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高中作文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写作范文

寻梦季羡林范文(6篇)

来源:收集 时间:2023-12-17 手机浏览

寻梦季羡林篇1

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我六岁离开我的生母,到城里去住。中间曾回故乡两次,都是奔丧,只在母亲身边呆了几天,仍然回到城里。最后一别八年,在我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母亲弃养,只活了四十多

岁。我痛哭了几年,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如今到了德国,来到哥廷根这一座孤寂的小城,不知道是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

我的祖国母亲,我这是第一次离开她。离开的时间只有短短几个月,不知道是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为了保存当时真实的感情,避免用今天的情感篡改当时的感情,我现在不加叙述,不作描绘,只从初到哥廷根的日记中摘抄几段:

1935年11月16日

不久外面就黑起来了。我觉得这黄昏的时候最有意思。我不开灯,只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渐渐织上天空,织上对面的屋顶。一切都沉在朦胧的薄暗中。我的心往往在沉静到不能再沉静的氛围里,活动起来。这活动是轻微的,我简直不知道有这样的活动。我想到故乡,故乡里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11月18日

从好几天以前,房东太太就向我说,她的儿子今天家来,从学校回家来,她高兴得不得了。……但儿子只是不来,她的神色有点沮丧。她又说,晚上还有一趟车,说不定他会来的。我看了她的神气,想到自己的在故乡地下卧着的母亲,我真想哭!我现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

11月20日

我现在还真是想家,想故国,想故国里的朋友。我有时简直想得不能忍耐。

11月28日

我仰在沙发上,听风声在窗外过路。风里夹着雨。天色阴得如黑夜。心里思潮起伏,又想起故国了。

12月6日

近几天来,心情安定多了。以前我真觉得二年太长;同时,在这里无论衣食住行哪一方面都感到不舒服,所以这二年简直似乎无论如何也忍受不下来了。

从初到哥廷根的日记里,我暂时引用这几段。实际上,类似的地方还有不少,从这几段中也可见一斑了。总之,我不想在国外呆。一想到我的母亲和祖国母亲,就心潮腾涌,惶惶不可终日,留在国外的念头连影儿都没有。几个月以后,在1936年7月11日,我写了一篇散文,题目叫《寻梦》。开头一段是:

夜里梦到母亲,我哭着醒来。醒来再想捉住这梦的时候,梦却早不知道飞到什么地方去了。

下面描绘在梦里见到母亲的情景。最后一段是:

天哪!连一个清清楚楚的梦都不给我吗?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我在国内的时候,只怀念,也只有可能怀念一个母亲。现在到国外来了,在我的怀念中就增添了一个祖国母亲。这种怀念,在初到哥廷根的时候,异常强烈。以后也没有断过。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伴随着我度过了在德国的十年,在欧洲的十一年。

寻梦季羡林篇2

三篇文章都是现当代名家散文,在三位作家的笔下,母亲的形象都是勤劳、纯朴、温柔慈爱、善良贤淑的,三位母亲都是普普通通的家庭主妇,但是她们又都是孕育伟大的功臣。写法上,三文都没有轰轰烈烈的场面,没有惊天动地的事件,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朴素的语言、细小甚至琐碎的事件,但母亲的爱却如涓涓细流,温暖了每一个平常的日子,母亲的一颦一笑、一针一线、一衣一食,都显得温暖绵长。作者在朴实自然的文笔中饱含了真挚浓烈的情感,抒发了对母亲的热爱、感激、思念,以及自己未能回报母亲的愧疚之情。

异点

1.三篇文章写母爱的切入点不同。季羡林先生的《寻梦》,从梦境入手,重在写“我”的“寻”上,“寻梦”其实是寻母亲,因为是隔着迢迢山水,阴阳两界,想做一个完整清晰的有母亲存在的梦简直是奢侈,所以作者才“寻”得辛苦,“寻”得执着,从哥廷根的教堂尖塔到故乡的大苇坑塘,从童年到现在,作者苦苦追寻母亲的气息,最终却寻而不得,怅望灰天,不禁泪光盈盈。

周国平先生的《用什么报答母亲》,侧重从“报答”角度切入,母亲80多年的生命历程中,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为儿女操劳,她放弃了自己青春梦想,把全部的心血都倾注在五个孩子身上。由青春到耄耋,她一点一点地销蚀了美丽的容颜,而五个孩子却在她的精心养育下健康成长。“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回顾母亲忙碌而默默的一生,作者在拳拳的感恩中发出深沉的感叹:“用什么报答母亲?!”

《我的母亲是春天》侧重从母亲作为“守护神”的至高无上的作用入手,写母亲是“我”的守护神,用她的精心守护把“我”从死神的手中拉了回来;母亲是父亲的保护神,“母亲对父亲的关心真是无微不至,父亲对母亲的依赖也是到了极点”;母亲是家庭的守护神,家里的每一寸墙壁都因为有母亲的爱护而鲜活起来,散发着温馨的气息。

2.三篇文章写母亲,表达的主题不同。《寻梦》写作时,母亲已经去世,作者在哥廷根,身处异国的他以对母亲对故乡深深怀念的情感为线索,通过想象和联想,借助梦境使母亲、家乡的景物和哥廷根的景物三幅画面交叉、叠映、反复出现,思母、思乡、思国的情感交织在一起。

《用什么来报答母爱》重点写母亲放弃了自己的青春梦想,辛辛苦苦地拉扯大五个孩子的不易,表现了对母亲的赞美和希望报答母爱的赤子之心。

《我的母亲是春天》通过写母亲是“我”的守护神,对父亲无微不至的关心,变着法子让一家人吃好等几个典型片段,表现了母亲的无私与伟大,突出了“我的母亲是春天“这一主题。

3.三文在塑造母亲的形象上,运用的表现手法有所不同。《寻梦》中母亲的形象模模糊糊,若隐若现,像笑,又像哭,从表达上看,通过对母亲面影的反复抒写,突出作者对亲人、故土的深深思念,有一唱三叹的效果;从结构上看,以母亲的面影贯穿全文,使文章结构严谨完整,对抒发作者的思念之情起到强化作用。

《用什么来报答母爱》对母亲有几处外貌描写,年轻时“秀发玉容,一派清纯”,83岁时“一头乌发,身板挺直,步伐稳健,面庞皱纹密布”,由青春靓丽的少女到可亲可感的慈祥老人,时光流逝,年华渐老,唯一不变的是母亲对孩子浓浓的爱。

寻梦季羡林篇3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组四篇课文都以爱国为主题,其中《怀念母亲》是国学大师、散文大家季羡林老先生的作品。这篇课文写的是作者在德国哥廷根大学留学,怀念生身母亲和祖国母亲的事情。文章叙事略带哀伤,表达情感真挚,读来催人泪下,表现了一代知识分子崇高的爱亲人、爱祖国的情怀。对于作家来说,有好的细节,就可能写出好的作品,甚至写成流传后世的佳作,而没有感人至深的细节,便难以产生流传后世的记叙文章。课题《怀念母亲》中的“怀念”是关键词,教学可从细节切入,引导学生细读文本,找出这些细节,然后进行揣摩、品味,读出字面背后意思,研究作者是怎样怀念生身母亲和祖国母亲的,在与文本、作者的对话中感悟作者爱亲人、爱祖国的深情。教师在教学时要提供交流的平台,展开生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引导学生读中释义,读中悟情,在理解课文、掌握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教学建议:

一、通过品读“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理解作者对母亲割舍不断的爱和铭心思念的情感。母亲之于儿女,不但孕育了我们生命,哺育了我们长大成人,更在于给了我们一生的依恋,一生割舍不断的牵挂,一生战胜困难的勇气。作者失去母亲,瞬时间依恋、牵挂变成了绵长的追思和怀念,江河呜咽,情感骤变,变得更加浓烈强烈――“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吃不下饭,睡不好觉,想跟母亲长眠于九泉之下。这一失母、失爱的具体细节描述,真实准确地表达了作者锥心般的难受,刻骨铭心的思念。就是跨越时空百年,今天的我们读来,仍是一腔哽噎,满眼泪花。儿子对母亲的爱与不舍,以致想殉母亲而去,天泪人泪,其内心的哀苦,世间再也找不到词语来形容了。

二、通过品读“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理解爱不是作者一人的,而是天下儿女的共同心理。尽管岁月流逝,人世沧桑,童颜变成了鹤发,但儿子对母亲的思念却是数十年如一日,永远的,永恒的。人是因为情感发泄才流泪,悲哀至极才流泪。看见了吧,季先生不仅只是“泪流”而且是“不止”,不仅是“一想到……就”,更是“数十年如一日”啊!从清泪潸潸一直流到老泪纵横。这细节多么的值得寻味,多么的感人。字面背后的意思就是爱――爱母亲。细细品来,这爱不仅仅是作者一人的,而是天下儿女的共同心愿。

三、通过品读“好几天以前,房东太太就对我说,她的儿子今天回家,从学校回来,她高兴得不得了……但她的儿子一直没有回来,她有点沮丧。她又说,晚上还有一趟车,说不定他会回来的。看到他的神情,我想起了自己长眠于故乡地下的母亲,真想哭!我现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理解母爱是没有国界的。此时的季老先生虽然已经离家、离国,可是他对母亲的思念却长相依,长相随,不即不离。写房东盼望在外读书的儿子归来是“比”,后面即是“兴”。看到房东等儿子回来的神情,作者为什么想哭?因为他想起了长眠于地下的母亲;因为他的思念,他的爱找到了一个理由,找到了一个宣泄口。此时的游子忽然间明白,中国、外国的母亲都是一样的!都是一样的热爱着自己的儿女!母爱是没有国界的。只是作者的母亲已不在人世间了,作者的思念也已经变成了单向情愫。

四、通过品读“几个月以后,我写了一篇散文,题目叫《寻梦》。开头一段是:夜里梦到母亲,我哭着醒来。醒来再想捉住这梦的时候,梦却早不知道飞到什么地方去了。”理解作者怀念生身母亲和祖国母亲的情感。文中生身母亲和祖国母亲是相互交织,这里虽然说的是怀念生身母亲,但怀念祖国母亲也是一种凄凉的幸福。大凡文人都会用笔来抒发自己的情思,寄托自己的情思,季先生写《寻梦》也是如此。“梦到母亲”“哭着醒来”“想捉住这梦”,梦却飞了,并且不知道飞去什么地方。这样的细节完全是生活真实的回放和刻画。既然现世中找不到母亲,那就在虚幻中寻觅,在虚幻中给自己的怀念寻找一种慰藉。可是多么遗憾,越是美好的东西越是容易消失。“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的那种心情织满了作者的心间,除了怀念还是怀念,除了痛苦还是痛苦。找来作者《寻梦》的后文读读,可以看出怀念的基调贯穿全文的始终。

五、通过品读“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理解爱国是每一个人的情怀。“频来入梦”是描写作者思念祖国,热爱祖国的典型细节。不在故国,才知道故国的好,故国的贵,故国的情,故国的爱。余光中先生的那首《乡愁》为什么能成为绝唱,正是那一湾浅浅的海水,使诗人思乡情感得到发酵,有了“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的哀怨和无奈,才让《乡愁》打动人心。作者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思之急切,梦之频来。国和家就像情和爱一样,历来是文学的主题,歌咏的对象。爱国是每一个人的使命,更是季老那代知识分子的宿命。

寻梦季羡林

王选院士则说,可以降低一点儿标准,“好人就是想别人和想自己一样多”。

这样的话表面上是在为“好人”下一个定义,实则是在传递一种质朴无华的人生理想:做考虑别人的好人。

人生理想往往是丰富多样、五彩缤纷的,但似乎总和做好自己、考虑别人脱不开干系。理想烛照现实,现实就可能多了些温润、温情、温暖。

作文中可以融入哪些理想呢?文学艺术领域、现实生活中优秀人物的理想,学生本人的美好追求都可以体现在文章中。

理想有无高下之分呢?我想到了冯友兰先生的《人生的境界》。在此文中,冯先生提出人生的四种境界:

其一,自然境界。一个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社会的风俗习惯。他所做的事,对于他没有意义,或有很少意义。

其二,功利境界。一个人可能意识到他自己,为自己而做各种事。他可以做些事,其后果有利于他人,其动机则是利己的。

其三,道德境界。他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他所做的都是符合严格的道德标准的道德行为。他所做的各种事都有道德意义。

最后,天地境界。一个人可能了解到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他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

冯先生所提出的这四种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的现状;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理想状态。活于道德境界的人是贤人,活于天地境界的人是圣人。贤人、圣人的理想烛照在现实中,就可以帮助我们提升境界,向季老、王选等人所提倡的“好人”境界前行!

作文中,如何体现“理想烛照现实”这一追求呢?

其一,古今人物的理想在文章中的具体体现。

优秀的古今人物或者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往往性格鲜明个性突出。他们身上存在着很多优秀品质,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写他们,容易写出其个性并且写得精彩。另外,这些人物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他们的真善美理想,往往代表着他们所处时代的主流,我们可以透过他们具体的所作所为,去解读他们所处的社会。

其二,作者本人的美好理想在文章中的张扬。

哪怕我们涉世未深,哪怕我们青春年少,我们也要敢于表达自己的追求,敢于张扬自己的理想。就算我们是一只鸟,我们也要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就算我们是一汪泉,我们也要以清澈的姿态流淌……我们在文章中传达出我们自己的声音,这哪怕是嘶哑的歌唱,哪怕是一条清澈的小泉,都承载着我们美好的理想,往往是我们的作文区别于他人的个性标志。

方法很多,不一而足。

理想,若脱离了现实,就会显得空泛、缥缈;现实,若没有了理想,就会显得干瘪、枯燥。美好的理想,现实的土地,二者有机融合,方能相得益彰;理想烛照现实,美好的境界会弥漫成文章之灵气,氤氲全文,耐人品味。

题目

下面两幅图可以给人丰富的联想或感悟,请你联系提示文字对它们加以比较,把图给你的联想或感悟写成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我规范,我稳定,我周长短面积大……

我新颖,我多变,我周长长面积小……

联想或感悟要与两幅图都相关。题目自拟,立意自定。诗歌除外,文体自选。

圆星交锋高菲

暴风雨的夜,一场战役一触即发。

圆形平稳地滚动着,所到之处,花草毫发无伤。它默默地向对手展示着自己的圆润,但那紧紧包裹着的内里却不曾沾染上花朵的色彩。

多角星发出尖锐的声响,用尖尖的触角掠过每一朵鲜花。它得意地挥舞着肢体,闪烁着刺目的光芒。

剑拔弩张间,它们向对手冲去……

一代君主刘邦,早年也曾收敛了自己的所有锋芒:他为人圆滑,少有才德示人,在楚霸王面前甚至不惜低眉顺眼,将自己完美藏匿在了圆形的保护壳中,韬光养晦,最终成就了一代霸业。然而,别里科夫也将自己藏在了圆圆的套子里:他不敢多说一句话,不敢多走一步路,拒绝了外界的一切欢乐,终日夹着尾巴苟活,最后惶惶而终……

科学与艺术的全才达・芬奇,在中世纪欧洲宗教的重压之下依旧毫不遮掩自己的才智,锋锐而多元的奇思妙想如星般辐射而去,遍及绘画、建筑、发明等多个领域,以一己之力为欧洲带来复兴的光明。而曹操门客杨修,同样锋芒毕露地炫耀着自己的耳聪目明,一鸡肋一口酥,结果被曹操一声令下,锋芒尽数断裂,永远倒在了黑暗之中……

几个回合下来,双方各具优势,但也都伤痕累累。多角星再次出击,可就在它的尖峰触及圆形的刹那,瞬间进现的白光将它们一同包围……

其实,圆滑与锋利,无论是在为人处世还是经世治学上,都各有其可取之处。然而,单方面的偏颇,却也无疑将带来不可估量的伤害。

林冲曾经一味包容忍让,这为他带来了无尽的苦痛。然而一夜风雪,刀光乍现,血刃复仇的他俨然蜕变成了锋锐的芒星。而在那血性之下,他也并不曾失去自己善良宽厚的本性,外方内圆的品质使梁山众人心悦诚服。

青年沈从文才华横溢,扬名立万,同时也埋下了无数暗枪。十年浩劫,万箭齐发,他被迫磨去了棱角,而尝尽了人间冷暖的老人带着温润的笑容,在服饰领域开拓出海阔天空。外圆内方之下,才华的光辉依旧闪耀如星,永不熄灭……

内敛与张扬,温厚与刚硬,礼让宽容与针锋相对,这一切的奥妙只在于分寸的拿捏,在两极间找到平衡与和谐。只有将二者融会贯通,才能令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雨过天晴,夜月清辉。润泽的圆环轻轻地伸展出柔曼的枝丫,将天地万物包揽其中……

教师点评

圆与星的争锋,被作者写得精彩纷呈。刘邦之圆助其成就霸业,别里科夫之圆让其惶惶而终;达・芬奇之锋让他名垂后世,杨修之锋让他英年早亡;林冲外方内圆,沈从文外圆内方,都因拿捏好了分寸,终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作者在正反对比中,在分总的论证结构中,借古今人物的理想传达了自己的理想:圆与星二者融会贯通!作者的理想传达得准确流畅且有文采。(刘志江)

万里山河勿单调徐文昊

或许大多数人会喜爱圆的和谐、规范与稳定,对奇形怪状的星形充满了厌恶,但星形变化多样,新颖别致,别有一番美感,理应得到人们的尊重。

圆形,确实和谐,正如那些举止行为符合当下主流的人们一样,他们按部就班地按照社会的规范上学、工作、生活。这些人在社会中占绝大多数,也是社会稳定的保障。但在生活中,还有一些人,他们就如同多变的星,在旁人看来,他们或许“奇形怪状”不符合规范,但正是这些人,给社会带来了新颖、别致的思想以及诸多的变化,同样不可或缺。

然而,作为社会的主流,人们往往过分推崇稳定、规范的“圆”,而压抑多变的“星”。久而久之,社会就可能变得死板、僵化,因缺乏前进的动力而处于停滞状态。

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作为正统的儒家学说是世界文化的瑰宝。但是,被统治者利用的儒学孔学,往往成为压抑新思想的工具,“罢黜百家”最终独尊的是一个规规矩矩的儒家“正圆”。两千多年来,中国人一直被这个“圆”牢牢地包裹着,不敢逾越半步。然而,“五四”新文化运动这一阵风,却让中国发现了很多富于变化的新颖的“星”。拖着辫子的遗老、穿着洋装的教授在同一所大学授课,思想上也兼容并包、海纳百川,各种西方的新思潮纷纷涌入,正是这种多变、新颖的文化氛围,才使得“五四”时期成为中华文化蓬勃发展的新阶段。多变的“星”给我们的社会注入了变化的活力与进步,使这幅宏伟的图景不至于过于单调、乏味。

当今社会,同样有这种问题。人们赞扬那些按部就班生活的人,说他们踏实稳重,却往往嘲讽那些渴望变化敢于改变的人,如筚路蓝缕的创业者、追寻梦想的自由职业者、艺术家,讽刺他们不务正业、离经叛道。我们又可曾设想过,这样的氛围对于人才是怎样的一种伤害?

曾有人问,中国还需多少年才能出一位乔布斯。我想说,乔布斯这样一颗思想新颖多变的“星”,能否在诸多的“圆”中茁壮成长?如果我们早已磨光了那些能成为“明星”的“星”的棱角,使他们安于做一个规规矩矩的“圆”,那我们永远都出不了一位乔布斯!

就算你是规矩的“圆”,也请尊重那些变化多样的“星”。我想社会这幅“万里山河图”上,还是不要太单调为好!

教师点评

作者从当下生活现状入手,结合中华文化的发展,谈深了自己对圆与星的理解,也谈透了自己的理想:万里山河图,不要太单调。此文较为难得之处在于反躬自省。“思想新颖多变的‘星’,能否在诸多的‘圆’中茁壮成长”这样的思考超越了自身的局限,放到社会层面提问,掷地有声,引人深思。

(刘志江)

君子性温如玉,才子放荡不羁曹泽萱

自古以来,天地间便存在着对立的事物。时间中的新旧,空间中的前后……它们相生相克,不容彼此。

然而,在世间也存在着可以共存的对立,他们立于世间,存于人心。人间的君子就像那饱满规矩的圆形,圆润如玉,内秀其中;才子就像那棱角突出的星形,放荡不羁,标新立异。无分优劣,相生亦相伴,相克亦相衬。

中华民族两千年来一直倡导“中庸”思想,臣子各守其职,百姓各安其分。就像圆形,安分归中。然而,在这以“中”治天下的思想背景下,仍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以“新”而名天下的文人志士。当世人为了仕途而奋斗时,陶渊明早已归园田居,引壶自酌了;当杜甫还在“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时,李白已“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了;当孔子还在“仁义礼智信”时,韩非子已经尝试以法治天下了……历史的卷轴上,本就存在如此多的对峙。君子安于德行,才子求于自由。他们相映相称,如圆星相呼,为中国的历史留下浓墨重彩。

不仅在中国,在外国也存在着如此的对峙。

著名作家托尔斯泰,一生都在与“贵族”的安逸生活做斗争,他想用自己的星锐锋芒去抵抗贵族阶级的冥顽不灵。远离富有,归于贫穷。他的存在是下层人民的希望,他的作品为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影响。这种不同于常人不贪安逸的追求,成就了人们心中的“托翁”。然而,安于本命,同样也是一种选择。出身科学世家的伊雷娜・居里,作为居里夫人的女儿,一生潜心研究科学,如圆一般稳重踏实,承继母业,与其夫一起钻研实验,最终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成为居里家族的骄傲。

圆形与星形,保守与创新,都能使人获得成功。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终博得周文王赏识重用;曹刿请见论战,终克敌军赢得君王赏识;孔子谓颜回之君子,是因其“一箪食,一瓢饮”亦不改其乐;孔子谓曾皙之才子,是因众人志在治国时,他只愿“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君子与才子,就像那圆与星,彼此各有其益。君子性温如玉,才子放荡不羁;君子圆润规矩,才子标新立异。此二者,统一于世,实为幸也!

教师点评

君子如圆,性温如王,圆润规矩;才子如星,放荡不羁,标新立异。他们如圆星相呼,相映相称。这些优秀人物的理想构成了社会的多元状态,辐射出社会时代的特征。作者在其中也传达了自己的理想境界:圆与星相生相伴,相克相衬。古今人物的品格、作者本人的理想构成了此文独特的风景!

寻梦季羡林篇5

这篇文章中写了季羡林六岁离开母亲,在他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他母亲弃养,只活了四十多岁。母亲去世,他食不下咽,寝不安席,痛哭了好几天。从此,他失去了母亲,一想到母亲,他就会泪流不止,感到十分凄楚。他到德国之后,经常梦到自己的母亲和祖国母亲。在1935年11月写的四篇感人的日记中,我读出他不但爱自己的母亲,还爱着祖国和远在祖国的朋友。在那之后,他写了一篇名叫《寻梦》的文章,表达了他热爱两个母亲的情感。

读了这篇文章,我觉得我一定要向季羡林学习。我有时对母亲发脾气;有时还不肯做家务,没有更努力地学习。而他从小失去了母亲,得不到母亲的呵护,却没有受到任何一点影响,反而更加热爱、思念母亲,更加勤奋学习,考取了博士学位,并去德国留学。在哥廷根的时候,他并没有忘记母亲。在《永久的悔》这篇文章中,他说:“我一生最大的悔,就是没能孝敬母亲。”这样一位大学者,取得了那么多成就,最终后悔的却是没能孝敬母亲。

现在,我以是六年级的学生了,应该从小孝敬母亲,帮助母亲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哪怕只是帮她泡一杯热茶、拿一双拖鞋。何况我已经长大了,我不是以前的我了,不是那个只会在母亲怀里撒娇的孩子了,我必须趁后悔前,尽自己的力,孝敬母亲。

《怀念母亲》这篇课文中,作者对母亲的爱使我久久不能忘怀。

寻梦季羡林篇6

这篇课文的用意,旨在紧扣“祖国在我心中”这个主题,体会关键词句的同时,学会表情达意的方法。

为了让每个学生通过学文理解教材真谛,并有刻骨铭心的体验,我采用了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在“品词析句”中体味真情。

一、抛出词语,引起深思

表现是学生共有的一个特性,因此,在开课之初,我便将几个四字词语出示在屏幕上,“食不下咽、寝不安席、终天之恨、泪流不止、频来入梦、思潮起伏、心潮腾涌、怅望灰天”让学生说说词语的意思,学生们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接着,我让他们仔细想想,这些词语出现在《怀念母亲》这篇文章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想一想作者是怎样表达对母亲这份特殊情感的?他的什么愿望没能实现?为何说自己失去母爱就是一个灵魂不全的人?作者抱终天之恨的原因是什么?学生通过文本的反复阅读,纷纷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从词语到句子,再从句子到关键字,学生运用自己的阅读、思维,理解了作者对母亲的浓浓爱意。我有意识激起学生表现欲的同时,又调动了他的学文积极性,巧妙地引导他们投入到了课文的研读之中;同时在研读的过程中我又引导学生从文本中“退出”,自己总结关键字,这就是我在把握与驾驭文本的灵活性上的一个尝试与突破。这样变被动为主动,变封闭为开放,变局部解读为贯穿全文的课堂形式,大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功效。

二、情感渗透,读中感悟

季羡林先生留学德国,一去十余年。在异国他乡,他想到在国内的家园,想到自己的祖国母亲,这种动情山水间,留恋故国友的情感,写入文章正可谓“情动词发”。读这样的文章,我们也应“披文入情”。然而,入情并非易事,对于离开故国、离开母亲,学生没有切身体会,但体贴、善良、感恩是他们所具备的美好品质。所以我便有意识地诱导学生从感悟字、词、句所包含的情感入手,调动起他们的真挚情感。我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然后指名朗读,要求他们将感悟到的通过朗读表达出来。之后,大家点评:哪里读得深刻,哪里读得还不十分到位,之后再读。此处,我的引读也达到了引领学生“披文入情”的效果。低沉、缓慢、渐起的语调,充满思乡情结的氛围,牵动着学生内在的情感,就这样,作者的文情、学生的学情、教师的教情便在无意识间逐渐融合在了一起。

三、巧设练笔,调动激情

不光读能悟情,说和写的有机结合一样也能升华语段的精妙内涵。理解“想起自己长眠于故乡地下的母亲,真想哭!我现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这句话时,我追问孩子: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怎么样的?此时,在你的脑海中浮现出怎样的母亲形象?这时,我的耳畔不由得想起了这首诗:慈母手中线……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妈妈,我多么想你呀,多想再和你说说知心话呀,此时,请你替作者给他的母亲写上几句话……这三个环节的训练,步步深入,层层推进。对一句话的理解,便涉及了:练习说句子、背诵孟郊的《游子吟》、给妈妈写几句话。他们在抒发情感的同时,思母情、爱国情被充分调到起来了,那份思念与热爱也便与作者产了共鸣。

四、真心倾诉,情感升华

有情感的东西,最能打动人。我鼓励学生将自己“幻化”为作者,入情入境地体会:

1.我现在还真是想家,想故国,想故国的朋友。(11月20日)2.天色阴得如黑夜。心里思潮起伏,又想到故国了。(11月28日)3.夜里梦到母亲,我哭着醒来。――《寻梦》4.连一个清清楚楚的梦都不给我吗?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寻梦》

文章向我们展示了一位爱国学者的一片真情,我们读来倍感亲切,授课结束之际,我深情地对学生们说道:是母亲养育了作者,作者也与母亲的命运息息相连。这样一个时刻将母亲装在心中的让人起敬的学者、作家,在自己的学术领域内,取得了崇高的地位,为祖国母亲赢得了巨大的荣誉。

整堂课有字词句段理解,有深入浅出的诠释,有入情入境的朗读,有情感交融的表达。动用思、读、悟、写等各种体验,这样的课堂,融教材思想与自我感受于一炉,品读感悟与语言实践相契合,真正达到了“入情入境”式教学。