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高中作文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量子力学的核心理论范例(12篇)

来源: 时间:2024-04-17 手机浏览

量子力学的核心理论范文1篇1

关键词:玻尔原子理论;发展历程;回顾;激励后人;持续探究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9-0207-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29.131

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世界,是由原子或分子构成的。要认识纷繁复杂的物质世界,就须先从认识原子或分子开始,而玻尔原子理论是认识原子结构和规律的重要理论。因此,为了更好地理解玻尔原子理论,并运用玻尔原子理论解释原子的结构、现象和规律,就有必要回顾玻尔原子理论的发展历程,以激励后人,持续探究,完善发展理论,解决前人没有解决的问题,造福人类。下面笔者仅就玻尔原子理论的发展历程做一简要的回顾,以实现其目的。

一、原子模型的历史演变

在电子发现以前,人们对原子的内部状态一无所知,只能把原子看成是一个不可分的整体,顶多假设它是一个谐振子在做机械运动或是一个赫兹振子在做电磁振荡。但这对于物质结构的了解,却无济于事。而在发现电子、确证电子是一切原子的组成部分之后,才有可能真正建立原子结构的模型,作为探索原子结构的理论,对光谱的发射和其他原子现象做出正确的解释。

人们为了探究物质的原子结构以及如何解释元素的周期性、线光谱、放射性等现象,有许多物理学家根据自己的实践见解,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各种不同的模型。下面列举几个有代表性的例子来说明原子模型的历史演变。

(一)长岗的土星模型

日本长岗半太郎,1903年根据麦克斯韦的土星卫环理论推测原子的结构,他设想原子系统是由很多质量相同的质点,连接成圆,间隔角度相等,互相间以与距离成平方反比的力相互排斥;在圆的中心有一个大质量的质点,对其他质点以同样定律的力吸引。如果这些互相排斥的质点已几乎相同的速度绕吸引中心旋转,只要吸引力足够大,即使有小的干扰,这个系统一般将保持稳定。

长岗的原子模型理论虽说很不完善,但它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电子的运动状态和“原子核”的存在,为后来卢瑟福的核式原子模型的提出或许有一定的启迪。

(二)勒纳德的中性微粒模型

1920年勒纳德设想,原子并非实心的弹性球。他假设原子内的电子和相应的正电荷组成中性微粒,有无数“动力子”浮游在原子内部的空间。

(三)里兹的磁原子模型

1908年里兹提出原子光谱组合原理,他设想原子光谱的规律,仅仅涉及频率,光谱线的频率决定于磁场作用力。他还假设磁场是由分子磁棒(圆柱形的电子沿轴旋转)产生的,处于磁棒轴线上的电荷,在磁场作用下,将在与磁场垂直的平面内做螺旋运动,频率与氢原子光谱中的巴耳末线系的规律完全对称。

(四)汤姆逊的实心带电球模型

1904年,汤姆逊综合他对原子结构进行的长期研究,提出了一个原子结构枣糕模型假说。他假设原子中的正电荷是均匀地分布在整个原子球体中的,而带负电的电子像似枣糕里的枣子那样镶嵌在原子中。该模型虽然能解释原子为何呈现电中性等一些实验事实,但不久就被新的实验否定了。

(五)哈斯将量子假说运用于原子模型的尝试

哈斯在研究黑体辐射时很早就注意到了量子论。1910年,他在汤姆逊原子模型的基础上,运用量子公式来阐述原子结构。他假设电子在原子内部以振荡频率旋转,运用普通力学的公式计算原子的能量,就其近似结果,可认为与原子的总能量大概相等。虽说计算结果粗略,但却是将量子假说运用于原子结构的最初尝试,或许可启迪后人对此问题的关注。

(六)尼科尔松的量子化原子模型

尼科尔松擅长于星光谱和日冕光谱的研究。1911-1912年期间,他讨论过原子模型。他设想原子系统中有不同能量的环绕电子,而电子在不同环径上的角动量,其值只能以分立值来增减。

以上列举的几种原子模型,虽然都失败了,但有些或许对玻尔原子理论的提出有着积极的贡献。

二、α散射和卢瑟福核式原子模型

卢瑟福在1908年研究核素的放射性时发现了α、β射线,并经过多年的工作,于1908-1909年间证明α粒子就是氦离子()。在研究α粒子与其他物质作用时,发现α射线在底片上形成的图像会由于极薄物质的散射作用而变得边缘模糊。

1909年,卢瑟福为了验证汤姆逊提出的原子结构模型,与合作者一起进行α粒子散射实验,在实验中观察到一个重要现象:α粒子受铂的薄膜散射时,绝大多数平均只有2°~3°的偏转,但仅有约1/8000的α粒子大于90°,其中有接近180°的。然而,出现的这个实验结果,难以用汤姆逊的实心带电球原子模型加以解释。也就是说,汤姆逊原子模型不能解释说明实验中大角度散射的事实。

卢瑟福对这个问题经过苦思冥想,并通过数学推算,于1911年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他设想原子中带正电的部分很小,它受电子的作用引起运动的改变不大,而它受正电体的作用就不同了,当α粒子进入原子区域时,所受到的作用力(Z为原子序数,e为电子的电量,为真空中的介电常数,为α粒子与正电体的距离)。由于正电体很小,也就是说很小,其作用力可以很大,因此就能产生大角度散射。

后来,盖革和马斯登对α粒子散射实验又做了许多改进,并通过实验取得了全面实验数据,进一步肯定了卢瑟福理论的正确性。

三、玻尔的定态跃迁原子模型和对应原理

尼尔斯・玻尔是丹麦人,早年在哥本哈根大学攻读物理,接触到量子论,1911年,赴英国剑桥大学学习和工作,1912年在曼彻斯特大学卢瑟福的实验室里工作过四个月,其时正值卢瑟福发表核式原子理论并组织大家对这一理论进行检验。玻尔参加了α粒子散射的实验工作,帮助他们整理实验数据和撰写论文。玻尔十分敬佩卢瑟福和他的学说,坚信他的核式原子模型是符合客观事实的,也了解他的理论所面临的困难,认为要解决原子的稳定性问题,唯有靠量子假说,也就是说,要描述原子现象,就必须对经典概念进行一番彻底的改造。1913年,玻尔在核式原子模型的基础上,考虑到原子光谱的规律性,抛弃了部分经典理论的概念,发展了普朗克的量子概念,提出了三条假设,使原子光谱得到了初步的解释。玻尔的假设是:(1)电子绕核做圆周运动时,只有电子的角动量等于的整数倍轨道才是稳定的,即,式中的为电子的质量,为电子运动的速度,为轨道的半径,为普朗克常量,为1、2、3等整数值,称为量子数,此式称为轨道角动量的量子化条件。(2)电子在上述假设许可的任一轨道上运动时,虽有加速度,但原子具有一定的能量,而不会发生辐射,所以处于稳定的运动状态,简称稳态,这就是定态假设。(3)原子从一个具有较大能量的定态,过渡到一个具有较小能量的定态时,原子才进行一定频率的电磁辐射,其频率由公式决定。

玻尔在上述假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定量地计算出氢原子的定态轨道半径和对应能量,完满地解释了氢原子光谱巴耳末公式;从他的理论推算,各基本常数如、、和(里德伯常数)之间取得了定量协调;他阐明了光谱的发射和吸收,并成功地解释了元素周期表,使量子理论取得了重大进展,玻尔之所以取得成功,就在于他全面地继承了前人的工作,正确地加以综合,在旧的经典理论和新的实验事实的矛盾面前勇敢地肯定了实验事实,冲破旧理论的束缚,从而建立了能基本适于原子现象的定态跃迁原子模型。

四、玻尔原子理论的局限性

玻尔原子理论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如用玻尔原子理论无法计算光谱的强度,对其他元素更为复杂的光谱,包括氦原子光谱在内,理论推导与实验事实分歧较大的问题。至于塞曼效应、光谱的精细结构等实验现象,玻尔原子理论更是无能为力。然而,玻尔原子理论的这些局限性,需要后人重塑玻尔探究精神,善于实践,在量子理论的通道上持续探究,不断完善和发展玻尔原子理论,以解决前人没有解决的问题,造福人类。

参考文献:

量子力学的核心理论范文

朱光亚教授为本书所作的序言对原子核物理学的产生、发展、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及下一个世纪的展望做了极好的描述。原子核物理研究的基本问题包括:核的构成及“版图”是怎样的?核子间相互作用及其表现形式是怎样的?核的转化规律是怎样的?……随着加速器技术、探测器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人们可以获得更高能量及各种种类的离子(包括放射性离子),它可用作炮弹去轰击各种不同的原子核(靶核),产生各种核反应产物,从而研究原子核物理学的各种基本问题。促使原子核物理学在更高激发能、更高角动量和更大同位旋等的自由度内不断开拓新领域。

本书基本上是围绕着这个发展主线来描述的。全书共分八章,第一章绪论,概述了80年代以来原子核物理发展的主要成就,并展望今后可能取得重大进展的前沿方向,非常值得普通读者一读。第二至第五章分别论述了核结构和亚位垒融合及核裂变理论方面的最新成就。第六至第八章分别论述了下世纪初期原子核物理研究的三个前沿领域:中高能核-核碰撞,亚核子自由度研究和放射性束物理。

核结构一直是原子核物理学研究的中心课题之一在证实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假设并建立了核的壳模型和集体模型以后,出现了两个新领域——原子核的高自旋态研究和巨共振研究,揭示原子核在快速转动和具有更高激发能时的核结构特性。最近几年随着放射性核束装置投入使用,当强烈改变核内中子数和质子数平衡,推向质子滴线和中子滴线时的原子核结构特性已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本书第二、三章详细介绍了这些方面的新进展和发展前景,详细介绍了高自旋态研究中发现的回弯现象。有些现象的物理内涵至今还没有搞清楚。特别地,为了便于读者理解,作者对于巨共振的一般知识和各种巨共振模式做了系统介绍,并着重介绍了新的中子晕核产生的软模式巨共振,建立在激发态上的巨共振,巨共振的各种衰变方式,原子核自旋同位旋激发,磁巨共振,高温转动核的巨共振等前沿课题。

核裂变的发现是原子核物理基础研究的产物,并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有关核裂变的许多问题尚未完全搞清楚,一直还是原子核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本书第四、五章论述垒下重离子融合裂变反应和原子核裂变,也提到了作者在这方面的近期成果,内容丰富,有的现象用理论解释还有偏差。作者也介绍了最近少量有关中子晕(皮)核的近垒和垒下裂变反应的实验及两种相反的理论预言,并预计这方面研究将开辟重离子核反应的新方向。对通常原子核的裂变反应以及现有的核裂变的液滴模型、裂变道理论、裂变理论的壳修正、核裂变的扩散模型、用多维输运过程来研究裂变动力学以及裂变理论中的量子修正,书中都有介绍。并对形状同质异能态现象、裂变中的延迟现象等实验及其理论进行了详尽的描述。对耗散裂变从唯象描述到微观理论的发展,作者给出了一个极好的展望。对裂变过程中的时标和核的粘滞性直到裂变理论和相关的非平衡态理论的关系也有很好的描述。

从第六章开始本书着重描述下世纪原子核物理可能会取得重大进展的三个前沿领域。第六章是有关中高能和相对论性核-核碰撞的,其中重大课题有:核物质的状态方程;核物质相变,包括液气相变和夸克-胶等离子体(QGP)的产生;热核性质和多重碎裂衰变的新模式等。宇宙初期大爆炸时可能产生QGP,这是人们从未认识过的新物态。作者从介绍核态方程的一般知识开始,进而较为详细地介绍了理论研究的现状,包括玻耳兹曼-乌林-乌伦贝克(BUU)方程,量子分子动力学方法(QMD)及核-核碰撞的输运模型的蒙特卡罗模拟,然后描述中高能核-核碰撞的有关实验及其解释。最后详细地介绍了QGP产生的有关实验和实验上诊断QGP产生的方法。对QGP的研究将对原子核物理,粒子物理和天体物理产生重大影响,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实验明确表明QGP的存在。人们期待着20世纪末美国相对论性重离子加速器RIHC的运行及其实验结果。除了通过观察中子星和超新星爆发可以获得部分有关高温高密核物质的信息外,中高能核-核碰撞是目前实验室中研究高温高密核物质的唯一途径,这方面将有许多新的结果出现。

自80年代放射性核束装置问世以来,人们发现了中子晕核等一系列新现象。国际核物理学界普遍认为,放射性核束物理,包括它在天体物理和其他相关学科的应用是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内原子核物理学重要的前沿领域之一。本书第七章对放射性核束产生的方法和有关装置做了详细的介绍,特别介绍了我国学者提出的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冷却储存环装置和北京放射性核束装置。这是一个方兴未艾的新领域。许多发现对传统核理论模型提出了尖锐的挑战。利用放射性核束进行的核反应和传统的核反应有很多不同之处,特别是一些学者提出用这种核反应来合成超重元素,从而扩展人们已经知道的元素种类,放射性核束将大大提高人们合成新元素并研究这些新核素的性质的能力。自然界除了200多种稳定核素外,理论预言大约还有6000个以上的不稳定核素,到目前为止人们合成了其中的2000多个,放射性核束将使人们更容易去合成这些未知的核素,特别是当这些核素越来越接近于中子滴线和质子滴线时,将表现出许多新奇的性质,发现并解释这些性质将是对原子核物理学的重大挑战。

放射性核束的产生和应用还打开了核天体物理学的新局面,它主要研究宇宙和天体中各种元素及其同位素的核合成机制、时间、物理环境和宇宙场所。核反应在天体演化和宇宙演化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是恒星和超新星爆发的主要能源,导致了天体和宇宙中各种化学元素和同位素的产生。迄今为止,天体物理学感兴趣的一些核反应的截面及其随能量的变化,多半是通过理论计算或是从较高能区的实验数据外推到天体核反应发生的能区而得到的,而且特别缺少不稳定核的数据,放射性核束正好可以填补这个空缺。实验核天体物理学正在进入一个以放射性核束引起的热核反应为重点的新的发展阶段。书中对宇宙大爆炸后初始核合成,主序星和高温天体环境中氢的燃烧,天体中比较重的元素的合成所需的核反应及相应的实验方法都做了介绍。

量子力学的核心理论范文篇3

关键词:核心企业;良好质量行为;影响因素;计划行为理论;优质猪肉供应链

中图分类号:F253文献标识码:A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猪肉生产国和消费国。2010年全国猪肉总产量达5071.2万吨,约占肉类总产量的63.98%,居世界第一位。猪肉质量安全问题既影响着广大消费者的切身利益,也极大地影响着肉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然而,近年来“注水猪”、“瘦肉精”等猪肉质量安全事件频出,猪肉产品中兽药、农药和有害重金属残留以及菌落数超标现象普遍,严重影响了猪肉的质量安全状况。如何保证猪肉产品质量安全已经成为政府、学者和消费者共同关注的重大现实问题。国内学者普遍认为,构建由适度规模养猪场户、大中型屠宰加工企业和超市为主体的优质猪肉供应链是解决肉质量安全问题的有效途径(例如,卢凤君等,2003;陈超等,2003;孙世民,2006)。

生猪屠宰加工企业作为优质猪肉供应链的核心企业,既要在屠宰加工环节中保障猪肉质量安全,又要对上游养猪场户和下游超市的质量行为进行监督与引导,其良好质量行为的实施状况对保证猪肉质量安全具有重要作用。良好质量行为形成的前提是较强的行为实施意愿。本文将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季柯辛等,2012),引入计划行为理论,基于9省522家生猪屠宰加工企业的问卷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优质猪肉供应链核心企业(简称核心企业,下同)良好质量行为实施意愿的影响因素,旨在为规范和改善其质量行为,提高肉质量安全水平提供参考和借鉴。

1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说

1.1计划行为理论

计划行为理论(TheoryofPlannedBehavior,TPB)由Ajzen于1985年提出,是社会心理学中最著名的态度和行为关系理论。该理论认为,行为的发生受行为主体实施该行为意愿的直接影响。行为主体的行为意愿越强,行为发生的可能性就越大;反之,行为发生的可能性越小。行为意愿受行为主体的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的影响。其中,态度是指个体在执行某行为时积极的或者消极的感受;主观规范是指个体在决策是否执行某行为时感知到的社会压力;知觉行为控制是指个体感知到完成某一行为容易或困难的程度。态度越积极、主观规范程度越强、知觉行为控制越强,行为意愿就越大,反之就越小。此外,个体自身情况和环境等因素通过影响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影响行为意愿,最终影响行为的发生。

1.2理论分析框架与研究假说

本文在参考计划行为理论原有框架的前提下,兼顾企业生产决策的客观差异,从基本特征(包括从业年限、生产规模、员工素质、营销对象和企业资质)、目标实现(包括经济利益、客户需求、企业信誉和竞争优势)、外界压力(包括政府引导、消费者需求和合同约束①)和资源条件(包括资金条件、人力资源、技术设备与领导能力②)等4方面分析核心企业良好质量行为实施意愿的影响因素,提出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核心企业良好质量行为实施意愿的分析框架(详见图1)及如下研究假说:

H: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对核心企业良好质量行为实施意愿有正向影响;

H:从业年限对核心企业的知觉行为控制有正向影响;

H:生产规模对核心企业的行为态度和知觉行为控制有正向影响;

H:员工素质对核心企业的行为态度和知觉行为控制有正向影响;

H:营销对象对核心企业的行为态度和主观规范有正向影响;

H:企业资质对核心企业的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有正向影响;

H:良好质量行为实施后的经济利益、客户需求、企业信誉和竞争优势等4方面的改善程度对核心企业的行为态度有正向影响;

H:政府激励约束、消费者需求和合作伙伴合同约束对核心企业的主观规范有正向影响。

H:资金实力、人力资源、技术设备和领导能力对核心企业的知觉行为控制有正向影响。

2数据来源与模型选择

2.1数据来源与样本特征

本文所用数据由山东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大学生和研究生于2012年1月~3月(寒假期间)实地调查获得。调查问卷共设置21个问题,包含了对研究假定中涉及的全部因变量、中间变量与自变量的测量。调查对象为各地已与养猪场户和超市建立合作关系的生猪屠宰加工企业,遍及山东省、湖南省、河南省、甘肃省、浙江省、山西省、湖北省、河北省和江苏省等9个省份,受访者为企业的领导或管理人员。522份调查问卷在行政区域、地区及产区方面的分布状况③详见表1和表2。

由于问卷调查兼顾了各地的猪肉生产和地域特征,受访者多为企业的领导人员或管理人员,平均文化程度和平均从事本职工作年限较长,熟悉猪肉供应链和猪肉生产质量管理的基本要领,对调查问卷内容有较好的理解与把握。因此,调查数据具有较高的代表性和可信度,可以做进一步的分析。

2.2变量选择

基于研究假设,在构建计量分析模型时选择了4类17个解释变量,其含义与统计特征详见表3。

2.3模型选择

根据图1所示的分析框架,核心企业良好质量行为实施意愿影响因素的分析包括自变量-中间变量关系分析和中间变量-因变量关系分析④。

在自变量-中间变量关系分析时,由于基本特征的5个自变量均从不同侧面反映核心企业的基本情况,因此直接进入自变量-中间变量关系模型中。但是,目标实现在外界压力和资源条件各自包含3个以上的自变量(共计12个),且相互间有一定的关联关系,因此首先采用因子分析模型,分别对目标实现、外界压力和资源条件的自变量进行因子分析,以消除变量间的相关关系,降低自变量维度。这时,自变量与每个中间变量的关系成为“多对一”的关系,因此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分析。

在中间变量-因变量关系分析时,由于因变量只有“愿意”和“不愿意”两种情况,且核心企业在进行是否实施良好质量行为决策时,将在理性地综合衡量所有中间变量的基础上按照效用最大化原则做出最佳选择。Logit模型正是按照这一原则,将逻辑(Logistic)分布作为随机误差项的概率分布的一种二元离散选择模型。所以,选用Logit模型来分析中间变量-因变量间的关系。

3模型结果与分析

3.1自变量的因子分析

运用SPSS16.0软件,分别对目标实现、外界压力和资源条件等3类自变量进行因子分析。

首先分别对3类自变量进行相关性检验,结果表明3类自变量内部均存在显著的直接相关关系,存在信息上的重叠。进一步的KMO测度和Barlett球体检验结果显示,3类变量均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其次采用基于主成分模型的主成分分析法分别确定3类变量包含的因子。结果共提取出4个因子(目标实现中包含2个;外界压力中包含1个;资源条件中包含1个)。提取出的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分别为74.72%(目标实现)、73.67%(外界压力)和74.17%(资源条件),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原始变量的数据信息,符合要求。再次根据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详见表4)将目标实现中的第一个公共因子命名为“利益提升”因子;将第二个公共因子命名为“竞争优势”因子;将外界压力和资源条件2类自变量中提取出的因子分别命名为“外界压力”因子和“资源条件”因子。最后,采用巴特利特法(Bartlett)进行因子得分估计,最终通过SPSS16.0软件计算,得到各因子得分函数如下:

生产规模、员工素质、营销对象和目标实现(含利益提升和竞争优势)5个自变量(因子)对核心企业的行为态度有影响。首先考虑所有5个因素对(5)式进行估计,得到模型一,其中,生产规模不显著;剔除生产规模变量后得到模型二,所有变量都在0.05的水平上统计显著。各变量的系数以及统计量如表5所示。

由表5可见,员工素质、营销对象、利益提升和竞争优势4个因素对核心企业行为态度的影响有统计显著性,影响方向均为正,与本文的假设一致。由回归系数可见,利益提升的影响程度最大,其次为竞争优势和员工素质、营销对象的影响程度最小。这符合企业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总体目标的基本规律,也验证了高学历从业人员更容易拥有积极的良好质量行为态度。此外,核心企业对于良好质量行为的态度还会随着营销对象收入水平的增高而变得积极,这间接验证了课题组的前期研究结论:构建以中高收入理性消费者为营销对象的优质猪肉供应链对于保障猪肉质量安全具有重要作用(孙世民,2006)。生产规模对核心企业的良好质量行为态度没有影响,与本文的研究假定不相符。可能的解释是,扩大生产规模带来的规模效益低于好质量行为的实施成本,因而对核心企业的良好质量行为态度影响有限。

3.2.2主观规范与其影响因素间的多元回归分析

营销对象、企业资质和外界压力3个自变量(因子)对核心企业的主观规范有影响。首先考虑所有3个因素对(6)式进行估计,得到模型一,其中,营销对象不显著;剔除营销对象变量后得到模型二,所有变量都在0.05的水平上统计显著。各变量的系数以及统计量如表6所示。

由表6可见,外界压力对核心企业主观规范的影响最为显著,且为正影响,与本文的假定一致。这说明核心企业良好质量行为实施意愿的主要压力来自于政府、消费者和供应链合作伙伴。根据因子得分函数F可知,三者对于核心企业良好质量行为实施意愿的压力从大到小依次为消费者、政府和合作伙伴。营销对象对核心企业的主观规范影响不显著,与本文假设不相符。这说明消费者对于核心企业良好质量行为实施的需求并不会随其收入水平的涨落而增高或降低,即便是低收入消费者也一样需求高质量的猪肉产品。企业资质对核心企业的主观规范影响不显著,与本文假设不相符。说明“龙头企业”等称号并没有对核心企业良好质量行为实施意愿带来额外的动力。可能的解释是政府选择培育的重点龙头企业都是有实力且质量行为较规范的企业,无需因资质的提升再做改善。

3.2.3知觉行为控制与其影响因素间的多元回归分析

根据研究假说从业年限、生产规模、员工素质、企业资质和资源条件等5个自变量(因子)对核心企业的主观规范有影响。首先考虑所有5个因素对(7)式进行估计,得到模型一,其中,从业年限、生产规模和员工素质不显著;按相伴概率由大到小的顺序逐个剔除这3个因素后得到模型二,所有变量都在0.05的水平上统计显著。各变量的系数以及统计量如表7所示。

由表7可见,资源条件和企业资质对核心企业的知觉行为控制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与本文假定相符。由回归系数可见,资源条件的影响程度明显高于企业资质。这说明,核心企业良好质量行为的主观规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资金实力、人力资源、技术设备和领导能力。根据因子得分函数F可知,技术设备和人力资源对核心企业知觉行为控制影响程度相同,且大于资金实力和领导能力的影响。可见,引进先进技术和高水平人才是提升核心企业良好质量行为能力的首要途径。从业年限和生产规模对核心企业的知觉行为控制影响不显著,与本文假设不符,可见,核心企业随着从业年限的增加而带来的资本与经验累积和随着生产规模扩大而带来的规模效应并未明显地增加其实施良好质量行为的可能性。这与资金实力在主观规范的4个主要影响因素中居于次要位置有一定的关系。员工素质对核心企业的知觉行为控制影响不显著,与本文假设不符,说明提高员工素质并不能明显地降低从业人员掌握良好质量行为基本要领的难度。

3.3中间变量-因变量关系分析

运用SPSS16.0软件,选择Logit二元选择模型分析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与良好质量行为实施意愿间的数量关系。Logit模型的基本形式如下:

良好质量行为实施意愿有正向影响。首先将3个中间变量进行标准化,然后代入(10)式进行估计,回归结果如表8所示。

由表8可见,3个中间变量都在5%和10%的水平上统计显著,说明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对核心企业良好质量行为实施意愿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与本文假定相符。根据回归系数可知,行为态度的影响程度最大,主观规范次之,知觉行为控制的影响程度最小。

4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4.1研究结论

本文基于山东等9省的522份调查问卷,依据计划行为理论的分析框架,利用因子分析法、多元回归模型和Logit二元选择模型,实证分析了核心企业良好质量行为实施意愿的影响因素。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核心企业良好质量行为实施意愿受其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3个中间变量的直接影响。其中,行为态度的影响程度最大,主观规范次之,知觉行为控制的影响程度最小。

(2)基本特征、目标实现、外界压力和资源条件等4类15个因素均通过影响3个中间变量间接地影响核心企业良好质量行为实施意愿。

①基本特征中,员工素质、营销对象和企业资质3个因素的影响具有统计显著性。其中,员工素质的影响程度最大,营销对象次之,二者主要通过影响核心企业良好质量行为态度来影响其行为意愿;企业资质的影响程度最小,主要通过影响核心企业良好质量行为的知觉行为控制来影响其行为意愿。

②目标实现中,5个因素均有统计显著性。其中,提升经济利益、满足客户需求和提升企业信誉3个因素的影响程度较大,提升同行间竞争优势和提升替代品行业间竞争优势2个因素的影响程度较小。5因素均通过影响核心企业良好质量行为态度来影响其行为意愿。

③外界压力中,3个因素均有显著性影响。其中,消费者的影响程度最大,政府次之,合作伙伴的影响程度最小。三者均通过影响核心企业良好质量行为的主观规范来影响其行为意愿。

④资源条件中,4个因素均有显著性影响。其中,人力资源和技术设备的影响程度较大,资金与领导能力的影响程度相对较小。4因素均通过影响核心企业良好质量行为的知觉行为控制来影响其行为意愿。

4.2政策建议

上述研究结论表明,要增强核心企业良好质量行为实施意愿,就应采取针对性措施促使其转变行为态度、强化主观规范、提高知觉行为控制强度。为此,提出如下政策建议:①加强宣传推介,提高消费者对优质猪肉的需求强度。广泛利用各种媒体大力宣传食品安全意识、理性消费和健康消费理念,全面介绍优质猪肉的生产、储存、运输和销售过程,进而增强消费者对优质猪肉安全状况的认知度,形成对优质猪肉的需求动机和购买行为。②加强鼓励扶持,增强核心企业良好质量行为实施的综合实力。通过制定出台优惠政策,大力培育和扶持技术水平较高、设施设备较先进、社会信誉较好、组织协调能力较强且发展潜力较大的生猪屠宰加工企业,鼓励和支持他们组建优质猪肉供应链。③加强监督管理,形成推动核心企业良好质量行为实施的环境压力。强化市场监管,严格贯彻执行《食品安全法》、《生猪屠宰管理条例》等法规,建立健全猪肉质量(上接第10页)安全追溯体系,认真落实猪肉市场准入制度以及“问题猪肉”的召回制度、赔偿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④加强自律,增强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核心企业应自觉地认真贯彻执行相关法规,主动配合政府职能部门的监管,积极开展“道德行业与良心工程”建设活动,努力培育以“满足消费者需求、维护消费者权益、提升社会信誉、培植竞争优势”为主题的供应链文化,不断提高职工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

注:①优质猪肉供应链中,核心企业与养猪场户及超市之间签订合作合同,形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②核心企业应发挥组织领导作用,领导节点企业制定各类生产标准与制度,组织协调合作伙伴的实施良好质量行为。

③总体调查问卷遍及全国9省份,但山东农业大经济管理学院的生源结构使得大部分调查问卷集中于山东省。

④为使表述清晰,将基本特征、目标实现、外界压力和资源条件所包含的影响因素称为“自变量”;将行为态度、主观规范与知觉行为控制称为“中间变量”;将良好质量行为实施意愿称为“因变量”,全文同。

参考文献:

[1]卢凤君,叶剑,孙世民.大城市高档猪肉供应链问题及发展途径[J].农业技术经济,2003(2):43-45.

[2]陈超,罗英姿.创建中国肉类加工企业食品供应链模型的构想[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1):89-93.

[3]孙世民.基于质量安全的优质猪肉供应链建设与管理探讨[J].农业经济问题,2006(4):70-73.

[4]徐萌,陈超,展进涛.猪肉行业企业实施HACCP体系的意愿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3):7325-7327.

[5]白丽,巩顺龙,谭屹然.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采纳HACCP标准的行动模式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10(6):98-105.

[6]费亚利,龙晓凤,吴秀敏.生猪供给主体对建立可追溯体系的意愿分析[J].中国畜牧杂志,2011,47(4):47-51.

[7]叶俊焘.猪肉加工企业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后向控制绩效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2(3):84-91.

[8]展进涛,徐萌,谭涛.供应链协作关系、外部激励与食品企业质量管理行为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2(2):39-47.

[9]季柯辛,张园园,孙世民.论优质猪肉供应链核心企业的质量安全行为[J].科技和产业,2012(1):97-101.

[10]AjzenI.Organizationalbehaviorandhumandecisionprocesses[J].Thetheoryofplannedbehavior,1991,50:179-211.

[11]周洁红.农户蔬菜质量安全控制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6(11):25-34.

[12]陈雨生,乔娟,赵荣.农户有机蔬菜生产意愿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9(7):20-30.

量子力学的核心理论范文篇4

【关键词】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功用

我国核心期刊研究工作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时至目前,已有七大核心期刊(或来源期刊)遴选体系。从统计意义上讲,无论是哪一种核心期刊,无疑都是相应的机构根据多项评价期刊的指标(总被引频次、他引率、影响因子、基金论文比、综合评价总分等)经过一定的审核程序,至少是时下认为最合理的筛选办法评定出的在一定范围内具有高水准的刊物。这种评价结果,不仅仅是为图书情报部门精选订购期刊、为学者导读提供有效的文献检索工具,而且还为评价期刊甚至该期刊中的论文质量提供参考依据。

近些年来,在学术界,核心期刊已被“神话”,职称评定、基金项目的申报与完成、津贴分配、科技人员年度考核、硕博研究生毕业、学位点申报等,都离不开核心期刊的参与,都以在科技期刊别是在核心期刊中的数量作为考核评定的重要依据,而考核评定自然关系着广大知识分子的切身利益。因此,正确认识核心期刊,合理利用核心期刊,有效遏制核心期刊功能异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可以避免产生矛盾和后患,提高社会和谐指数。

“核心期刊”的起源与概念

1.起源

“核心期刊”这一概念起源于英国。20世纪30年代,英国文献计量学家布拉德福(Samuel·Clement·Bradford,1878-1948年)发现文献集中与分散规律,发现某时期某学科1/3的专业论文刊登在3.2﹪的专业期刊上,他指出:“对于某一主题而言,将科学期刊按登载相关论文数量减少的顺序排列时,都可以划分出对该主题最有贡献的核心区以及含有论文数量与之相等的几个区,这时核心区域和相继各区的期刊数量呈1:a:a2……(质优反平方律)的关系”,便提出了核心区期刊的概念,并以“”为主体,提出了计算核心区和其他区域的方法[1]。在6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研究了二次文献在期刊上的分布情况,发现75﹪的文献出现在10﹪的期刊中;在70年代,SCI的创始人尤金加菲尔德(EugeneGarfield)通过作者的引用行为发现,期刊的分布也有一个比较集中的核心区域,统计了参考文献在期刊上的分布情况,发现24﹪的文献出现在1.5﹪的期刊中,证明了文献集中的规律等,这些研究都表明期刊存在“核心效应”。后来,人们将核心区期刊称之为核心期刊。

2.概念

核心期刊的定义:某学科(或某领域)的核心期刊是指那些发表该学科(或该领域)论文数量较多,文摘率、引文率、影响因子、他引量等相对较高,水平较高,学术影响力较大,能反映该学科最新成果和前沿动态,能受到该专业读者特别关注的,最富有价值的那些期刊。

简单地说:核心期刊是学术界通过一整套科学的方法,对于期刊质量进行跟踪评价,并以情报学理论为基础,将期刊进行分类、定级,把最好的、最为重要的一级称之为核心期刊[2]。

虽然核心期刊起源于文献集中规律,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核心期刊已经演变成为一个学术质量的概念,而不仅仅是相对统计数量的概念,其原因是评选核心期刊时,考虑到所评期刊在一定时间段内的被引量、被索量、影响因子等这些能够反映期刊质量的指标。由于学科之间的相关性,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渗透已经成为现代科技发展的主要特征,具体表现之一就是一个学科的论文可以发表在非本学科的期刊上,或一个学科的期刊可以刊发非本学科的论文。因此,核心期刊是关于某一学科文献的核心期刊,而绝不是关于某一学科期刊的核心期刊[3]。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核心期刊的定义及内涵也会随之而再有所变化。

“核心期刊”的分类与比较

1.分类

20世纪80年代,我国文化事业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迅猛发展,期刊品种大量增加,期刊价格不断增长。相对,图书经费就显得严重不足,各大图书馆、科研院校几乎都面临着怎样精选期刊,用手中可支配的较少的购刊经费购得较多的、服务群体最满意的刊物的问题,都为订购哪些期刊杂志而困惑,这自然地形成对期刊评定的热潮,大势所趋,应建立期刊评价体系。1987年,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ISTIC)受国家科技部委托,开始对我国科技人员在国内外数量和被引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利用统计数据建立了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该数据库的统计结果编入国家统计局和国家科学技术部编制的《中国科技统计年鉴》,该数据库的统计结果被科技管理部门和学术界广泛应用。1992年,北京大学图书馆研制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问世。随后,陆续诞生了其他的期刊评价体系。目前,我国有七大核心期刊(或来源期刊)遴选体系,分别是:

⑴北京大学图书馆与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联合编辑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1992年问世);

⑵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2004年问世);

⑶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又称“中国科技核心期刊”)(1987年问世);

⑷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2004年问世);

⑸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1989年问世);

⑹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2004年问世);

⑺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正在建设中的“中国核心期刊数据库”。

这些期刊评价结果有如下主要特点[4]:

①研制者以文献人员为主,还聘请了相关专家作为顾问;②根据一个或几个期刊数据库,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期刊的多项指标进行了综合统计分析;③计量指标主要是:期刊的论文总量、被摘量、被引量、基金论文比及与这些量相关的被摘率、影响因子、被国内外重要检索工具收录等;④表明评价结果只供大家在相关工作中“参考”,不可作为“标准”使用。

对现有期刊进行评选分类,是提高期刊质量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好办法。虽然在评选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各编辑部对基金资助论文的优惠导致“基金资助”在论文投稿时的乱搭车[5],无论基金项目与该论文有没有关系,只要在论文首页下方写上“基金项目:……”这句话,便可享受到优惠,而这直接影响所属期刊的“基金论文比”,影响期刊评比结果;再如:有些核心期刊在稿约中明确规定参考文献必须列举n条以上,这也有些勉强[6],因为作者在其论文后面附注参考文献应实事求是,引用别人的观点、结论等来支撑自己的论文,既省时又省力,还可以节约篇幅,就应表明,这也算是对原作者的一种尊重和感谢,再说还可以避免“抄袭”的嫌疑。引用的参考文献越多,越能显示作者博览内容和知识积累的程度之广,能显示作者在拟稿时的认真劲儿,这些自然对提高论文质量有好处。可作为编辑部,如果在稿约中硬性规定参考文献的篇数,就难免“凑数”、文风浮躁等不良现象的发生,也会直接影响期刊评比结果。但是瑕不掩瑜,核心期刊的评价研究工作还得继续坚持下去,逐步克服遴选工作中的不足,使得遴选工作越来越趋于公平公正,规范合理。

有学者认为:核心期刊中的论文并不是篇篇精彩。我们不能说这种看法是完全错误的,我们只能说凡事要看主流,核心期刊中的论文质量普遍高,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2.比较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学科范畴主要为自然科学领域,因其受科技部委托,带有官方色彩,权威性名列国内首位,在中国理论上排行第一[7]。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学科范畴主要为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它是中国最早使用“核心期刊”这个术语来划分期刊的参考工具书,在中国学术界影响力最大。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是由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开发研制的中文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信息查询系统,用于检索中文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论文收录和文献被引用情况。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在多年的期刊研究基础上完成的一项科研成果。它采用我国目前年度收文量最大的引文数据库和其他大型文献数据库作为统计数据源,主要涉及哲学、政治、法律、经济、文学、历史等学科领域,评选出的期刊涵盖了目前我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使用率和学术水平均居前列的权威期刊和优秀期刊[8]。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收录我国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学、地学、生物学、农林科学、医药卫生、工程技术、环境科学和管理科学等领域出版的中英文科技核心期刊和优秀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具有建库历史最为悠久、专业性强、数据准确规范、检索方式多样、完整、方便等特点,自提供以来,深受用户好评,被誉为“中国的SCI”。

“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根据国际通行的文献计量学所提供的有关数据,并结合中国高校社科学报的实际,组织有关专家成立有权威的评委会,对刊物的方向、学术水平、编校质量、出版印刷质量等重要指标作出全面评价和鉴定的成果。

“核心期刊”的时效与认定

虽然无论哪个核心期刊评选机构,都是根据筛选核心期刊时前几年的资料统计出各参评期刊达标(评价指标)情况来评选核心期刊的,但是,有效时间却是从评选机构公布评选结果的日期为“核心期刊有效期”起始日,以下次评选结果公布之前一日为终止日,或者从评选机构公布评选结果的文件中所明确指出的有效期为依据。这其中虽然有着“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成分,不是很科学,但也能被人们所接受。北京大学图书馆率先研制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以下简称《总览》),没有明确指出“有效期”,但是《总览》每四年更新一次,至今已有六个版本,评价指标也陆续增加,最初只有3个指标:被索量、被摘量、被引量;2012年第六版是根据9个指标:被索量、被摘量、被引量、他引量、被摘率、影响因子、被国内外重要检索工具收录、基金论文比、Web下载量共9个评价指标评选出来的[9]。因此,《总览》核心期刊有效期为四年。“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收录证书上明确显示有效期,开始时实行三年动态管理:三年评定一次,一次评定三年有效,收录证书上明确显示有效期[7];后来实行两年动态管理:每两年评定一次,一次评定两年有效;从2011年起,每年都评,但有效期仍是两年。比如,2008年版的“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收录证书上明确显示:“有效期至:2010年12月”;2010年版的“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收录证书上明确显示:“有效期至:2012年12月”。

根据中信所说明:“2011年最新一期《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有效期两年。所以,2010年评上的核心期刊仍在有效期内,不会出现在2011年评选出的这一期。2010年加上2011年的才是目前最全面的核心期刊”。因此,某些管理人员单纯以2011版为准认定某期刊是否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是错误的。比如,《价值工程》2008年入选中国科技核心期刊,2010年再次入选中国科技核心期刊,2011年落选,那么《价值工程》作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的有效期应截止到2012年12月,任何与此相违背的都认为是错误的。再说了,2012年度《价值工程》杂志各期封面上都保留着“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字样,封底印有《价值工程》2010年入选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的收录证书,其左下角显示有效期至:2012年12月。如果在2012年,《价值工程》不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那么中信所就会及时给予修正,可《价值工程》杂志社从未收到过撤销“核心”的文书,事实上,中信所根本就没有发过有关撤销《价值工程》杂志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的文书。因此,无论从哪个角度去说,在2012年度内,《价值工程》就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此认定也适合于那些在2010—2012年和《价值工程》有着同样命运的期刊。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目录显示有效期也是两年。“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有效期也是两年。

浙江大学的做法更为人性化。学校在“关于启用2009—2010版‘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期刊目录’的通知”[10]中明确表示:核心期刊目录(CSCD、CSSCI)定期调整导致新老版本期刊目录的部分期刊增减,研究生在新版本中被删减的期刊上发表的学术论文的认定问题按如下办法处理:⑴研究生能提供投稿时间证明的,在新版本以前投稿并发表的学术论文均予认可;⑵不能提供投稿时间证明的,在新版本一年以内发表的学术论文,申请学位论文答辩时仍然有效,逾期不予认可。笔者认为,浙江大学的这两条规定既合情又合理。

“核心期刊”的功能与运用

“核心期刊”的原始功能或者说基本功能主要有两个:一是为图书馆的期刊采购提供参考,馆员可根据核心期刊表来有选择地订购期刊,利用有限的经费,购买最有价值、最大信息量的期刊;二是为读者便捷检索信息提供依据。因为期刊数量众多,读者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挑选、去阅读,核心期刊可供读者以最少的时间和精力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信息[4]。

当今,核心期刊因其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学术声望,已经成为一种客观的、公认的在本学科具有权威性的刊物,核心期刊的功能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近10多年来,在学术界,核心期刊可谓“神通广大”,被应用到职称评定、学术水平评价、学术管理和科研管理、人才评价、学位授予、科研人员绩效考核等方面,这并不是核心期刊本身有如此大的神力,而是外在因素,行政管理部门包装的结果,其根本原因是我们国家目前还没有一套能得到社会认可的、切实可行的、科学公正的学术评价制度。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核心期刊不得不在诸多评价工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并且在短时间内不会改变。

然而,许多单位规定,科研人员、教师以及在读的研究生所撰写的论文必须发表在本单位规定的“核心期刊”上才算数,才给补贴或者报销版面费,还规定了年终业绩考核所要求完成的篇数;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论文数量达不到要求的研究生不能毕业,不给发学位证等等,把核心期刊看得如此之重,应用到如此大的范围,是当初核心期刊的研究者、评价机构所始料不及的。这种核心期刊的功能异化也引发出诸多的负面效应[11]。

核心期刊的功能被放大、被扭曲,产生不良社会效应,这种现状不能再延续下去了,希望政府部门能挺身而出,带领学术界、期刊界、科研管理界齐心协力,扭转局面,为广大的知识分子营造一个良好和谐的学术氛围,进一步促使期刊业沿着正确轨道健康发展。

(本文中的个别数据、观点是从网上搜索来的,没有一一标明出处,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

参考文献:

[1]刘筱敏.核心期刊的起源与变化[J].百度文库,专业资料.

[2]什么是核心期刊?百度文库,专业资料.

[3]何荣利.关于核心期刊概念中的三个问题[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9,20(5):933-935.

[4]梁振南.“核心期刊”功能异化探析[J].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18(4):67-71(82).

[5]赵丽颖,杨波等.关于科技论文多项基金标注的几点建议[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9,20(4):729-731.

[6]朱大明.科技期刊不应规定论文参考文献著录数量[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9,20(1):159-160.

[7]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概览[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0.

[8]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文献计量学研究中心.2008年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2.

[9]朱强,戴龙基,蔡蓉华等.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10.

[10]浙江大学.关于启用2009-2010版“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期刊目录”的通知.浙江大学学位委员会办公室,2009,10,15.

量子力学的核心理论范文篇5

论文摘要:探讨了核心能力与企业并购整合绩效之间的关系,选取有过1~7年并购经历的主并方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并对核心能力与企业并购整合绩效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核心能力对企业并购整合绩效有显著的直接正向影响。

国内外学者对并购失败的原因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其中许多都与并购后的整合有关。…企业核心能力论认为企业的本质是“能力的独特集合体”,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来自于企业的核心能力。具有相似资源的企业通常在使用资源的效率方面有差异,这种差异本质上就是企业能力的差异,是产生竞争优势的深层次因素。也就是说,隐藏在企业资源背后的企业配置、开发和保护资源的能力,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深层来源。企业并购整合绩效的实现,其内在机制就是核心能力体系的重新构建和提升,企业要想使并购活动最终获得良好的绩效,就应该注重对核心能力的追求和培养。

一、理论与假设

prahalad和hammel认为核心能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teece等将核心能力定义为提供企业在特定经营中的竞争能力和优势基础的一组相异的技能、互补性资产和规则;leonard—barton认为核心能力是一个系统,包括员工的技能、知识、管理系统和价值观四种形式的技术竞争力。关于企业核心能力内涵的理解目前学术界仍有分歧,已有文献可将其归结为技术观、知识观、资源观、运行和制度观、组织和系统观五种。本文采用知识观的核心能力观点,认为企业的核心能力来自于具有企业特性的、途径依赖性的、不易为外界获取和模仿的知识体系。由特有知识和知识体系构成的企业核心能力是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获得持续竞争力的最根本基础;而对企业自身所拥有知识的激活和应用将是实现持续竞争力的根本保证。

企业并购使企业间的资源重新配置,相应的知识和理念重新整合,在战略性要素层面上构筑的特殊能力相互作用,形成了企业新的核心能力体系。新的核心能力体系不可避免地会对企业已成形的相对稳定的核心能力体系产生冲击,因此在企业并购后能否有效整合各种原本分散于两个企业内的资源、理念和知识,决定了企业能否维持原有的竞争优势并且扩大竞争优势,以及并购是否能取得良好的绩效。企业通过对目标企业的并购,使原有核心能力得以扩展和渗透,为并购的成功提供了内在保证,同时由于获取了外部资源和知识,从而强化了原有的核心能力。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设:核心能力对企业并购整合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样本

本研究将交易完成时间截止为2008年12月1日前的1—7年之间的并购案例作为研究对象。问卷中变量的问题设计基于liket量表法,所有指标均采用七级打分法。为了确保调研工作的顺利开展笔者在调研前制定了较为详细的调研计划。包括调研时间的确定;通过企业主管部门的介绍、本人社会关系网络中相关人士的介绍等方式确定单个企业的联系人;问卷发放采用访谈发放、邮寄方法和电子邮件发放相结合的方式,从而保证样本数量能满足统计分析的要求。选取有过1—7年并购经历的并购方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进行问卷的发放。笔者于2008年10月15日一2008年12月1et历时1个半月在60家企业中共发放240份问卷,回收130份,回收率为54.2%。对于回收的问卷筛选的原则是:问卷中有多处缺答现象的予以删除;问卷填写呈现明显规律性的予以删除如答案呈“z”行排列、所有条款选同一选项等。基于上述原则,进行筛选后最终得到有效问卷113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47.1%。

(二)变量测量

核心能力的量表主要参考魏江等的研究,将核心能力分为战略管理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职能管理能力。战略管理能力包括环境整合能力、市场驾御能力、战略规划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包括项目整合能力、界面整合能力、分支机构整合能力。职能管理能力包括研究开发能力、生产制造能力、市场营销能力、财务管理能力、人力资源管理能力。

并购整合绩效的量表主要是在借鉴kaplan和norton等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访谈方式提出来的。企业并购整合绩效可以通过财务绩效、顾客绩效、内部流程绩效、学习与成长绩效等四个方面表现出来。财务绩效分别从主并企业并购前后总资产收益率(roa)、净资产收益率(roe)、每股净收益(eps)、销售利润率(ros)和净利润(ni)等五个方面对并购后企业的财务绩效进行测量。客户绩效共有五个题项,分别从按时交货、顾客参与、服务水平、顾客合作、抱怨投诉等方面对并购后企业的顾客绩效进行测量。分别从应对环境、生产能力、质量控制、运营效率等四个题项对并购后企业的内部流程绩效进行测量。从研发能力、内控能力、员工培训、获取技术等四个方面对并购后企业的学习与成长绩效进行测量。

三、实证分析与假设检验

(一)样本的信度与效度

本研究为确保测量工具的效度及信度,尽量采用国内外现有文献已使用过的量表,再根据本研究的目的加以适当修改作为搜集实证资料的工具。在组织学习导向、知识整合能力、核心能力及并购整合绩效等概念的操作性定义及衡量方法上,主要采用国内外已发表的学术论文或者学位论文,在问卷正式定稿与调查之前,先对部分企业界人士进行问卷的预调查,以评估问卷设计及用词上的准确性,再根据预试者提供的意见对问卷进行了修订。

在探索性因素分析中,按照特征值来自动确定因素个数,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因素抽取,并选用varimax进行旋转。核心能力的因素分析结果得到1个因素,为核心能力因子,且核心能力因子的ot系数为0.962,大于0.70,表明各维度测量问项之间的内部一致性程度较好,也表明该量表项目间的信度较高。另外,构念测量项目的荷重最低为0.798,满足基准的要求。

并购整合绩效的因子分析是一个一个进行的,分别得到了财务绩效因子、客户绩效因子、内部流程绩效因子和学习与成长绩效因子。且各因子的系数分别为0.964、0.941、0.941、0.881,均大于0.70,表明各维度测量问项之间的内部一致性程度较好,也表明该量表项目间的信度较高。另外,各因子构念测量项目的荷重最低分别为0.922、0.85、0.918、0.815,满足基准的要求。

(二)相关分析

为了解核心能力与并购整合绩效之间所呈现的影响关系,以下运用普通相关分析(pearson)对核心能力与并购整合绩效及其各个维度间展开相关分析。具体分析结果见表1。

其中,cca表示核心能力;pai表示并购整合绩效,pail、pai2、pai3、pai4分别表示其财务绩效、客户绩效、流程绩效和学习与成长绩效。

企业能否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生存与发展,企业的核心能力的强弱至关重要,核心能力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以提升组织绩效的基础。魏江认为,企业并购和核心能力之间存在着某种互动的关系,即并购和核心能力之间存在着良性的正反馈机制。谢洪明认为,核心能力对企业绩效有显著的直接正向影响。本研究也表明,核心能力与企业并购整合绩效及其四个维度的相关系数均具有显著性,核心能力与并购整合绩效的相关系数高达0.913。

四、回归分析

从回归效果来看,f=548.149…(p<0.001),达到了非常显著的水平。从校正后的决定系数来看,回归方程能解释总变异的83.1%。因此,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核心能力对于企业并购整合绩效有显著的影响。在这个研究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有魏江、王长征、姚水洪等学者的研究。魏江将核心能力进行细分,提出了基于技术、市场营销、企业文化及内部管理等不同表现形态核心能力的并购战略模式及三层次整合管理框架;王长征基于“有效的能力管理是并购的价值创造源泉”这一认识,将并购整合定义为“并购双方组织及其成员间通过企业能力的保护、转移、扩散和积累创造价值的相互作用的过程”,试图建立起一个并购整合过程中的能力管理框架。姚水洪认为,新合并企业必须使原来分立的企业的核心能力在新企业内部扩散、相互转移才能提高自身的核心能力,这种核心能力创造的价值要比原来两家公司所具有的核心能力独立创造的价值大。本研究也证明了核心能力与并购整合绩效有极强的相关性。

五、结论和展望

量子力学的核心理论范文篇6

关键词:高能物理,TeV能量对撞机,标准模型精确检验,粒子探测技术,标准模型外的新物理

HighenergyphysicsintheDepartmentofModernPhysics,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ofChina

MAWen\|GanWANGXiao\|Lian

(DepartmentofModernPhysics,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ofChina,Hefei230026,China)

AbstractAnoverviewisgivenofthedevelopmentofhighenergyphysicsintheDepartmentofModernPhysics,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ofChina.Wesummarizetheprogressoverrecentyearsinbothphenomenologytheoryandexperimentalresearch.

Keywordshighenergyphysics,TeVenergycolliders,precisetestoftheStandardModel,particledetectiontechnology,newphysicsbeyondtheStandardModel

1引言

高能物理研究当前仍然是基础物理科学的最前沿,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学科之一.它深刻地影响着人类对物质世界认识的基本观念.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高能物理在不懈地探讨微观物质结构及其相互作用、质量起源、时空本性等基本理论问题,这些研究又和宏观宇宙学之间存在很强的互相推动作用.

高能粒子对撞机是研究物质最基本的结构和相互作用规律的重要、有效的工具.对高能物理的研究和其研究手段的每次重大突破都会带来物理学新领域、新方向的发展,甚至新的学科分支的产生.它对于加深人类对物质世界更深层次基本规律的认识有着重要意义.即将投入运行的TeV能量大型强子对撞机(LHC)和计划建设的国际直线对撞机(ILC)便是验证高能物理理论的极好的大型设备.

随着新一代的超高能量的对撞机实验数据的获取,高能物理的研究将面临着又一次新的重大突破.理论上预言的黑格斯粒子和可能的新物理信号将会被发现.这些将会是本世纪初物理学的重大进展.粒子物理的发展涉及了多种学科和前沿技术.粒子物理实验科学实际上与加速器技术、粒子探测技术等近代物理技术密切相关.实践证明,粒子物理实验技术的创新对国民经济领域中诸多技术问题的解决具有重大作用.

下面我们对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下简称中国科大)近代物理系的高能物理研究发展现状进行两方面的介绍:一是高能物理唯象理论研究方面;二是高能物理实验研究方面.

2高能物理唯象理论研究

高能物理唯象理论研究始于1985年,当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参加了丁肇中先生领导的DESYMARK\|J实验和欧洲核子研究中心L3实验的国际合作研究.我们的唯象理论研究就是当时针对大型正负电子对撞机实验中的现象学进行研究而发展起来的.从那时起,其研究课题就一直与国内外的大型高能物理实验现象学紧密结合.其研究工作的特点是:注重研发粒子物理理论研究所需的计算物理新方法和计算程序,建立了自己独特的高能计算物理实用软件环境,目前该实验室拥有先进的量子场论复杂计算的技术和能力,拥有研究室自己的高能物理理论计算和数据分析的PCFARM,并建成了DZEROSAMGRID的D0USTC节点,使我们的网格节点正式成为D0合作组标准MONTECARLO事例产生主要节点.因而,该实验室在现象学理论研究和物理分析方面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

近年来,粒子物理唯象理论研究室的理论研究课题密切结合他们参加的费米实验室D0组的实验,大型强子对撞机LHC上Atlas组的实验和未来的国际直线对撞机ILC上实验所涉及的TeV物理现象学,集中研究标准模型理论的精确检验和新物理信号的探索.重点研究内容涉及:Higgs物理、Top物理、超对称理论现象学、超引力模型现象学、额外维模型和最小Higgs模型现象学、超高能量下CP破坏来源研究等.考虑到未来对撞机上寻找新粒子和深入了解电弱破缺机制的物理实验中所处的重要地位,我们从研究如何实现高精度量子修正的数值计算方法问题入手解决对撞机物理现象中的复杂理论计算问题.重点解决的计算技术包括:高效率的多体末态(N≥3)蒙特卡罗相空间积分技术;费曼图中不稳定粒子的处理问题;在相空间边界上多点积分函数(n≥5)数值计算的有效方法;红外发散的解析处理;带复数质量的粒子的重整化参数和单圈积分函数的计算方法等.这些问题也一直是粒子物理现象学中的几个研究重点和难点问题.在这些研究中,他们已经在单圈图计算中,在不稳定粒子的计算处理方法上以及在多点(n≥5)标量、矢量、张量积分函数的解析和数值计算上取得了进展.

该研究室自2001年以来,在国际国内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SCI收录的涉及唯象理论研究的论文58篇,被引用达300余次.作出了一批为国际同行重视的研究成果.近年来该研究室取得了以下突出的研究成果:

1997年,在国际上首先解决了四点积分函数在相空间边缘发散点的数值计算困难[1].在国际上首次解决了三体末态过程的单圈阶幅射修正计算中的五点标量和张量积分的计算问题,完成了关于在直线对撞机上对H\|t\|tYukawa耦合精确检验的理论研究[2].精确研究了强子对撞机上超对称chargino/neutralino伴随产生过程,以及tb-H-产生过程的NLO阶QCD修正效应,为LHC新物理寻找提供了理论依据[3].在最小超对称模型下对ppH±bc+X味道改变过程的精确计算,首次发现在squark的混合机制下,超对称QCD对H±bc耦合的修正可以使该产生过程的截面大大提高,这使得该过程成为发现带电Higgs粒子和味道改变效应的重要反应道[4].T宇称守恒和不守恒情况的最小Higgs模型下γγtt-h°+X过程中的新物理效应的计算和讨论[5],得到了可能在LC对撞机上观测到LH/LHT的效应,或者给出对LH/LHT参数更严格的限制[6].完成了四体、五体末态相空间高精度积分程序的发展,实现了不稳定粒子处理技术,六点单圈标量、矢量、张量积分函数的红外分离及正确的数值计算方法和程序,并通过了若干正确性检验.在此软件环境下完成了在带电或中性Higgs寻找过程中,可能测量到的γγtt-bb-和e+e-W+W-bb-过程的QCD辐射修正计算工作.这为Higgs粒子寻找和top物理有关理论的精确检验提供了理论依据[7].

唯象理论组在国际上首先提出了在强子对撞机上通过超对称标量中微子双轻子共振态,探测R宇称破坏的实验物理分析方案,并计算了其QCD辐射修正[8—12].该成果被Tevatron的两个实验合作组CDF和D0先后作为其探测双轻子高质量共振态的主要物理动机和数据分析依据在发表的论文中引用.费米实验室FermilabToday对这一研究成果进行了报道.该研究室对这一理论与实验结合的研究,不但在唯象理论研究方面,推动了对TeV强子对撞物理过程中QCDNLO效应的精确把握,而且在实验物理方面,促进中国科大D0组在径迹探测器触发方法研究、高亮度环境下高能电子/光子鉴别、量能器刻度等研究中做出了成果.该研究还促进了高能数据网格计算节点建设,该室建成了中国科大D0USTC网格计算机群,并为D0合作组产生106模拟事例,为中国科大高能物理研究提供了1010以上的网格数据分析与处理能力,从而确保最终物理成果的获得.这些工作得到了D0合作组以及费米实验室的高度评价.韩良教授成为D0合作组AuthorshipCommittee7人委员会成员,负责审查合作组各单位成员作者资格.刘衍文博士成为费米实验室首批InternationalScientistFellowship成员.第28次中美高能物理合作联合委员会会议,确定费米实验室继续支持中国科大D0实验物理研究.

3高能物理实验研究

高能物理实验研究始于1973年,在杨衍明、陈宏芳教授领导下,为云南高山站宇宙线测量研制多丝正比室.之后先后参加了德国DESY的MARK\|J实验,是CERNLEP的L3实验的发起单位之一.与此同时,被接受为LHC大型强子对撞机的CMS合作组和日本KEK的B介子工厂Belle合作组的成员.与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ETHZ)合作成立了高能物理联合研究所.1991年正式参加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BES合作组,成为国内大学中最早投入国内高能基地研究工作的BES成员,相继参加了BESII的物理分析和BESIII的建造与物理工作.2001年10月又被接收为美国BNL的STAR合作组成员.

3.1为STAR合作组研制的飞行时间探测器和相对论性重离子碰撞(RHIC)物理研究

多气隙电阻板室(MRPC)是上世纪90年代后期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LHC-ALICE实验组首先发展起来的新型探测器.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委托,该研究室于2000年8月率先在国内开展MRPC研制.先后成功地研制了多种结构的MRPC,其中6气隙的MRPC时间分辨为60ps,对最小电离粒子的探测效率好于95%,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双层结构10气隙的MRPC,时间分辨好于50ps,探测效率大于99%,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并成功地研制了第一个基于MRPC技术的STAR飞行时间探测器原型TOFrTray,性能指标达到:平均时间分辨为85ps,探测效率好于90%,好于设计指标.并于2002年10月装入STAR探测器,参加了2003年度氘-金核(质心能量为200GeV/核子)和2004年度金-金核(质心能量为200GeV/核子及62.4GeV/核子)碰撞实验,有效提高了STAR探测器的粒子鉴别本领,对π/K分辨的动量区域由原来的0.6GeV/c扩展到1.6GeV/c,对π,K/p分辨的动量范围由1.0GeV/c扩展到3GeV/c.利用MRPC-TOF的数据和时间投影室带电粒子的电离能量损失的数据发展了一种可以鉴别高动量区π介子和质子的新技术,把STARπ探测器介子和质子的鉴别横动量区间扩展到12GeV/c[13].是第一个运用MRPC技术成功运行于大型高能核核碰撞物理实验的大面积飞行时间探测器,使一些原来很难开展但有重要意义的物理课题有可能进行,并获得了一些重要的物理结果.2006年4月,用于RHIC-STAR-TOF探测器的MRPC通过批量生产标准和标准的最后评审.MRPC生产稳定,质量越来越好,性能达到指标要求.RICE大学还专门做了报道.图1,2分别给出了200GeVAuAu对撞中TOF的强子鉴别和电子鉴别能力.

利用飞行时间探测器得到的主要物理成果有:基于TOFr粒子鉴别的强子谱和Cronin效应的研究[14].首次得到在氘-金碰撞与质子-质子碰撞中重味夸克衰变的电子谱.结合低横动量D0粒子谱和高横动量单电子谱,在世界上首次给出了氘-金碰撞中双核子质心能量为200GeV/核子下每核子-核子碰撞中粲夸克产生在中快度区的微分截面[15].开展带电强子横动量谱的研究.通过测量带电强子(π±,p,p-)的单举不变产额谱(0.3<pT<12GeV/c),精确测量了粒子的核修正因子Rcp,反粒子/粒子的比率以及p/π的比率等,观察到在中横动量区间重子相对介子有增强现象,这可以用部分子的结合模型来解释,而在高横动量区间,重子产额与介子产额有相同大小的压低.这一现象揭示夸克和胶子在QGP中的能量损失可能与微扰QCD能损模型的预言不符,为高能部分子在QGP中的能量损失机制提供了全新的实验现象,有待进一步研究[16].

对氘、氦\|3以及它们的反粒子在中横动量区间的不变产额、横动量谱和椭圆流的测量和研究,首次得到了轻核的结合参数B2和B3,发现B2与B3具有相似的值,表明氘、氦\|3以及它们的反粒子有相似的freeze\|out时刻.发现在不同中心度对撞中,轻核的结合参数和π介子的freeze\|out体积成正比.发现氘核和反氘核的椭圆流近似服从组分夸克数的标度不变性,在实验上验证夸克融合模型.首次测量了低横动量的反氘核的负值椭圆流,这是RHIC上观测到的第一个负值椭圆流,发现重粒子(氘)的负值椭圆流与大径向流的理论模型相吻合[17].开展关于重味夸克产生截面和粲介子D0半轻子衰变道的研究.完成了200GeV金金碰撞中D0介子以及粲粒子半轻子衰变到的电子和μ子的数据分析工作,首次在重离子实验中通过cμ+X道确定粲夸克(ccbar)总产生截面.首次在重离子碰撞实验中证实粲夸克截面相对于两两碰撞数的标度不变性.首次利用STARTOF探测器测量粲粒子半轻子衰变的单电子谱碰撞中心度的依赖关系.首次利用STARTOF探测器观测到单电子谱压低,测量重味夸克能量损失.首次观测到单电子谱的热力学性质与集体运动流效应不同于轻强子[18].对粲粒子及其半轻子衰变的单电子椭圆流进行了实验测量和唯象理论探讨.理论上给出了D介子及其单电子椭圆流,并预言底夸克粒子的集体运动流效应很小[19].完成了RHIC能区粲夸克产生截面和粲粒子半轻子衰变道的研究.2007年8月23—25日在QCD相变与重离子碰撞物理国际研讨会上汇报了该项工作.受到QuarkMatter2008会议组委会的邀请,于2008年2月4日—10日在印度Jaipur举行的第20届国际超相对论核-核碰撞(夸克物质2008)学术大会上做了题为《OverviewoftheCharmProductionatRHIC》的大会报告[20].进行奇异共振态强子φKK的不变质量的重建研究.利用STAR实验数据,通过仅用TPC信息和联合TPC+TOFr信息(即要求其中的一条带电径迹由TOFr所识别)的比较研究,进一步证明了,结合TOFr和TPC信息可以实现对带电径迹的高精度鉴别,从而大大提高对奇异共振态强子不变质量重建的分辨率.完成了200GeV金金碰撞中奇异强子椭圆流的中心度依赖性研究,系统测量了KS0,Λ,Ξ,Ω粒子的v2(椭圆流).结果表明,在低横动量区,这些强子的v2符合流体力学的预言,表明早期热化可能在RHIC形成.在中间横动量区,v2符合组分夸克数标度性,表明重组合是强子形成可能的机制,解禁闭可能在RHIC已经形成.中心度的依赖关系表明,v2没有初始坐标空间各向异性的标度性.集体运动在较中心碰撞中较强,热化有可能在中心碰撞中达到[21].v2随碰撞系统的大小变化的依赖性将帮助我们验证早期热化这一假设.对200GeV铜铜碰撞中KS0,Λ粒子的v2也进行了测量,并和200GeV金金碰撞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在铜铜碰撞中,KS0,Λ粒子也符合组分夸克数标度性,但是热化没有达到.

3.2与日本高能加速器研究机构(KEK)B介子工厂Belle实验的国际合作

Belle探测器于1999年开始取数,2000年夏,我们从D0Kπ+道的测量开始正式参与物理分析工作,以后还选取了带电D*对产生的连续过程,用D*+D0π+衰变产生的软π介子标记D0或D-0[22,23].给出了当时世界上最为精确的实验结果,并被2006年粒子物理数据库(PDG)收录.我们关于D0-D-0混合的第二项研究课题是D0Ksπ+π-道的含时达里兹分析测量,该过程的优点是可以直接给出混合参数x,y和强混合角δ[24].

3.3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北京谱仪(BES)实验的合作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自1991年以来一直参加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北京谱仪(BES)实验,在BESI和BESII上开展了物理研究,在BES3建设中,中国科大是国内唯一参加BES3硬件设计和建造的一所大学,如端盖TOF探测器的预研和建造,亮度监测器的设计和建造以及亮度监测系统的电子学部分,TOF和μ探测器的读出电子学系统、TOF触发子系统、TOF监测仪的电子学和BES3时钟系统.

从1991年至今,积极参与BES物理分析研究.如BES1-BES2的物理:Tau的米歇尔参数的测量,ψ的几种VP和PP模式衰变道的测量和研究,J/ψ的辐射衰变,J/ψγρρ,γωω的分波分析.在BES粲物理的研究方面,通过对J/ψ的辐射衰变道J/ψγω和J/ψγωω的分波分析,仔细研究了这些反应道中的强子共振态结构和分支比测量,发现了ω不变质量谱的近阈增强和可能存在的X(1812)态[25].

3.4ALTAS/LHC强子对撞实验国际合作

我们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计算中心、中国科大计算中心合作,在中国科大搭建了网格计算(LCGTier3)的工作平台的雏形.同时,我们与美国密歇根大学ATLAS合作组也开始了ATLAS物理分析合作工作,派人参加ATLAS端盖部分muon子漂移室安装、测试和运行维护工作.2006年,蒋一教授、韩良教授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大重点国际合作项目:“ATLAS强子对撞物理研究”,正式成为ATLAS合作组成员.

参考文献

[1]JiangY,HanL.J.Phys.G,1997,23:385;JiangY,MaWG,HanL.J.Phys.G,1998,24:83

[2]YouY,MaWG,ChenHetal.Phys.Lett.B,2003,571:85;ZhangRY,MaWG,ChenHetal.Phys.Lett.B,2004,578:349;ChenH,MaWG,ZhangRYetal.Nucl.Phys.B,2004,683:196;ZhouYJ,MaWG,ZhangRYetal.Phys.Rev.D,2006,73:073009

[3]SunH,HanL,MaWGetal.Phys.Rev.D,2006,73:055002;WuP,MaWG,ZhangRYetal.Phys.Rev.D,2006,73:015012

[4]SunH,MaWG,ZhangRYetal.Phys.Rev.D,2007,75:095006

[5]KaiP,ZhangRY,MaWGetal.Phys.Rev.D,2007,76:015012

[6]GuoL,MaWG,HanLetal.Phys.Lett.B,2007,654:13;GuoL,MaWG,ZhangRYetal.Phys.Lett.B,2008,662:150

[7]SunYB,HanL,MaWGetal.JHEP,2004,0409:043;SunYB,JiangY,HuangJRetalCommu.Theor.Phys.,2005,44:107

[8]WangSM,HanL,MaWGetal.Phys.Rev.D,2006,74:057902

[9]WangSM,HanL,mu.Theor.Phys.,2007,48:491

[10]WangSM,HanL,MaWGetal.Chin.Phys.Lett.,2008,25:58

量子力学的核心理论范文1篇7

1.大学核心竞争力与大学绩效管理内涵概述

核心竞争力”(corecompetence)源于普拉哈拉得(Prahalad)和哈默(Hamel)20世纪90年表在《哈佛商业评论》上的《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一文。核心竞争力是组织特有的,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在应对变革与激烈竞争时,能够获取和长期保持竞争优势的能力集合。世界著名的大学往往在功能发挥和责任承担上具有核心竞争力。赖德胜认为大学核心竞争力是大学以技术能力为核心,通过对战略决策、科学研究及其成果产业化、课程设置与讲授、人力资源开发、组织管理等整合使学校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从USNEWS-QS世界最佳大学排名指标构成看,大学核心竞争力要素主要包括社会评价社会声望(同行业竞争对手评价,普通民众意见与看法,社会影响力等)、教学与学术研究水平(师生比例、论文引用次数、科研立项等)、国际化与国际影响力水平(包括国际学生比例、在重大国际性学术期刊、学术研讨会、论坛上提出有影响力研究结果)等。

绩效(performance)概念最早产生于企业,是组织或个人在特定时间内,通过工作职能与责任承担,创造和完成预期任务目标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核心能力、行为态度与业绩结果。绩效管理是管理者与员工之间达成一种关于工作目标以及标准的一种共识和所需要达到目标所需能力的协议,绩效管理是确保员工的工作活动和工作产出与组织目标保持一致的手段和过程。大学绩效是指大学在承担功能和责任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核心能力与持续效能,大学绩效具有目标多元性、产出特殊性、评价标准与指标难确定性、评价信息收集稀缺性和认知效应的差性等特征。大学绩效管理是评价主体在科学的价值观指引下,在科学战略定位的基础上,通过持续开放的沟通使组织与成员对战略目标和绩效任务达成一致承诺,进而借助科学的战略目标设定与分解以及高效的绩效实施、辅导、监控、评价、反馈和改进活动,保持组织与成员组织战略目标与工作活动的协同一致,最终获得大学绩效持续改进和核心能力提升。作为组织战略目标实现和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制度保证,绩效管理系统应该通过科学、合理的绩效管理体系设计与管理实践,把大学发展战略目标、核心价值观层层传递给教师职工,激发其工作动机和活力、增强其工作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

2.欧美大学绩效管理与核心竞争力提升实践经验

大学核心竞争力是一个长期实践循序渐进积累的结果。核心竞争力提升需要有效的激励机制,核心竞争力培育需要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学术自治”、教学自由”、学习自由”一直是西方大学制度建设的重要法则,赋予大学充分自和决策权,赋予社会、家长和学生充分选择权、参与权、监督权,这有利于推动大学优化资源配置,创造和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20世纪80年代,为应对社会公众对高等教育质量的质疑,欧美大学开展了轰轰烈烈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运动。西方国家政府纷纷出台各种高等教育绩效评价标准和绩效管理制度与法令,积极引导和支持大学树立绩效管理理念、完善内部绩效管理体系和内部教育质量保障机制。西方国家大学陆续开展了绩效管理改革,在大学内部建立绩效评价系统,不断完善绩效评价制度和内部监督机制。以大学绩效管理改革为代表的国外大学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运动,极大地推动了政府、社会、高校三方评价体制的完善,完善的大学绩效管理体系成为西方国家大学最具特色的教育质量评价与管理制度,已成为国家政府制定教育政策、分配教育资源和提升大学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它不仅帮助大学得到了更多更好的资源,实现了更快更大发展,更极大地提升了西方大学的核心竞争力。

美国大学一直占据世界权威大学全球排行榜的前列,美国大学绩效管理模式也一直是其他国家大学学习与借鉴的对象。美国大学绩效管理主要有几个特点:第一,美国大学把院系作为大学发展的基本实体,大学绩效管理落在院系层面。美国大学认为学校绩效的实现依赖大学内部院系绩效的发展,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提升离不开内部院系核心竞争力的发展。以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为例,该校ICES系统即将院系作为大学绩效管理的主要承担者,既有校级考核评价指标也有针对不同院系发展状况设置的院系特色指标体系;其次,美国大学绩效管理鼓励个性发展,倡导每所大学都采取适合自身发展的绩效管理模式,这与中国高校采取统一的标准化绩效评价模式不同;第三,美国大学非常强调绩效管理的双向性,更看重绩效管理的绩效反馈与改进功能实现,坚持以每个绩效周期考核结果作为下周期考核计划制定的依据,这也与中国大学更强调绩效管理的评价功能有所不同。香港科技大学成功的关键正是在于把院系作为等大学功能实现的基础主体,并采用了西方大学先进管理理念与建立规范的绩效管理制度,使每一个办学流程都有章可循。

3.我国大学核心竞争力与绩效管理实践现状

现在,我国普通高校总数超过2300家,在校学生规模从1999年的413万激增到2011年的2308.5万,2003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5%,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进入了大众教育阶段。伴随着教育国际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大学与境外大学的竞争愈发直接和激烈,2008年以来,我国出国留学人数年增长率均在24%以上,2010年出国留学总数比2007年翻番,达到28.47万人。当前,核心竞争力不足已经成为阻碍我国大学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2011年全球大学排名前100名中,美国大学31家,中国香港地区有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3家(香港地区共有16所大学),中国大陆只有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2家(中国大陆共有大学2300多家)。从位次看,历史悠久的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世界排名不如1991年成立只有20多年历史的香港科技大学高,从入选比例看,中国大陆与欧美发达国家和香港地区大学相比,核心竞争力差距十分明显。近些年大陆高考状元频频选择境外大学也是一个例证,2011年香港地区大学国内招生报名录取比已从2006年23:1上升到40:1。国家统计局数据表明,2011年国家高等教育经费投入已经由1999年436亿元增长到4783亿元,2010年科研经费从1999年102.5亿增长到597.3亿,与此相对的是我国大学学术造假情况不断涌现,产学研效率低依然广受公众诟病。

从实践考察看,我国现行的大学绩效管理主要由政府行政部门和社会机构组织实施的外部评价,评价多为鉴定性评价,面向过去、标准单一的结果性评价指标,带有强烈管理主义”价值倾向,缺少科学理论指导和管理体系支持,无法实现对大学战略的科学导向、鉴定、激励和改进。在被动接受应试性评价”过程中,大学在机械遵从或功利奖惩的驱使下,为追求评价等次和排名,刻意保持自身价值取向与行政部门或社会机构评价要求的一致性,不惜为达标”而放弃特色”,评估中大学自我价值不断迷失。管理主义”外部评价抑制了大学的个性化发展,扼杀了大学的办学特色,难以激活大学内在发展动力,更无法满足大学核心竞争力提升的需要。从文献研究看,国内学者对大学绩效的研究多为理论探讨,以成本与效益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委托理论、战略管理理论等为主。成本与效益理论认为,大学绩效一定意义上就是教育资源利用效率,大学绩效评价就是研究大学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研究如何合理利用教育资源,同样教育成果,资源占用和消耗越少,效率越高;利益相关者理论则认为,大学绩效评价主要是研究利益主体之间关系以及通过绩效评价体系设计确定大学绩效管理责任和管理风险分担;战略管理理论认为,大学绩效管理就是通过资源配置优先顺序安排,建立合理的组织结构,实现大学组织结构与战略目标的匹配,以使得绩效管理更加符合组织发展的需要,从实现核心竞争力提升目标。对比中外大学绩效管理实践,中国大学绩效管理应借鉴企业绩效管理理念与工具,从强调一致性与相似性的外部评价转向鼓励大学自主性和独特性的内部评价,在现代管理理论的指导下,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大学自身特点与优势,科学定位自身战略定位,建立和完善内部绩效管理体系,不断打造自身特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

二、基于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大学内部院系绩效管理体系

1.大学绩效管理与大学内部院系绩效管理的关系

院系”是大学按学科或专业性质设置的基层组织单位,兼有行政与学术组织职能,具体承担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和社会服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等大学功能。伴随着我国大学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的格局形成,大学管理重心下移至院系一级,大学内部院系作为相对独立的准办学实体,已经成为大学功能实现和核心竞争力培育的微观主体,大学产出直接反映在院系一级,大学核心竞争力最终表现为大学内部院系的核心竞争力。说可以,作为大学功能实现与竞争力培育的一线组织,大学院系绩效不仅是大学绩效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大学战略实现的关键要素,大学内部院系运行绩效的优劣决定着大学整体办学质量水平的高低。建立科学高效的大学内部院系绩效评价制度,是提高大学办学质量的重要制度保障,院系绩效管理是大学调控其内部院系发展的重要手段,是推进大学管理创新的重要途径,是沟通大学与院系关系的桥梁和纽带,是最大限度激发院系实现大学功能与提升大学核心竞争力的保障。

2.我国大学内部院系绩效管理实践现状

国内大学开展内部院系绩效管理实践的并不多见,同济大学是国内较早开展内部院系绩效评估的大学。2005年,同济大学为了适应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整体办学战略目标的需要,成立了办学质量评估院,制定了《同济大学院系绩效评价方案》。每年由质量评估院专门负责开展同济大学院系办学质量绩效评估,并编制《同济大学办学质量白皮书》。由于各院系在历史条件、学科特点、发展重点等方面有所不同,同时,各院系之间在绩效目标水平和绩效实现能力上也存在较大差异,同济大学提出对不同院系应实行分类绩效管理,将参评院系分为常规院系和特色院系两类,两类院系采取不同的评价方案,以便形成公平合理、优胜劣汰的竞争环境,以此来促进大学与学院的可持续发展。同济大学强调用总量绩效和标准人均绩效两种指标计量绩效评价结果。其中,总量绩效反映的是大学院系的整体实力,是学院作为大学某一学科领域实力的综合体现;标准人均绩效是用总量绩效除以院系标准人数,注重院系单位人均绩效,使不同规模院系的办学质量和效益具有一定可比性。同济大学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基于同济大学办学理念,参照国内外大学排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出来的,比较客观地考核评价院系发展,有效地促进了院系竞争力提升。与院系绩效管理实践相似,国内对院系绩效关注也刚刚开始,少量研究主要集中在院系绩效评价层面,没有关注绩效管理整体,虽然在绩效指标体系设计研究中,一定程度上借鉴了企业绩效管理思想,但对绩效管理理念的理解和绩效管理工具的使用仍处在初级阶段,完整的绩效管理的理念还未真正树立起来,没有把企业绩效管理最先进的理念和工具融入到绩效管理体系设计和实践之中,绩效管理对大学功能实现和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引导和促进作用没有得到重组发挥。

3.大学内部院系平衡计分卡绩效管理体系构建思路

大学在战略目标实现和管控模式上与企业集团非常相似。企业集团竞争优势获取和战略目标实现的微观载体是其下属子公司,集团企业的战略目标需要分解到每一个下属子公司,子公司运营目标达成直接关系集团战略目标的实现,可以说,子公司每一个战略部署对于整个集团战略成败都至关重要,子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投入与产出能力、资源利用率是集团公司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决定要素。现在,企业集团绩效管理最先进的工具是由哈佛商学院罗伯特.S.卡普兰和复兴全球战略集团创始人戴维.S.诺顿提出的平衡计分卡。平衡计分卡作为战略绩效管理系统,强调因果关系的重要性和绩效指标体系对员工目标制定、行为引导和绩效提升的重要作用,它根据组织战略愿景,按照因果链条,组建各层次有机的组织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个人、部门和组织之间一致的目标系统,使组织成员在评价指标的引导下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平衡计分卡以实现战略目标为核心,突出组织目标的主导地位,给出了指标之间的因果关系图,把战略目标分解为一系列可测量的指标,改变了过去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片面管理,克服了传统绩效评价体系的片面性和滞后性,避免过分重视某一方面而忽视其他方面的不足。

量子力学的核心理论范文篇8

Abstract:Inthispaper,theUncertaintyRelationisusedtocalculatethelifetimeofquark-gluonplasma,thismethodavoidsthecomplicatedtheoreticalderivation,andthephysicalmeaningandphysicalprocessisveryclear.

关键词:夸克-胶子等离子体;寿命;不确定性关系

Keywords:quark-gluonplasma;lifetime;UncertaintyRelation

中图分类号:O5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4-0324-01

0引言

目前所探测到的物质的最小单元是夸克和轻子。强子由夸克组成,比如质子、中子和介子。为了满足三夸克和双夸克束缚态的泡利原理,必须给夸克引入色自由度。夸克之间的相互作用就是通过胶子传递色荷来实现的,每一个味道的夸克都可以有三种颜色,由于色禁闭的要求,强子必须是色单态的,比如重子的夸克组成是全反对称组合。

夸克-胶子等离子体是一种新的物质形态,夸克不再是以强子型的双夸克或三夸克束缚态形式存在,夸克之间是完全渐近自由的。可以存在夸克与夸克之间,夸克与多夸克之间的色相互作用,这是一种多体夸克凝聚而成的新物质形态。这种物质形态被认为曾存在于宇宙大爆炸初期,从夸克物质演化的意义来讲,研究夸克-胶子等离子体不仅对基本粒子物理研究意义重大,而且对于宇宙演化来讲也具有重要意义。物理学家们正在尝试着通过实验装置(高能重离子碰撞),把物质的温度和密度在一个很小的时空区域内提升到宇宙大爆炸的初始阶段。

1利用不确定性关系计算夸克-胶子等离子体的寿命

高能重离子碰撞能够将重离子撞击的巨大能量瞬间聚集在一个很小的时空区域内,形成一个高能量密度体,其密度可达几个GeV/fm3的量级。美国布鲁海文国家实验室(BNL)的相对论重离子对撞机(RHIC)能够将金原子核加速到每核子100GeV,质心系能量可达2×19.7TeV。为了能在实验室获得更高的能量,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目前已经建成了大型强子对撞机(LHC),其可以产生3TeV每核子的质心系能量,对于铅原子核Pb208,可达到3×208TeV的质心系能量。核粒子束迎头相撞时,每秒钟将会出现上千次的碰撞,每一次碰撞都能在相撞点上产生很高的温度,大约能产生超过1012K的温度,这相当于太阳温度的1万倍。夸克-胶子等离子体一旦产生就会迅速冷却膨胀,所以其寿命极其短暂。通过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关系,可以推算出夸克-胶子等离子体的寿命。由自然单位制下的不确定性关系可知,系统的能量不确定度和时间不确定度之间有如下关系ΔEΔt?叟■(1)

从相对论条件下夸克的动力学方程■?追=0,可以得到到核子内部三个夸克的总能量为E=■(2)

下面我们将从产生夸克-胶子等离子体的临界能量出发,来计算其寿命。利用不确定性关系计算物质的寿命在逻辑上是可行的,假设系统处于自由夸克态时,零质量夸克携带的总能量为E,当自由夸克物质开始冷却并最终碎裂为强子物质后,自由夸克便不存在了,那么在这段时间间隔Δt内的能量不确定性就是ΔE=E-0。

取核子半径R=0.8fm,由(1)式可知,出现夸克-胶子等离子体时每个初始核子的总能量为E=3π/R;2.3GeV。按照不确定性关系的最小值ΔEΔt=1/2,就可以计算出夸克-胶子等离子体的寿命为t0:10-10fm。由于取自然单位制,时间、能量、长度之间的量纲关系为[时间]=[长度]、[长度][能量]=1,再将费米长度换算为国际制单位就有夸克-胶子等离子体的寿命为t0:10-25s,这个计算值符合目前的理论值。

2小结

利用测不准关系计算微观物质系统的寿命在逻辑上是行之有效的,利用量子力学中的不确定性关系可以直观、快速地计算出夸克-胶子等离子体的寿命。在物理教学的现代物理部分讲解粒子物理的前沿进展,并利用简单的量子力学原理获得诸如系统寿命的一些物理量,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

参考文献:

[1]曾谨言.量子力学(卷I)[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量子力学的核心理论范文

[关键词]协调论;科学反常;经验反常;概念反常;背景反常

反常的语义为不正常,通常是指那些违反常态、常规、常识的事例或现象;科学反常则是指在科学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与常规科学规律、科学假说、科学理论甚至科学论断等不符或相违背的反驳或拒斥。反常对科学理论的演进、科学革命的兴起、科学事业的进步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反常的存在和不断出现迫使人们去质疑、去发问,设置假说、进行验证,力图消除反常,推进科学的进步。鉴于此,不少科学哲学家都对这种反驳或拒斥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关注和研究,将反常问题纳入到哲学思考的范畴。

一、科学哲学史上的反常

在科学哲学史上,逻辑主义对反常或是具有反常蕴含的反驳、反例等做了相应的论述。

卡尔纳普在修正其理论时指出,不存在对一个规律的完全证实,却存在一个简单的方法去证伪它,那就需要一个反例。如果有规律指出,“所有是p的对象也是q,而我们发现有一个对象是p而不是q,这个规律就被驳倒。一百万个肯定的事例对于证实这个规律来说是不充分的;一个反例对于证伪来说是却充分的……”。他在阐述全称推理时进一步考察了具有反常意义的否定实例:在已观察过的样本s中,如果包含有s1个否定的实例,那么原来的全称定律就要加以限定,成为概率性的定律。通过一系列的逻辑公式推演,卡尔纳普指出,或然性定律的概率随着反例s1的增加而减少,反之则增加。反常成为概率性真理的试金石。

波普尔的朴素证伪主义将具有证伪一个理论可能性的反常称为“潜在证伪者”。波普尔指出,全称陈述虽然不能够从单称陈述中推导出来,但是它们可被单称陈述反驳掉,一个和理论相矛盾的单称陈述或者一个理论禁止存在或出现的事实就称作该理论的潜在证伪者。一系列有限的单称命题不能证实一个全称命题,却可以反驳掉一个全称命题,科学不可能被证实,却能被证伪,并且甚至一个经验反常就能够证伪一个理论,科学理论面临被一次性证伪的危险。笔者认为,这里的“一次性证伪”的反常,是一种强逻辑的反常;理论在面临这样强反常威胁的时候,就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

自称为精致证伪主义的拉卡托斯给反常下了明确的定义:“如果陈述a是理论t和一个假定其他情况都相同条件的合取的潜在证伪者,我们就可以说,由陈述a描述的一个事件对于理论t是一个反常。”在此基础上,拉卡托斯还将反常与具体的经验反例、反证据等同看待,将反常完全看成纯经验层面的。

历史主义的代表人物库恩、费耶阿本德针对反常也做了相关论述。

库恩认为,反常与科学发现和科学革命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对常规科学“预期的违反”(violationsofexpectation),是科学发现的首要环节、科学革命的前兆。“发现始于意识到反常,即始于认识到自然界总是以某种方法违反支配常规科学的范式所做的预测。”随后,科学家开始“继续对反常领域进行或多或少是扩展性的探索”,直到科学反常危及到范式,科学家“调整范式理论使反常变成与预测相符时为止”,范式的调整乃至最后的改变就昭示着科学革命的来临。

在费耶阿本德(或译为法伊尔阿本德)那里,反常既是理论韧性的张力,又是理论增生的动力。所谓“韧性原则”是指即使理论与经验事实相冲突、理论处在众多反常的包围下,科学家在一定时期仍然会置大量反常于不顾而执著于一种理论。所谓“增生原则”,就是当理论遇到反常或反例、与事实不一致时,不应抛弃理论,而应发展更多的理论,来解决理论面临的反常问题。当一个理论t遇到反例时,“我们能使用其他一些理论,如t1、t2等等,它们强调指出t的困难,而同时答应提供它们解决的手段”。为了解决理论t的困难,便引进t1、t2等,作为t的发展,以便消除反常或反例。结果,理论愈来愈多,不断增生。

新历史主义者(或称作解题主义者)劳丹提出了与传统不一致的“非反驳的反常”(nonrefutinganomalies)概念:“每当一个经验问题声,已被某个理论解决时,p以后就构成了相关领域中没有解决p的每一理论的反常。”所以,如果p已为某一已知理论所解决,那么即使同一领域有一理论与p逻辑上一致,也不能说p就不成为该理论的反常;当且仅当一个问题p被一个理论解决时,p才能被称为同一领域另一些理论的反常。

综上所述,卡尔纳普将反常看作具有概率性真理的反例,波普尔将反常称作具有一次证伪效力的潜在证伪者,拉卡托斯给反常下了一个纯粹经验的定义;库恩将反常视为科学革命的前兆,费耶阿本德认为反常既是理论韧性的张力,又是理论增生的动力;劳丹则提出了有别传统的“非反驳的反常”概念。然而,他们都将反常看作经验层面的问题,并存在着各自的局限性。

二、协调力模式v的反常

协调力模式下的科学反常,不仅包括经验反常,还包括概念反常和背景反常;反常一方面具有助发现的启示作用,一方面对理论构成冲突作用,但仍然不能一次性证伪理论,需要将反常纳入理论的综合协调力的评价体系中考虑。

1.经验反常

所谓的经验问题就是“当我们感到有必要以某种方式对某个或某些经验事实或检验蕴涵提问时,就形成经验问题。”协调力模式把在某一时刻与理论型经验问子不符、且与其他竞争理论的理论型经验问子相符的观测型经验问子称为该理论的经验反常。这里的“不符”是指超出了该时刻理论所允许的误差范围,这种不符是理论在该时刻难以解释和暂时难以消除的,对理论就构成了一种反常。

下面,我们举例阐述经验反常的出现给理论的经验协调力带来的变化。

首先,反常与经验过硬性问题的关系。所谓经验过硬性问题是指在某一时刻,两个相互竞争的理论t1和t2当t1的核心解子j1和其他解子j2共同导出了m种不同的与观测型经验问子不符的理论型经验问子,t2的核心解子j1和其他解子j2共同导出了n种不同的与观测型经验问子不符的理论型经验问子,并且通过j1不变而j2发生变化使得m>n(其中,m、n≥o),我们就说t2呈现经验过硬性协调,而t1呈现经验过硬性冲突,两个理沦在该时刻相互比较、竞争的情况下,t2就面临着经验过硬性反常冲突的威胁。

协调力模式用经验过硬性和经验一致性分析了劳丹的反常概念。按照劳丹的观点,在某一时刻,有两个相互比较的理论t1和t2。如果理论t1解决了m个经验问题,即t1的理论推断与m个经验问子相符合,而此时理论t2却不能解决这m个经验问题,即t2的理论推断与这m个经验问子不相符合,这就说明t2面临着m个非反驳的反常。但是这个时候,我们不能断定理论t1在经验过硬性或经验一致性的协调力上就一定超过理论t2,因为在解决问题的总量上,t2未必不能与t1持平甚至超过t1。不过,应当指出,在此时的经验一致性和经验过硬性协调力的评价比较中,理论t2面临的处境十分不利,t2必须设法解决这些反常问题。但是即使这样,我们也不能立即将其证伪或拒斥,因为我们不能肯定经验证据是否有问题,另一方面也需要综合考虑理论t2的其他协调力。协调力模式主张将检查经验证据和修改理论同时进行,目标在于追求理论的经验一致性协调力和经验过硬性协调力。

其次,反常问题的出现会影响到理论的经验一致性协调力。经验一致性协调是指在某一时刻的理论比较中,一个理论的解子比另一个理论的解子能导出更多种类型的问子,此时该理论就被称为获得理论的一致性协调。反之,则面临理论的一致性冲突。如果一个理论在某一时刻的比较中,推导出了m种不同类型的问子,而另一个理论只推导出”种不同类型的问子,(这里m>n≥o)。那么这m-n个不同类型的问子就会看作是另一个理论的反常。理论解决问题的数量也是衡量一个理论协调力的重要因素。

第三,反常与经验明晰性问题的关系。笔者认为,反常在逻辑上有强弱之分,当反常出现在非核心解子(即拉卡托斯的保护带)中时,通过改变辅假说、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等来消除反常,自然带来的是理论的经验过硬性问题,当反常愈加严重,导致理论的核心解子(硬核)或部分核心解子(部分硬核)需要发生改变时,就必然会涉及理论的明晰性问题。所谓的经验明晰性是指在某一时刻,两个相互竞争的理论t1和t2,当t1的核心解子j1和其他解子j2共同导出了m种不同的与观测型经验问子不符的理论型经验问子,t2的核心解子j1和其他解子j2共同导出了n种不同的与观测型经验问子不符的理论型经验问子,并且通过j2不变而j1发生变化使得m>n(其中,m、n≥o),我们就说丁2呈现经验明晰性协调,而t1呈现经验明晰性冲突,两个理论在该时刻相互比较、竞争的情况下,t1就面临着经验明晰性反常冲突的威胁。

再者,反常问题必然引起理论的简洁性协调力发生变化。当理论遇到反常困扰但还未危及其核心解子或内核时,科学主体总是通过修正该理论的非核心解子(增加、修改或删除其特设性假定、辅助条件、初始条件等),来消除反常。这往往会带来理论保护带的数量增加和理论体系增生,势必影响到理论的简洁性协调力。理论的简洁性协调是在某一时刻的理论比较中,一个理论构造和使用了m种不同的解子而推导出u种不同的问子,另一个理论构造和使用了n种不同的解子而推导出u种不同的问子,并且m/u>n/u(m、n、u、v≥1),此时另一个理论就具有简洁性协调,而前者则面临简洁性冲突。简言之,理论的简洁性协调就是用最少的解子说明或解释最多的问子。理论在竞争时,如果其他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越是简洁的理论往往越容易被接受,在对理论的评价时往往就越有利。

这里涉及特设性(adhocness)问题。传统观点认为,如果一个理论只能解决它的先行理论解决了的经验问题和对其先行理论构成的反例而不能解决其他的问题,则这个理论就是特设性的。但是,劳丹认为这样的定义存在着以下困难:一是在已知的时间内,我们无法判定该理论是否还能在未来解决新问题;二是孤立的单个理论不能解决任何问题,解决问题的只有复合理论。于是,劳丹又给特设性下了新的定义:如果一个理论被认为基本上解决了所有先行理论已经解决的经验问题,或所有先行理论面临的反常,并且仅仅做到这一点的话,那么这个理论就是特设的。这就使得特设性有了合法意义,即只要特设性增加了理论解决问题的效力,就具有了合理性。

协调力模式对劳丹这一定义进行了精确化处理:即假定在某一时刻,理论t以m种不同的解子恰当地解决了n种不同的经验问子,但t却面临着v种反例问子;但是,我们通过修正t,增加了n种不同的非核心解子,构成了新的集合理论t1。它能够解决t已经解决的所有问子,而且能恰当地解决t所不能解决的反例问子,我们就说t1是特设的。结合上面论述,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一是在某一时刻,理论tt1和理论t相比,t1的经验一致性协调力上升,而t的经验一致性协调力下降,tt1比t解决了v种不同问子;二是在某一时刻,如果t1面临新的反例v1,而v1也构成对t的反例数,则t的反例数就为v+v1,这样,与t在某一时刻相比,t1的经验明晰性或经验过硬性上升。不过,v1是否或在多大程度上也构成对t的反例数是不确定的。因此,此时的经验明晰性或经验过硬性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三是在某一时刻,理论t1和理论t相比,随着反例问子v和增加的解子数n的变化,在m与u的比值和m+n与u+v的比值之间也会相应地变化,会有m/u>m+n/u=v,或是m/u=m+n/u+v,或是m/u

协调力模式承认科学反常在对理论的反驳力度上有强弱之分,反常的存在也着实对理论构成一定的威胁,但经验证据的确证与反驳并不能决定理论的优劣,还需要考虑理论的概念协调力和背景协调力。

2.概念反常

协调力模式下的概念问题是指:“当我们感到有必要以某种方式对经验解子提问时就形成最低层次的概念问题;当我们感到有必要以某种方式对概念解子提问时就形成更高层次的概念问题;所谓的概念反常是指在某一时刻与理论的经验解子或概念解子不符而与相互竞争的理论的经验解子或概念解子相符的概念解子。它是高于经验事例的理论型反常,是与理论构成逻辑上的反对或矛盾关系的概念、理论或判断。

自波普尔之后,人们已经明确意识到理论往往不是一个单一理论,而是一个理论系列。在一个理论系列中,理论具有层次性。协调力模式根据理论的层次性,将理论分为经验理论和概念理论。由经验问题和对经验问题的解答构成经验理论,它是直接从观察实验所得的经验材料中产生,是最低层次的理论,具有直接的经验协调力;由概念问题和对概念问题的解答构成概念理论,最低层次的概念理论也是产生在经验理论的基础上的,可称之为亚经验理论,而较高层次的概念理论则没有直接的经验协调力,不能用于直接回答经验问题,主要包括工作理论和超理论两类。经验理论和亚经验理论可称之为具体理论,工作理论和超理论则可称之为抽象理论。工作理论是为具体理论提供概念框架,指导具体理论的构建,但不能直接推导出具体理论;而超理论是为工作理论直接或间接提供概念框架的,参与工作理论的指导和构造,但也不能直接推导出工作理论。

从理论的构成看,理论还可分为单一理论、复合理论和集合理论。单一理论是理论的最小单位,由单个问子和单个解子构成。复合理论是由一些单一理论组成,这些单一理论之间关系紧密,形成一个有机的系统。集合理论是由一组单一理论或复合理论组成的有意义的集合体,它的形成要么是为了共同解决某一个问题或一组相关问题,即为共问子的集合理论;要么是对一个或一些问题提供了相同的解答,即为共解子的集合理论。

由于理论具有层次性、系列性、复合性或集合性,所以在概念之间的反常冲突就可表现在具体理论之间,或是抽象理论之间,或是具体理论与抽象理论之间,或是复合理论与集合理论之间,总之,在各种形态的概念层面都可能存在着概念反常。协调力模式下的“理论”可以表示单一理论,也可以表示集合理论。理论表示单一理论时,具体理论内部出现的概念反常就可以看作是具体理论内部的单一理论之间进行评估的因素,这样理论内部的评价就可以转化为理论外部的评价;理论表示集合理论时,无论任何数量、来自任何领域的理论都可组成一个集合理论,共同致力于解决某一个或某些特定的问题,因此对不同集合理论的外部比较可以转化为理论内部的评价视野。对于集合理论,我们希望在集合理论内部出现越来越多的相反理论,形成多元理论相互竞争的局面,但同时又希望在集合理论内部的概念反常越少越好,以满足理论的概念过硬性和概念简洁性要求。增加集合理论内部的相反理论是一个策略,其目的是与其他理论追求理论的综合协调力,而消除概念反常。

下面,我们举例讨论概念反常与概念的协调力问题之间的关系。

(1)反常与概念过硬性的关系。所谓概念过硬性问题是指在某一时刻,两个相互竞争的理论tt和t2,当γ1的核心解子j1和其他解子j2共同导出了m种不同的相反解子,t2的核心解子jt和其他解子j2共同导出了n种不同的相反解子,并且通过j1不变而j2发生变化使得m>n(其中,m、n≥o),我们就说t2呈现概念过硬性协调。而t1呈现概念过硬性冲突,两个理论在该时刻相互比较、竞争的情况下,t2就面临着概念过硬性反常冲突的威胁。这里的相反解子可以理解为一种概念反常。在理论的概念协调力的比较评价中,相反解子(即概念反常)的出现及其出现的数量和质量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这里的相反包括逻辑上的反对关系或矛盾关系,具有反对关系的理论、概念或判断在逻辑上不能同真,但可同假;具有矛盾关系的理论、概念或判断在逻辑上不能同真,也不可同假。概念反常的出现使得理论做出调整,由于只是一种弱反常,只需要对理论的非核心解子进行改变。在理论的比较评价中,同样面临反常威胁的两个理论,在各自做出改变非核心解子之后,具有相对数量少的概念反常的理论具有了更好的概念过硬性协调,而具有相对较多概念反常的理论就面临概念过硬性冲突。

(2)反常与概念明晰性的关系。所谓的概念明晰性是指在某一时刻,两个相互竞争的理论t1和t2,当t1的核心解子j1和其他解子j2共同导出了m种不同的相反解子,t2的核心解子j1和其他解子j2共同导出了n种不同的相反解子,并且通过j2不变而j1发生变化使得m>n(其中,m、n≥o),我们就说t2呈现概念明晰性协调,而t1呈现概念明晰性冲突,两个理论在该时刻相互比较、竞争的情况下,t1就面临着概念明晰性反常冲突的威胁。这是指概念反常发展到危及理论的核心解子或理论硬核的程度,需要理论对该核心解子或硬核进行调整;在理论的比较评价中,同样面临反常威胁的两个理论,在各自做出改变核心解子或硬核之后,具有相对数量少的概念反常威胁的理论具有了更好的概念明晰性协调,而具有相对较多概念反常威胁的理论就面临概念明晰性冲突。概念明晰性将减少相反解子也就是概念反常看成一个基本的目的,即理论在概念上所遇到的矛盾或反对越少越好;不过,概念明晰性不把无矛盾性看成基本要求,无矛盾性要求过强,无矛盾的科学理论是不存在的。

概念明晰性通过修改、删除、增加理论的核心解子的成分或提出新的核心解子概念的策略来消除概念反常。然而,事实上,追求概念明晰性而消除反常都比较坚硬,需要很长的时间和很多人的共同努力,解决起来非常困难,但一旦解决了这些反常,就意味着新知识或新的理论系列的诞生,理论本身的概念明晰性必然显著上升。概念明晰性的提升过程也就是理论创新的过程。

(3)反常与概念简洁性的关系。概念反常的出现使得理论对理论的非核心解子或核心解子进行修整、改变,这就必然引起理论的简洁性也发生变化。概念的简洁性是指在某一时刻,两个相互竞争的理论t1和t2,理论t1从m种不同的解子推导出u种不同的解子,另一个理论t2从n种不同的解子而推导出v种不同的解子,并且m/u>n/v(m、n、u、v≥1),此时理论t1就具有概念简洁性协调,而理论t1则面临概念简洁性冲突。可见,要比较两个理论的概念简洁性,需要比较两个理论各自作为推演结果的解子数目与作为推演前提的解子数目的比值,比值较大的在概念上更为简洁,也具有较大的概念简洁性协调力。

协调力模式的概念反常反映了科学理论发展过程中在理论层面的概念反常现象,并探讨了反常的出现和存在对科学理论协调力的影响。在协调力模式看来,消除概念反常也应与追求理论的综合协调力结合起来,统筹考虑。

3.背景反常

协调力模式认为,除了存在经验反常、概念反常,在背景问题中还存在背景反常。所谓的背景问题是指当我们感觉到有必要以某种方式对内在策略与外在策略之间的关系提问时就形成背景问题。内在策略构成判断理论之间关系的内在理由,其表现为静态的观念形态;外在策略构成判断理论之间关系的外在理由,其表现为动态的非观念形态。协调力的背景因素包括实验、技术、思维、心理和行为等因素。背景反常主要是指在某一时刻,超出现有的实验手段、技术水平所允许的误差范围或是与现有理论所依赖的思维方式、信仰信念准则、心理接受程度、行为支持程度不符的背景因子。

下面,我们举例讨论背景反常与背景协调力的关系。

(1)背景反常与心理协调力的关系。人的心理因素十分复杂,不同的主体有着不同的心理特征,同一心理特征的主体在程度上也千差万别。除了主体的个人心理之外,还有社会心理,而这些心理因素与科学理论的接受、评价和创造等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协调力模式用心理协调力来分析这些联系。所谓心理协调力问题是指在某一时刻,两个相互竞争的理论t1和t2,t1的心理解子的综合评估指标m小于t2的心理解子的综合评估指标n,那么我们就说t2呈现心理协调,t1呈现心理冲突。这里,心理解子的综合指标主要指理论能够满足多少人的心理需求,满足的程度有多大等等。如库恩所述,在常规科学阶段,一开始反常的出现并没有引起科学家的注意或者视反常于不见,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反常违反了科学共同体遵循的科学范式,超出了他们心理所接受的程度和范围,形成一种背景反常。背景反常的出现使得科学理论面临心理协调力的冲突,使得科学家主体在心理上产生抵制情绪,忽略、排斥甚至拒绝一个新的理论。一个或一些经验反常或概念反常的背后往往渗透着一些背景反常因子,因为观察渗透着理论,理论渗透着科学主体的背景知识水平、思维心理状态等非理性因素。

(2)背景反常与思维协调力的关系。理论的理解、评价和创造都需要经过人的思维活动,从理论与思维活动的关系中考察理论的协调力是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的。协调力模式用思维的协调力来考量这一问题。所谓理论的思维协调力是指在某一时刻,两个相互竞争的理论t1和t2,t1的思维解子的综合评估指标m小于t2的思维解子的综合评估指标n,那么我们就说t2呈现思维协调,t1呈现思维冲突。在理论的比较评价中,t1就面临着思维反常的威胁。这n-m的思维解子就是理论t1面临的反常。

从理论理解的思维过程看,思维对理论的理解,一方面取决于思维对理论理解、消化能力,另一方面也取决于理论本身的可理解性程度。这里,思维对理论的理解主要侧重理论的可理解性问题。一个好的理论总趋向于最可以被理解的方式表达、反映最复杂的科学规律。如果一个理论表述复杂,难以被人们所理解,其思维协调力就会下降,相反,如果该理论表述简洁,易于理解,其思维协调力则会上升。

从理论接受的思维过程看,在某一时刻,两个相互竞争的理论t1和t2,t1的接受型思维解子的综合评估指标m小于t2的接受型思维解子的综合评估指标n,那么我们就说t2呈现接受型思维协调,t1呈现接受型思维冲突。在理论的比较评价中,t1就面临着接受型思维反常的威胁。一个理论的接受型思维解子的综合评估指标包括理解该理论的数量和质量;这n-m的接受型思维解子就是理论t1面临的反常。理论在被理解之后,需要以一定的标准对理论进行比较、评价,区别优劣,决定对其的取舍。从理论评价的思维过程看,在某一时刻,两个相互竞争的理论t1和t2,t1的评价型思维解子的综合评估指标m小于了t2的评价型思维解子的综合评估指标n,那么我们就说t2呈现评价型思维协调,t1呈现评价型思维冲突。在理论的比较评价中,t1就面临评价型思维反常的威胁。一个理论的评价型思维解子的综合评估指标包括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对该理论的评价情况,如对理论的肯定、否定等;这n-m的评价型思维解子就是理论t1面临的反常。

从理论创造的思维过程看,在某一时刻,两个相互竞争的理论t1和t2,t1的创造型思维解子的综合评估指标m小于t1的创造型思维解子的综合评估指标n(m≥o),那么我们就说,t2呈现创造型思维协调,t1呈现创造型思维冲突。在理论的比较评价中,t1就面临着创造型思维反常的威胁。一个理论的创造型思维解子的综合评估指标主要包括该理论解答了其本身问题的数量和质量,针对该理论能提出多少个新的有价值的问题;这n-m的创造型思维解子就是理论t1面临的反常。

总之,消除理论的思维反常,提升理论的思维理解、接受、评价和创造的思维协调力,是提升理论综合协调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科学的发现不仅需要科学主体严密的逻辑思维,需要掌握总结归纳与推理演绎的科学方法,同时也需要涉及的科学主体所处的历史时代的社会、心理等背景知识的参与,需要考虑科学主体在进行科学发现时思维方式和心理状态。逻辑主义一味地强调科学理论的逻辑合理性,忽略了对复杂的背景因素的思考;历史主义看到其中的弊端,充分考虑了这些社会、心理乃至其他的非理性因素在科学发现与科学理论的构建中所起的作用,但是过分放大了这些非理性因素的重要性,也失去了历史的真实样态。协调力模式不仅将理论的逻辑性考虑进来,还把与理论相关的背景因素也纳入到理论的比较和评价中来,更加符合科学史实的发展轨迹。

三、结语

量子力学的核心理论范文篇10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儒家;文化

目前我国在经济建设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经济总量已雄居世界第三位。但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精神领域也出现了精神危机、信仰危机以及道德危机的征兆。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了马克思主义一元主导和多种社会思潮并存的复杂局面。在这种情况下,中共中央及时地提出了要进行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活动,这是非常必要的,这对于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团结、引领全国人民在思想上、道德上共同进步,具有重大意义。

一、儒家思想的发展路径

起于人类历史轴心时期的儒家思想历经春秋战国,但是在汉初并没有成为主流思想,西汉初年,汉高祖不喜儒学,使儒家的学术源流几乎断绝。文、景时期,主张清静无为的黄老思想已不能满足政治需要,儒家的春秋大一统思想,仁义思想和君臣伦理观念显然与武帝时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相适应。于是,在思想领域,儒家终于取代了道家的统治地位。汉武帝时期,儒术完全成为封建王朝的统治思想,在中国文化中居于统治地位。儒家思想走向主流,固然有其维护大一统迎合了汉朝统治者尤其是汉武帝的心理,但是从中我们也可以寻找到一些值得借鉴的经验。儒家思想之所以成为正统思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汉朝的儒家思想已经博采众长融合了其他思想的精华。董仲舒时期的儒家思想已非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原貌。而是掺杂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新思想,是其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和主流思想的基础。二是儒家思想的弘扬与一批儒生即当时的文化精英的贡献分不开的。三是儒家思想从细微之处入手,逐渐深入人心。四是儒家的道德审判让人明辨是非。

二、儒家思想的借鉴意义

实际上,社会上出现的各种社会思潮的混乱都是他们都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认识不足,丧失了信仰,进而对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丧失了信心。信仰和理想是非常重要的。早在二千多年前,儒家学派的子贡问孔老夫子:怎样才能让一个国家安定、政治平稳?孔子的回答很简单,只有三条:“足兵,足食,民信之矣。”也就是说,国家要有足够的兵力来保障安全,要让老百姓能够吃饱,老百姓要对国家有信仰。孔子认为在这几条中间,信仰是最重要的,他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最可怕的是国民对这个国家失去信仰以后的崩溃和涣散,而信仰的力量则可以把一个国家凝聚起来。所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广大青少年的信仰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从儒家思想的发展过程中得出了以下的借鉴。

(一)文化发展要与时俱进,文化传播要依靠精英力量

儒家思想作为正统思想在中国的专制社会中存在了几千年,在儒家思想的传播过程中,也曾存在很多的困难与挫折,但是儒家在历经了几千年之后仍然在现代社会深深影响着社会发展。这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其发展过程中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也就是自我完善。儒家在整个专制社会发展过程中,不断地结合每个时代的具体情况进行内容上的整改。从最早孔子提出“仁政”的儒家核心思想,历经孟子,荀子,最后在董仲舒提出的“新儒家”思想中确立了其正统地位,也使儒家思想最终深入人心。我们说儒家思想的传播首先要使统治者接受,所以儒家思想在不断地思想发展中根据各个时代的社会民生情况进行调整,从最初的“仁政爱民”,到之后的“君权神授”可以说都是直接与统治者的利益相关联的。除了统治者的接受,儒家思想还根据人民的具体情况进行其思想的改制,从“君舟民水”到之后的“天人感应”都切实的考虑到了人民的切实利益。在儒家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儒家思想紧紧围绕“仁”这一核心观点,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整。在不断自我完善中,儒家思想逐渐深入人心,奠定了其正统的思想地位。从儒家的发展中我们看到,要在国民教育中很好的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我们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社会的实际情况,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具体要求,紧紧围绕几个基本点,不断地进行具体思想的落实。在思想成熟时,我们要利用社会中的权威人士,领导人士进行传播与发展,在儒家思想的传播中,一批核心领导人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等这些士大夫阶层进行了广泛的传播,他们通过讲学,游说,收门徒,编写书籍,开学堂等种种方式进行广泛的传播,从而使社会中的儒家信仰者不断地增加,在这种具有规模性传播方式的影响下,儒家思想得到了很好的传播。除了这种权威知识分子的传播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统治阶级的政策推行,在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确立之后,董仲舒得到了汉武帝的大力支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文化进入科考范围”这些政策的推广,使得儒家思想得以在社会中广泛传播。在现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中,我们要学习儒家,借助知识分子,权威人士以及国家政策的推行,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体系的推行,我们可以利用广大的网络媒介平台进行传播与宣传,并且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借助广大的权威人士知识分子阶层,以讲学为主要途径进行广泛的传播,逐步在传播中形成广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群体基础,并且利用国家机构出台相关政策来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落实,从而在社会中形成广泛群体道德意识。

(二)文化传播应从日常生活层面入手

儒家思想注重从小事做起,从个体做起。“人则仁义”是儒家思想的生命价值基础,不仅是为人的基本价值标准,也是个体行为实践的价值准则,在儒家学者看来,“仁”是支撑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义”是人之所以存在的基本行为准则。这正如儒家所主张的:“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义者,宜也。”儒家学者之所以将仁义看得如此之重,是因为其理论的核心价值就在于:“仁者爱人”。一方面,儒家仁学的“爱人”思想把握了一个最基本的价值要素,在儒家看来,无爱人无所以构建起和谐社会,正如孔子所说:“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从最基础的爱人开始关注每个人的生存发展强调以礼待人,以利与人;不民意,不强民所为;勤政勤劳,不悔不怨。在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我们也要秉持最基本的以人为本,从每一个人的切实利益出发,关注于每一个人的价值观的发展。加强对个人的教育,从每一个人的精神层面提高上着手,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通过国民教育逐渐融入到整个社会,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从关注人这一基础出发,在儒家提出的“三纲五常”“仁义礼智”“孝道”“非义不居”这些日常小事上着手,进行具体的规定与详细的规范,儒家思想强调诚信,认为不讲诚信,一个人就不具有良好的品格,也就不能实现自身真正的发展,不能成为对社会和国家的有用之才。要想做到心中有仁,必须要诚实地对待自己和别人,必须在追求和谐的心境中,做到至诚至信、至真至善。只有这样,才能在现实中实现自我的飞跃。儒家思想弘扬孝道,认为“孝”产生于家庭血缘关系相连的生理和心理基础之上,孝是最真挚的情感,也是反映一个人道德修养的衡量标准。在儒家看来,做到孝道,才会心中有仁,这对于社会的安定、社会秩序的维护有着重要的作用。儒家十分强调道德的力量。“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道德不仅可以引导一个人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身素质,而且还有助于促进一个国家的不断发展。儒家认为道德的力量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超越一切,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而且有助于节约社会资源,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儒家在这些小事上进行了各方面的规范,可以说事无巨细,在这种不断地积累过程中,逐步深入。俗话说: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我们要在国民教育中,从每一件小事出发,无论何时何地何事,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到具体的事物中,要学习儒家思想,循序渐进,不断地进行积累与进步,从不断量变地积累中逐渐达到质变,在不断地进步中落实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

(三)价值判断需深入文化建设的内核

儒家思想在不断地发展过程中,始终以道德为标准,扎根于周礼,形成了一套理论规范,以此来束缚社会成员的行为,为整个社会运行指引方向,无论儒家思想如何发展,儒家的价值评判标准是固定不变的,在朝代的更迭中,始终围绕这一标准进行事物的评判,从而使儒家文化能够不断地发展与进步。价值观的评判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的重要的方面之一,我们要建立好一个评判的标准,确立好事物的属性定义,从而在事物的不断地发展中确立好事物发展的方向,在国民教育中进行贯彻落实。而在现实社会中,社会对行为的评判标准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根据这些具体的评判标准,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就有了行为规范,就有了参考标准,衡量标准。这样我们就可以去衡量自己的行为,

就可以及时规定自己的行动路线,及时纠正自己的思想方向,及时进行自我的调整。只有依照必要的价值评判标准,才能在实践落实中更好的落实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依据价值体系的性质和特点,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实践经验,积极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青年学生的自觉追求的途径、方式和方法,包括理论创新、理论武装和理论教育、社会思潮引领、政策引导、制度建设、文化熏陶和实践体验。其中,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积极承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的责任,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有效性,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尤其要通过科学研究、学科建设、教材建设、课程和教学体系建设的途径,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在青年学生中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真正转化为青年学生的自觉追求。

量子力学的核心理论范文篇11

“上帝粒子”为什么是质量之源?

物质有质量,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问题是,物质为什么有质量?这个问题牵扯到粒子物理学。科学家认为,自然界中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可划分为4种力:引力、电磁力、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在爱因斯坦相对论解决了引力问题后,人们开始尝试建立统一的模型,以期解释通过后3种力相互作用的所有粒子。为此,科学家建立起被称为“标准模型”的粒子物理学理论,该理论把基本粒子分成3大类:夸克、轻子和玻色子。但这个标准模型有个缺陷:无法解释物质质量来源等问题。

为了修补这一理论的缺陷,1964年,英国爱丁堡大学物理学家希格斯提出“希格斯场”的存在,并进而预言希格斯玻色子的存在。希格斯理论提出,在宇宙诞生的最初,并没有希格斯玻色子(也称希格斯粒子)的存在,其他的各种基本粒子都如光子一般,以光速横冲直撞。宇宙诞生十几秒后,希格斯粒子诞生,形成了“希格斯场”。除了光子,其他的基本粒子与希格斯粒子发生碰撞后,就如同轻巧的棉花吸饱了水分一般,获得了质量,而速度就慢下来了。慢下来的基本粒子“夸克”在强相互作用下,抱团组成了质子、中子等粒子,质子和中子又组成了原子核,原子核与电子在电磁力作用下又形成了原子,原子构成分子,由此形成了我们所见到的大千世界。如果没有希格斯粒子,其他的基本粒子就会仍然以光速运行,不能聚合在一起,我们的宇宙将仍然是一锅沸腾的基本粒子汤,根本不能组成物质,生命也无从谈起。所以,希格斯玻色子又被称为“上帝粒子”。

可是就是这样一个叫人匪夷所思的模型,它的更神奇之处在于,基于这个理论的很多预言居然被一个又一个激动人心的实验证实了。1995年3月2日,美国费米实验室向全世界宣布他们发现了顶夸克时,“标准模型”所预言的62个基本粒子中的61个都已经得到了实验数据的支持与验证,看上去“标准模型”马上就要获得决定性的胜利,但是仍然有一个粒子,游离在这座辉煌的大厦之外,仿佛一个幽灵,这就是希格斯粒子。

寻找“上帝粒子”的欧洲强子对撞机

为了寻找希格斯粒子,美国费米实验室的万亿电子伏特加速器运行了26年,期间发现了新粒子“顶夸克”,也逐渐逼近了希格斯粒子的“活动范围”,但希格斯粒子仍难觅踪影。为什么寻找希格斯粒子这么难?原因其实也很简单:一个困难是,它极不稳定,如果确实存在,它将在碰撞后10亿分之一秒的时间内衰变,因此要想捕捉到它极不容易。其次,科学家认为,“上帝粒子”的质量非常大,因此需要能量足够大的对撞机把它撞出来。欧洲核子研究中心1994年开始设计兴建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2008年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正式建成。

位于欧洲原子核能中心的大型强子对撞机是世界上最大的实验装置,它深埋在法国和瑞士的地下100米处,周长27千米。从外观上看,强子对撞机就像个巨大的管道,它发射出质子,使其以接近光速的速度撞击,从而得到撞击时释放出的电子、光子、夸克,以及偶尔撞出的希格斯粒子。这一刻就像宇宙大爆炸之后,释放大量能量和基本粒子,冷却后形成组成物质的质子和中子,希格斯粒子就有可能产生在其中。由于希格斯粒子很容易衰变成其他粒子,这些粒子又会进一步衰变成别的粒子,使得寻找希格斯粒子耗时耗力。

欧洲强子对撞机的建成和投入使用,已经使科学家们获得了足够的信心:由于它所达到的能量已经足够大,因此这将是一个判决性实验——如果真有希格斯粒子存在,它一定能探测到,不像以往的实验设备存在漏网的可能性;反过来的说法也成立,如果它仍然不能探测到希格斯粒子,就说明这东西根本不存在。

然而通过强子对撞机产生上帝粒子并没有那么容易——每1万亿次的质子对撞,才可能产生一次希格斯粒子。更加困难的是,这种粒子一旦产生就转瞬即逝,因此要想捕捉到它需要进行足够次数的相撞,并进行海量数据分析。欧洲强子对撞机自2010年开始高能量运作之后,两个探测器都屡次观测到了希格斯粒子存在的迹象。经过了足够多次数的观测,欧洲原子核能中心最终确信自己已经找到了“上帝粒子”。两座各自独立的实验室都发现了这种亚原子粒子,质量范围在125吉电子伏特至126吉电子伏特之间。两家实验室都宣布,数据结果的统计确定性为5西格玛,或5标准差。5西格玛,换算成统计误差率,大约为0.00006%。在粒子物理学界,若要证实某一发现,数据统计确定性需要达到5标准差;若要作为证据,统计确定性必须达到3标准差。所以现在说是“接近发现”。

发现“上帝粒子”只是新的开始

量子力学的核心理论范文篇12

关键词:抽象理论;类比教学;生活化策略

曾有一句话这样说到:“文科是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理科是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然而在整个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往往碰到很多的化学理论和化学概念,这些抽象的知识让教师教的辛苦,学生学得困难。比如“物质的量、化学平衡、原子结构”等知识点是学生高中阶段普遍感觉是难学的部分,尤其在刚开始接触时是一头雾水,难于理解和掌握。教师采用“告诉式”教学,显得单一、枯燥,空洞。面对这一现状,怎样解决这个困扰教师和学生的问题,笔者对此作了一些思考和探索与同仁交流,恳请批评指正。

一、教与学的双困原因

1.教师的困扰:对于理论教学,教师绝大部分就理论讲理论,没有其他的教学资源。不像物质性质部分的教学丰富,可以采用实验证实、实物或模型展示、图表对比、动画模拟等方式便于学生理解,加深印象。只能依靠大量的练习题去加深、巩固所学知识,采用题海战术,费时又费力。在新课程背景下,这样的教学从某种程度上已经背离了新课改理念,又回到了传统教学模式。

2.学生的困扰:对于理论和概念的学习,首先比较抽象,高中生已经具备科学的抽象思维能力,但还没有成熟,形象思维和迁移思维能力欠缺,导致理论部分学习找不到落脚点,感觉是飘在半空中,理论理解和掌握有相当大的难度。其次,学生知识储备不够,在西南部地区,大部分学生基础知识偏弱。对化学的理解更多的是从课堂,书本中来。学科素养相对中东部沿海教育发达省市,学科素养偏低。最后,在纯理论讲解与纯理论学习的环境下,显得枯燥无味,学习兴趣不大,积极性不高。

二、抽象理论教学对策—生活化策略

要想让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就要让这些抽象的理论以某种方式呈现,使之变得通俗易懂,简单明白。在理论呈现采取直观化,形象化,生活化的策略。以类比的方式将生活中经验或实例与抽象理论对接,帮助学生建立直观化的感性形象,形象比喻,将抽象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化难为简。举例如下:

1.物质的量

学习内容:物质的量是七个国际基本物理量之一,符号:n;单位:mol。用于表示微观粒子数目,将12克12C所含有的C数目规定为1mol,约为6.02×1023。于是把含有约6.02×1023个微粒数目规定为1mol。

学情分析:此部分内容为必修1第一章第二节内容,学生刚由初中升入高中,很多概念陌生。怎样区分微观与宏观?基本物理量与常规物理量?1mol与6.02×1023之间的关系?为什么要引入物质的量?只有把这些疑问解决,才能让学生清晰的理解和掌握。

类比对策:分别称取1克与500克小米让学生数其米粒数目。介绍一滴水约0.05ml,却含有1.67×1021个水分子,50亿人一秒数100个,一直数100年还数不完。感受微观与宏观区别。生活中1打12个,一刀纸500张。1打与12、1刀与500、1nol与6.02×1023是相似的道理。在最初计算时学生往往找不着头绪,容易计算错误。如:

2.原子结构

学习内容:原子由原子核及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A=Z+N。原子核在原子中所占比例很小,核外电子在原子周围运动。核外电子排布规律为:①核外电子总是尽可能先排布在能量较低的电子层里,然后由里向外,依次排布在能量逐渐升高的电子层里。②原子核外各电子层最多容纳2n2个电子③最外层电子不超过8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不超过32个。

学情分析:怎样区分微观粒子体积大小关系?电子排布规律的先后次序?

类比对策:将原子核比作乒乓球,原子就相当于地球。周杰伦在鸟巢体育馆举办一场演唱会,中心舞台比喻原子核,核外电子比喻观众,电子层比作每一排观众席,为了更好的视听效果观众均会由里向外依次坐满。这样比喻每层电子数以及排布次序就会有更深刻的理解了。

3.化学平衡

学习内容:平衡概念——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里,当正反应速率等于逆反应速率时,反应物与生成物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特征:逆、等、懂、定、变。判断平衡标志:①从本质判断,V正=V逆。②从表面特征判断,各物质浓度保持不变,从而衍生至各物质m、n、v、w%、n%、v%等保持不变。③其他,压强、温度、体系颜色、体系密度、平均相对分子质量。

学情分析:初步介绍可逆反应后就开始进入化学平衡内容,对可逆反应还不是彻底理解,对它存在化学平衡现象就比较迷茫。当V正=V逆时,各物质浓度保持不变这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不清晰。以致后面平衡状态判断标志就模糊了,各物质m、n、v、w%、n%、v%等保持不变,为什么能达到平衡状态?压强、体系密度、平均相对分子质量还要根据计量数大小关系分情况考虑,就更难掌握了。只能靠背,大量练习巩固。

将收入比作正反应速率,支出比作逆反应速率,当收入与支出相等,那么公司刚好保本,维持平衡状态。这时员工数量,工资福利待遇,产品年产量等均会保持不变。当外界条件如金融危机,或厂房火灾等外界因素导致支出大于收入时,公司亏本,于是裁员,工资福利待遇下降,产品年产量减少。当市场环境转好,或国家政策扶持,于是收入大于支出,公司盈利,规模扩大,员工增多,工资福利待遇提高,产品年产量增加。因此,员工数量,工资福利待遇,产品年产量就能作为这家公司发展的评价指标。类似于可逆反应中各物质m、n、v、w%、n%、v%等。而公司文化,男女比例等则与公司发展无关,不能作为评价指标。

三、小结

从上面的分析发现,事物之间均有联系,而且原理异曲同工。如:事物发展只要存在相反过程就会产生平衡,如经济学里的收支平衡,国家进出口贸易平衡,物理学的受力平衡:动力和阻力、重力和支持力,化学有化学平衡,水解平衡,溶解平衡,电离平衡,道家哲学思想的阴阳平衡,万事万物,相生相克。因此,在教学中用一个比较通俗易懂道理去类比解释另一个相似但抽象难懂的原理有何不可?这些比喻生动、形象,有助于概念和理论的建立,也有助于概念和理论的掌握。使抽象理论由无形变有形、由枯燥变生动、由复杂变简单。美国教育学家杜威说过:“思维起源于直接经验的情景。”我国教育家陶行知也说过:“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成为真正的教育。”能够实现课堂教学与教育、科学、人文统一,才能使课堂教学得到升华,才能真正体现教育人、培养人和发展人的教育意义。(作者单位:六盘水市第三中学)

参考文献

[1]吴超,邓善银.让化学概念教学与新课程同行[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2,(12):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