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高中作文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写作范文

起重机钢结构总体设计时常用的载荷系数优秀(精选4篇)

来源:网友 时间:2023-08-08 手机浏览

医疗事故赔偿计算时的参照系数 篇1

医疗事故赔偿计算时的参照系数

来源: 作者:佚名 日期:10-04-25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50条,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哪一项赔偿,在考虑以上列举的2个因素的同时,还涉及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赔偿计算的参照系,即确定了患者的医疗事故等级、医疗机构的责任之后,应该依据什么样的标准来计算赔偿额。《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50条共涉及3个参照系,即:上一职工年平均工资、事故发生地居民年平均生活费、户籍所在地或者居所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不同的赔偿项

目,在计算时应参照不同的参照系。具体分述如下:

1、误工费、陪护费的计算,以“上一职工年平均工资”为参照系。即:患者有固定收入的,按照本人因误工减少的固定收入计算,对收入高于医疗事故发生地上一职工年平均工资3倍以上的,按照3倍计算;无固定收入的,按照医疗事故发生地上一职工年平均工资计算。患者住院期间需要专人陪护的,按照医疗事故发生地上一职工年平均

工资计算。

2、伤残生活补助费、精神损害抚慰金的计算,以“事故发生地居民年平均生活费”为参照系。即:根据伤残等级,按照医疗事故发生地居民年平均生活费计算,自定残之月起最长赔偿30年;但是,60周岁以上的,不超过15年;70周岁以上的,不超过5年。精神损害抚慰金按照医疗事故发生地居民年平均生活费计算,造成患者死亡的,赔偿年限最长不超过

6年;造成患者残疾的,赔偿年限最长不超过3年。

3、被扶(抚)养人生活费的计算,以“其户籍所在地或者居所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为参照系。即:以死者生前或者残疾者丧失劳动能力前实际扶养且没有劳动能力的人为限,按照其户籍所在地或者居所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计算。对不满16周岁的,扶养到16周岁。对年满16周岁但无劳动能力的,扶养20年;但是,60周岁以上的,不超过15年;70

周岁以上的,不超过5年。

而这3项指标,均必须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数据为准。

起重机钢结构总体设计时常用的载荷系数 篇2

起重机钢结构总体设计时常用的载荷系数

在进行起重机总体设计时,特别是钢结构设计时,考虑的载荷和工民建钢结构厂房设计考虑的载荷有很大不同,其特点就是起重机是动态使用的,在考虑载荷时,都要乘一个系数,现在我把整体设计时最常用的载荷系数简单得说一下,使对起重机钢结构设计不了解的人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同时,也请这方面的专家指出不足之处。《规范》中可没有这么详细啊!

一、自重冲击系数

当货物突然起升离地、货物下降制动、起重机运行通过轨道接缝或运动机构起动、制动时,起重机的的自身重量将产生冲击和振动。由于这种冲击和振动,起重机各部分质量会产生附加的加速度,虽然可用计算机计算这种加速度,但计算工作量较大,所以,实际计算时是将自重乘以一个冲击系数,以考虑这种附加动载的影响。

按照《起重机设计规范》(GB3811-83),的规定,自重冲击系数分两种情况,一是货物离地或货物下降制动对自重的冲击,将起重机自重乘以起升冲击系数φ1,二是吊着货物的起重机运行通过轨道接缝,将起重机自重和起升载荷均乘以相同的运行冲击系数φ4,他们都是经验值。

1、起升冲击系数φ1

《规范》规定:0、9≤φ1≤1、1

这个系数的应用分两种情况:当自重对要计算的元件起增大作用时,取φ1=1、0~1、1,否则取φ1=0、9~1、0。

2、运行冲击系数φ4

《规范》规定,φ4用下式计算:

φ4=1、10+0、058v√h(注:√h为h开更号)

式中v-----起重机(或小车)的运行速度(m/s)

h----轨道接缝处二轨道面的高度差(mm)

理论表明,当速度较大时(v≤2m/s),冲击系数并不随速度增大,只要控制h≤2mm,系数不会大于1、1。

二、起升载荷动载系数φ2

这是一个最重要的系数。φ2一般取1≤φ2≤2

当起升质量突然离地上升或下降制动时起升质量将产生附加的加速度,由这个附加加速度引起的惯性力,将对机构和结构产生附加的动应力,我国《规范》规定,将起升载荷乘以系数φ2予以增大,φ2即为起升载荷动载系数。

1、φ2的估算值

φ2=1+cv√[1/δg(λ0+yo)]

各符号的意义见《起重机设计规范》(GB3811-83)附录B

为了检验上式的正确性,曾对通用桥式起重机、塔式起重机、门座起重机等做过测定,φ2值与实测值很接近。

2、初步设计阶段φ2的估算值

在初步设计阶段,上述公式的一些参数未知,φ2如何估算呢?

将上式进行简化:φ2=1+acv

a=√[1/δg(λ0+yo)]

根据《规范》规定,按照以下公式参考选取:

①φ2=1+0、17v-----做安装用的、使用轻闲的臂架起重机。

②φ2=1+0、35v------做安装用的桥式起重机,做一般装卸和施工用的吊钩式起重机

③φ2=1+0、70v-----在机加工车间和仓库用的吊钩桥式起重机、港口抓斗门座起重机

④φ2=1+1、00v-----抓斗和电磁桥式起重机。

v-----额定起升速度(m/s)

若φ2<1、1,取φ2=1、1;若φ2>2,取φ2=2,此时应采取措施降低离地速度(用电控的方法),使φ2不致太大。

3、φ2值的其他估算方法

以上是《规范》介绍的方法,至于φ2到底多大,也在于参考其他吊车的参考值以及设计者的心得体会,其他方法大家也可以参考,这里就介绍以下出处,有兴趣的可以找资料,也可以找我联系。

①《起重机设计手册》(机械工业出版社)P20 是《规范》未出来之前的常规设计方法

②《起重机设计手册》(中国铁道出版社)P13 是ISO(8686-1:1989)的设计方法。

三、突然卸载冲击系数φ3

《规范》中是这样规定的:

当起升质量部分或全部突然卸载时,将对结构产生动态减载作用,减小后的起升载荷等于突然卸载冲击系数φ3乘以起升载荷。

φ3=1-(Δm/m)*(1+β3)

Δm-------起升载荷突然卸去的那部分重量

m-----起升质量

β3------对于抓斗起重机或类似起重机取0、5,对于电磁起重机或类似起重机取1、0

从式中看出,在严重情况下(即突然卸去全部起升质量),起重机将受到与起升质量相等但方向相反的载荷。

φ3的取值范围-1~1。

使用时应注意:

1、一般的设计中卸载的冲击影响主要在起重机抗倾覆稳定性计算时应用。

2、对部分起升载荷突然卸除或坠落属于正常作业的起重机(例如抓斗或电磁起重机,应考虑突然卸载对结构的动力作用。起升载荷动载系数φ2的推导:

我国《规范》和aisc《规范》规定起升载荷动载系数φ2 最大为2,即φ2<=2,(视不同情况选取)

假定一物体m,从高h跌落,其冲击力为:

用机械能守恒定理:

mg(h+Ymax)= 0、5*k*Ymax here Ymax为结构最大变形,k为劲度系数

静荷载时 mg=kY

联立求解 Ymax=(1+(1+2h/Y)^0、5)*Y 冲击系数为(1+(1+2h/Y)^0、5)

冲击力为 F=kYmax=k*(1+(1+2h/Y)^0、5)*Y

F=kY*冲击系数

F=mg*冲击系数 = mg*(1+(1+2h/Y)^0、5)冲击力为重力与冲击系数的乘积

当h=0(此时与起升载荷对机构和结构产生的动应力情况相同)

冲击系数为(1+(1+2h/Y)^0、5)=2 结论:冲击系数最大为 2 图片:

一、你的推导没有错误,但你的力学模型和起重机起升工况的力学模型不一样。

你的力学模型如附图1所示,其实就是一静止物体突然加载到某弹性物体上的冲击工况,重物G在初始时静止弹簧K的自由状态,G挂上弹簧突然松手,此时弹簧的最大受力为2mg,即φ2=2,这就是你的公式的由来,注意,是静止物体。图片:

二、起重机起升工况要比上述工况复杂的多,而且不是上述工况。

起重机起升最理想的工况(冲击最小)如附图2所示,弹性钢丝绳以无限小的速度v0缓缓提起,当kΔx等于mg时,物体也以v0缓缓离开地面,此时φ2=1(无冲击),但这种工况效率太低,不现实,也是不可能的,因此,随着v0的增大,φ2也会增大,肯定会大于2,例如,v0很大,(如10g),而钢丝绳的刚度也很大,迫使G在短时间内v0达到10g,(如1秒),则G的平均加速度就为10g/1=10g,其受的惯性力就为10mg,即受拉力为10mg,此时,φ2=10。

三、归根结底,你的模型未考虑重物与弹簧在初始时就存在相对速度(钢丝绳动而重物不动)。试想,如果k为无穷大,则重物速度从0变到v0的时间为0,此时,φ2为无穷大。

你提的问题相当好,这正好反映了起重机钢结构的设计和普通钢结构建筑设计的不同原理,但两者又有许多相通之处,它们都是钢结构,但一个动,一个静止而已。

四、试验载荷动载系数φ6

起重机在投入使用使用以前,必须进行超载动态试验和超载静态试验,也就是大家常说的110%动负荷试验和125%静负荷试验。试验时风速一般不超过8、3m/s,大约是5级风(8、0~17、9m/s,离地10m高)。

1、动态试验是起吊额定负荷的110%,且处于起重机最不利位置,按要求完成各种运动和组合运动。此时,虽然是全速上升或下降,但离地及下降制动均比较谨慎,按照《规范》:

φ6=(1+φ2)/2

2、静态试验是加额定载荷的125%,且处于起重机最不利位置,载荷应平稳无冲击加载。载荷离地100~200mm,悬空时间不得少于10min。《规范》规定,有特殊要求的起重机,其试验载荷由用户和制造厂签定合同予以规定。

起重机试验详见《起重机试验规范和程序》(GB5905-86)

五、弹性振动增大系数φ5和刚性动载系数φ8

这两个系数是用于传动机构动载荷计算的。

起重机机构启动时原动机发出的转矩要比机构的静阻转矩大,增大的转矩用来加速机构的运动质量。因此机构启动存在动载荷。

电动机的额定功率Pn(KW)、额定转矩Mn(N、m)和转速n(r/min)存在以下关系:

Mn=9550*Pn/n

零件承受的总载荷为静力矩和惯性力矩之和

Mmax=Mj+Mg=φ8*Mn

考虑到机构传动系统在起动和制动时产生的扭转振动,则

Mmax=φ5*φ8*Mn

刚性动载系数φ8和电动机的驱动特性及计算零件两侧的转动惯量的比值有关,一般φ8=1、2~2、0。

弹性振动增大系数φ5,对突然起动的机构,取1、5~1、7,对较平稳的机构,取1、1~1、5。

事实上,机构起动和制动时,除传动机构承受动载荷外,起重机的金属结构也将承受水平动载荷,因此,也可先将起重机各个质量的惯性力按照刚体动力学的方法计算出,然后再乘以φ5。

六、碰撞缓冲器考虑的弹性振动动载系数φ7

起重机运行轨道的终端设有弹性缓冲器,一般有弹簧和液压两种。

一般的碰撞力分析是以刚体动力学的基础导出的,实际应考虑碰撞时起重机结构将产生弹性振动。

按照ISO/TC-96工作小组拟订的关于起重机计算载荷的文件,须将缓冲力乘以动载系数φ7,以考虑弹性振动对缓冲力的影响,并规定:

对于线性弹簧缓冲器:φ7=1、25

对具有不变缓冲力的液压缓冲器 :φ7=1、60 在我国规范中规定:φ7=1 我在《起重机设计规范》里,还真的没有找到这个系数(或许不常用),在规范里,只是有缓冲器碰撞时作用在运行机构驱动轴上的力矩计算的经验公式,还不错,在《起重机设计手册》里,有详细的计算步骤,我估计,这可能和ISO有不同之处,具体得有机会请教专家了。

现在,把起重机设计所用的8个载荷系数φ1~φ8都简要地讲完了,大家可能是一头雾水---------这几个系数都知道了,但是起重机钢结构设计都还考虑哪些载荷呢?是的,这些系数是和载荷密切相关的,它和一般的工业厂房考虑的载荷的确不一样,下面我就将这些载荷一一列出,因为在上面已经将载荷系数讲清了,那么,下面就直接引用,思路也就很清楚了。

一、自重载荷PG

考虑乘以起升冲击系数φ1

二、起升载荷PQ

考虑乘以起升载荷动载系数φ2。

必要时,考虑乘以突然卸载冲击系数φ3(参见上述φ3系数的解释)

三、在不平路面运行产生的冲击载荷

考虑乘以运行冲击系数φ4,注意:PG和PQ分别乘

四、机构起动(制动)产生的水平惯性载荷

1、运行惯性力

PH=φ5*m*a≤Pad

m---------运行部分质量

a----------起制动加速度

Pad-------驱动车轮和钢轨(或地面)粘着力

2、回转或变幅运动时的水平惯性力

PH=PQ*tgα

α-------钢丝绳对铅垂线的偏摆角

五、风载荷PW

PW=C*Kh*q*A

C------风力系数,考虑结构体型、尺寸等因素对风压的影响

Kh------风力高度系数

q------计算风压

A-------起重机或起吊物品垂直于风向的迎风面积。

六、起重机偏斜运行时的水平侧向力PS

PS=ΣR*λ/2

ΣR------起重机产生侧向力一侧最大轮压之和

λ--------水平侧向力系数,与起重机跨度L和大车轮距B之比有关,七、坡度载荷 起重机不平时,自重载荷和起升载荷会产生与坡度方向平行的分力。

沿轨道运行的起重机,若水平误差不大于0、5%,则不予考虑。

八、特殊载荷

1、温度载荷:一般不予考虑。如有特殊情况,应根据用户提供的资料进行专门计算。

2、地震载荷:在我国一般不考虑。如有要求,按照用户提供的地震资料计算。

3、安装载荷:在起重机安装时,金属结构或机构承受的载荷为安装载荷。应校核构件的强度。它取决于吊装的方法和吊点的位置。同时应注明安装时允许的风力。

4、运输载荷:起重机在用铁路运输时,在调车编组作业和行驶时,由于车辆振动和车辆间的相互碰撞,以及弯道运行运行时的离心力和风力,作用在起重机结构和机构上的垂直和水平载荷,称为运输载荷。

起重机由公路运输时,由于路面不平,会产生冲击,应考虑φ4,推荐采用2。

5、碰撞载荷

考虑φ7

6、工艺载荷:是起重机为完成某种特定工艺时产生的载荷,如冶金平炉车间的加料起重机。

7、试验载荷:考虑φ6

8、船体摇摆载荷:指装在船上的起重机

9、冰雪载荷:起重机一般不考虑

10、传动机构的载荷:考虑弹性振动增大系数φ5和刚性动载系数φ8。

(载荷完)

钢结构仓库建设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篇3

钢结构仓库建设时要注意哪些问题当需要新建钢结构仓库时,对地形、地基、环境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析,要请专业的技术人员来勘测。因为钢结构仓库要设计要产品的保存,工作人员和财产的保护,在施工前要进行一个分析:

1、选择的厂址必须是经过国家与地方批准使用的工业用地。

2、钢结构仓库的建筑面积应根据工厂规模和产品的数量来进行考量。

3、仓库的用地面积应满足生产工艺和运输要求,并预留扩建用地。

4、仓库用地应尽可能简单,如为矩形场地长宽比一般控制在1:1、5之内,较经济合理,复杂的地形与环境对新建钢结构厂房有造价上的影晌,如基础,仓库结构等。

5、仓库内要做好地下工程布局。如排水,管线布置等

6、考虑高温、大雪、多雨、大风和雷击地区对钢结构的影晌。其实钢结构的仓库和厂房的建设和施工是没有什么区别的,只是用途不一样而已。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5篇《起重机钢结构总体设计时常用的载荷系数(五篇材料)》,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1303造桥龙门起重机总体设计 篇4

起重机在吊运钢板时产生挤伤事故

(一)事故简介

2002年7月,某桥梁工地材料仓库利用一电动单梁悬挂起重机在吊运钢板作业时,由于起重机操作者站位不当加上误操作,操作者被载挤压在钢板垛之间受重伤而死亡。

(二)事故发生过程

事故现场为一材料仓库,发生伤人事故的部位是钢板垛之间,钢板垛之间距离较狭窄,吊载运行通道不畅。仓库光线较暗,起重机操作者受挤压重伤,经抢救无效而死亡。

从事起重运输的起重设备是一台地面跟随式操纵的电动单梁悬挂起重机,其起重量G=5000kg、跨度S=10、5m、起升高度H=6m、起重机运行速度Vk=45m/min。

当天的作业内容为从仓库内向外运输钢板,仓库内贮存待运的钢板每张长6m、宽1、6m、重450kg。每10张钢板为一组,每组间均匀地垫放3根方木,每垛钢板高约2m左右,每垛钢板之间间距大约0、4m左右。

正常情况下担任钢板吊运装卸车任务由一名专业吊装司索人员甲担任,当临近下班之前,一辆卡车开进仓库停靠在最外边的一垛钢板旁边,此钢板垛已运走一半之多,约有0、9m之高。由于甲当时脱岗不在现场,便临时由一位仓库管理人员乙替代甲吊运钢板装车,乙虽会操作起重机运转但不甚熟练。由于卡车停靠钢板垛太近,乙选择了站在两个钢板垛之间(约0、4m间距)吊装钢板,用钢板专用吊具装好一组重4、5t的钢板组,乙按动手门起升按钮使吊载起升距地面1、5m高左右,乙应该按动向卡车方向移动的手电门按钮,不料按动了向卡车相反方向移动的按钮,结果吊载4、5t重的钢板组以45m/min速度向操作者乙冲来,由于乙站在钢板垛的狭缝中躲闪不及,当时被挤压在吊载与钢板垛之间,经抢救无效而身亡。

(三)事故原因分析

根据事故现场调查,向卡车司机知情人了解情况及事后事故分析,这起伤人致死的事故原因如下:

1、发生这起事故灾害的直接原因是起重机操作者乙自身操作不熟练导致操作失误,从而葬送了自己的生命。

2、操作者操作起重机选择的站位错误十分明显,站在钢板垛狭窄的空间操作本身就是十分危险的,一旦有异常而不易躲闪,事实上站位不当也是造成亡命的原因之一。

3、起重机自身的操作方式有缺欠,操作方式为跟随或造成操作者距离吊载太近,势必存在有吊载撞击的潜在危险,操作者没有重视这一点也是造成事故的一个原因。

4、起重机运行速度为45m/min,作为地面操作速度有些快,再加上没有调速机能起动太快太猛,吊载的冲击力很强而加重了对操作者的撞击及挤压力量。

5、操作者违章操作,又无证上岗,缺乏自我保护意识。

6、监理单位对特种岗位工人是否持证上岗检查不严,以及巡视不到位。

(四)事故结论与教训

这是一起严重的缺乏安全操作要领,违反安全操作规程,典型的误操作引起的人身伤亡事故案例。

1、地面操作的起重机由于采用跟随或操作使操作人员离吊载太近,经常发生吊载撞击、挤伤、砸伤操作者,所以凡是使用跟随式地面操纵的起重机操作者必须时时刻刻注意提高自我安全保护意识。

2、地面操作式起重机的操作者在起重吊装作业中,必须善于观察好作业环境,选择好吊载的安全通道,选择好自己安全合理的站位。

3、看清看准操作按钮后再按动,以防误操作,为了安全可以采取先点动一下按钮不要直接起动。

4、起重机操作者要保持精神集中不可麻痹大意,不然后患无穷。

(五)事故的预防对策

1、地面操作的起重机一般没有固定司机,所以必须用制度加以管理,应持证上岗,没有经过培训的人不得随便操作使用。

2、加强管理,提高操作者自我保护意识势在必行。

3、为防止吊载伤害操作者,从根本上解决的办法是采用非跟随式操纵,将手电门悬挂在一单独滑道上,操作者可自由选择自己的合理站位。不具备非跟随操作的条件,经常在狭窄的空间或有障碍物作业时,可采取加长手电门悬挂的电缆,以利远离吊载操纵来保证自身安全。

4、当起重机启动过猛时,可以采取双绕组变极鼠笼电机或采用调频无级变速,使起动、制动用慢速以防起动、制动时吊载摆动冲击伤人,正常运转时采用快速以利提高工作效率。

5、加强现场安全监督,设专人负责安全以利减少事故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