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文化研究范例(12篇)
海洋文化研究范文
海洋文化是与海洋有关的文化,是人类对海洋本身的认识、利用和因海洋而创造出来的精神的、行为的、社会的和物质的文明生活内涵。海洋文化的本质,就是人类与海洋的互动关系及其产物(曲金良,1999)。换言之,海洋文化是一种包括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文化,其本质是人类与海洋的互动关系,即人类在接触、认识、利用海洋过程中所创造的文化,比如航海文化。
受海洋文化的影响,英汉语言中出现了数目众多的与海洋相关的习语。根据Webster'sNewWorldDictionaryofAmericanEnglish(1988)及LongmanDictionaryofContemporaryEnglish(1998)的定义,习语通常是一种具有隐含义,并且必须建立在实践经验基础之上,已经约定俗成的语言。习语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习语仅指成语,而广义的习语包括成语、谚语、俚语、俗语等(李建军,2004)。本文采用广义的习语分类,在“萨丕尔-沃尔夫假说(theSapir-Whorfhypothesis)”的基础上,以sea(海)、fish(鱼)为例,通过比较英汉语言中受海洋文化影响的习语,阐释两个民族在文化思维上的相似性及差异性。
二、背景介绍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theSapir-Whorfhypothesis)的主要观点是语言塑造思维模式。迄今,国内外语言学家(CarrollJ.,1956;Brown,1967;CarrollD.W.,2008;高一虹,2000;胡壮麟,2002;刘润清,2002;姚小平,2002;卢植,2006;陈运香,2007)对该假说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将其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强势形式,称为语言决定论;另一种是弱势形式,即语言相对论,主张语言、文化和思维相互联系。
基于“萨丕尔-沃尔夫假说”,本文将主要从文化对语言的影响展开论述,认为语言离不开文化,一个民族的文化对其语言有着全面而深刻的影响。
三、英汉海洋文化影响下的习语对比研究
英汉语中具有很多与海洋相关的习语表达,本文将基于ThenewOxfordDictionaryofEnglish(1988),《现代汉语词典》(2005)及搜索引擎对英汉语言中与海洋有关的习语进行对比研究。
(一)海洋文化与英语习语
1.关于sea(海)的习语
由于英国是个岛屿国家,四面环海,所以英语常用“aseaofsomething”表示“大量,茫茫一片”,如:aseaofclouds(云海),aseaoffaces(人山人海)。经常在海上作业的水手们也创造了许多关于sea的习语:allatsea(茫然不知所措),gotosea/followthesea(当水手),thesearefusesnoriver(大海不拘江流,海纳百川)。
2.关于fish(鱼)的习语
海洋生物中,鱼最普遍。英语有很多与fish搭配的习语,既指鱼这一概念,如catchfishwithasilverhook(钓鱼),strikeafish(猛拉钩线把鱼钩住);又可指人,尤其指被认为在某方面有缺陷的人,如:abigfish(大人物),acoolfish(冷静而大胆的家伙),adullfish(头脑迟钝的家伙)。下列习语,既体现了鱼的特征,又展现了英国人民的智慧,如:Allisfishthatcomestohisnet(挖到篮子里便是菜,来者不拒);Don'tcrystinkingfish(不要喊鱼腥,卖瓜不说瓜苦);Neverfryafishtillit’scaught(鱼未捉到不要忙着煎鱼,引申为勿操之过急);Neveroffertoteachfishtoswim(不要班门弄斧);Thebestfishsmellwhentheyarethreedaysold(最好的鱼三天也要变臭);Thebestfishswimnearthebottom(好鱼常在水底游,珍贵的东西不会轻易得到);Thegreatfisheatupthesmall(弱肉强食)。
(二)海洋文化与汉语习语
中国传统文化是典型的农耕文化,但毫无疑问,海洋文化也深深影响着中国,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从河姆渡人的原始捕捞,到夏商周的祭海活动,再到郑和下西洋及现如今发展海洋经济,无不与海洋有关。受海洋文化的影响,习语中也出现了不少涉及“海”和“鱼”的习语。
1.关于“海”的习语
因为海面幅员辽阔,英语有“aseaofsomething”,汉语有“沧海一粟”“海纳百川”“海水不可斗量”等。又因灾难伴随着台风及暴风雨来袭而到来,所以,我们的祖先认为大海非常强大,产生了“翻江倒海”“海沸山裂”“山崩海啸”等习语。
2.关于“鱼”的习语
汉语中与鱼有关的习语既有指鱼这一概念,如:白鱼登舟;大鱼吃小鱼,小鱼吃小虾,小虾吃虾米;放鱼入海;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也常伴随着其他意思,有的引申指人,如:城门失火,殃及池鱼;鲍鱼之肆;鲤鱼跳龙门。有的指信函,如:鱼传尺素;鱼封雁帖。有的指富裕的地方,如:“鱼米之乡”。
(三)英汉民族文化在习语中的体现
根据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语言、思维与文化相互影响。由上文可知,英汉语言中都有很多跟海洋有关的习语,有的习语表达中英汉语使用同一意象,而有的则不是,这表明英汉民族思维既具有共同点,又具有差异性。本文认为,这主要是因为文化差异而引起的。
一方面,英汉两个民族都受到海洋文化的影响,因此在习语中有一些相似的表达,都可以借助海洋事物来实现,体现了思维的共同点。如:“Thebestfishsmellwhentheyarethreedaysold(最好的鱼三天也要变臭);Thebestfishswimnearthebottom(好鱼常在水底游,珍贵的东西不会轻易得到);大鱼吃小鱼,小鱼吃小虾,小虾吃虾米;海纳百川”。另一方面,因为英国人民主要受海洋文化的影响,而汉民族主要受农耕文化影响,所以英语常借助与海洋相关的事物来实现意义的表达,汉语习语则更多地借助农耕文化中的相关事物来表达意义,如:英语习语“Allisfishthatcomestohisnet”,汉语对应“挖到篮子里便是菜”;英语习语“Don'tcrystinkingfish”,汉语对应“卖瓜不说瓜苦”。
四、结语
本文在“萨丕尔-沃尔夫假说”基础上,以sea(海)、fish(鱼)为例,比较分析了海洋文化影响下的英汉习语,发现两种语言表达中所用的意象有些一致,有些不一致,体现了英汉民族间思维的共同点及差异性,这主要是由于受文化影响所致。因此,在文化交流过程中,我们既要关注文化间的差异性,也要寻求其相似性,趋同存异、异中求同,以促进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
参考文献:
[1]Brown,R.L.WilhelmVonHumboldt'sConceptionofLinguisticRelativity[M].TheHague:Mouton,1967.
[2]Carroll,D.W.PsychologyofLanguage[M].Beijing: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2008.
[3]Carroll,J.Language,ThoughtandReality:SelectedWritingsofBenjaminLeeWhorf[C].NewYork:TheMITPressandJohnWiley,1956.
[4]Hanks,P.ThenewOxfordDictionaryofEnglish[Z].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1998.
[5]Longman,LongmanDictionaryofContemporaryEnglish[Z].Beijing:TheCommercialPress&London:AddisonWesleyLongmanChinaLimited,1998.
[6]Victoria,N.&DavidB.Guralnik.Webster'sNewWorldDictionaryofAmericanEnglish[Z].NewYork:SimonandSchuster,1988.
[7]陈运香.萨丕尔-沃尔夫语言相对论对语言文化对比研究的启示[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7,(3).
[8]高一虹.沃尔夫假说的言外行为与言后行为[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3).
[9]胡壮麟.语言学教程(修订版中译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0]李建军.新编英汉翻译[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4.
[11]刘润清.西方语言学流派[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12]卢植.语言相对论对当代认知语言学的影响[J].外语学刊,2006,(3).
[13]曲金良.海洋文化概论[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9.
海洋文化研究范文1篇2
[关键词]台湾地区;中小学;海洋教育;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14)04-0109-04
我国台湾地区四面环海、面向广阔的西太平洋,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基于地理与经济因素,非常重视海洋教育的发展,在中小学全面开展了“融入式”的海洋教育,地区民众海洋意识较高。而我国大陆地区民众的海洋知识较为缺乏、海洋意识较为薄弱,国民海洋知识的来源主要依赖大众传媒,培养海洋意识最为有效的海洋教育课程长期缺失,“目前大陆地区中小学的海洋教育,尚处在地区的局部性、学校的部分性、课程的随机性和边缘性阶段,对于全面普及中小学海洋教育的国家战略需求与教育目标而言,尚一无制度保障,二无规定措施,三无长效机制”[1]。因此,在全面改进和实施大陆地区中小学海洋教育中,有必要借鉴我国台湾地区在中小学教育中的一些做法。
1海洋教育政策层面的比较与借鉴
我国台湾地区在2001年“海洋白皮书”,加强海洋研究、重视海洋意识教育。2004年制定“四年教育施政主轴”正式将海洋教育纳入到行动方案,制定海洋教育策略与具体的实施计划。2007年颁布“海洋教育政策白皮书”,强调从情意、知识、技能及行为着手,加强中小学生的情意培养、知识传输以及行为养成,确立了台湾地区海洋教育发展的目标、方向及策略。后其教育主管部门颁布“海洋教育执行计划”、“国民中小学海洋教育议题课程纲要”,修订“九年一贯课程纲要”,增列海洋教育项目,建立中小学生海洋教育能力参考指标,对小学教师进行海洋教育课程设计与教学指引。
大陆地区在2008年《国家海洋事业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把普及海洋知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在中小学开展海洋基础知识教育”。2009年,国家海洋局向教育部发出《关于商请加强中小学海洋知识教育的函》,建议由教育部和国家海洋局联合成立“全国海洋知识教育委员会(或办公室)”并成立专家咨询委员会(或专家咨询组),就“海洋知识、特别是我海洋权益知识进学校、进教材、进课堂问题”研究制定解决方案和具体对策,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增加海洋内容的份量,将海洋相关知识纳入高考必考范围,改变目前海洋知识教育可有可无、似有实无的“软任务”状况[1]。
从政策层面可见大陆地区已经意识到在义务教育阶段开展海洋教育的重要性,但相比台湾地区仍有较大差距。首先,从总体层面看,缺少开展海洋教育的专门政策,仅在《国家海洋事业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指导建议;其次,从教育主管层面看,关于实施海洋教育的具体教育政策几乎没有规定;再次,关于海洋教育的具体开展,特别是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具体实施缺少统一部署和规划,更没有相应的实施细则;最后,对于海洋教育内容的认识尚停留在知识教育层面。
2海洋教育的理念与目标的比较与认识
台湾地区海洋教育强调培养大众具备充分认知海洋和善用海洋的能力。在“海洋教育政策白皮书”里提到了五项教育政策理念:确立“海陆平衡”的教育思维,建立知行合一的教育实践,实现产学携手的教育愿景,共筑资源共享的教育网络,本土接轨国际的教育理想。强调海洋教育应强化对整体自然环境的尊重及相容并蓄的“海陆平衡”思维,将教育政策延伸向海洋,让民众能以台湾为立足点,并有能力分享珍惜全球海洋所赋予人类的宝贵资源。在“海洋教育执行计划”中强调中小学海洋教育应以塑造“亲海、爱海、知海”的教育情境,涵养学生的海洋通识素养为主轴,进而奠立海洋台湾的深厚基础[2]。在“海洋教育政策白皮书”里提出总体教育目标是建立推动海洋教育之基础平台培育学生海洋基本知能与素养、提升学生及家长选择海洋教育与志业之意愿、提升海洋产业之基层人才素质、提升海洋产业之专业人才素质。具体到中小学的课程目标是:塑造“亲海、爱海、知海”的教育情境,让学生亲近海洋、热爱海洋与认识海洋[3]。
大陆地区海洋教育暂没有制定统一的政策理念和目标,但部分市区在自己开展海洋教育和研究过程中提出了自己的海洋教育理念和目标。如舟山市普陀区教育局在制定的海洋教育课标中提出海洋教育乃以唤起受教育者的海洋意识,在正确理解人类与海洋相互关系的基础上,提高预见和解决海洋问题的技能,树立正确的海洋价值观、道德观和可持续发展观,促使人们由传统思维向蓝色思维转变,从而宣导蓝色文明。把中小学海洋教育的目标定为:培养青少年学生具有强烈的海洋意识,具有一定的科学探索能力,从小树立从事于人类海洋事业的远大理想,为建设强大的国家而刻苦学习[4]。
在教育理念与目标方面台湾地区与大陆都重视海洋教育中人与海的和谐发展,重视中小学生海洋知识学习、海洋意识的培养和海洋环境保护的教育,这也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重要内容和国际社会的共识。
3海洋教育实施策略、形式和内容的比较
3.1实施策略
在海洋教育的实施策略方面,台湾地区在“海洋教育政策白皮书”中提出:在高中职及国中小课程纲要中增设海洋教育议题,保证其在课程中合理的内容与恰当的比例;鼓励各级学校发展具有特色的海洋基本知能课程、教材及活动;鼓励及支援各级学校发展兼顾知识、体验及生活技能的海洋教育等具体实施策略。在“海洋教育执行计划”中又具体规定:研订国小至高中职之海洋教育课程纲要及分段能力指标,K融入现行纲要中;依据海洋教育课程纲要及分段能力指标,编撰海洋教育相关教科书及补充教材;教育行政机关制定海洋教育计划,督促所属学校于教学中纳入海洋教育议题;设立安全的海洋体验场地,鼓励积极参与海洋相关活动的具体策略。
大陆地区具体的实施策略存在不明确、不规范、不具体等问题。首先,虽然对中小学开展海洋教育持鼓励和倡导的态度,但并没有全国统一的实施策略。其次,虽然在中小学部分相关课程中融入了部分海洋教育相关内容,但关于海洋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的比例并没有明确的规定、预期和考核标准。最后,虽然部分地市依据各地特色开展了海洋教育,但对东部沿海地区的海洋教育没有合理规划和部署,对中西部海洋教育的引导和辐射也没有能够较好的开展。
3.2实施形式
台湾地区实施海洋教育的主要形式是“融入式”教育,同时配合以各校的专门课题、选修课程及相关实践活动。
1)融入式教育。台湾地区实施海洋教育的最主要的形式是“融入式”教育,就是把海洋教育的元素按一定比例和标准融入到现有的课程之中,即把海洋教育的相关知识融入到生活、语文、艺术与人文、自然与生活科技、社会、健康与体育、综合活动等中小学课程中,并设立分阶段的指标。台湾地区提出海洋教育元素应达到中小学教育内容10%的目标,并制定了具体的融入方式与考核标准。大陆地区也在语文、思想政治、历史、音乐、美术、科学、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中涉及海洋相关元素,然而现有中小学主要课程教科书(10门课程主要版本)海洋知识的平均权重为4.27%[1],这个标准现在来看远远低于台湾地区。这也是现今大陆地区中小学生海洋意识相对薄弱的一个重要原因与例证。
2)专门课程教育。台湾地区成立“专家咨询辅导团”,辅导滨海或位置适中学校,发展具有特色的海洋教育,并成立区域海洋教育核心学校,结合社区各种海洋资源,支援区域内其他学校的海洋教育教学或提供观摩。同时,教育行政机关支援各级学校发展具有学校本位特色的海洋教育。台湾地区大部分中小学都编撰本地区特色的海洋教育课程教材,通过“弹性课程”开展专门的海洋教育,基本每个学期保证在6个课时240分钟的时间。高中学校亦根据需要开设海洋教育相关的选修科目。大陆地区一些沿海、海岛地区的中小学,尤其是“少年海洋学校”、“海洋科普教育基地”学校,自设海洋特色“校本课程”,自编海洋特色“校本教材”,实施特色海洋教育,如浙江舟山和山东青岛等地。值得一提的是2011年青岛全市小学1至6年级全面普及海洋教育,每学期9课时。这些专门课程和选修课程多在沿海地区开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是大陆地区强化海洋教育的一个特色和亮点。但对广大中西部地区来说,由于地理、社会及经济条件的限制这种教育形式开展起来相对困难,推广意义和价值并不太大。
3)各种实践活动教育。台湾地区重视中小学海洋教育实践活动,如沿海中小学生亲身进行海洋水质检测,走进海洋,认识海洋;清理海滩垃圾,进行海洋环境保护;开展潜水、游泳和帆船比赛活动,进行海洋体育竞技;开展海洋美术彩绘、海洋保护作文写作等海洋文化活动,还不定期在中小学中开展“海洋教育周”等海洋教育专题活动。
大陆地区海洋教育活动亦在如火如荼的开展之中,如中国海洋学会已先后在北京、青岛、成都、大连、舟山、厦门、广州等城市,将17个海洋馆、博物馆、海监船、大学、小学等命名为“全国海洋科普教育基地”。国家海洋局、教育部、团中央开展“全国大、中学生海洋知识竞赛”及沿海中小学开展的以海洋为主题海洋实践与体验活动等等。
这些多样的教育形式对海洋教育的开展具有积极的倡导意义,对全民特别是中小学生海洋意识的提高起到了较好的效果,但同时也要看到实践活动教育形式,仍然集中在部分沿海地区和对海洋有浓厚兴趣的人群,普及相对困难。大陆地区中小学每年在校生近1.8亿,大多数尤其是对中西部广大农村中小学生来说,很难进行海洋教育实践活动。
3.3教育内容
我国台湾地区海洋教育的架构分为海洋休闲、海洋社会、海洋文化、海洋科学和海洋资源等五大主题轴,主题轴下分细类,详见表1。大陆地区海洋教育的内容框架主要分为海洋资源与保护、海洋科学与应用、海洋经济与社会、海洋历史与文化、海洋军事与国防,详见表2(由于大陆没有统一规定的海洋教育内容,笔者以较有代表性的浙江舟山地区为例)。
从表1和表2可以看出,虽然台湾地区和大陆地区在海洋教育内容架构上有较大区别,特别是一级主题分类上,但在具体实施内容上却没有本质差别。基本上覆盖海洋的科学知识与人文教育及海洋保护方面的内容。在明确了海洋教育的内容,如何把这些内容更科学、合理的融入现有课程之中,并达到预期的目标则是重中之中。
4其他方面的比较
4.1海洋教育师资培训
台湾地区规划实施了中小学教师海洋基本知识培育课程,强化中小学教师“海洋融入教学”的能力,通过职前与在职进修,增进教师海洋教育素养。同时,还在各海洋大学师资培育中心开设海洋教育必修科目,并在大学教育研究所招收“海洋教育硕士学位班”将海洋教育融入师资培训课程及教育研究所。大陆地区现有海洋教育教师大多没有经过较系统的培训,主要是短期培训和自学后就承担了相应的教学任务;海洋大学和师范大学都没有专门的海洋教育培训课程,也没有海洋教育研究方向的学位培训等。
4.2专项经费投入
台湾地区在“海洋教育执行计划书”中,规划投入合计2亿多人民币的经费,推动中小学海洋教育。经费用于研订课程、研发教材、制作教学媒体、发展海洋特色活动、教师培训、建立交流平台等。大陆地区在中小学海洋教育方面虽然各级主管部门从不同侧面给予了支持,但并没有明确的专项经费投入,特别是全国层面的经费支持。
4.3海洋教育研究
台湾地区关于中小学海洋教育的研究开展较早,研究文献和内容也相对大陆地区丰富,关于海洋教育相关的学位论文、学术研究论文和学术研讨会论文都能通过网络检索到。如“国民小学教师海洋教育能力指标及权重体系建构之研究”、“国民小学海洋教育能力指标之建构”、“中小学教师实施海洋教育基本能力探究”、“国民中小学教师对普通海洋教育政策评估研究”、“国小学教师海洋教育教学信念与教学行为关系之探究”等等。这些研究从不同侧面关注和研究海洋教育及其在中小学的实践。大陆地区的研究文献相对不足,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主要是浙江舟山和山东青岛等沿海地区撰写的一些实践研究的论文,如“区域推进现代海洋教育全面提高学生海洋素养”、“青岛市中小学海洋教育现状及发展对策”等,文章的基础性和系统性的研究明显不足。同时,大陆地区海洋大学和教育研究机构对海洋教育的关注度较低,研究成果较少。
5关于大陆地区加强中小学海洋教育的几点建议
大陆地区全民海洋意识相对薄弱,中小学海洋教育普及程度较低,加强中小学海洋教育刻不容缓,在比较与分析中国台湾地区与大陆中小学海洋教育的基础上提出如下建议。
5.1制定海洋教育政策
应从国家层面充分重视开展全面的海洋教育,制定海洋教育政策、法规,使中小学海洋教育的开展有充分的政策支持。国家只有从海洋教育政策、法规层面重视海洋教育开展,才能保障海洋教育持续、全面、充分的开展。要把海洋教育放在建设海洋强国,即海洋政治、经济、军事强国的基础层面上予以充分重视。
5.2成立海洋教育指导机构,全面指导中小学海洋教育
教育主管部门应成立专门海洋教育指导机构,推动海洋教育在全国中小学的开展与普及。“由教育部与国家海洋局牵头,组织成立‘国家海洋教育领导小组’并成立‘国家海洋教育专家委员会’,负责全国中小学海洋教育‘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全面融入中小学课程教科书的组织实施”[1]。
5.3制定海洋教育整体规划与分阶段、分层次实施措施
教育主管部门应制定中小学海洋教育整体规划,确定海洋教育的理念、目标、措施及考核标准。同时,依据不同地区的特点,鼓励不同地区依据地区特色制定自己的规划,把全国统一开展与地区突出开展相结合,逐步形成全国范围内的点、线、面一体的海洋教育体系。具体还应落实以下方面。
1)制定中小学海洋教育课程标准,规范中小学海洋教育,使中小学海洋教育有具体的依据和标准,实现可操作性。
2)推动海洋教育内容融入中小学课程。大陆地区一方面中小学课业负担较重,另一方面海洋教育薄弱。应借鉴台湾地区的“融入式”海洋教育的方式,把海洋教育内容恰当足量的融入到现有中小学教育体系中去,把渗透式的海洋教育做为海洋教育的主要形式。
3)加强海洋教育教材规划。“融入式”海洋教育的开展必须从现有教材着手,修改现有义务教育教材、增加海洋教育比重,对现有教材必须进行全面规划。“融入式”海洋教育强调把海洋教育内容全面系统的融入到不同课程、不同年级之中,这就需要统筹考虑、全面规划,既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又要考虑海洋教育内容的系统性、层次性,还要
(下转第116页)
保证现有教育内容完整与连续。鼓励各地编写海洋教育教材或知识读本,保障各地海洋教育开展。
4)加强海洋教育师资培训。大陆地区基本没有专门的海洋教育教师,要实现现有的1200万中小学各科教师有意识的在各科教学中加强海洋知识、意识教育,必须对他们进行培训。所以,应在全国开展海洋教育的师资进修班、学习班及研讨会,培训海洋教育师资队伍。
5)加强海洋教育专项资金投入。应对中小学海洋教育建设给予专项资金投入,尽快促使海洋教育能起步并步入正轨。
5.4加强海洋教育研究
海洋教育系统是一个科学的系统,海洋教育的开展会随着海洋教育研究的开展更加系统、深化。海洋教育的实施离不开海洋教育理论研究的深入与支撑。海洋大学和教育研究机构应成立专门的海洋教育研究所,开展海洋教育基础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从而给中小学海洋教育的开展提供理论支持,也为国家海洋教育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曲金良.我国中小学海洋教育的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C]//李巍然.首届海洋教育国际研讨会论文汇编.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13:232-240.
[2]台湾地区教育主管部门.海洋教育执行计划[EB/OL].(2012-12-19)[2014-05-16].http://edu.tw/Default.aspx?wid=45a6f039-fcaf-44fe-830e-50882aab1121.
[3]台湾地区教育主管部门.国民中小学海洋教育议题课程纲要[EB/OL].(2009-03-24)[2014-05-16].http://dyna.boe.ttct.edu.tw/data/user/seaweb/files/200903242350580.doc.
海洋文化研究范文
海洋经济研究构成应打破专业、学科的限制,冲破狭隘的海洋经济研究视野,以问题为本位,从不同学科及思维范式中汲取资源为其所用,多维度观照海洋开发与利用,再将问题一步步推进,实现知识增量。
1.1海洋经济研究自身发展需求
海洋经济研究必须打破部门经济研究范畴的局限,对凌乱分散的知识信息资源进行系统梳理与整序,整合管理决策部门、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研究力量及信息资源,打通学科壁垒,在深入了解海洋实践活动和海洋生活知识的基础上,来拓展海洋经济研究视野,充实海洋经济研究智慧,形成海洋经济研究部门与人员之间的协调机制,增强海洋经济研究的规模效应与社会应用贴近性,规避海洋经济研究活动的盲目性。
1.2海洋经济研究成果转化需求
我国海洋发展战略是融科技、经济与社会等各个方面为一体的复杂工程。海上能源、海上运输、海洋渔业、海洋环境、海洋旅游等都是海洋发展战略的重要构成部分。在海洋开发与深入发展的过程中,海洋管理决策部门对海洋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的认知需求越来越大,需要更多海洋经济研究成果来导引海洋经济管理与实践部门的活动。同样,随着我国海洋经济战略的实施,政府管理与决策部门对海洋经济活动的主导作用越来越大,大部分海洋经济研究项目的实施,都是应不同领域与职能部门的决策支持需要而产生的,其成果质量与应用转化程度,将直接影响到管理与实践部门决策的科学化程度。海洋经济研究的终极目标是服务政府决策与企业发展。从已有的海洋经济研究成果看,由于信息数据的缺乏以及信息不对称等因素,致使研究方法采用定性研究的较多,而定量研究的较少,高品位的成果较少,研究成果的应用价值较低。海洋经济研究成果的价值体现在能为国家海洋投资、规划和保护等战略提供基本信息和有效指导,或为制定海洋政策提供依据,其产出过程依赖于来自人类海洋行为过程中各个方面的信息与数据。由此,将分散于不同部门与研究机构中的各种知识信息资源集成与整序,便于利用,是促成海洋经济研究的科学合理开展,获得高质量科研成果的有效路径。
2海洋经济研究知识资源的内容构建
知识资源整合就是寻求分散在各处的知识,并汇集起来,再对知识进行归纳、组合,使其具有条理性和系统性,以增强知识间的融合度与利用率。要聚集分散的知识,首先必须明确其对象与特征,其次要对知识内容进行认识并分类。整合海洋经济研究知识资源,是将海洋经济开发与研究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数据、信息、知识及最终获得的结论或成果,按一定的框架进行重新整理,使海洋经济发展相关信息有机联合起来,促进海洋经济研究深化,引领海洋实践活动深入。
2.1积聚海洋科技发展信息
海洋经济研究是建立在海洋科技发展及人们认识的基础之上。海洋科技成果是人们探索与认识海洋所达到的最高境界,是海洋经济发展的导向标,是推动海洋经济发展的原动力。海洋科技活动与人们开发海洋实践活动是海洋经济研究的基础。海洋科技成果是海洋经济活动的重要支持资料。对海洋科技知识信息的积聚,既是实现海洋开发知识再创造的支撑点,也是规避目前海洋科学成果与海洋经济研究之间的断层问题,增强海洋经济研究的客观性与针对性,促使海洋经济研究回归用科学的方法与手段来研究和解决海洋经济发展中的现实问题。聚集海洋科技发展与研究的成果信息,一方面要密切关注海洋科技发展的研究动向与研究成果,及时整合海洋科技成果信息,为海洋经济研究提供重要的实证资料,让海洋经济研究活动与海洋实践活动紧密结合;另一方面要提供海洋科技发展的动态信息,为海洋经济研究提供背景知识,使海洋经济研究人员及时总结海洋行为的规律,进而探究海洋经济的基本规律,找出海洋中的经济机会与经济开发的效应,促使海洋科技活动与海洋经济研究活动对接,弥合海洋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沟壑。
2.2集成海洋经济研究信息
海洋经济研究成果的获得,是一个创新过程,是针对海洋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具体事物和问题,根据特定目的或方向,探索与创新知识的过程。知识本质上是一个动态的、植根于认知者及其认知环境互动的认识实践之中的过程。在认知实践中,认知者在应用已有知识的同时,不仅创造了个人知识,还会创造集体知识[3]。有机整合海洋经济研究知识体系,并不断地判断与吸纳动态知识过程产生的价值信息,是提升海洋经济研究的创新能力,激活海洋经济研究的创新动力的有力手段。集成海洋经济研究信息,一方面是立足于知识创新的需要,对国内外海洋研究动态信息与成果信息及时描述与集成,对已有成果或相关理论及海洋经济研究过程中各种资源进行整合,对海洋经济研究所涉及的领域、相关知识内容进行阐释,以形成完整知识框架与合理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要基于海洋经济研究创新需求,对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整合,以提高研究成果间的关联度,促成研究人员互动,凝聚特定学术共同体的志向,促进交流与沟通,加强目标一致的合作者之间的相互作用[4]。
2.3跟进海洋经济发展的信息
知识总是与认知者及其认知实践联系在一起的。海洋经济发展创新需要使不同行为者之间进行交流。当下,海洋经济策略实施与海洋经济研究活动之间联系日益紧密:一方面,我国海洋经济研究已逐步从专家和学术团体自发研究阶段进入政府指导研究阶段,国家和各管理层的海洋产业政策的导向与经济研究选题的目标导向日趋一致;另一方面,海洋经济研究学术研究导向逐渐成为海洋经济发展新思想的策源地,研究成果已经成为沿海国制定海洋政策的重要依据[4]。跟进海洋经济发展的信息是基于海洋经济发展环境,密切关注海洋经济发展状态,做好海洋开发、管理、决策等各层面信息的收集与归纳,其包括信息的发现、获取、组织、整合及长期保存等。同时,构建有效的信息网络,将来自政府部门或管理机构等单位提供的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海洋产业结构等各种数据或信息,全面地收集、整理、集中于统一的界面,加强海洋经济研究知识资源节点之间的联系与交流,确保各节点之间的信息传递畅通,或交叉融合,更好地推动信息的交流和传播。对海洋发展动态信息的整合,既有助于促进海洋经济研究的具体性与目标性,使研究者不断通过“感知创造”来发展知识,形成新的思维模式;也能促使海洋经济研究及时捕捉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思路与对策建议,增强海洋经济研究的现实贴近性、导向性。
3海洋经济研究知识库分类及构建策略
在网络环境下,各种信息资源可以打破时间、空间、语言、学科等因素造成的各种限制,以最适合人们认识的方式,对信息数据进行解析、整理、重组,从而把信息转化为具有一定内在体系的高级形式———知识,并在知识的基础上组建数据库。对海洋经济研究知识资源的组织重点是要解决知识及知识间的关联、描述、处理与表示等问题,进而汇集各种知识的内容,形成知识库。根据海洋经济研究知识类型与知识的使用效率,可构建以下海洋经济研究知识库,以对海洋经济研究领域的知识进行序化集合,表达海洋经济研究的事实与关系,以及知识和推理规则,为用户提供有特色、专业化的知识服务系统。
3.1海洋科技成果库
海洋科技成果的价值实现要历经科研成果与实践对接阶段、转化试验阶段、批量生产阶段和市场开发阶段。在这个过程中,如果缺乏对海洋科技成果的必要认识,那么成果只能处于离散的成果源状态。构建海洋科技成果库是集成海洋科技成果信息,并创建海洋成果源转化为最终产品,进入产业、市场领域的描述、认知、诠释和扩散等知识体系,是实现海洋科技成果由成果源信息到生产领域,再到市场领域的知识迁移过程。其包括:①对成果转化目标,或概念产品,以及转化过程的关键问题、成果源转化为最终商品的构想等信息的描述,尤其是注重成果源提供的关于最终产品核心功能方面的知识消化,并纳入知识库;②对海洋科技成果形成最终产品的专利或专有技术的描述,即对科技成果的产业特征描述;③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最终产品,以及新产品、新技术投入市场后的效应等描述;④链接科技知识、生产知识、市场知识,促进海洋科技成果由知识形态向物质形态的转变。海洋科技知识库是对海洋科技成果源到最终产品转化过程中的不同知识状态的知识进行描述与整合,其功用为:①满足成果转化过程中对成果知识的认知需求,实现海洋科技成果源提供与需求过程中的知识对接;②扩大海洋科技成果源信息的影响力,将成果源知识及外部显性知识转化为内部显性知识,促成最终产品形成;③对海洋科技成果转化为市场新技术、新产品后知识扩散与市场效应等的信息跟踪与互动等。
3.2决策需求与研究导向库
决策需求与研究导向库包括两个部分信息:①是根据政府有关部门的需要,及时收集海洋开发与管理过程的前沿信息,追踪海洋经济发展的热点与焦点问题;再对海洋经济发展与决策咨询信息进行整序和分析,并对海洋经济研究的发展方向进行一定判断与评估,形成系统可行的、系统的研究指南与项目导引。其涵盖各社会管理与海洋开发部门在海洋管理与开发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或亟须解决的问题,并由此而产生的需要研究的主题、来源部门、所属领域等。这类信息整合力求更加明确海洋经济研究的导向性,统筹国内外资源,谋划和建立符合中国利益的全球创新体系,为海洋经济研究人员明确研究方向、探究新的政策思想提供合理的政策方案。②要用简短的报告或媒体评论的方式将研究成果公之于众,为政府与管理部门提供政策形成过程中的智力支持,或科学依据,营造一种引起决策者反应、提出建议并实践新思想的良好环境,使政府决策部门及时获得来自各研究机构的经济模型或预测结果,帮助管理决策部门及时吸取研究成果,从而启发思路,开阔视野,科学合理制定和实施海洋开发与管理策略。
3.3海洋经济研究的项目与成果知识库
海洋经济研究的项目与成果知识库是对海洋经济研究过程的知识整理,其包括相关海洋经济研究的各级各类课题实施与管理,如海洋经济研究团体、项目申请、在研项目进展、成果产出等信息。海洋经济研究的项目与成果知识库构建需要及时联系各级科研管理部门,及时收集各年度海洋经济研究的项目申请与立项、经费投入、承担机构与团体、成果产出等知识信息。海洋经济研究的过程知识蕴含着海洋开发与探索过程中的经验、价值及行为模式,对这些知识进行整合有利于隐性知识外化,便于共享。
3.4海洋经济研究文献知识库
海洋经济研究文献知识库包括期刊、文献、图书、论文、报纸等索引。对这部分知识的整合可采用特色数据库的方式,按“题录型、文摘型与全文型”等不同形式对海洋经济研究的各种理论、知识等文献信息进行描述,并按一定的方法提供检索路径,以促进学术交流,实现学术信息的良好流通。
3.5海洋经济研究领域知识库
海洋经济研究领域知识库主要包括:①海洋经济研究的管理知识,即与海洋经济发展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管理制度等。这类知识多为文本知识,需要对其题目、执行部门、主题与文本内容、分类等相关信息进行关联。②海洋经济研究相关的统计资料,即各类社会、经济与科技方面的统计材料。这类资料多为数值型资料,且来源多元,可通过网络链接的方式,实现共享,如中国海洋经济信息网中的“海洋经济板块”就提供了海洋经济公报等数值型信息。
4结束语
海洋文化研究范文篇4
我国在新时期适时推出了海洋发展战略,制定了海洋事业、海洋人才发展战略规划。为了对接国家海洋发展战略,各高校,特别是海洋类高校,纷纷设立涉海类专业及在其他专业设立海洋通识课程,扩展大学生的海洋视野。国内海洋类高校的学科布局一般都有海洋技术、海洋科学、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等涉海类专业,另外还有行政管理、农林经济管理、物流管理、工商管理、信息管理等管理类专业。国内海洋类高校的发展定位一般都是国内或国际一流海洋特色大学,打出海洋特色牌”,以期实现海洋特色定位下的理、工、农、文、经、管、法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格局。所以,为了适应海洋大开发的新形势及海洋类高校的特色战略定位,在涉海类专业、管理类专业乃至其他相关专业开设《海洋行政管理》通识课程具有重要意义。而欲开出《海洋行政管理》课程,建构该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则是其中的重要一环。
二、前期研究综述
通过期刊网以海洋行政管理”为题名和关键词检索后发现,目前已经发表的论文有60篇左右,研究内容可做如下归纳:一是奠基于其他专业之上的海洋行政管理研究。探索在行政管理专业内开设海洋科技、海洋法、海洋管理等课程,把行政管理专业办成具有海洋行政管理”特色的专业。二是作为特色研究学科的海洋行政管理研究。探讨海洋行政管理的公共性、外部性、利益主体的多元性特征,并把学科体系归纳为海洋职能、海洋制度、海洋决策、海洋实施、海洋财政、海洋伦理等。梳理现有海洋行政管理学科体系的争论分野,并提出海洋行政管理学理论体系构建原则,如工具性原则、差异性原则、系统化原则、生态化原则,并对学科体系进行宏观架构,探讨其概念、理论基础、管理理念、管理主体、行为工具、管理实践等问题。提出以行政管理理论体系为基础,在适应海洋实践活动规律、海洋行政管理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建构海洋行政管理学科体系。三是海洋行政管理体制研究。一些学者在分析了现有海洋行政管理体制弊端的基础上,沿着决策权和执行权相分离的思路,建构了分散管理、统一执法,以及决策部门、执行部门和信息部门相互合作、相互制约的海洋行政管理宏观体制。探讨我国海洋行政管理体制发展历史的路径依赖,职能配置交叉重叠与多头管理等问题及其克服。四是海洋行政管理某一领域的研究。对于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海洋倾废、海底电缆、管道、海域使用等进行海洋执法监察的研究;提升海洋行政管理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的研究;提升地方海域管理水平的研究;海洋行政管理的法制化研究;海洋发展战略的研究。前期学者对于海洋行政管理问题的研究内容非常丰富,视角多元,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但对于海洋行政管理作为一门课程来看,其内容体系如何建构?其内涵和外延如何界分?遵循怎样的逻辑?这些问题尚无学者研究,本文的研究是对上述问题的解答。尽管如此,学者们的前期研究成果,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素材和支撑。
三、研究方法与设计
《海洋行政管理》课程教学内容框架体系的厘定,采用以下研究方法:(1)深度访谈法;(2)文献研究法;(3)比较研究法;(4)头脑风暴法。在研究设计上,由于《海洋行政管理》课程教学针对的对象为管理类和涉海类专业的学生,课程定位为涉海类专业、管理类专业的海洋通识课,在学科归属上又属于管理学科,同时在研究题域上又具有海洋的特殊性,所以在研究设计上必须考虑两个维度,即管理”的维度和海洋”的维度。另外,由于海洋行政管理具有公共性,所以还需要考虑一个维度,那就是公共性”的维度。
四、研究结论
海洋文化研究范文篇5
基金资助:上海海洋大学2015年教学研究项目(A1-0209-15-0301-9)
摘要:《海洋行政管理》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合理建构必须在与私营部门管理、公共行政管理的比较中,沿着管理的属性、公共的属性、海洋的属性三个维度着手进行。
http://
关键词:海洋行政管理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建构
一、引言
我国在新时期适时推出了海洋发展战略,制定了海洋事业、海洋人才发展战略规划。为了对接国家海洋发展战略,各高校,特别是海洋类高校,纷纷设立涉海类专业及在其他专业设立海洋通识课程,扩展大学生的海洋视野。国内海洋类高校的学科布局一般都有海洋技术、海洋科学、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等涉海类专业,另外还有行政管理、农林经济管理、物流管理、工商管理、信息管理等管理类专业。国内海洋类高校的发展定位一般都是国内或国际一流海洋特色大学,打出“海洋特色牌”,以期实现海洋特色定位下的理、工、农、文、经、管、法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格局。所以,为了适应海洋大开发的新形势及海洋类高校的特色战略定位,在涉海类专业、管理类专业乃至其他相关专业开设《海洋行政管理》通识课程具有重要意义。而欲开出《海洋行政管理》课程,建构该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则是其中的重要一环。
二、前期研究综述
通过期刊网以“海洋行政管理”为题名和http://
关键词检索后发现,目前已经发表的论文有60篇左右,研究内容可做如下归纳:一是奠基于其他专业之上的海洋行政管理研究。探索在行政管理专业内开设海洋科技、海洋法、海洋管理等课程,把行政管理专业办成具有“海洋行政管理”特色的专业。二是作为特色研究学科的海洋行政管理研究。探讨海洋行政管理的公共性、外部性、利益主体的多元性特征,并把学科体系归纳为海洋职能、海洋制度、海洋决策、海洋实施、海洋财政、海洋伦理等。梳理现有海洋行政管理学科体系的争论分野,并提出海洋行政管理学理论体系构建原则,如工具性原则、差异性原则、系统化原则、生态化原则,并对学科体系进行宏观架构,探讨其概念、理论基础、管理理念、管理主体、行为工具、管理实践等问题。提出以行政管理理论体系为基础,在适应海洋实践活动规律、海洋行政管理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建构海洋行政管理学科体系。三是海洋行政管理体制研究。
一些学者在分析了现有海洋行政管理体制弊端的基础上,沿着决策权和执行权相分离的思路,建构了分散管理、统一执法,以及决策部门、执行部门和信息部门相互合作、相互制约的海洋行政管理宏观体制。探讨我国海洋行政管理体制发展历史的路径依赖,职能配置交叉重叠与多头管理等问题及其克服。四是海洋行政管理某一领域的研究。对于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海洋倾废、海底电缆、管道、海域使用等进行海洋执法监察的研究;提升海洋行政管理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的研究;提升地方海域管理水平的研究;海洋行政管理的法制化研究;海洋发展战略的研究。
前期学者对于海洋行政管理问题的研究内容非常丰富,视角多元,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但对于海洋行政管理作为一门课程来看,其内容体系如何建构?其内涵和外延如何界分?遵循怎样的逻辑?这些问题尚无学者研究,本文的研究是对上述问题的解答。尽管如此,学者们的前期研究成果,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素材和支撑。
三、研究方法与设计
《海洋行政管理》课程教学内容框架体系的厘定,采用以下研究方法:(1)深度访谈法;(2)文献研究法;(3)比较研究法;(4)头脑风暴法。在研究设计上,由于《海洋行政管理》课程教学针对的对象为管理类和涉海类专业的学生,课程定位为涉海类专业、管理类专业的海洋通识课,在学科归属上又属于管理学科,同时在研究题域上又具有海洋的特殊性,所以在研究设计上必须考虑两个维度,即“管理”的维度和“海洋”的维度。另外,由于海洋行政管理具有公共性,所以还需要考虑一个维度,那就是“公共性”的维度。
四、研究结论
《海洋行政管理》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框定,可以从海洋行政管理与私营部门管理、公共行政管理的比较,沿着管理的属性、公共的属性、海洋的属性三个维度着手建构。公共行政管理与私营部门管理的共同点在于两者都遵循管理的逻辑,履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基本职能,在一般职能的履行上两者是重合的。两者的不同点在于公共行政管理还具有公共性,追求公共利益。从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来看,海洋行政管理是公共行政管理的一个子集,只是公共行政管理众多领域中的其中一个题域。所以,海洋行政管理既具有管理的属性,也具有公共的属性,还具有海洋的属性。与私营部门管理相比,它具有私营部门管理不具有的公共性;与公共行政管理相比,它又拘囿于海洋的特有属性。
循此理路,首先,《海洋行政管理》课程内容体系的设计必须遵循管理的逻辑,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五大职能须在内容体系中融入,包含管理主体、管理客体、战略规划等内容。其次,《海洋行政管理》课程内容体系的设计还必须遵循公共的逻辑,考虑其政治性和公共利益的追求,教学内容涵括海洋立法、执法、司法体系,以及海洋环境等公共产品的维护。最后,《海洋行政管理》课程内容体系的设计还必须遵循海洋的逻辑,教学内容涵盖海域功能区划、海岛管理、海洋权益维护等海洋特色属性条块知识体系。
http://
参考文献
[1]全永波.海洋类大学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探索[J].科技创新导报,2008(12):219-221
[2]吕建华,王刚.海洋行政管理(学):一种公共管理视角的定位与建构[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7(11):41-44
[3]娄成武,董鹏.海洋行政管理学基本理论体系的发展构想[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26-31
[4]郑敬高.海洋管理与海洋行政管理[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45-50
[5]王印红,王琪.海洋强国背景下海洋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与重构[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4(5):102-111
[6]秀敏,陈华燕.中国海洋行政管理的职能定位与机构创新[J].世界海运,2014(6):20-23
[7]宋文杰.对完善我国海洋行政管理体制的思考[J].齐鲁渔业,2008(7):56-57
[8]崔旺来,钟丹丹,李有绪.我国海洋行政管理体制的多维度审视[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4):6-11
[9]侯金义.浅谈海洋行政管理与海洋执法监察[J].海洋信息,1996(4):2-4
[10]张岳红,杜继鹏.加强海洋行政管理保障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4(6):11-14
[11]马克松.认真学习贯彻海域法进一步强化海洋行政管理[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2(1):15-16
海洋文化研究范文篇6
关键词:综合实验;海洋科学;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4-0073-02
当今世界,人口激增,耕地锐减,资源匮乏,环境恶化,在如此严峻的现实面前,各个国家都想方设法谋求出路,其中不少国家将目光投向海洋,我国也不例外。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迫切需要开发海洋资源,繁荣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以便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建设海洋强国必须把海洋科学人才培养放在首要地位。笔者认为综合实验是典型的、个性特征明显的智力创新活动,它可以通过多种科研方法和思维方式,使受教育者形成创新思想、产生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因此,综合实验是海洋教育的重要平台,是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一、海洋科学研究的内容与特点
(一)海洋科学研究的内容
海洋科学是研究地球上海洋的自然现象、性质及其变化规律,以及和开发与利用海洋相关的知识体系。它的研究对象,既有占地球表面近71%的海洋,其中包括海洋中的水以及海水中溶解或悬浮的物质,生存于海洋中的生物;也有海洋底边界――海洋沉积和海底岩石圈,以及海洋侧边界――河口、海岸带,还有海洋的上边界――海面上的大气边界层等等。它的研究内容,既有海水的运动规律、海洋中的物理、化学、生物、地质过程,及其相互作用的基础理论,也包括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以及海洋军事活动的应用研究。这些研究,不但涉及力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质学、大气科学以及水文科学,还涉及环境科学、管理科学和法学等。因此,海洋科学是一个综合性极强的科学体系[1]。
(二)海洋科学研究的特点
海洋科学研究有其显著的特点。第一,依赖于直接观测。直接观测的资料既为实验和数学研究提供借鉴,又对实验和数学方法研究的结果予以验证。第二,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方法在海洋科学研究中的作用越来越突显。直接的海洋观测获取到大量的信息资料,但这些信息资料是局部和片断的,只有借助于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进行加工,通过系统功能模拟模型进行研究,才能取得良好效果。第三,学科分支越来越细且相互交叉与渗透,趋于综合与整体化研究[2]。
二、海洋科学人才培养现状
十几年来,我国非常重视海洋科学人才培养,海洋科学人才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技术水平上都有了很大提高,但跟社会整体科技水平和国际海洋科学整体水平相比还存在显著差距。我国在海洋科学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国民海洋意识淡薄:“重陆轻海”思想根深蒂固;(2)学历结构不合理:海洋从业人员中,低学历人员比例太大,高学历人才缺乏;(3)年龄结构不合理:海洋高端人才老化现象严重,中青年高端人才匮乏;(4)专业技术结构不合理:海洋高新技术专业、应用型专业、特色专业以及品牌专业开设较少,专业技术人员比例远远低于中等发达国家水平;(5)人才流动渠道不畅通:人才引进困难,流失和浪费现象严重,用人机制不合理[3]。
三、综合实验在海洋科学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一)注重海洋科学基础教育
海洋化学综合实验,应该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融合现代最新科学、科技知识,选取时代前沿课题,这既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能解决现实问题。教师应纵观全局,宏观把控学生思想动态,正确引导学生手脑并用,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展开实验项目。综合实验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查阅文献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实验动手能力、数据处理能力、应对困难与挑战能力、创新能力和奉献精神等[4-6]。
(二)综合实验开展现状
海洋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已经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影响和重大经济损失(有时是毁灭性的),进而恶化了全球生态环境。天津科技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海洋科学系在实践教学环节,在大四第一学期开设海洋化学综合实验和海洋生物综合实验,对天津近岸海域进行每年一次的环境调查与监测,让学生了解附近海域的状况,分析海域环境是否异常,进而分析异常原因,科学拟定解决对策。指导教师立足于学院现有实验室条件和仪器设备资源,立足于学生对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宏观把控学生的选题。现以海洋化学综合实验为例,谈谈综合实验在海洋科学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海洋化学综合实验主要涉及四类实验项目,见表1。
表1海洋化学综合实验的项目名称及内容
(三)综合实验开展的意义
通过海洋化学综合实验,使学生经历一次海上实习训练,在整个出海过程中学生受到了课堂里无法感受的教育:(1)加强安全防范和自我保护意识。(2)相互关心与协作精神。(3)采样需要注意的要领,分为海水和沉积物样品以及生物样品,如何进行前期准备及预处理等。(4)精心设计采样点的分布,使采集到的样品既有一定的代表性(表层、水深5米、底层或其他),又覆盖一定的海域范围,使所得数据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5)数据处理。用不同的方法处理数据,再通过不同的方式加以表达,看结果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分析哪种处理方法更合理,哪种表达形式更确切、更直观等。(6)结果讨论。对测得的数据进行汇总,看同一站位不同水深的同一检测要素之间的关系,再看不同站位相同水深的同一检测要素之间的关系,最后系统分析各种检测要素的分布特征及其存在形态,并用所学理论知识加以解释,简要探讨其机理。(7)提出应对措施。通过测定数据分析环境因子是否异常,导致异常原因,并进一步拟定应对措施。(8)撰写实验报告的过程,使学生学会系统分析实验数据,探讨实验中遇到的各种现象,提高撰写科研论文的能力等。
更重要的是,海上实习训练,使学生对海洋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开阔了他们的视野,激发了他们探索海洋、开发海洋、利用海洋的兴致和信心,奠定了服务海洋事业的基础。通过海洋化学综合实验的开展,我们清楚地看到,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发生了明显的改变,整体能力有了显著提高[7]。
实践教学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综合实验在平台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海洋科学综合实验要把握时代精神和现实需要,适时进行更新与完善。通过综合实验的训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加强他们对海洋科学专业的理解与热爱,开阔视野,增强应对困难与挑战的能力,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为其今后的工作学习奠定良好基础。培养优秀的海洋人才,编写机制灵活、内容新颖、绿色环保、体现时代精神与创新精神的综合实验教材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2]冯士,李凤岐,李少菁.海洋科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5-11.
[3]潘爱珍,苗振清.我国海洋教育发展与海洋人才培养研究[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2).
[4]段晓英,姚天明,杨勇等.巧设综合实验提升综合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4).
[5]肖建富,高瞻,李桂新.综合性实验的界定与作用探析[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12).
[6]卞国庆,魏永前,耿明华等.以人为本的化学综合实验改革与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10).
[7]朱志彪,高山.设置综合设计性实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7).
收稿日期:2013-09-25
海洋文化研究范文篇7
关键词:海洋文化产业资源;效用价值;层次分析
1引言
海洋文化产业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决定了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而海洋文化产业已成为沿海城市的支柱产业和重要的经济领域。因此,对海洋文化产业资源进行科学的开发与有效的利用,将有利于加快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本项研究是以烟台市为研究区域,通过采用层次分析法与问卷调查法,试图对烟台的海洋文化产业资源进行因地制宜的客观评价,以期为管理者提供对海洋文化产业开发建设的有效参考。
2烟台海洋文化产业资源概况
烟台市地处中纬度,位于山东半岛中部,濒临黄海与渤海之间,海洋资源丰富,对应海域面积2.6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909.1公里,占全省的27.2%,其中规划港口岸线98公里。这里有72个面积500平方米以上的基岩海岛,总面积68.6平方公里,占全省的40.7%。气候属暖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四季变化和季风进退都比较明显。对烟台海洋文化产业资源的数量进行考察统计如表1所示
3海洋文化产业资源的评价内容
“文化产业资源的评价,是以发展文化产业为目标,对文化产业资源的可开发利用价值的估量,也就是对文化产业资源蕴涵的文化价值、美学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等等的考量估价。”[1]这也正是反映了对海洋文化产业资源进行评价所需的内容。即海洋文化产业资源的资源价值、海洋文化产业资源的条件评价、海洋文化产业资源的效用价值评价。
3.1海洋文化产业资源的资源价值评价
海洋文化产业资源的价值指的是某种海洋文化产业资源所具有的价值。海洋文化产业资源,其基本价值是由文化特征和内涵体现的,并没有准确的量化指标。海洋文化产业的资源价值主要是由观赏价值、科学价值和文化价值构成的。
3.2海洋文化产业资源的条件评价
海洋文化产业的资源条件评价包括资源的市场条件评价和开发建设条件评价[2]。海洋文化产业资源的市场评价是对以海洋文化产业资源为生产要素的市场进行前景评价。主要针对的是对市场的规模、市场的层次、市场的潜力、以及消费的对象而做出的评价。
3.3海洋文化产业资源的效用价值评价
海洋文化产业资源的效用价值,是衡量一个海洋文化产业资源的开发是否成功的一项重要指标。根据海洋文化产品所具有文化的属性,可以判定其既是经济商品也是社会产品。因此,海洋文化产业资源开发存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方面的效用。在评估中必须要综合平衡两种效益,既要评估可以产出的最大经济利益,同时也要遵循社会效益第一的评价标准[3]。
4海洋文化产业资源评价原则
为保证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制定如下基本原则。
客观性。对于海洋文化产业资源的文化特色、美学特性指标等无法直接量化或难以量化的复杂指标,采取对其进行定型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并加以德尔菲法分析,降低主观因素的影响,寻求一个具有客观性、科学性的真实评价结果。
全面性。公众对海洋文化产业资源的感知将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尽最大可能的涵盖对影响海洋文化产业资源评价的因素,建立具有全面性和综合性的评价指标体系。
可操作性。对海洋文化产业资源的评价,要能够反映特定时期海洋文化产业资源的实际状况,并实事掌握产业资源的动态变化趋势,做到及时的反馈和动态化地评价,因此需要建立的评价体系必须具有可操作性。
5海洋文化产业资源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对海洋文化产业资源评价的基本思路是,首先,是以海洋文化产业文化资源文化和产业的双重属性为中心;然后,从产业属性和海洋文化内涵两个角度对资源进行考核和评价;最后,提出对海洋文化产业资源进行合理有效的开发的理论依据和指导。
在进行烟台市海洋文化产业指标体系建设中,根据国家旅游局提出的《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体系》,并参考王颖[3]在其《山东海洋文化产业研究》的博士论文中所建立的海洋文化产业资源评价体系的基础上,构建了烟台市海洋文化产业资源评价的一般性指标体系模型(表2)。
该评估体系建立了资源价值指标、资源条件指标、效益价值指标3个一类指标。在充分考虑各类影响因素的基础上设立了7个二级指标和21个三级指标。
6评价及分析
本研究采用的是专家调查法对判断矩阵进行确定,如表3所示。
对判断矩阵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出其特征向量,说明对于烟台市海洋文化产业指标来说,第一层的权重资源价值为0.2970,资源条件为0.5396,效用价值为0.1634。第二步,运用公式,计算可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为,,,,这表明一级指标构成的判断矩阵通过了一致性检验,一级指标的权重是可信的。运用同样的方法可计算出二级指标及三级指标的权重及位次如表4所示。
通过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资源条件的权重是三个一级指标中最高的,这说明烟台海洋文化产业拥有较好的资源条件,但这也反映另一个问题,烟台在海洋文化产业资源并没有发挥出较好的效用价值。因此,烟台在海洋文化产业资源开发与建设方面只是走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从评价体系中的二级指标中观赏价值、市场条件、经济效益的权重分别在各自的体系中是最高的,这说明烟台由于自然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其独特的海洋文化资源,而且由于烟台的经济发展迅速也极大地拓展了海洋文化产业的市场发展空间,同样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也给烟台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效益。
从评价体系的三级指标的权重结果来看,市场潜力以0.1997权重居于主导地位。市场潜力关系到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前景,烟台拥有强大的市场潜力一定能够为其海洋文化产业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历史久远性的权重值为0.1258仅次于市场潜力。资源的独特程度的权重值为0.0875位于权重值的第三位。烟台的海洋文化资源具有得天独厚的观赏价值,她的独特魅力可以使人心情愉悦,心态轻松,实属旅游胜地。另外,烟台具有良好的经济基础,拥有许多大型企业以及海内外的外商投资企业,这极大的丰富了消费群体,也提高了消费群体的消费能力。
通过对评价结果,不仅能看出优势,也能看出发展中存在的不足。在权重排名中比较之后的有,市场规模权重为0.0077位列最后,开发技术与人才配套情况权重为0.0102位列20,产业带动能力权重为0.0145位列19,文化资源的保护权权重为0.0168位列17。
从这些数据及排名我们可以看出,烟台市在海洋文化产业资源开发与中存在着三方面下问题。第一,经济主体弱小,缺少大型的海洋文化企业,例如,年产值上亿元的海洋文化企业。第二,人才短缺,创新性及经营管理性高层次人才缺乏。第三,文化资源的保护的已经敲响了警钟。对传统海洋文化的继承、保护和开发力度不够,导致海洋环境污染日益加剧。
为解决以上问题,建议城市发展建设决策者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应对。
第一,加强创新建设。不断引导海洋文化企业提高自身的创新和研发能力,积极推动海洋文化产业中的文艺和科研成果的转化。第二,树立自己的品牌。着力培育地域自身特色的海洋文化产业品牌,积极对现有的海洋文化品牌进行保护。第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制定和完善一系列人才引进的优惠政策,引进高层次人才,充实烟台市海洋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充分利用驻烟高等教育院校及科研机构的人才培养和教育的优势,有计划有目标地培养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第四,加强海洋文化产业资源的保护,遵守保护与开放相结合的开发理念,对海洋文化产业进行有序合理开发。加强对民众的宣传与教育,激发对海洋文化产业的保护意识。
参考文献
[1]江奔东.文化产业经济学.泰山出版社.2008.
[2]高艳艳、林宪生.海洋开发与管理,2013年第10期.
[3]王颖.山东海洋文化产业研究.山东大学学位论文.2010年.
[4]曲金良.海洋文化与社会[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3:22.
[5]吕伟达.胶东半岛食俗与胶东菜,民俗研究,1997年第3期.
[6]叶涛.海神、海神信仰与祭祀仪式――山东沿海渔民的海神信仰与祭祀仪式调查,民俗研究2002年第3期.
[7]阎化川.妈祖信仰在山东的分布、传播及影响研究,世界宗教研究,2005年第3期.
[8]王钦法、于鲁年、滕惠卿、于霞.乳山大秧歌.民俗研究1998年第4期.
[9]郑贵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战略定位与建设思路初探,理论学刊.2009年第8期.
海洋文化研究范文篇8
随着福建省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建设的推进,滨海旅游业已成为宁德市重点发展的三大海洋主导产业之一,宁德市拥有丰富的海洋旅游资源和积淀深厚的海洋文化,具有发展海洋文化旅游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宁德海洋文化旅游也存在不足之处,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发掘海洋文化资源及其内涵,在海洋文化旅游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弘扬海洋文化,打造海洋文化旅游精品,走多元化发展之路,实现宁德海洋文化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海洋文化旅游的相关概念
(一)海洋文化的概念
海洋文化是世界性的文化现象,有关海洋文化的定义多达几十上百种,至今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有人认为:海洋文化是人类文明的源头之一,是人类拥有和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有人认为:海洋文化是一种泛文化意义和文化现象,是海洋生态环境所提供的对人们生活、生产、价值观念、性格、习俗的物质的精神的总体文化现象和表现。青岛海洋大学教授曲金良在其《海洋文化概论》中表述:“海洋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和体系,就是人类认识、把握、开发、利用海洋,调整人和海洋的关系,在开发利用海洋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的总和。具体表现为人类对海洋的认识、观念、思想、意识、心态,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生活方式”。
(二)海洋旅游的概念
关于海洋旅游的定义,目前也没有定论性的概念。从广义范畴来看,海洋与陆地相对应,把主要活动范围在陆地的旅游称为陆地旅游,而把主要活动在滨海地区、海上、海底、海岛的旅游称为“海洋旅游”。从狭义范畴来看,周国忠从旅游需求的发展方向和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认为海洋旅游是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依托海洋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以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为原则,所展开的以满足人们精神和物质需求为目的海洋游览、娱乐、度假、体育、教育、探险等活动所产生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中国海洋大学董玉明教授认为海洋旅游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以海洋为依托,为满足人们精神和物质需求而进行的海洋游览、娱乐和度假等活动所产生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二、宁德市海洋文化旅游资源的现状分析
(一)宁德市海洋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条件分析
1.众多的海洋资源条件
宁德市大陆海岸线蜿蜒曲折,东西长约235公里,南北宽153公里,大陆海岸线长878.16公里,占全省海岸线总长的28.35%;海域面积4.46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海洋渔场总面积35.63%,沿海岛屿星罗棋布,有大小岛屿448个,占全省岛屿面积28.95%。宁德市共有蕉城区、福安市、霞浦县、福鼎市等4个沿海县(市),滨海乡镇32个,闽东海域广阔,优良港湾众多,闽东漫长的海岸线上连绵大小港湾29个,如串珠镶嵌在闽东海岸线上。水深在10~50米之间的港湾占全省17.6%,其中天然深水港全省6处,闽东就有三都澳、沙埕湾2处。
2.优越的自然条件
宁德市的海洋处中低纬度,受太阳辐射和山地地形及季风环境的影响,具有典型的中亚热带季风气候特征,年平均气温18.5~19.3℃之间,极端高温43.2℃,极端低温0-3.9℃,外海区年平均气温17.3~17.5℃之间,内海区和海岸带为19℃左右。夏天高于35℃的炎热天气在外海区没有出现,内海区仅7天左右,冬天低于0℃的寒冷天气,海岛平均仅0.1~0.5天,海岸带仅1~6天。许多湾内岛屿(如三都澳群岛、福瑶列岛等)都是福建岛区气候条件最为优越的地区。
3.较好的区位条件
宁德市位于福建省东北部,地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台湾省三大经济区的中间位置,北接浙江省温州市、南连省会福州市、西邻南平市、东望台湾省,独具“北承南联,西进东出”的区位优势。宁德的海岛地理位置特殊,位居台湾海峡咽喉部,为我国南北海上交通要冲。三都澳港区地处太平洋西岸国际诸航线的中心位置和全国南北海岸线的中心点,距台湾基隆港只有145海里,具有发展成为国家主枢纽港和国际性大港的优势。有些海岛与台湾岛隔海相望,咫尺之间,两岸语言相通、习俗相近、感情相融,渔民长期同海区作业、来往频繁。
(二)宁德市海洋文化旅游资源的评价分析
1.多样的自然旅游资源
(1)海滨沙滩:主要有地处东冲半岛的霞浦下浒沙滩,金沙如毯,洁白如玉,光洁似珠,素有“闽东北戴河”之称,沙滩长1500米,宽200多米,并有宽近10米的鹅卵石带环境,风光旖旎,景色迷人,更有琵琶岛、云峰寺、狮子山、朱熹游学地――文星坪等名胜古迹相衬托,是个不可多得的避署、旅游胜地。还有那海天一色的大京沙滩,沙滩呈半月形,沙细柔润,入手无声,脚踏无痕,素有“福建夏威夷”之美誉。长春镇高罗沙滩南北长2000米,东西宽300米,面积0.6平方公里,沙质细小柔软,由西向东平缓延伸,是天然的海滨浴场。
(2)海蚀地貌景观和岛屿风光:宁德市的海岛海蚀地貌景观十分发育,由此形成大量奇石异洞是岛屿的又一主要旅游资源,这些旅游景点有很强的特异性,有些景点如三都澳斗帽岛上的螺壳岩,福瑶列岛东北海岸上的浪蚀悬崖、海蚀洞、海蚀柱和海螺石等千姿百态的海蚀地貌景观,其奇特程度在全国也属罕见,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这些景观与海滨沙滩相互配合,相得益彰,加上海浪涛声的渲染和海上风光的陪衬,大大提高了旅游资源的整体吸引力。
(3)岛上湖泊:如大嵛山岛天湖,大嵛山岛淡水资源充足,在海拔400米的岛丘上,有“白莲飞瀑”、妈祖庙、天湖寺等,有大小两个天湖,湖水终年不涸,水清甘例,被誉为“人间瑶池”,天湖四周还有辽阔的天然草场,绿草如茵,有“南国天疆”之情调,被誉为“岛国天山”。嵛山岛是闽东著名的渔乡,周围岛礁众多,风光旖旎,是发展海上观光和海岛旅游的理想之地。
3.海洋旅游开发方兴未艾
与国内外其它旅游开发成熟的海岛相比,宁德海岛旅游开发起步虽然较晚,但是许多海岛已经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开发。如三都澳是国家首批农业旅游示范点;嵛山岛是中国最美的岛屿;“海上仙都”太姥山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适应宁德海洋旅游快速发展的需要,许多海岛地区加强各项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的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这些都为宁德海洋旅游的进一步开发奠定了重要基础。
三、宁德市海洋文化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沿海地区旅游业竞争的不断加剧,宁德市海洋旅游现状和发展前景日益暴露出不少问题,具体包括:
(一)文化特色不够明显,精品意识不强
虽然宁德海洋旅游文化资源比较丰富,但当前许多景区,忽视对景区深厚海洋文化的挖掘,游客只看山、看水,看海,体会不到与文化相关的休闲、度假、会议、宗教朝拜、科学考察、文化民俗、体育竞技运动等海洋文化旅游产品,景点吸引力受到影响。如文化沉淀深厚的太姥山“山海川岛”风光旅游度假区和环三都澳海上休闲旅游区两大特色旅游景区,既有海岛景观文化,又有宗教文化、渔业文化、建筑文化等等,但目前他们的文化内涵挖掘还不深,海洋文化开发利用还不够,景点仍以自然风光游览为主,而度假旅游则没有发展起来,精品意识不强,景点特色不明显,缺少文化内涵丰富的精品景观,制约了休闲度假旅游氛围的形成。
(二)资源优势缺乏整合,合作意识不强
目前宁德市海洋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存在零星点状开发,规模小,档次不高,产品重复建设严重,缺少优化组合,没有形成有影响力的海洋旅游文化品牌和海洋文化精品旅游线路。同时,各县、区独自进行宣传促销,缺乏合作和整合营销意识,甚至通过低价竞争的方式招徕客人,出现恶性竞争。
(三)闽台优势发挥不够,对接意识不强
宁德地处海峡西岸,闽台两地地缘近、血缘亲、文缘深、商缘广、俗缘通,具有不可阻断的纽带联系,旅游发展优势明显。但由于各方面原因,两岸的旅游合作面还没有打开,层次不高,未能实现两岸海洋文化旅游景点的对接,合作局限于观光和朝觐层面上,有待于进一步拓展和提高。
(四)接待设施滞后薄弱,服务意识不强
宁德市虽有“滨海城市”的美誉,但是海洋旅游资源开发深度不够,真正得到开发的岛屿不多,大部分的岛屿还处于未开发状态。高速公路及城市高级公路等主干道通往主要旅游景区的连接道路大部分都亟待改造提高,景区内部道路也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如三都澳、嵛山岛等海岛,与陆地缺乏公路连接,主要靠渡轮、游艇这一交通方式。此外,旅游接待服务设施也相对薄弱,旅游景区上还缺少上档次的旅游饭店,存在娱乐设施不配套、卫生设施偏差等状况。
四、宁德市海洋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思路
(一)突出区域“亮点”,打造海洋文化旅游产业区块
宁德市海洋旅游长期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一个重要因素是没有选准突破口。因此,发展宁德海洋文化旅游,可以从资源品位、资源特色及区位优势角度,重点打造三大海洋文化旅游产业区块。
蕉城的三都澳港湾区块。该区块为一个世界级天然深水良港,港内人文资源分布密集,地方特色鲜明,作为国家4A级自然景观资源的三都澳具有三都岛福海关遗址景区、斗帽岛斗姥景区、青山岛景区、鸡公山岛景区、笔架山景区、城澳三屿及七星白礁景区、橄榄屿景区、渔排养殖观光区等景区。其中,螺壳岩、七星白礁等景观都是国内罕见的自然景观资源,三都澳的海景十分迷人,有许多吸引人之处。还有散布三都澳的众多岛屿礁石景观,被称为海上盆景,景色十分优异,这些都是具有很高价值的旅游景点,是理想的避暑胜地,也是理想的旅游休闲场所。该区域的开发定位为:以“休闲海湾”为主色调,充分挖掘港湾特色旅游资源,开发系列游产品,整体布局旅游功能区,建成融观光、休闲、度假、疗养为一体的海湾休闲旅游度假区。
霞浦的福宁湾、三沙湾及沿海滩涂区块。该区位沿海海域辽阔、岸线漫长曲折、港湾众多、海岛棋布、沙滩优良、拥有全国最大的滩涂区,加上人文古迹遗留众多,形成了霞浦旅游资源突出的山、海、川、岛与人文完美组合的特色,构成一幅动态变幻的山水画卷。该区域的开发定位为:以“寻根之地、灵秀之城”为主题,全力打造“海国桃园杨家溪”、“高罗湾度假村”、“赤岸空海宗教朝圣”等精品景区,全力挖掘海洋文化、对台文化、连家船民文化和畲族文化,抓住“临海近台”优势,做亮“台海寻踪游”、“连家船休闲体验游”、“海滨风光游”、“海岛探险游”等旅游品牌,打造一个适合周末出游、自驾车旅游休假的滨海休闲文化旅游区。
福鼎的福瑶列岛休闲度假区块。福瑶列岛旅游资源景观内容丰富,以海蚀地貌景观突出,是拥有山、海、岛、湖、崖、滩、景、渔港、海防遗址及节庆等多样性海洋旅游资源的区域,有条件成为海洋旅游、休闲度假、养老健身的旅游目的地,是最具发展前景的区域。其开发定位为:以海洋生态旅游和休闲养身度假为主题,以“天湖泛影、多彩海洋”为主色调,整合资源,营造高山天然景观带和环海观光带,建成海西著名的天湖生态景区、海滨旅游度假区、羊鼓尾军旅体验区。
(二)利用海岛旅游资源,开发美丽神奇海岛景观文化
海岛景观历来就是海洋文化旅游的重要旅游资源,大自然赋予宁德沿海区域独特的海岸带旅游资源,许多海岛的自然景观内容丰富、美丽神奇,是非常难得的海洋旅游资源。有千姿百态的海蚀地貌景观;有奇岩巨石的海岸景观;有风景与海岸和海岛和为一体的复合景观;有浅滩、沙滩,沙质海岸、蓝天碧水、金沙细浪、海水浴场等海滨旅游资源;还有宁德沿海区域人文景观的灯塔、渔港、渔村、码头等。特异的地貌景观和水域风光旅游资源景观是大自然风景的重要组成部分,蕴涵着“灵气”和“仙气”。宁德应利用海岸带旅游资源开发海岛特色文化旅游产品,包括观景、疗养、度假、海水浴、帆船、游艇、舢板、冲浪、滑水、垂钓以及在海滩上捡蛤蜊、贝壳、品尝海鲜等海岛旅游文化产品。
(三)挖掘海洋文化资源,打造海洋文化旅游精品体系
文化旅游是旅游发展的主旋律,宁德沿海有许多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黄瓜山遗址反映出远在新石器时代闽东先民的浪漫生活与生产状况,浩瀚大海,辽阔渔场,是海洋渔文化的发源地。闽东沿海沉淀了古代的海洋贝丘文化、海洋商业文化、海洋宗教文化、海岛景观文化及军事文化等都为宁德海洋文化旅游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因此我们要积极实施精品战略,突出重点,精心设计海洋文化旅游产品,挖掘海洋文化旅游产品,以满足人们对现代海洋生态旅游的需求。
(四)利用海上养殖资源,开发海洋休闲渔业旅游项目
休闲渔业旅游是宁德海洋开发比较理想而能够实现的旅游项目。三都澳人工养殖区是全国最大的大黄鱼网箱养殖区,是世界上最大最独特的浮在海面上的城市,可开展海上旅游观光、钓鱼为主的体育运动,如:编织网具、采集贝壳、拉网捕鱼、巨网捕鱼、海钓基地、网箱垂钓、海上运动、驾船、滑艇、参观海水养殖基地、海上捕鱼观赏、海底观鱼、烧烤、大排挡品尝海鲜、渔家乐等休闲项目,形成一条以“洗海浴、捕(钓)海鱼、吃海鲜、观海景、买海货”特色的旅游热线。也可以考虑开展水族馆、渔业博览会及各种展览会等项目。
(五)彰显地方文化差异,开发海岛特色节庆旅游资源
海岛海洋节庆旅游开发与利用,是突出海岛海洋的鲜明主题,组织庆典活动,来吸引更多的游客,提高宁德海洋旅游的知名度,塑造宁德海岛的旅游品牌,带动区域经济的全面发展。因此,我们应整合优势资源,走产品精品化、系列化道路,树立鲜明形象,突出海岛海洋特色,打造海洋文化节庆特色旅游精品。宁德海洋文化节庆活动可以以“中国・三都澳蓝色风情游”为主体,整合福鼎的“中国鲈鱼文化节”、蕉城的“中国大黄鱼饮食文化节”、“中国海上茶叶之路文化节”、霞浦的“畲族盘歌节”、“滨海滩涂摄影节”、“海钓节”、“赏枫节”等系列节会活动,切实加大宣传力度。做到“以节争活力,以节塑品牌,以节展风貌,以节促发展”,增强互动性和参与性,演绎丰富多彩的渔文化,展示世界“最深不冻良港”的魅力,拓展宁德在海内外的影响。
(六)挖掘民俗特色资源,开发多姿多彩的民习俗文化
海洋文化研究范文篇9
(广西财经学院,广西南宁530003)
摘要:日本依据国土情势、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国际竞争需求不失时机地积极推进海陆经济一体化,且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对日本推行海陆经济一体化的经验有所认知,有利于我国当下正在如火如荼展开的海陆经济一体化建设。
关键词:日本海陆经济;一体化;经验
中图分类号:F13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4)16-0269-03
一、一以贯之推行海洋国家战略
日本基于典型海洋国家国情,一以贯之地推行海洋大国、海洋强国甚至海洋霸国战略。2006年4月,日本成立政界、学界参与的海洋基本法研究会。根据2005年11月日本财团向政府提交的《日本21世纪海洋政策建议书》,研究会于2006年向当时安倍晋三首相提交了《海洋政策大纲——寻求新的海洋立国》、《海洋基本法草案》。2007年4月20日,日本参议院通过《海洋基本法》。《海洋基本法》立足于海洋和人类共存思想,确立了七项具体原则:海洋环境保护、海洋合理利用和安全、海洋可持续发展、海洋科学文化的提升、海洋综合管理、国际海洋合作。《海洋基本法》主要包括十二项措施:确保有效管理国家海域;加强开发、利用和管理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加强海洋环境保护;推动海洋可持续利用;确保海洋运输安全;确保国家海洋安全;确保海域主权;促进海岸带开发和管理、发展海洋产业;加强海洋科技研究,提高全民海洋意识;积极参与国际海洋事务i。
围绕日本《海洋基本法》的出台及其内容,可以发现:
一是日本强调其海洋大国形象和海洋战略思维。日本学术界不遗余力地巩固和强化日本海洋大国思维及形象。日本自明治维新始即强调海洋空间战略意义。1892年佐藤铁太郎撰著《国防私论》,倡导“海主陆从”军事战略;1901年佐藤铁太郎又著《帝国国防论》,主张日本师法英国强化海军。20世纪60年代,受马汉《海权论》影响,高坂正尧著《海洋国家的日本构想》,主张日本走出“岛屿国家”思维,建构“海洋国家”思维和形象,实行海权制胜战略,走“通商国家”发展道路。ii战后,日本学界和政界秉承高坂正尧等日本海洋战略家思想,一方面,强调海洋战略的重要意义,认为“海洋国家”是通往“近代文明”和“现代化”的普遍路径,日本的独特性和本源性在于日本是一个海洋国家,既非东方亦非西方;另一方面,拓展和深化对“海”的认识,认为“海”包括空间、宇宙,从水体延伸到海上、海底、南极大陆和宇宙空间及因特网信息世界。
随着战后日本经济重建和腾飞,日本在海洋战略思维下力图重构其国防战略。日本各界反思战后秉持的“专守防卫”政策,认为该政策等同“国土防卫”,不利于“海洋防卫”和海洋强国构建;主张实行海洋大国、海洋强国战略。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在《海洋国家——日本的大战略》中认为,21世纪国际政治结构是海洋国家与大陆国家两个对立系统。日本海上自卫队参谋长石川亨在题为《海洋国家日本的未来》的访谈中认为,日本国防战略重中之重是守卫海洋国土、维护“海上生命线”及其他海洋权益。当今,“海洋日本论”在日本业已发展成为一种政治思潮。iii2001年日本内阁会议批准的科技基本规划中把海洋开发和宇宙开发共同确立为维系国家生存基础的优先开拓领域。
二是日本集全民之力强化海洋国家、海洋大国、海洋强国战略意识。日本设立海洋开发审议会,作为最高咨询和决策机构,主导海洋问题。文部科学省内设海洋开发分科会建构和推进中长期海洋开发构想和方略。该会2002年制定日本文部科学省《立足长期展望对海洋开发的基本构想和推进方略——21世纪初叶的日本海洋政策》,分析日本国内外海洋形势,确立日本海洋政策基本原则、基本思路及推进方案。2004年6月根据自民党《维护海洋权益报告书》,日本设立“海洋权益相关阁僚会议”,负责制定和组织实施保护领土、领海和海洋权益的战略。
日本政府注意政府、学术界、经济界乃至军界的广泛参与以推进海洋战略思想和重大海洋战略问题研究。1987年设立的日本国际论坛设有“海洋国家研讨组”,成员包括大学教授、研究员、评论家、财团和企业首脑或顾问、原海军将领和现职国会议员。该研讨组定期举办讨论会和报告会,向政府提交研究报告并出版各种书刊。
日本政府注重通过媒体强化国民海洋意识。2001年2月,外务省召开“21世纪海洋国家日本的外交政策”研讨会,讨论如何应对海洋秩序新问题,例如海洋法与外交、偷渡、海盗以及渔业等问题,通过NHK电视台播放,吸引上百万国民收视,加深了国民对国家海洋政策的理解。
三是日本力图通过海洋强国战略推进其政治大国战略。日本推行海洋强国不仅缘其国情即对海洋资源、国际经济的高度依赖,且力图以此实现其国际政治“大国化”抱负即政治大国、军事大国抱负。为此在国际海洋政治领域,日本尤其积极参与维护本国权益的国际海洋秩序的构建,积极应对海洋非传统安全(海盗、恐怖袭击、偷渡等)、保障海上生命线及海岸安全,积极强化岛屿和海域争端优势。
日本海洋战略具有摆脱战后所谓“普通国家”地位和形象的政治诉求。有日本学者甚至主张通过由海岛构成所谓“日本联邦”和西太平洋“海洋国家联邦”构想重塑日本形象。日本海洋战略具有明显的“中国威胁论”因素,着眼点在于台湾问题、东海问题,认为中国既是“现状维持势力”,又是“现状变更势力”。iv
四是日本海洋战略内容侧重适应时代而转换。日本以往海洋战略强调海洋开发利用即现实经济利益,当今海洋战略兼重“认识海洋”、“保护海洋”和“利用海洋”即更具全球性、战略性视野和更强调“海洋可持续利用”和海洋综合管理。再者,当今日本海洋战略更强调积极参与国际海洋政治和塑造更有利于维护和拓展日本海洋权益的海洋法秩序。在具体维护国家海洋权益时,日本以美国为师,通过国内法形式确立海洋权益,以国内法优先原则和行政司法分立原则应对外国异议;日本也借维护自由贸易体制、维护地区和平稳定等口实关注全球性和地域性共同课题,迂回地拓展其海洋权益。
五是日本力图以非法或合法手段强力扩张海洋权益。日本自明治维新始,就强力扩张其海洋权益。近代以来,日本屡次发动侵华战争,无不力图鲸吞中国海洋权益、兼并中国海洋国土。其吞并琉球、殖民台湾、非法窃据中国钓鱼岛,无不显示其一以贯之地强力扩张海洋国土、拓展海洋权益的企图。当今日本假借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罔顾事实,曲解“大陆架自然延伸”原则,顽固地主张采用陆地间等距离中间线划分中日两国间东海大陆架,企图蚕食中国海洋专属经济区权益。
二、大力推行海陆经济一体化战略
日本大力推行海陆经济一体化战略。在此战略大力实施前,日本着力实行陆域经济系统现代化战略。在陆域经济系统现代化程度相对较高,继续向海域延展时,日本不失时机地推进陆域经济系统海域化,通过实施海陆经济一体化战略,为日本海陆经济系统持续发展注入动力、提供各种海域资源。
20世纪60年代始,日本面向海域经济系统调整海陆经济系统结构。其举措有:将大力发展重工业、化工业等陆域产业重心转向大力发展海域经济系统。因此迅速形成以海洋生物资源开采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建筑业等海洋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柱的现代海洋经济结构。随着不断推进海域经济系统发展,日本现今已构筑起包括海洋旅游业、港口及运输业、海洋渔业、海洋建筑业、海洋油气业、船舶修造业、海底通讯电缆制造业、海水淡化业等近20种海洋产业的新型海洋产业体系。v
三、注重海洋经济发展规划
日本注重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注重从政府层面适时、有效地出台指导海洋经济发展、海洋生态环境系统治理和保护的长期性、指导性和战略性纲要。其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不断完善多部合作进行海洋事业规划的体制。日本实行海洋事业多部门管理体制,其涉海部门有国土厅、运输省、农林水产省、通商产业省、建设省、文部科学省、科学技术厅、环境厅等。2001年日本调整海洋事业规划体制,重组涉海机构为国土交通厅、通商产业厅、农业水产厅、文部科技省和环境省,并由国土交通厅负责海洋发展规划制定、海域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海域国土开发。
二是实行高层海洋政策综合协调机制制定相关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其机制主要包括:1969年成立的海洋科技开发推进联络会议、1971年成立的海洋开发审议会、海洋开发关系省厅联络会议及2004年成立的海洋权益相关阁僚会议。这些机构或由各相关省厅官房长官及首相官方审议室长构成(海洋科技开发推进联络会议、海洋开发关系省厅联络会议、海洋权益相关阁僚会议)、或由直接向首相负责的专家、学者组成(海洋开发审议会),负责海洋技术研发、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海洋权益保护和发展规划、海洋政策咨询的多项海洋经济发展规划。
三是日本长期不懈地适时出台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日本持续不断地出台了多项海洋经济发展规划。1968年日本出台《深海钻探计划》(1968-1983)、1979年出台《日本海洋开发远景规划的基本设想及推进措施》、80年代出台《海洋城市计划》vi和《大洋钻探计划》(1985-1994)。90年代日本接连出台《海洋高技术产业发展规划》、《海上走廊计划》、《天然气水合物研究计划》、《日本海洋开发基本构想及推进海洋开发方针政策的长期展望》、《日本海洋开发计划》、(海洋研究开发长期规划》(1998-2007)等。21世纪以来日本又相继出台《综合大洋钻探计划》(2000年)、《21世纪海洋发展战略》。vii
四是日本海洋发展规划重视科技引领、海洋战略权益维护及海域空间战略意义。日本历来出台的海洋发展规划表明,日本始终重视海洋高科技发展及海洋科技对海洋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和经济效益贡献viii。日本也强调海洋空间战略意义,强调通过围海造地扩展海域陆地面积,并为此出台多项海洋建筑规划(70年代的《海上机场计划》,80年代的《海洋城市计划》,90年代的《海上走廊计划》)。ix而且,日本重视海洋战略权益规划,由“拦截对策本部”负责制定海洋权益争夺计划及采取具体行动,并投人大量经费支持与周边国家争夺海洋权益x。
四、持续地实施海洋经济发展促进政策
日本持续地实施各种倾斜性政策,大力扶持海洋经济发展。其举措包括:
一是实行优惠财税信贷政策,促进海洋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日本根据海洋新兴产业投资大、风险大的特点,积极地调整信贷结构、拓宽海洋新兴产业融资渠道。同时,将信贷政策与优惠税收政策挂钩。现今,日本政府通过政策投资银行及通过贴息、担保等方式吸引商业银行,大力向海洋生态环境产业、海洋循环经济贷款xi。日本也通过优惠税收政策鼓励海洋经济发展(对某些海洋产业优惠14-20%的税收)xii。
二是增加海洋科技财政投入,大力推进海域科技发展。日本高度重视海洋科技发展,不断增加海洋科技财政投入。1960年,日本大幅度提高海洋科技研发经费。1978年,日本提出海洋开发设想和科学研究调查报告。20世纪90年代日本在经济增长不景气时期仍持续增加海洋科技研究经费。日本也将海洋科技研发经费与税收政策挂钩,对新增海洋科技研发费实行一定的税收减免。
五、重视海陆产业集群化、海陆空间联动化、利用集约化
日本重视海陆产业集群化、海陆空间联动化、集约化发展。2002年,日本经济产业省出台《产业集群计划》,推进海陆产业集群化。该计划实施取得良好效果,至2004年,日本已有19个地区如火如荼地海陆产业集群化建设,已有18个地区正式实施知识产业群。
日本海陆产业集群化建设与海陆空间联动化、集约化利用同时展开。日本倡导“海洋开发区都市构想”、“知识集群创成事业”等海陆产业集群化与海陆空间利用联动化和集约化相结合的产业-空间一体化发展构想。日本已经形成了空间结构相对优化的海陆产业关联、耦合群,形成了以大型港口城市为核心区、以其区域为腹地区的关东区海陆经济集群、近畿地区海陆集群等9个海陆经济区域集群。
日本注重海洋空间向立体化开发。在《21世纪海洋政策》中,日本提出应立体开发和利用海洋空间资源,大力推进海上港湾、海上机场、海上桥梁、海底隧道、海洋能源基地、海洋牧场等建设。xiii
六、重视海岸带综合管治及海洋资源生态环境保护
2001年日本提出实现“环之国”国家目标。“环之国”理念强调可持续发展、建设循环经济社会。2002年日本制定《立足于长期展望的海洋开发基本构想及推进方策》,提出“认识海洋”、“保护海洋”、“利用海洋”,实施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和政策。
日本采取一系列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日本《海防法》规定对油污、有害液体及废弃物排放与焚烧等进行规制及对船舶结构、设备等与环境保护相应的技术标准。日本也采取健全油污染防除体制、充实油污损害赔偿保障制度、加强海洋环保的调研与技术开发、对海上环境违法进行查处等政策措施等。xiv
七、大力发展海洋循环经济
日本自20世纪90年代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把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视为可持续发展重要途径。日本循环经济政策贯彻“事前预防”、“以社会为本位”、制度约束与激励相结合、经济活动全方面(涉及生产、流通与消费等经济活动领域)的理念。
日本通过银行信贷手段支持海洋循环经济发展。积极地调整信贷结构,加大海洋循环经济信贷投入。日本积极引导商业银行组团贷款,降低贷款风险xv。日本银行通过利率利率杠杆促进海洋循环经济发展。xvi①
参考文献:
[1]姜旭朝,王静,美日欧最新海洋经济政策动向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中国渔业经济》,2009年02期.
[2]①修斌.日本海洋战略研究的动向[J].日本学刊,2005(2).
[3]①刘中民,“海洋日本论”与日本的海洋扩张,http://dfdaily.com/html/51/2012/9/19/864565.shtml,2014-05-15,13:18.
[4]修斌.日本海洋战略研究的动向.日本学刊,2005(2).
[5]孙加韬,“中国海陆一体化发展的产业政策研究——基于海陆产业关联度影响因素的分析”,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11年.
[6]于盘.日本的海洋城市计划.环境,1997(10).
[7]苏陆.日本海洋高技术产业发展规划.全球科技经济瞪望,1995(2).
[8]吴闻.韩国、日本的海洋科技计划.海洋信息,2002(1).
[9]兆国权.日本海洋开发计划.海洋信息,1998(12).
[10]李双建、徐丛春,日本海洋规划的发展及我国的借鉴[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6年01期.
[11]李莉、周广颖、司徒毕然,美国、日本金融支持循环海洋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和借鉴[J],生态经济,2009年02期.
[12]孙加韬,“中国海陆一体化发展的产业政策研究——基于海陆产业关联度影响因素的分析”,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11年.
[13]王磊,天津滨海新区海陆一体化经济战略研究,天津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
[14]高艳,海洋综合管理的经济学基础研究—兼论海洋综合管理体制创新,中国海洋大学博士论文,2004年.
[15]李靖宇,任洨燕,论中国海洋经济开发中的金融支持[J],广东社会科学,2011年第5期,第48-54页.
海洋文化研究范文1篇10
关键词:高校跨区域研究院运行模式发展情况
中图分类号:G644文献标识码:A
一、高校异地研究院现状
近些年来,政产学研合作的重要性被广泛认可和接受,并在全球众多国家得到应用。在政产学研合作中,政府、企业、高校与研究机构,各有不同的利益诉求。为平衡利益诉求,最大化发挥各自在政产学研合作中的能力与作用,迫切需要建立一种新的合作模式或组织形式。
研究院的出现是政产学研结合的一种有效制度模式创新,通过研究院这个平台,政府、企业、学校与科研院所,可以开展有效的合作使各自的利益诉求作用与能力得到较大的发挥,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研究院类型的划分,根据不同标准有不同结果。以主要职能为分类依据,可分为产学研型研究院、教学性研究院、专业型研究院;按所属区域可分为,本地研究院与跨区域(异地)研究院;按主办单位为依据,可分为高校独立建设研究院、校地共建研究院与校企共建研究院。
校地共建跨区域研究院,简称高校异地研究院,主要是指地方政府与异地大学合作,以大学为主要依托单位共建的产学研合作载体。国内现有的高校异地研究院已呈现遍地开花之趋势,例如华中科技大学(东莞)工业技术研究院、清A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浙江大学苏州工业技术研究院等。本文以天津大学青岛海洋技术研究院为例,分析大学主导型异地研究院的发展。
二、天津大学青岛海洋技术研究院建设背景
天津大学始建于1895年,前身是北洋大学,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大学,是“985”首批重点建设的大学。党的十提出海洋强国战略后,双方聚焦蓝色产业与科技的融合,结合青岛蓝谷发展历史机遇,联合共建了天津大学青岛海洋技术研究院。
2013年5月,天津大学与青岛市人民政府签署全面合作框架协议,开启市校全面战略合作。2014年1月,天津大学与青岛蓝谷签订研究院共建协议,标志着天津大学青岛海洋技术研究院正式落户蓝谷。
天津大学青岛海洋技术研究院位于青岛蓝色硅谷核心区创业中心一期,占地约20亩,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总投资5.18亿元。研究院重点建设青岛海洋工程研发中心、蓝色人才培养与培训基地、海创众创空间、海洋工程公共研发平台、天津大学技术转移中心青岛分中心、校企联合研究中心等六大中心。重点开展海洋工程装备、海洋探测与监测、海洋资源综合利用、海洋生物工程等领域的科技研发和产业化,力争打造国际一流的海洋工程领域研究机构。
三、天津大学青岛海洋技术研究院建设机制
(一)机制体制
为便于研究院灵活运行,并加速学校蓝色科研成果产业化,天津大学青岛海洋技术研究院采用“事业+企业”双轨制运行机制,采用“一班人马,三块牌子”的组织机构形式。
一是天津大学的常设院级机构。天津大学校长办公会决定成立天津大学青岛海洋技术研究院,作为天津大学驻青岛科研机构。研究院院长、副院长等高级管理层由天津大学直接委派,负责管理研究院日常事务。
二是青岛市政府设立的事业单位。青岛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同意设立天津大学青岛海洋技术研究院事业单位,研究院实行自筹自支、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运行模式。
三是独立法人公司。研究院注册了天津大学(青岛)海洋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为其下属的全资子公司,研究院院长为公司总经理。
(二)管理体制
研究院在管理体制上实行“三会一院长”的管理体制,即理事会、董事会、院务办公会以及院长一体制。
一是,理事会是由天津大学、青岛市科技局、蓝谷管理局共同组建,负责事业单位体系内部事务。研究院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理事会是研究院最高的权力机构。研究院涉及到事业单位的事项,都需经理事会同意。这种组织模式是一种企业式的组织管理模式,实行的是市场化运行,但本质上仍属于事业单位。
二是,董事会是由天津大学与研究院共同组建的,负责天津大学(青岛)海洋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的内部事务。涉及到公司的事项都需经董事会同意。
三是,院务办公会是由研究院各部门与高级管理层组成的,属于事业单位体系。其与理事会的区别,主要在于办理事项的大小。由于理事会成员涉及各个单位,组织会议较为复杂。故设立院务办公会,负责研究院内日常事务的管理。
四、建设成效
(一)建设强有力的人才队伍
对于一个研究机构来说,人才是第一位的。在人才上,研究院主要做了两方面工作:一是吸引高水平的人才集聚研究院;二是人才的科学培养和使用。目前,天津大学青岛海洋技术研究院共入驻各类科研人员110余人,其中天津大学来青、973首席、杰青、长江等高端人才20余人。
研究院先后打造了青岛高端领军人才科研工作室、海智工作站、专家工作站等,以引进更多的高层次人才,进一步提升了研究院的科研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目前,入院教授中已有两位获批青岛市创新创业领军人才专项,一位获聘青岛市科学技术奖评审专家委员会委员。研究院人才队伍已形成稳定的增长态势,各项科研任务已全面展开。
(二)成功搭建各类科研平台
天津大学青岛海洋技术研究院根据发展目标及功能定位,成功搭建了各类科研平台。
第一,研究院被认定为国家海洋技术转移中心专业领域分中心,未来将承担青岛海洋工程领域技术转移及科技成果转化评估工作;
第二,研究院牵头组织申报的“青岛市海洋工程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被青岛市科技局批复成立,以推动海洋工程装备产业整体升级,促进产业链聚集发展,助推国家海洋强国战略;
第三,海洋信息工程研究所已入选市级“海洋信息工程实验室”,重点开展海洋长距离通信研究;海洋电力新能源高新技术研究所入选青岛市“低碳分布式能源与微网工程实验室”,重点开展海洋新能源开发、利用及微网控制技术等研究。
第四,天津大学与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共建的“海洋观测与探测联合实验室”项目已启动入驻。入驻团队将在海上移动平台、光纤传感器、通讯网络三方面展开产业化研究。
(三)大力引进科技项目
科技项目是整个研究院的核心是发动机,也是整个产学研流程中最重要的一环。在青岛科技局“大院大所引进”专项的支持下,研究院共组织申报山东省重点产业技术、青岛市科技惠民专项、青岛市孵化器创业专项、蓝色硅谷核心区创新创业专项项目等12个省市级科技项目,并承接了10余个区级科技项目,获批由山东省科技厅与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共同设立的“问海计划”科技专项项目2项。
研究院充分利用密切联系市场和生产第一线的便利,积极开展以应用型技术为主的科技项目研究,并把科技成果申请成为专利,积极推进成果产业化,目前已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专利1项。
(四)密切联合当地企业,依托平台孵化科技创新企业
研究院始终以发挥天津大学学科优势、服务青岛地方经济、助推岛城产业升级转型、带动创新创业为己任。自落户以来,积极对接当地企业,主动为企业寻找技术瓶颈、解决技术难题。共组织各类技术对接会、成果会、行业研讨会等10余场,直接对接青岛企业160余家,并集中力量推动与即发集团、国信海天等40余家企业的校企合作,与青岛天兰环境公司达成校企联合研究中心的合作意向,为企业升级转型加油助力。目前,研究院已与中国石化公司齐鲁石化分公司等多家企业签订科技服务合同。
研究院承担建设“海创・众创空间”、国家海洋技术转移分中心等部级平台,并以此为契机、以市场为导向,以校内优势学科为基础,孵化培育了青岛旗高扬环境科技有限公司、青岛天大朗诚海洋技术有限公司等12家科技型企业,这批企业正逐步在海洋及河道污水治理、近海环境数据监测等领域为青岛做出积极贡献。
五、结束语
有能力在某一区域设立研究院的大学,大多是一流大学或某些学科领先的知名高校。这些研究院的设立,可以提升区域城市和行业的能力,有利于地方的综合发展;也可加快高科技机构与高素质人才的聚集,形成科研与人才高地。天津大学青u海洋技术研究院将围绕国家海洋发展战略,建设国际一流的海洋工程领域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与人才培养基地,汇聚创新资源和创新团队,聚焦国家重大需求和国际科技前沿,开展海洋工程领域自主创新工作。
参考文献:
海洋文化研究范文篇11
关键词:物理海洋学;海洋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9-0263-03
美国早期建立的海洋实验室常常面向海洋生物和渔业研究,1905年建立了美国第一个海洋研究所斯库利普斯海洋研究所,1919年华盛顿大学建立了渔业学院。在美苏争霸的上世纪60年代及以后,美国海洋科学得到了飞速发展,海洋研究所不断涌现,沿海多个高校成立了海洋院系[1]。在这个过程中,美国海洋高等教育在培养海洋人才、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维护和开拓海洋权益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海洋类工作对实践要求较高,因此在职业教育方面有许多函待研究的问题。
海洋学通常分为物理海洋学、生物海洋学、化学海洋学和地质海洋学。物理海洋学从物理的角度来研究海洋现象,特别是海水的物理性质和运动规律,主要包括温盐分布、海气相互作用、海流、海浪、潮汐等内容[2]。物理海洋学通常是海洋学的核心课程之一,在各种海洋学专业中占重要地位,一般院校的海洋类课程规划中都要考虑开设物理海洋学课程,但国内对美国物理海洋学本科专业设置的教育情况介绍相对较少。
本文主要围绕美国物理海洋学本科教育这个重点,分析了其本科专业概况,探讨了几所大学既有特色又存在一定普遍性的本科专业课程设置,并介绍了较为新颖的“物理和物理海洋学”专业,利用这些美国院校的课程设置经验为我国未来的海洋类职业教育提供借鉴。
一、美国物理海洋学本科专业概况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的开发与管理需要大量的海洋人才,因此如何培养高素质的海洋人才是我国能否从海洋大国变为海洋强国的关键点之一。美国目前在海洋学研究方面属于发达水平,海洋研究单位和高等院校林立,培养的海洋人才也较多。因此,研究美国海洋教育方法对我国开发和管理海洋、发展海洋事业有借鉴意义。
美国版图东西两侧都沿海,涉及海洋研究的院校分布广泛,根据当地和国家的不同需求,有侧重渔业和生态资源的院校,有侧重海洋运输等的海事院校,也有侧重研究自然科学的院校,即使在内陆地区也有部分高校涉及造船等机械类涉海专业(图1)。
在美国教育统计中心的专业划分中,美国高校学位中海洋学专业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海洋学(oceanography),属于自然科学类,主要包括物理海洋学和化学海洋学。另一种是海洋科学(marinesciences),可以侧重物理、化学、生物、地质,但绝大多数高校以侧重生物为主。笔者曾根据2008年美国毕业生数据分析发现,美国海洋科学教育分布极不均匀,本科学生主要以海洋生物和生物海洋学专业为主,而物理和化学海洋学相对较少[3]。
根据2011-2012年美国毕业生数据,笔者进行了不完全统计,结果表明自然类(物理和化学海洋学)2012年本科毕业总人数为221人,硕士毕业人数为159人,博士毕业人数为142人,比重分别为42%、31%和27%。在本科毕业人数中,不少毕业生来自两所军校:美国海军学院和美国海岸警卫队学院。排名第三的则是老牌海洋学高校华盛顿大学。
二、本科专业课程设置――以美国海岸警卫学院和华盛顿大学为例
美国海岸警卫学院创建于1876年,致力于培养海岸警卫队军官,因此在教学特色上有体育和军训的特殊要求。目前,该学院有工程、人文、管理、数学、理科、海事、战略等系,其中理科系开设了海洋和环境科学专业,下面又细分化学、海洋科学、物理三个专业方向。对于细化的物理方向,专业选修课有近海海洋学、海洋环流、海洋动力学等。虽然是理科学位,但是课程设置以培养职业特色的航海军人为目标,重点课程是航海学、体育,专业课程包括气象学、物理海洋学、海洋地质学、海洋生物学等主干课程,特色课程包括美国历史、经济学、美国政府等人文学科。其学校的课程设置充分体现了海军职业的特殊要求,在体育方面要求严格,在实践方面要求学员必须在海上航行一至两年以上。
华盛顿大学创建于1861年,是美国第一个建立渔业系的学校,也是最早建立海洋系的几所学校之一,其海洋学院具有较强的研究生规模。本科海洋学专业有生物海洋学、化学海洋学、海洋地质和地球物理、物理海洋学四个方向。理学学士学位需修满180个学分,其中海洋学占23%、理科基础课占31%、理科高级课占11%、其他课程占35%。海洋学课程包括海洋学导论、海洋环流、海洋调查导论、化学海洋学、海洋地质和地球物理、海洋学物理过程、生物海洋学、海洋观测实验设计、海洋数据分析等课程。理科基础课包括数学、物理、生物、地质和化学。对于物理海洋学专业本科而言,理科高级课则包括大气科学导论、应用数学方法、微分方程、线性代数、高等微积分、数理统计与概率论、热力学、数理方程等数理课程。表1为2013年该校物理海洋学专业的典型课程设置。
由上述课程设置可见,不同于军校的职业特殊教育模式,综合性大学华盛顿大学具有非常强且全面的学科基础,因此能够开设许多数学、物理、化学、地学等方面的理科基础课程,即使在第三学年和第四学年,也各要求学生修满10学分理科高级课。因此,它的课程设置体现在突出数学和物理的深度和宽度,同时借助自身较强的海洋学学术研究实力,为本科生开设全面的海洋学课程,主要为培养高层次的研究型人才打基础。
三、以传统物理系课程为主的新颖物理与物理海洋学专业
近年来美国高校出现了一种极具特色的新颖办学方法,称之为“物理和物理海洋学(PhysicsandPhysicalOceanography)”学士学位。目前,在全美国只有两所大学开办此类专业,第一个是罗德岛大学,地处美国东北部,有较强的海洋研究生院。另一个是北卡大学威尔明顿分校,开设于2010年。这是美国物理海洋学本科教育的最新动态。
虽然罗德岛大学具有相当强的海洋研究生院,但是它并没有开设独立的物理海洋学本科专业,而是利用物理系,借助海洋研究生院,开办了具有特色的“物理和物理海洋学”专业。表2为2013年该专业的课程设置样例。
由课程设置可见,与华盛顿大学侧重海洋学的培养不同,罗德岛大学的课程设置更侧重于传统的物理学教育,提供完整的物理和数学课程,涵盖了几乎所有的传统物理系课程,如经典力学、电磁学、热力学和统计力学、量子力学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选修研究生院开设的海洋学课程,具备初步的海洋学基础。学生在本科毕业之后,既可以继续从事传统物理学,也可以转向海洋学进行专业的物理海洋学研究。
北卡大学威尔明顿分校的专业办学方法类似罗德岛大学,在传统的物理系课程之外,提供流体力学、全球气候变化、物理海洋学、海洋调查方法、地球流体动力学、海洋环流、近海和河口动力学等课程供高年级学生选修。学生通常可以获得普通的物理学位,但是如果对物理海洋感兴趣并有机会进一步攻读更高学位,可以通过在高年级选修一些物理海洋学课程,或鼓励参与教授的海洋学研究实践,获得“物理和物理海洋学”本科学位。该校的物理系属于美国典型的小规模办学,每年毕业人数在10人左右,通过选课机制,让学生在大三、大四等高年级阶段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决定未来的职业发展道路,其灵活机动的模式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四、小结
培养海洋人才是现阶段国内各高校共同面临的问题,建设专业和培养人才要适应社会需要。美国物理海洋学本科人才培养以职业特色和沿海普通高校为主。华盛顿大学作为传统方法的代表,开办科目齐全的物理海洋学、生物海洋学、海洋地质、和化学海洋学等方向的综合性海洋专业。对于一些物理学科较强海洋特色较弱的高校,例如北卡大学威尔明顿分校,则采用较为灵活的方法,考虑与就近的海洋研究所联合办学,结合研究所的研究员力量和实践机会,开设类似“物理和物理海洋学”这样的专业,本科以传统物理系课程体系为主,海洋研究院所开设海洋专业选修课程,让学生在本科高年级阶段接触海洋科技,在后续研究生阶段可以选择走物理海洋学或者纯物理学的道路,这也是近几年美国较为新颖和少见的一种办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张继先.美国海洋科学发展的历史概况[J].海洋科技资料,1978,(3).
海洋文化研究范文篇12
关键词:油污水处理;装备;标准化;探索
中图分类号:P7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9857(2016)01-0073-05
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要“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高度关注海洋安全”,凸显了海洋开发与利用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并重的战略思路和要求。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历程也表明,在海洋油气资源的开发利用全产业过程中,海洋油污水处理装备的研发与应用同样十分重要与迫切。2011年发生的蓬莱19-3油田溢油事故和2010年发生的大连新港“7.16”油污染事件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十分严重,至今依然不能消除[1]。然而,我国油污水处理装备在产品质量、耐用程度、自动化水平、处理效率和处理效果等方面仍有不少问题亟待解决。因此,分析其在管理、研究、制造和实践应用方面落后的原因,加强海洋油污水处理装备的标准化管理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1海洋油污水处理装备标准化建设总体思路
海洋油污水处理装备标准化建设工作的总体思路是:重视目标引导,强化过程动态监控和管理,节约公共资源,减少行政干预,充分动员社会资金和人才积极性,建立科学的与国际接轨的标准化管理体系,促进和保障油污水处理装备走上快速发展之路,赶超国际同类装备的先进水平。
2海洋油污水处理装备现状与革新
国内外油污水处理装备的研发和应用,基本上都经过了3个发展阶段[2]:20世纪60年代以前,属于油污水处理装备起步期,装备主要以自然分隔和分流的管道容器组合为主;60-90年代为发展阶段,从油污水处理理论到应用范围,再到装备制造工艺和新产品自动控制,都有长足的发展,不同场合和不同种类的油污水处理装备十分丰富,品种繁多;进入21世纪以来,油污水处理装备在油污水处理效果、能耗控制、新材料应用研究以及装备小型化研究等方面,进入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时期,取得丰硕成果。
2.1世界海洋油污水处理装备现状
国外油田含油污水处理采用的设施主要有沉砂池、API隔油池、斜板隔油池(CPI)、自然除油罐、混凝除油罐、粗粒化罐、压力沉降罐、浮选池(柱)、压力滤罐、单阀滤罐、组合式处理装置、水力旋流分离器和精滤器等。从油污水处理过程的工作原理看,有物理法、化学法、理化法、生物法等油污水处理装备种类;从油污水处理装备应用场所看,有陆地油田地表油污水处理装备、陆地油田地下密闭式油污水处理装备、海洋固定平台油污水处理装备、水面移动平台油污水处理装备、潜航器油污水处理装备等类别;从装备工作方式和关键处理材料看,又有膜过滤式、压力分离式、沉砂分隔池式、生物降解式、水力旋流式等油污水处理装备种类。
2.2我国海洋油污水装备开发与应用现状
我国海洋油污水处理装备目前主要依靠进口。国内相关高校与研究机构也纷纷展开了油水旋流分离器的研究,如清华大学、石油大学、四川大学等高校院所。大庆石油管理局申请了两锥体结构的油水混合液预分离水力旋流器专利,胜利油田设计院申请了单锥体结构水力旋流器专利,西安交通大学发表了类似三锥体结构的旋流器的研究论文。国家海洋局东海标准计量中心牵头研制的机械压缩油水处理装置也取得了预期成果[3]。
2.3海洋油污水处理装备管理与技术革新
目前国内参与海洋油污水处理装备开发与研究的热情较高,参与的涉海单位、科研院所及高校也较多,重复研究、重复建设和低水平研究、研究成果的先进性与适用性较差等问题比较突出。同时,在项目研发管理和产品技术规程方面没有统一规划,缺少顶层设计,需要对国内海洋油污水处理装备进行政策引导、标准设置和规范研究应用体系方面的总体布局,从而引导和促进我国海洋油污水处理装备的技术革新。
3组织机构与顶层设计
海洋油污水处理装置标准化建设,要面向国际油污水处理技术前沿、面向国家能源战略需求、面向国家海洋经济主战场,要组织国家层面的海洋油污水处理领域高层次专家,研究制定国家海洋油污水处理装备开发与研究的标准化体系,从标准化建设的角度,做好顶层设计。海洋油污水处理装备标准化体系是规划、引导、管理和规范其研发行为的综合体系,使海洋油污水处理装备从社会需求开始,到项目策划、项目方案评估与论证、项目决策、项目实施和项目成果检验与应用等全过程,纳入标准化体系的制约和引导范围之内,保证各个环节处于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水平,最终实现油污水处理装备研发成果的国际先进水平。
4建立国家海洋油气资源开发油污水处理装备标准化体系
建立海洋油污水处理装备的标准化体系,首先,需要集中国内行业专家和专门机构的力量,制定好能确切反映油污水处理装备市场需求,满足海洋资源开发过程中海洋油污水处理需要的产品标准;其次,要建立起以“管理人员、使用设备材料、生产研发方法和流程”三要素为主轴的管理标准体系;最后,充分发挥油污水处理装备标准体系的保障和促进作用,使油污水处理装备具有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跟上时代的节拍,能够随着其相关材料、技术和方法,乃至其相关产业装备的进步或改善而升级更新,保持其总体技术的先进性。油污水处理装备标准化建设工作应该从技术标准的建设和管理标准的形成两个方面开展。
4.1技术标准
油污水处理装备的技术标准要根据当前国际、国内油污水处理装备的科学技术水平和实践经验,针对具有普遍性和重复出现的技术问题进行研究和设置。4.1.1油污水处理装备物理形态标准海洋油污水处理装备的物理形态,表面上无关乎开发研究的关键技术,似乎不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实际上,与其他海洋工程装备不同,由于其应用的环境条件,以及当前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实际需求多数在海洋平台、船舶或海洋其他油气开采装置上,其外在形体的大小,往往是决定能否投入生产实践和发挥作用的最主要因素。因此,海洋油污水处理装置的物理形态控制标准与其他技术指标和标准同等重要,组织和引导涉及海洋油气开发利用的企事业单位,编制应用于海洋油气平台、海洋船舶、海洋建筑工程、海洋观测装置和海洋能源装置等不同场合和功能的海洋油污水处理装备的物理形态标准,作为研发项目立项的控制标准之一,引导油污水处理装备的小型化和集约化发展。4.1.2材料和工艺标准在国内技术专家充分研究掌握当前国际海洋油污水处理装备制造技术水平,特别是加强对各关键技术环节使用的技术标准和新型材料的使用研究,制定国内海洋油污水处理装备的原材料标准、零部件标准、工艺和工艺装备标准、产品成品的标准等系列标准,指导并规范国内海洋油污水处理装备研发项目、海洋油污水处理装备实际使用。4.1.3装备环保技术标准海洋油污水处理装备是属于海洋环保领域的海洋工程装备,其环保技术标准遵循现有《含油污水处理工程技术规范》等技术标准,还必须持续推进现有技术标准的修订。在制定油污水处理装备海洋水质、空气和海洋底质等常规污染防治标准的同时,应该把油污水处理装备的声光电等衍生污染纳入控制体系,一并建立相应的综合污染控制标准。4.1.4装备能源消耗标准油污水处理装备的能源消耗指标是重要控制因素,能源消耗是环境保护和节能的间接指标,是油污水处理装备研发和应用过程中必须重点考核和评估的关键环节。油污水处理装备能源消耗标准应该包括研发过程能耗指标、应用生产过程中的实际能耗指标、运行寿命期维护保养能源指标,以及技术路线的科学合理性和可更新性。4.1.5海洋油污水装备可持续发展为确保油污水处理装备的先进性,就必须在标准体系中规定其“与时俱进”的途径和步骤,主要从国际国内主流技术方法、主要材料的发展方向进行把握,同时也要重视信息技术与油污水处理装备研发与使用之间的跨界融合,特别是3D打印技术的现代研究成果在油污水处理装备方面的应用能力与未来趋势。
4.2管理标准
结合国家科学技术管理的特点和现状,以管理流程体系为基础,建立国家海洋油污水处理装备管理标准,是当前国家海洋油污水处理装备发展的必由之路。按照标准化管理工作的理论,在ARIS平台中实现对制度、标准内容的管理,将制度、标准与流程进行匹配,可实现“三大”标准基于流程的协同[4],从而实现海洋油污水处理装备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可推广复制,可持续发展。4.2.1建立以行业协会为主的组织管理体系在国家科技计划管理部际联席会议领导下,以国内海洋环保领域相关专家为主,成立油污水处理装备行业管理协会,其职责主要包括跟踪国家油污水处理装备发展水平,引导油污水处理装备发展方向,确认油污水处理装备科技研发工程项目的条件,进行海洋油污水处理装置研发项目和研发产品的综合评估等。行业协会面向社会涉海高校、企事业单位,面向国际国内顶尖专业人才,形成资源配置和项目建设的建议,实现海洋油污水处理装备的有组织、有计划、有目标、有创新的跨越式发展。4.2.2国家资源综合调配制度海洋油污水处理装备是海洋公益性需求,需要国家重点扶持,包括政策扶持、资金扶持、技术扶持。海洋油污水处理装备是国家节能环保战略的重要攻坚方向,在市场资源配置条件下,需要政府利用公共资金的杠杆作用,配合普惠性政策,吸引和鼓励社会市场资源,积极投入海洋油污水处理装备技术创新活动和成果转化应用,支持和鼓励海洋油污水装备的关键技术、关键材料,以及创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4.2.3行业准入制约制度为防止低水平重复研究、重复建设,同时遏制海洋油污水处理装备过度依赖进口,扶持和推动国产油污水处理装备研发,促进新产品转型升级,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规划政策,制定油污水处理装备投入生产实践的准入制度。准入制度应该对社会机构、从业人员资质、研发产品与目标等对象,从质量保证、安全生产、建设布局、节能降耗等方面进行规范,建立并形成进入海洋油污水处理领域的基准条件。4.2.4建立质量担保制度在海洋油污水处理装备管理标准的体系中,建立质量担保责任制度将是一个全新的有益的尝试。在依法治国、简政放权的大形势下,未来海洋油污水处理装备的管理将依赖于行业协会的专家决策和评估团队。强化责任意识,管控科技学术腐败,避免“官员任性”向“专家任性”转移,建立质量担保责任制度将行之有效。海洋油污水处理装备质量担保责任,针对海洋油污水处理装备研发的参与者、生产者、推广应用者和决策与评估者不履行职责,从而导致项目失败、应用效果低下、社会和国家资源浪费等不良后果而应承担的质量担保义务,并负有相应的法律责任。针对不同环节的参与者,按参与者的职责,分别承担不同的质量担保责任,建立质量担保责任清单或责任承担标准,纳入海洋油污水处理装备管理标准体系。4.2.5建立动态监管与跟踪制度结合科技部推出的改革方案,在海洋油污水处理装备行业协会的组织下,召集行业专家团队,组织海洋油污水处理装备研发项目评审、立项、过程管理和结题验收等工作,重点对项目研究过程进行动态跟踪管理,并对成果及应用效果进行综合评估,形成标准化管理流程和环节,适时对项目研发进行干预和控制,对项目取得的优秀成果进行及时推广和应用。4.2.6建立目标明确和绩效导向的激励与制约制度在海洋油污水处理装备研发与应用领域,应当紧随国家科技管理改革的步伐,同步建立海洋油污水处理装备技术进步的目标,对装备研发与应用的全过程进行公开透明的责任专家监督与社会监督的双重监督。对项目研发集体与个人、项目推荐专家与机构、项目评审专家与单位,同时建立责任追究与成果奖励的“三公”制度,强化责任制度,鼓励和激发社会资金和海内外行业优秀人才投入到海洋油污水处理装备的研发与应用领域,推动行业发展和进步。4.2.7建立统一的评估机制使用国家资金的项目或研发产品示范应用,要引入第三方监督和评估机制,进行项目事中监督评估和事后效果评估。第三方监督评估机构应当是具备相应职能和技术水平的社会机构,根据项目性质和内容的需要,通过委托或公开招标的方式确定。评估的内容应该由行业协会在建立海洋油污水处理装备标准体系过程中一并确立,在规定评估指标体系的同时,明确评估结果对项目相对人的制约作用,且确保有效。
5结论
依托国家领域内专家库的技术支持,通过行业协会的组织与协调,建立起包括机构、流程、质量保障、动态监管、激励制约等内容的管理标准体系,建立起包括应用性、操作性、材料与工艺、能源消耗与环保、可持续发展等内容的技术标准体系,形成要素齐备、结构严密、功能完整的海洋油污水装备标准化工作流程,提升海洋油污水处理装备的建设能力,赶超国际先进水平,促进国家海洋战略在海洋油气资源开发利用领域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海洋局.2014年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Z].
[2]陈李斌.国外油田含油污水处理技术现状与发展[J].中国石油和化工,2005(3):38-41.
[3]袁惠新,曾艺忠.旋流分离技术的现状与应用前景.化工机械,2002,29:359-362.
[4]张小海.质量管理体系标准中的质量技术及应用[J].工业工程与管理,2013,18(1):20-24.
[5]王文若,高学廷,陈珣.海上固定平台生产油污水处理系统的检验[J].石油和化工设备,2014(4):68-70.
[6]江永胜.对天津港油污水处理系统完善提高的探讨[J].中国海事,2006(8):56-58.
[7]余兵,马月明.油污水处理系统的改进[J].电力科技与环保,2001,17(1):21-24.
[8]王同生.浅论油田水处理设备的现状与展望[J].石油机械,1999,27(7):1-4.
[9]冯叔初.油气集输[M].东营:石油大学出版社,1988.
[10]李国珍,肖华,董守平.油水分离技术及其进展[J].油气田地面工程,2001,20(2):7-9.
[11]胡晓林,刘红兵.几种油水分离技术介绍[J].热力发电,2008,37(3):9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