶行知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展乡村教育实践和创建的乡村教育理论,对我国当今的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乡村教育适合乡村实际生活,这体现了陶行知先生乡村教育价值观的首要特征为农性。

2005年10月11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崭新的时代命题,为我们勾勒出未来五年甚至更长一段时间中国农业、农村和农民发展的宏伟蓝图。有学者认为:建设新农村的困难和症结,从长远看,最重要的是农村学校教育质量太差、农村教育太落后[4]。陶行知先生早期的农村教育实践为我国当前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实践经验。总之,要以农村教育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要以农村教育繁荣农村文化,新农村建设尽管突出农村经济发展,但不再片面地强调经济增长,同时也包括农村的文化建设、农村公共事务的管理和农村的社会组织建设;以农村教育建设农村道德,从而响应同志所指出的“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加快发展农村教育文化事业,倡导健康文明的新风尚,培育造就新型农民。”[5]以农村教育丰富农村生活,从而响应同志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所概括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内容相吻合。从而加快我国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陶行知的乡村教育思想对于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启示意义主要表现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村教育与农村文化建设、道德建设、经济建设、社会生活等方面。第一,以农村教育促进农村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着眼点是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第二,以农村教育繁荣农村文化。新农村建设尽管突出农村经济发展,但不再片面地强调经济增长,同时也包括农村的文化建设、农村公共事务的管理和农村的社会组织建设[6]。第三,以农村教育建设农村道德。同志指出: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加快发展农村教育文化事业,倡导健康文明的新风尚,培育造就新型农民[7]。传承以道德为核心的精神文明是乃教育的题中之义,中国教育也向来有为人重于为学的传统。第四,以农村教育来丰富农村生活。陶行知主张“生活即教育”的思想。他认为生活的性质、内容决定了教育的性质、内容。因此,在农村要建立适合乡村实际生活的活教育,培养学生爱农、务农的思觉悟。

(三)有利于促进社会教育公平

1、我国农村教育现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经济体制发生了巨大变革,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农村教育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为农村培养了一大批有文化的劳动者。虽然我国十分重视农村教育的发展,但是,由于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教育基础薄弱,人均教育资源依旧很少。而且,不同地区、群体之间受教育机会和教育质量很不平衡,教育整合资源也不够,使得我国的农村教育仍存在不少问题,如表1所示。

表1我国1990-2005年城乡教育差距和城乡居民教育投入差距[8](单位:元/年)

2、陶行知教育公平思想理念的促进作用。在晓庄,陶行知已经初步建立了一个统筹兼顾的乡村教育体系,在一定程度实现了其“在立脚点谋平等,于出头处求自由”的教育诉求[9]。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我国农村教育体系单一,以普通教育为主,成人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基本缺失。这不仅违背了教育公平与公正的基本原则,也使农村教育在改造农村社会生活中的作用难以真正发挥。为此,我们应该借鉴陶行知先生统筹发展乡村教育的做法,根据不同教育对象的不同特点和不同需求,建立基础教育、成人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均衡发展的农村教育体系,三教统筹,使农村教育惠及所有农村人民和儿童。

3、陶行知现代大教育观的促进作用。1946年,陶行知把生活教育的方针总结为民主的、大众的、科学的、创造的,他的生活理论大众的、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教育理论。上世纪30年代,陶行知就指出,办农村教育“不是教育界或任何团体能单独办得成功的。我们要有一个大范围的联合,才能希望成功”,“教育要与农业携手,也须与别的伟大势力携手”[10]。现代大教育观认为,教育应是一个综合的、开放的大系统,应与经济、政治相适应,协调发展。而“村级大教育”是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当代的继承与发展,是现代大教育观在中国农村最基层的自治单位――村落的实践。这一新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教育观有利于落实农村地区,偏远地区的教育的迅速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更加重视农村教育,加大农村地区教学资源投入,为农民子女入学提供一定保障,减少农村学生辍学率。总之,“村级大教育”理论的提出和践行,使农村学生受教育权利受到保障,从而缩小与城镇学生的差距,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教育公平的发展。

三、结论

首先,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对我国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陶行知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构建了乡村教育理念。新农村建设是时代的需求,农村教育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其改革迫在眉睫。时代需要我们继承、创新,对陶行知关于乡村教育的有益探索进行批判性的继承,从而更好的完成农村教育的预期目标。

其次,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改革具有重大的启示作用。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教育不公平现象非常明显,教育资源配置不公平,学生入学机会不公平,毕业生就业机会不公平等问题依然很严重。从教育公平角度,政府应及时调整学校的布局,重视贫困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在中西部贫困地区多设立综合型大学,为贫困地区的教育、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

最后,他的平民教育和普及教育对于我国高校改革具有借鉴性意义。我国高校的入学不公平,各类学生得不到同等的高等教育,应根据实际情况实施多元化的高考考核方式和多元化的分数录取制度,使高考考核和录取制度尽可能的公平,并且进一步的关注平民教育。

参考文献:

[1]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主编.陶行知全集(2)[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729,2,5,711-712.

[2]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11卷)[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

[3]董宝良.陶行知教育论著选[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4]这是北京大学教授马戎在接受《人民论坛》记者采访时所表达的观点,参见曹钰、王慧.建设新农村:中国式道路该如何走[J].人民论坛,2006,(1B).

[5][7]扎扎实实规划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N].人民日报,2006-2-15.

[6]赵雪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解决的几个问题――访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温铁军[J].中国金融,2005.

[8]刘云忠,徐映梅.我国城乡教育差距与城乡教育投入差距的协整研究[J].教育与经济,2007年第4期.

新农村体育文论文范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地方师院;社会体育指导员

l前言

2006年中央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从推进新农村建设入手,提出了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要求。其中,“乡风文明”一条明确提出,要推动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实施。国家发改委体育事业“十一五”规划中也指出,要加强城乡社区体育设施建设,做好全民健身计划第二期工程第二阶段的实施工作,根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部署,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从实际出发,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扶持、资助建设适应农民需求和当地特点的体育设施,改善以村为主体的农村基层体育设施条件。可见,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是全民健身计划的大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政府“多管齐下”实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

社会体育指导员是指在群众体育活动中从事运动技能传授、科学健身指导和组织管理工作的人员,是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骨干力量。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数量、素质和能力的高低对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培养工作开展得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实施。随着新农村建设的进行,农民体育健身丁程的开展和农村体育人口的急剧增加,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建设农民体育健身工程需要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要求已经迫在眉睫。

2我国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城乡发展不均衡,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不足

国家发改委体育事业“十一五”规划中提出:“要不断壮大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到2010年,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达到65万人,基本上达到社会体育指导员与总人口的比例为1:2000。农村80%以上的乡镇和50%以上的村要建立体育指导站,各乡镇、村都要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就目前而言,要求各试点行政村成立村体育组织、至少拥有1名三级以上社会体育指导员。”

然而,目前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还存在着数量严重不够,指导率不高等许多不足。截止2004年底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虽已达43万人,与总人口的比例为l:3023,但是,我国目前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相对集中在城市,其城乡发展极不均衡。我国是个农业大国,70%的人口在农村,随着新农村建设中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硬件设施的到位,农村体育人口在增加,与其配套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所占比例显然需大人低于城市。这种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低比例的发展现状,明显有悖于国家新农村建设和全民健身计划的要求。

2.2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学历层次低

目前,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文化程度偏低,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平均占社会体育指导员总数的18.10%,而大专以上体育专业毕业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平均仅占社会体育指导员总人数的13.87%,系统学习过体育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包括大学、大中专等体育专业)社会体育指导员占28.57%,比例偏低。在各种文化程度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中,占比例最高的是高中非体育专业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占36.10%。文化程度不高严重影响了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整体素质。目前,学历层次偏低是制约完善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知识结构的薄弱环节。

3地方师院培养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资源优势

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是社会各界共同的任务,通过各种渠道为其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乃当务之急。地方师院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重要职能,作为人才培养基地,应该充分利用其资源优势,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3.1师资方面的优势

地方师院中有一大批工作多年的中、青年体育教师,基本上都有体育专业本科以上的学历,接受过正规的体育教育,有较全面的体育理论基础知识。同时,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他们的体育教学方法、手段比较完善,对群众体育活动的组织和开展也有着丰富的经验,完全能胜任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工作。利用这一资源优势,地方师院只要对体育教学进行适当改革,兼顾培养学生使之学会如何指导农民学习、掌握体育健身知识、技能和方法,学会如何组织农民进行健身、康复等活动,学会制定体育锻炼计划等,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3.2体育场地设施、图书资料较完备

完备的体育场地设施是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必要物质保障。多年来,由于国家对学校教育的高度重视,使我国各级高等师范院校的体育场馆、设施的人均拥有量比其它社会机构的场地、设施人均拥有量高,校园内有各种室内活动场馆和室外活动场地,还有众多非常完善的体育器材,这为地方师院培养兼职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高校图书馆内关于体育健身理论与实践、运动保健、运动医学、运动创伤等方面的图书资料齐全,有助于大学生学习和掌握体育健身方法、指导群众体育健身、处理体育意外事故等知识,为培养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提供了有利条件。

3.3师范生生源广泛

地方师院的学生数量多,且来自全国各地。他们在毕业后又将走向全国不同的地方,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毕业后要到农村中小学去从事教育工作。在地方师院就读期间,只要稍加培养,使之具备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知识,他们回到农村后,就能充分利用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设施,从事农村杜会体育的指导工作,指导家乡的农民参加体育健身,合理地组织安排好各项体育活动。这无疑会大大提高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数量、学历层次和质量,为农村杜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发展增强后劲,为农村体育的发展带来良好前景。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1)随着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全面实施,农村体育人口增加,体育人才的匿乏成为制约农村体育发展的瓶颈。地方师院体育教学中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能为农村培养一大批合格的、高素质的社会体育人才,对我国新农村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地方师院生源广泛,师资雄厚,体育场地设施、图书资料完备,在校大学生有优厚的条件接受老师专业的技能传授,毕业后有能力胜任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工作,可以提高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数量、学历层次和质量。

4.2建议

4.2.1改革体育教学

地方师院应充分利用自身的条件,在公体课中开设培养社会指导员的有关课程,通过体育教学,兼顾培养适合于开展农村体育活动的体育指导人才。

新农村体育文论文范文篇3

关键词:农村体育;历史回顾;研究前瞻

1对我国“农村体育”研究的历史回顾

从“农村体育”研究的历史来看:在《全国中文体育期刊篇名目录》的“中国体育”、“群众体育活动”等栏目,以及从1994年后的中国期刊网中,共查寻了自1950年以来的、篇名与农村体育相关的论文。搜索结果如下:

纵览这些文献,有着明显的社会时代气息。可粗略划分为几个阶段。

1.1时期20世纪50年代末,随着整个社会的高潮;农村体育的研究也呈现突起景况。但这些文献,旨在对中国的农村体育,进行发动和宣传方面。如吉嘉的《农村中是否需要开展体育运动》,以农村劳动与体育锻炼的等同误解为出发点,对农村开展体育运动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严格来说,只是有了关注,而缺少研究性。

1.220世纪70年代末关于农村体育的文献,在60、70年代几乎找不到相关论文。如《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1959年开办,60年代中期就停了,一直到1978年才恢复。到70年代末的少数几篇,还是停留于锻炼指导方面,如郭力,苏品的《在农村怎样锻炼身体》。

1.320世纪80年代到了80年代,才有了关注农村体育现状的文献。如张咏勇的《农村体育1949―1957年》,阮立本《喜看现在,展望未来:农村体育调查报告》,廖亮飞《对农村青年参加体育活动兴趣的调查与分析》,进入90年代后,研究视野有了更进一步的开拓。如林文同,李习友的《试论我国农村体育的发展趋势及其影响》着眼于宏观的论述,有王爱丰的《江苏省农民体育活动项目价值取向的研究》着眼于农民体育态度的研究;也有周海军的《我国农村体育的现状及其对策初探》,从认识结构和实践结构的现实角度探求指导策略。到了新世纪,随着我国政府对三农问题的重视,2002年底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对《农村体育工作暂行规定》。由此使得2003年的研究数量上有了较大的增长。

2我国“农村体育”研究的内容

2.1农村体育实践问题研究农村体育实践研究主要集中在现状调查研究方面,调查主题多数是各地域的农民体育运动开展的现状,其中包括农民对体育的需求、组织形式、活动内容及体育的意识等。具体有:

2.1.1农村体育人口及分布特征如倪东业等的调查表明:湖北省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体育人口的数量大大低于我国农村体育人口的平均水平。从城乡体育人口结构对比来看,《中国社会体育调查结果报告》的调查表明,我国城镇中有51.23%的人口在1996年参加过体育活动,农村人口参加过体育活动者仅占28.97%,而农村人口远高于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61%。农村居民中体育参与者在不同年龄段的比例均明显低于城镇人口,且随年龄增长,差距不断加大。

2.1.2农民对体育时间和物质的投入韩鲁安、李荣国等的调查发现:93.7%的农民认为劳动和家务占据了整日的时间,参加体育锻炼既无时间也无精力,对体育的物质投入少。谭小勇通过对湖南省常德市城郊农村体育现状的调查,结果发现:城郊农民余暇时间长,但体育参与的情况不容乐观。发展体育离不开经济基础,当前我国大多数农村尚不富裕,经济条件普遍滞后使农民的体育文化需求尚处较低层次。

2.1.3农民对体育的意识和价值取向韩鲁安等的调查发现:40%的农民认为体质强壮无须体育锻炼。他们对体育的功能评价为:选欣赏价值的占到56.7%,健身价值只为16.4%,教育价值为14.7%m。多数农民把调节精神、身体娱乐作为主要的价值选择。马柏湘的调查则发现农民对体育缺乏兴趣和了解。曹奔等对西北边远地区农村群众体育现状调查发现:农村在对体育锻炼价值的认识上,仍存在着较大偏差:21.8%和33.3%的农民认为生产劳动“能”或“也许能”代替体育锻炼。多数研究认为:农民的体育观念倾向保守性,表现在对体育的功能、价值认识上较为肤浅或保守。“一天劳动、不用运动”的观点尚有较大的“市场”。

2.1.4锻炼时间的选择及参与活动的组织形式多数研究的结果表明农民参与锻炼人数最多的季节是冬季等“农闲季节”,春季和秋季锻炼的人较少。活动时间呈现不稳定性。因为农民的余暇时间受劳动性质、劳作方式特殊性的影响而无一定的规律。农忙时几乎无闲暇而言,而农闲时整天都可以支配。所以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也很难固定不变。就活动组织形式而言,农村体育参与者的组织化程度较低,绝大部分属于自发的、非组织化的。

2.1.5锻炼场所、活动内容及方法农民参加体育锻炼的活动场所比较分散,自家庭院、住宅区空地仍是他们活动的主要场所。从群众选择的活动内容与方法看,散步和慢跑是首先的活动方式,选择如此的活动场所和活动方式,是与中国人的心理特点和场所设施有关。如谷崎、王震的调查中,对陕西省农民参加体育锻炼活动的场所选择上,表现出较大的一致性,大多选择在“自家庭院”和“公路街道边的空地”以及“天然场地”。78%的农民选择了“散步、慢跑、跳绳”。

2.1.6农村体育的组织结构和重视程度多数研究认为农村体育组织管理工作薄弱,投入不足,人员缺乏。如姜健对我国农村群众体育问题的研究中,认为农村群众体育工作机构不健全。黄忠兴的研究认为:农村体育干部少,专门人才缺乏,组织领导体制也存在问题。

2.2农村体育理论问题研究

2.2.1农村体育发展战略研究有研究都认为小城镇应该作为中国农村体育发展战略重点。如周建军等的研究认为: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农村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将逐步改变我国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农村体育格局,加速乡镇体育的建设和发展,是我们选择的合适发展模式。吕树庭,裴立新则通过文献资料研究,阐述了以小城镇为重点推进中国农村体育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依据。陈宁在认真总结农村体育工作经验基础上,确立农村体育发展的新机制,应在管理方式、运行机制和运作方法等方面进行创新。

2.2.2文献综述陈彬的“我国农村体育基本理论研究现状”,总结了近10年来,我国农村体育研究的重点。曾理,徐玖平等对“农民体育”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发展农民体育的思路。姜健对中外农村体育相关问题的研究进行了反思。认为农村群众体育的研究要能为相关体育管理部门的决策提供服务,为农村群体事业的发展,提供理论上的指导。

2.2.3农村体育的理性反思如裴立新就当前理性认识农村体育发展现状和怎样构建,才能够保障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基本的体育服务的全民健身体系的问题,进行了思考。王

朝群则分析了城、乡在体育资源配置、体育人口、享有体育服务、发展水平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别。认为农民体育仍然是群众体育发展的难题与瓶颈。提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民体育更应受到关注。

2.2.4农村体育与其他社会文化的关系研究许毓成探讨了在当今农村中,宗族组织的一些活动有利于农村体育的发展,并且有利于发掘和弘扬中国传统体育文化。而马柏湘则认为利用民俗风情和地域特点是开发和挖掘农村体育潜力的基础。荆永根阐述了农村经济发展的特点、体育条件、传统观念和习惯势力等对农村体育的影响。陈梦周等则对农村体育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3中国“农村体育”研究的特点及其研究成果

1)中国“农村体育”研究的特点:一是问题意识较强,具有强烈的现实关怀并随政策导向而波动;二是多采用社会学问卷调查方法,将农村体育状况指标化、数量化而更具客观性;三是调查所获得的结果的一致性也较高,具有相互借鉴性、可比性;但分散而短暂的涉猎也造成研究的随机性、表浅性。

2)经过不懈的探索,应该说我国农村体育研究也获得了阶段性的成果,表现为:一是对农村体育现实状况有了更客观的了解,二是确定了下一步的战略发展走向。

对于现状的了解,有了更多的指标化、数量化的认识:如农村体育在活动主体上,主要存在农民体育意识不成熟;在环境及条件方面,表现为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匮乏,缺乏体育人才,群众体育投入不足,东西部发展不平衡等;在管理方面,存在农村群众体育工作机构不健全,农村体育科研落后的问题;在活动状况方面,表现为活动时间、项目、方法均偏少等。虽然各地有着不同的特色,但呈现出大体的一致性,揭示了我国农村体育的现实状况。

对于发展走向,认为小城镇体育应该作为中国农村体育发展的战略重点,由此也引起了体育管理部门的重视。但关涉到发展战略问题的这项单一的论断,还应该经受不断的批判性的反思。

4“农村体育”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4.1农村体育研究不受重视,科研落后于实践迄今为止国内体育科研所专门从事农村体育的研究人员很少,大多数只是偶尔涉猎一两次。而对如此复杂的农村问题,没有长期的积累和深入研究,是难以有所收获的。

4.2,表面研究偏多,深层研究较少对农村体育研究往往满足于照搬社会调查模式或者想当然地联系社会环境,缺乏对农村体育产生、发展、变化的机制的细致分析,缺乏对农村体育与地方社会文化背景的关系的深入研究。

4.3研究对象不全面从研究现状来看,大多数研究集中于对县、镇、郊区农民体育的研究,而这些研究涉及的研究对象中既有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农民,也包括县城、乡镇、城市郊区中以农业生产为辅,更有着其他收入的农民,这两类农民在生活方式、观念意识等方面都有着较大的差异,而我国以农业生产为主的纯农民又占了整个农村人口的大多数,对这些人口的体育研究应该更能代表我国农村体育状况。

4.4宏观研究偏多,微观研究较少研究应该更多地关注现实生活中具体的体育问题。农村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巨大系统,而不仅是一个地域空间概念。它包括乡、镇。在人口的聚集度、经济活动、文化教育、社会组织、社会生活或公共设施方面,集镇与周围的乡村是相区别的。因此任何宏观的“农村体育”研究很难阐明其各自的发生发展规律。因此需更动态的、以及细微的进行划分与研究。

4.5研究方法单一目前我国体育界已开始重视对农村体育的研究,但由于在总体上缺乏方法论的指导,科研工作大多处于一种自发的、分散性的问卷调查式的研究,论文实用价值受到影响。

5“农村体育”研究的前瞻

5.1减少低层次重复研究,开拓新领域今后的研究应该力求开拓新课题,关注新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